导语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8月2日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杂志《eLife》上的一项采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近日,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不小的争议……“小苏打治疗肝癌”,这项成果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解读,才更加客观科学?有请权威专家点评!点评专家滕皋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担任亚太介入放射学会(APCCVIR)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从事介入诊疗工作30余年,在肝癌等肿瘤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及非血管介入诊疗领域有重要建树,主持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重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Lancet Oncology, Radiology, J Hepat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获2015年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 )的杰出人物奖(Distinguished Fellow)。四大方面全面科学解读“小苏打治肝癌”1经肝动脉栓塞术始于40年前目前仍是肝癌非手术治疗首选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目前有效治疗肝癌的主要技术,被重要的国际指南和中国肝癌治疗指南所推荐,已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在中国,约70%的肝癌患者在各个阶段接受过TACE治疗。肝动脉栓塞术可以追溯到1976年,当时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放射科医师Goldstein和Wallace首先报道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TAE)。随后,日本医师将碘化油应用于栓塞术,发展成今天的栓塞化疗术(TACE), 其原理是通过肝动脉或其它的肿瘤滋养血管注射碘化油和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阻断肿瘤的血供,从而使肿瘤“饿死”;同时,为了加强疗效,将阿霉素等化疗药物乳化在碘化油中,从而达到了栓塞和化疗一体化治疗的效果。虽然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取得了相当成就,拯救了难以计数的肝癌患者,但是,由于肝癌的微环境复杂,肿瘤血供丰富,栓塞后很容易建立侧枝循环,肿瘤获得新的血供而复活,因此,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常难以达到根治肝癌的效果。2晁明和胡汛研究方向另辟蹊径逆向思维喜获新突破在过去的40年里,介入医生和科学家在治疗致力于进一步加强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疗效的不懈努力,主要方向为研发更强大的栓塞材料,如可以同时释放化疗的“载药微球”,甚至可以同步释放放射线的同位素微球“90Y-微球”;介入医生和器械研发者还在栓塞的技术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如微导管的广泛应用,使介入插管无孔不入,做到了真正的超选择栓塞。尽管上述努力和成果极大地改善了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疗效,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仍不能达到“根治”肝癌的效果。晁明和胡汛的研究显然与上述研究方向逆向而行,他们不是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栓塞材料和方法上想方设法,而是着力于改变肿瘤的微环境来达到更彻底的栓塞效果,通过改变肿瘤内部的pH值,用碱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来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的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有别于正常细胞与其周围组织所形成的微环境。组织缺氧和酸中毒、大量生长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的产生及免疫炎性反应等构成了肿瘤组织代谢环境的生物学特征,这种特性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能力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改变肿瘤组织pH值来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已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3晁明和胡汛的研究不是最早的但创新成果意义最大通过碳酸氢钠(小苏打)改变肝癌内部pH值并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也并非胡汛和晁明首创,早在2002年,安徽省立医院范平生等人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尝试,随后又有多人进行临床应用,但是,这些研究未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原因可能为:1、注射碳酸氢钠的方法、剂量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的方法学上可能存在缺陷;2、研究本身的缺陷,包括课题的设计,疗效评价,病例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缺点;3、未能像胡汛和晁明有系列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动物实验结果的支撑;4、这些论文均发表在影响力较小的中文期刊上。因此,十分遗憾,这项本应该在十多年前就应该获得重视的技术,却夭折在萌芽中。晁明和胡汛通过动物实验阐明了其作用机理: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消除瘤内乳酸堆积,导致瘤内残存葡葡糖的快速耗竭,并且使肿瘤细胞丧失在葡萄糖耗竭后转入休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强有力的永久栓塞致肿瘤的坏死率明显提高。因此,这项技术和研究成果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这是科学研究中逆向思维的成功应用,也是将一直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实现临床转化的有益尝试,并可能突破大肝癌治疗的瓶颈,是中国医师为肝癌的介入治疗的一项重要贡献!4解读晁明和胡汛的研究结果应全面、客观、科学如何解读晁明和胡汛的临床研究结果?滕皋军教授认为,虽然这个临床试验只有40例患者入组,入组标准也未完成随机化,但是,其观察指标与结果是真实的,因此,其结论是可靠的。虽然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该研究为前沿研究,有它的不成熟性,结果还需要更多研究来反复证明其准确性,尤其需要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予以“确证”,希望他们的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解读媒体的小苏打“饿”死癌细胞?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该项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而不是喝小苏打。滕皋军教授指出,在这项研究中,对肝癌的主要作用仍然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尤其是肿瘤滋养动脉栓塞阻断后引起的肿瘤缺血“饿死”,而小苏打的作用是通过改变肿瘤内的pH值,使肿瘤的“耐饿和抗饿”能力下降,从而配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使肿瘤更容易饿死,甚至完全饿死。
肝癌—患者福音介入治疗2016-09-14介入医学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全世界每年肝癌新发病例约30万~100万,年死亡约26万,其中我国占42.5%,控制肝癌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目前肝癌防治已列入我国预防重点。图1.健康肝脏图2.癌变肝脏图3.肝脏多发转移癌临床上大部分患者诊断为肝癌时已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在急病乱投医的心态中,受不良广告的欺骗,不少患者花了很多冤枉钱但是没有获得正确的治疗。其实,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案已经比较规范化,什么时期做什么治疗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微创介入治疗作为非外科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因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副作用小,而广受患者及医生的推崇,国际肝癌治疗指南规范中,不能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癌,大部分治疗方案都是单独介入治疗或与介入治疗相联合。那么什么是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呢?为什么微创介入治疗如此受推崇?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是怎样进行的呢?下面将给你详细介绍:微创介入治疗就是针对肿瘤的供血动脉,或将抗癌药物注射到肿瘤区,直接杀癌;或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瘤体体积缩小;或施行双介入,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动脉,既阻断供血,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区起到局部化疗,杀死肿瘤组织的作用。目前,常用者有经血管途径(如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经皮肝穿刺途径(如经皮肝穿刺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瘤内无水乙醇注射等治疗)。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命,减轻其痛苦,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行Ⅱ期手术切除,小肝癌患者可获临床治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在X线影像引导下,局部麻醉后从外周动脉(通常为大腿根部)插入直径约1.5毫米的微细导管至肝脏肿瘤供养动脉,直接注入抗肿瘤药物(碘油—抗癌药物乳剂),然后堵塞肿瘤的血管,使肿瘤遭受化学毒性和缺血/缺氧双重打击。这种治疗方法对正常组织影响很小。另外,术后抗癌药物经肝脏缓慢释放至体循环血液,具有持续低剂量化疗效应。术后局部无创口,一般6~8小时可下床活动。此法适用于不适合手术、血液供应较丰富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另外,由于“碘油—抗癌药物乳剂”对肝癌有特殊“亲和”作用(即只沉积于肝癌组织)和高吸收X线特性,术后3~4周做CT扫描有利于评价疗效和发现微小病灶。一般经2~3次治疗后,多数病灶可获得控制,病变范围广泛者需要重复多次,两次治疗的间隔需视肝功能情况而定,以5~6周为宜。图4.肝癌血供及TACE治疗示意图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由于肝癌患者具有血供非常丰富,而且血供单一的特殊性,通过做栓塞治疗的话,可以把肿瘤血管闭塞,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肿瘤的血管萎缩,等于肿瘤没有营养来源,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对肝癌患者来说是非常合理的。经血管肝癌的介入治疗临床常应用于中晚期肝癌,或肿瘤靠近大血管无法手术者;年龄大,不能耐受手术者;肝癌术前行TACE术,有利于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经皮肝穿刺肿瘤原位灭活 用直径1~1.5毫米左右的特制穿刺针直接经皮肤穿刺至肝脏病灶区,引导穿刺的方法有CT、磁共振、超声波等,以超声波引导最普遍,麻醉视患者情况可用全麻或局部麻醉。具体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FA)、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PEIT)、氩氦刀冷冻治疗等。 射频消融治疗(RFA),在活体状态下,为了使肿瘤细胞死亡,应使瘤组织内的温度达到50~100℃、持续时间≥10分钟。通过超声引导下把绝缘电极针经皮插入肝脏组织,内管可呈伞状张开的数根细电极针,通过高频电流(460~500kHZ),引起离子震荡并摩擦产生局部高温,高热能量通常首先集中在穿刺针端的周围,形成直径2.0~5.0cm可调控的球形热凝固灶,使肿瘤坏死。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5cm(尤其是直径<3cm的肝癌的治疗效果较好)和肝癌术后复发不宜再次手术者。 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瘤内注射(PEIT),将无水酒精注入肿瘤组织内,利用无水乙醇的蛋白凝固作用,直接对肿瘤组织迅速脱水固定,使肿瘤收缩、管壁变性、内皮破坏、血栓形成,致使组织缺血坏死。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安全、经济、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肝癌直径<3cm,而结节数不多的患者。图8.肝癌PEIT治疗器材及示意图除以上所介绍的介入治疗技术外,还有氩氦刀冷冻治疗、放射性碘粒子植入、免疫治疗(CIK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技术,总的来说,微创治疗观念的核心是:既消灭肿瘤,又最大限度保存器官功能和减少对机体的损害,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时间,多种微创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产生叠加效应。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介入治疗也将会进一步发展,为失去外科手术治疗机会的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章转载处:大医一院介入治疗中心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介入人士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平台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负任何责任。)肝癌的治疗效果较好)和肝癌术后复发不宜再次手术者。
☆ 患者,男性,68岁,3年前行直肠癌手术,今年复发,突发大出血,急来我院消化科,予输血、止血,效不佳,请内镜会诊,内镜专家考虑创面太大,不能止血,后请肛肠外科压迫止血,解除压迫后再次大出血,万般无奈时考虑到医院还有介入科,我们决定尽力一试!5天前,我们急诊介入治疗,我们用一根较粗的导管和一根较细的导管找到了患者肿瘤的出血部位,用栓塞材料堵塞了出血血管,介入1天患者大便颜色由鲜红变为暗黑色,栓塞止血术后4天,大便颜色正常黄色,患者行走如常,于昨日出院,暂且疗效尚满意!介入治疗起到了传统治疗不可替代的神奇作用,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介入手术历时1小时40分钟,花费7000余元。
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导管及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到双侧子宫动脉内,用影像造影剂使子宫动脉及肌瘤动脉显影,然后在影像引导下将微球或别的栓塞剂推注到子宫动脉,达到栓塞肌瘤的供血动脉,使肌瘤缺血、坏死,致肌瘤缩小、消失,从而在不切除子宫的情况下,消除肌瘤引起的出血、疼痛、贫血、尿频等症状,达到治疗目的,属于微创医学。 示意图术前核磁共振检查 使用微导管-准确定位、副作用少 影像引导下双侧子宫动脉同时造影,显示肌瘤血管,同时栓塞
原创2016-09-27宣传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导语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晁明教授团队8月2日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杂志《eLife》上的一项采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近日,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不小的争议……相关链接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供患者选择?1肝动脉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栓塞阻断肿瘤血供及局部化疗对肿瘤造成杀伤作用肝脏肿瘤通过新生血管获取养分成长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也可用于手术可以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TACE对肝癌有明确的疗效,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TACE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近40年的应用经验积累,TACE技术已相当成熟,国内的调查显示:TACE在各种非手术微创治疗中占90%的份额,在所有的肝癌患者中,约70%的肝癌在不同的时期经历过TACE治疗。2局部消融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一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射频消融 (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治疗(Cryoablation)以及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具有微创、安全、简便和易于多次施行的特点。而影像引导技术包括US、CT和MRI,而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等方法,消融对较小的肝癌可达到根治的效果,而对于较大的肝癌,常与TACE联合应用。3分子靶向与药物系统治疗近年来,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与肝动脉介入治疗或系统化疗联合应用,可使患者更多地获益,已有一些临床观察和研究证实;至于与其他治疗方法(手术、射频消融和放疗等)联合应用,正在进行研究。其他新的分子靶向药物,采用单药或是联合手术、介入治疗和系统化疗等手段治疗肝癌的临床试验也正在陆续开展。4粒子支架治疗门静脉癌栓门静脉癌栓是肝癌进入晚期的标志,也是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中大医院介入专家发明的门静脉粒子支架系统,专门用于门静脉癌栓治疗,达到了既打通被癌栓堵塞的门静脉,同时,放射性粒子可对癌栓进行局部近距离照射治疗的效果。策划:程守勤编排:刘 敏校对:崔玉艳中大医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恶性输尿管狭窄梗阻多见于腹膜后及盆腔肿瘤(如宫颈癌、膀胱癌等),肿瘤的浸润和压迫,是造成输尿管恶性梗阻狭窄的主要原因。输尿管狭窄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以致肾功能衰竭,患者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单侧或双侧肾脏,危及生命。外科手术创伤大,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多不易接受。治疗原则应尽早解除梗阻,恢复尿流通畅。当出现输尿管梗阻时,肿瘤往往已进展至晚期,处理上宜采用简单、微创、有效的引流方法。肾盂造瘘也可及时有效地解除肾盂积水,挽救患者肾脏功能,但需长期体外置引流管及引流袋,给患者带来生活的不便和心理阴影,为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的无奈而有效之举。金属支架的弊端是易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引起输尿管上皮过度增生、管壁增厚,再梗阻,目前认为并不优于普通支架(塑料支架)。D—J管(塑料支架)具有质地柔软,顺应性好,上、下部可盘曲在肾盂和膀胱内,而不易上下移动,管壁不易结垢和老化等优点。其全长有许多侧孔,引流通畅,可减少感染的机会,且组织相容性好,对输尿管得机械性刺激小,不易造成输尿管上皮的过度增生或炎性狭窄。输尿管内支架管置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膀胱镜逆行性置管法,一为经皮肾盂穿刺顺行性置管法。文献报道逆行性输尿支架置入术失败率较高,而经皮肾盂穿刺顺行性置管在影像引导下可精确定位,成功率高。输尿管塑料支架价格便宜、手术费用低,为恶性输尿管狭窄梗阻的患者提供一种微创、价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恶性肿瘤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的患者如及时行输尿管支架植入术,可及时挽救患者肾脏,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且避免了肾盂造瘘带来的生活不便和不美观的弊端。下面是我们于2012年做的宫颈癌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的患者举例:
山西省肿瘤医院介入科 薛耀勤中晚期肝癌为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我们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应同时或必须治疗其可能合并的动静脉瘘,动静脉瘘有两种类型,一、肝动脉—门静脉瘘,二、肝动脉—肝静脉瘘。不管那种瘘,其危害远远超过了肿瘤本身,使治疗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甚至很快危及生命。一、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危害:①加重门静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②肿瘤沿门静脉转移,③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肝脏解毒功能。下面为我们治疗的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病例:二、肝动脉—肝静脉瘘的危害:①肿瘤肺转移,②肝脏缺氧,③栓塞治疗不能继续进行。下面为我们治疗的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病例: 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依据为影像学,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第一步为金标准,动脉造影也为介入治疗第一步,治疗方法为明胶海绵、弹簧圈、微球、无水乙醇、生物胶等各种栓塞剂的栓塞。
2016-09-01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可以解决因子宫肌瘤导致不孕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子宫肌瘤栓塞术后再怀孕的病例了。那请问:术后多久可以尝试怀孕呢?是不是做完手术马上就可以呢?小编查阅了大量资料,以下是各个医学专家的一些数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国外论文:Stancato-pasik组于栓塞后数月内有11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其中2例希望怀孕的妇女都已 经有了足月的健康婴儿。McLucas等观察400 例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共52例<40岁希望怀孕的 患者中,有14位妇女经历了17例次的妊娠,其中5例自然流产,10例正常分娩,2例正在妊娠中; 分娩的10例次中,分娩的过程正常,未见孕妇或 胎儿并发症的出现。Descargues分析了 25例介入治疗控制产后出血对患者月经、生育和未来妊娠的远期 影响,所有病例都恢复了正常月经,有10例再次妊娠,其中4例出现早产,6例妊娠至足月,新生儿均健康,产后没有再次出现产后出血。而我国广东省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陈春林主任对400余例的子宫肌瘤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2例妇女经历了15例次的妊娠,其中计划外妊娠14例次,一例妇女已正常分娩一女婴,最大 年龄42岁,最小26岁。不愿看过程,那就直接下结论吧!结论做了介入栓塞术后,子宫肌层 及病灶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子宫体积从而会进行性缩小,同时还会影响性激素及排卵功能,但是到了术后3个月后,女性激素水平及排卵功能则可以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后子宫基本恢复正常大小。所以,最佳怀孕时间是术后6个月就可以考虑妊娠,超过12 个月以上有子宫肌瘤存在复发的可能性。转自介入家园,http://www.jieruhome.com/zljb/pqjb/zgjl/2014-11-26/138.html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