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患者反复出现后枕部波动性疼痛一年,就诊于浙江及上海某大医院,诊断魏为基底动脉动脉瘤 治疗中 治疗过程中造影及3D成像,发现基底动脉尖大型动脉瘤 治疗后 治疗后即刻 治疗后,患者动脉瘤内无血流,双侧大脑后动脉保留,术后醒麻醉无新发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前 患者反复头晕,行走不稳,诊断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造影提示基底动脉狭窄 治疗中 全麻下给予球囊扩张成形术,未植入支架 治疗后 治疗后即刻 治疗后观察血管情况,未见明显的再狭窄,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及夹层出现,结束手术,血管狭窄解除,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反复头晕症状及预防脑梗死复发
2016-10-28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慢慢冷了,但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却高了,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治疗措施,患者寿命将比平均寿命减少20-30年,所以秋季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不胜防。对于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应当十分小心了,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以致旧病复发。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经过了“苦夏”的洗礼,到了秋天食欲大开,如果不加注意而摄人大量脂肪的话,就更会加重血管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是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寒凉刺激会使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肾上腺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而引发各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秋季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阳气逐渐衰退,生理功能趋于平静,天气干燥,气候渐凉且气温波动较大,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专家介绍张娟,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脑病四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委,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8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西结合系,200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并获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5余年,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的经验和见解。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3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基金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安徽科技厅科技成果1项。专业特长:临床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头痛、失眠、眩晕、面瘫、抑郁、老年期痴呆、癫痫、神经遗传病、肌病、神经痛、抽动障碍等疾病的诊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坐诊时间:周一、周六上午秋季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干燥,必须要更好的调理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才能免受伤害,那么脑血管秋季养生怎么做?要避免高胆固醇、高血黏度、高甘油三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合理膳食,打造健康基石:饮食要平衡、多样化,多喝白开水。严禁吸烟,可少量饮酒。脑血管病人养成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纤维膳食,多吃玉米、麦麸、蔬菜、水果等。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脑、内脏、蛋黄、鱿鱼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秋季气候千燥,空气温度低,汗液蒸发快,应多补充些水分,平时可多吃些性平的水果如苹果,并且多吃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在秋季要注意补水,水属阴。尤其是在清晨醒来,喝一杯水,弥补一夜间体内流失的水分,稀释血液,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适度运动、形劳不倦:脑血管病并非防不胜防,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动作”,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心脑血病的发生。(1)张闭嘴:闲暇之时,最大限度地将嘴巴张开,同时伴着深吸一口气,闭口时将气呼出。经常做“张闭嘴”运动,可通过刺激面部的神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脑血管弹性,有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2)勤动脚:脚踝是脚部血液流动的重要关口,是联系人体足部和身体的交通枢纽。柔软而有弹性的脚踝有助于静脉血液回心。因此,每天抽点时间做做踝关节运动,可缓解高血压症状,还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起到保护心脏、预防中风等作用。(3)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宜,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秋季运动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锻炼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在运动种类上就应结合个体情况有所选择,否则就会有害无益。中老年人应考虑其年龄因素,避免进行紧张、激烈、用力过大或讲究速度的运动。适宜的运动项目是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这类活动可放松神经、肌肉,对防治各种慢性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均有良好作用。秋冬季节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宜晨练。睡觉的时候人的精神活动对处于休眠的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秋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控制危险因素:秋季需要预防脑血管疾病,秋冬是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改变,诱发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这个时期将“低开高走”,如果不积极加以控制,它们将持续在高位运行。这些危险因素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体重。尤其以前三个因素最为凶险。研究证明,吸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使神经末梢及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造成血管收缩、痉挛、阻力增大以及血管壁损害。血管壁的损害是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吸烟还能使全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所以戒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除了要戒烟之外,在初秋阶段要加强对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的控制,及时至医院调整用药量,避免反复波动。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进入秋冬季节,要记住七字箴言:“少油少盐多运动。”三个半分钟:早晨醒来半分钟后再起床,起床后半分钟再下床,下床时两腿先下垂半分钟再做其他活动。使机体达到充分调整。保暖御寒、预防感:秋季天气变凉,要注意保暖御寒,增强机体抵抗力。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极易诱发脑梗死,脑出血。另外,还要保证睡眠,睡觉时以平枕为宜,高枕可能因脑血流减少、循环减慢而促发中风。心态平衡、养精调神:养精调神,保持良好心态,适应社会发展,心平气和,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此外,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尽量少生气。情绪激动是脑血管病的大忌。生活要规律,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定期复查随访:随身带好急救药物,出现头昏、头痛、昏厥、嗜睡、一侧肢体突发性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不适症状尽快就医诊治。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心脑血管秋季养生怎么做也都心中有数了。要想避免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与伤害,就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除了要合理膳食,调整饮食结构之外,还需要适当的运动,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感冒等。这样我们才能将“悲秋”舒适度过,身体健康长寿。
一、疾病名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二、病因:病因与先天性铜蓝蛋白低下有关,体内的铜代谢障碍,铜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蓄积在体内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病症。该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三、临床表现:渐进性肢体震颤、肌肉强直、构音困难、精神障碍、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四、处理:驱铜、保肝、支持、对症等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限制铜的摄入。五、|服药:护肝,清热解毒,利胆排铜药物口服,使用中要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六、饮食1.给予低铜、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2.禁忌:(1)动物内脏:肝心肚肾等;动物脂肪:肥肉、猪油等。 (2)无鳞的鱼类。(3)贝壳类:蟹、蚌、虾、螺蛳、海产品等。(4)坚果类:瓜子、核桃、花生、栗子、桂圆等。(5)豆类:黄豆、豇豆、豌豆、蚕豆、赤豆、豆浆等。(6)其他:蘑菇、香菇、芝麻、枸杞子、小米、雪菜等。3.限食类:猪舌、牛肉、马肉、鸭蛋、松花蛋、蛋黄、巧克力、土豆、芋头、豆芽、菠菜、芹菜、荠菜、茄子、金针菇,草菇、木耳、金针菜等。4.可食类:(1)主食类:面条、粳米、粙米、糯米、薏米、粉丝、粉条。(2)蔬菜类:萝卜、黄胡萝卜、生瓜、葫芦、黄瓜、南瓜、蒜苗、青蒜、洋蒜头、韭苔、白菜、卷心菜、花椰菜、西兰花、生菜、萝卜缨、小茴、野蒜、菱蒿、银耳。(3)肉鱼类:畜禽类瘦肉、有鳞片的淡水鱼类。(4)奶类:牛奶、羊奶、鸡蛋白、鹌鹑蛋、鹅蛋白。(5)水果:桃子、草莓、无花果、柑橘、木瓜、哈密瓜、香瓜、西瓜。(6)不含有豆渣的食物如豆腐、千张(豆皮)、素鸡(豆腐卷)、豆腐干等,可以正常食用;七、保健:1.坚持用药,坚持低铜饮食。2.注意安全,防止跌倒至摔伤、骨折。3.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各种不良刺激。4.有吞咽障碍的病人,宜给软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坚硬、辛辣、油煎之品,吃饭宜慢,防止误入气管引起呛咳或窒息。5.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象,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注1、 除以上食物外,其它大部分水果、蔬菜都可以少量食用的以浅色蔬菜、水果为宜。2、 禁忌使用铜制品的餐具烹制食品,少食加工后的成品食物。本文系李亚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受江苏泰州市神经病学会的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兼脑病中心主任杨文明教授于2014年9月19日至20日在泰州市神经病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新进展>>学术讲座,受到了来自江苏省各地神经病学专家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患者:药物名称:B1 钾钴胺分散片,大活络胶囊服用说明:治疗疱疹的药已经服用十天,现在停药了。现在就是吃营养神经的药,现在在针灸。本人比较着急。从发病到现在已经18天了。疱疹好了。就是耳朵里多少还有点疼。面瘫多久能痊愈。跪谢了。。。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面瘫已经半个月了。 本人比较着急,希望医生能尽快回复我。谢谢。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安徽省中医院脑病科李亚军:诊断应该为亨特综合症,治疗需要抗病毒(膦甲酸钠)、营养神经,恢复慢、预后差,大约在一月左右开始恢复
当出现头痛需要就诊时,请您参照下面几点向大夫反映自己的病情,以便大夫尽快准确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诊断。1、头痛的部位:是一侧还是双侧,是前头、后头还是全头,头外面还是里面2、头痛的性质:胀痛、跳痛、血管搏动样、紧箍感、重压感、电击样、刺痛或烧灼样疼痛3、起病的方式:突然或慢性的4、发作与持续:出现的时间是否特定,如早上、白天、睡觉后,女性注意与自己的月经周期有无关系,是持续性的或一阵阵发作性的,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数秒、分钟、小时、天,甚至年)5、有没有容易诱发头痛的因素(如咳嗽、大笑、打喷嚏、低头、弯腰等),或者能够减轻头痛的方式(如卧床、直立、按摩等)6、头痛时有没有其他伴随的症状如发热、头晕、呕吐、看不清东西、动作不协调等7、头痛的程度,如难以入睡或睡着痛醒等。
透明隔囊肿也叫第五脑室,属先天异常。 自Dandy 1931年报告首例透明隔囊肿(septum pellucidum cyst,SPC)以来,类似报告并不少见,随着CT和MR的应用和普及,国内外相关报告明显增多。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是一个良性的、孤立的囊性病变,不与脑室、蛛网膜下腔相通,囊液与脑脊液成分相似,囊液可能产生于囊壁。囊壁很厚,通过电镜对囊壁的超微结构进行组织学分析,观察到囊壁是由许多原纤维和纤维结构构成,囊壁似乎是源于透明隔,而非脉络丛和蛛网膜。CT或MR检查表现为透明隔增宽,向两侧弧形膨出,内含与脑脊液密度或信号相同的囊液。CT增强扫描,囊壁均无强化。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ESPC可能引起室间孔堵塞、脑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ASPC一般毋须治疗,作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E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开颅行囊肿切除、囊壁开窗、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等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而有待改进。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更为简便、准确和安全。透明隔囊肿的概念与诊断过去,人们将透明隔腔、Verga腔、透明隔囊肿和Verga腔囊肿统称为“透明隔腔”。Shaw指出,位于透明隔两壁之间的腔隙至少要宽于1mm才能称其为透明隔腔。透明隔腔是正常变异,通常无症状。若两侧侧脑室间的含液结构的两侧壁向两侧弯曲膨隆,不是正常的平行状态,且侧壁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则可成立透明隔囊肿诊断。这一人为规定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因为若一囊肿大小超过这一标准,则可能引起室间孔狭窄导致脑积水,或因压迫周围神经结构引起神经病学损害,而出现临床症状。而囊肿宽度小于等于5mm则多无症状。因此,若在轴位影像(CT或MRI)上,透明隔的两壁呈前后平行排列,直径小于10mm,临床无症状,称为透明隔腔。透明隔腔与侧脑室间可能存在交通口。若在轴位影像(CT或MRI)上,透明隔的两壁向两侧弯曲膨隆,凸向两侧侧脑室,两壁间直径大于等于10mm,多伴有可用该病变解释的临床症状,称为透明隔囊肿。透明隔囊肿与侧脑室间不交通。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室间的间隔,如融合不全,即产生一个潜在的间隙(透明隔间腔,即第五脑室),透明隔腔向后扩展即形成Vergae腔(韦氏腔),即第六脑室。研究发现:透明隔腔在一周岁以下的发生率为10%。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透明隔腔两侧壁外突,间距大于0.5cm时,可考虑为透明隔囊肿。透明隔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过程的颅内病变。大多数病人是在做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多无症状,不必进行外科处理。但有一些透明隔囊肿随年龄增长体积有所增长,并伴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差,癫痫、晕厥等透明隔囊肿是两侧脑室中间的间隔,为一层含神经纤维和灰质细胞的薄膜,位于脑的中线前部,其上方是胼胝体,后下方是穹隆,与脑中线结构紧密相连,一般不与脑室相通。成人仅有15%—20%存在,而其中93%到一定年龄尚未闭和或外伤、炎症等因素使闭和处重新开放,被脑脊液填充既形成透明隔囊肿。多数透明隔囊肿体积小,无临床症状,只有当囊肿巨大影响中线边缘系统或室间孔才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此时即手术治疗
脑梗塞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但如给予适当、及时的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最佳的黄金抢救时间是3小时内,4.5小时是静脉溶栓时间极限。在3个小时内用溶栓药物治疗,特别是“黄金1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尤为关键。一旦超过3小时,风险就会增加。脑缺血后血管开通每延误1分钟就将有上百万的神经细胞死亡。当发现有脑卒中迹象时,马上拨打120。当然不仅“及时送到医院”至关重要,“送对医院”也是正确救治的关键点之一。目前,许多医院在急救上还是按照就急、就近、就病家意愿的原则转运病人,这种传统的转运方式常常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结果,有瘫痪的,更有不少死亡的。有的医院即使规模很大,但对卒中诊治不太擅长,可能会在救治效果上大打折扣。所以救治脑卒中,应选取有“卒中中心”或“卒中单元”的救治医院即具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医院,而非所有的大医院。这类医院能在患者到达后,在60分钟内实现快速救治。目前公认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为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方法,静脉溶栓是在相应溶栓药物作用下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机械取栓是在机械辅助下系统取出血栓,二者的目的均是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脑组织血流,挽救岌岌可危的脑细胞,预后较普通治疗更好。但溶栓的治疗时间窗要求较高,且禁忌症较多如脑出血史、近期手术史、出血倾向等。静脉溶栓一般要求在发病4.5h之内,支架取栓要求前循环在发病6h以内(前循环超时间窗的患者经影像学筛选符合DAWN和DEFUSE3研究标准的也可以取),后循环时间窗要求相对宽松。对于超出时间窗以内科治疗为主,主要包括及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药物的应用,脑保护治疗,加强对于基础疾病的控制,合并房颤的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等。同时对于卒中患者,我们强调早康复,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及早进行康复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发病6个月以内都是恢复期,都可以降低致残率,同时应重视语言、运动、心理等多方面的康复训练,常规进行卒中后抑郁筛查,并对无禁忌症的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目的是尽早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还应尽可能早期安全启动卒中的二级预防。如存在颅内外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急性期过后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改善血管狭窄及闭塞状况,大大降低远期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降低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