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压迫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处存在血管压迫所致。长期的血管压迫,导致面神经“短路”,出现不自主抽搐。大多数压迫为由动脉引起,也可为静脉,也有两者同时压迫者。面神经核磁共振可明确有无血管压迫。2.非血管因素肿瘤、炎性占位囊肿、蛛网膜粘连等因素也可引起面肌痉挛。颅内肿瘤主要有听神经瘤、胆脂瘤等。在年轻患者中,蛛网膜增厚亦是发生面肌痉挛不可忽视的因素。3.其他因素面肌痉挛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家族性面肌痉挛也有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患者年轻女性,左侧面部疼痛2年余,药物治疗效果差,疼痛严重,无法耐受。疼痛位于左侧面部。上颌区域为主,疼痛有区别于典型三叉神经痛,非阵发性,为持续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称之为不典型三叉神经痛。不典型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效果差,权衡利弊后,最终行三叉神经感觉神经根部分切断术。术后患者疼痛消失。小贴士:典型三叉神经痛具备以下特征:①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单支或多支分布范围内;②疼痛性质为针刺样、撕裂样或电击样,多呈阵发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为数秒至数分钟;③有明确的扳机点,即有明确的疼痛触发动作,如刷牙、咀嚼、洗脸等;④存在疼痛间歇期;⑤患者可以清楚回忆疼痛的发生经过;⑥服用卡马西平可以缓解或控制疼痛。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多是病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隐痛、钝痛、烧灼样或难以言明的疼痛临床多表现为面部疼痛综合征。虽然同是在三叉神经某一分支内或者几支内强烈和痛苦性疼痛,不自主性发作。不典型TN具备以下特征:①疼痛为持续性或者是几乎连续的疼痛表现为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甚至可达数小时不缓解;②间歇期和季节性也不明显。③板机点不明确或比较泛化;④常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或浅感觉减退;⑤服用卡马西平之类
人过古稀本是乐天知命、颐养天年之时,但覃嬤嬤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年七十七岁的覃嬤嬤四年前不幸患上了三叉神经痛这种痛苦的疾病,从此她就没有过过一天安稳日子。这种脸部疼痛像刀割、似电击,常突然发作,防不胜防。因此覃嬤嬤的每一天都过得小心翼翼,她不敢笑、不敢洗脸、不敢刷牙、甚至害怕吃饭,生怕诱发疼痛,曾经采用过封闭、射频消融、伽玛刀等方法都无效,只能长期靠服用卡马西平片缓解疼痛。但药物效果却越来越差,频繁的脸痛让她度日如年。 近日,覃嬤嬤听说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可以通过手术根治这种疾病。抱着犹豫的态度,覃嬤嬤住了院。经过术前检查,医生们发现覃嬤嬤还患有高血压、肺气肿、冠心病房颤、脑梗死等多种疾患。七十七岁高龄的她能够耐受复杂的颅脑手术吗?看着患者期待的眼神,医生们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手术创伤,责任医生王炜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锁孔技术为老人实施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中,王炜副主任医师先在患者耳后做一个4cm长的小切口,再在颅骨上钻一个五角钱硬币大小的骨孔,然后通过这个骨孔,在高倍显微镜的良好照明下,准确找到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并分离隔开,仅仅二十毫升的失血就完成了手术。术后折磨老人多年的脸痛立刻奇迹般的消失了。由于采用了微创技术,术后老人恢复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覃嬤嬤开心之余,不停的唠叨:“脸痛难熬这么多年,早知道手术效果这么好,就该早点做手术了!” 王炜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三叉神经痛是发生在面部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常人难以忍受,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生活,甚至引发抑郁、轻生。这种病过去采用药物、封闭、射频、伽玛刀等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没有针对病因治疗,所以止痛效果不好,容易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其实是在颅内,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所致。微血管减压术直接针对病因治疗,保留神经功能的同时根治疾病,疗效确切,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疾病的金标准,而微创锁孔技术在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减轻了手术创伤,改变了常人对开颅手术的恐惧,使手术更加微创、安全、有效。这项技术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患者受益。就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专科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宜昌市中心医院门诊四楼神经外科王炜副主任医生)(其余时间:新门诊综合楼十九楼就诊)
脑血管畸形其实有很多种类型,一种是先天的“动静脉畸形”,另外一种是后天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体检检查出来的动脉瘤,并不一定都需要手术治疗,动脉瘤是否需要手术的决定因素有很多。
发现颈动脉斑块以后,最主要的治疗就是药物治疗,不管是否手术,药物是必须要吃的。
动脉瘤很危险,但是有的时候并不建议患者手术,是否手术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呢?
【手术室实拍】多发动脉瘤是一次手术全部处理?还是分次进行治疗?
【手术室实拍】面对疾病和恐惧,作为医生我会尽我所能,帮助患者!
动脉瘤患者做了介入手术后,还能不能喝酒?酗酒是否会对疾病产生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