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脑胶质瘤中心以多学科团队(MDT)为患者提供最优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特色,显著改善了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该中心由神经外科、肿瘤放化疗、麻醉科、神经病理、神经影像、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等相关专业的医生组成专家团队,通过周密的术前计划、精细的术中操作、完善的术后治疗,使每一位胶质瘤患者都能得到最有利的临床医疗服务。中心现拥有德国Carl-Zeiss OPMI Pentero 900显微镜、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神经导航等设备,能为胶质瘤患者提供精准手术治疗,尤其是在省内最早开展的功能区胶质瘤唤醒手术数量及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放化疗团队拥有最先进的TOMO放射治疗系统,在神经病理及神经影像科的协助下,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最佳的放化疗方案。中心所有成员均致力于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胶质瘤综合治疗领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多次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学科带头人简介李志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法国洛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进行高级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一年,赴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短期访问。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Science、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获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4项。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械管理专委会常委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MDT学组委员。擅长脑胶质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脑膜瘤及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等。
脑胶质瘤是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疾病,MDT应贯穿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全过程。脑胶质瘤MDT 的目标是整合神经肿瘤相关多学科优势,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最佳序贯治疗。MDT 组织形式包括MDT 病例讨论会和MDT 联合门诊等形式。MDT 可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诸多获益:(1)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既定诊治方案的依从性;(2)MDT 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的可能性;(3)实施MDT 可改善患者预后;(4)此外,MDT 有助于临床试验和科研的开展。MDT 同时也为医疗团队带来诸多益处:(1)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2)实施MDT 时团队成员共享决策,更易获得最佳实践和循证医学的建议;(3) MDT 临床决策制定和治疗实施责任由成员们共同承担,可降低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纠纷;(4) MDT 还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医疗单位的学术水平。MDT 由相关专科医师和专业人员组成。推荐根据疾病诊治的不同阶段,以关键临床问题为导向,组织脑胶质瘤MDT 成员实施。核心临床专业包括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神经病理和分子病理、放射肿瘤学、神经肿瘤、神经内科。其他可选专业包括感染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神经心理、神经康复、临床护理、生物样本库、姑息治疗等。MDT 的组织机构包括:(1)召集人(首席专家):由权威专家担任,对MDT 项目全权负责;(2)各科专家:专家一般应具有副高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有良好的神经肿瘤诊治基础并热心从事该事业。专家定期参与MDT 讨论,并负责提供病例,准备资料等;(3)记录员:全程记录MDT,统计MDT 病例的临床资料;(4)秘书(协调员):协助召集人进行MDT 的全程组织;(5) MDT 委员会:可考虑成立MDT 委员会,制定MDT 制度并监督MDT 执行。MDT 应根据亟待解决关键临床问题,设定每一期病例讨论会的召集人(首席专家)。召集人一般由患者的临床主诊科室的权威专家担任,主持并全程参与讨论。对初次诊治的患者,MDT 实施路径包括讨论诊断及鉴别诊断,拟诊脑胶质瘤后决策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对术后患者获取组织标本,经过组织病理诊断和分子检测最终获得准确的整合病理报告,明确诊断脑胶质瘤,则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如病理存疑,则讨论下一步措施(如转入其他相关科室治疗或观察)。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如有需要可再次提请MDT 讨论,调整治疗方案,对可疑复发患者,需要讨论病变性质(如治疗反应、肿瘤进展)及下一步医疗措施。复发脑胶质瘤常规治疗无效且需要纳入新型药物临床试验的病例,建议进行MDT 讨论。MDT 应得到所属医院管理部门的支持,并建立临床数据管理和疗效反馈制度。——转自《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
一、手术治疗1. 概述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maximal safe resection),其基本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等;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的综合治疗提供条件。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肿瘤切除术和病理活检术。(1)肿瘤切除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①适应证:CT 或MRI 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的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于肿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的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②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禁忌证。(2)病理活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①适应证: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及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且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②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忌证。(3)病理活检手术方式活检可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两类。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变;而开颅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变。开颅活检比立体定向活检可以获得更多的肿瘤组织,有利于结果的判定。活检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影像学诊断,但是受肿瘤的异质性和靶区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误诊率。(4)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处理:若术前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应及时给予脱水药物缓解颅内高压;若存在明显的脑积水,可考虑先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或脑室穿刺外引流术。②术后处理:需根据颅内压情况选择是否使用脱水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并适当使用激素稳定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若术后出现发热,需及时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进行化验,积极防治颅内感染;术后应常规监测电解质,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对幕上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5)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运用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边界的判定及术中功能保护。推荐:神经影像导航、功能神经影像导航(2、3 级证据)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例如,皮质功能定位和皮质下神经传导束定位)(3 级证据)和术中MRI 实时影像神经导航(3 级证据)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质及皮质下定位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护神经功能,有利于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3 级证据) 。可推荐:荧光引导的显微手术(3 级证据)和术中B 超影像实时定位。(6)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定强烈推荐脑胶质瘤术后24 ~72 h 内复查MRI,高级别脑胶质瘤以MRI 增强、低级别脑胶质瘤以T2/FLAIR 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并以此影像作为判断后续治疗的疗效或肿瘤进展的基线。以此将肿瘤切除程度按切除肿瘤体积分为4 个等级:即全切除、次全切除、部分切除、活检,目前具体标准尚不统一。2. 高级别脑胶质瘤强烈推荐最大范围安全切除(2、3 级证据)。手术目的包括:缓解由颅压高和压迫引起的症状;降低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维持较好的生存状态;降低肿瘤细胞负荷,为辅助放/ 化疗创造条件;延长生存期;获得精确的病理诊断。与单纯活检相比,尽可能地切除肿瘤是改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浸润特性,实现病理上完全切除肿瘤常较困难。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是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肿瘤全切除可延长术后肿瘤复发的时间和患者的生存期(2、3 级证据)。3. 低级别脑胶质瘤低级别脑胶质瘤约占脑胶质瘤的30%,患者的发病年龄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常位于或靠近重要功能区,如运动、语言、视空间和记忆。对于弥漫性低级别脑胶质瘤,强烈推荐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2、3 级证据)。新型手术辅助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影像学的肿瘤全切率,减低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3 级证据)。唤醒手术技术扩大了在脑功能区实施手术的指征(详见“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部分)。针对非功能区或邻近功能区的低级别脑胶质瘤,脑功能定位技术可以识别与关键脑功能有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使手术切除范围扩大到重要功能结构的临界,以实现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最大范围安全切除。4. 复发脑胶质瘤目前,复发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获益尚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手术目的包括:获取组织学和生物学信息,确定是复发还是假性进展,减小肿瘤负荷,缓解症状,术后可进行其他治疗。新型手术辅助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复发脑胶质瘤。复发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必须个体化,应该考虑患者年龄、临床功能状态、肿瘤组织学类型、初始治疗反应、复发类型(局部还是弥漫性)、第一次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既往治疗方式等。5. 功能区脑胶质瘤功能区脑胶质瘤是指根据术前MRI 显示肿瘤累及感觉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和感觉区)、语言区(包括: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颞中回和颞下回后部、额下回后部、额中回后部、缘上回、角回等)、顶叶视空间认知功能区和计算功能区、基底核或内囊、丘脑、距状沟视皮质等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具有其特殊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1)手术方式目前,对功能区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时推荐采用术中唤醒配合术中脑功能定位,在提高肿瘤切除范围及切除程度的同时,可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适应证:累及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者;对功能定位有主观配合意愿;自愿接受唤醒麻醉手术者。除常规全身麻醉下开颅手术禁忌证外,禁忌证还应包括:患者术前出现严重的颅内高压症状或已存在脑疝,常规术前使用脱水药物后功能无改善;存在意识障碍或重度认知障碍;明确的精神病史;沟通交流障碍,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或难以配合完成术中指定检测任务;麻醉师和手术医生无唤醒手术经验;患者拒绝接受唤醒麻醉手术;年龄<18 岁(相对禁忌),心理发育迟滞;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固定体位。(2)术前评估主要分为影像学评估、神经功能评估和术前宣教三部分内容。①术前影像学评估:强烈推荐MRI T1、T2、T2-FLAIR、T1 增强、任务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DTI、3D-T1WI;推荐MRS、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PWI。T1、T2、T2-FLAIR、T1 增强:可确定病变范围、水肿及恶性程度。肿瘤侵袭区域和功能区的距离与患者的功能状态相关。当肿瘤距离手运动区皮质<6 mm 时,肿瘤易造成患者术前肌力损伤[56] 。BOLD -fMRI 技术常用于对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区及语言功能区的定位(3 级证据),但当肿瘤临近功能区(如肿瘤距离手运动区皮质<4 mm 时),其定位准确效度会受肿瘤的影响而下降(3 级证据) ,因此需谨慎对待定位结果。术前应用fMRI 技术对患者进行功能区定位,有利于术者在术中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功能损伤(3 级证据)。Rs-fMRI 是一种不需要患者在检查中完成任务的成像方法(3 级证据) ,推荐将该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手段(3 级证据),应用于无法配合完成BOLD-fMRI 检查的患者。DTI 及纤维束追踪:强烈推荐在肿瘤侵犯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者中使用,可以增大肿瘤的切除范围,同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3 级证据)。同时,推荐在非功能区脑胶质瘤患者中广泛应用该技术,以了解肿瘤与周围神经纤维解剖结构的情况。②术前神经功能评估:术前应用客观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为术者制定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应用的量表应具备包含正常范围参考值、可重复性高等特点。强烈推荐: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KPS)、爱丁堡利手检查。推荐(根据肿瘤累及的脑功能区选择):韦氏成人测验、西部失语症检查(WAB)中文版、ABC 失语症检查、忽视测评(如线段等分划消实验等)。可推荐:韦达(WADA)试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DL90)。③术前癫痫评估:强烈推荐对患者的癫痫史、癫痫发作的症状、癫痫发作程度及药物控制这四方面情况客观评估。具体细则参考《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治疗指南1981 年版、1990 年修订版及2013 版癫痫治疗指南》。(3)手术准备①切口设计: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功能区的位置设计切口,原则上应包含肿瘤和其累及的重要功能脑区(监测靶区)。基于以下因素综合考虑:A. 显露病变及周围功能区,利于术中监测和功能定位保护;B. 复发率高的肿瘤(如脑胶质瘤)要考虑二次手术的可能;C. 功能区分布的个体间差异性;D. 皮下动脉、静脉窦、发际线等常规需要考虑的结构因素。②体位:常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以头架固定。若采取仰卧,应严密注意防范术中误吸的发生。选择的体位要保证患者术中舒适,摆好体位后使用保温毯有助于减少患者唤醒后寒战以及其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③麻醉方式:目前的功能区脑胶质瘤唤醒手术分为两种:术中唤醒麻醉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和监护麻醉下全程清醒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睡眠-清醒-睡眠(AAA)麻醉模式,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唤醒手术麻醉方式,是一种深度麻醉接近于全身麻醉的技术,此种技术需要喉罩、带套囊口咽气道等辅助气道工具来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在监护麻醉下进行的全程清醒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使患者处于适度镇静的清醒状态下的肿瘤切除手术,其优势在于手术过程中患者一直处于自主呼吸状态,无需进行喉罩等辅助通气设备,可避免术中唤醒后因拔除喉罩诱发患者颅内压增高。(4)术中操作开颅过程:头架固定钉局部浸润麻醉、头皮重要神经阻滞(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切口麻醉范围包括术野皮肤、皮下至骨膜、皮瓣基底部。告知麻醉医师唤醒患者,并对硬膜用2%利多卡因浸润棉片覆盖15 ~20 min。待患者唤醒且一般状况及情绪稳定后,剪开硬脑膜并四周悬吊硬脑膜(不可过度牵拉),硬膜外彻底止血。术中影像学技术:强烈推荐神经导航系统;推荐使用术中MRI、术中超声等。①神经导航系统:术中可根据导航棒探针的位置,确定手术切除位置及切除深度(3 级证据)。②术中MRI 技术:可以辅助术者确定肿瘤切除后残余肿瘤的体积,提高肿瘤的最终切除程度(3 级证据)。③术中超声成像:可在术中辅助判断肿瘤范围和切除程度,提供病变周围及内部的血流情况。术中脑功能定位技术:强烈推荐直接电刺激定位功能区皮质(2、3 级证据);推荐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持续经颅或经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运动通路的完整性;直接电刺激定位皮质和皮质下功能结构;神经导航结合术前fMRI 定位影像。运动区监测:①运动区阳性表现为对侧肢体或面部相应部位肌肉出现不自主动作,同时可记录到肌电活动;电刺激运动前区或辅助运动区可能引起复杂运动。②运动区皮质下需要监测和保护的重要结构为锥体束。感觉区监测:感觉区阳性表现为对侧肢体或头部脉冲式的异常感觉,多表现为麻木感;刺激感觉区有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语言区监测:推荐的语言任务包括数数和图片命名。电刺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异常表现(包括:语言中断、构音障碍、命名错误、反应迟钝、语言重复等)均提示该区域为物体命名相关语言中枢。图片材料推荐选用经过汉语语言标准化的物体图片。语言区皮质下需要监测和保护的重要结构有弓状束、上纵束、下枕额束、额斜束、下纵束等 。切除策略:在保留重要功能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尽可能切除病变。目前国际公认的切除安全范围应至少距离阳性刺激区5 mm(3 级证据)。同时注意保护正常动脉及脑表面重要引流血管。通常先切除非功能区肿瘤,然后逐步推进至重要功能区附近,切除过程持续监测患者的功能状态,若怀疑存在皮质下重要通路,可即时进行皮质下电刺激,以确定重要皮质下功能结构并予以保护。切除病变后,可应用术中MRI 扫描、术中超声或荧光造影等技术观察病变有无残留。(5)术后评估及预后强烈推荐术后24 ~72 h 内行MRI 检查,高级别脑胶质瘤以MRI 增强、低级别脑胶质瘤以T2/ FLAIR 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推荐分别在术后1 ~3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评价患者的KPS 评分、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等。评价过程推荐采用神经影像与行为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唤醒手术直接皮质及皮质下电刺激技术定位和保护功能区,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术后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多可在3 个月内恢复(3 级证据)。6. 合并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1)手术治疗控制脑胶质瘤相关癫痫脑胶质瘤全切除优于次全切除对术后癫痫的控制(1 级证据)。脑胶质瘤全切除后大部分脑胶质瘤相关癫痫患者能达到无癫痫发作,在安全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最大程度切除病变,以利于术后癫痫控制(2 级证据) 。术前有继发性癫痫大发作及肿瘤有钙化的胶质瘤患者,术后癫痫预后更好(3 级证据)。与单纯病变切除相比,应用癫痫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术后癫痫的控制率,特别是颞叶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患者,行肿瘤切除联合钩回、杏仁核选择性切除和(或)颞叶前部皮质切除后,更利于脑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控制(2 级证据)。但是否保留海马结构,需结合患者对记忆以及学习能力的实际需求酌情考量。脑胶质瘤引起的癫痫发作风险与肿瘤累及的脑区有关(2 级证据)。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相对有限,术后癫痫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在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以减少术后癫痫发作(3 级证据)。对于慢性癫痫相关性脑胶质瘤患者,建议酌情采用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SEEG)监测,指导癫痫灶切除范围,以改善患者的癫痫预后,提高长期癫痫治愈率(1、2 级证据)。(2)术中癫痫的控制累及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在术中电刺激功能区定位时,存在一定的癫痫发作风险(2、4 级证据),当术中脑电监测或症状观察提示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用冰林格氏液或冰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可控制大部分癫痫发作(2 级证据)。仍有癫痫持续发作者可以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或者肌松药物终止发作(4 级证据)。(3)难治性脑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手术治疗应用抗癫痫药物过程中出现癫痫复发或加重常提示肿瘤进展(2 级证据),脑胶质瘤术后无癫痫发作较长时间后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可能提示肿瘤复发(2 级证据)。脑胶质瘤复发伴频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时,综合患者情况,可以手术治疗。无复发的术后脑胶质瘤伴频繁癫痫发作,可按照药物难治性癫痫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药物难治性脑胶质瘤相关癫痫且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3 级证据)。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通常是在明确肿瘤病理后,采用6 ~10 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立体定向放疗(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次治疗。1. 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是基础治疗,放/ 化疗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生存获益(1 级证据)。(1)放疗时机高级别胶质瘤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时间密切相关,术后早期放疗能有效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强烈推荐术后尽早(手术后2 ~6 周)开始放疗(2 级证据)。(2)放疗技术推荐采用三维适形(3D-CRT) 或适形调强技术(IMRT),常规分次治疗。适形放疗技术可提高靶区剂量的覆盖率、适形度及对正常组织保护,缩小不必要的照射体积,降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2 级证据),放疗前图像验证(CBCT 或EPID)是放疗质控不可缺少的环节。(3)放疗剂量推荐放射治疗照射的总剂量为54 ~60 Gy,1.8 ~2.0 Gy/ 次,分割30 ~33 次,每日1 次,肿瘤体积较大和(或)位于重要功能区WHO Ⅲ级间变性胶质瘤,可适当降低照射总剂量(1 级证据)。尽管3D-CRT 或IMRT 具有提高靶区适形度、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最大限度地缩小照射体积,能够给予靶区更高的放疗剂量,但提高剂量后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盲目提高照射总剂量或提高分次量应十分慎重。(4)靶区确定目前,高级别胶质瘤放疗靶区仍存争议,其焦点主要是最初的临床靶区(CTV)是否需要包括瘤周的水肿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TOG) 推荐CTV1 需包括瘤周水肿区外2 cm 区域,给予46 Gy,缩野后CTV2需在大体肿瘤靶区(GTV)外扩2 cm,剂量增至60 Gy。2018 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MRIT1 增强或T2/ FLAIR 异常信号为GTV,外扩1 ~2 cm形成WHO Ⅲ级胶质瘤的CTV,而外扩2.0 ~2.5 cm 形成GBM 的CTV。CTV 外扩3 ~5 mm 形成PTV;而T2/ FLAIR 显示的水肿区建议包括在一程的CTV1 中(46 Gy/23 f),二程增量区(Boost:14 Gy/7f)应仅仅包括残余肿瘤或术后瘤腔外扩2. 0 cm 形成的CTV2。Ⅱ期临床试验证实,是否包括水肿区在肿瘤控制和生存期上无明显差异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推荐的CTV 设定并不强调一定要包括所有瘤周水肿区。靶区勾画原则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肿瘤达到60 Gy 的照射剂量,应参考术前、术后MRI,正确区分术后肿瘤残存与术后改变,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靶区位置、体积、患者年龄、KPS 评分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以上关于靶区设定的建议,平衡照射剂量、体积与放射性损伤之间的关系。(5)联合放化疗放疗和TMZ 同步应用。① GBM:强烈推荐成人初次治疗者放疗联合TMZ(75 mg/ m2)同步化疗,并随后行6 个周期TMZ 辅助化疗,在放疗中和放疗后应用TMZ,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 级证据),这一协同作用在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中最为明显(2 级证据)。② 间变性脑胶质瘤:对于存在1p/19q 联合缺失的患者对化疗和放疗更敏感(1 级证据),放疗联合PCV 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案(1 级证据),目前TMZ 对WHO Ⅲ级肿瘤的治疗初显成效(2 级证据),而且不良反应更少。研究TMZ、放疗、1p/19q 联合缺失三者关系的2 项大型临床随机试验正在进行中,中期结果显示:对于无1p/19q 联合缺失者,放疗联合12 个周期TMZ 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IDH 和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预后密切相关,IDH 野生型伴或不伴TERT 启动子区突变患者,临床预后最差,应加强放、化疗强度,在WHO Ⅱ级胶质瘤中也同样存在此现象。间变性胶质瘤放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一般状态、分子生物学标记和治疗需求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治疗选择包括术后单纯放疗、放疗结合TMZ同步和(或)辅助化疗等。2. 低级别脑胶质瘤低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适应证、最佳时机、放疗剂量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通常根据患者预后风险的高低来制订治疗策略。(1)危险因素年龄≥40 岁、肿瘤未全切除、肿瘤体积大、术前神经功能缺损、IDH 野生型等是预后不良因素。对于肿瘤未全切除或年龄≥40 岁的患者,推荐积极行早期放疗和(或)化疗。对于年龄<40 岁且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可以选择密切观察,肿瘤进展后再进行治疗 。(2)放疗剂量强烈推荐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的总剂量为45 ~54 Gy,但此剂量是否适合IDH 野生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还未知,推荐分次剂量为为1. 8 ~ 2. 0 Gy(1 级证据。分次剂量超过2 Gy 会增加发生远期认知障碍的风险(2 级证据)。(3)靶区确定GTV 主要是根据手术前、后MRI T2/ FLAIR 异常信号区域,正确区分肿瘤残留和术后改变,推荐以GTV外扩1 ~2 cm 作为低级别胶质瘤的CTV。3. 室管膜肿瘤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室管膜肿瘤全切除后多数学者主张无需辅助治疗,部分切除的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是放疗适应证(3 级证据)。而对放疗后短期复发或年幼不宜行放疗者,可选择化疗作为辅助治疗,但疗效尚不确定。室管膜肿瘤术后3 周,需行全脑全脊髓MRI 和脑脊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无脑或脊髓肿瘤播散证据者行局部放疗,反之则推荐全脑全脊髓放疗(3 级证据)。局部放疗:根据术前和术后MRI 确定肿瘤的局部照射范围,通常采用增强T1 像或FLAIR / T2 加权像上异常信号为GTV,CTV 为GTV 外放1 ~2 cm,每日分割1.8 ~2.0 Gy,颅内肿瘤总剂量为54.0 ~59.4 Gy,脊髓区肿瘤剂量为45 Gy,如果肿瘤位于脊髓圆锥以下时,总剂量可以提高至60 Gy。全脑全脊髓放疗:全脑包括硬脑膜以内的区域,全脊髓上起第一颈髓、下至尾椎硬膜囊,全脑全脊髓照射总剂量为36 Gy,1.8 ~2.0 Gy/ 次。后续颅内病灶区缩野局部追加剂量至54.0 ~59.4 Gy;脊髓病灶区追加剂量至45 Gy。4. 复发脑胶质瘤在评估复发脑胶质瘤再次放疗的安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肿瘤的位置及大小。由于复发前多接受过放疗,对于复发的较小病灶回顾性研究多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或低分割SRT 技术,而对于传统的分割放疗研究多集中在体积相对较大的复发病灶,应充分考虑脑组织的耐受性和放射性脑坏死的发生风险。放疗联合药物治疗可推荐贝伐单抗及TMZ,联合治疗能够延长部分患者的PFS 和OS。5. 放射性脑损伤放疗对脑组织损伤依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划分为3 种不同类型:急性(放疗后6 周内发生)、亚急性(放疗后6 周至6 个月发生)和晚期(放疗后数月至数年)。(1)急性和亚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急性和亚急性放射性损伤可能为血管扩张、血脑屏障受损和水肿所致。急性损伤表现为颅高压征象,如恶心、呕吐、头痛和嗜睡等。通常是短暂而且可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缓解症状。有时可以在MRI 表现出弥漫性水肿。亚急性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嗜睡和疲劳,通常可在数周内自愈,必要时予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2)晚期放射性脑损伤晚期放射反应常常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包括白质脑病、放射性坏死和其他各种病变(多为血管性病变)。放疗的总剂量、分割剂量等与白质脑病的发生直接相关。非治疗相关因素包括一些使血管性损伤易感性增加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及高龄等,均可使白质脑病的发生率增加。同步化疗也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脑胶质瘤TMZ 同步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本质就是早期放射性坏死。放疗最严重的晚期反应是放射性坏死,发生率约为3% ~24%。放疗后3 年是出现的高峰。放射性坏死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复发相似,如初始症状的再次出现,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恶化和影像学上出现进展的、不可逆的强化病灶,其周围有相关水肿。减少放射性损伤的根本在于预防,合理规划照射总剂量、分次量及合适的靶区体积可有效减少放射性坏死的发生率。三、药物治疗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化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PFS 及OS 。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由于其生长及复发迅速,进行积极有效的个体化化疗会更有价值。其他药物治疗手段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目前均尚在临床试验阶段。鼓励有条件及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参加药物临床试验。1. 基本原则(1)肿瘤切除程度影响化疗效果。推荐化疗应在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进行。(2)术后应尽早开始化疗和足量化疗。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最大耐受剂量的化疗以及合理的化疗疗程,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应注意药物毒性和患者免疫力。(3)选择作用机制不同及毒性不重叠的药物进行联合化疗,减少耐药的发生率。(4)根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5)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使用时应酌情选择或调整化疗药物或抗癫痫药物。(6)积极参与有效可行的药物临床试验。2. 高级别脑胶质瘤(1)经典化疗方案①Stupp 方案:在放疗期间口服TMZ 75 mg·m-2·d-1,连服42 d;间隔4 周,进入辅助化疗阶段,口服TMZ 150 ~200 mg·m-2·d-1,连用5 d,每28 天重复1 次,共用6 个周期。②PCV 方案:甲基苄肼(PCB)60 mg·m-2 ·d-1,第8 ~ 21 天,洛莫司汀(CCNU)110 mg·m-2 ·d-1,第1 天,长春新碱(VCR)1.4 mg/ m2,第8 天,第29 天,8 周为一周期。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中的药物还有卡莫司汀、伊立替康、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环磷酰胺等。(2)间变性脑胶质瘤的化疗于间变性脑胶质瘤,推荐进行放疗加TMZ 辅助化疗(2 级证据),放疗同步加辅助TMZ 化疗(2 级证据) ,放疗联合PCV 化疗(2 级证据),参加可行的临床试验(2 级证据)。对于具有1p/19q 联合缺失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推荐进行放疗和PCV 方案化疗(1 级证据),放疗加同步或者辅助TMZ 化疗(2 级证据),或接受可行的临床试验(2 级证据)。对于KPS <60 分的间变性脑胶质瘤患者,推荐进行放疗(短程放疗和常规分次放疗)(2 级证据),对于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建议接受TMZ 治疗(2 级证据),也可以采用姑息治疗(2 级证据)。(3)GBM 的化疗(年龄≤70 岁)对于KPS≥60 分的患者,若存在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推荐进行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 化疗(1 级证据),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 化疗加电场治疗(1 级证据),或接受可行的临床试验(2 级证据)。对于MGMT 启动子区非甲基化和甲基化情况不明确者,推荐进行放疗同步并辅助TMZ 化疗(1 级证据),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 化疗加电场治疗(1 级证据),单纯标准放疗(2 级证据),或接受可行的临床试验(2 级证据)。对于KPS <60 分的患者,推荐在短程放疗的基础上,加或不加同步和辅助TMZ 化疗(2 级证据);存在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患者,也可单独采用TMZ化疗(2 级证据),或姑息治疗(2 级证据)。(4)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化疗在复发手术后出现再次进展时,或全脑全脊髓播散的情况下,可采用铂类药物 、依托泊苷、洛莫司汀、卡莫司汀以及TMZ等药物进行化疗,或接受可行的药物临床试验。3. 低级别脑胶质瘤目前,对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化疗尚存争议,主要包括:化疗的时机、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与放疗次序的安排等。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应积极考虑包括化疗在内的辅助治疗。伴有1p/19q 联合缺失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化疗,而推迟放疗的时间。高风险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推荐化疗方案包括:PCV 方案(1 级证据)[144];TMZ 单药化疗(2 级证据);TMZ 同步放化疗(2 级证据)。4. 复发脑胶质瘤目前,尚无针对标准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如为高级别复发脑胶质瘤,强烈建议接受适当可行的临床试验,如果无合适的临床试验,可采用以下方案(2 级证据):(1)低级别脑胶质瘤复发后的可选方案①放疗加辅助PCV 治疗;②放疗加TMZ 辅助治疗;③同步放化疗加TMZ 辅助治疗;④对于以往未使用过TMZ 的患者还可使用TMZ;⑤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⑥PCV 联合方案治疗 ;⑦以卡铂或者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2)间变性脑胶质瘤复发后可选方案①TMZ ;②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 ③ PCV 联合方案治疗; ④ 贝伐单抗 ;⑤贝伐单抗加化疗(伊利替康 ,卡莫司汀/ 洛莫司汀,TMZ,卡铂);⑥伊利替康 ;⑦环磷酰胺 ;⑧以卡铂或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⑨依托泊苷 。(3)GBM 复发后可选方案①贝伐单抗;②贝伐单抗加化疗(伊利替康,卡莫司汀/ 洛莫司汀 ,TMZ,卡铂);③TMZ ;④洛莫司汀或卡莫司汀单药治疗 ;⑤PCV 联合方案治疗;⑥环磷酰胺 ;⑦以卡铂或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四、电场治疗肿瘤治疗电场(TTF)是一种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脑胶质瘤的电场治疗系统是一种便携式设备,通过贴敷于头皮的转换片产生中频低场强肿瘤治疗电场。目前研究显示电场治疗安全且有效,推荐用于新发GBM(1 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2 级证据)。五、老年脑胶质瘤的治疗原则目前,对老年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本规范所指的老年脑胶质瘤患者是指年龄>70 岁者。GBM 是老年脑胶质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老年GBM 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ATRX、BRAF、IDH 和TP53 突变率明显下降,PTEN 基因突变率明显增加,TP53 突变和EGFR 的扩增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老年GBM 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以及TMZ 化疗。对于KPS≥60 分的老年GBM 患者,美国2018 年NCCN 指南还推荐使用电场治疗(1 级证据)。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可以使老年GBM 患者得到肯定的生存获益(1 级证据),全切除肿瘤更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2 级证据)。综合老年状态评估(CGA)评价较好者,手术切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获益。因此,老年脑胶质瘤患者同样推荐手术治疗,而>80 岁的老年患者需要慎重考虑手术,术前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不推荐手术治疗。2. 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可以明确提高患者的OS。老年GBM 患者推荐应用短程放疗(40 Gy·15 f-1·3 w-1)联合TMZ 化疗(1 级证据);对于KPS <60 分的老年GBM 患者,建议采用短程放疗;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建议采用TMZ 单药化疗或姑息治疗。六、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治疗原则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指发生于第三脑室、丘脑、脑干等中线结构的高级别脑胶质瘤。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儿童的发病高峰在6 ~7 岁,成人在20 ~ 50 岁,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发病部位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其治疗困难,预后极差。2016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归为Ⅳ级。该类肿瘤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可具有任何一种已知的浸润性脑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在细胞形态学和基因遗传学上具有多态性和异质性,其中H3K27M 基因突变是小儿弥漫内生性脑桥胶质瘤最常见的基因改变,预示患者预后更差 。1. 手术治疗尽管现在对脑中线结构的解剖认识不断加深,以及神经导航和术中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手术切除该类肿瘤仍存在高风险,且由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导致达不到完整切除,因此手术切除肿瘤不做为常规推荐。推荐肿瘤组织活检手术,活检的目的是明确病理诊断, 依据分子病理指导综合治疗 。2. 放疗和化疗目前,尚无成熟的放疗和化疗方案。联合放疗能够使部分肿瘤的客观反应率提高(3 级证据),可以参考GBM 放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放疗剂量。化疗可以选择使用TMZ(3 级证据),或推荐合适的患者参加临床试验。七、康复治疗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障碍,日常活动和社会参与度受到限制,生活质量降低。适当的康复治疗能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明显的功能进步。1. 常见的康复问题及评估脑胶质瘤所导致的康复问题可分为残损、活动限制和参与受限3 个层次。⑴残损:主要包括肢体肌肉无力、感觉缺失、平衡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失语症、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等。肌力可用徒手肌力测试评定;感觉缺失可用Fuglmeyer 四肢感觉功能评测法评定;平衡障碍则可用Berg 平衡量表评定;吞咽障碍可用洼田饮水试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评定;构音障碍可用改良Frenchay 法评定;失语症可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认知障碍评定可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认知与精神测定量表评定;焦虑和抑郁可用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⑵活动限制:指上述神经残损导致患者在移动和自我照料方面的困难。可采用Barthel量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来评定。⑶参与受限:指上述神经残损导致患者在就业、家庭生活及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难。可采用SF-36 生存质量量表评定。2. 康复治疗针对上述脑胶质瘤所导致的康复问题,推荐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ST)、言语和吞咽治疗(ST)、认知和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2 级证据)。此外,还包括康复护理、营养支持和祖国医学等治疗方法。可采用药物治疗来管理疼痛和痉挛以及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等。推荐早期康复。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术后或其他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 。(1)物理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包括正确体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训练、耐力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平衡及协调性训练、步态训练和呼吸训练等(3 级证据)。不推荐磁、电等物理因子的常规剂量治疗(2 级证据)。(2)作业治疗:应用与日常生活、工作有关的各种作业活动或工艺过程中的某个运动环节作为训练方式,最终以提高患者在生活自理、工作及休闲活动上的独立能力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作业治疗、创造价值的作业治疗、消遣性或文娱性作业治疗、教育性作业治疗及辅助支具使用训练等(3 级证据)。(3)言语及吞咽治疗: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及构音障碍,需要根据患者言语康复评定的结果分别采用促进言语功能恢复的训练和非言语交流方式的使用训练,前者包括语音训练、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后者包括手势语、画图、交流板、交流手册及电脑交流装置使用训练(3 级证据)。吞咽障碍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摄入途径的改变、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食物性状和进食体位的调整、吞咽康复相关的康复护理和教育4 个方面。(4)认知和行为治疗: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定向力、结构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认知康复主要包括增强对认知缺损的认识和理解的教育、减少认知缺损所造成影响的适应性治疗及针对认知缺损的修复性治疗,其中适应性和修复性治疗时应以患者特定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为导向。规范的认知康复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改善(1 级证据)。(5)心理治疗:针对脑胶质瘤患者出现的焦虑和抑郁,可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来缓解和消除(3 级证据),对于中、重度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可酌情给予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同时应兼顾对患者的家属、护工的心理支持和教育。(6)康复工程:对于脑胶质瘤患者的肢体无力和平衡障碍,可以通过康复工程制作各种辅助器具,达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 级证据)。如:用佩戴踝足矫形器来改善足下垂,用宽基底的四脚杖、标准助行器或半助行器来增加支撑面,从而降低步行或站立时的跌倒风险等。(7)药物治疗:对于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肢体痉挛或疼痛、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抑郁或焦虑等症状时,酌情使用对症药物治疗很有必要。(8)祖国医学和其他康复治疗:针灸、推拿和拳操也可选择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康复。患者在手术前后、放疗或化疗期间应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和护理。3. 康复模式目前,推荐采用国内已广泛应用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一级康复”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外科的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指在社区或家中继续进行的康复治疗。——摘自《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 ~8/1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志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 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 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 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 突变、BRAF 基因突变、PTPRZ1-MET 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 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方式。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 的标准治疗方案。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摘自《脑胶质瘤了诊疗规范(2018版)》
一、脑胶质瘤常规的影像学特征目前,神经影像的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CT 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的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 优于CT。CT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况及占位效应等。常规MRI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度差异及占位效应,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多模态MRI 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体现肿瘤组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常规MRI 扫描主要获取T1 加权像、T2 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采用MRI 对比剂的强化扫描。脑胶质瘤边界不清,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影,信号可以不均匀,周边水肿轻重不一。因肿瘤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征象不一。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个部位。低级别脑胶质瘤常规MRI 呈长T1、长T2 信号影,边界不清,周边轻度水肿影,局部轻度占位征象,如邻近脑室可致其轻度受压,中线移位不明显,脑池基本正常,病变区域内少见出血、坏死及囊变等表现;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极少数出现轻度异常强化影。高级别脑胶质瘤MRI 信号明显不均匀,呈混杂T1/ T2 信号影,周边可见明显的指状水肿影;占位征象明显,邻近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脑沟、脑池受压;增强扫描呈明显花环状及结节样异常强化影。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PET 成像特征各异。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低级别脑胶质瘤一般代谢活性低于正常脑灰质;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代谢活性可接近或高于正常脑灰质,但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18 F-FDG 代谢活性存在较大重叠(2 级证据)。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良好的病变-本底对比度,对脑胶质瘤的分级评价优于18 F-FDG,但仍存在一定重叠。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 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与11 C-MET 相比,18FFDG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病变对比度(2 级证据)。PET 联合MRI 检查比单独MRI 检查更能准确界定放疗靶区(1 级证据)。相对于常规MRI 技术,氨基PET 可以提高勾画肿瘤生物学容积的准确度,发现潜在的被肿瘤细胞浸润/ 侵袭的脑组织(在常规MRI 图像上可无异常发现),并将其纳入到患者的放疗靶区中(2 级证据) 。18 F-FDG PET 由于肿瘤/ 皮质对比度较低,因而不适用于辅助制定放疗靶区(2 级证据)。神经外科医生对神经影像诊断的要求很明确:首先是进行定位诊断,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动脉、皮质静脉、皮质功能区及神经纤维束等) 的毗邻关系及形态学特征等,这对制定脑胶质瘤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对神经影像学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肿瘤对周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等,这对患者术后的综合疗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多模态MRI 可提供肿瘤的血液动力学、代谢、神经纤维组织受累状况和皮质功能区等信息,对于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确定手术边界、预后判断、监测治疗效果及明确有无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态成像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二、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1.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质下,其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MRI 表现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脑内转移性病变的18F-FDG 代谢活性可低于、接近或高于脑灰质;氨基酸代谢活性一般高于脑灰质。单发转移癌需要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影像学上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病变累及的部位、增强表现,结合病史、年龄及相关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鉴别。2. 脑内感染性病变:脑内感染性病变,特别是脑脓肿,需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相鉴别。两者均有水肿及占位征象,MRI 增强呈环形。脑脓肿的壁常较光滑,无壁结节;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多呈菜花样强化,囊内信号混杂,可伴肿瘤卒中。绝大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氨基酸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而脑脓肿一般呈低代谢。3. 脑内脱髓鞘样病变:与脑胶质瘤易发生混淆的是肿瘤样脱髓鞘病变,MRI 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影,诊断性治疗后复查病变明显缩小,易复发,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4. 淋巴瘤: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淋巴瘤的MRI 信号多较均匀,瘤内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18F-FDG 代谢活性一般较高级别脑胶质瘤高且代谢分布较均匀。5. 其他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细胞瘤等。可以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MRI 增强表现进行初步鉴别诊断。三、脑胶质瘤的影像学分级1. 常规MRI检查:除部分Ⅱ级脑胶质瘤(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外,高级别脑胶质瘤的MRI 常有强化伴卒中、坏死及囊变。MRI 有无强化及强化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使用激素、对比剂的注射量、机器型号及扫描技术等。2. 多模态MRI 检查:包括DWI、PWI 及MRS 等。DWI 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PWI 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MRS 中胆碱(Cho)和Cho/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3.F-FDG PET:脑胶质瘤代谢成像的肿瘤-本底对比度偏低,而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较好的组织对比度,因此建议采用氨基酸PET 脑显像评价脑胶质瘤级别(2 级证据)。 11C-MET PET 评估准确度高于MRI,高级别脑胶质瘤的11C-MET 代谢活性通常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但高/ 低级别脑胶质瘤间仍存在一定的重叠(2 级证据) 。必要时建议使用18 FFDG PET 动态成像分析,以提高对脑胶质瘤的影像学分级。四、脑胶质瘤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脑胶质瘤术后24 ~72 h 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胶质瘤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价参见神经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方法(RANO标准)。脑胶质瘤按照复发部位分为原位复发、远处复发和脊髓播散等,其中以原位复发最为多见 。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假性进展多见于放/ 化疗后3 个月内,少数患者可见于10 ~18 个月内。常表现为病变周边的环形强化,水肿明显,有占位征象,需要结合临床谨慎判断。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氨基酸PET 对鉴别治疗的相关变化(假性进展、放射性坏死)和肿瘤复发/ 进展的准确度较高(2 级证据)。放射性坏死多见于放疗3 个月后,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手段鉴别放射性坏死与肿瘤进展/ 复发。对于高级别胶质瘤,18F-FDG PET 用于评价术后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较MRI 优势不明显,氨基酸PET 用于鉴别肿瘤进展和治疗的相关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低级别胶质瘤,18F-FDG PET 不适用于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而氨基酸PET 的评价作用也有限(1 级证据) 。定期行MRI 或PET 检查,有助于鉴别假性进展和肿瘤进展/ 复发。——转自《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
在漆黑的手术室里,刀尖游走在毫厘之间,他为脑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在显微镜下,三个小时的悬空操作,他的双手没有丝毫的颤抖。在开颅手术中,唤醒病人与他对话,只为让手术更加安全。他就是行走在人体禁区的外科医生,他就是与脑胶质瘤对抗到底的医生,他就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志强教授。 他行走在人体禁区 为脑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今年31岁的林威是汉川人,半个月前他老感觉头昏,还伴有低烧,开始他以为是感冒了,就随便买了点感冒药和消炎药吃了,可过了一段时间,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直持续20多天也不见好转,于是他到当地医院做了一检查,拍片结果显示长了肿瘤。当地医生难以确诊肿瘤的性质,也没有把握完成手术,于是建议林威到武汉的大医院接受治疗。在辗转多家医院之后,最终林威和家人找到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的脑部肿瘤专家——李志强教授。林威入院后出现了面瘫的情况,拍片显示,肿瘤已经压迫到脑内神经,位置也在很多大血管周围,手术刻不容缓。中南医院脑肿瘤MDT团队紧急开会讨论手术方案。最终MDT团队讨论决定,在术前用导航精准定位肿瘤位置,术中用电生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是否被破坏,同时使用黄荧光区别肿瘤边界与脑部水肿带,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创伤,再利用术中唤醒测试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7月23日上午9点林威被推进手术室,只见医生用一根金属棒在林威的头皮上画着曲线,主刀的李志强就能按照这些曲线,精准定位需要开颅的位置。上台前,李志强习惯性的坐在角落冥想五分钟,整理手术步骤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急处理措施。关手术灯、开黄荧光,整个手术室暗了下来。在显微镜的黄荧光辅助下,李志强迅速做出判断,精准找到病灶所在。由于瘤体较大不能整体摘除,李志强选择把瘤体中间掏空后,最后分离肿瘤的外侧组织与脑组织,而这也是整台手术最难的部分。为了保证患者运动功能不受影响,患者必须从深度麻醉中,苏醒到有意识的状态来回答医生的问题,这叫术中唤醒。而开颅手术是一台全麻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把患者唤醒对话,是评价这台手术质量好坏的关键。术中唤醒成功,意味着手术并没有伤到林威的神经功能,紧接着,主刀医生李志强一点点仔细的剥离开剩下的肿瘤,他就这样两手悬空在显微镜下,保持同一姿势接近三个小时。12点30分,病理结果出来了,与术前李志强的判断一致,林威患上的是高级别胶质瘤。我们都知道脑袋里的事都是大事,而林威患的这个脑胶质瘤,又因为治疗难度大、致残率、死亡率高以及复发率高,被称为“癌后”“打不死的癌症”。然而李志强就在医疗战线上,跟胶质瘤“斗争”了近二十年。 他开拓创新 医者仁心 医心为民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李志强,小时候由奶奶带大,有次放学回家一看奶奶不在家,便问爸妈奶奶去哪了,后来李志强得知奶奶因中风住院很受打击,心里悲痛万分。为了能帮家人解除病痛,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北医学院。在学医的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脑外科这个当时还没有分科的小专业,并主动要求到科室实习。在研究生阶段他发现,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脑血管病的方向,几乎没有人选择胶质瘤这个脑外科中常见的肿瘤来研究。怀着对医学禁区的探索精神,李志强成为了科室第一个研究脑胶质瘤的医生,慢慢的他才认识到,这个“打不倒的敌人”到底有多难缠。除了治疗本身的难题之外,李志强还面临着另一个无限循环的课题。由于胶质瘤复发概率极高,他时常面临着如何跟患者和家属解释,虽然手术做的很成功,但还是会面临复发的事实,这也让李志强一度心情低落。研究初期,国内还没有精准定位的技术,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也不深入,刚开始学科发展很慢。于是李志强先后去到日本福岛医科大学、法国洛林大学进行访问,并在法国洛林大学附属南锡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高级专科医师培训一年,回来再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临床中,造福更多的患者。近几年,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壮大,研究脑胶质瘤的医生也越来越多,李志强发现,一位医生看一个病人,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需要更多科室的专业意见,兼听则明。2016年,李志强带领相关科室,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脑胶质瘤MDT团队,十几位医护人员围在一起为一个病人集中讨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决策。李志强还亲手为团队设计了隐藏着MDT三个字母的团队标志。也许对大多数医生来说,患者康复出院,是最大的慰藉。但对于李志强来说,如何让脑胶质瘤的病人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是他的从医理念。有的外科医生可能追求的是,一定要把这个肿瘤全部切了,全切除了虽然复查时没有瘤子了,但病人的生存质量却不行了,或者说有的病人偏瘫了,而李志强总会权衡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利弊,他会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去考虑,制定更加周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怀揣着学医的初衷,敢于在医学禁区里开拓创新,带着严谨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这就是医者仁心、医心为民、医术精湛的青年医生——李志强。——转自微信公众号“垄上寻医宝”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13日电(井迪 杨蓉)晋代名医杨泉曾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李志强教授,正是这样一位集仁爱、智慧、淳良于一身的人。20年来,他将心血都倾注在神经外科的临床研究上,并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攀登。李志强组织胶质瘤多专业会诊病例讨论。马超供图勤奋苦读,源于一片孝心 李志强出生在湖北襄阳,并不是杏林世家。读高中时,疼爱他的奶奶因中风饱受病痛折磨,在照顾奶奶的同时,李志强便暗下决心要去学医。1991年,年仅16岁的李志强就考入了湖北医科大学,开始了漫长的学医生涯。作为一名神经外科临床医生,李志强知道手上功夫非常重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练成一双“巧手”,在研究生期间,他想尽办法练习各项专业技能。在培训体系还不完善的那个年代,他自己找来被弃用的显微镜,在橡胶手套以及实验小白鼠等各种材料上练习缝合与分离等显微操作技术,而且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术中的李志强。 马超供图谈起自己的学医经历,李志强表示,苦练基本功只是十年求学生涯的一个缩影,最记忆犹新的是大学实习阶段。当时,从县医院转过来一位姓罗的5岁小男孩,因车祸导致小腿骨折等全身多发性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肾功衰,情况十分危急。医院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倾全院之力进行治疗,终于挽救了小男孩的生命。在救治过程中,李志强负责小腿大创面的伤口换药等工作,虽然每天要两次处理化脓溃烂且略带臭味的伤口,但看着小男孩的坚强及渐渐恢复的身体,让他明白了医生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也知道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对救治患者的重要性。开拓创新,推进学术研究 李志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外科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对脑胶质瘤与转移瘤的综合治疗做了大量工作。他牵头组建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脑胶质瘤中心,并在省内率先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和脑胶质瘤多学科协作(MDT)诊治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 之所以选择胶质瘤作为研究方向,源于李志强早期的一段经历。当时,一位23岁的小伙子因胶质瘤住院,他还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完全没想到这种疾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小伙子的情况十分复杂,因为肿瘤生长部位特殊,做手术风险很大,不做手术就面临着任由肿瘤生长而夺命的风险。经历一番抉择后,家里人还是选择了手术。经过精心准备,李志强所在的医疗团队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成功为小伙子切除了肿瘤。然而,由于胶质瘤很难治愈,手术后没多久小伙子的胶质瘤就复发了。面对着病人绝望的眼神,面对着家属即将失去顶梁柱的悲痛,这是李志强第一次感觉到胶质瘤的治愈之难,也下定决心要致力于胶质瘤诊治新方法的研究。李志强接待来访美国教授并共同查房。 罗倩供图在积累了胶质瘤临床治疗经验后,李志强依托本院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组建了神经肿瘤研究室,侧重于胶质瘤免疫微环境与侵袭机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等研究资助,有关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Science、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Frontiers in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等,并多次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李志强率青年博士团与神龙架林区医务人员座谈。 张翼飞供图妙手仁心,优化医患关系 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易引发纠纷。神经外科医生既要解决患者的病痛,保证医疗质量,又要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李志强认为,与药物和手术刀一样,语言也是医生的主要法宝,沟通和同理心对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与患者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和家属沟通。 除了在接诊时耐心与患者沟通,培养患者的信心,李志强在患者出院后,还通过微信、电话等亲自随访,指导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训练。2018年,一蔡姓患者在家突发右侧肢体僵硬、不听使唤,说话含糊不清并陷入半昏迷状态,一个月里,患者家属四处辗转求医,病情仍是每况愈下,被诊断为脑梗、脑炎或脑恶性转移瘤,但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最后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就诊。 转来时,患者情况十分危急,但李志强并没有放弃,凭借着丰富的脑外科临床经验,他考虑诊断应为淋巴瘤,经对症放化疗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回来,完全康复。出院后,李志强经常主动微信联系家属,追踪随访患者情况并指导后续治疗。患者女儿喜极而泣,“感谢李教授,不仅救了我妈妈的命,还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这样的案例远远不止这一个,也正因如此,李志强教授被授予首届武汉大学“医德楷模”称号。不忘初心,承担社会责任“立德、行医”,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志强始终践行着“德为先”的医者精神,他不仅在平时的治疗中兢兢业业,还定期组织爱心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1996年第一次献血开始,李志强已坚持无偿献血近20年,献血总量过万毫升,更在2013年获湖北省无偿献血工作优秀献血者、2015年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李志强正在献血。马超 供图谈及献血的出发点,李志强表示,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血液对患者的重要性让他比普通人感受更深、更直接。在临床手术中,血液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手术的成功率也会降低。所以,李志强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他不仅自己主动献血,还积极发动身边的青年朋友一起献血。 2017年,看到患者在门诊等候就诊的场面,李志强提议创建“门诊书吧”,旨在服务全民健康的同时推广全民阅读,促进医患和谐,共筑“书香中国”。李志强认为医院的大厅内大多是放置几排长椅,患者在此等待时,容易心情烦躁,有了书吧后,患者可以在书吧内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缓解一下焦躁的心情。门诊书吧的提议在湖北省内可谓第一家,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门诊书吧内,正在阅读的谢女士表示,“自己到医院办事,需要等待一会,看到这边有免费书吧,能够在等待时间中,看一会书很棒。”门诊书吧现场。 张翼飞供图不仅如此,李志强作为湖北省归国青年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还积极参与共青团湖北省委组织的义诊、植树等健康扶贫活动;作为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委会的主任委员,他在湖北省民政厅组织的省级学会参加巴东县扶贫攻坚活动中,率先行动并积极支持学会募集善款,用于巴东县村卫生室建设,因此也被学会授予 “扶贫专项工作先进分子”称号。 目光高远,引领医院青年发展 2008年,在了解到医院青年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互相交流学习后,李志强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成立了青年知识分子联合会,提出“集聚人才、联络交流、有所作为、共同发展”的目标,为医院青年医务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李志强担任首任会长后,每年组织医生专家团到贫困县开展义诊、讲学、扶贫等活动。李志强带领青年博士为贫困儿童送文具和学费。 张翼飞供图谈到青年知识分子联合会,作为第一届会员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超表示,见证了青年知识分子联合会的一步步壮大,大家一起互帮互助,也感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联合会在帮助青年医务工作者不断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委书记张翼飞说,“青年知识分子联合会已经历时三届,是为医院青年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搭建的“联志、联情、联谊”的平台,能够经常对内和对外进行交流,有助于青年医生的相互交流,共同成长,为医院发展做贡献。”李志强作为省归国青年代表进行义诊。 张翼飞供图2013年,李志强还在学院内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医学人文讲座、为八年制学生开设了医院管理学课程。他十分重视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倡导合作精神,鼓励团队配合,并把自己的所学和对疾病的见解倾囊相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新军表示,李志强与他是同门师兄弟,在工作中,李志强也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在医、教、研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工作中的李志强。 马超供图除了关心医院青年医生,身为副院长的李志强教授还积极倡导对医院的医联体组织架构予以完善,并牵头制定“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医疗联合体建设管理委员会章程”、组建“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绘制医联体考核办法,以提升管理效率,以医联体之通缓解群众看病之痛。李志强持续关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带领团队积极谋划,主动参与,提出“联体联心、共享共赢”的理念,助推医联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推进医联体的“中南模式”下,李志强踌躇满志,表示将充分依靠全院医务人员的智慧,在医联体范围内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一张辐射全省乃至周边的“同质”医疗服务网,铺就湖北省内多家市县级医院的跃升之路,这也将成为推动分级诊疗,实现“健康湖北”及“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印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医院。神经外科目前拥有4个病区,开放床位180余张。科室设有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神经重症医学,功能神经外科,脊柱神经外科和小儿神经外科等六个亚专科,囊括神经外科所有疾病的诊疗。我科是湖北省最早开展神经肿瘤手术的一批医院之一。神经肿瘤病区(神经外科二病区)目前病区开放床位45张,拥有医师8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护理人员16人。科室目前已开展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脊索瘤、淋巴瘤及脑转移瘤等各种类型神经肿瘤。年手术量达800余台,数量及疗效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脑胶质瘤的MDT多学科综合诊疗为病区专业特色,年胶质瘤手术量达300余例。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60~70%。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照恶性程度将胶质瘤分为四个级别(WHO I~IV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目前我科已成立脑胶质瘤诊治中心,主要致力于脑胶质瘤领域的基础临床转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在数十年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多模态成像、 神经功能导航、术中黄荧光引导、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等先进技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即术前应用脑重要功能区精细定位与保护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面性手术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应用脑胶质瘤“镂刻式”切除术式及脑功能区精准手术技术体系对患者肿瘤进行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术后应用基于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个体化诊疗策略和分子病理诊断,开展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有效合理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放疗、序贯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术后长期功能障碍率显著下降,生存质量显著提升,在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影像多模态成像技术肿瘤黄荧光引导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鞍区、桥小脑角区、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的神经肿瘤成为颅底肿瘤。颅底肿瘤占颅底疾病中80~86%,约占颅内肿瘤的30~35%。颅底位置深,涉及重要血管神经,解剖复杂,侵袭范围广泛,以往是手术禁区,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致使颅底外科成为医学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的学科。岩斜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显微手术及鞍区肿瘤的神经内镜手术是病区的另一专业特色,年手术量200余台,数量及疗效位于湖北省前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先进仪器设备包括德国Carl-Zeiss OPMI Pentero 900显微镜、德国Storz神经内镜、美国Medtronic S7神经导航仪、美国Ecolipse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颅底肿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留技术,听神经瘤全切率达94%,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达90%。神经导航辅助下鞍区巨大肿瘤神经内镜手术,有效保护了受肿瘤累及的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多种方式的颅底重建也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神经导航设备及胶质瘤神经纤维素重建神经内镜手术及神经导航的术中定位神经肿瘤病区依托中南医院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多项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1项等。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同时作为武汉大学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点,先后博士生11人,硕士生28人。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仍是以手术切除为核心、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但是,因为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导致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实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又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在多年的胶质瘤临床应用研究基础上,亮出组合拳、采取多模态成像、神经导航、术中荧光引导、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综合性措施,初步实现了脑胶质瘤的精准外科切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患者也因此而获益。来看看我们这套组合拳的拆解分析吧!一、多模态影像学技术:目前很多县级医院都已经配置了核磁共振仪(MRI),可是在许多三级医院对这台设备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只会简单的平扫加增强扫描。殊不知,还有很多功能是可以辅助外科医生做好术前规划的!如:血管成像(MRA、MRV)有助于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波谱分析(MRS)可以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I、DWI、DTT)能观察肿瘤对神经纤维是推挤还是破坏,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技术能检测执行相关任务时大脑皮层功能区的激活情况,等等。有了以上这些多模态MRI影像学检查的资料,神外医生就真的可以在手术前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肿瘤的基本面貌了。二、神经导航技术:导航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东了,有了它路盲都能傻傻地到达想去的地方。顾名思义,神经导航就是我们大脑手术的卫星定位技术,能帮助神外医生术前准确地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精确定位,起到了便捷、高效、精准和微创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可用的主要有立体定向仪神经导航、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超声波声像神经导航。这三种技术在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都已经被广泛运用。对脑胶质瘤手术而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当然非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莫属了!通过术前MRI图像数据的采集,通过特定软件的融合,神外医生就能够清楚手术野的准确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它的定位精度高达2mm左右。OK,输入目的地,就让它来帮助我们规划最佳“手术路线”吧。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目前常规应用的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有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听觉诱发电位(BAEP)、肌电图(EM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ECoG)。对术前合并癫痫的患者,采用ECoG可以辅助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切除范围;SEP和MEP的结合有利于定位中央沟附近的皮层功能区,避免神经损伤。四、术中唤醒技术:该技术是在切除接近大脑运动和语言功能区的病灶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让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指令活动肢体或回答问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留功能区的目的。正所谓“开颅时病人突然醒来,谈笑间肿瘤灰飞烟灭”,听起来还是很吓人的喔!这可是需要神外医生和麻醉科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五、术中荧光引导技术:肿瘤组织怎么可能变身萤火虫呢?这还真的不是神话。静脉注射的特殊药物在肿瘤部位高浓度聚积时,使用带有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显微镜下就可清晰看到产生荧光的肿瘤,根据其强度确定肿瘤边界和切除范围,就能减少肿瘤残余达到降低肿瘤复发的目的。可是这台手术显微镜真的不便宜!手术刀毕竟不是万能的,虽然通过多模态影像检查、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唤醒和肿瘤荧光标记技术等策略有助于实现脑胶质瘤的最大范围安全切除。但是,距离彻底治愈脑胶质瘤我们还有更多研究的路要走。作为神外医生,我们任重道远!
正月的最后一天即将过去,年也算彻底过完了。可是,春节期间接诊的颅脑损伤患儿却让我们不得不提醒所有家长朋友们注意儿童意外伤害,尤其是意外导致的儿童颅脑损伤。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救治的颅脑损伤患儿涵盖了头皮裂伤或血肿、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等,患儿表现出的有哭闹、疼痛、局部肿胀、呕吐、抽搐甚至昏迷,等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跌倒和车祸,如:一些家长(监护人)忙着工作而疏于对儿童的照顾、居室布局或物品放置不合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电动车行驶安全问题、等等。 当发生意外时,如果患儿昏迷,家长应该将患儿转移到平坦地带或硬板上并平稳快速送往医院,切勿随意抱起孩子或抬起身体的一侧;遇到外伤出血时,因为头皮血供丰富,一般出血较多,最好用干净布(有消毒敷料更好)覆盖于创口上,用手施加适当压力以利于止血,并尽快送医。如果患儿伤后在家里出现拒食呕吐应高度注意,尽快就医。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意外的伤害。对于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如果家长能做好防护措施,或许可以避免意外;如果意外伤及头部,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