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7岁患儿,偶然发现左侧腹部肿块,有时伴有饭后呕吐,无伴其它不适。入院后查腹部增强CT,提示腹膜后肾上腺区巨大肿物,约15cm10cm9cm,推挤左侧肾脏移位至盆腔,邻近腹主动脉、脾脏、胰腺及胃均受挤压.治疗后治疗后0天行左侧肋下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肌层及深筋膜(或腹膜),打开覆盖肿物表面的脏层腹膜及筋膜,紧贴肿物表面,自肿物外侧向头侧、背侧以及内侧钝锐形结合游离,小心接扎断开自腹主动脉发出的肿瘤滋养血管,保护好肠管、腹主动脉等周边脏器。完整切除肿物。手术历时约2小时。术后病理报告:节细胞神经瘤。术后第一天流食,术后第4天拔除引流管,术后第8天拆线出院。
1.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一次,前2年每三个月复查,第2-5年每半年复查,5年之后每年复查。复查项目包括:鼻咽镜/喉镜、头颈部MRI、胸部及上腹部CT或B超、常规抽血检查、听力检测等。 2.定期到牙科门诊,以检查口腔卫生及有无龋齿与病变;治疗结束后1至3年内应尽量避免拔牙,若非拔不可,亦需经医师慎重检查后再做决定。
常常有病人问为什么定位了,要等好几天才能做上治疗。其实我们并没有在闲着,反而为了您的治疗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希望能给病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们放疗常规流程: 准备→体位固定→CT扫描、图像传输及模拟重建→医师进行靶区和正常组织勾画→确认放疗剂量处方→物理师制定计划→医师初步修改→物理师优化计划→医师再次修改及最后优化→加速器模拟验证→质量控制→开始治疗(通常为定位后3-5个工作日)。 所以,请给予我们一点时间,一起等待一个最佳的、最适合您的放疗计划。
何谓HPV? 人乳头状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属DNA病毒。HPV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容易生存增殖,故男女两性的外生殖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病毒可自身接种,因此发生于肛门等部位的损害常出现于两侧接触面。HPV感染生殖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癌有关,它是一类嗜上皮性DNA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感染人和动物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增殖性损伤,HPV有100多种亚型,其中16、18、31、33、35、39、45、51和52型有潜在致癌作用。尤其以16、18型长期感染与女性宫颈癌的发生密切有关。HPV感染在宫颈癌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浸润前或浸润期宫颈癌中存在HPV16、18、31和33型。HPV感染与宫颈恶性病变密切相关,在宫颈不典型增生细胞及恶性细胞中查到病毒DNA序列。外阴、阴道、肛周区域的湿疣可以转化为鳞癌,这种转化通常需要5~40年。其过程是HPV进入表皮良性增生,在协同致癌因子作用下,经过不同程度的挖空细胞非典型增生,发展为原位癌,最后出现浸润癌。由于HPV感染后具有潜在的致癌力,大量尖锐湿疣病例的结果表明,HPV与表皮恶性肿瘤发生有关。现与尖锐湿疣有关的HPV类型有16个:1~6、10、11、16、18、31、33、35、41和42型等。最常见6、11型,HPV致尖锐湿疣多发生于性活跃的人群,特别是发生于青年人群和妊娠期的妇女。 HPV感染与宫颈癌 HPV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DNA病毒。人类感染HPV十分普遍,感染率也很高。在性活跃人群中,20%~80%以上的人有HPV感染史。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许多流行病学和分子学研究均毫无疑问地证实了HPV与宫颈癌的病因学联系。1995年WHO已将HPV确定为宫颈癌的病因。 一些前瞻性研究显示,HPV感染阳性的妇女在2年内有15%~28%进展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尤其是HPV16和18型感染危险性更高。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以往认为由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发展到浸润癌需要10~20年的时间,但现在这一过程已经有逐渐缩短的趋势。 尖锐湿疣及其传播方式和途径 尖锐湿疣是由HP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表皮肿瘤样增生,是国家法定的八种性病之一。它的传播方式是接触性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以前者为主。间接接触的途径很多,如用污染的手搔抓阴部,使用污染的毛巾、内裤、床单等也会引起尖锐湿疣的传染。引起感染的原因还有不注意阴部卫生或在便前不注意洗手。 感染尖锐湿疣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HPV病毒的来源,机体不会自身病变;二是要有局部皮肤黏膜破损,所谓局部是指人体阴暗、温暖、潮湿的部位,HPV病毒仅在人的身体感染,其好发部位主要在人体阴部、肛周和腔道内部(阴道、尿道、肛),这些部位分泌物多、局部潮湿、皮肤黏膜薄嫩、易受外伤或发生皮肤黏膜破损以及受损部位伴有真菌细菌感染等,这些都是HPV生长存活的有利环境。如果这些部位有破损,又有HPV病毒来源,就有可能患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会并发其他性病或癌变吗? 尖锐湿疣仅仅是性病中的一种,在患尖锐湿疣的同时,可能会感染其他性病,如生殖器疱疹、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所以患者在感染尖锐湿疣后应到正规医院做些化验,确诊是单纯性的,还是复合并发了其他性病,只有明确诊断后才能对症下药,尽快治好。尖锐湿疣如长期不治愈,经常复发,或因部位特殊,如在阴道壁、宫颈口等处,难以发现,年数多了会发生癌变。经科学验证,10年病程的癌变率是20%。 尖锐湿疣是否能治愈?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医学完全有能力将尖锐湿疣治愈,但是要承认HPV很顽固。一旦感染上HPV后,潜伏期1~8个月,平均3个月。在潜伏期之内,患者大都没有自觉症状,不痛不痒。而在这个阶段,病毒已在皮肤基底层大量蔓延。如果仅仅把疣体去除,其皮肤基底层仍有大量的潜在(亚临床感染)病毒存在,就有可能复发,复发的概率在70%以上。尖锐湿疣属常见病、多发病,不是疑难杂症,更不是绝症。只要患者能及时就医,有信心、有耐心地认真用药排毒,其治愈率还是非常高的。 关于尖锐湿疣的治疗 尖锐湿疣的治疗原则主要有3个方面: ①直接破坏并清除尖锐湿疣组织,所采用的方法有外用疗法,如采用冷冻、激光、微波、电烧等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②反复用药物涂搽尖锐湿疣损害和损伤的表皮,使表皮内的HPV抗原暴露于真皮内的免疫系统,从而建立和发挥完整的免疫功能,以清除疣组织。 ③提高患者机体全身性和局部性免疫力,提高患者机体抗HPV感染的能力,所采用的方法是全身性或局部性免疫疗法等。如采用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时,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或用其他方法去除疣体后再用干扰素,以达到辅助治疗或减少复发的目的。但干扰素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高。白介素是生物细胞受损伤后产生的一类介质,是人体防御功能的表现。治疗尖锐湿疣用的白介素-2,是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对减少复发有一定辅助疗效。 值得提出的是HPV疫苗。近10余年来,HPV疫苗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已进入临床试验。HPV疫苗分预防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对暴露于HPV的高危人群非常有效,可以预防感染和再感染。治疗性疫苗能引起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借此阻止皮损的发展,清除病灶甚至恶性肿瘤。在感染的初期阶段,可作为对常规治疗的辅助性治疗。 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尖锐湿疣,因为手术治疗后,尖锐湿疣很容易复发,使治疗失败。但对带蒂的较大的疣体可考虑手术切除。有的患者尖锐湿疣生长过于迅速,或大如菜花,其他治疗十分困难,可考虑手术治疗。至于手术切除子宫以彻底清楚病灶,因手术损伤较大,有一定的风险,则大可不必。 治疗阶段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消除一切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尽量保持好心情,使生活工作一切正常。其次做到饮食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不要透支精力,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做到上述两点,自身的免疫功能就会提高,能帮助身体产生抗体,有利于控制复发。 有关消毒 HPV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对较强,耐寒不耐热,在40℃以下可存活几天,在-20℃环境中可存活2~5个月,在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在55~60℃时即发生变质,通常大部分的消毒剂都可以杀灭存活于体外的HPV,被污染的衣物及物品可用消毒剂浸泡或煮沸消毒。
1、精神或身体的因素 精神压力过度是导致脱发常见病因。精神紧张、忧郁、恐惧或严重失眠等均能致使神经功能紊乱,毛细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头皮位于人体的最上端,因而头发最易脱落。如果压力持续,再加上心理素质较弱,就易发生断发(毛)癖、食发(毛)癖、拔毛癖等。头部外伤,脊髓、延髓、中脑和脑干的病变,均可以引起头发脱落。精神因素还会严重地影响头发的生长周期,长时间的视力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神经过度紧张、急躁或忧虑情绪、熬夜等,均可导致头发生长周期缩短,出现脱发现象,导致早秃。常见如产后脱发、重病后脱发、考试后脱发以及一些担负重大责任的单位负责人或商人的发。2、激素分泌失衡及遗传因素 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头发的生长,而生长激素的缺乏则会使头发的生长速度相对变慢;性激素还会影响毛发的健美:女性激素使头发柔软而富有光泽;男性激素则会使头发变得坚硬而粗壮,一旦体内性激素失去平衡,就可能出现毛发异常。因此,产后、更年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雌激素不足而脱发;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肢端肥大症晚期等,均可导致头发的脱落。大部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时都会脱发,证实脱发的确可因荷尔蒙而致,如果是这种情况可选择接受荷尔蒙治疗或由医生处方服食药物。3、疾病及药物治疗的因素 贫血、营养不良、急性高热、感染性疾病或长期肝病,如果干扰了发根部毛母细胞的功能,则会影响头发的生长与色泽,甚至使毛母细胞正常分裂被抑制,而使毛发处于休止期,出现头发脱落。此外,患卵巢肿瘤时,可因分泌过多雄性激素,发生头皮屑增多、头发油腻,导致脂溢性皮炎与脱发。 药物与头发的关系 许多药物会损伤头发,妨碍美容。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砷剂等药物可致脱发,长期服用抗菌素和止痛片,易出现头发细短、脱落的现象。部分营养补剂中含有兴奋剂,长期使用易使头发受损。普通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高血压药都可导致脱发,医生可建议病人转用别种药物。 其它的药物治疗因素如接受化学治疗、服用减肥药、胃溃疡药、维他命A酸;至于治疗癌病的化疗,很多人都知道会引致脱发,这是由于化疗会杀死癌细胞以外任何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处于生长期的发根细胞,所以便会有约九成的头发脱落。当化疗停止后头发会逐渐重生生长。4、食物及营养代谢的因素 由于偏食等因素而引起的营养不良,以及因消化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致营养不均衡或吸收障碍,均可导致头发的正常生长被抑制而进入休止期,并出现头发稀疏、枯焦、早白或脱落。食糖或食盐过量、蛋白质缺乏、缺铁缺锌、过量的硒等,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精氨基琥珀酸尿症、高胱氨酸尿症、遗传性乳清酸尿症、甲硫氨酸代谢紊乱等,也是头发脱落的原因。 营养素与头发的关系 碘可促进毛皮质中黑色素的形成,有助于细胞增生活跃,产生足量的黑色素,碘缺乏时黑发在生长过程会变成白色; 钙人体内缺钙时,头发会过度变粗、干燥且脆弱易断; 维他命缺乏叶酸、泛酸或B族维他命时,头发会变成灰白色; 蛋白质严重缺乏蛋白质的儿童,头发会慢慢变成红色; 金属元素缺锌会导致头发脱落,出现秃****;缺铜、铁、钴则会使头发逐渐泛黄直至变白。5、先天性的因素 先天因素如:发育缺陷、各种综合症、早老病等所引起的头发完全缺失或稀疏;毛囊发育不良造成头发细软易断。先天性秃发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见于近亲结婚所生育的后代。6、物理性及化学性的因素 生活环境与头发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头发的健美密切相关。现代城市中的黑烟和废气等严重污染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从而对头发产生危害;长期作业于强烈的阳光下,会造成头发的黑色素脱落而变成茶褐色,并可切断头发内的蛋白质供应,使发丝粗糙无光。 物理因素如拉伤、擦伤、烧烫外伤及电伤等;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脱发:包括发型性脱发、局部摩擦刺激性脱发等机械性脱发;放射性损伤临床上划分为四度,均可引起头发脱落;日光中的紫外线过度照射,经常使用热吹风,头发也容易变稀少。 因物理因素造成的脱发又称物理性脱发。 化学因素如洗发精里的硼酸或染烫发药水:烫发剂、洁发剂、染发剂等美发化妆品是引起脱发的常见原因。近几年来,妇女头发变稀疏的发生率不断增多,可能与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宣传导致滥用洁发剂有关。因化学因素造成的脱发又称化学性脱发。7、内分泌失调的因素 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过度活跃和不够活跃都可能导致头发变稀变薄,甲状腺补充剂可令头发回复正常。甲状腺素分泌量也与头发的优劣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头发较细软,功能减退时则头发干燥且无光泽。8、免疫系统机能反应絮乱 免疫系统可能袭击毛囊,导致脱发,如自体免疫功能絮乱象红斑性狼疮造成的脱发;医生通常会在病人脱发的位置,直接注射少量类固醇。9、护理不当及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与头发的关系不良生活习惯 1)、整天戴帽会压迫头皮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尤其在炎热夏季,帽子妨碍通风,久之易使头发脱落; 2)、酗酒过度会导致胃肠疾病,从而影响蛋白质、维他命等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酒中所含防腐剂对毛发的健美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经常饮用碳酸类饮料而对肠胃产生刺激,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导致脱发; 4)、过度的运动也会影响头发的健康,会出现毛丝柔细并导致脱发; 5)、长时间生活在空调房间,可致头皮屑增多和脱发。 护发与美发不当 1)、用刀削发尖易损伤毛髓质、毛皮质与毛表皮,常出现头发分叉与断裂现象,特别是削发后立即烫发,对头发损害更大。用剪刀剪断头发,不会损伤发端,头发才会健康地继续生长; 2)、烫发、染发不当会损伤毛皮质。烫发水能溶解毛皮质中的蛋白质与脂肪,使头发软化呈波浪状;染发剂则可去除毛皮质内的黑色素,进而渗入染发剂中。因此烫发剂、染发剂的质量、使用的剂量与应用方法很重要,正确而恰当地使用可减轻其对头发的伤害; 3)、过多地使用电吹风会损害毛皮质与毛髓质,使头发干枯、分叉、变细直至脱落; 4)、发刷选择不正确和梳理方法不正确会损伤头发。可产生静电作用的尼龙制发刷,梳头时可产生高达数百伏特的静电,由毛干传至毛根下放电,导致毛孔与毛根组织之间产生气泡,久之,毛孔与毛根完全松离,而引起脱发;钢丝刷与猪毛制成的发刷会损伤头发,也不宜选用,最好选用橡胶或塑胶制的发刷或角质的木制的梳子; 5)、洗头剂选用不当会影响头发健美。市面上出售的石油系列洗发剂、护发素,会使头皮的皮脂成分受损,导致皮屑增多、头皮干燥。10、真菌感染、寄生虫、病毒及化脓性皮肤病等因素 感染性脱发:头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麻风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苍白螺旋体,以及各种真菌引起的头癣均可引起脱发。局部皮肤病变如溢脂性皮肤炎、扁平苔藓、感染霉菌或寄生虫等也是造成脱发的主要因素。头皮上的嗜脂性真菌在皮脂腺分泌量大的前提下大量繁殖,成灾的嗜脂性真菌从毛囊中获取营养并把代谢产物排放在那里,刺激毛囊和头皮出现慢性炎症-脂溢性皮炎,毛囊逐渐萎缩,生发功能逐渐减退,头发逐渐减少直至光秃。头螨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肉眼无法看见。它寄生在人类的毛囊里,以皮脂为食物,并且分泌解脂酵素(lipase),侵蚀皮脂腺,阻塞毛囊,造成脱发或秃头。
以前谈到性病,首先会想到男性。的确,根据8年前的数据统计,发病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性的比例为8:1。但近年来,女性性病患者的数量上升较快,现在男女性病患者的比例已经达到1.4:1。而且,很多在男性身上症状明显的性病,在女性患者中常常没有特殊表现,以致耽误治疗时机。 女性性病不及时治疗,可以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引起性交困难和下腹及背部疼痛;可以宽扩散至输卵管导致输卵管炎,导致不孕症和异位妊娠;一些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关。孕妇感染性病,还可能导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如果到这一步才治疗性病,岂不悔之晚矣? 那么,有不有办法通过某些迹象发现女性可能患有性病呢?下面提出的六种病况颇有特征性,一旦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可高度怀疑女性已染上性病,女性和性伴侣可学会及时治疗和自我保护。 迹象1、白带增多,为黄色或绿色的脓液,往往伴随小便时疼痛,小便次数增加,而且有弊不住尿的情况。 提示:淋病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女性在感染淋病后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容易耽误治疗。而男性淋病患者却多有明显症状,且淋病由男性传给女性比由女性传给男性更容易。如果和已患淋病的男性有过一次不戴避孕套的性接触,女性被感染的可能性为40-60%。因此,女性应学会自我保护,避免与有淋病症状的男性发生性接触。若危险性行为已经发生,即使女方没有症状也应去医院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治。小提示:男性感染淋病时,多表现为尿道口流黄色脓液,用手沿尿道口方向轻轻一挤,有更多的脓液溢出。 迹象2、白带增多,为豆腐渣样,白色,结块,量明显增多。常常伴有内、外阴瘙痒,瘙痒往往非常强烈。 提示:念球菌(真菌)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因此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与其他性病不同的是,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女性阴道炎症,75%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患过一次,40——50%有两次以上发作。从发病年龄来看,20岁左右性活跃期为最好发年龄,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部分女性是由不洁性行为以外的途径感染:如不注意外阴的清洁或使用不洁净的卫生纸、卫生巾;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阴道内正常细菌被杀死,导致菌群失调,有利于疾病的真菌生长;糖尿病患者由于血中糖含量高,容易感染念珠菌性阴道炎。 迹象3、外阴奇痒,白带增多,可以有泡沫,内裤上还经常有黄色的液体。 提示:滴虫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一般女性得滴虫性阴道炎的较多,主要是由于阴道的自然酸性环境被破坏所致。但男性感染概率小,而且多数没有症状。 迹象4、生殖器表面有溃疡。多表现为大阴蜃或小阴唇内侧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的硬结,表面有轻度破溃。女性往往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溃疡会在一个月左右消失 提示:早期(一期)梅毒 这种溃疡就是医学上据说的“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特殊表现。硬下疳表面有大量的病原体,接触后被感染的概率极高。但由于它会自动消失,且不痛不痒,往往得不到女性和性伴侣的重视。 迹象5、身上出现很多红色的斑,颜色比较暗,需要注意看才能发现,而且不痒。 提示:二期梅毒 一般梅毒的硬下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二期梅毒。最典型的是在手心和脚心出现这种暗红色的斑,周围还可以有脱皮。此时若再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梅毒将向晚期发展,累及全身多脏器,治疗困难,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孕妇感染梅毒后不及时治疗,会将疾病传播给胎儿,所以需要特别重视。 迹象6、阴道口周围出现小菜花样或锯齿状的生物,碰上去没有痛觉,平时也没有任何感觉。 提示:尖锐湿疣 这种增生物表皮不红,往往是灰白色或皮肤的颜色。如果不管它,增生物会越长越大、越来越多,可以堆满阴道口,甚至阻塞阴道。这一特点可以用来鉴别女性假性湿疣。假性湿疣不会长大、增多,没有传染性,只要注意清洁,减少白带对局部的刺激,症状就可减轻,不必治疗。 小提示:假性湿疣在白带多的女性中常见,表现为小阴唇内侧天鹅绒样、鱼子样或绒毛状突起,大小比较均匀,粉红色或稍透明。 以前谈到性病,首先会想到男性。的确,根据8年前的数据统计,发病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性的比例为8:1。但近年来,女性性病患者的数量上升较快,现在男女性病患者的比例已经达到1.4:1。而且,很多在男性身上症状明显的性病,在女性患者中常常没有特殊表现,以致耽误治疗时机。 女性性病不及时治疗,可以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引起性交困难和下腹及背部疼痛;可以扩散至输卵管导致输卵管炎,导致不孕症和异位妊娠;一些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有关。孕妇感染性病,还可能导致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如果到这一步才治疗性病,岂不悔之晚矣? 那么,有不有办法通过某些迹象发现女性可能患有性病呢?下面提出的六种病况颇有特征性,一旦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可高度怀疑女性已染上性病,女性和性伴侣可学会及时治疗和自我保护。 迹象1、白带增多,为黄色或绿色的脓液,往往伴随小便时疼痛,小便次数增加,而且有弊不住尿的情况。 提示:淋病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女性在感染淋病后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往往容易耽误治疗。而男性淋病患者却多有明显症状,且淋病由男性传给女性比由女性传给男性更容易。如果和已患淋病的男性有过一次不戴避孕套的性接触,女性被感染的可能性为40-60%。因此,女性应学会自我保护,避免与有淋病症状的男性发生性接触。若危险性行为已经发生,即使女方没有症状也应去医院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治。 小提示:男性感染淋病时,多表现为尿道口流黄色脓液,用手沿尿道口方向轻轻一挤,有更多的脓液溢出。 迹象2、白带增多,为豆腐渣样,白色,结块,量明显增多。常常伴有内、外阴瘙痒,瘙痒往往非常强烈。 提示:念球菌(真菌)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因此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与其他性病不同的是,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女性阴道炎症,75%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患过一次,40——50%有两次以上发作。从发病年龄来看,20岁左右性活跃期为最好发年龄,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部分女性是由不洁性行为以外的途径感染:如不注意外阴的清洁或使用不洁净的卫生纸、卫生巾;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阴道内正常细菌被杀死,导致菌群失调,有利于疾病的真菌生长;糖尿病患者由于血中糖含量高,容易感染念珠菌性阴道炎。 迹象3、外阴奇痒,白带增多,可以有泡沫,内裤上还经常有黄色的液体。 提示:滴虫性阴道炎 这种疾病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属于广义上的性病。一般女性得滴虫性阴道炎的较多,主要是由于阴道的自然酸性环境被破坏所致。但男性感染概率小,而且多数没有症状。 迹象4、生殖器表面有溃疡。多表现为大阴蜃或小阴唇内侧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的硬结,表面有轻度破溃。女性往往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溃疡会在一个月左右消失。 提示:早期(一期)梅毒 这种溃疡就是医学上据说的“硬下疳”,是梅毒早期的特殊表现。硬下疳表面有大量的病原体,接触后被感染的概率极高。但由于它会自动消失,且不痛不痒,往往得不到女性和性伴侣的重视。 迹象5、身上出现很多红色的斑,颜色比较暗,需要注意看才能发现,而且不痒。 提示:二期梅毒 一般梅毒的硬下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二期梅毒。最典型的是在手心和脚心出现这种暗红色的斑,周围还可以有脱皮。此时若再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梅毒将向晚期发展,累及全身多脏器,治疗困难,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孕妇感染梅毒后不及时治疗,会将疾病传播给胎儿,所以需要特别重视。 迹象6、阴道口周围出现小菜花样或锯齿状的生物,碰上去没有痛觉,平时也没有任何感觉。 提示:尖锐湿疣 这种增生物表皮不红,往往是灰白色或皮肤的颜色。如果不管它,增生物会越长越大、越来越多,可以堆满阴道口,甚至阻塞阴道。这一特点可以用来鉴别女性假性湿疣。假性湿疣不会长大、增多,没有传染性,只要注意清洁,减少白带对局部的刺激,症状就可减轻,不必治疗。 小提示:假性湿疣在白带多的女性中常见,表现为小阴唇内侧天鹅绒样、鱼子样或绒毛状突起,大小比较均匀,粉红色或稍透明。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止痛药是缓解疼痛的重要药物。然而,癌痛患者在服用止痛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遵循医生的建议:癌痛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服药,以免影响疼痛的缓解效果。 2.不要过量使用止痛药: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量的止痛药。过量使用止痛药可能会导致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例如呼吸抑制和中毒。 3.不要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止痛药:患者需要避免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止痛药。混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呼吸抑制和意识障碍。 4.注意药物副作用:止痛药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例如便秘、恶心和头晕等。患者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5.不要突然停止使用止痛药:患者需要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而不是突然停止使用止痛药。突然停止使用可能会导致戒断症状,例如焦虑、失眠和抽搐等。 6.不要与酒精混合使用:患者需要避免与酒精混合使用止痛药。混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呼吸抑制和意识障碍。 7.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总之,癌痛患者需要注意正确使用止痛药。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药物治疗方案使用适量的止痛药,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本文供稿:陈锦娇主管护师、茂名市人民医院肿瘤专科护士、静疗专科成员、康复专科成员、广东省互联网+肿瘤居家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肿瘤康复护士分会委员、茂名市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秘书,主持市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4篇。
题记:2009年启用的肺癌TNM分期第7版,已被2017年度发布的第8版更新替代,但在当初以第7版为理论基础的很多文章近期陆续发布5年、10年随访数据,故此,重新学习第7版有助于理解作者当初的思路与结论。第7版诞生的背景: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对全球范围内大量肺癌病例的数据回顾、验证及统计学分析后,新修订而成的第7版肺癌TNM分期系统。于2009年7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正式公布,同时也被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采纳。此后,被2017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的第8版肺癌TNM分期取代。第7版T分期:T0:无原发肿瘤证据Tx:原发肿瘤大小无法测量:或痰脱落细胞、或支气管冲洗液中找到癌细胞但影像学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原发肿瘤Tis:原位癌Tla:原发肿瘤最大径≤2cm,局限于肺和脏层胸膜内,未累及主支气管;或局限于气管壁的肿瘤,不论大小,不论是否累及主支气管,一律分为T1aT1b:原发肿瘤最大径>2cm,≤3cmT2a:肿瘤有以下任何情况者:最大直径>3cm,≤5cm;累及主支气管,但肿瘤距离隆突>2cm;累及脏层胸膜:产生肺段或肺叶不张或阻塞性肺炎T2b:最大直径>5cm,并≤7cmT3:任何大小肿瘤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原发肿瘤最大径>7cm,累及胸壁或横膈或纵隔胸膜,或支气管(距隆突<2cm,但未及隆突),或心包;产生全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原发肿瘤同一肺叶出现卫星结节。T4:任何大小的肿瘤,侵及以下之一者:心脏,气管,食管,大血管,纵隔,喉返神经,隆突,或椎体;原发肿瘤同侧不同肺叶出现卫星结节第7版N分期:Nx: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评估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同侧支气管或肺门或肺内淋巴结转移,包括直接浸润的淋巴结N2: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N3:对侧纵隔和/或对侧肺门,和/或同侧或对侧前斜角肌或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第7版M分期:Mx:无法评价有无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a:原发肿瘤对侧肺叶出现卫星结节及胸膜播散(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胸膜结节)M1b:有远处转移(肺/胸膜除外)第7版TNM未定TxN0M00期TisN0M0IA期T1aN0M0T1bN0M0IB期T2aN0M0IIA期T2bN0M0T1aN1M0T1bN1M0T2aN1M0IIB期T2bN1M0T3N0M0IIIA期T1aN2M0T1bN2M0T2aN2M0T2bN2M0T3N1M0T3N2M0T4N0M0T4N1M0IIIB期T1aN3M0T1bN3M0T2aN3M0T2bN3M0T3N3M0T4N2M0T4N3M0IV期anyTanyNM1aanyTanyNM1b备注:IASLC淋巴结图谱的解剖学定义具体如下:第1组: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下界为双侧锁骨,正中为胸骨切迹上缘,气管中线将此区域淋巴结分为1R和1L。第2组:2R上界为右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内界为气管左侧缘;2L上界为左肺尖和胸膜顶,中间为胸骨切迹上缘,下界为主动脉弓上缘。第3组:右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上腔静脉前缘;左侧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前界为胸骨后,后界为左颈总动脉;血管前(即前纵隔)3a和气管后淋巴结3p;3p上界为胸膜顶,下界为隆突水平。第4组:4R包括右侧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上界为无名静脉与气管交叉处下缘,下界为奇静脉下缘;4L气管左侧缘和动脉韧带之间,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第5组:动脉韧带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第6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前外侧淋巴结,上界为主动脉弓上缘切线,下界为主动脉弓下缘。第7组:上界为气管隆突,左侧下界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下界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第8组:位于食管表面,除外隆突下淋巴结,上界为左侧为下叶支气管上缘,右侧为中间干支气管下缘,下界为膈肌。第9组:肺韧带内淋巴结,上界为下肺静脉,下界为膈肌。第10组:紧邻主支气管和肺门血管(包括肺静脉和肺动脉干远端),上界为右侧为奇静脉下缘,左侧为肺动脉上缘,下界为双侧叶间区域。第11组: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第12组: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第13组: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第14组:紧邻支气管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