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时体重大,脑袋大,孩子就聪明!”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那这种说法,是不是科学呢? 先来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正常头围 孩子出生时平均头围约34厘米 1岁时头围约为46厘米 2岁时头围约为48厘米 孩子出生后,头围不是每个月匀速增长的,主要是在前6个月增长的。前6个月能增长9-10厘米,而从1岁到2岁只增长了约2厘米。神经系统在2岁前的发育速度是最快的,以后的速度就逐渐慢下来了。孩子越小脑发育的速度越快。到3岁时大脑的重量已经占到成人大脑重量的80%,所以家长一定要特别重视孩子早期发展的问题。 那是不是孩子头越大就越聪明呢?答案是否定的。 头过大和过小都是有问题的,头过大有可能是脑积水、颅内占位病变的问题,头过小有可能存在小头畸形的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头偏大或偏小一点,家长不要过度紧张。 在观察孩子头围的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囟门。孩子的囟门应该在1岁到2岁之间闭合。孩子在1岁的时候囟门应该不超过1.2厘米,如果孩子囟门达到1.5厘米或1.8厘米肯定是偏大了,要看是否有佝偻病的问题。如果同时头围也大就要排除脑积水和颅内占位病变的情况。如果孩子头围有问题,一定要抓住前囟门没有闭合的时机。在这个阶段,前囟门没有骨性组织,可以通过超声扫描看到颅内的情况。头围太小也要看囟门的情况,是不是过早闭合了,颅缝是不是也闭合了,如果颅缝没有闭合那头围还是有增长的空间的。如果颅缝也闭合了头围就没有增长的空间了,会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可能还要考虑做外科手术,把颅缝打开,吃一些促进脑发育的药物,配合康复训练来促进大脑的发育。 孩子的生长发育遵循着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但每个孩子又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家长要从小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早期出现生长发育的偏离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尽早干预,尽早让孩子的生长发育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祝福每个家长都能养育一个聪明活泼、健康的宝宝。
孤独谱系障碍(ASD),简称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组目前病因不完全明了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所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以下症状需要带宝宝及时就诊。
食物过敏是指暴露于(通常是经口摄入)一种或多种特定食物,或含某种特定食物蛋白的食物,引起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婴儿和年龄较小的儿童; 以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症状较为多见,也可引起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皮肤:特应性皮炎(包括湿疹)、荨麻疹等; 呼吸:非感染性流涕、打喷嚏、喘息、慢性咳嗽等; 消化:反复发作的反流、呕吐、腹泻、腹痛、便秘、便血; 营养缺乏:缺铁性贫血、钙缺乏、锌缺乏等; 神经系统:睡眠障碍,多动,抽动,孤独症相关症状; 其他:生长发育受限;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目前,“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之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iactivity disorder, ADHA)俗称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孩比女孩多见。 多动症常表现为多动,做事容易分神、心不在焉、丢三落四、喜欢插话、行为比较轻率冲动、上课不能耐心听讲、作业拖拉。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若得不到适当治疗,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与朋友及家人的关系会产生不良影响。 多动症儿童经过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大多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孩子的身高7分天注定,3分靠打拼。 在诸多影响身高的因素中,父母遗传占70%,另外30%就是后天的影响了,包括营养、睡眠、运动、情绪及疾病。对于身高较矮的孩子尤其是低于3百分位的孩子来说,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某些疾病导致的身材矮小,其次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促进生长药物及营养补充剂,保证均衡营养的摄入、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及良好的情绪。人的一生数十载,但身高的生长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一旦孩子的骨骺闭合将没有办法再长高。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是指个体在发育成熟前(通常指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如宫内、产时缺氧,代谢病等)导致的脑功能受损,而致使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在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水平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可以同时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或由后者所继发。 儿童脑发育的特点是:年龄越小脑发育速度越快,可塑性越强。所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孩子出生后持续关注及测评孩子的精神发育水平非常重要。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2009 年英国数据显示孤独症患病率为1.57%;2011 年韩国调查显示孤独症患病率高达2. 64%;2013 年美国6 ~ 17 岁人群孤独症患病率为2%,其中男性患病率是女性4 ~ 5 倍。我国对孤独症的研究较晚,早期数据缺乏,部分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孤独症患病率为2. 8 /万~75. 4 /万。孤独症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肠道微生物、代谢、内感觉等与孤独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虽然目前尚未明确孤独症致病机制,但是遗传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相关的研究已普遍得到认可,近年来更多学者致力于免疫因素、代谢因素、内感觉以及肠道微生物与孤独症关系的研究,这将为孤独症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突破点。孤独症的诊断没有生物学诊断方法,不能依赖血检等方法。目前主要是依靠有经验的医生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对患儿的行为观察。《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5th),于2013年的5月正式推出。与DSM-4相比,最新的DSM-5中在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有了不小的变化。在DSM-4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分类下,有三个不同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SDs),用以代表不同的症状范围及严重程度,包括自闭症(AD)、艾森伯格综合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分型(PDD-NOS)。而DSM-5去除了个别分类,将这三个诊断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并将症状的划分数量从三个减为两个,即将诊断中的沟通和社交行为压缩为一个。具体来说,在DSM-4中自闭症障碍体现在三个领域: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重复/有限的刻板行为;而在DSM-5中三个领域被合并为两个:社会交流障碍、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与此同时,DSM-5引入了一个新的障碍诊断——社交(语用)沟通障碍。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症状限制并损害了日常功能症状表现:A. 在跨越多场景的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上存在持续性缺陷,现时或历史地表现出下列几项:1. 社会情感互动存在缺陷,从如异常的社交方式和不能进行正常一来一往方式的对话;缺乏兴趣、情绪、或感情的分享;到不能发起或响应社会互动。2. 用于社会交往的非语言沟通行为存在缺陷,包括:从如拙劣整合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异常的眼神接触、身体语言或理解手势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语言沟通。3. 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存在缺陷,包括:从如难以调整行为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共享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到对同伴缺乏兴趣。B. 受限制、重复性模式的行为、兴趣或活动,现时或历史地表现出以下至少两项:1. 刻板或重复运动的动作、使用物品,或讲话(例如,简单运动刻板、排列玩具或翻转物品、仿说、特异的话语)。2. 坚持千篇一律,僵化固守常规惯例,或仪式化的模式或语言非语言行为(例如,对微小的变化极端痛苦难忍,过渡困难,僵化的思维模式、问候礼仪,坚持走同样的路线,或每天吃同样的食物)。3. 高度限制、依恋的兴趣,且异常强烈或集中(例如,强烈的依恋,或着迷于不寻常之物,过度受限或固执的兴趣)。4. 对感官输入有过高或过低的反应性或对环境中的感官因素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温度的明显冷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地有不良反应,过度嗅闻或触摸物体,对灯光或运动的视觉迷恋)。C.症状必须存在于早期发展时期D.症状导致现时的功能运作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临床上严重受损。E. 这些失调都不能用智力残疾(智力发展障碍)或全面性发展迟缓更好地解释。智力残疾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经常共同发生;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残疾的合并症,对社会沟通的预期应低于一般发展水平。症状在年幼时就有体现(或者随着年龄增长,在社会要求高于个人能力时体现出症状)在两个障碍领域中有“程度”的划分(1-3等:1为需要支持,3为需要大量支持)除了诊断之外,对每一位被诊断者都会有关于基因情况(例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Rett综合征)、语言水平、其它智力残疾、医疗情况(例如:癫痫、焦虑症、忧郁症、肠胃问题等)的描述。ASD的诊断M-CHAT 和孤独症筛查DSM-5A-DOS-2孤独症的治疗说话/语言疗法Speech/Language Therapy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听觉整合疗法Auditory Integration Therapy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知觉整合行为管理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有“询证”证明有效的方法Floor-time 地板时光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快速刺激疗法Rapid Prompting Method (RPM)中国孤独症的治疗任重道远,孤独症的治疗与干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