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散瞳验光?孩子常规体检如发现屈光异常,医生一般会建议做散瞳验光,散瞳验光在医学上的术语叫做睫状肌麻痹验光,具体为在验光之前点用睫状肌麻痹眼药水,从而让孩子放松调节,以便客观地检测眼睛的屈光度。由于睫状肌麻痹的同时会伴随瞳孔散大,所以俗称散瞳验光。为什么一定要散瞳?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特别强,不散瞳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的度数非常不稳定,很难准确验光,所以需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放松调节,即散瞳。散瞳验光对眼睛有伤害吗?除了药物本身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本质上对身体没有伤害,且过敏发生的概率也很低。散瞳药会引起暂时性的视近模糊以及畏光,一般阿托品的恢复期为3周,复方托吡卡胺的恢复期为6-8小时。这就是孩子点了散瞳药后眯眼的原因。家长完全可以放心,眯眼只是暂时的,等药物代谢完即可恢复。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以下文章来源于视光医师游玉霞 ,作者YOYO游 很多家长刚发现孩子有近视的时候,都会挺震惊,当听到还有散光的时候,经常会表示不解,散光又是什么,是不是很严重? 可以用照相机来简单类比下我们的眼睛。当光从外界进入眼球,角膜和晶状体会像镜头一样,将光线折射会聚,最终在视网膜上聚焦。视网膜再将获得的图像转换成信号传导到大脑,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物体。 那么散光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当眼球形态完美,光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应该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眼球大多并没有那么地规则,不同方向来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并非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在视网膜前形成了多个聚焦,这种情况就是散光。 散光和近视、远视一样,都属于屈光不正。当存在散光时,不管看远处还是看近处都是不清楚的。一般需要通过验配柱镜予以矫正。 为什么会有散光呢? 很多时候散光是天生的,生来既有。表现为新生儿的散光度数较大,研究发现6-12月的婴儿散光率是5-6岁儿童的3倍。随着儿童眼球的生长发育,散光的度数逐渐减小。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散光度数都会消失,并且有些本身没有多少散光的小朋友,在近视进展的过程中还可能伴随散光度数的增加。 △近视伴随散光 散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角膜、晶状体、泪膜或者瞳孔大小都有可能影响散光的度数。 比如有些人长时间用眼后,会觉得看东西不清楚,但是眨眼后又能看清了,这就是因为长时间睁眼影响了泪膜从而使得散光变大因此视物不清,眨眼后泪膜又恢复正常就又能看清东西。 还有一些人,在晚上或暗处时会发现看东西不清楚,很多时候是因为夜晚光线暗,瞳孔变大,从而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更加明显导致。 有些老年人觉得眼镜不合适了,然后检查发现散光度数在不断增加,这个时候可以检查一下是否发生了白内障。晶体状态的改变也会引起散光度数的变化。 眼睛有散光怎么办? 散光度数过大,会导致看近看远都不清楚,应该配镜矫正。 当小朋友刚查出有散光时,先不用着急,大概看看散光的度数。 1-2岁>200度的散光 3-4岁>150度的散光 5岁以后>100度的散光 结合年龄,检查发现散光度数符合以上情况,可以综合散光的轴向以及视力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配镜矫正。如果存在弱视或斜视,矫正标准会更严格。 散光还会有什么样的危险? 如果是突然出现很大度数且不规则的散光,这个时候要特别担心,仔细检查是不是发生了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是指角膜中央变薄且向前突出,典型的角膜呈圆锥形改变。常表现为出现高度且不规则的散光,随着病变加重,视力也会越来越差。 圆锥角膜的病因不明,多发生在2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多见,常双眼先后发病。早期角膜圆锥不典型的时候,裂隙灯下可能很难发现,因此在验光时发现有异常的高度散光,应该让患者进一步检查角膜地形图等,以早期发现治疗。
来源:上海市眼科医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PkZAi4iB0uXr6mHtKUblQ 0.01%阿托品 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美国指南共同推荐! 1.适用人群 5-18周岁。5-14岁近视儿童可将0.01%阿托品作为控制近视的常规治疗方案,15-18岁儿童可在医师建议下使用。 每年近视度数进展超过50度的儿童,特别是早发近视的儿童(
作者:沈阳兴齐眼科医院 1问 孩子近视了为什么要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答:目前医学界公认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的三种手段:户外运动、角膜塑形镜、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2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是否有效果? 答: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儿童近视的控制效果明确。临床研究证据和文献已经证实阿托品对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性。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ATOM系列试验证明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近视控制的有效率达到60%;应用0.01%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儿童近视的5年平均等效球镜进展为-1.38D; 0.01%浓度较其他 浓度阿托品5年的眼轴长度增加最少。 有关阿托品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随机临床试验和队列研究的基线资料以及阿托品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延缓作用的相关文献请关注兴齐眼科医院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 3问 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会使瞳孔散大和畏光吗? 答:阿托品作用于瞳孔括约肌中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麻痹,瞳孔散大,畏光;其是否发生与阿托品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这类症状越明显,研究发现0.02%的阿托品是不引起畏光和调节麻痹的临床不适症状的最高浓度。因此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是比较安全的。如果有畏光出现可以考虑提前点眼时间或隔天使用,畏光现象依然存在建议就诊正规医院遵从医生专业意见。 4问 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眼压有影响吗? 答:文献中大量的病例及临床实践中,均未发现眼压升高或青光眼;阿托品本身并无升高眼压风险,仅当有前房浅、房角非常狭窄的患者使用阿托品因瞳孔散大会导致眼压升高或诱发青光眼;此解剖结构在青少年中极少见;同时使用阿托品前,常规眼健康检查已排除浅前房、窄房角的人群,因此使用阿托品不会有引起高眼压的风险。 5问 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会产生过敏吗? 答: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的ATOM研究中显示仅有小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睑缘炎等问题,其中使用高浓度阿托品患病人数较多(0.1%和0.05%共发生16例),低浓度阿托品则不会发生过敏性疾病(0.01%浓度组没有不良反应发生)。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在保持相对好的近视控制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耐受性较高。 6问 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会影响身高及骨骼发育吗? 答:文献中大量的病例及临床实践中,均未发现阿托品对青少年身高及骨骼发育的影响。 7问 用了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一定都有效果吗? 答: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的ATOM系列试验证实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率达到60%;对阿托品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的主要特点有:年龄相对较小近视发生时间较早;近视发生起始度数较高;处于身体发育期近视进展速度较快;父母双方均近视以及近视程度较高;不良的用眼习惯,超负荷高强度近距离用眼以及不能保证足够户外运动时间等综合因素,最终导致阿托品在延缓近视进展的应答率个体有差异。因此,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者,依然要定期检查,检测眼轴及近视程度的变化,若效果不佳则可调整控制措施的选择或采取协同控制方案。 8问 孩子已经在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了,还需要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吗? 答:角膜塑形镜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青少年近视的措施之一;2018年11月24日,CLAE杂志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SOS研究小组的最新临床研究报告:儿童青少年快速进展期近视,联合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能显著减缓接受OK镜治疗患者近视度数增长;2019年发表在Current Eye Research杂志上一篇文献证实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有效率高达95%;由此可见,当OK镜控制疗效欠佳时,可以联合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详细内容请关注兴齐眼科医院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 9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如何使用? 答:可以先点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5-15分钟后戴镜。 10问 如果在戴角膜塑形镜之前,忘记滴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可以在戴角膜塑形镜之后滴吗? 答:不建议使用。 11问 我家孩子已经近视戴眼镜了,还需要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吗? 答:框架眼镜的配戴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使用并不矛盾;框架眼镜解决视力下降看不清楚的屈光问题,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则是延缓已经形成的近视进一步快速发展;当近视发生时,配戴眼镜的光学矫正联合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使用解决视力问题同时延缓近视的快速进展。 12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在哪些国家有使用 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印度、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区,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在临床上应用已近20年。 13问 对于还没有近视(远视和临界性近视)儿童是否可以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答:首先,对于这部分儿童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用眼距离和姿势,避免高强度超负荷近距离用眼,每天2h的户外活动以及标准用眼光照。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一次(年龄越小复查频率越高)直至16岁,观察屈光状态、眼轴的变化及近视趋势。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ATOM3试验正在进行,评价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在预防近视中的作用;具体使用情况请参考临床眼科医生建议。 14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使用需要多长时间 答: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使用需要按照治疗周期来使用;一般需要至少连续2年的治疗(最多持续到青春期),并密切观察近视进展程度及屈光矫正和可能对瞳孔直径及调节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足够的户外活动,良好的近距用眼习惯都要保持。 ?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一滴; ? 每3个月复诊,了解近视程度变化,连续观察2年; ? 如果每年近视进展<0.5D则表示近视进展稳定,2年后可以停止治疗,但需要继续观察近视进展情况;如果2年后近视进展又变快(近视进展≥0.5D/年),则可以再重新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 如果开始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近视进展仍然很快(近视进展≥0.5D/年)则需要联合户外活动、角膜塑形镜等其他干预措施;并一直使用到青春期(一般是14~16岁,台湾地区的一些眼科中心用到15~18岁); ? 停药时注意阿托品逐渐减量,避免骤停引起近视反弹。 15问 除了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是否还有其他近视干预措施? 答: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除了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还需要:验配合适的眼镜或者角膜塑形镜;保证足量的户外运动时间,每天至少累计2个小时以上;保持正确用眼距离和姿势、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每连续近距离阅读40分钟,应休息10分钟;标准用眼光照环境以及到正规医疗机构定期复查。 16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在使用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青光眼及青光眼倾向的青少年不能使用; 对于阿托品成分过敏者不能使用; 不含防腐剂,建议当次使用即抛弃。 17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如何保存? 答:产品遮光,密封,室温保存即可。 18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如何使用? 答:每日1次,每次1滴,睡前滴入结膜囊内。 滴眼药水的步骤: 首先洁净双手 将头向后仰 用手指轻轻拉开下眼睑,眼睛向上看,再将一滴眼药滴入下结膜囊内(即下眼睑与下眼球之间的结膜),注意管口不要接触到眼睛或睫毛,以避免药品污染 滴入药品后,再轻轻闭上眼,闭目休息3分钟左右 考虑到有些孩子睡觉时间较晚,可以选择在当晚8-9点钟使用也可以;使用之后并不会影响近距离学习和阅读。 19问 一支能用多长时间? 答:本品为不含防腐剂抛弃式单剂量滴眼液,长期应用眼表的安全性非常好;而正因为不含防腐剂所以不能像其他滴眼液反复开启使用。我们建议单支开启使用后即抛。 20问 如何购买? 答: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为沈阳兴齐眼科医院医疗机构制剂,购买须凭处方。详情请到院咨询,或拨打眼健康咨询热线:400-606-2377。 21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是否能与其他的眼药同时使用? 答: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可以与临床上常见的眼药同时使用;在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采用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的指南推荐,两种眼药水之间间隔不少于5分钟;临床医生推荐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最好间隔15分钟。 22问 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区别是什么? 答:目前市售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用于12岁以下儿童首次验光配镜时使用;其他浓度0.1%、0.5%、0.025%、0.05%均用于科研研究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临床上公认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23问 目前网上推荐个人配制0.01%阿托品滴眼液,和兴齐眼科医院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有什么区别? 答:低浓度阿托品的配制理论上虽然并不困难,但配制过程中需要的无菌操作基本上很难实现;其次阿托品注射液与人工泪液混合后无法保证0.01%浓度;再次配制后的低浓度阿托品溶液储存条件及使用期限都无法确认,因此自行配制有很大的风险。 沈阳兴齐与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将预防治疗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眼科产品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先进科研技术引进中国,并获得商标Myopine中国区的独家使用权。我们在配方和技术是一样的;在剂型和工艺上我们更胜一筹:目前新加坡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多剂量包装,含有防腐剂;我们兴齐生产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单剂量包装,不含防腐剂,青少年长期使用无眼表毒害更安全。 24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所适用人群有哪些? 答: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近视延缓作用的实验和文献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目前文献中使用范围从4周岁到青春期(一般是14~16岁,台湾地区的一些眼科中心用到15~18岁)。成年人眼球发育成熟,眼轴长度趋于稳定,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成年人近视作用不明确;如果成年人出现短时间内视力下降,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25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的机制是什么? 答:阿托品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其控制真性近视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有: 经典学说认为阿托品是通过放松睫状肌调节来达到控制近视的目的,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也可能有非调节控制机制存在,原因是小鸡的调节不受M受体的控制,实验却证明阿托品可以有效控制小鸡剥夺性近视模型的近视进展。目前的研究认为,阿托品作用的部位可能是视网膜和巩膜的M1和M4受体。 近视形成的机制有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近距离工作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可以诱导短暂性近视(NITM),而NITM很可能是永久性近视(PM)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两者关系密切,NITM可能是PM形成与进展的初始阶段;NITM无效,则近视防控的方法不可能有作用,因此有效降低NITM可能对预防及控制近视进展有效。 26问 NITM指的是什么? 答:NITM,Nearwork-induced transient myopia中文意思是:近距离工作诱导短暂性近视。NITM为一段时间近距离工作后出现的短暂性近视漂移。其大小为近距离工作后的屈光度数与近距离工作前屈光度数的差值(可以理解为近距离工作前后验光值的增加);其机制可能由于晶状体不能快速有效地减少自身屈光力而表现出的幅度较小的、暂时性的远点向眼前移近,是一种涉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调节滞后现象(可以理解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后晶体不能迅速回复正常状态出现的一过性近视)。 NITM具有一系列特点:近距离工作一小时后,即使停止工作一小时以上,也有部分NITM不能恢复到基线水平;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期间NITM具有累积性;近视患者更容易受NITM影响;进展性近视较稳定性近视更容易诱导NITM。 之前NITM没有特别有效的缓解方法;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降低近距离工作引起的短暂性近视(NIT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证明了0.01%阿托品滴眼液在NITM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7问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停药后会反弹吗? 答:长期规律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可以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但停药后会有不同程度“反弹”,阿托品浓度越高,反弹越明显。一项来自美国眼科学会的报道称在停止阿托品治疗后会出现近视反弹,但使用0.01%浓度的阿托品可以使反弹最小化。因此,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反弹并不明显,可以长期使用。 28问 不含防腐剂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有何优势? 答:兴齐生产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单剂量包装,不含防腐剂,儿童青少年长期使用无眼表毒害更安全。在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的ATOM研究中,显示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睑缘炎等问题;其中使用高浓度阿托品患病人数较多(0.1%和0.05%共发生16例),低浓度阿托品则不会发生过敏性疾病(0.01%浓度组没有不良反应发生)。2018年发表在眼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献报道0.01%阿托品滴眼液出现儿童过敏症状,这些儿童在去除防腐剂后可再次使用阿托品滴眼液。由此可见,只有兴齐眼科医院不含有防腐剂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才是更安全的,长期使用眼表更安全。
斜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发病率为1%-3%。其中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尚不清楚。大多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随着时间会逐渐改善, 或斜视角度不发生改变。一、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间歇性外斜视早期表现为注视远处物体时出现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视近时可维持正常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随着疾病的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注视近处时也可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即使患者有很好的融合控制能力,远近外斜视角度仍逐渐趋于一致,最后可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并导致远近双眼单视功能不可逆性的丧失。除了视远时外斜视明显外,由于维持正常眼位需要代偿性融合功能被激活,因此在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明亮光线或者疲劳时,均可表现出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也可伴随其他眼球运动异常,主要是下斜肌功能亢进以及侧转的非共同性(水平侧转注视时外斜角度减小)。 间歇性外斜视区别于其他斜视有几个独特的特征: (1)在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中,虽然在眼球正位时有双眼视功能,却很少在眼位偏斜时出现复视,这可能是由于单眼抑制,偏斜眼的物像被发育中的视觉系统所抑制。而新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成人却经常会有复视的主诉。 (2)间歇性外斜视的另一个特征是患者常在阳光下喜闭单眼,其原因不明,可能是因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在户外注视远处物体时,缺乏近视标刺激集合,且明亮的光线闪烁视网膜,影响了融合功能,从而表现出外斜。这时患者会闭上单眼避免复视和视混淆。临床上也观察到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中畏光的主诉要比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少。 (3)间歇性外斜视另一个比较少为人知的症状是视物显小。当患者注视远处物体时,会用调节性集合来控制外斜视,而集合和调节会使物体看上去变得小而近。 (二)视力及双眼视功能 1.视力: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双眼视力通常正常。美国的一项研究中报道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弱视的发病率为4.5%,屈光不正的发病率及构成比也与同年龄段儿童相同。但也有研究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视的发病率更高。在一项亚洲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近视的比率(43%)较内斜视患者明显增多。在这些患者中,调节力的降低可能是外斜视的主要原因。 2.远近立体视:许多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距离立体视正常,而远距离立体视不良。然而,也有一部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表现为亚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下降11%~ 31%。因此,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必须联合进行远、近立体视检查。临床上也常应用立体视检查方法作为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改善或者恶化的指标。目前临床多采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立体视,同视机因为非自然状态分离双眼,分视的双眼无共同视觉背景,斜视眼多被抑制,故无法准确测定隐斜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立体视。 3.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正常视网膜对应与异常视网膜对应可以同时存在,当一眼外斜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正位时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因此,从视网膜对应的关系来考虑,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正常对应间歇性外斜视和双重对应间歇性外斜视。 (三)分型 临床上应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方法检查间歇性外斜视的远近斜视角度,同时根据远近斜视度的差别将其分为基本型、外展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 1.基本型:远近的外斜视角度相似。 2.外展过强型:视远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近的外斜视角度至少10 PD。 3.集合不足型:视近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远的外斜视角度。 二 治疗 (一)治疗现状 目前临床上大多认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1)外斜视的角度,(2)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能力,(3)立体视功能。若间歇性外斜视远距离斜视角度< 15-20 PD,多选择非手术治疗。若远距离斜视角度≥20 PD,斜视的角度、出现频率、控制能力和立体视功能是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的重要指标。斜视的控制能力是指在家和诊所时斜视出现的频率,以及遮盖试验后控制眼位的难易程度。若间歇性外斜视可很好的被控制通常倾向于观察或保守治疗。若患者在清醒时可观察到的斜视出现频率大于50%,以及遮盖试验检查时发现患者控制眼球正位的能力很差,通常认为需要手术治疗。尽管如此,由于眼位控制能力的测定并没有被标准化,许多临床医师仍不清楚究竟何时进行手术是最合适的。 (二)非手术治疗进展 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多需与手术方式联合。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消除抑制(使大脑同时识别双眼的视觉信号),当眼位偏斜时帮助识别复视,以及建立融合储备(眼球的运动融合能力),以增强患者对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其中包括: 1.正位视训练。通过增强融合储备,从而增加视近时斜视的控制能力。这种治疗只能应用于较大的儿童,并只适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对其他类型外斜视以及视远时的斜视没有帮助。正位视训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手术的替代疗法。 2.遮盖治疗。方法为部分遮盖(4~6 h/d)或全遮盖主导眼,或者在没有明显主视眼的患者中进行交替遮盖。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或者消除异常视网膜对应和单眼抑制,通过对抗抑制机制,诱导复视并刺激运动性融合,从而增加斜视的控制能力。然而,这种增加控制的作用可能只是暂时的,当遮盖去除后,间歇性外斜视会再出现,长期的效果还不清楚。 3.负镜过矫。Kushner认为,负镜过矫疗法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在于通过负镜刺激调节性集合,可以帮助一些儿童控制眼位,减少外斜。因此,即使轻度的近视也需矫正,帮助患者控制外斜视。而轻到中度的远视不一定要矫正,因为担心远视矫正后会加重间歇性外斜视。但是若远视>4.00 D(或者远视屈光参差>1.50 D),光学矫正后会更好的控制外斜视。在远视度数较高的儿童中,注视近处物体时不能维持足够的集合使视网膜成像清晰,而调节的缺乏会产生模糊的视网膜像,从而表现出外斜视。因此,在这些患者中,光学矫正可有助于视网膜成像清晰并控制外斜视。然而,由于许多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不需要戴镜,这种治疗可能很难劝说患者接受,并且治疗效果持续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可能会引起视疲劳,但并不需担心这种治疗会增加近视的度数。 4.三棱镜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只有某些患者可用三棱镜矫正外斜,逐渐减少斜视度从而避免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若用三棱镜矫正良好,那么术后将会有良好的矫正效果。然而,由于往往需要很大度数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很差。 5.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同时向两侧外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也是一种手术的替代方式。 (三)手术治疗进展 1.手术年龄: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年龄仍存在争议。由于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尚不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对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过早施行手术,若术后过矫出现连续性内斜视,有形成弱视的风险并会丧失已存在的双眼视功能,因此赞成延期手术。而赞成早期手术(4岁或4岁以前)的学者则认为,斜视所引起的感觉缺陷是可逆的,因此即使有形成弱视的风险,早期手术仍更可能取得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功能恢复。von Noorden的研究发现三年之内有7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情是逐渐进展的。在一项184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中发现,在平均9.2年的随访期内只有4%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自发缓解,而5年内23%的患者,20年内53%的患者斜视角度增加> 10 PD。因此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有逐渐加重的倾向,延期手术可能会加深抑制程度,减小融合范围。而Abroms等在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中,对76例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手术结果分析后发现,早期手术丧失双眼视的风险较低,有更大的可能将立体视提高到60弧秒甚至更好。Pratt-Johnson在前瞻性研究中统计了100名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调查手术是否可消除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单眼抑制,以及过矫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81%的患者外观满意且在术后1年内检查出的斜视角度小于10 PD,41%的患者获得了功能治愈,研究认为4岁前进行手术是获得功能治愈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在考虑手术年龄时,斜视初始发病的年龄和持续的时间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手术方式:手术治疗为调整水平眼外肌位置或长度,以改善眼球位置及双眼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以及单/双眼外直肌后退。目前对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多行双外直肌后退术,类似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行单眼的后退缩短术。Kushner的研究也同样认为,对于基本型的间歇性外斜视,单侧后退缩短手术比双侧后退手术更为有效。他分析了33例基本型外斜视患者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退和单眼后退缩短术,术后效果比较认为,基本型外斜视应行单眼后退缩短术。而对68例类似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术后效果分析后认为,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可有效的矫正类似外展过强型外斜视。在这项研究中,有68例外展过强型外斜视的患者,行对称性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其中55例(80%)结果满意。虽然这些患者没有与其他行同侧退缩术的患者相比,但双侧手术的高成功率使这种手术方式可有效的解决外展过强型的外斜视。对于外斜角度在15~25 PD之间的患者,单侧外直肌后退是一种有效的术式。若患者单眼弱视,视力低于20/50,可考虑在弱视眼行单眼的退缩术,而避免在好眼上手术。应当注意在侧转存在非共同性(水平侧转注视时外斜角度减小)的患者中,术后易出现过矫。在这些患者中,不应再行常规量的外直肌后退,而应减小手术量。 3.过矫、复发的处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仍有向外漂移的可能,术后欠矫或复发比过矫更为常见,且随访的时间越长发生的几率越高。因此手术量应以能测到的最大斜视角进行(看远的斜视角度或者遮盖后的斜视角度)。若患者的融合控制良好,轻度的欠矫通常只需观察。若为了取得稳定的双眼视功能可给予底向内三棱镜。如戴镜1年左右还未治愈,则要再次手术。术后早期欠矫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再次手术的几率更高。若在术后第1周欠矫度数大于10PD,则患者很有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术后早期稍过矫(10~15PD)是远期效果良好的提示,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功能治愈。术后早期的小度数过矫会在6周内逐渐消失。但术后持续性过矫可将间歇性外斜视转变为持续性内斜视。这反而会使敏感的患者产生复视、弱视并丧失立体视。若术后出现连续性内斜视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周,需要部分遮盖或者三棱镜治疗。当配戴三棱镜时需保留小度数的残余内斜视以促进集合。8周后,若连续性内斜视还存在,并且度数稳定,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内直肌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连续性内斜视也可能是有效的,特别是当患者还存在融合功能时。对于4岁以下的儿童,部分遮盖特别重要,可防止单眼抑制和弱视的出现。
1.什么是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就有或出生后一年内逐渐发生的晶状体部分或者全部混浊,可以为家族性的或散发的;可以是单眼或者是双眼发病;可以伴发或不伴发其他眼部异常或遗传性和系统性疾病。先天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形态或者程度不同,形态学表现各异,有的容易被家长注意到,有的则需要借助裂隙灯显微镜等专业检查设备才能观察到。瞳孔区发白是先天性白内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2.先天性白内障的原因有哪些?各种影响胎儿晶状体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先天性白内障: 1.遗传:约1/3患者与遗传有关。 2.病毒感染:母亲怀孕头3个月宫内病毒性感染,如风疹、疱病毒感染、腮腺炎、麻疹、水痘等,可引起胎儿的晶状体混浊。这是由于此时晶状体囊膜还没有发育完全,不能抵御病毒侵犯,而且晶状体蛋白合成活跃,对病毒感染敏感。 3.药物和放射线:母亲怀孕期,特别怀孕头3个月内应用一些药物,如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抗凝剂,一些抗生素(如磺胺类,四环素),或暴露于X线。 4.全身疾病:母亲怀孕期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不足、营养和维生素极度缺乏(如维生素D)等。还有心脏病,肾炎,贫血等。另外,早产,胎儿宫内缺氧也有可能会造成白内障。3.先天性白内障遗传吗?约1/3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与遗传有关。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伴有眼部其他先天异常,则常由主要异常的遗传方式所决定,通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性遗传。所以对于家族中有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或者新生儿发现其他先天异常,可能伴有白内障的,应定期眼科检查,如果检查发现有先天性白内障,根据病情选择尽早手术或者继续观察。4.先天性白内障都要手术吗?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目标是恢复视力,减少盲目的发生。 1.对视力影响不大者,如前极白内障、冠状白内障和点状白内障,一般不需治疗,定期随诊观察。 2.明显影响视力者,如全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或位于视轴中心、混浊程度明显的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应尽早手术。手术愈早,患儿获得良好视力的机会愈大。5.先天性白内障什么时候要手术?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者,如全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应尽早手术等。手术愈早,患儿获得良好视力的机会愈大。对于单、双眼全白内障或位于视轴中心、混浊程度明显的白内障,应在出生后及早手术(出生4周后),最迟不超过6个月。双眼白内障者在完成一眼手术后,应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后完成另一眼手术。对于因风疹病毒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不宜过早手术。这是因为在感染后早期,风疹病毒在晶状体内还存在,手术时可使这些潜伏在晶状体内的病毒释放而引起虹膜睫状体炎,有可能因炎症而引起眼球萎缩。6.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为什么要植入入人工晶体?什么时候植入?晶状体在人眼内的形状和功能都类似于一个凸透镜,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后会造成高度远视,需进行屈光矫正和视力训练,治疗弱视,促进融合功能的发育。常用的矫正方法有:(1)眼镜矫正:简单易行,容易调整更换,但是镜片较厚,整个眼镜较重,而且成像质量相对差一些。(2)角膜接触镜:适用于大多数单眼的无晶状体患儿,但经常取戴比较麻烦,容易发生角膜上皮损伤和感染。(3)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最接近于生理状态的一种屈光矫正方式。由于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状体质量的提高,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严重并发症已很少,儿童施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被接受,尤其是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目前,2岁以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安全性已得到共识,而越来越多的眼科专家认为在1岁时即可植入人工晶状体。7.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就能看见了吗?与老年性白内障不同,先天性白内障一般做完手术后视力会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先天性白内障造成的弱视,视力还无法达到正常同龄儿的水平,需要进行弱视训练。而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没有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或者尽管植入了人工晶体,但是人工晶体的度数有误差,还需要进行屈光矫正,常用的矫正方法有:戴眼镜,角膜接触镜等。8.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以后要注意什么?总体来说可以正常生活,术后1~2周需要点眼药水减轻术后反应、预防感染,同时避免揉眼睛。术后3个月要验光配镜,进行弱视治疗。定期复查。9.为什么有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以后还要打激光?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发生后发障的几率远高于成人,现在多数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会切除或者撕除晶状体后囊膜,并进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这样可以使后发障的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是仍有少部分儿童有后发障的发生,对于6~7岁以上能配合的儿童,可以激光切开后囊膜或者机化膜,但是对于婴幼儿无法配合激光治疗的需要再次手术。10.为什么有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以后还要戴眼镜?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没有植入人工晶体的,术后需要戴眼镜或者其他方式矫正屈光不正。对于植入人工晶体,但是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有误差的,还是要通过戴眼镜来矫正。
1.注意卫生,给宝宝勤洗手,尽量不让宝宝揉眼睛,尽量不要让水进入眼内,尽量少吹风。 2.按时点眼药水。其中典必舒眼膏术后只用一周,其余眼药水和眼药膏按住院时次数来点,直到出院一周后复查,通常要点半个月到一个月。 3.注意宝宝眼睛的变化,如果有明显的眼睛变红,使劲揉眼睛,黑眼珠(角膜)变白,一直流眼泪,睁不开眼,或者哭闹不止等,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4.定期复查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按时复查,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跟不上,甚至出现了手术并发症也不知道,可能导致手术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等于白做!所以出院后一周,一个月要复查。如果没有放人工晶体,出院一周要验光配眼镜;如果已经放了人工晶体,一个月以后根据情况也要验光配镜。配镜后每三个月要复查,三岁以内的孩子眼睛发育很快,一般3个月到6个月就需要重新验光配镜了。 5.关于弱视训练。婴幼儿白内障因为白内障遮挡,导致宝宝眼睛发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也就是弱视,所以戴上眼镜以后要尽快进行弱视训练,包括:精细训练、遮盖没有手术的那只眼或者好一点的眼睛,弱视治疗仪的训练等。具体方法以我当面交代为准。 本文系姚家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斜视? 简单地说,斜视就是两只眼睛不能向同一方向视物。 斗鸡眼很容易被家长发现,由于东亚人种,鼻梁比较平,有些内眦赘皮也常常被家长当成是斗鸡眼而到医院就诊。相反,外斜初期多数为间歇性发作,加上鼻梁宽,家长看自已孩子时间长了反而不明显 为什么会得斜视? 通俗地说,斜视多半是由于 大脑对两个眼睛的控制力偏弱造成, 也有可能是控制眼肌肌肉位置有变异, 或者是某一根肌肉比较肥厚或较弱造成 斜视会有什么危害? 1. 人之所以长两只眼睛,是为了形成立体视,没有立体视,到了3D影院就看不了立体电影,以后上大学,很多需要精细工作的专业都没法报考 2. 如果是单眼的斜视,会造成一只眼无法得到充分的视觉刺激,斜视的眼睛戴眼镜也看不清东西,造成弱视 3. 斜视影响美观,小朋友到了上学的年龄,心里怕被班里的同学嘲笑,时间长了,会造成自卑,影响孩子的性格。 垂直斜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到了成人,造成的面部明显的发育不对称! 斜视不开刀自已能好吗? 很多家长在医生建议手术后都很纠结,都想再等等 ,理论上来说,除了少数麻痹及调节性斜视,多数的斜视很少会自愈 斜视通过训练保守治疗会好吗? 一部分由于调节因素造成的内斜视,可以通过戴镜来治疗,多数的斜视,不建议做功能训练,最后还是要手术,而且会影响手术量的判断。 什么情况下的斜视可以先观察不急于手术? 如果戴镜能缓解(调节性内斜) 间歇性出现,频率不高 (间歇性外斜) 突然出现的,有外伤等明确原因的 (麻痹性斜视) 单眼的斜视,合并了明显的弱视的 (要先弱视治疗,否则术后易复发) 小角度的斜视 (程度轻) 斜视角度不稳定的 已经诊断斜视了几岁做手术比较好? 先天性的内斜诊断明确,一般2岁以内手术 间歇性或交替性的外斜一般在在3.5~4岁后手术 由于斜肌麻痹引起的歪头,一般2岁前后诊断明确即可手术 斜视手术不做全麻可以吗?能等到局麻再做吗? 在儿童的眼球上做手术,不可能配合,只能全麻,理论上来说,20岁以上的成年人,才能局麻做斜视手术,而到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错过了治疗时机,手术完全就是美容性的了 全麻会对小孩发育造成影响吗? 儿童医院有着业内最为经验丰富的麻醉师团队,对儿童的全麻经验丰富,麻醉流程高效,最大限度地控制麻醉时间,我们眼科每年要做1-2000例全麻的孩子,目前为止还未遇见一例因全麻产生的不良反应 儿童医院眼科在显微镜下做斜视手术,一条眼外肌手术完成时间在10分钟左右,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全麻的时间 具体的全麻注意事项会由麻醉科向您详细介绍 斜视手术有什么风险? 对于斜视手术,主要的风险源自于过矫或欠矫,手术量的设计是斜视的难点,由于眼肌就像皮筋弹簧一样,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斜视类型,甚至不同的脸型,手术量都有可能做相应的调整,不同医生的手术方式也会对术后的效果造成影响,而且即使对于一个每年有上千例手术经验的医生来说,也不能保证每个小孩术后的效果都满意,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斜视手术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大概在70%左右,复杂的斜视一次成功率更低,这是来源于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并非医生所能控制。 眼外肌如同弹簧一样,力量是呈指数性变化,个体差异非常大! 同时,肌肉并非是垂直和水平走向,这些都增加了手术的不可预测性。 斜视手术费用是多少? 而斜视手术费 7000~10000左右。 斜视手术会留疤吗? 手术切口是在下眼窝内,眼科医生经过仔细能看出来,一般家长看不到 斜视手术需要拆线吗?术后需要包眼睛吗? 目前斜视手术方法已经较以往有了较大改进,切口在下眼窝处,并采用可吸收缝线,术后不需要拆线。 由于是微创手术,因此,不需要包眼睛。 斜视术后常规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1个月内,可以看到切口处发红,之后会逐渐消退 术后会有部分小孩看东西重影,这是正常现象,甚至是好事!说明小孩还有恢复立体视的可能性 部分小孩由于个体差异会出现复发或者反向的斜视,不排除有二次手术的可能性。 斜视手术是外眼手术,但少数情况下会造成屈光度改变,必要时需要重新配镜 手术后轻度的欠矫或过矫,只要不影响正常的视功能,效果也是满意的 如果术前立体视已经有明显的破坏,术后只有部分小孩能再恢复立体视功能。 以下为儿童斜视术后容易出现的问题,请家长一定提前了解!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先天出现的内斜的宝宝,很多都合并有垂直性斜视,垂直的斜视往往是在内斜手术后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内斜术后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二次手术,先天性内斜的宝宝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通过戴镜能矫正一部分内斜(部分调节性内斜)的小朋友,手术是为了解除戴镜后的那部分内斜,因此,部分调节性内斜术后如果不戴眼镜还是内斜!这样的内斜仍要通过戴镜来治疗内斜 对于间歇性出现的外斜,常常看远和看近的斜视度不一样,多数情况看远会比看近的斜视度高,对于这样的孩子,往往看近正常了,看远就欠,看远正常了,看近就会感觉变得有些内斜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对于外斜的小朋友,由于家长已经习惯了外斜的外观,加上小孩子如果鼻梁扁平,这样的孩子在术后手术做正位后,医生觉得很满意,可家长常常会认为手术做过了! 对于眼肌麻痹出现歪头的小朋友,尤其是多根肌肉麻痹后出现的歪头,术后即使去除了病因,但因为肌肉已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术后仅能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眼肌麻痹出现歪头的小朋友仍有歪头的可能! 一定要记住上边几点
有的新生儿宝宝出生后在泪囊部出现一个青色包块,然后越长越大,伴发感染,就普通下图情况 而在当地基本都没有好好治疗,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引起急性感染 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抗感染按摩泪囊,炎症控制后尽早行鼻泪道探通 这是宝宝术后恢复的情况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