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 国内外研究发现,新生儿的LDL-C约为30mg/dL,无动脉粥样硬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LDL-C水平逐渐升高——2岁时LDL-C增加至70mg/dL,青少年时期增至110-120mg/dL,动脉粥样硬化也随之开始发生。此后,脂肪条纹在长达几十年的胆固醇积累、动脉壁增厚、局灶性病变形成和炎症细胞增多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更复杂的病变。 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LDL-C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线性增加。LDL-C与ASCVD风险不仅有因果关系,还存在累积效应。LDL-C的水平越高、暴露时间越长,ASCVD风险越高,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越大。 研究证据表明,尽早启动降脂治疗有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DL-C水平越低、降低幅度越大,斑块消退的体积百分比越大。当患者的LDC-C降幅超过50%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开始逆转。 虽然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元凶”,但它也是人体组织细胞不可或缺的物质。胆固醇不仅是细胞膜构建的重要成分,也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关键原料。因此,从理论上讲,倘若我们将胆固醇降到极低的水平,势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拒绝接受“越低越好”的理念不等于反对积极的降胆固醇治疗,在一定范围内,将胆固醇降至更低水平,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换言之,“低一些更好”应作为我们理解降胆固醇治疗策略的基本思维。当然,目前我们尚不能明确胆固醇的低限,但基于现有研究结果,可以认为以现有手段我们尚不能够把胆固醇降到“不安全的水平”,因此无须担心胆固醇过低。 最新进展根据每个人心血管危险水平确定降脂治疗目标值:· 低危者(即没有危险因素者)LDL-C目标值<3.4 mmol/L;(危险因素的主要有年龄、家 族史、男性、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升高等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中危者(≤2个危险因素)LDL-C目标值<2.6 mmol/L; ·高危患者(患有ASCVD等危症,如糖尿病与3或4期慢性肾病但不伴其他危险因素,或≥2个危险因素者)LDL-C目标值<2.6 mmol/L; ·很高危患者(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颈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或3至4期慢性肾病,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LDL-C目标值为<1.8 mmol/L; ·极高危患者(进展性ASCVD患者,包括将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后仍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确诊ASCVD且伴糖尿病或3至4期慢性肾病或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ASCVD家族史的患者)LDL-C目标值为<1.4 mmol/L。 极高心血管风险的二级预防患者中,实现LDL-C<1.4 mmol/L (55mg/dl)和LDL-C从基线降低至少50%的“双达标”。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近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撰写的《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发布,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等内容。分述如下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4个方面的临床应用:①诊断高血压,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排除白大衣效应,发现隐蔽性高血压;②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提高风险评估水平;③评估降压治疗效果;④指导高血压个体化治疗,提高降压治疗质量,实现24 h血压完美控制,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适应症1.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明确高血压诊断。2.动态血压监测能够评估24 h血压的动态变化,发现阵发性血压升高等血压波动过大情况;能够有效识别诊室外时段血压异常,尤其是夜间血压不下降、夜间高血压等病理状态,这些血压特征对临床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提示作用。3.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已出现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隐蔽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4.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然控制不佳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其中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持续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也可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调整降压方案。5.对于服药后诊室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如果出现新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亦应评估24 h、白天、夜间血压是否达标,有无清晨高血压,以排查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降压疗效时,应维持原有降压药物治疗,不需停用降压药物,这样才可获取可靠的降压疗效评价。6.此外,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筛查某些特殊的血压情况,如发作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并根据这些血压特征识别某些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阈值是多少?用于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24 h、白天、夜间所有血压读数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标准是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或白天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135/85 mmHg,则可以诊断为“清晨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如何评估和干预?1. 白大衣性高血压通过与诊室血压对比,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可以确立以下诊断,包括尚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24 h或白天或夜间血压升高),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血压判别标准同未治疗者)。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应加强随访,推荐每年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明确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通常无需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或强化已有的降压治疗。2. 隐蔽性高血压与白大衣性高血压临床表现相反的是隐蔽性高血压。推荐针对隐蔽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男性、超重或肥胖、吸烟者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等;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偏高水平,但已出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需考虑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推荐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并及时启动或强化降压药物治疗。特殊时段的血压异常,如何评估和干预?1. 清晨高血压清晨血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约44%,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约30%。《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将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5/85 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控制清晨高血压可以采用的降压治疗策略包括长效药物、足剂量药物、联合治疗等。2. 夜间高血压荟萃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控制夜间高血压,首先需要筛查并排除继发性原因,如存在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昼夜倒班等,并进行对因处理。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建议使用长效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控制白天合并夜间高血压;或使用能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新型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或睡前加服中短效降压药物进一步控制夜间高血压。对于单纯夜间高血压,目前尚没有指导降压治疗的直接临床试验证据,考虑其属于隐蔽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推荐参照有关隐蔽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推荐。3.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在生理状态下呈现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睡眠时段血压较白天清醒时段明显下降,在清晨时段从睡眠至觉醒,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定义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0)及超杓型(>20%)血压节律。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根据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可优化高血压降压治疗。对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的患者,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而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动态血压监测的几个注意事项1. 如何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袖带?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肥胖、上臂臂围较大(≥32 cm)者,应选择大袖带;相反,上臂臂围较小(<24 cm)者,则选择小袖带。儿童动态血压计袖带选择也应遵循“袖带气囊长度覆盖至少80%上臂周径,宽度为长度的40%”的原则,根据臂围大小选择对应的袖带。2. 应该选择哪一侧手臂?动态血压监测前,最好先测量双侧上臂诊室血压,或了解既往双侧血压测量结果,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 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少手臂活动对血压监测结果的影响。3. 动态血压监测需要多久?频次?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应尽可能不少于24 h,最好每小时都有1个以上血压读数。自动测量的时间间隔推荐设定为: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1次,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至少20个,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至少7个,可以看作有效监测。4. 房颤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准确吗?房颤患者由于心律绝对不齐,单次血压测量易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可提高血压评估的准确性。但在已发表的几项小样本研究中,动态血压的监测成功率在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人群中并无明显差异。在心室率不快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动态血压计测得的诊室收缩压与听诊法类似,但舒张压可能略高于听诊法。
来源:医脉通近年来,高血压患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同时,很多中青年人血压处于正常高值(120~139/80~89 mmHg),成为高血压“后备军”。对于中青年高血压,你了解多少呢?1.中青年高血压有哪些病理生理特点?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动脉硬化、容量负荷及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增加,但大动脉弹性多无明显异常。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是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常伴心率增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在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中更为多见。有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患者越年轻,RAS水平越高。2.中青年高血压有哪些临床特征?(1)症状不典型:多数无明显症状,少部分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2)多为轻度(I 级)高血压;(3)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收缩压正常(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或轻度升高;(4)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比例高,后者包括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此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家中自测血压的比例较低,血压控制率低,治疗依从性差。3.如何筛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在确诊前仍需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包括肾实质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对于年龄低于40岁或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尤其应注意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对于血压显著升高、有自发或利尿剂诱发的低钾血症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如果有条件,应在启动降压治疗前行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测定。此外,还应注意鉴别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如甘草、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避孕药等。4.降压目标值是多少?无合并症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或参考相关疾病指南个体化制定降压目标水平。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常病程不长、肝肾功能相对正常、药物足剂量治疗耐受性好,可相对较快实现血压达标,在数周内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5.哪些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对于2~3级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或CVD高危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进行。对于年轻的、无合并症的1级高血压患者,仍应酌情考虑降压药物治疗;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如血压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降压治疗。6.如何选择药物?应优先考虑使用每日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 h的长效降压药物以减少血压波动。原则上,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及ARB均可作为无合并症的中青年高血压初始的药物治疗选择。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中青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选择适宜的降压药物及降压策略,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RAS阻断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伴心率增快、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ACEI或ARB优先推荐用于合并肥胖、糖脂代谢紊乱者,以及慢性肾脏病(CKD 3a期及以上,用以降低白蛋白尿及终末期肾病风险)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也推荐应用ACEI或ARB(与β受体阻滞剂不分先后)。7.哪些患者需要联合用药?(1)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包括合并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2~3级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初始采用联合治疗;(2)单药控制不佳的患者。8.联合方案如何选择?(1)优先推荐ACEI或ARB联合二氢吡啶类CCB或噻嗪类利尿剂;(2)也可以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二氢吡啶类CCB或利尿剂(合并糖、脂代谢紊乱者不建议采用);(3)舒张压升高伴心率增快者,也可以ACEI或ARB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4)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应依据相关指南选择适宜的降压药物,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合用需谨慎;(5)不建议ACEI与ARB联用。9.非药物治疗:不吃药如何降血压?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中青年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进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心血管风险,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包括:(1)限制钠盐,减少含盐调味品以及加工食品中盐量等,每日食盐总量不超过6 g,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及豆类)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摄入;(2)控制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腰围男性<90、女性<85 cm;(3)戒烟并远离二手烟;(4)限制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女性<15g;(5)体育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每日体力活动30 min以上,每周5~7次;(6)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10.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多长时间就诊随访一次?间隔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血压水平,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1级高血压或低、中危患者可1~3个月随诊1次,2~3级高血压或高危患者可2~4周随访一次,血压控制稳定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
12月29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全国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大风、雨雪和严重冰冻天气。前天晚上,杭城大雪纷飞,气温骤降,一键开启了寒冬模式。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高。杭州市西溪医院心内科方天富近日门诊就有二位典型的病例说给大家听。黄大妈女,57岁,活动后胸闷一周,有高血压和脑梗死病史,一直口服他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血压145/90mmHg,规律服药1年后自行停高血压药。考虑初发劳累型心绞痛,随时有心肌梗死风险,住院检查治疗,冠脉CTA:左旋支近端多发软斑块,管腔次全闭塞。陈大叔,46岁,有高血压病史一年,最高血压160/90mmHg,平时口服降压药,近期工作劳累,血压控制不好,二天前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半小时后自行恢复,第二天中午再次出现视物模糊,来心内科门诊,考虑并发脑血管病,头颅磁共振:左侧颞叶深部急性脑梗死,转神经内科治疗。 二位虽然都在服药治疗,一位血压增高未及时调整药物,一位其他药物都在吃,仅仅停高血压药物,都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值得大家注意。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发季节。因降温突然发病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抵抗力差的老人很难适应大幅度的降温,血管因寒冷刺激而收缩,血液流通受限,血液循环减慢,使血压升高,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我们的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热胀冷缩的道理,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时,血管受冷也随之慢慢收缩变细,同样管腔也被压缩变小。寒冷刺激会使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血管收缩会出现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是血压升高;二是为了全身供血,心脏需更加努力泵血,其耗氧量增加。当气温骤降时,人体耗氧量剧增,心脏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改变心率和增加血压。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本身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很容易发生心绞痛。寒冷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加上严重粥样硬化导致内在损伤,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塞发生。冬季心血管病的防范,生活方式的细节尤为重要。1.注意保暖在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暖。特别对于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疾病更易发作或复发。外出的老年患者应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以免突然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因温差过大而发病。尽量戴帽子,避免热量从头部大量往外蒸发,人头上丧失的热量,要占到身体散发的热量的30-40%,寒冬戴帽子,不仅能保暖而且还可避免发生风寒感冒、咳嗽、头痛、面神经麻痹(即口眼歪料)等疾病。 2.饮食清淡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高脂、高盐、高胆固醇食物和太多进补,应选择清淡、少盐的食物。 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如瘦肉、鱼、乳类及豆制品,最好能使用植物油,以及多食新鲜蔬果。很多人冬天都喜欢吃火锅,殊不知火锅属于高脂高盐食物。睡前一小时,清晨起床各喝一杯温水,这样对血液有良好的稀释作用。3.适当的体育锻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冬季运动要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期间的风和日丽的天气。 尽量避晨练,因为早锻炼会有冷刺激,从而加重心脏负担。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切忌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如登山、快跑等。 4.控制好血压由于冬天时高血压病人较春夏时血压高,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的变化,定期复诊,如果血压有波动要及时就诊。气温降低时降压药的品种可能要进行调整或加大使用剂量,患者需要根据医嘱合理用药。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存在一些脑中风、心肌梗死的危险,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发作。5.控制情绪,心理平衡冬季则是自然界阴盛阳衰之季。所以老年人应该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刺激,经常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科学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使意志安宁、心境恬静。另外,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一般老年人应保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应午睡,睡觉前不要过于兴奋。健康像一件艺术品,需要大家好好维护,在冬季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需要大家注意生活细节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安然过冬。
女性高血压特点女性的血压 受年龄、月经周期、生育及疾病过程和特殊药物等多方面影响,比男性高血压更复杂。 据研究报导 月经初潮年龄越早,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越大。女性肥胖者,一般初潮年龄较早,故初潮年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血压发病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随着生育次数的增加,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生育女性,初产年龄越小,发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月经周期 雌激素能通过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来 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血压,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抑制作用,能通过降低血管紧张性和血管阻力来防止和延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月经周期的滤泡期、排卵期、黄体期不同阶段,雌激素水平不断波动以影响 血压,因此滤泡期舒张压较黄体期明显升高。 避孕药 服用避孕药是女性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不受年龄、体质量及降压药等因素的影响。口服避孕药可使极少数血压正常的女性血压升高,以及 原有高血压加重,且减弱降压药的降压疗效,常呈现中到重度高血压,甚至顽固性高血压。停服避孕药后,血压在短期内即降至参考范围,而且不再上升。 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指妊娠 20 周后孕妇 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其中高血压指血压≥ 140/90mm Hg,或血压较孕前或孕早期升高≥ 25/15 mm Hg。妊 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只是血压升高而无蛋白尿出现,称为妊娠 高血压,多指妊娠结束后血压可以很快恢复的这部分患者。从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来看,初产妇、孕妇年龄<18>40 岁、多胎妊娠、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者,在孕期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比例会明显增加。 更年期及绝经期 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产生绝经期的高血压。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对盐的敏感性较年轻、未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明显增加,可能由于钠的排泄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这个机制可以解释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利尿剂效果较好的现象。 各个时期降压药物应用有何异同及注意事项青春期 青少年女性(7~<25 岁,多为学生):主要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少食油炸食品,限制甜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育龄期 青年女性(25~40岁,多为工作的青年):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同时规律的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是血压波动的原因之一。然而这部分女性雌激素水平良好,保护性作用相对正常。对于月经中高血压的患者,建议周期性使用小剂量利尿剂(经前 1~2 d 至经后 1~2 d 加利尿剂),也可配一定的镇静剂进行血压的调整。妊娠期 慢性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可以继续使用妊娠前的降压药物,不过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降压治疗需慎重,因其并不能预防子痫前期发生和改善胎儿娩出,且会因为血压降低导致胎儿头部和子宫供血不足,因此启动降压治疗前,需评估妊娠期的血压增高对母亲和胎儿是否有影响。但是当血压过高时,降压治疗还是很必要的。在妊娠3个月内血压持续在160/100 mm Hg以上者建议终止妊娠,在此期间降压药物的治疗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尽可能不服任何降压药物。妊娠的全过程不能使用 ACEI 和ARB,孕 5~7 个月可以选用拉贝洛尔,孕 7~10 个月可以加用 CCB 和小剂量甲基多巴。 哺乳期 高血压的母亲哺乳要保证母乳喂养的安全,降压药物可能会分泌到母乳中,高血压 1 期的母亲如果希望母乳喂养,可在密切关注血压的情况下短期喂乳,终止喂养后开始降压治疗。在哺乳期间如需要降压治疗,应当禁用ACEI、ARB,可服用小剂量CCB及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可减少母乳的分泌量,应当予以注意。 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高血压主要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有关,因此有效地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服用β- 受体阻滞剂和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可以改善交感神经兴奋性对高血压的影响,ACEI/ARB 可以改善雌激素诱发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ACEI/ARB联合 CCB 有可能作为绝经期后高血压的主流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加利尿剂。 总之,根据女性不同时期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针对性选择不同类的药物。
首先,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避免的。1.内中膜增厚阶段(斑块还没有形成)这个阶段不需要吃药,可以先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有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有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另外,每年查1次颈动脉的超声,看一下斑块有没有长大。2.颈动脉斑块阶段。这个阶段依靠药物治疗,主要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斑块以及逆转斑块的功效。低密度脂蛋白目标是低于1.8。“软斑块”,需要吃他汀类降脂药稳定斑块。“混合性斑块”,也很可能需要口服他汀类药物。这两类斑块之所以要口服他汀类药物,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让斑块变得稳定,变成硬斑块,一旦变成硬斑块其危害也就小了。“硬斑块”,到底需不需要用他汀类药物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患者危险分层比较高,比如说合并有糖尿病,那很可能也需要吃。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只是有硬斑块,危险分层属于低危,那也不一定非要吃他汀类药物,可以后期随访,注意改善生活方式。3.颈动脉的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或出现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1.梅毒是性病,只有通过性接触才会传染吗? 不是!性接触是主要传染途径;梅毒也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为胎传梅毒,注意!不是遗传哦;少数也可通过接吻、哺乳等直接接触或者经衣物、剃刀、餐具等间接途径传染,是不是好恐怖啊?当然这些非性接触传播概率很低,而且必须有前提条件,首先,对方处于传染性极强的早期阶段,其次,被感染者又处于免疫力低下状态或者局部皮肤有破损。 2·梅毒一定有症状吗? 不一定!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是外阴无痛性溃疡(一期梅毒)和全身无瘙痒性皮疹(二期梅毒),前者一般发生于感染后2~4周,后者为7~9周。早期症状多数轻微,不痛不痒,不经治疗可在数周内自行消退,呈潜伏状态,称潜伏梅毒。潜伏梅毒没有任何症状与不适,只是血清检测呈阳性,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极少数潜伏梅毒历经十几年可发展为三期梅毒,出现眼、骨、神经、心脏等器官的实质性不可逆的损害。 3.梅毒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吗? 不完全是!早期梅毒(感染后两年内)经正规治疗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但是,未经治疗的梅毒,经过十几年的潜伏,少数可发生三期梅毒,最严重的是心血管梅毒或神经梅毒,可引起痴呆、截瘫、精神错乱甚至危及生命等,此时,积极治疗也很难扭转乾坤。是不是好恐怖呀?!其实呢,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治疗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部分杀灭了梅毒螺旋体,三期梅毒很罕见。 4.梅毒会自愈吗? 一般不会!但是,如前所述,患者可能因为其它感染性疾病使用了抗生素而被治愈。 5.梅毒治愈标准一定要血清阴转吗? 不是!早期梅毒(感染后2年内)经正规治疗后,约90%患者可以血清阴转(当然是指RPR或TRUST)。晚期梅毒(感染2年后)多数无法转阴,但是经过积极治疗,滴度可以下降,只要RPR或TRUST滴度不高于1:8,一般对健康无影响,这个称之为血清固定。由于个体差异,少数早期梅毒也可发生血清固定。 6.TPPA可以转阴吗? 一般不能!只要感染过梅毒,治愈后一般TPPA仍然阳性。 TPPA阳性不是现在感染梅毒的依据。 总而言之,只要早期发现、足量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梅毒能够治愈,血清也可阴转(RPR或TRUST)。潜伏梅毒由于多数感染时间超过2年,经正规治疗后血清滴度可以下降,但是很难阴转,一般也不会发展为危害性严重的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或神经梅毒),只需定期复查血清,若滴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RPR或TRUST小于或等于1:8),一般对健康妨碍不大。 本文系吴巧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斑块较小,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症状。更重要的是,颈动脉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即脑梗)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块导致的脑梗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因斑块增大导致颈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2.粥样斑块破裂导致颈动脉闭塞;3.部分斑块组织脱落并随血流堵塞颅内较小动脉;4.颈动脉内血栓形成并使管腔闭塞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系统的“窗口”无论冠状动脉、颅内动脉、还是四肢动脉,实际上都属于一套管路系统。如果颈动脉发生了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提示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也存在粥样斑块的可能。颈动脉位置表浅、检查方便,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一个“窗口”。因此,颈动脉粥样斑块除了增加卒中风险外,还有助于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性。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血液、胎盘传染,通过唾液、乳汁、衣物、餐具等传染的概率微乎其微。梅毒几乎可侵犯全身所有脏器,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皮肤症状,且千变万化,被业内称之为“万能模仿者”。梅毒最常见的症状是外阴无痛性溃疡(一期梅毒)和全身无瘙痒性皮疹(二期梅毒),前者一般发生于感染后2~4周,后者为7~10周。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多数轻微,不痛不痒,不经治疗可在数周内自行消退,呈潜伏状态,称潜伏梅毒。未经治疗的部分潜伏梅毒可终身呈潜伏状态而不发病,有些则多年后可发生活动性晚期梅毒(三期梅毒),导致神经或心血管等系统的严重病变。感染二年内的为早期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二年后的为晚期梅毒。潜伏梅毒也分为早期潜伏梅毒和晚期潜伏梅毒,无法确定感染时间的归类于晚期潜伏梅毒。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经正规治疗后多数可血清转阴;晚期梅毒的传染性相对较弱,即使多个疗程的正规治疗,血清仍然很难转阴。 梅毒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目前主要依据血清试验,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和TRUST最常用)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TPPA最常用)。前者为定量检测,阳性者结果显示为1:1,1:2,1:4……,依次成倍递增,一般滴度越高表示体内病原体越多,传染性越强,经治疗后滴度会逐渐下降,直至转阴。早期梅毒(感染两年内)经正规治疗后,约90%的患者RPR或TRUST可以转阴,时间大约1~1.5年。晚期梅毒(感染两年后)经治疗后滴度可以下降,较难转阴,但是只要滴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小于或等于1:8),对身体的危害性较小,传染性也较弱。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TPPA)是确诊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或阳性,阴性表示未感染,阳性表示感染或既往感染梅毒,绝大多数梅毒治愈后TPPA仍然阳性,因此,TPPA阳性不是梅毒现症感染的依据。少数一期梅毒,及时有效正规治疗后,TPPA可以转阴。 梅毒的诊断必需两种血清试验均阳性, 只有其中一项阳性不一定是梅毒。像风疹、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妊娠等均可显示RPR或TRUST单项阳性,但滴度往往比较低,一般小于或等于1:8,称之为假阳性。此外,部分梅毒感染的早期(2~4周)也只有其中一项阳性,一般显示为TPPA阳性,此时,往往有外阴溃疡等皮疹,经2~4周后复查,RPR或TRUST即显示阳性。 总而言之,一旦梅毒血清检测只有一项阳性,仅需定期复查。若多次结果均只是RPR或TRUST阳性,即可判定为假阳性;若多次结果仅仅TPPA阳性,就表明既往感染过梅毒,现在已经痊愈,没有传染性。那么,某些患者未经正规驱梅治疗,怎么会只有 TPPA阳性,又怎么会自愈呢?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敏感,感染者可能因为其他疾病使用了上述药物而治愈了梅毒。最后,血清检测两项均阳性是不是就一定会传染呢?不一定会传染!大部分晚期潜伏梅毒(感染两年后),尤其滴度较低(小于或等于1:8)且经过正规治疗者,其传染性极低。 本文系吴巧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阶段,导致颈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以及家族史等。颈动脉斑块经历的三个过程: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正常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1毫米。研究表明,厚度每增加0.1毫米,脑梗死的风险增加13%-18%,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10%-1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0mm—1.2mm之间的时候,颈动脉斑块还没有形成,正处于即将形成的阶段2.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当颈动内膜大于1.2mm时,颈动脉斑块形成。3.颈动脉狭窄斑块大到一定的程度,出现血管的狭窄。按狭窄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