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住院流程:分为两种情况: 1、已拿到住院单:扫码好大夫二维码,如医院要求核酸检测需要提前做好。 2、未拿到住院单:扫码好大夫二维码,发送病历号给我,留言说明住院,我在电脑系统开好住院单后,按照通知住院时间直接去住院地址,到头颈三区,找门口的工作人员,我会提 前把住院纸质单给工作人员,请报好名字给工作人员会给您安排住院。 【住院地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2号楼10楼头颈三区,广州市黄埔区S378(九龙大道)
今年4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公布了最新肿瘤监测数据: 2019年,深圳市共报告常住人口新发恶性肿瘤病例27963例,其中男性13179例,女性14784例,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肺癌依旧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数榜首,甲状腺癌首次跃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但有人说甲状腺癌是“温柔”的癌症,甚至给它冠上“幸福癌”的称号,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甲状腺癌确实相比其他癌症的现有治疗方案更有效,进展较缓慢,有些种类恶性程度比较低,但也不是“温柔”的、“幸福”的,因为每年仍有8000多病人不幸去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Globalcan2018的统计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人数有194232人,将近20万人,发病率在所有统计的癌种中排第8位,而死亡人数有8603人,在所有统计的癌种中排第23名。 所以,整体作为一个癌种,甲状腺癌相对其他常见癌种,属于治疗效果较好,进展缓慢的癌种。 但甲状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它们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期是不一样的。有一部分类型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并不理想。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主要有四种比较常见的亚型: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相对治疗效果较好 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相对治疗效果较好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现有治疗方式一般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最恶性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DTC较温和,也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甲状腺癌,如果发现的早,可以通过手术等治疗方案,预后较好,发展缓慢,所以可以称作一种相对比较温和的癌症。而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是最恶性的癌种之一。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生存期居于两者之间。 我国现有的诊疗规范提到,甲状腺癌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靶向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是针对晚期甲状腺癌,难治性的甲状腺癌,以及像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的靶向药物仍然很少,有很多未满足的患者需求。 随着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发病数量上升本身就说明对甲状腺癌的预防治疗应该引起重视,不应该盲目乐观。 对甲状腺癌的预防,在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里提到: 高危对象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 2.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 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 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 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 8.RET基因突变。 筛查建议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1.一般人群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2.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1次。 3.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甲状腺癌早期患者是没有明显症状的。 当肿瘤较大时,在颈部前方可以看到或摸到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若甲状腺癌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如喉返神经、气管、喉、食管等时,可出现声音沙哑、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吞咽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相应症状。若甲状腺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时,常常可以在颈部摸到异常肿块,即肿大淋巴结。若甲状腺癌转移到肺、骨、脑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骨转移可出现骨痛、骨折、骨转移灶压迫神经导致麻木、瘫痪;脑转移则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此外,甲状腺髓样癌还可出现面容潮红、顽固性腹泻、心动过速、多汗等症状。
甲状腺癌术后都得终身吃药吗? 甲状腺癌手术后一般都会进行内分泌治疗,即甲状腺激素治疗。 如果是为了抑制促甲状腺素水平,从而减少甲状腺癌复发风险,我们称之为抑制治疗;如果是为了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则称之为替代治疗。内分泌治疗用药首选左甲状腺素口服制剂。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仅适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心脏功能以及对药物的耐受度综合考虑,促甲状腺素并非抑制得越低越好。 至于用药年限,一般建议中、高危组患者终身抑制治疗,低危组患者抑制治疗时间5-10年,之后改为替代治疗,也就是说,低危组患者如果手术没有切除全部甲状腺,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能代偿,则有可能不需要终身吃药。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手术后只需要替代治疗。
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癌吗?甲状腺结节该如何应对? 小can首先讲一点,甲状腺出现结节是很常见的。在一般人群中,由触诊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7%,由超声检查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0%-76%,看似很高的比例,其实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只有5%-15%是甲状腺癌,其余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所以有甲状腺结节并不等同于得了甲状腺癌,关键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当体检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时,首先要做的是前往正规医院的头颈外科或甲状腺外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进一步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必要时需要复查超声或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结节的良恶性,然后由专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或其他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是无需手术切除的,只需定期进行B超检查来监测结节的变化即可。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人有健康体检的意识。而在健康体检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甲状腺异常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其中,以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为主。 甲状腺癌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居多,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其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什么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mm 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而其中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增长居多,据调查显示,在甲状腺新发病例中,约有>50%为PTMC。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检查与确诊就目前而言,高分辨率超声影像检查是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最可靠的依据,也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此外,对于CT、MRI以及PET-CT检查,因为它们对PTMC的定性效果比不上超声检查,因此,一般不建议将这三者作为诊断PTMC的常规方法。当然,为了进一步确诊,可推荐采取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目前对PTMC的治疗方案仍没有比较标准的答案,尚有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部分PTMC处于亚临床状态,恶性程度低,一般很少会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意义的甲状腺癌,甚至有些终生无症状,而且如果后期有恶性发展的趋势再采取手术切除亦可,因此建议对无转移和无症状的PTMC可不给予任何治疗,只需保持观察随访即可。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虽然PTMC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但并不都是不进展的亚临床状态,而且,甲状腺癌并非一发生就是晚期的,任何甲状腺乳头状癌都是由PTMC进展而来的。有部分PTMC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甚至在早期就出现局部侵犯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此外,因为PTMC治疗效果和预后好,大部分患者在早期经过外科治疗甚至可实现根治,因此早诊早治很重要,更应积极治疗。 总的来讲,如果认为所有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安全的,不需要关注,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不能等同于早期癌,有部分的PTMC也是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的,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那么,对于PTMC的治疗,有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呢? 由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联合制定的2016版中国《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认为: “PTMC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该综合术前危险评估、超声二维成像特征、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浸润性、多灶性、淋巴结转移倾向性)、并适当考虑患者的思想压力及长期密切随访观察的可能性等方面而决定。” 也就是说是否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应结合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应该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以免疾病进展。 其中,共识认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PTMC患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如,具有下列任一条高危因素的PTMC患者: ①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②甲状腺癌家族史; ③已确定或高度怀疑颈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④癌灶有腺外侵犯(如侵犯喉返神经、气管、食管等); ⑤病理学高危亚型(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型,实体/ 岛状型,嗜酸细胞亚型); ⑥穿刺标本检测 BRAF 基因突变阳性; ⑦癌灶短期内进行性增大(6月内增大超过3mm)。 此外,建议PTMC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症主要包括: ①癌灶直径在 6mm 以上; ②多灶癌,尤其双侧癌; ③患者心理负担大,要求手术; ④TSH 水平持续高于正常。 对于低危的PTMC患者,该如何处理? 共识认为应“严格选择指征并充分结合患者的意愿,可采取密切观察的处理”。其中,建议PTMC患者密切观察的适应症包括: ①病理学高危亚型; ②肿瘤直径≤5mm; ③肿瘤位于甲状腺腺体内且无被膜及周围组织侵犯; ④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⑤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⑥无青少年或童年时期颈部放射暴露史; ⑦患者心理压力不大、能积极配合,满足以上全部条件的患者可建议密切观察(同时具备①~ ⑥属于低危 PTMC)。 此外,对于PTMC术后的患者,一般不将131I清甲治疗作为PTMC术后的常规处理手段,但如有以下适应症,可考虑采取131I治疗: ①明确有远处转移灶; ②肿瘤未能完整切除、术中有残留; ③仍存在不易解释的异常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持续升高。 应保持长期的随访! 无论是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还是未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保持长期的随访。对于前者而言,长期随访可利于早期发现是否有肿瘤复发和转移,并且动态观察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后者而言,长期随访主要目的为确定是否发生肿瘤进展,以及评估是否需要给予手术治疗。 (来源:丁丁医聊)
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PTC)、滤泡癌(FTC)、髓样癌(MTC)以及未分化癌(ATC)。而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又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所有甲状腺癌中,以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为多见,据文献报道,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乳头状癌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 DTC的治疗原则,以外科治疗为主,辅以术后内分泌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某些情况下需辅以放射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一种)是甲状腺癌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放射性碘治疗、哪些患者适合使用该治疗手段以及在进行放射性碘治疗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什么是放射性碘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顾名思义,即利用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碘元素(I-131)进行治疗。 治疗原理主要是利用甲状腺组织具有摄取碘的能力,服用I-131后,该物质可通过胃肠道吸收,随血液循环流动,被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以及可能存在的转移灶摄取,而I-131释放射线,从而破坏这些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当然,会有人担心,I-131具有放射性,会不会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很大的伤害。事实上,I-131只在甲状腺组织内聚集,进入人体内未被吸收的I-131会随大小便排出体外,因此不会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损伤。 哪些患者适用放射性碘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是甲状腺肿瘤治疗的重要一环,对于部分甲状腺肿瘤患者,推荐使用。 根据《甲状腺诊疗规范》所示,I-131的治疗指征为: ①《2015ATA指南》对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患者强烈推荐131I治疗。 ②对中危分层患者可考虑131I治疗,但其中有镜下甲状腺外侵犯但癌灶较小或淋巴结转移个数少、受累直径小且不伴高侵袭性组织亚型或血管侵犯等危险因素的中危患者经131I治疗后未能改善总体预后,可不行131I治疗。 ③对低危分层患者,不推荐行131I治疗。 ④《2015ATA指南》对低危人群中淋巴结受累≤5 个(无节外侵犯、累及<0.2 cm)者,已不再推荐行131I治疗。但若从便于通过监测血清Tg水平及131I全身显像后续随访的角度来看,可行131I清甲治疗。 当然,对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或者计划6个月内妊娠的女性患者,为放射性碘治疗的禁忌症,这类患者不能使用该治疗手段。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碘治疗并不能单独用于甲状腺肿瘤的治疗,通常只能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进行放射性碘治疗前,需要准备什么? 因为考虑到碘-131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而且甲状腺对碘的摄取是放射性碘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进行放射性碘治疗前,进行完善充足的准备,是提高放射性碘治疗疗效的必要条件。包括哪些准备呢? ①需要住院隔离: I-131具有放射性,服用后,患者的排泄物也会具有放射性,所以为了避免对其他人的健康造成影响,以及避免对环境带来放射污染,进行放射性碘治疗需要住院隔离。此外,放射性碘治疗后,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颈部肿胀、骨髓抑制等,住院治疗方便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②低碘饮食: 在进行I-131治疗前应低碘饮食或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含碘药物,避免这些含碘的食物或药物影响甲状腺摄取I-131的功能,从而影响疗效。 ③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通常来讲,癌细胞摄取碘的能力比正常甲状腺细胞差,而TSH能刺激甲状腺组织摄取碘,使甲状腺内的癌细胞更多地摄取碘,可提高放射性碘治疗的疗效。所以,在进行I-131治疗前,一般需要将血中TSH升高至正常水平以上。 ④I-131治疗前扫描检查: 通常在进行I-131治疗前,需要进行全身放射性碘扫描检查(扫描时需要用到很小剂量的I-131),以“锁定”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癌组织的范围,从而帮助医生确定I-131治疗剂量。 更多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麦语传声)
在肿瘤治疗中,放化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对于绝大多数癌症而言,放化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对抗癌症的“武器”。 然而,放化疗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正常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口腔黏膜炎是接受放化疗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大面积的口腔黏膜炎,患者常常感到疼痛不已,不仅影响正常的饮食,还会影响癌症的治疗。所以,预防和治疗放化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在癌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指的是继发于肿瘤放疗的口腔黏膜损伤,在一般的肿瘤患者中发病率为30-40%,在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 与普通的口腔黏膜炎所表现的溃疡周围红肿疼痛,具有无需干预治疗和短时治愈的特点不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主要表现为口腔局部剧烈炎症表现、吞咽困难、进食减少、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和继发性口腔感染或系统感染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通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和治疗。 根据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慢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通常在常规分割放疗(2 Gy,1/d)后的7~14 d或累计放疗剂量达到10~20 Gy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持续到放疗结束后2~4周或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后1~2周好转。 慢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可发生在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出现因唾液腺广泛萎缩而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导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因素众多,不仅与放疗剂量、密度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的因素有关,比如年龄>65岁、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既往有牙周疾病史、唾液腺分泌腺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糖尿病、吸烟、精神心理因素、肿瘤的性质以及并发症等。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是由化疗药物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化疗后口腔并发症。 化疗药物不仅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对更新较快的黏膜上皮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内的DNA和/或RNA及蛋白质合成,从而阻碍细胞复制,导致基底细胞更新障碍,导致唾液腺分泌减少,从而造成口腔黏膜干燥、萎缩、缺损,易引起细菌、病毒、真菌的侵入,发生口腔黏膜溃疡。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病程大致可分为红斑期、溃疡期和愈合期,病损常累及非角化黏膜如软腭、颊部、舌腹。 导致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化疗药物的种类、使用剂量、化疗周期数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年轻人风险更高)、口腔卫生差、具有急慢性口腔疾病、遗传因素以及全身状况差等。 口腔黏膜炎,该如何预防和护理?事实上,放化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不仅可以治疗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1)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口腔黏膜炎的重要措施之一。人体的皮肤、黏膜等表皮组织上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但能参与正常的生理活动中,比如口腔定植菌可帮助消化食物并维持口咽pH值在6.6-7.1适宜范围内。放射治疗中,放射线可对唾液腺及黏膜造成损伤,使得腺体组织不能有效分泌唾液,口腔逐渐变为酸性,从而导致真菌的大量繁殖。 在接受放化疗前或治疗过程中,正确的口腔护理,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早晚及饭后使用软毛刷刷牙、对口腔内残根残冠及时处理,以及使用漱口液清理干净口腔内食物残渣及污垢,可有效控制有害口腔细菌的繁殖,降低口腔感染的概率。 (2)口腔黏膜保护剂的使用 在放化疗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包括金因肽喷湿口腔黏膜、硫糖铝混悬液口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局部涂抹或配漱口液漱口、谷氨酰胺口服等。或者使用蒙脱石散喷剂可覆盖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层,提高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从而对口腔黏膜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概率以及减轻口腔黏膜炎。 (3)饮食和营养支持 饮食上应避免辛辣、过热、过咸的食物对口腔的刺激。此外,据文献显示,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口腔黏膜炎的持续时间成线性关系,所以,在治疗期间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不仅有利于肿瘤患者的整体恢复,也能加速口腔黏膜的愈合。 (4)对症治疗 主要为抗炎、抗感染、镇痛治疗,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症治疗。 (5)冷冻疗法 口腔冷冻疗法可以通过局部降温使口腔内温度迅速降低,使得黏膜内血管收缩,降低化疗药物毒性对口腔黏膜的损伤。同时,口腔内温度降低后不适宜细菌生长,进而减少局部感染的机会。 在美国,有不少医院的临床营养师建议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时嘴含冰块。也有不少的研究证据认为低温可有效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当然,严格来说,冷冻疗法还缺乏严谨的临床研究证明其有效性(没有办法做双盲试验,毕竟患者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嘴里放了冰块),所以不排除是患者的心理作用所致。不过,有对照试验数据表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的确下降了,所以,对于这种方法可以尝试使用。 (本文来源“麦语医声”)
1.到当地医院病理科借病理玻片(病理切片),取病理报告单或者复印件; 2.在中肿掌上就医的 App 预约挂病理科专家会诊号; 3.将病理玻片和病理报告单送到2号楼6楼病理科会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