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尽量严格按照手术医师的医嘱进行术后康复,运动员可以在主治医师的监督下进行适当积极一些的康复程序。术后2周到门诊复查。一、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即用被或枕垫高下肢,麻醉消退后即开始活动足趾以及脚踝,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肿胀,减少血栓形成。患肢抬高2~3天,尽量减少患侧足跟低于腹部的时间和次数。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并可扶拐下床如厕。小心地面上的水或者物体,注意避免滑倒。2、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内的出血和肿胀,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3、术后14天拆线。4、二、术后康复训练的一般原则1、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制定,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功能练习早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1-2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早期应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以免造成肿胀。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6、练习后如关节肿、痛,则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术后早期不宜过多行走,否则可能引发肿胀,影响功能康复进程。8、运动员肌力较好,则应酌情加快进度,加大负荷。9、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三、术后康复计划:㈠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1、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①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分/组,1组/小时②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③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所有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可扶拐下地行走,但只限去厕所等必要活动。2、术后1天:①继续以上练习。②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③开始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④开始侧抬腿练习。⑤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5分/次,2次/日。——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如疼痛不明显,可扶单拐、或不用拐。3、术后3天开始屈曲练习,以微痛为度,达尽可能大的角度。4、术后4天:①继续以上练习。②开始单腿站立平衡练习,5分钟/次,2-3次/日。③主动屈膝达70-80度。5、术后5天:①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②开始站立位0-45度范围内主动伸屈练习。但不靠墙。30次/组,2-3组/日,练习后肿、痛则冰敷。6、术后1周:①主动屈曲大于90°。②可单足站立,可不用拐行走。③开始靠墙半蹲练习,2-5分/次,3-5次每日。㈡中期:(2周—1月)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开始恢复日常活动。1、术后2周:①主动屈曲至120—130°.②强化肌力练习。(直抬腿可达6分钟)③关节无明显肿、痛、不稳,可正常步态行走。④开始指导下各项肌力练习:练习的负荷、角度、次数及时间,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为30次/组,2-4组/日。2、术后3周:①被动屈曲至140°。②强化肌力练习。③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逐渐增加范围, 并渐增负荷,30次/组,4组/日。㈢中期:(1月—2个月)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1、术后5周:①主动屈曲达150°,且基本无痛。②开始患侧单腿45度位半蹲练习。5分/次,4次/日。③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2、术后6—8周:①主动屈伸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且无疼痛。②可完成日常的各项活动,如上下楼、骑自行车、行走5000米以上关节无肿痛。③开始跪坐练习。④开始蹬踏练习。㈣后期:(2个月—3个月)目的:全面恢复日常活动,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逐渐恢复运动。①开始膝绕环练习。②开始跳上跳下练习。③开始侧向跨跳练习。④开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绳及慢跑。⑤运动员开始基项动作的专项练习。※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但只主张在剧烈运动时使用。㈤恢复运动期:(3个月后)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①逐渐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②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③通过测试,患健肌力达健侧85%以上,则可完全恢复运动。备注:*屈曲的练习方法:以下方法任选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长即可。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练习过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复屈伸,否则将影响效果,且极易造成肿胀。1、髌骨松动术(术后1周开始):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2、坐(或仰卧)位垂腿: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3、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要求同上。4、坐位“顶墙”:坐椅上,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动,数分钟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动,至极限。全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5、主动屈伸练习:(被动屈曲后进行)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伸直的练习法:1、主动牵伸:主动牵拉伸直于极限处保持10秒,放松5秒。20—30次/组,1—2组/日。2、被动压直:足跟下垫起,适当重量的沙袋(或其他替代物)置于膝上方,或者稍弯腰后自己用双手或请他人辅助用双手给予适当压力,下压膝关节上方,维持约5-10分钟。活动度练习后如关节肿、痛,则即刻给予冰敷20—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南术后康复锻炼应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污染,如伤口暴露应马上消毒更换敷料。 锻炼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根据锻炼后及次日的反应(全身状态、疲劳程度、膝关节局部肿胀和疼痛等)增减运动量。锻炼后以不发生膝关节局部疼痛、肿胀等为宜,如发生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几小时内缓解,不应持续到第二天。均匀分布运动量,应有短时间间隔休息。与隔日长时间运动相比,每日短时间多次的运动更有效。根据不同康复阶段的需要和功能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时间及方式。 锻炼前后疼痛严重或对疼痛比较敏感的,可用一些温热疗法,并可小量使用消炎镇痛药或止痛药。老年人锻炼前应排尽大小便,避免睡觉醒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或起床后立即锻炼。锻炼时应穿宽松衣裤和防滑鞋,最好有人协助保护,并予以适当鼓励,共同配合努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和增加肌力的锻炼相结合,即使达到正常水平也应继续维持长期的锻炼。围手术期康复练习,主要是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根据术后身体恢复状况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起始阶段、中间阶段、递进阶段、恢复活动阶段)由于手术创伤和术中一定量的失血,因此术后第 1 天病人较虚弱,伤口疼痛也较明显,麻醉造成的胃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不能进食,同时关节腔内的积血仍需通过保留的引流管引出。因此,病人以静养为主。足踝至膝关节以上用弹力绷带轻微加压包扎、冰袋冷敷以减少出血、消除肿胀。由于即使正常人在休息时膝关节也倾向于轻度屈曲,因此如膝关节后侧软组织较紧则应将足跟垫高使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日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在训练间隙和夜间休息时使用沙袋压迫、膝关节支具或伸直位石膏防止屈曲,一般术后应持续使用 6 ~ 8 周。由于下肢肌肉的舒缩犹如一个泵不断将血液挤回心脏,手术后患肢完全没有活动可使下肢血液淤积、肿胀,造成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造成肺、脑梗塞引起生命危险。同时完全没有活动可使肌肉和关节失去弹性,影响术后肢体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手术后第1~3天应将小腿略垫高,同时做如下康复练习:①被动练习(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陪护人员完成) ● 对患肢做由足及大腿的按摩,每 2 小时按摩 10 分钟● 对患肢做由足及大腿的按摩,每 2 小时按摩 10 分钟● 屈伸踝关节(与下肢按摩交替进行),每 1 小时活动 10 分钟本阶段暂避免CPM练习,因可能增加关节内出血。②主动练习(病人自主完成)肌肉等长舒缩练习(与被动练习间隔进行):● 足用力做上勾和下踩的动作,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3秒● 健膝屈曲,患膝充分伸直做压床动作,此时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展平,髌骨可轻微上下移动,每2小时练习1组,重复30次,每次持续10~15秒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基本消除患肢肿胀● 患肢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 依靠小腿重力,膝关节被动自由屈曲无严重不适 病人已经可以正常进食,体力逐渐恢复,伤口疼痛开始减轻,关节内积血引流管已经拔除,患肢肿胀逐渐消除,可在床上坐起。本阶段可继续前3天的练习,但逐渐过度到完全主动练习。增加以下练习:① 主动练习● 抱大腿上提,呈屈膝活动,每隔2小时5~10下,或仰卧于床边。● 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的动作,每隔2小时5~10下。● 在陪护人员帮助下,坐于床边,双侧小腿自然下垂于床边,如疼痛较剧烈可先在床边放一张凳子,足搁于凳子上。或仰卧于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通过自我调节髋关节的位置及外展角度来调整膝关节屈曲度,以完成膝关节自我控制下的主动屈曲,角度逐渐增大。每隔 2 小时悬垂约 10 分钟。自然下垂习惯后,坐于床沿做如下锻炼:● 健侧(或一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或另一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的动作。● 健侧(或一侧)足勾于患侧(或另一侧)足跟部,协助患侧(或另一侧)小腿做上举的动作;或用一根绷带一头绑于足部,另一头牵于病人手中,自行牵引使小腿抬起,膝关节伸直。两者交替进行,每2小时练习20~30分钟,以增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ROM 练习)。本阶段可在陪护人员帮助下下床坐于凳子上或作适应性站立(创伤反应期过后即可)。不用骨水泥固定的膝关节置换应于术后5~6周下地。② 被动练习有条件的可开始 CPM 练习,由20~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天3~4次,30分钟/次。本练习的好处在于病人练习时处于放松状态,较容易克服活动时疼痛造成的肌肉紧张。几种练习可交替进行,因患肢下垂造成的小腿及足面肿胀或充血发紫不必担心,会随着术后恢复练习而逐渐消失。 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争取膝关节被动屈曲达到90°,并能完全伸直(被动)● 能适应坐凳和站立状态根据恢复情况继续前一阶段练习,并可进一步增加以下练习。①卧床直腿抬高练习,抬30°即可,保证膝关节伸直及背部展平,坚持5~7秒,重复30次,每天练习3~4次。可先垫枕帮助,逐渐降低枕头高度。避免侧卧外展抬腿(直腿抬高锻炼)。②扶栏杆做下蹲练习,蹲下后坚持5~7秒,每天3~4次,每次30下,逐渐增加下蹲程度。③渐进式膝踝屈伸练习● 慢慢地同时抬起脚跟,直到脚尖着地,然后放回来直到脚跟着地● 交替练习上面的动作,一只脚脚尖着地,一只脚脚跟着地,交替变换● 将两只脚轮流拉向臀部方向。要让整个脚掌在地面上滑动,一定要用力压地板并要有绷紧肌肉的感觉。● 将一条腿向前伸,勾起脚尖。让腿完全伸直,拉回腿的时候让脚掌完全贴在地面上● 将一条腿伸开,离开地面一段距离。保持7秒钟,慢慢放下腿,让脚后跟着地。然后脚掌着地,慢慢拉回腿,每天练习3~4组,每组30次。 ④练习③也可在床上练习并与练习①相结合。⑤在陪护人员指导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膝关节负重约10公斤(秤量),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20分钟。自行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合理安排,日间交替进行上述练习。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膝关节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可主动伸直,可坐便。
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吗?1:前交叉韧带撕裂对膝关节有什么影响?答: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性结构。1、前交叉韧带的作用主要在剧烈奔跑、急停、急转身等运动中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中作用不大。2、前交叉韧带撕裂后,膝关节在剧烈运动中常难以维持稳定,会导致反复扭伤;或膝关节内部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结构的磨损;3、在临床上常常看到,前交叉韧带撕裂的伤者,如果一直坚持剧烈的跑跳运动,有的在40-50岁时膝关节就已经严重磨损。2: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吗?答:前交叉韧带撕裂后是否手术取决于你对膝关节功能的要求、伴发损伤、年龄以及膝关节的退变程度。下列情况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1、如果你很少运动、旅游,日常活动量也很小。或者你年龄在50岁以上,活动量不大。2、如果你热爱运动或工作中对膝关节的负荷较大,但是你能放弃运动、改变运动方式或调换工作等。3、除了前交叉韧带外没有诸如半月板撕裂等其他伴发损伤的。4、中老年人群,膝关节已经严重磨损的,不建议前交叉韧带重建。3:前交叉韧带撕裂的非手术治疗有哪些?答: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症和增强肌肉的力量。1、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因为韧带缺失导致关节稳定性的下降,因而需要通过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来代偿性地维护关节稳定性。因此,锻炼下肢肌肉是非手术治疗的关键,尤其是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2、其他的治疗包括使用抗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消除肿胀,使用氨基葡萄糖类药物营养关节软骨等3、改变运动方式和降低运动量,不能进行需要急停、急转、膝关节旋转的运动方式。4:前交叉韧带撕裂后还能进行哪些运动?答: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如未经手术重建,可以从事的是对膝关节负荷很小的运动。1、游泳2、骑自行车3、快走、慢跑
1、冻结肩的诊断特点必须是特发性,排除外伤、手术等明确原因典型年龄40-60岁所有方向活动受限,尤其外旋基本在0度主被动活动一致(相差不超过10度)可活动范围内力量正常核磁表现:关节囊前上、前下部位增厚水肿2、肩袖撕裂的诊断特点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30%典型疼痛弧(60-120度外展时疼痛)活动度基本正常但力量减弱抗阻试验阳性(Jobe试验等)X线可见肩峰骨刺、大结节骨赘核磁可见肩袖不同程度撕裂3、鉴别要点总结活动度:冻结肩全面受限vs肩袖基本正常力量:冻结肩正常vs肩袖明显减弱疼痛:冻结肩终末痛vs肩袖疼痛弧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要用多久啊,什么时候才可以停药呢?首先了解一下防治骨质疏松的一些知识:①关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程:骨折风险降低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也是骨质疏松药物III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评价终点。药物治疗的时间由患者骨折风险和药物最长使用证据(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决定。抗骨质疏松药物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②关于骨密度(BMD)检查BMD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后骨折风险降低情况。治疗开始后可每年检测1次BMD,在BMD达到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间隔,例如2年监测1次。③关于骨转化标志物(BTM)检查BTM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了解药物是否起作用,而不是作为最终疗效的判断,其可以帮助在BMD还未出现明显变化前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进行。在诸多标志物中,推荐空腹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和空腹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分别为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防止骨质疏松的药物分类 (1)双膦酸盐类包括:阿仑膦酸钠(口服)、利塞膦酸钠(口服)、依替膦酸二钠(口服)、氯膦酸二钠(口服)、唑来膦酸(针剂)、伊班膦酸钠(针剂)建议疗程: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建议双膦酸盐治疗3~5年后需考虑药物假期,需重新评估用药方案。建议检查:给药前,检查肾功能,肌酐值<35mL/min者禁用。在开始治疗前检测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及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基线值,治疗后3-6个月再检测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用于评估药物疗效。注意事项:1)双膦酸盐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对上消化道粘膜产生局部刺激,服用不当容易导致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糜烂,甚至食管狭窄或食管穿孔等不良反应。为尽快将药物送至胃部,降低其对食道的刺激,应该注意必须在第一次进食或应用其它药物治疗之前的至少半小时,用一满杯温水(≥200ml)吞服药物,避免咀嚼或吮吸,病人服药后必须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内不能躺卧。注意其它饮料(包括矿泉水)、食物和一些药物有可能会降低本类药物的吸收,服用本类药物后半小时内不能食用其他药物、食物或饮料。2)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脏肌酐清除率<35ml/min患者禁用;用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疼痛等急性期反应症状,如必要可采用 NSAIDs类药物对症处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主要发生于已有严重牙周病或多次牙科手术的骨髓瘤、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化疗患者,因此,对有严重牙周病或需行多次牙科手术者不建议新加用双膦酸盐或至少停用双膦酸盐 3 个月。 (2)降钙素类包括:鳗鱼降钙素类似物及鲑降钙素,剂型有针剂及喷鼻剂。建议疗程:降钙素类制剂应用疗程要视病情及患者的其他条件而定。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使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一般不要超过数周。建议检查:在开始治疗前检测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及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基线值,治疗后3个月再检测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用于评估药物疗效。注意事项:用于骨质溶解或骨质减少引起的骨痛;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症,建议短期(不超过3个月)应用。(3)普通维生素D补充剂包括:维生素D2及D3。建议疗程:无。建议检查:治疗期间,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25OHD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以指导调整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建议至少将血清25OHD浓度调整到20μg/L(50nmol/L)以上,最好在30μg/L(75nmol/L)以上,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引发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骨密度的降低。持续治疗3个月后进行维生素D检测,更谨慎方案可能要等待治疗6个月。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钙、尿钙浓度。知识延伸:1)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日光照射皮肤合成、食物和补充添加。在通常情况下,皮肤受B簇紫外线(UltravioletB:波长290~315nm)照射合成维生素D是最主要来源(80~90%)。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很少,主要包括含脂肪的鱼类,如野生鲭鱼、鲑鱼和金枪鱼等。在一些地区,维生素D也被添加到牛奶和一些饮料中,如奶制品、橙汁、豆浆和谷物等。单靠食物,几乎不能获得足够维生素D。通过规则日光曝露,通常可以获得人体足量的维生素D。相反,食物中本身含有或添加的维生素D常常有限。2)建议: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每周两次曝露双上肢和双下肢于日光下5~30分钟(取决于多因素),通常可以获得足够维生素D。日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量受多因素影响,如曝露时间、曝露时间长短和面积、季节、纬度、年龄、性别、皮肤颜色等。3)注意事项:普通窗玻璃能阻挡90%以上波长300nm以下的光线,隔着玻璃晒太阳显著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同时,防晒霜可以减少绝大多数维生素D3皮肤合成。需避开剧烈日光曝露,特别是日光导致晒伤,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4)绝经激素治疗类药物包括:雌激素及孕激素。建议疗程:每年根据评估内容决定是否继续使用。雌激素补充治疗的疗程一般不超过5年。建议检查: 在开始治疗前检测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及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基线值,治疗后3-6个月再检测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用于评估药物疗效。服药期间,定期检查乳腺及子宫状况。如子宫内膜厚度>5mm,必须加用适当剂量和疗程的孕激素。注意事项: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临床研究已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雌激素补充治疗可增加血栓风险,血栓性疾病患者禁用。国际绝经学会认为,雌激素补充治疗与乳腺癌的风险仍无定论,但乳腺癌仍列为激素补充治疗的禁忌证。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包括:雷诺昔芬。建议疗程:无。建议检查:在开始治疗前检测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及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基线值,治疗后3-6个月再检测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用于评估药物疗效。注意事项: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风险,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禁用。 (6)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包括:特立帕肽。建议疗程:治疗时间不超过2年。推荐疗程仅为18-24个月。停药后应序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建议检查:在开始治疗前检测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及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的基线值,治疗后3个月再检测以上两个指标的水平,用于评估药物疗效。同时,用药期间应监测血钙水平。注意事项:特立帕肽是人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的活性片段(1-34),用于治疗男性和女性严重骨质疏松症,有增加骨肉瘤的风险,治疗最长时间不宜超过24个月。用药期间要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7)锶盐包括:雷奈酸锶。建议疗程:无。建议检查:建议慢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定期监测肾功能,不建议本品用于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的病人。注意事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仅限于不适用其他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且需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8)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建议疗程:无。建议检查:1)骨化三醇:确定了本品的最佳剂量后,应每月复查一次血钙水平。2)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服药后分别于第4周、第3个月、第6个月监测血钙和血肌酐浓度,以后每六个月监测一次。3)阿法骨化醇:服药初期必须每周测定血钙水平。当剂量稳定后,每2—4周测定一次血钙。在服用阿法骨化醇治疗的过程中,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血浆和尿(24小时收集)钙水平的常规检验。 注意事项:1)阿法骨化醇:阿法骨化醇在肝脏被迅速转化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3,后者为维生素D3的活性代谢物,故肝功能受损患者不适用。本品禁用于高钙血症、高磷酸盐血症(伴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者除外),高镁血症。2)骨化三醇: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的最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无须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本品禁用于与高血钙有关的疾病。 总结: 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暂停治疗,但需要定期追踪:1.治疗期间无新发骨折,无新的风险因子,无骨密度(BM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基线相比) 2.有严重脆性骨折史的患者,还需要骨密度(BMD)检查中股骨颈的T值>-2.5。
骨科内固定物取不取?什么时候取?现在内固定物多为钛合金材料,排异性很小,理论上讲可以不取。国人总觉得身体里多个异物是个心病,所以很多人最终还是取出了内固定。关于内固定物取出的问题:>>哪些钢板必须要取?1.儿童体内的钢板儿童由于年龄太小,骨骼系统正在发育,放在体内的钢板因为有可能会影响到骨的发育和形态,所以我们建议最好取出。此外,儿童由于寿命还有几十年,且未来从事的职业等有很多不确定性,为了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取出为好。2.钢板/螺钉顶到了皮肤导致疼痛有些部位皮包骨头,比如肘关节、锁骨、踝关节、膝关节前方等,这里的骨折,放上钢板之后,皮肤下面就是钢板,很容易在日后发生问题。比如膝盖前方髌骨的内固定可能会影响到跪地的动作,而肘关节后方的钢板可能会在弯曲胳膊肘时顶到皮肤。所以这些皮包骨头部位的钢板如果已经产生了疼痛的症状,就要取出。就算现在还没有症状,但是预计在患者的预期生命里或者结合患者的自身工作性质可能以后会造成影响的,也应该取出。3.出现感染、皮肤溃烂、钢板外露的这种情况说明此处的软组织已经出现问题,很可能已经感染或者即将出现感染,如果X片显示骨折已经愈合,最好立即取出钢板,以便很好的控制感染。4.关节附近的钢板,影响到关节活动如果出现因为钢板影响到了关节的活动,应该尽早取出。否则时间久了,关节僵硬、增生、退变都会随之而来。 >>哪些钢板最好取出来?1. 材质为不锈钢等磁性金属因为患者在以后的岁月里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检查核磁共振,尤其是到了老年之后,很多病情需要用核磁来评估。但是如果体内有带有磁性的金属,是无法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所以如果体内是这些材料的内固定物,最好趁年年轻身体好把它给取下来。2. 影响美观有些部位的骨头是形象外观的组成部分,比如锁骨,比如手掌骨指骨,比如踝关节,对于瘦的人来说,这些部位放上钢板后会凸出钢板的形状,可能会对某些爱美人士带来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方面的影响。所以即使没什么疼痛症状,不妨取之。 >>哪些钢板可取可不取?1. 有较多软组织覆盖的钢板 比如腰椎颈椎,大腿股骨干、小腿胫腓骨、肩部的肱骨头、跟骨的钢板等,这些地方的钢板表面有厚厚的软组织覆盖保护,既不容易产生什么疼痛的症状,也不太影响外观,属于可取可不取的范畴。2. 髓内钉胫骨干、股骨干、肱骨干等部位的骨折经常会使用髓内钉技术。有时候髓内钉还挺难取的,而且钉子在骨头内部也不影响啥,可取可不取。 >>哪些钢板最好不要取?1. 老年人老年人,尤其是身体不怎么好的老年人,别为了这个再去承担一次手术风险了。2. 肱骨干、桡骨干、肘前侧、骨盆的钢板这些部位的钢板大多紧邻血管神经,解剖复杂,再加上已经手术过一次,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软组织满是瘢痕,解剖层次还不如刚骨折时候清晰。手术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比放钢板时候还要大,所以尽量不要取。3. 在体内放置时间过久的钢板钢板在体内放置时间越长,金属钢板和螺钉之间越容易出现问题,加上周围的骨痂已经牢固包绕钢板生长,再加上十几年前上钢板所用的配套器械早已更新换代,这种钢板取起来特别容易出现滑丝、断钉和取钉困难的情况。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不要取。一些新的看法随着对生物力学研究的认识,多数骨科医生认同对于股骨或胫骨的内固定多需要取出,而单枚螺钉或年老患者的下肢内固定以及髋臼内固定可以不取出的观点;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物,一般建议尽量晚取,因为内固定物对股骨颈骨折有支撑作用,就像置入钽棒一样,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报道尺桡骨骨折内固定物可以不取,防止再发骨折;前臂钢板取出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部位;而肱骨由于桡神经的存在,使内固定的取出也有相当的风险,金属内植物的存在对于上肢骨骼的生物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AO组织认为“上肢内固定既没有必要也不建议取出”;当然患者强烈要求取时也是可以取的。
单孔脊柱内镜技术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用于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先进手术方法,可分为椎间孔入路(PETD)和椎板间入路(PEID)两种手术方案。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点。一、单孔脊柱内镜技术的简介单孔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经皮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患者的腰部开一个直径约7.5mm的小切口,插入椎间孔镜,利用电视监视系统,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放大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医生通过操作孔镜及微创器械,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二、单孔脊柱内镜技术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创伤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椎间孔镜技术只需在腰部开一个很小的切口,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的疼痛较轻,恢复较快。大多数患者在术后1至2天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效果显著:椎间孔镜技术能够直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恢复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重复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或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椎间孔镜技术可以重复进行,不会对腰椎造成过多的损伤。 三、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椎间孔镜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和需要尽快恢复工作的患者。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椎间孔镜技术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 禁忌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伴有腰椎骨折、腰椎滑脱、腰椎失稳等严重腰椎疾病的患者,椎间孔镜技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此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也不适合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四、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过程1.麻醉:椎间孔镜手术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2.体位:患者俯卧位,腹部垫空,腰部保持轻度屈曲。3.切口:医生在患者的腰部做一个约7.5mm的切口,并插入穿刺针,并透视定位。4.扩张通道:通过逐步扩张通道,建立手术通道,使椎间孔镜能够顺利插入。5.摘除突出组织:医生操作椎间孔镜相关器械,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6.止血和缝合:手术结束后,医生会进行止血处理,并缝合切口。7.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1至3天,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五、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1.手术后1至3天需要卧床休息,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2.手术后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恢复效果。3.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4.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弯腰等不良姿势。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处于初级阶段的UKA,因假体材料、设计、技术等客观原因的制约,UKA适应症很窄而禁忌症很广。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和保膝理念的盛行,单髁置换术(UKA)在国内逐渐开始流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UKA假体材料及设计得到不断改进,更多优质的假体类型不断涌现。 目前临床临床上应用的UKA假体主要有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两种。1、MB-UKAMB-UKA 可使膝关节的运动更接近自然生物力学且磨损率低,但易发生垫片脱位及假体撞击等并发症。目前MB-UKA的主要代表是Oxford牛津单髁假体,MB-UKA可以使膝关节的运动更近似于正常的人体膝关节,减少胫股关节面的接触应力,降低垫片的磨损。 实现MB-UKA更佳生物力学表现的前提是假体的精准置入,故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更高,学习曲线更长,且存在一定的垫片脱位发生率。2、FB-UKAFB-UKA较稳定,无脱位风险,并发症少但磨损率高。FB-UKA主要有ZUK假体和LinkSled假体,手术技术相对简单,精准度要求相对低,但由于固定平台的假体设计限制了负荷分散效能,活动时关节面的受力不能完全均匀分配,导致假体边缘负荷过重,可能会增加聚乙烯垫片下表面磨损的发生,故更适合于一些韧带松弛及活动量要求低的患肢。目前国内外文献对两者的孰优孰劣尚未形成统一标准。UKA的适应症从初级阶段的UKA到现在,UKA的适应症一直在扩大,禁忌症越来越少。以前认为年龄、肥胖、髌股关节损伤等都属于UKA的禁忌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UKA材料和设计不断改进,UKA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目前公认的UKA最佳适应症包括:1、前内侧骨关节炎(AMOA),股骨内侧髁或胫骨内侧平台骨坏死2、ACL 完好、MCL功能完好3、外侧软骨正常或轻微退变4、内翻畸形<15°,屈膝畸形<15°,膝关节可主动屈曲≥90°UKA的禁忌症 目前对于UKA的禁忌症,多数并没有科学试验数据的直接依据,而只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根据临床经验做出的符合一般规律的推断。主要包括:1、ACL、MCL 缺失或严重损伤2、关节内畸形不能被手动矫正3、屈膝畸形>15°,麻醉下膝关节被动屈曲<100°4、外侧间室软骨缺损5、炎症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色绒炎等) 特殊情况在一些文献中,还可以看到涉及单髁置换术的联合或复杂手术的病例:1、UKA+ACL重建2、UKA+HTO3、髌股关节和内侧单髁置换术4、双室置换小结 这些病例提醒着我们,适应症与禁忌症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变。针对不同病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腰痛是指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的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症状。每年因“下腰痛”就诊的患者约占骨科门诊患者的一半。下腰痛只是一种症状,亦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疾病的名称。下腰痛的发生与腰骶椎及周围结构相关。腰骶椎及周围结构腰椎和骶椎是承受人体负重最大的部位,它们将腰部以上躯体的重量,包括背重物或运动所产生的应力转移至骨盆和下肢。腰又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泛的部分,有屈曲、伸展、左、右侧弯及旋转等。这两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腰椎成为最易受到损伤的部位,特别是慢性损伤病变。骶椎因已融合在一起,虽然承受的重量比腰椎大,但由于不活动,故受损伤的机会少。维持腰椎稳定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运动单位是两个相邻的椎体和其间的椎间盘以及在后的一对小关节,即“三关节复合体”。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装置,维持和支持这种结构的是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的纤维环(其纤维与该两韧带及髓核相连)。关节突的稳定靠关节囊和韧带维持,连接各椎板间的坚韧和富有弹性的黄韧带在椎板前方加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在脊柱的后方,有强大的肌肉及筋膜等。肌肉组织是保持骨与关节、韧带等不受损伤的重要结构。在椎管的中央有脊髓,其末端大多终于腰1水平,后成为终丝止于骶2~3部分,在终丝两旁有脊神经根组成的马尾。脊髓外有脑脊液及硬膜,硬膜与椎骨之间的间隙称为硬膜下间隙,其间有脂肪、静脉以及神经组织。不同下腰痛的特点与腰椎神经分布密切相关。在腰椎神经从硬膜发出后,通常是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要下行一个节段后再通过椎间孔发出。因此腰4~5椎间盘突出通常压迫的是腰5神经根。在神经根出硬膜处到椎间孔之前的一段骨性通道称侧隐窝,内有坚厚的黄韧带外侧部分,并与小关节的关节囊纤维相通连。在这过程中,神经根可因为椎间盘突出、侧隐窝里骨赘增生、小关节突炎症所产生的骨刺等而受到压迫。腰椎的血供来自腹主动脉→髂内动脉→骶外侧动脉,再发出较小的前后动脉进入椎间孔并与神经根伴行,最后参与脊髓前、后动脉。静脉的分布与动脉相对应,在硬膜外间隙及椎间孔等部位相当丰富,并与脊髓、神经根、椎旁静脉丛等静脉有巨大和丰富的吻合支。在这些血管壁内有游离的神经终端及无髓鞘神经丛,有传导痛觉的功能。在小关节的关节囊、椎体的骨膜、筋膜的附着点、前与后纵韧带,尤其是后纵韧带,硬膜及硬膜外脂肪,均有小的神经末梢,而髓核及纤维环的深部纤维无神经支配。如这些神经终端因局部炎症性反应、水肿及肿胀所刺激,还会产生化学致痛物质,进一步使血流量增加而加重疼痛。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筋膜、肌腱、韧带及肌肉结构撕裂的证据,产生腰痛的部位往往就在后纵韧带及小关节囊等处。脊神经的前、后根出椎间孔后汇合成脊神经,然后分成前支和后支,下腰部各脊神经前支汇合成坐骨神经,后支又各分为内、外侧支,分别支配骶棘肌和所属皮肤区。前段分出以前,另外分出一小支与交感神经分支联合组成返神经,又称窦椎神经或脊膜返支(图103-1,图103-2)。此返神经支配椎间小关节、韧带、脊膜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后部。Hitlgch将生理盐水注入椎间盘,可以产生特征性的下肢放射痛,但如局部注入麻醉药物,疼痛可以不产生。用高渗盐水注入纤维环会产生下腰痛,但注入浅表韧带,则只产生局部疼痛。注高渗盐水入小关节囊则产生臀部疼痛。这说明下腰痛与窦椎神经有关。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至前支而产生疼痛,称之为牵涉痛,又称感应痛或反射痛。前支(包括脊神经根)受刺激时,引起该神经根组成的周围神经(如坐骨神经等)分布区的疼痛,称放射痛。牵涉痛与放射痛的部位可能相同,但其病变部位不同。 图1 脊椎的关节和韧带结构 椎间盘=软骨板+纤维环+髓核图2 返神经的起源病因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可以是腰部本身,特别是脊柱疾病所引起,也可以是由于腰部以外的脏器病变所致。1.腰部本身的疾患(1)损伤性:①软组织损伤:韧带、肌肉、筋膜等的急慢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②骨与关节的损伤:骨折、脱位、腰椎后关节紊乱病等。(2)退行性骨关节病:椎体边缘及关节突边缘有骨唇状增生、椎间盘变性及骨质疏松等(老年性、失用性)。(3)先天性畸形: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腰骶关节突排列方向不对称等。(4)姿势性:脊柱后突(驼背)、脊椎侧弯、腰椎过度前突等。(5)炎症性: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等。(6)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7)营养性与中毒性:如骨质软化症、氟骨症等。(8)骨骺病:如椎体骨骺炎等。2.内脏疾患(1)消化系统疾患:消化性溃疡、胰腺癌、直肠癌等。(2)泌尿系统疾患: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脓肿等。(3)妇科疾患:盆腔炎、盆腔肿瘤、子宫脱垂等。(4)后腹膜肿瘤。(5)血管性疾患:如腹主动脉瘤侵蚀脊柱等。3.神经系统疾患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瘤、神经纤维瘤,因神经疾患而引起的肌肉麻痹或痉挛所造成的脊柱侧弯,以及神经症等。发病机制腰痛的原因很多,本节仅阐述由于软组织损伤或退行性病变所引起者。一般认为于腰部软组织的急性或慢性劳损、腰椎椎体退行性病变以及姿势性疾患和畸形,会造成脊柱功能平衡失调,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组织充血、肿胀、增厚及纤维化,刺激或挤压腰脊神经后支的分支或返神经,于是产生了腰痛。而腰痛又造成了保护性肌紧张及肌痉挛,再进一步发生腰肌及其附着组织的被牵伸与部分撕裂。组织变性、微血管受压,继而产生化学致痛物质反过来加重腰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腰痛不断严重而使治疗困难。症状下腰痛的症状,可以是单纯局限于腰部的疼痛,也可以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其性质为酸痛、胀痛、钝痛或刺痛,腰部常有沉重感或困胀感。大多数的疼痛为隐痛,少数患者则可剧烈如刀割、撕裂或折断样。患者常不能久坐,站立稍行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行走较多或站久后疼痛又加重。急性发作的疼痛可使患者不能入睡、翻身,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少患者诉说清晨时被痛醒,这可能是因睡眠时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得到解除,使关节、韧带受到了应力或轻微损伤所致。少数患者有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官能性症状。体格检查:· 在急性病例常有明显的腰肌痉挛,腰不能活动,一动即痛,压痛点常广泛及模糊。慢性腰痛患者的体征差异和变化甚大,轻者腰部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限,肌痉挛不明显。常在许多特定部位可以找到压痛点,并以此来作出诊断,如第3腰椎横突处的压痛是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表现;棘突上压痛为棘上韧带损伤;棘突间的压痛提示为棘间韧带损伤;腰骶关节压痛常表示有腰骶部扭伤;骶髂关节处的压痛,考虑为骶髂关节或韧带的损伤等(图3)。少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X线检查大都无特殊意义的发现,但可见腰椎生理性前突消失、腰椎椎间隙狭窄以及椎体有唇状增生等。诊断最重要的是明确腰痛的原因。应注意重点尽早明确肿瘤、感染、马尾综合征、骨折及腹主动脉瘤等严重疾病。 图3 常见腰痛的压痛点 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肯定有效的方法。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应给予短期休息及消炎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膏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药等。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给予理疗、按摩、推拿、针灸等治疗。有局限性压痛点的局部封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注射的位置必须要准确,包括部位、深度、方向、范围等,否则达不到效果。1个痛点注入醋酸曲安奈德0.5ml+2%利多卡因2~5ml,最多不应超过3个痛点,每周1次,2~4次为一疗程,不宜多用。不宜口服激素类药物。治疗慢性腰痛最重要的方法还是锻炼腰背肌,加强肌肉的力量,减轻韧带、筋膜及脊椎后关节的应力载荷。所以太极拳、练功十八法、腰背肌医疗体操等均是良好的方法。对于支架及腰围等辅助措施,在急性期可以短期应用。长期佩戴可使腰肌进一步萎缩,所以应当避免。 引起下腰痛的最常见疾病 1.急性腰扭伤多发于青壮年。常发生于腰部突发性的活动以后,如弯腰提重物时姿势不正确、重心离躯干过远;几个人抬重物动作不协调或一人突然失足;腰部活动范围过大造成腰部软组织过度牵拉或撕裂等。腰扭伤主要累及肌肉及韧带,伤后立即出现腰部剧痛,不能做任何动作,腰部有撕裂或折断感,受伤次日往往疼痛更重。检查发现腰肌痉挛呈板样强直,患者不愿做任何动作,压痛点大多在骶棘肌处,但较广泛而模糊,直腿抬高试验大多阴性。治疗以休息为主,平卧硬板床,配合以消炎止痛药物,压痛点可用局部封闭等,但往往需数天才能减轻。好转后在腰围外固定下离床活动,逐步开始腰背肌锻炼。在急性期不宜做理疗和推拿等治疗。2.腰肌劳损患者常无外伤史,一般认为是经常发生的轻微性损伤逐渐积累所致,也有少数患者是起源于急性腰扭伤。长期的弯腰工作,工作时姿势不正常或处于特殊体位,做费力的工作,往往会引起腰痛。其特点是症状轻,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疼痛性质常为隐痛、钝痛或腰无力。检查时常可有较明显的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嵴后部或骶骨后面,有时有多处压痛点。治疗以理疗、推拿为主,压痛点可做局部封闭,并进行腰背肌锻炼。对于某些患者如能纠正工作时的不良姿势,可能更为有效。 3.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是指附着在胸、腰、骶椎棘突上的韧带(在颈部则称项韧带)。在脊柱屈曲时,棘上韧带处于最外层,最容易被暴力所伤,使部分韧带纤维撕裂或自棘突上被轻微掀起。久之即发生剥离及断裂,局部产生创伤性炎症反应,到后期可见小血管壁增厚、神经纤维变性甚至钙盐沉着。棘上韧带损伤好发于胸5~8及腰2~4等,压痛点往往极为明显和固定于棘突之上,而其他部位无压痛。病变棘突可能因韧带有炎症而稍肿,较其他棘突略为隆起。疼痛于弯腰时加重,伸展时减轻。治疗以局部封闭疗效较佳,再配合前述的治疗方法。在个别患者,各种疗法无效时,可以做棘突切除,但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要受影响,故不宜轻易采用。棘间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是棘突之间的韧带,在棘上韧带的深面,其作用为防止脊柱过屈。由于腰部活动时棘间韧带各层纤维互相摩擦及耗损,日久易引起退变,再加上外伤,亦可发生断裂。临床表现为腰痛及棘突间的压痛。但有人认为此病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存,此时症状就比较复杂。一般依据棘突间的压痛就可以作出诊断,也有人建议作棘间韧带造影,但较难推广。治疗亦以局部封闭为主,如完全撕裂者可做韧带切除及局部脊柱融合术。 4.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第3腰椎位于5个腰椎的中心,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往往亦较粗较长。横突上有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起点,并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其上,为承受和传递力量的重要部位。腰部和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此处受力最大,容易自附着点上撕裂致伤。肌肉损伤后所产生的创伤性炎症反应可造成骨质增生,也可以刺激邻近的神经纤维而产生腰痛。临床表现为腰痛和第3腰椎横突处的明显压痛点,有时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但一般加强试验阴性。治疗以局部封闭为主,无效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横突肌肉剥离、横突切除、腰背筋膜撕裂修补及皮神经切断术等,但手术指征应从严掌握。 5.臀上皮神经损伤在下腰痛的患者中,臀上皮神经的损伤占有重要的位置。臀上皮神经为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在髂嵴上方穿过背肌而分布于臀部皮肤。在腰部负重活动尤其是身体左右旋转时易使此神经在髂嵴下方一段受伤,伤后使神经本身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充血、肿胀,当弯腰和坐位时背部皮肤紧张,加重了上述变化。另外,臀上皮神经的炎症刺激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造成下肢的反射痛。患者常感腰部及下肢疼痛,但部位较深且模糊,慢性病例的神经本身变粗大,甚至可以扪及,局部常有明显的压痛。治疗原则如前述,局部封闭是较有效的手段。对无效者可手术探查,切除髂嵴上、下的臀上皮神经。 6.梨状肌综合征在下腰痛中也占一定的比例。由于此症的患者下肢痛较明显,常与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相混淆。梨状肌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始于骶椎2~4的前面,然后通过坐骨大孔进入臀部形成狭细的腱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时把血管、神经分成两部分,梨状肌上孔有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梨状肌下孔有阴部神经、股后侧皮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皮神经臀下动静脉。梨状肌的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外旋,往往在下肢外展、外旋或由蹲位站立时,会使梨状肌拉长或过牵而损伤。这种损伤可为急性,也可为慢性。损伤后所产生的炎症反应一方面可造成梨状肌本身的保护性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对血管和神经产生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 大部分患者均有肩扛重物或在蹲、站位时下肢“扭闪”的外伤史,少数患者仅有夜间受凉史。患者自觉患肢变短、走路跛行。腰臀部痛或一侧臀深部的酸胀,并向下肢放射,小腿外侧皮肤发麻。严重者臀部疼痛如刀割,彻夜不能入睡,两下肢屈曲,生活不能自理,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步态,而且当腹内压增高时疼痛加重。检查时可见患侧臀肌萎缩,在梨状肌位置上可扪到高起或条索状物,伴有明显压痛,梨状肌弹性变差,坚韧有痉挛。直腿抬高试验可以阳性,但超过60°时反而减轻,这一点可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急性期以休息、局部封闭及中医手法推拿为主,慢性期患者如症状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可以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