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到极度焦虑恐慌,难以承受时,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 (1)暂停和减速。放慢呼吸的频率,放慢奔驰的思 头到脚放松整个身体,然后慢慢恢复原来的行为。 (2)聚精会神地勾画一幕令人放松的场景,然后设想身临其境。 (3)如果条件允许,散散步、聊聊天。 (4)想象有一位你信得过,并且他也信任你的人正和你在一起,给你勇气。 (5)回忆你处理类似局面的成功经历,或者回味过去成功时所经历过的美好感觉。 (6)将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具体事物上,试着观察一下细节或对看到的每件物体提问。 (7)从20起倒数,或者倒叙让你感到高兴或平静的事。这些人或事可以来自回忆,也可以来自想象。 (8)考虑一件你有兴趣的事。计划一下白天或晚上的安排,回忆你所看过的最喜爱的明星的电影;设想一下一桌丰盛的晚宴,想象你在品尝每一道菜。 (9)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你仰慕已久的人,然后想他所想、做他所做、感他所感。 (10)提醒自己,焦虑状态会结束的,一定会的。 (11)提醒自己,焦虑并不危险。 (12)打个大呵欠,从头到脚舒展身体。 (13)发脾气,发誓不让焦虑占上风,你会战胜它。 (14)如果上述的努力都失败了,深吸一口气并尽量延长屏气时间,然后慢慢地呼出来,这样身体上的焦虑底状会减弱或消失。
是药三分毒,每种药可能或多或少有副反应,但权衡利弊后,药的不良反应可忽略不计。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出汗,口干,口苦,大部分人不会出现。 尽量不要看说明书中的副反应,本身抑郁焦虑症状本身不服药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如果看了,会先入为主,加上心理作用,可能会夸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疾病的治疗益处不大
遗传因素:40%-70%的患者具有遗传倾向 生化因素:大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HT水平下降 心理-社会因素:工作压力大、生活事件等应激因素 躯体疾病:脑卒中、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差,活动少,兴趣下降,失眠,自我评价低,自卑,绝望等。尽管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清,但抗抑郁药的疗效尚可,大部分患者都能经过系统的抗抑郁治疗恢复。但抗抑郁药不像感冒药等(吃上,症状就消失),起效慢,一般需3周左右的持续服药才起效,要要耐心。定期复查。 本文系杨坤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有慢性病比如焦虑症、抑郁发作、双相、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的患者,需要规律服用治疗药物,不要自己擅自调整用药,以免病情波动或反复; 二、到医院取药是安全的。一方面,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清洁;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比如天津市要求门诊患者在进入诊室前需要检测1次体温,以便第一时间筛出疑似人群;同时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所以,常规到医院看病是安全的,一般不会被传染。 三、如果病情有波动的话,还是建议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及时到医院就医。 四、自2月10日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将在防控关键期推行专家门诊全预约制,暂时取消专家门诊现场挂号。就诊时诊室每次只进入一位患者,特殊情况允许一位家属陪同进入。
激越(agitation)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思维活动、情绪和行为从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兴奋过程,且无法平静,严重时可表现为兴奋冲动、威胁、攻击、自伤等行为,而且激越常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成本。 激越既可以是躯体疾病,包括脑器质性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的伴随症状表现,也可能是精神活性物质中毒和戒断反应以及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其他如环境因素以及患者的人格特征等也可能导致出现激越。 激越的药物治疗可以口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即可显著缓解激越症状,还可与后续治疗形成序惯,有效改善精神病性激越患者的原发精神障碍,且耐受性好,还可考虑联合口服苯二氮类药,如劳拉西泮。还可以肌注氟哌啶醇、齐拉西酮等,起效快,有助于快速缓解激越相关症状,降低伴有攻击暴力行为或倾向患者的风险。
看病须知: 建议网上咨询一定要写详细,请上传病历,详细描述您的困惑,不良反应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详细的资料医生看不到的话,没法给您一个合适的可采纳的意见。 如果病情有变化,请及时就诊。 建议一般2周后来复查。您的信心、进步加上我的努力,将会使您早日康复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持续性的,超过2周,表现为闷闷不乐,甚至悲痛欲绝,有的患者出现反应迟滞,动作迟缓,睡眠差,早醒,睡眠浅,易醒,入睡困难,体重下降,食欲减退,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烦躁,心慌,浑身不舒服(需要定期查体,排除躯体疾病);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故建议一定要维持治疗(无抑郁焦虑症状)1年以上,预防疾病复发。 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等。 目前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及就诊率低,在我国至少一半的患者未得到治疗。大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患者、家属及医生的重视,大多数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而对抑郁障碍引发的自杀自伤等问题的治疗率更低。 抑郁常与焦虑共病,治疗上选择抗抑郁剂如舍曲林等治疗,需要足量足疗程;如果足量足疗程后,症状改变不明显,可换不同药物机制的抗抑郁剂。调药及停药须在临床心理科或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大部分病例会恢复至正常状态,需定期复查。 心情不好并不是都是抑郁症,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心情不好的时候,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持续2周以上就需要警惕,最好找临床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