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化疗等原因,身体的免疫力较弱,在疫情期间,难免会成为易感人群。那么,疫情之下,肿瘤患者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做到防护、治疗两不误呢?1、肿瘤患者“宅家”时要做什么?在各地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期,肿瘤患者最好“宅”在家里,避免外出。但是“宅家”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宅家”期间,肿瘤患者也要做到以下5点:遵医嘱,坚持用药,让自己的身体趋于良好的状态;做到合理休息,不要熬夜,避免吸烟和饮酒;在饮食上应注意吃好三餐,保证饮食清淡有营养,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在家注意通风,可在家设置“隔离缓冲区”,减少病毒进入室内。2、疫情期间,放化疗是否要推迟一些肿瘤患者居家隔离时面临着“是否要推迟放化疗”的难题,那么,到底要不要推迟治疗呢?肿瘤患者能否推迟化疗?一般情况下,适当延长几天对化疗最终的效果不会产生影响。因此,肿瘤患者需要由专业的肿瘤科医生评估后确定能否推迟化疗,后续治疗方案是否调整。对于术后辅助化疗或维持化疗阶段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化疗周期间隔时间,或改为口服药物。肿瘤患者能否推迟放疗?如果还未开始做放疗,可以由专业的放疗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能否在不影响肿瘤预后的前提下,适度推迟定位和放疗;如果放疗已经开始,一般不建议推迟。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线上问诊/远程会诊的出现让使羸弱的病患不需要辛苦地奔波,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世界级专家的意见。对于不确定是否要推迟化疗,以及不清楚后续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都可以通过线上问诊咨询医生的意见。3、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怎么办?肿瘤患者可能由癌细胞引起免疫反应而引起肿瘤性发热,也可能在放化疗后因白细胞下降、合并感染出现发热。疫情期间,肿瘤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建议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排查,明确诊断,如实上报接触史。如果被认定为疑似病例,应立即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经肿瘤科医生会诊综合治疗。排除新冠肺炎,解除隔离后,可以转入肿瘤专科继续进行抗癌治疗。4、肿瘤患者前往医院治疗时如何做好防护?出门时一定要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按压鼻部,紧密贴合脸颊,下巴不留缝隙);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如果只能乘坐公共交通,如公交、地铁等去医院,应全程佩戴口罩;医院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医院停留时间。而与他人交谈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勤洗手,在外出回家后,准备食物前后,接触分泌物后,饭前便后,触摸动物后,以及任何手脏的情况下,都应该立即用流动水加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过程持续40-60秒。现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关键期。肿瘤患者不仅要充分做好个人防护,还要树立良好的心态继续与癌症作斗争,做到战“疫”与抗癌双管齐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5年的生存率可达57%左右,但仍低于日韩欧美等国家。多数结直肠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故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尽早预防至关重要。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膳食缺乏水果蔬菜、经常食用红肉和加工肉、过量饮酒、缺少体育锻炼、吸烟以及遗传因素等。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有关,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同时也要注重遗传因素。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最常见原因。随着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国家及地区结直肠癌的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早发性结直肠癌(<50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在逐渐升高。相对于晚发性结直肠癌,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普遍临床疾病分期较晚、病理预后更差。因此,探索早发性结直肠癌的相关风险因素或将有助于明确疾病致病机制,并助力于指导治疗。一、如何识别大肠癌的早期信号?早期大肠癌多数无明显症状,需要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方可发现,随着癌肿的逐步增大才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主要有:便血:大部分的便血都是痔疮导致的,如果是鲜红色的就是痔疮,如果你的大便是黑色的,那就要小心了,因为大便从大肠到达肛门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就会导致血液与大便混合,并因为时间的关系,血液中的氧气被消耗,因而呈现黑色。腹部包块:大约有半数的肠癌患者会出现腹部包块现象,这是肿瘤肠网膜及周围组织粘结引起的肿块,性质不规则,有一定的活动度,而在肠癌晚期由于肿瘤的浸润程度高,肿块可能会难以活动。腹痛、腹胀:早期很少有这种现象,一般都是在中晚期,这也是肠癌的信号之一,因肠道功能紊乱,或肠道梗阻导致腹痛、腹胀,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有渐渐加重的趋势。排便习惯改变:比如大便变细、变形、排便次数明显增加、黏液便、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二、你是大肠癌的筛查对象吗?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50岁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我国50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50岁作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的流行病情况,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结肠镜筛查对象: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4、对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符合其诊断标准和家族中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筛查。5、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经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和Turcot综合征等,应尽早行基因检测确诊,无症状家系成员也推荐检测明确。6、MUTYH相关息肉病:是一种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类似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年龄平均在55岁左右。处理原则与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似,患病个体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并终生持续。7、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的结肠镜筛查自18岁开始,每2~3年一次。幼年性息肉病15岁以前开始结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则每年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未发现息肉则每2~3年一次。两者均需定期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而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需提前到8岁,同时不能忽视小肠的监测,可行小肠镜或影像学检查。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最近不少学者对早期大肠癌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三、饮食、肠道微生物组与结直肠癌有关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可能与疾病相关风险因素的早期暴露有关。研究数据表示:多种可调控风险因素可能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按照风险相关程度依次为西式饮食、吸烟、较高水平红肉或加工肉摄入、超重或肥胖;西式饮食与早发性结直肠癌以及高风险型结直肠腺瘤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因为西式饮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从而诱导了肠道生态失调以及肠道慢性炎症,并增加结直肠的发病风险;相较于精制谷物,较多摄入全谷物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与此同时,水果和蔬菜对疾病的预防作用相对较弱且既往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美国护士健康队列研究(Nurses’HealthStudy)的结果表明,与每周摄入少于1份含糖饮料的女性相比,每天摄入2份或2份以上含糖饮料的女性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更高;提高体能活动水平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而久坐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观察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表明,青少年期肥胖与早发性结直肠癌及相关的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四、如何预防肠癌?1、每天走路半小时医学研究表明,每天走路半小时,患肠癌的风险就降低二倍多。这是因为我们运动会加快胃肠道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不仅有效预防大肠癌,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2、坚持有氧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促进毒素排出。《英国癌症杂志》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的危险。每天运动4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1/4。3、多喝水平常多喝水有利于肠道的冲洗,将有毒物质排出。并且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4、多吃粗粮大肠内有许多有害细菌,如果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造成大肠的感染。多吃粗粮能够让大肠蠕动速度加快,加速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粗粮含有的营养素丰富,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大肠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炼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达12.5%~35.4%,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脏疾病。对于脂肪肝,很多人认为即使不治疗也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脂肪肝可能会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疾病,甚至可能造成肝癌,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那么,应该如何给肝脏“减脂”呢?
常言说,病从口入,虽然癌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专家们普遍认为,约有35%-50%的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膳食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而消化道作为直接受纳和消化食物的器官,所受到的伤害必然首当其冲,是不折不扣的重灾区。2020年,我国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据估计,我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是由不当的饮食习惯,烟酒不忌,喜吃烫食……所导致的,并且由饮食所诱发的癌症数量仍处于上升之中。注意,这些消化道肿瘤大多都是吃出来的!哪些是高危人群?如何发现危险信号?口腔癌高危人群:1、长期咀嚼槟榔史。2、乳头瘤样病毒等感染。3、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者,长期饮酒者。4、口腔不洁净、尖锐牙齿、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的反复刺激。5、长期口腔黏膜疾病(口腔白斑、红斑等)。危险信号:1、口腔黏膜颜色或外表形状的改变,如变白、变红、变深,或原先存在的痣面积增大、表面增高、质地变硬并出现溃疡。2、口内或颈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或超过两周以上未愈合的口腔黏膜溃疡。3、颈部淋巴结突然肿大。4、出现运动障碍,嘴巴张不开,舌头半侧丧失知觉或麻木的症状。5、咀嚼、吞咽或说话困难。6、颌骨局部性肿大、左右不对称,有时合并知觉异常,或牙齿动摇等症状。喉癌高危人群:1、长期吸烟、饮酒者。2、慢性喉炎、喉角化症、喉乳头状瘤、声带白斑等患者。3、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有害气体等致癌物质者。4、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者。危险信号:1、顽固性声嘶。2、咽喉部异物感。3、咽喉部疼痛,有时放射到同侧耳内。4、咳嗽和痰中带血。5、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痰困难及口臭(较晚期)。6、颈部淋巴结肿大。7、颈部肿块,肿块质硬,无痛,且逐渐增大。8、贫血、消瘦、衰竭等恶病质。食管癌高危人群:1、恶性肿瘤家族史。2、反复反酸、吞咽不适、食管内异物感、食物通过缓慢停滞感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反复胸骨后疼痛或闷胀不适感等症状。3、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腌渍、热烫、粗硬、霉变的食物。4、吸烟、酗酒。5、Barrett(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食管炎或癌前病变。危险信号:1、体重无故减轻。2、食物通过缓慢伴有哽噎感。3、吞咽食物胸骨有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磨擦样疼痛。4、食道内有异物感、胸口烧灼感。胃癌高危人群:1、恶性肿瘤家族史。2、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3、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危险信号:1、上腹部出现消化不良、反酸嗳气、烧心等不适症状。2、消瘦、贫血。3、上腹部疼痛。4、大便发黑或大便出血。5、出现饱腹感或烧灼感。6、乏力、消瘦、贫血。结直肠癌高危人群:1、恶性肿瘤、肠道息肉家族史。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3、有肠道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4、盆腔接受过放射性辐射。危险信号:1、大便形状或排便次数变化。2、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腹部绞痛、腹部有包块。4、粘液性便血。5、肛门停止排气。6、排便时伴有恶心、呕吐。肝癌高危人群:1、肝脏恶性肿瘤家族史。2、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3、各种原因的肝硬化。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嗜酒、食用霉变食物。危险信号:1、近期体重迅速下降。2、右上腹肝区经常性持续胀痛。3、皮肤、巩膜变黄,或者小便变为浓茶色。4、食欲减退、厌油、腹泻、饭后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5、长期鼻腔、牙龈反复出血,或消化道出血为黑便、呕血症状。胆囊癌高危人群:1、恶性肿瘤家族史。2、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3、瓷化胆囊或者萎缩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4、直径≥1厘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危险信号:1、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2、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3、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巩膜黄染,伴有消瘦乏力、皮肤瘙痒。4、尿色深黄呈酱油或浓茶样,大便颜色浅甚至呈陶土色。5、胆道出血时可能伴有黑便。6、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状。胰腺癌高危人群:1、恶性肿瘤家族史。2、肥胖。3、长期吸烟、过量饮酒。4、5年内新发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非肥胖者。5、慢性胰腺炎患者。危险信号:1、上腹部和腰背部持续疼痛。2、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3、皮肤、巩膜发黄。4、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5、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泽变淡,甚至呈陶土色,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6、症状性糖尿病。如何预防消化道肿瘤?1、戒烟并且避免他人暴露于二手烟是最重要的预防肿瘤的方式。这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而且关系他人健康和社会公德,我在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位女性肺癌患者,她的老公和儿子长期抽烟,而且经常在卧室抽烟,使得她长期暴露于二手烟,所以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尽早戒烟。中国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先前的调查报告表明,吸烟是导致中国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通过健康的饮食及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BMI18.5-24.9kg/m2;BMI=体重/身高2),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成年期体重增加。中年期发福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避免确实具有挑战性,但同时也是对自制力、意志力和行动力的一个锻炼,管住嘴迈开腿坚持运动完全可以做到中年不发福。事实上国内普遍存在运动偏少的情况,我在美国就发现美国的学生非常喜欢运动健身,他们没有把运动当成任务或者负担,而是养成一种良好而规律的习惯,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的,谁也不会把吃饭睡觉当成负担吧?一旦形成习惯,你就会喜欢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另外在饮食上需要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类、豆类等,限制快餐、高糖、高脂类食物及含糖类饮料的摄入。总之,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可以降低肿瘤的风险,还可以预防其它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对于个人健康大有裨益。3、增加体力活动及运动,把它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多动少坐。至少要保持每周150分钟的中度体力活动(中度体力活动是指心率增加60%~75%,包括慢跑、游泳、跳舞等)或者75分钟的剧烈运动(快跑、骑行、篮球等团体对抗运动)。如果为了控制好体重,需要设定更高的标准:每天45~60分钟的中度体力活动。4、多吃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并且将它变成你的日常饮食习惯。每天至少要从食物中摄入30g膳食纤维,多吃植物来源的食物。另外,我们需要注意保持饮食的规律性,2018年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在晚上9点前吃晚饭,晚饭结束后至少间隔2个小时再睡觉,可降低肿瘤尤其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另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每天都吃早餐的女性与不规律吃早餐的相比,出现超重和肥胖的可能性降低。5、限制快餐和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限制这些食物可以控制卡路里的摄入,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快餐文化和高糖、高脂的西式饮食是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不健康饮食方式,是导致肥胖全球化流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儿童肥胖问题需要重点关注。6、限制红肉和加工过的肉类。红肉是指猪肉、牛肉、羊肉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红色的肉,而鱼肉、鸡肉等是白色的,则不属于红肉。每周红肉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0g。加工过的肉类是指腌制、烟熏、发酵等方式处理过的肉类。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有些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7、限制含糖饮料,多喝水或者不加糖的饮料。这一点对于儿童格外重要,因为大部分儿童喜欢可乐、雪碧等含糖饮料,而儿童肥胖率增长跟含糖饮料和垃圾零食密切相关。作为父母应该从小让孩子少喝这类饮料,如果一定要喝尽量选择无糖饮料。8、限制酒精的摄入,为了预防肿瘤,最好不要喝酒。关于喝酒的问题需要详细说明,因为中国的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很多朋友关心喝酒的问题,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该不该喝酒的困扰。有强烈的证据表明喝酒是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例如口腔癌、鼻咽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一个人饮酒越多,饮酒时间越长,发生癌症的风险越高,尤其是头颈部肿瘤。喝酒也很可能是胃癌和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喝酒很可能是肾癌的保护因素,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喝酒的获益远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风险。除饮食控制外,健康的体魄也离不开适量活动,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
恶性肿瘤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侵袭性、转移性,尤其发生复发转移后,死亡率非常高。即使手术切除得很干净,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表面上癌症消失,但身体可能还会残存有一些癌细胞,这些残存的癌细胞在一定内外诱因作用下可引起癌症的复发。据统计,临床肿瘤50%以上死于癌症晚期的侵袭与转移。因此,如何控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当今肿瘤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到底为什么癌症会复发呢?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吗?一、肿瘤复发的因素肿瘤细胞具有生长快、侵袭强、不受控制地增殖的特性,而且其异常狡猾地“开发”出多种转移途径。通常手术切除肿瘤,只是把肉眼可见的肿瘤切掉,但是对于残存在组织或血液中的极细微的肿瘤细胞,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肿瘤切除术后的CT和磁共振检查,也无法发现这种微小病灶。因此,术后医生会建议在术后进行辅助放化疗,或新辅助治疗,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机体中残存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然而,这样也并不能保证肿瘤细胞被完全杀死。肿瘤的难治之处,就在于肿瘤细胞极其“狡猾”,有些肿瘤细胞,特别是早期未成熟不活跃的肿瘤细胞对放化疗不敏感,它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生“逃逸”,让自己不被药物杀死,潜伏在人体内。一旦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它们就会开始苏醒,乘机作乱,形成成熟的肿瘤细胞。这就是肿瘤复发的内因,是由肿瘤细胞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当然,有很多患者经过规范的手术、放化疗等治愈的也不少,通常越早期对肿瘤进行根治性治疗,治疗后复发的概率就越低。肿瘤复发或转移根据病灶部位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分为局部复发,区域性复发以及远处转移三种。1、局部复发局部复发是指肿瘤作为原发癌在相同的部位或其附近再次生长,比如胃癌术后,术后吻合口周围再次出现肿瘤,称为局部复发。2、区域复发区域复发是指癌细胞突破了原发癌区域,出现在附近的淋巴结或组织中,局部和区域复发两者常同时发生,称为局部区域复发。比如直肠癌根治术后,原发肿瘤附近组织器官或手术野内、区域淋巴结再次出现同样性质的病灶,此时癌细胞尚未转移到身体更远的部位。3、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身体内更远的组织器官。癌细胞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系统或者种植性转移侵犯其他的重要器官或组织。如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了解肿瘤转移复发相关的因素,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才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二、出现以下情况警惕癌症复发转移1、出血征象出血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体坏死往往会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肿瘤体侵蚀周围的血管,则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阴道流血、尿血、流鼻血、痰中带血等。2、阻塞征象体内任何管腔内的肿瘤体增大,都会引起管腔变化,最常见的是管腔狭窄,更有甚者会造成管腔阻塞。胸腔的纵隔肿瘤增大,就会使上腔静脉和心脏受到挤压而离位,造成静脉怒张,出现供血不足,导致心慌缺氧;气管和咽喉肿瘤增大,会压迫气管和咽喉部神经,从而出现气短和声音嘶哑、语不出声的征象;腹膜后肿瘤和前列腺肿瘤增大,会压迫输尿管,出现小便不畅或无尿等临床表现的征象。3、体重下降病人体重下降是癌症常见的体征之一。病人通过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平稳。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又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就应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的可能。4、淋巴结肿大患者通过治疗后,应关注自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经常检查淋巴系统,防患于未然。如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淋巴区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不论是否出现疼痛,一旦发现肿大,应立即就医。5、疼痛征象肿瘤患者往往有转移病灶,病痛非常明显。一般多见于骨转移。瘤体直接浸润神经组织,或较大的瘤体压迫了体内管腔,都可引起组织坏死和产生炎症,出现疼痛征象。6、发热征象肿瘤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现象,这在临床上称为“癌瘤热”。肿瘤组织坏死,瘤体侵入腹腔神经丛,肿瘤代谢物进入血流,肿瘤脑转移等,均可引起发。7、头疼是脑部转移吗?脑转移大部分都是出现在疾病的后期,一旦出现,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预后大多不好。脑转移的患者首要表现便是头痛,早期表现出轻微头痛,头晕,性格、行为改变等,严重的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感觉,语言障碍及运动障碍等中枢系统的表现。8、腹胀,肝区疼痛是肝转移吗?肝转移早期通常没有特别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低热,肝区隐痛不适,腹部肿块,腹腔积液,腹胀及疼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主要与患者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等有关。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经手术、放化疗治疗后五年内复发,半年内的复发转移率高达69%。肿瘤治疗后6个月内是复发、转移的“高危期”,尤其是前三个月更是肿瘤转移复发的“高危关键期”。患者须谨慎对待。因此,定期复诊是终身性的。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预防和治疗,其实是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因此,为了减少复发转移,建议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定期复查、忌烟酒、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免疫力等。这些都能对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起到积极作用。三、如何预防肿瘤复发?以结直肠癌为例1、定期进行随访严格意义上来讲,现阶段,还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是可以对结直肠癌术后的复发或转移进行绝对预防的。在手术后,继续接受规范的放疗、化疗,或者是辅助重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复发转移概率,或者是可以对复发转移时间进行延长,但是仍然存在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通过及时的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如上所述,结直肠肿瘤两年复发率相对较高,因此2年内随访频率较高,5年内常规监测。经过5年的复查和定期随访,若患者没有复发迹象,那么便可以认为结直肠肿瘤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临床治愈。其他癌种可以根据特异性,调整随访时间。2、注重生活、饮食规律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不仅需要定期复查,还需要在生活方面和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在饮食方面,应坚持丰富多样,把清淡且富有营养作为饮食原则,以粥类和汤类为主,如肉粥、蛋粥、鱼粥、百合粥、薏米仁粥、枸杞等,并配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且,患者应戒烟戒酒,不要熬夜,注意对工作强度的调整,避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此外,还需要注重身体锻炼,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打太极、散步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进而有效预防结直肠肿瘤的复发。生活习惯的调整主要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从而避免因免疫力弱,而让潜伏的肿瘤细胞被激活。3、术后辅助中药治疗在结直肠肿瘤辅助治疗中,在术后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中药,减少对手术的并发症,降低结直肠肿瘤复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可以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进行抑制,进而大幅度降低结直肠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概率。4、预防便秘结直肠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大多都存在直肠功能障碍,常常会出现便秘情况,这对于预防结直肠肿瘤复发是非常不利的。大便中主要是毒素与代谢废物,长时间在肠内堆积,会对肠粘膜进行刺激,使其发生癌变。因此,结直肠肿瘤患者应多食用一些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此外,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肛周锻炼,利用温水坐浴的形式,对便秘进行预防。以上预防方式是针对结直肠癌的患者,但是其中坚持随访和提高免疫力的方式适用于所有癌种。当然,预防肿瘤复发的还有一个前提是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切不可偏听偏信一些“谣言”。总之,得了肿瘤积极治疗,即便发生了复发,也不要恐惧害怕,更不要自责,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预防,定期随访,坚持规范治疗,注意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等,这样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
随着从医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出门诊时间久了,总结出肝胆胰外科门诊患者最常问的四种本科室常见的良性疾病,我们今天不讲高大上的专业名词,不讲指南、共识,我们以一种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肝胆胰外科“四大天王”。期望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科学认识,正确对待,避免过度恐慌,减少不必要的金钱和时间的浪费。脂肪肝通俗点就是肝细胞里面的脂肪太多了,往往给人一种中年油腻大叔的感觉,常见于胖子们(但瘦的人有时也有),胖人血糖、血脂容易比瘦人高,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加工厂,血脂、血糖过高,于是转运到加工厂的脂肪就多了,容易沉淀堆积在加工厂,形成脂肪肝。影响此病的重要因素:过度饮酒、药物副作用、肝炎、营养不良等。市面上很多非处方药、保健药,号称能治疗脂肪肝,其实真正有多少是实打实的起作用?提醒大家购买时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其实,轻度的单纯性脂肪肝,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改善生活习惯,戒酒戒烟,适度运动。中、重度脂肪肝,且影响到肝功能或者引起一定的临床症状了,才需要及时就医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平时彩超上报的轻度脂肪肝,大可不必惊慌。胆囊息肉或者胆囊结石胆囊小的息肉或者结石,在不引起炎症前,往往不会引起人体不舒服的症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水平和就医意识逐年提高,往往许多胆囊息肉或者胆囊结石是于常规体检时发现的。我经常在门诊碰见患者对彩超报告上写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愁眉苦脸,他们经常问:“医生,这个胆囊息肉都到了病变的地步了,为什么不做治疗呢?不做治疗会不会癌变啊?”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对于单个息肉,彩超医生报告为胆囊息肉,对于多个息肉则报告为息肉样病变,但这并不代表非进行干预不可。胆囊息肉分为2类:第一类、真性息肉;第二类、假性息肉。假性息肉分为2种:胆固醇结晶和附着在胆囊壁上的小结石。假性息肉是不需要处理的,真性小的息肉癌变率极低,一般不会导致特异的临床症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只需定期复查彩超即可。大于1厘米的真性息肉才需要外科干预。小的结石,有时可能会导致胆囊炎症,或者掉入胆总管引起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除此之外,其他结石则属于静止型结石,而大多数人的静止型结石不需要特殊外科干预(1-2厘米以下)。肝囊肿肝囊肿,简单点形容,就是肝上长了个小水泡,它是肝脏代谢时发生的一种液体聚焦。10厘米以下的肝囊肿极少压迫周围器官,极少引起身体的不舒服,也不容易破裂、出血、感染,所以一般情况下,10厘米以下的肝囊肿外科都不太积极去处理。当然,如果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囊肝(像斑点狗一样,肝上长满大小不等的无数个囊肿),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肝钙化灶肝钙化灶起因不明,一般认为是肝对矿物质代谢后未能完全清除和转运后遗留在肝脏组织中的一种附赠品。钙化灶一般较小,且位于肝实质内,不阻塞胆管,不影响胆汁分泌排泄,不影响肝功能,不引起不舒服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彩超或者CT时才第一次知道。所以,大家知道就行了,定期检查,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胆管癌是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段的恶性肿瘤。本病的病因仍不明确,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胆管癌患者大多数会出现黄疸,通常为无痛性、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二便异常,大便灰白呈白陶土样,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样,胆管中下段癌可出现胆囊肿大。根据《2018中国癌症报告》统计,我国消化道肿瘤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其中胆管癌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病占比约3%,每年胆管癌的发病人数约4万人,胆管癌也是目前消化系统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一、典型症状梗阻性黄疸见于90%~98%的患者,呈进行性加深的黄疸,可伴皮肤瘙痒、尿色深染、陶土样粪便,部分患者可以触及增大的肝。腹痛仅45%的患者出现上腹痛,可伴有腹部包块和发热。胆管感染胆管感染见于36%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的胆管炎的表现。胆囊增大中下段胆管癌患者可触及增大胆囊。其他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厌食、贫血等表现二、胆管癌预防1、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辛辣,少食厚腻食品,不要饮烈性酒。2、对于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保健: 1.化疗前后保持口腔清洁,坚持常规有效的漱口方式,可选用漱口液漱口,早晚刷牙,餐后用冷开水,用力漱口3~5次,每次20秒以上;清洁口腔后可在溃疡面涂用口感凉爽舒适的药物,如:珍珠粉、碘甘油涂剂等。3、多喝水。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大量尿液可促使化疗药物的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4、进行化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佩戴口腔器具,及时治疗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戒烟、戒酒。5、口腔黏膜炎的饮食。进食大量的蔬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等;补充高营养流质或半流质,如莲子羹、雪耳羹、牛奶、豆浆、鲫鱼汤;适量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B等;避免吃过热、过酸、油炸及刺激性食物。6、如口腔溃疡面继续扩大加深,还需到医院就诊。
肝脏是人体的“杀毒软件”,同样也是器官里的主力担当,如果不对肝脏好好养护,那么很多疾病也会趁虚而入。肝对疼痛的敏感度可以说是低到令人发指的,无论它累成怎么样,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长期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酒场应酬多、爱吃垃圾食品,这几乎是现代大多数人的生活。这些不良习惯会慢慢的导致肝脏提前透支,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啤酒肚、掉发脱发等肝病的早期症状。平时不多加注意,如果保护不好很容易引发多种疾病,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很多人得了肝病之后,基本上都是等到肝硬化、肝癌晚期。既然肝是“哑巴”,我们应该怎么提前知道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二、肝脏不好,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1)疲倦、烦躁、焦虑忧郁,记忆力下降;2)眼睛干涩、易疲劳,牙龈容易出血,伤口容易化脓;3)头发易掉、爱出油、面部油亮,肤色发黄脸色苍白或发青,原本红润的脸颊不见了;4)睡觉留口水、打呼噜,夜里睡眠不好,失眠多梦;5)口臭、口干苦、身体有异味,腰部赘肉增加,身体浮肿等。如果您有以上1~2种症状,说明您的肝已亮起了"红灯",要开始调理肝脏功能了。长期不去调理有可能导致你的肝功能衰竭,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二、五个小诀窍,把肝养得特别棒1)少喝酒喝酒伤肝,大家应该都知道。 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积累,会导致肝脏损伤和炎症,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最终引发肝癌。但是这里要注意,轻度脂肪肝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肝脏疾病,因此我们日常做到少喝酒,对肝脏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2)吃鱼要煮熟生吃淡水鱼很容易感染肝吸虫,严重感染者晚期会出现肝硬化、腹水,甚至引发肝癌。所以,淡水鱼一定要彻底煮熟再吃。3)不乱吃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没吃对,首先毒的就是肝脏。绝大多数药物要经肝脏代谢,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务必遵照医嘱和说明书服用,切忌乱买乱吃。4)减减肥,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人群的脂肪肝发生率在50%以上,尤其是躯干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肝脏脂肪超标,可能引发炎症,导致肝细胞受到破坏,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癌。5)你一生气,肝就罢工我们经常说,爱发脾气的人特别容易肝气不舒。人体内的气本来运转得好好的,人一生气,肝就会罢工,肝一罢工,肝气就会横在那里不运动,从而造成郁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发胖的人越来越多,从小孩到大人,个个都胖得流油……三人行,必有一人要减肥,“肥胖”就像是一场席卷全国的传染病!2020年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截至目前中国超过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与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相比,国内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增长约20-40%,青少年儿童增长约10%。提到肥胖,你会想到哪些指标?脂肪?体脂含量?甘油三酯?胆固醇?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聊一聊。许多人误认为胆固醇就是脂肪,特别是喜欢苗条的女生,就像遇到洪水猛兽一样对它避而远之。但是,敲黑板的时候到了!脂类是脂肪、类脂的总称。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而胆固醇是类脂的一员。类脂,顾名思义,就是“类似脂肪”的意思。所以,虽然胆固醇和脂肪有许多共性,同属脂类,但它们的构造和功能可是不同的哦!而且胆固醇高低与肥胖可没有直接的关系,胆固醇高并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照样可以拥有!其实胆固醇是动物细胞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元素,可以形成胆酸、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等。但是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胆固醇也一样,一旦体内胆固醇过高,就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出现粥样斑块,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据调查,中国约有4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脂。错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从而危害身体健康。那么胆固醇高应该怎么吃呢?一起来看看吧。一、这些饮食禁忌要注意!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太多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等。一般来说,动物性脂肪如牛油、奶油和猪油比植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榈油中也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因此尽量少用上面这些食用油。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含脂肪最丰富,且多为饱和脂肪酸,同样要少吃。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每天不宜食用过多。高胆固醇食物胆固醇高的患者需严格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每天摄入量不能超过200毫克。一般在动物内脏、蛋黄鱼籽、肥肉以及蟹黄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尽量少吃或不吃。过量摄入糖和热量热量超标可引起身体肥胖,热量低能防止肥胖,降低胆固醇合成速度。特别是中老年人活动量有所减少,不能吃得太多太饱,不然会让身体肥胖。另外要限制糖摄入,果糖会使得脂肪在肝脏周围堆积,形成脂肪肝,即使不再吃糖,血液中脂肪以及胆固醇含量仍然在增加。软体类和贝类产品摄入鱼虾类确实适合高胆固醇患者,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的水产品都适合吃。软体类水产品和贝类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如墨鱼、泥鳅,鲫鱼龙虾以及螃蟹等,不能频繁大量吃,尽量选择低脂肪的鱼类。另外少吃鱼油类产品或鱼肝油等,因为这些是动物提炼的油脂,对血管和心脏没有任何好处。二、应该如何合理饮食?健康用油炒菜建议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饪,比如橄榄油和菜籽油。因为饮食中应避免食用饱和脂肪,橄榄油和菜籽油主要含有单不饱和脂肪,比较适用于胆固醇高的人群。营养专家证实,每天食用2汤勺橄榄油可使6周内胆固醇总量降低8%。除了椰子油和棕榈油,常见的植物油都主要是不饱和脂肪;低脂饮食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克。注意限制鸡蛋、肉类、家禽和高脂食物。奶酪、全脂牛奶等也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食用牛奶等乳制品的可以选择脂肪和奶油含量较低的乳制品如脱脂牛奶等。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豌豆,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身体消除胆固醇。建议早餐选用燕麦粥。多吃蔬菜水果、坚果水果蔬菜富含心脏保健抗氧化剂以及能降低胆固醇的膳食纤维。坚果富含蛋白质、纤维、心脏保健不饱和脂肪和维生素E。核桃、杏仁和其他坚果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