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主要是由于急性阑尾炎感染后,出现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多由于阑尾管腔阻塞或者阑尾周围炎症,造成右下腹间阵发性隐痛,相比急性阑尾炎症状较轻微。慢性阑尾炎如果能明确诊断,多数情况下需要阑尾切除手术治疗,也可通过腹腔镜下进行阑尾的切除,创伤较小。一般来说,阑尾炎的器官位于脐跟右髂前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点,这个点就是阑尾炎的体表投影。阑尾炎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转移性的右下腹疼痛。一般来说,刚开始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疼痛会慢慢的转移到右下腹,这样的表现称之为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是阑尾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之后病程比较长,转为慢性。对于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有些人会表现为阑尾体表投影,也就是右下腹部的疼痛,有些人在疼痛的过程中伴有发烧,因为感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有些人会出现右下腹包块,这些都是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慢性阑尾炎曾经有急性阑尾炎发作,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自愈后,约1/4的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从而间断出现右下腹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右下腹常常有压痛。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极少数慢性阑尾炎无急性发作史,病程中也无反复急性发作的现象。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也有化脓性腹膜炎、穿孔的可能。然而,右下腹痛的疾病种类不下于50种之多,尤其是女性病人,常常与妇科的疾病混在一起。很多时候慢性阑尾炎的发生大家很容易混淆,都不太清楚自己的慢性阑尾炎是如何发生的,因为慢性阑尾炎容易跟其他疾病相混淆,很多的患者也不知道怎么对这种疾病进行检查,这样一来的话,就造成了疾病的病情加重,从而造成了一些并发症等不良后果。若病人从无急性阑尾炎病史,而主诉反复右下腹痛,不宜轻易诊断为慢性阑尾炎而切除阑尾,应行钡灌肠、结肠镜等检查了解阑尾情况及注意排除其他回盲部疾病,如肿瘤、结核、非特异性盲肠炎、克罗恩氏病及移动性盲肠症等,也应排除精神神经因素,否则切除阑尾会遇到困难,即或无其他病变也不一定能消除症状。对诊断可疑的病人或有严重并存病的高龄病人,应暂行非手术治疗,在门诊追踪观察。急性发作时应该吃药吊针消炎。慢性阑尾炎的疾病症状,通过症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病情。首先是腹部疼痛,主要表现在右下腹部疼痛,主要的特点表现是,胃部胀痛间断性的,有时疼痛比较轻,有时疼痛比较重,但是疼痛的部位是比较固定的,大部分的患者在用餐之后,或者运动之后,这种疼痛感就比较明显。慢性阑尾炎的确诊有时相当困难,国内统计慢性阑尾炎手术后症状未见减轻者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其主要原因是诊断上的错误。大多数病人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和手术的效果三者完全一致的,慢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胃肠钡透和纤维结镜检查有一定帮助。如出现显示的阑尾有压痛、阑尾呈分节状、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时间延长及阑尾未显影等,均为慢性阑尾炎的特征。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阑尾的开口及其周围的粘膜的变化和活检,尚可对阑尾腔进行造影,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彻底根除,“切”掉这个不定时炸弹当然,每个人都不希望体内炸弹在不合时宜的时候爆炸,所以,对于慢性阑尾炎应该当切早切!慢性阑尾炎能彻底治愈的办法就是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阑尾。至于阑尾手术,应该随时都可以进行,但急性发作时伤口发炎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最好在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以前的手术都是拿手术刀在肚子上开口,伤口较大并且难以看全整个腹腔。腹腔镜手术的镜头可以在腹腔内旋转360°并探查整个腹腔,所以可以做完相关的排除诊断的检查后再用腹腔镜探查,镜下确定无明显其它疾病后,在腹腔镜下将阑尾切除,手术将更为安全。手术后应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以了解切除阑尾后的实际效果。
目前我国年均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3万,并以年均4%增幅不断攀升,城市的大肠癌的发病率第2-3位, 40岁以下的年轻人患结直肠癌的比例约占结直肠癌总人数的20%。结直肠癌在上海市区发病率为54/10万人,中国已进入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行列,大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亚洲大肠癌人口中约50%是直肠癌,直肠癌中大多是中低位直肠癌,因为位置低,距离肛门近,部分患者直肠肿瘤切除后,无法保留肛门,需要行腹部、会阴部联合切除术,近端结肠自腹壁拖出造瘘,行人工肛门,用造口袋收集粪便,就是大家所说的挂袋。到底能不能保留肛门是很多直肠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甚至有些患者因为担心不能保肛而不愿就医,导致延误病情。到底哪些直肠癌病人需要切除肛门,哪些病人不必切除肛门,在很多外科医生,甚至普通外科医生中也需要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兼顾根治彻底性和肛门功能保留,避免医疗决策不当,保证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关于保肛的问题,我个人总结的理念与原则:适合保留肛门的一定要保,毕竟保留肛门的患者生活质量要明显提高,不能以根治性更好为理由随意牺牲肛门,但有些不适合保留肛门的情况也不但单纯为了保肛而忽视肿瘤根治原则,或仅保留了肛门外型 而没有保留肛门功能也是错误的做法。这个问题需要的是医生对直肠癌疾病的认识水平,经验和技术水平及患者自身的认知度。保肛手术是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生物行为,转移特点 和盆底解剖的认识及手术器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以往大多是直肠癌都是要切除肛门,行近端结肠造瘘的。医生要切除直肠肿瘤下缘5厘米以上才觉得安全,所以大多数低位直肠癌都是去了保肛的机会。为什么能保肛??1.医学研究直肠癌浸润转移是上方为主,远端2-3厘米就是安全距离,更有国外研究远端1厘米的切除即可,为低位保肛提供了理论依据。2.医疗器械厂家的更好的肠道吻合器,闭合器的出现,使得过去手工无法吻合的低位直肠手术的保肛提供的保障。3.专业大肠外科医生丰富的手术技巧,也使很多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成为可能。4.医学研究对盆底解剖的深入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式,使既往无法保肛的病人成功保肛,如ISR手术等。5.辅新助放化疗技术的进步,使得部分局部进展期的直肠癌病人降级将期,使原本不能保肛的情况变得可以保肛。关于保肛的误区:1.盲目不保肛: 不能因为医生认识理念或技术本身的问题牺牲肛门有人说为了手术彻底,避免复发,切除肛门。进展期直肠癌不论保肛与否,都存在复发的可能,与疾病的特点,分期,综合治疗的疗效敏感性和手术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有些高位直肠癌来讲,单纯切除肛门也未必能在明显降低复发率上获益 ,毕竟牺牲肛门功能的致残手术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2.盲目保肛 : 不能为了保肛而保肛,忽视了保留的肛门的功能和肿瘤根治性有些超低低位的进展期直肠癌病人,不适合保肛也不能为了保肛而保肛,单纯强调保肛造成了肿瘤切除不彻底,短期复发而不得不再次手术切除。甚至会阴部手术根据具体病变情况而扩大切除(MILES,ELAPSE,柱状切除等)关于保肛的问题,一定是需要要专业的大肠癌外科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折最适合患者情况的个体化方案,才能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决策失误,保证患者最大获益。
在临床上,我们可能遇到结直肠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甚至是手术后恢复顺利已经开始离床活动的病人,突然出现为呼吸、心率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紫绀、昏厥、乃至医生患者都想象不到的猝死发生,这可能是发生了手术后严重的致命并发症--肺栓塞!!!围术期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PE)是各种栓子包括血栓、癌栓、脂肪、羊水、空气、手术中使用的双氧水进入静脉循环、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所有堵塞物,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称为肺栓塞症,由于早期临床漏诊和误诊情况严重,围术期急性肺栓塞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国外有文献报道: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的肺栓塞患者病死率可达85%,而发生肺栓塞后,有时因基础疾病、各种病因的干扰,如患者之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已有意识障碍及呼衰,发生肺栓塞后症状进一步加重,故临床中不认真分析易误诊、漏诊。围术期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关键在于医师能否意识到肺栓塞的可能性。手术医师对于突发、无法解释的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气促以及随之出现的咳血,应及时想到肺栓塞的可能性。在住院期间饮食不正常、活动少甚至制动导致相对容量不足、血液粘滞度高,静脉血栓极易形成,从而造成在围术期肺栓塞的较高发生率;手术创伤、高龄、长期制动、心肺疾患、中心静脉插管、肿瘤等,长时间的大手术,容易出现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结直肠癌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特点1.肿瘤与肺栓塞 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6倍。研究对11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PA检查,发现其实2%的患者术前已经存在肺栓塞,只是因无相关症状而未被察觉。多数观点认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是因为其常伴有凝血机制异常,肿瘤分泌的某些促凝物质可使机体产生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此外,据文献报道化疗也会使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进一步增高。2.手术与肺栓塞 除去肿瘤自身的因素,手术亦被认为是肺栓塞的常见获得性危险因素。因而当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术后静脉血栓的风险将加倍,并且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更是高出非肿瘤人群3倍以上。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手术麻醉药物的使用,术中操作对血管壁的损伤,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泵作用消失,血流缓慢,围手术期液体丢失增加血液黏稠度等。3. 由于盆腔解剖及特殊体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的普通外科手术。研究表明,在无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结直肠癌患者中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达30%~40%,而1%的患者甚至将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结直肠手术多为全麻手术,并且常对体位有特殊要求(如截石位),在较长时间的全麻状态下,麻醉药物至患者全身肌肉组织松弛,紧张性丧失,周围静脉扩张淤血,加之体位特殊致下肢受压影响静脉回流,血流淤滞,呈高凝状态;此外盆腔操作难免不同程度上造成盆腔血管内皮所伤,从而利于血栓形成,毕竟有约10%的静脉血栓不在下肢而是存在于盆腔,血栓一旦脱落,将造成肺栓塞。另有大样本研究认为术中输血亦会导致肿瘤患者术后肺栓塞发生风险增加。4. 止血药物与肺栓塞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在这方面,国内与国外很大的不同,区别主要在于欧美等国家结直肠癌术后很少应用止血药物,而国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多医院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物。研究表明,术后应用止血药物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提示使用止血药可加重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率升高。建议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应慎重。国外亦有研究提示止血药可能在某些患者肺栓塞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5. 肺栓塞的发生时间 国外报道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肺栓塞发生的中位时间为术后7~9天,超过了1周。而国内研究肺栓塞均发生在术后1周内,其中以第2天、3天发生率最高,达68.42%,考虑与术后初始下地活动时间点有一定关系,因活动使深静脉血栓脱落风险增加。结直肠癌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临床表现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塞的部位及患者既往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较小的栓子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或只是表现为呼吸、心率加快。较大栓子则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昏厥、猝死等。有时昏厥可能是肺栓塞的惟一或首发症状。而典型的“肺梗死三联征”即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在临床上只占极少数,大部分肺栓塞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辅助检查①动脉血气分析:肺栓塞是可导致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及呼吸性碱中毒,故动脉血气分析可作为一个筛选性指标,但其缺乏特异性,大概有20%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血气分析并无异常。②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度较高,但由于手术、感染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时D-二聚体也可增高,因而特异度较低,主要价值用于排除诊断。一项研究表明,术前血浆阳性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6倍,提示术前检测D-二聚体的重要性。③肺动脉造影与CTPA: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但毕竟为有创操作,所以逐渐被无创、便捷的CT肺动脉造影(CTPA)所取代。CTPA对于诊断肺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由于栓塞部位及程度的不同,肺栓塞在CTPA上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的肺动脉段、亚肺动脉段内局限或多发弥散栓塞。在单侧肺动脉段栓塞患者中,如果栓子相对较大,可致喘憋、胸闷等症状,同时即使双肺多发栓塞但栓子相对较小的话,也可无特异性的症状。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尤其是在术后前几天,患者初始下地活动后,若出现胸闷、喘憋等不适,或无明显诱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要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及时给予吸氧等对症处理,化验D-二聚体等提示性指标,必要时果断行PTCA检查以及早明确诊断。结直肠癌术后肺栓塞的防治治疗对于高度怀疑或已确诊的肺栓塞患者应立即给予抗凝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是低分子肝素。而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两个肺叶以上的大块肺栓塞者;不论肺动脉血栓栓塞部位及面积大小只要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者;并发休克或体动脉低灌注者;原有心肺疾病的次大块肺血栓栓塞引起循环衰竭者;有呼吸窘迫症状的肺栓塞患者;肺血栓栓塞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则需要行溶栓治疗。治疗目的特别是部分患者发病急、进展快,甚至来不及接受治疗已经死亡,所以对于肺栓塞而言,“防”胜于“治”。对于肿瘤外科医师来说,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及时诊断,早期给予相应处理,将肿瘤患者术后肺栓塞的危害降到最低。预防患者围术期肺栓塞的预防需注意以下事项:1、临床医师应熟知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肺栓塞的栓子约90%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密切观察患者围术期情况,无论是外伤引起和术后发现患肢红、肿、痛及浅静脉扩张,活动后加重者,患腿增粗、股三角区有深压痛或腓肠肌压痛等,需警惕DVT,及时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旦确诊,立即采取溶栓及抗凝抗炎治疗(与肺栓塞治疗相同)。3、避免长期卧床休息,即使卧床也要坚持做足部屈伸动作,增加下肢血流。4、下肢静脉曲张者,应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压力泵增加下肢血流速度。5、对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术前常规做D-二聚体检查。结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有效地诊断DVT的发生。6、对DVT高危患者,术前可安置腔静脉滤过器,防栓子脱落,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一切活动应避免压迫窝、腹股沟处大血管。7、对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凝剂。8、注意手术进度,缩短手术时间,术者切勿操作粗暴,9、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包括物理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物理性预防措施包括术后早期活动、穿弹力袜等。药物性预防,即术后预防性抗凝药的应用。对此,美国NCCN指南提倡肠道肿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相关研究亦表明,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确实可以降低VTE及肺栓塞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时限仍存在争议。随机双盲的ENOXACAN II研究及多中心的Denmark/Norway研究显示,腹部及盆腔术后长达4周的预防性抗凝可以显著减少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Varpe的研究则表明中位时限为11天的药物预防配合早期活动及弹力袜等物理性预防可以达到与3~4周药物预防同样的效果。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建议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直到出院,而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 则建议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至少7–10天。另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显示,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包括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合并心血管疾病,术后出现并发症,进展期肿瘤,术后活动受限)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中位数为3天的预防性抗凝亦可以降低VTE的发生。
结直肠癌有同时或异时多发的可能,因此,结直肠癌治疗后患者是再发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方法避免早期肿瘤的发生,但是,通过规律随访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早期肿瘤,应用不开刀的微创手术,将其清除,避免肿瘤再次进展到“癌”这个程度。通俗地说,我们不能避免肿瘤再萌芽,但可以避免肿瘤再长大!结直肠癌术后的监测推荐方案如下:1.病史和体检,每 3-6个月 1次,共 2年,然后每 6个月 1次,总共 5年,5年后每年1次。2.监测CEA、CA19-9,每3-6个月 1次,共 2年,然后每 6个月1 次,总共 5年,5年后每年1次。3.腹/盆超声、胸片每3-6个月 1次,共 2年,然后每 6个月1 次,总共 5年,5年后每年1次。4.腹/盆CT或MRI每年1次。5.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如未见息肉,3年内复查;然后5年1次,随诊检查出现的大肠腺瘤均推荐切除。6.PET-CT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还有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1、术后2-3月后,可进行术野、肝脏的增强扫描,其作用在于作为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参考标准。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这个参照标准的情况下,既使出现了CT可见的复发灶或转移灶,放射科医生也难以区别是手术后改变还是病变,仍需要再等病变发生改变后才能做出结论。既可能耽误病情,在等待观察期间,对病人和家属也是非常痛苦的煎熬。有了术后早期的CT扫描检查结果,将有利于放射科医生更早期确认复发或转移性病灶。 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肿瘤患者中,少数人的基因中存在一定缺陷,易患其他肿瘤,甚至是更罕见的多发肿瘤综合症患者。因此,术后随诊过程中也应注意提醒患者注意其它肿瘤的普查。如乳腺肿瘤、卵巢肿瘤等。在男性,因为直肠术后可出现排尿功能受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前列腺肿瘤的早期检查。 3、对于合并有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结肠内有息肉或术前因梗阻而未完成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宜在病情恢复后3月左右进行肠镜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术前CT检查,不一定能发现梗阻上游的小型肿瘤病灶,所以,即使术前评估时没发现其他肠段肿瘤,术后仍应该接受肠镜检查。 4、超过5年后,仍然要定期复查,近年来,随着手术和放化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5年存活率大幅度提高,5年后复查没有复发迹象的人也很多了。经过5年的紧张随访观察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调整好心态,发下肿瘤包袱,真正地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去,可以根据体力状况恢复适当的体育锻炼或工作;饮食方面无特别禁忌,保持健康饮食,如保证足够的含纤维素食物。其次,还要继续肿瘤监测,包括结肠肿瘤风险和其他肿瘤风险,但复查间隔比5年内可延长。方案包括:1、CEA、CA19-9每年1次,2、腹/盆超声、胸片或者是腹/盆CT或MRI每年1次;3、肠镜检查,每3年一次。对5年后的肿瘤监测的态度,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能马虎,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对。对于结肠肿瘤这种可能多发的疾病,特别不能认为治愈5年后就万事大吉,不再复查。要知道,结肠肿瘤的再发难以避免,但维持合理的监测,可以避免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逐渐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肠镜检查,检查会发现有肠道息肉,可能为单个或者多发者,很多结直肠长了息肉的患者,临床未必有任何症状,只是偶因腹泻或便血检查后才发现得了肠息肉很多人会问; 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肠息肉严重不严重,肠息肉需不需要切呢?大肠息肉如何治疗?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大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息肉切除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还应该怎么做?今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1、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肠息肉就是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2、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3、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肠道长息肉是什么引起的呢?0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02炎症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03基因与遗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04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性疾病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05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4、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5、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 6、发现肠息肉咋办??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内窥镜治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通过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适用于小息肉。手术治疗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腺瘤较大;腺瘤呈广基型;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①经肛门行直肠下端息肉摘除术:适用于带蒂息肉能脱出肛门外或虽不能脱出肛门外但麻醉肛门松弛后,手指能够触及息肉基底并能在肛门镜下操作者。②腔镜下切除术:适用于息肉蒂>50px,或广基息肉>50px,或息肉恶变属于原位癌者。③一旦病理证实息肉恶变已经浸润到黏膜肌层的浸润性癌,或肿瘤分化差,淋巴管、血管有癌栓者应行剖腹根治术。药物治疗(预防)目前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能够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这类药物可以预防大肠腺瘤的发生,以及促使大肠腺瘤退缩。虽然目前尚存在争议,但NSAIDS可以显著减少散发性大肠腺瘤的复发以及促使FAP患者大肠腺瘤的退缩(尚未能证实具有完全消退和预防的作用)的结论已经得到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7、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01 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现在有证据证实息肉有逐渐增大趋势,即使当时较小的息肉(一般﹤5mm者)没有被摘除,但过一段时间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经明确大肠息肉的患者,均应每0.5年~1年复查一次肠镜,防止长大后出血或癌变。02调整饮食。禁食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且有规律,避免因低纤维素导致的便秘习惯,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复发。另外,酒精刺激也会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03适当运动。由于右半结肠是以副交感神经分布为主,适度锻炼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肠蠕动加强,粪便在右半结肠内停留时间少,粪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质对肠黏膜的作用减少,息肉发生率、复发率减少。04保持好心情。当人的神经过度紧张,支配内脏器官蠕动的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使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便秘。便秘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所以,正视现实,尽量放松,只要饮食有节,合理安排,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癌变的机会,总之,对待本病关键的一点是“防重于治”。8、发现大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息肉切除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随访。低危人群l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l治疗后1年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l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高危人群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①多发腺瘤;②直径≥2cm;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高危组治疗后3~6月内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对那些转移灶不可切除的患者来说,化疗可以使30%转移灶转变为可切除肿瘤,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于30%。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化疗后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仍不明确。此外,既往研究显示,癌症转移灶越小,病理学完全缓解率越高。先前有一篇文章报道了结直肠癌患者的5.7 cm肝转移灶在治疗后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本文介绍了一例最大直径9.0 cm的多发性结直肠癌不可切除肝转移灶、在接受5 -氟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奥沙利铂和贝伐单抗(FOLFOX+BV)治疗后,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结肠癌患者。该病例由日本广岛大学的Hakoda K团队发表在近期的Oxf Med Case Reports上。1病例详情患者为59岁女性,因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而入院检查。患者的家族病史和个人病史均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肝酶(AST 103 IU/L、ALT 18 IU/L、LDH 1331 IU/L、ALP 496 IU/L、γGTP 99 IU/L、LAP 85 IU/L)水平和肿瘤标志物(CA19-9 40.5 U/mL、CEA 86.6 ng/mL)水平升高。CT/PET-CT结果显示,患者的第6、7、8段位置有一个横结肠肿瘤和多个肝转移灶(6段有一个1.0 cm肝转移灶、7段有一个9.3 cm肝转移灶、8段有一个9.0 cm肝转移灶)。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显示,横结肠肿瘤为恶性腺瘤。如果进行切除手术、残余肝脏功能体积<30%,因此该肝转移灶为不可切除性肿瘤。2治疗经过患者有肠梗阻风险,因此进行了腹腔镜横结肠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癌灶为3型、70 mm×58 mm、中度分化腺癌,伴有13处淋巴结转移。随后,患者开始接受FOLFOX+BV化疗。由于患者出现3级周围神经病变,从第5轮开始降低奥沙利铂剂量、第7轮被迫中断奥沙利铂治疗。因患者没有出现其他严重副作用,按计划继续进行5FU/LV+BV化疗。第9轮化疗后CT结果显示,除了第6段转移灶尺寸没有变化外(1.0 cm→1.0 cm),其他肝脏转移灶体积均缩小(第7段转移灶9.3 cm→3.8 cm、第8段转移灶9.0 cm→4.4 cm)。患者在第9轮化疗后,所有肝脏转移灶均有体积缩小、增强减弱、FDG聚积减少趋势.此时,患者的肝脏转移灶转变为可切除性,2轮无贝伐珠单抗化疗(5FU/LV)后进行选择性手术,随后进行右肝叶切除术。尽管患者术前影像学评估仅为部分缓解,但最终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肝脏病灶均为纤维性病变、无任何存活肿瘤细胞(即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在术后无并发症出现。患者在病灶切除后2年仍存活,无任何复发迹象。3病例讨论近几年,结直肠癌不可切除肝转移的系统性化疗进展显著,其中13%患者在治疗中转变为可切除性肿瘤。此外,有报道称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善结直肠癌可切除性肝转移患者的无病生存率。美国NCCN指南对结直肠癌不可切除肝转移患者给出的建议是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FOLFOX/FOLFIRI)±贝伐单抗,因此本文患者最初接受的治疗是FOLFOX+贝伐单抗。既往报告显示化疗前的肝脏转移灶越小、病理学完全缓解率越高。此外,病理学完全缓解还有四个独立预测因素:诊断时年龄≤60岁、诊断时转移灶≤3.0 cm、诊断时CEA水平≤30ng/mL、化疗后出现客观缓解。本文中的癌症患者满足年龄、客观缓解2个预测因素,但是转移灶尺寸和CEA水平大于阈值。在先前病例报告中,化疗后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最大直径是5.7 cm。本文患者有两个直径大于9.0 cm的肝转移灶,这可能是当前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最大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另有报道指出,在肝切除术前进行奥沙利铂化疗可能会诱发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或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例如肝功能衰竭),特别是巨型肝切除术患者。此外,有研究报道贝伐单抗可以预防肝窦阻塞综合征。本文患者在接受了9轮化疗后(含7轮奥沙利铂治疗)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既往研究显示,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5%。本文患者在治疗后也有较好的预后。综上所述,本文患者应该是目前报道中在化疗后出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结直肠癌的最大不可切除肝转移灶。此外,FOLFOX+Bev对结直肠癌不可切除肝转移灶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转丁香园肿瘤时间)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omcr/article-lookup/doi/10.1093/omcr/omx016
不少直肠癌根治术病人因为各种原因做了改道手术,部分病人还保留了肛门。保留了肛门的病人中有的希望能从新恢复从肛门排气排便,需要将造口还纳。因造口类型的不同,造口还纳手术的难易程度也不同。保留了肛门的直肠癌术后病人常采用的肠造口类型有:(一)直肠癌保肛术、保护性回肠造口。(二)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瘘发生后、左上腹横结肠造口。(三)直肠癌Hartmnn术、乙状结肠造口。以下一一分析:(一)直肠癌保肛术、保护性回肠造口。(1)手术时机在直肠癌保肛术中,为防治吻合口瘘并发症,行保护性回肠造口。回肠造口还纳的时机一般选择在手术3个月后,外科医生在确定吻合口已愈合后将造口还纳。(2)术前检查①应行直肠指检观察有无吻合口狭窄、有无吻合口复发、肛门收缩功能。②可行电子肠镜检查或经肛门行大肠造影检查,观察有无吻合口狭窄、有无吻合口复发。③可行盆腔CT或MRI检查,观察有无盆腔局部复发。④常规做胸X片、肝胆B超、血CEA检查排除远处转移。(3)手术方式①一般在确定无肿瘤复发、无转移情况下,并在确定和解除吻合口狭窄情况下才准备行回肠造口还纳术。②由于废用性萎缩,回肠造口术后造口远端肠管变细,恢复回肠通道连续性最好采用侧侧吻合的方式。(二)直肠癌保肛术吻合口瘘发生后、上腹部横结肠袢式造口或者端式造口。(1)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1年后,确定无吻合口复发、无盆腔肿瘤复发、无远处转移后,将造口还纳。(2)术前检查基本同前。(3)手术方式在将横结肠造口还纳术中,考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可能在第一次手术已离断,横结肠造口的远段结肠血供仅靠结肠系膜边缘血管弓维持,因此横结肠通道连续性的恢复必须保护好结肠系膜边缘血管弓不受损伤。①吻合口瘘已愈合,无狭窄。左上腹横结肠造口还纳可采用端端吻合或者侧侧吻合的方式。②吻合口瘘未愈合,或并发吻合口管状狭窄。须将病变肠管切除即将盆腔中的肠管部分或者全部切除。一般来说如果盆腔中的直肠残端过短,再次手术可能无法用双吻合器手术的方法做吻合,主刀者须做好切除盆腔中的全部直肠残端、仅保留外科肛管的准备。在准备行结肠与盆腔中的直肠残端或者与肛管吻合前,须评估结肠的长度是否足够长。如果结肠的长度不够长,主刀医生须做好游离左半结肠甚至右半结肠,将结肠经小肠系膜(打孔)贴腹后壁、经肛门拉出。为了保障有足够长度的结肠能经肛门拉出外,在手术中需注意尽量不要浪费结肠肠管的长度,在左上腹横结肠造口还纳时尽量做结肠端端吻合的方式。(三)直肠癌Hartmnn术、乙状结肠造口。(1)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3~5年后,确定盆腔无肿瘤复发后将造口还纳。(2)术前检查基本同前。(3)手术方式①一般在确定无肿瘤复发、无转移情况下,准备行造口还纳术。②术前一天经肛门清洁灌肠排空直肠内大便。③做乙状结肠造口还纳术前,主刀医生应意识到须准备行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的准备。④术中根据直肠残端的长度,行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或结肠经肛门拉出。a.如直肠残端足够长,游离直肠残段前壁,直肠前壁几乎不存在淋巴脂肪组织,可将造口近端的肠管与直肠残段前壁做端侧吻合。b.如直肠残端不是足够长,应游离直肠残端,最好将结肠断端与直肠残端的闭合钉做切割吻合,但实际运用中却很难做到。由于直肠残段表面已经瘢痕化,很难精准确定直肠残端闭合钉的具体位置,直肠残端表面淋巴脂肪与肠壁之间的间隙亦变得比较致密;必要时打开直肠残端,显露肠腔,切除闭合钉,看清直肠壁的断端,沿着直肠壁表面剔除附着的淋巴脂肪组织;再次用闭合器或者切割缝合器闭合直肠残端准备吻合。c.如直肠残端太短,或者在游离直肠残端过程中损伤肠管,亦可切除外科肛管以上的直肠残端,用电刀火花灼烧去除齿状线以上的粘膜,保留肛门内外括约肌,将结肠经肛门拉出(改良Bacon术)。d.再次手术中如吻合不满意,考虑做保护性回肠造口。一般在直肠手术中,仅需游离下腹部和盆腔中的大肠即可。但在造口还纳的手术中,经常须要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在大肠手术中已达到手术范围的最高处即“天”。有时须将外科肛管上方的直肠残端全部切除,仅保存外科肛管,在大肠手术中已达到手术范围的最低处即“地”。因此外科医师要具备“顶天立地”的精神,方能安全将造口还纳。(转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黄平主任网站)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肛瘘的症状比较复杂,也难治疗,很多患有肛瘘的患者都不能重视疾病。其实肛瘘在后期不治可发生,喷血、喷粪的症状,病情是十分的恶心。许多患者都想知道,得了肛瘘到底能不能自愈呢?对于肛瘘能不能自愈,医生给出肯定的答案,说肛瘘一旦发生,是不能够进行自愈的,因为大部分肛瘘由肛门直肠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主要症状是肛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的刺激,可使肛门潮湿、瘙痒,有时可形成湿疹。下面请看医生对肛瘘不能自愈的详细解释:得了肛瘘为什么不能自愈?1、内口的存在:脓肿虽然破溃或已切开引流,但原发感染源如肛窦炎、或肛腺感染依然存在,肠腔内容物还可从内口继续进入瘘管;2、肛门部不能静养,脓腔不易粘合:排粪、排尿时,因括约肌收缩或因炎症刺激肛门括约肌,使肛门括约肌经常处于痉挛状态;3、肠腔中的粪便、肠液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刺激管壁,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管腔难以闭合;4、脓腔引流不畅,或外口缩小,时闭时溃,脓液蓄积腔内,导致脓肿再发并穿破而形成新的支管或瘘道;5、管道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括约肌收缩阻碍脓液排出,以致引流不畅。现在我们知道了肛瘘不能自愈的原因,那么肛瘘的发生要怎样治疗才能达到治好的效果呢?1.瘘管切开术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者,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2.挂线疗法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3.肛瘘切除术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肛门瘙痒症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无任何原发皮肤损害而仅有瘙痒症状的一种皮肤病,在春季多发,多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有些则是全身性皮肤瘙痒病的局部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可分为原发性瘙痒症和继发性瘙痒症。原发性瘙痒症,原因不明,不易治疗;而局限于肛门的瘙痒症,常继发于肛门直肠疾病,解除病因后,往往可治愈。肛门瘙痒症的危害本病初期,仅限于肛门周围皮肤瘙痒,时重时轻,有时刺痛有时灼痛,有时如虫行蚁走,有时如蚊咬火烤,有时剧痒难忍,入夜更甚,令人坐卧不安。由于搔抓使皮肤溃烂、渗出、结痂、长期不愈,致肛门周围增厚,皱壁肥厚粗糙呈放射状褶纹,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甚至蔓延至会阴、阴囊、阴唇或骶尾部。患病日久,易继发皲裂。久之可引起神经衰弱,精神萎靡,食不知味,夜不成眠。肛门瘙痒症的发病原因1全身因素(1)辛辣食物刺激:辣椒、香料、白酒食用过多,均可诱发该病。(2)过敏反应:某些蛋白质(鱼、虾、蟹等)、药物、花粉等可致人体过敏,产生过多的组织胺,作用于周围神经而产生瘙痒感。(3)内科疾病:内分泌机能紊乱、胆酸、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营养不良、某些血液病等(4)精神因素:过度兴奋、抑郁或神经衰弱等(5)药物刺激:吗啡、奎宁、麻醉药、抗生素等(6)遗传因素2局部因素(1)局部摩擦、化学纤维及寒热刺激等(2)肛门周围汗腺、皮脂分泌异常;粪便中吲哚臭素、便渣堆积在肛门褶皱内刺激皮肤。(3)肛门直肠疾病:肛瘘、痔疮、脱肛、肛窦炎、肛乳头炎、肛门失禁等刺激肛门腺,使腺液分泌增多,致肛门潮湿,刺激皮肤,发生瘙痒。(4)蛲虫、阴道滴虫、阴道炎、前列腺肥大等肛门瘙痒的原因有哪些:肛门痒先查清病因再治疗 肛门瘙痒的特点是瘙痒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尤其在夜间或潮湿环境中,瘙痒更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瘙痒严重时,肛门局部皮肤因搔抓还会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硬化甚至会继发感染。 肛周瘙痒是由皮肤神经末梢损坏引发的,因此虽然患者肛门处瘙痒难忍,肉眼却看不到任何异样。患者应该上医院看,建议先就诊肛肠外科。肛周瘙痒并不难治,患者关键要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对因治疗。因此,患者在发现病情后一定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做局部和全身的检查,通过医生肉眼看、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必要时还要做有关寄生虫学的检查,切不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用药。 就肛周皮肤病而言,肛周湿疹、神经性皮炎、癣、各种疣、性病、汗腺炎等皮肤病均可引发肛门瘙痒,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肛周湿疹。肛周湿疹主要表现为肛周一圈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液等皮肤损害,往往因剧烈瘙痒搔抓后而引起肛门周围皮肤增厚、苔藓化,外观大多变为灰白色。“最常见患者是由于肠道黏液或少量粪便溢出到肛周皮肤,没有及时擦洗,由此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湿疹。”施章时主任说,对于肛周湿疹,应在便后用湿棉球清洗肛周,然后轻轻擦干,用不含药物的消毒滑石粉防潮,将一小棉球拆松散置于肛缘可保持清爽,病情较重的患者须抗过敏治疗。 如果是真菌引起的肛周皮肤瘙痒,则需采取脱落皮肤碎屑在显微镜下找真菌孢子,确诊后可采取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严重者或合并其他部位真菌感染者可同时静脉全身用药。 如果有不洁性交史,就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因为性传播疾病如尖锐湿疣、艾滋病等也可引起肛周和外阴瘙痒,千万不能延误诊断和治疗。1、肛周湿疹:主要表现为肛周一圈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液等皮肤损害,往往因剧烈瘙痒搔抓后而引起肛门周围皮肤增厚、苔藓化,外观大多变为灰白色。2、病毒性疣:肛门尖锐湿疣或传染性软疣时也可引起肛门瘙痒。前者主要表现肛门瘙痒。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出现菜花样或鸡冠花样的疣状增生物,表现潮湿污秽并有恶臭味;后者皮肤损害的形态是圆形或半球形的疣状增生物,中央有个“肚脐”样的凹陷,其发生的部位除了肛周、阴囊外,还可波及到全身皮肤。3、肛裂痔瘘:刚发生的新鲜肛裂主要表现肛门疼痛、发痒出血,陈旧的肛裂大多合并有一种特殊的痔疮——哨兵痔,有痒痛感,肛瘘大多是肛门周围脓肿溃破后遗留的一个内连直肠外通肛门周围皮肤上瘘管,因瘘管中流出的脓液的刺激可引起肛门瘙痒。4、肛周皮肤局部的生理变化: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缺少皮脂的滋润,皮肤干燥,肛门周围皮肤褶折增多,粪便、汗液及污垢容易积于其中而经常潮湿,不清洁。这容易使细菌滋生,易发生肛周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慢性炎症而引起肛门瘙痒。5、寄生虫感染:蛲虫病引起肛门瘙痒者可占相当比例。夜间肛门松弛时,蛲虫常从直肠内爬出,在肛门周围产卵交配,因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肛门瘙痒,并以夜间瘙痒为特点。患疥疮时,如外阴部的皮肤损害蔓延到肛门附近也可引起肛门瘙痒。此外,滴虫性阴道炎时因白带的刺激,也能引起肛门瘙痒。6、神经性皮炎:发生于骶尾部或肛门附近的神经性皮炎,常常引起肛门瘙痒,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多角形的并融合在一起的丘疹,因瘙痒搔抓常使皮损增厚、苔藓化如树皮样。7、真菌感染: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体质肥胖多汗人容易发生皮肤真菌感染而引起股藓或臀癣,往往因皮损扩大波及到肛门附近而引起肛周瘙痒。主要表现为大腿部内侧或臀部出现环形或半环形或地图样、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多附有一层白色磷屑。当刮下其磷屑在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时即可确诊。如何预防肛门瘙痒症1、及时治疗引起肛门瘙痒症的局部和全身性疾病,如内痔、肛裂、肛瘘、肛周湿疹、腹泻、糖尿病、寄生虫病等。2、内裤不要过紧、过硬,宜穿纯绵宽松合体的内裤,不要穿人造纤维内裤,并要勤洗勤换。3、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度紧张和焦虑不安,不搔抓肛门,不用过硬的物品擦肛门。4、保持肛门清洁干爽,尽可能每晚清洗一次肛门。清洗肛周宜用温水。一般不用肥皂,尤其不能用碱性强的。清洗用的毛巾、脸盆等要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5、防止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可有效排泄体内废物,防止直肠内排出的渗液刺激肛门引起瘙痒。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高度酒等。过敏体质者应少食用易致过敏的食品,如鱼、虾等,避免接触引起过敏的化学物质。6.肛周瘙痒不止但皮肤无破损者,可将纱布或脱脂棉浸入硼酸液体中,水温适宜,取出拧至不滴水,敷于肛周,能立竿见影地止住瘙痒。每天早晚各敷1次,每次约敷5分钟。敷后擦干,扑以爽身粉。8.调理饮食,多食绿色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品,禁食或少食有刺激性或可诱发变态反应的食品和调味品,如辛辣食品、浓茶和咖啡、烈性酒等。9.注意卫生,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保持皮肤清爽干净。10.避免不适当的自疗,如用热水烫洗,外用高浓度皮质类固激素或含对抗刺激药物,自购某些粗制家用理疗器械自疗等,这些方法弊多利少,仅能有暂时抑止瘙痒,日久致使病变迁延增剧,应劝告患者停用。中药洗剂治疗瘙痒 苦参60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川椒15克、黄柏15克、黄柏15克、大黄10克、白矾15克,水煎后熏洗、坐浴,一日二次,大约一周就可缓解症状。有皮肤增厚明显者再配合桃仁10克、红花6克、赤芍12克等效果更好。如果长期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可用药物注射或手术,效果很好。肛周瘙痒症治疗周期较长,必须要到局部皮肤损害完全正常后才算痊愈,不然复发的几率很高
什么是克罗恩病?克罗恩病(CD)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可能并不同时出现,也可能是无症状的缓解状态。克罗恩病可以累及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的任意部位,但最常累及回肠末段。目前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引起克罗恩病的原因,也没有人能预测这个疾病对于某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有些患者很多年都没有症状,而有些患者却经常复发。总之,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通过治疗可以对疾病进行控制,目前还不能治愈。这意味着这种疾病是长期的,但并不致命。大部分的克罗恩病的患者能够与疾病和平共处,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克罗恩病流行病学特点:在美国大概每年新诊断克罗恩病的患者有约1.5万,中国目前具体数字不清楚,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克罗恩病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好发于15-25岁左右,也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包括70岁以上老人或者儿童。克罗恩病患者发达国家更多,城市比农村多。大约20%的克罗恩病患者有一个一级亲属有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患者子女患病的风险可能比普通人要高,但并不是一定就会遗传给下代。克罗恩病的病因:确切的发病原因目前仍未知。大多数专家认为是由于多因素参与的结果。包括了以下三个可能因素:遗传因素,过渡的免疫反应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患者可能有单基因或多基因引起对克罗恩病的易感性,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触发了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对外来入侵因素进行排斥攻击,攻击的同时也损伤了自己的肠道,这就是炎症的开始。然后机体的免疫系统持续不停的攻击,炎症也继续发展破坏了肠道粘膜从而引起了克罗恩病的相关症状。克罗恩病的症状:总的来说分为胃肠道症状和肠道外症状,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因人而异,不同阶段表现也不一样。也能还会引起乏力、贫血、体重下降等,在儿童患者,还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炎症可能会形成肠与肠之间的瘘管或者肠道与其他脏器如膀胱、阴道或皮肤间的瘘管。肠瘘通常发生于肛周,您会发现有粘液、脓液或粪便从瘘口流出。还有些患者会有肠道狭窄、肛裂、肛周脓肿等表现。症状可轻可重,时轻可重,有症状明显的急性发作活动期,也有无症状的缓解期。肠道外表现包括:眼睛红肿和痒、口腔溃疡、关节水肿和疼痛、皮肤病变、骨质疏松、尿路结石、肝脏病变。在某些患者,肠外表现可能是克罗恩病的最早表现,甚至早于消化道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在疾病发生的时候出现。克罗恩病的分类:消化道累及的部位不同,症状和并发症也不同,以下为克罗恩病的几种分型:克罗恩病性(肉芽肿性)结肠炎:只累及结肠;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小肠的第一部分);回肠炎:累及回肠;回结肠炎: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类型,累及回肠(小肠的最后一部分)和结肠;空回肠炎:累及空肠(小肠的上半部分)。克罗恩病的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和医生的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排除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所致的腹泻,同时还可以反映肠道出血的情况;现在还会做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检查排除合并感染。血常规等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进而反映肠道出血的情况。此外,血常规还能检测是否有白细胞升高,这也可反映机体的炎症情况。还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评估炎症的情况,还会检查巨细胞病毒、结核感染的情况。结肠镜(必要时小肠镜)检查对克罗恩诊断非常重要。医生可以通过肠镜清楚地看到肠道炎症病变的具体情况,包括炎症、出血、溃疡、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在检查过程中,医生还会取肠粘膜组织进行活检,交由病理科医生进行病理诊断,与其他疾病鉴别并明确诊断。对克罗恩病患者医生还会做胃镜判断上消化道有无累及。小肠CT或小肠MRI也是常规的检查方法来评估疾病累及范围,瘘管,脓肿等。如果有肛门病变,医生还会通过盆腔MRI,肛周B超等方法检查。克罗恩病的治疗:目前对克罗恩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疾病的发展,不能控制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这些治疗可以使肠道粘膜炎症好转,病变愈合,同时可以缓解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治疗的基本目标就是消除症状并且维持无症状缓解,减少手术率和住院率。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没有两个人的疾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治疗也需要“量身定制”。因此他的治疗情况可能并不适应于她,您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生为你“量体裁衣”制定优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最常用药物有以下5类:1、氨基水杨酸:这类药物有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等。可以口服或者塞肛、灌肠,能够缓解炎症,对轻、中度的克罗恩病治疗可能有效。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类药物对疾病的疗效有限。2、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和泼尼松龙等,可以影响机体发生和维持炎症的过程、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常用于中重度克罗恩病。可以口服、塞肛、灌肠或静脉使用。一般用于急性发作时短期诱导缓解用,不建议长期维持治疗用。3、免疫调节剂:包括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炎症的发展。一般口服给药,用药3个月左右开始起效。适用于氨基水杨酸和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同时还可以减少或消除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其他药物用于维持缓解无效时,也可选择这类药物。4、生物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包括英夫利昔单抗,它适用于对传统药物不敏感的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有活动性肛瘘患者,有高危因素患者等。通过阻断特定的生物学通路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将副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5、抗生素:当克罗恩病并发感染(如脓肿形成)时,灭滴灵、环丙沙星和其他抗生素可能有效。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建议您咨询专业的炎症性肠病医生,您需要跟医生讨论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问题,使用的剂量,监测疗效与副作用的方式等。手术治疗: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克罗恩病患者一生中将需要手术治疗。当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时,手术就变得必要了。当肠梗阻或肠脓肿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也需要考虑手术。一般情况下,手术切除病变肠道及任何相关脓肿,再将剩下的两端正常肠道断端吻合。这种手术可以使症状消除达数年,但克罗恩病常可以在吻合处或附近复发,所以手术难以使疾病治愈。回肠造口术适用于结肠克罗恩病,当外科医生切除结肠后,就会将小肠拉至皮肤并造口,这样粪便可排入挂在腹部外面的袋子中,这种造口术常用于因直肠有病变而无法吻合的患者。手术的总体目标是保留肠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溃疡性结肠炎手术不同,克罗恩病的手术并不意味着治愈。治疗是为了消除症状和维持缓解状态,而手术可助一臂之力。克罗恩病患者饮食及营养:也许你会以为是你自己吃了什么特别的食物导致了克罗恩病,但可能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没有找到确切的食物导致该疾病。然而一旦患上了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注意饮食来缓解症状、补充丢失的营养并促进恢复。吸烟与克罗恩病的关系密切,因此克罗恩病患者一定要戒烟!保证适当营养的健康饮食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的饮食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饮食成分,富含蛋白质的肉、鱼、禽类和乳制品(如能耐受)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面包、谷物、淀粉、水果和蔬菜等。同时,多种维生素的补给可以填补食物摄入的不足。在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中限制乳制品的摄入,在严重腹泻患者中限制咖啡因的摄入。患者还需要观察自己对食物的耐受性,选择合适自己的食物。克罗恩病患者压力和情绪:有人认为某种特定性格类型的人容易得克罗恩病或其他炎症性肠病。这是错误的观点。然而机体和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情绪压力可以影响克罗恩病的症状,也可影响其他任何一种慢性病。尽管有的病人在经历了精神创伤后克罗恩病可能会复发,但仍没有证据说明精神压力能导致克罗恩病。精神压力很有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一种症状反应,所以克罗恩病患者应当得到家人、医生的理解及情感上的支持。虽然也许并不需要正式的心理治疗,但有的患者通过与具有炎症性肠病或普通慢性病相关知识的专家交流能够得到帮助生活小帮助为了使你的生活更轻松。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疾病的不同的方法。比如,因为有腹痛或者腹泻,您可能会害怕出现在公共场合中。事实上,这是不必要的。只要您事先安排好,这些情况都可以处理好。比如事先找好餐厅、商场、剧院及交通工具的洗手间位置,随身携带多余的内裤或卫生纸。如果您有旅行或外出公干情况,事先应该告诉您的医生准备充足的药物。荷病生存:与克罗恩病共舞也许对于患者来说,最艰难的时期就是刚得知自己患有克罗恩病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情况慢慢改变。您可以寻求家人、同事、朋友、医生和病友得帮助,一起讨论您的疾病和生活。尽量让您的生活如常,没有理由放弃您以前享受、向往的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处理疾病的各种办法和对策,并与别人分享您的知识。坚持治疗即使是疾病缓解时。与疾病共舞是一个挑战,但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挑战,同时我们相信医学在发展,最终一定能找到治愈克罗恩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