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VS颈椎病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中老年人多发,女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外伤及激素失调有关。 颈椎病 颈椎活动度大、受力大,易受到慢性损伤,发生退行性变,使椎间隙变窄、四周韧带松弛,导致该节颈椎不稳,并压迫和刺激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产生一系列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退变椎间盘也可在较轻的损伤作用下破裂、突出。 由于肩周炎有颈肩及上肢不适感,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应与颈椎病相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现在你是不是会初步判断肩周炎和颈椎病了?
对于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很多的医者将其笼统的归纳在一起,而不去仔细区分其中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受累节段,更有甚者,将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加区别的等同在一起。只要有腰痛伴随下肢的痛、麻感,便将其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至于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群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CT,核磁共振的普及,病人动不动就去做个CT检查,接着便有很多人被告知腰椎间盘有程度不同的突出。 那么,坐骨神经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坐骨神经它的根来源于腰部4、5节段和骶部1、2、3节段的脊神经前支。由上述5个前支穿过腰大肌,合成骶丛,并沿此肌下降。骶丛的大部分神经合并成坐骨神经。沿盆腔后壁下降,至梨状肌下孔处穿出盆腔入臀部。于臀后部肌肉内下行,至大腿中下部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这样,将坐骨神经痛的大体来源首先分为:根性、丛性、及干性坐骨神经痛。同时,又由于坐骨神经受累部位及受累的直接与否,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坐骨神经痛,即:放射性、反射性、牵涉性。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坐骨神经痛的表现林林总总,各不相同,十分复杂,如入迷魂阵中,不能一针见血的指出真正的病因所在,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根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上段坐骨神经痛):常见原因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出口处软组织卡压炎症等症状。表现为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酸胀、怕冷等。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常表现为腰部、臀后部酸痛、大腿后侧及小腿前外侧至足背内侧、大拇指的痛、麻、酸、胀、冷等。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常表现为腰部,臀后部的酸痛、麻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至小趾、足跟、足底的痛、麻、酸、胀、冷等。 2、丛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中段坐骨神经痛):是位于盆腔的骶丛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表现为腰臀腿部、多部位、多节段、整个下肢前、后、外侧及足背内、外侧、足跟、足底的麻木疼痛、酸胀、怕冷等。 3、干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下段坐骨神经痛):主要是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处及以下的行径路线上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 下面,分别来阐述一下。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常见的病因有: 1、腰椎间盘突出; 2、神经根的压迫与损伤(椎管狭窄、滑脱、类风湿、结核、骨质疏松等); 3、炎症; 4、先天畸形。 诊断要点: 1、椎旁压痛,叩击痛,活动痛。由于神经根受压同时,神经根后支受累所致。 2、屈颈试验(+)。由于做动作时牵拉硬膜襄及根袖所致。 当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疼痛表现为以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处疼痛、麻木感,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累时,主要在同侧小腿的后外侧和足背的外侧及足底的麻、痛症状。 在颈椎病的三个恶性循环中讲到:颈椎间盘的退变与椎周组织的继发性改变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样也适用于腰突症患者的解释。当有腰椎间盘退变时,压迫神经根前支在受累的同时,后支也受累,而后支支配椎旁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会引起这些软组织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反过来讲,椎周的软组织,尤其是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劳损后,也会刺激脊神经的后支,反射性的引起坐骨神经痛症状。 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和反射性坐骨神经痛的区别: 放射性坐骨神经痛 锐痛 路线清楚路线连续 反射性坐骨神经痛 钝痛 路线模糊 路线中断 大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的退变是内因,外受风、寒、湿、劳损导致的椎周软组织损伤是外因,腰腿痛的发作有几种情形: 1)有时是受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不明显,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腰部叩痛不适症状,只有下肢的症状; 2)另一部分病例是外因起主导作用,有极明显的腰部酸痛不适症状,同时伴有下肢症状; 3)还有一部分患者,外因表现明显,腰部酸痛不适长期存在,而内因尚未起很大的变化,因此只有腰痛而无下肢症状。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很多的腰突症患者都是在先有外伤及腰痛的基础上,经过几年后逐步出现下肢症状的,这些症状出现时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看似毫无规律可寻,实际有规律可寻,是同一疾病,即腰腿痛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而已。 对此现象的解释是: 1、年轻人,由于急性外伤,急性发病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短时间内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会出现以下二种情况:A)当以疼痛为主,麻木轻度时,说明此时以神经根周围的脂肪组织受压迫为主,脂肪组织出现了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根,导致了严重的疼痛,而神经根的受卡压并不严重,通过休息、理疗、针刀松解神经根外口、内口等,松解神经根周围的炎性脂肪组织,伴有椎周肌肉韧带损伤,叩击痛明显者,行针刀刺激松解或必要时加用适量骶疗,即可很快痊愈。 B)当急性发病时,以麻木,肌肉萎缩为主,或出现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时,则保守治疗的疗效会下降,手术治疗为主要的选择。 2、老年性腰腿痛者,常常先有腰痛,数年后甚至数十年后才逐步出现下肢的症状,这类情况一般是由于椎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劳损后,产生了疼痛,而疼痛导致肌肉的痉挛,疼痛与痉挛二者之间又是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地互相加重对方的症状。椎间盘在正常情况下承受着生理负荷,缓慢的进行着生理性的退化,而由于紧张肌肉产生的额外负荷,长期的作用于椎间盘纤维环上,致使纤维环的退变加速,经过数年的不堪重负后,终于开始破损,就像磨破了外皮的篮球一样,内胆从薄弱处突出,髓核突出,压迫到神经根,于是便产生了下肢的坐骨神经痛症状(根性症状)。 此类患者的坐骨神经症状是十分复杂的,表现多种多样而混杂不清,既有腰部症状,又有臀腿部症状,既有放射性神经痛,又有反射性、牵涉性神经痛,单纯的对某个病因进行治疗往往不能取得彻底的痊愈,而要针对多个病因逐一进行治疗才行。 二、丛性坐骨神经痛(位于盆腔内的骶丛受到压迫或刺激) 病因: 1、慢性盆腔炎,附件炎。 2、骨盆外伤,髂腰肌和梨状肌损伤或炎症,以及骶髂关节炎 3、肿瘤 4、前列腺炎 5、糖尿病 6、感染 诊断要点:1、多干性疼痛,即同时具有多个神经干受累症状 如:A、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痛 B、股N:向大腿前部的放射痛 C、臀上N:向骶部的放射痛 D、臀下N:向臀部的放射痛 E、闭孔N:向膝部的放射痛交替或同时出现 F、阴部神经:向会阴部的放射痛 G、股后侧皮神经:向大腿后侧的放射痛 其中,B、E为腰丛,都有来源于腰4神经根的神经纤维。 2、腰骶部叩击痛,且诉“舒服” 3、膝腱反射及跟反射同时减弱或消失 4、骨盆有疾患 三、干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干主要在盆腔出口处及行走路线上受压) 诊断要点: 1、“环跳”部深压痛,伴放射致下肢及足的疼痛、麻木。60%的病人伴有腘窝点、腓总神经点痛,腰部无明显压痛、叩击痛及活动痛。 2、下肢旋转试验(+),约10%的梨状肌受损,外旋试验(+)。 3、干性定位症状,表现为胫N及腓总N支配区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4、足底麻木(占90%以上)。 神经干直接或间接受压迫或刺激,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者有12个病因: 1、梨状肌损伤---导致坐骨神经痛 2、臀中肌损伤---臀梨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特点:压痛及异常改变在臀中肌上,伴有坐骨神经痛症状出现,这时,通过梨状肌的中介,才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症状,临床分析:2/3由臀中肌损伤致使坐骨神经痛症状,1/3由梨状肌损伤致使坐骨神经痛症状。 以上所致症状是较典型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另外一种情况:臀中肌本身损伤,臀中肌由坐骨神经的分支臀上N支配,臀中肌的损伤影响了臀上神经,由此,反射性的引起坐骨神经症状。 我们可以把神经系统想像成家里的电路系统,主干道受损时,支路会受严重影响,又反过来讲,某一个电器出现问题时,其它的电器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较小的,正如臀中肌本身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往往是不典型的、模糊的一样。 按这个电生理线路的思路去思考,那么,错综复杂的坐骨神经痛、麻症状便会逐步的理出头绪来。 3、腰3横突综合征:(常常会伴有腰4、腰2横突) 腰3椎横突综合征临床意义: A、在此征初期,可引起同侧的臀肌痉挛,臀中肌、梨状肌痉挛---坐骨神经痛 B、间歇性跛行:原因在于造成臀肌痉挛---臀肌及梨状肌痉挛---臀肌疼痛痉挛 这是一种动脉缺血性间歇跛行,与椎管狭窄症的间歇性跛行不同,见下表: 椎管狭窄性跛行--开始跛行的距离短--开始跛行的感觉:沿坐骨神经或股神路线放射性的麻木疼痛---缓解的姿势:必须完全下蹲片刻坐、站均不能缓解 臀上动脉缺血性跛行--开始跛行的距离较长--开始跛行的感觉:肌肉酸痛无力伴有轻度麻木---缓解的姿势:坐、站、靠片刻可缓解,下蹲也可 治疗: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用骶疗疗效较好。同时行针刀的神经根内、外口松解可取得很高的治愈率。 对于腰3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用针刀治疗效果极佳。一般一至二次即可痊愈。 C、横突综合征到后期会引起同侧臀肌萎缩。 三个肌筋膜区损害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 A、骶旁区:B、髂后区:后1/3髂嵴处区;C、臀外区:臀大肌外缘,大转子稍后方。此三个区受力大,方向多,活动频繁,易受伤影响到有关的腰臀肌再影响到坐骨神经干性坐骨神经痛。 5、股后肌群下滑囊炎---坐骨神经痛。 以前将上述5种症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残留症状。我认为,腰突症时,往往同时合并有上述5种疾病。 6、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影响到腓总神经。足踝抬不起来,感觉力不从心。 7、腓骨头向后的微小移位影响腓总神经。 8、小腿前外侧不适(沉、胀、酸、痛、麻)症状持续性,类似筋膜间室高压缩综合征。 9、腘窝及小腿后侧部痛、胀、不适。腘肌及后的滑襄影响到胫神经所致。 10、腓浅N筋膜出口卡压。位置:小腿中、下1/3处左右,腓骨处有筋膜出口,粘连紧张卡压N,牵拉N出现典型的周围N卡压综合征。 11、腓深N内侧终支被卡压。感觉第1、2或3趾以及跖趾关节、掌侧的麻木,不适及疼痛。位置:第1、2跖趾关节背侧,近端一静脉处。 12、屈趾肌腱鞘炎:第1、2趾最多,按狭窄性腱鞘炎治疗。 坐骨神经痛,从它出发到足趾结束。一路行程上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压迫或刺激,会引起不同表现的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若不加以仔细的鉴别区分,只用一元论来解释,以一元论来指导本病的治疗,是行不通的,必须应地置宜,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在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个治疗方法再好,也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才可下刀如神。针刀疗法在对坐骨神经疼痛的治疗上确实有奇效,但这把刀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若医者首先对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不明,仍然以西医的腰突症的一元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的话,必定会遭到很大的挫折。 坐骨神经痛常见,其实说到底是骨盆处的骨头、肌肉、神经等交错复杂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造成的。近年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绝大多数坐骨神经痛的人是因为骨盆扭曲造成梨状肌绷紧、痉挛而压迫到坐骨神经,臀部有一条韧带因长期受“骨盆下垂运动”的影响而绷紧也是压迫坐骨神经的原因。 坐骨神经因受压而充血、水肿,引发疼痛,这才是坐骨神经痛的原因。至于受凉、受寒等,只是一些外部诱发的因素。在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中有针刺环跳穴的方法,就是针对这个部位的。在脊骨神经医学中,需要将骶骨下部向前推,将髂骨后上部也向前推的方法,减少骨盆下垂运动的影响,常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坐骨神经痛容易与下列疾病相混淆: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二、脊髓疾病 三、下肢静脉曲张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为什么只要会炒热盐,马上就能会治疗一些疾病?仔细看完以下内容你就明白炒热盐究竟能不能治病,如果能够治病,究竟又能够治疗哪些治病!一、 粗盐热敷治病的原理和好处:活血化淤,加速血液循环,加强局部抵抗力,而热敷的作用主要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以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而且还有研究表明,温热刺激能够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机体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对各种炎症反应皆有良好疗效。而且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炎症吸收,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营养。理疗效果:盐袋热敷于身体的腰部、膝部、肩部,腹部等部位均能起到保健理疗作用。热盐的保温性、渗透性强,不仅能将热温渗透体内,同时还能将体内的病气、寒气吸出来。可松弛肌肉,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具有温经活络,消炎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用于痹瘘瘫痪腰酸背痛,关节炎,慢性胃痛,腹泻,神经痛,畏寒症均有显效。特别是在拔火罐后立即将盐袋热熨其患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从而有利与扶正祛邪,促进病体的康复。【1、粗盐热敷去湿驱寒止痛散寒】有的人体内的湿气较大,这样做热敷的时候可以热敷脚心,每次泡脚之后再进行热敷这样去湿的强度很好一个疗程之后身体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湿气就会被赶走了。对于体寒者,同样是每天每次泡脚之后再进行热敷这样去湿的强度很好,驱寒的效果也较明显。对痛风病人,可以使用热敷包放于膝盖处 有缓解消痛,镇痛作用,长期使用血液畅通 风湿会有好转。除此以外,粗盐还有更大的外用保健功效,尤其是与骨关节相关的风、寒、湿、痹、痛等症采用炒盐热敷法,更可以发挥止痛散寒的作用。治疗关节僵硬疼痛,将两斤的粗盐热敷包裹在疼痛、怕冷的关节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至粗盐逐渐冷却即可。该法只能缓解关节疼痛,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手术等,患者最好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最佳时机。【2、盐加小茴香热敷肚脐有补肾功效】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男性往往会因阴液逐渐不足而出现肝肾阴虚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此教您一招,即将半斤食用盐与少许小茴香放在一起炒热后装到布袋中敷肚脐,可达到调补阴液,促进阴阳平衡的目的。其中,盐入肾经,有一定的补肾养阴作用;小茴香辛温,有通窍的作用。放在肚脐这个位置,是因为肚脐是调节人体阴液的重要部位,而且盐容易通过这个部位被人体吸收。之所以炒热,一方面热能促进人体对盐的吸收,另一方面热效应直接刺激肚脐,能有效调节经络。要使其发挥更大的效果,建议在17点到19点这个时间段敷,因为此时是肾经的当令时分,也是补肾的最好时候。此外,还要多吃一些黑色的补肾食物,比如黑豆豆浆、芝麻糊、核桃仁等。需要提醒的是,刚开始用大粒盐热敷后,肚皮会出现红白相间的“花了”的情形,一般来说到第三四次时就会退,如果肚脐周围有疮疡或者溃烂等症状,就不要使用这种保健方法。【3、热敷腋窝,强健心肺】说起强身健体,许多人都知道手、脚的穴位很多,常按揉可保健,却没想到腋窝这个人们日常活动中很少触及的部位,它的保健功效也不亚于手和脚。腋窝是颈部与上肢间血管和神经的通路,也是腋窝动脉、腋淋巴结群组织的集合处,担负着血液输送、免疫防御功能,腋窝处有一个重要穴位,中医名为极泉(腋窝顶点的腋动脉搏动处)。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重视腋窝的保健作用,经常按压腋窝对健康很有好处。西医认为,常按腋窝,通过改善血液供应、刺激淋巴,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中医认为,针灸、按摩极泉穴有宽胸宁神的功效;可调气和血解痉止痛,还能缓解“心痛”,对肘臂冷痛也有一定疗效;促进神经体液循环,使全身器官享受更多养分和氧气。【4、其它功用】(1)妇科症状,月经,怀孕:(这种病症最常使用的就是热敷包,辅疗作用很明显)经期可以敷,对痛经还有帮助,但是当然如果月经量过多,最好还是暂停使用。对盆腔炎、输卵管粘连、痛经宫寒等妇科疾病也都是很好的辅助疗效,也要配合药物治疗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盐包里面会放上相应的辅助中药,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内外中药相结合,加热后药味散发,有一定的穴位按摩功效)。此法需在坚持,长期使用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打算怀孕一定注意,使用后有可能受孕,如果继续用热敷会造成受精卵畸形,热敷最好是在YJ期到PL期前的这段日子。治疗痛经,有痛经的女性平躺床上,将一斤左右的粗盐热敷包敷腹部痛疼的地方,一天一次。治疗盆腔炎,将一斤左右的粗盐热敷包放在腹部,敷30-60分钟即可逐渐止痛。粗盐可以反复炒用4-5次后再换新的。使用该法贵在坚持,在进行常规抗菌消炎治疗的同时辅用本方,可收到更好的效果。(2)肩颈:炒盐熨敷可缓解颈肩痛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尤其是每天面对电脑的上班族来说,经常会因为总保持一个姿势,而受到颈肩酸痛的困扰。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家里尝试一下简单的炒盐熨敷疗法,它通过松弛肌肉、驱寒祛湿、加强血液循环达到缓解颈肩酸痛症状的作用。炒盐熨敷法属于中医外治中“熨法”的一种。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主治医师介绍,办公族的颈肩酸痛大多是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坐姿,缺少运动,使得颈肩部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受阻所致。而盐具有一加热便不易冷却的特性,炒热的盐敷于颈部和肩部,会使局部组织升温,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运动神经的功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使肌肉慢慢松弛筋骨灵活,起到消除疲劳、改善颈肩疼痛的功效。(3)中医认为,对水肿型肥胖者来说,粗盐热敷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达到瘦身目的。(4)消炎消肿:炒盐的温热刺激能够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提高局部新陈代谢,故又有消炎、消肿、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减轻疼痛(5)改善小儿消化不良、风寒感冒、女子寒性痛经的作用。(6)冰敷的功效:现在的年青一代的压力大,每天面对的多面带来的冲击力使得自己身心疲惫,容易上火,心烦气躁,不能安心做事情,因此可采用冰敷的方法来给自己减压,使用的方法是:把海盐包放在冰箱里,冰上6分钟,然后取出放在自己的头部,或是放在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安静的冰敷一段时间,这样冰敷带来的凉意可以使身心舒展,消除烦躁之感,会再次的振作精神的努力工作冰敷的效果非常的好,给自己一个冰爽的世界,可比喝冰爽饮料健康百倍。(7)冰敷消肿,发烧降温,:如果不小心扭到了脚,就可以用这个冰敷把盐袋包放在冰箱里5分钟完全冷却后拿出放在扭到的部位,进行冰敷,这个原理也用冰来敷是一个道理.二、 注意事项【特别提示】:1、粗盐指的是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熬晒而成的结晶,即天然盐,能刺激和促进皮脂腺的分泌,有发汗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现在大商场和超市里都没有的卖,不过即使在北京,一些小市场里还是可以找到的。2、由于盐有极易吸潮的的性质,无论用何种加热方式,加热时一定加热到盐中的水分蒸发干净,(无水分后盐会有轻微的“叭叭”响声)。否则,因盐的浸透性极强,水分会浸透到体内,短时间对身体无影响,时间稍长会对身体产生较大损害!3、使用的盐:大约玉米粒大小的大颗粒粗盐,每次用4斤左右, 盐的主要成份是NACL,通过简单的加热,其成份不会有太多改变,所以可以反复炒来,一到两周应用家里洗米用的筐筛一下,时间长了盐的量肯定会减少,再补充一些新的粗盐进去就是。4、因为使用微波炉会有水分和油污。不建议使用微波炉。盐袋不用时,放置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水以免受潮形成块状不便使用5、热敷的过程:将热好的盐袋子放在热敷部位,仰卧或者坐着都可以,不耽误看电视或者上网的,大概敷1-2小时就行了。上面可多盖点东西,以减少热的散失。6、装盐的袋子:袋子的长度以能够横着盖住热敷部位的宽度为宜。【注意事项】:1、经加热后放置热敷部位须先试温度,在使用时,如热敷包的温度较高,可在患处多衬垫一些毛巾或做一个布套,避免烫伤;2、热敷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3、热敷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敷。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敷;过饥、过饱、酒醉禁敷;5、经常清洗外包装袋以保持清洁卫生。6、经期的时候最好暂时停用。【 三、 附件:炒盐热敷肚脐方略】一、治腹痛: 1.香附60克,食盐6克,生姜9克,混合捣烂热敷; 2.生香附末12克,皂荚(打碎)2个,食盐90克,在砂锅内炒出香味后,另加醋50克,趁热包布中,按痛处缓熨; 3.花椒、食盐混合炒热,敷患处; 4.食盐2斤,葱白4两合炒,分装两袋,轮敷患处。 二、治大、小便不通: 1.初生小儿大、小便不通:连须的葱白10根,生姜1块,豆豉和食盐各10克,捣烂成饼,焙热敷脐上。 2.成年人小便不通:大蒜1头,山栀7枚,食盐50克,共捣烂摊纸上贴肚脐;又方:生姜50克,豆豉10克,食盐100克,连须的大葱(带泥)500克,同捣烂作饼,烘热贴脐上。 3.二便不通:田螺3个,食盐10克,将田螺连盐捣烂焙热后敷贴在脐下1.3寸处;又方:食盐250克,炒热敷脐下。 三、治胃痛:生姜、菖蒲根、陈酒糟和盐各适量,炒热后用布包烫痛处。 四、治急性胃肠炎:食盐适量,炒热后熨腹背。 五、治小儿脐突出:豆豉、胡椒、食盐、艾叶各等分,共研细末,同热饭一起和成饼,敷脐上。 六、治头痛: 1.热症头痛:晚蚕砂4-8两,调盐水炒热,布包敷熨头部。 2.偏头痛或感冒头痛:嫩柏树果1两,食盐2两,捣烂后炒热敷患处。 七、治风湿腰痛:草乌1个,生姜1块,盐少许,研细用酒调匀炒热,布包烫熨患处。 八、治疝气:食盐5两,炒热用布袋装好,敷患处。
足跟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多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和磨损有关,当足跟关节出现磨损、破坏后,人体自身会进行自我的修复,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足跟骨刺,它是人体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体重过重是诱发足跟骨刺和关节骨刺的重要原因之一。足跟骨刺的症状表现与骨刺的大小、病发时间的长短、有无炎症等有关系。预防足跟骨刺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长期剧烈运动。 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其症状是足跟压痛,走路时脚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跟骨部位长骨刺, 多见于中老年人。一样会有红肿症状,且脚跟、脚板会有疼痛感或是麻痹感,甚至会产生无法踏地行走的情况,一早起床站立时这种疼痛尤其明显。不过步行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反而会减轻。骨刺是—种正常的生理退化现象,是人体的—种保护性生理反应,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区别仅仅是有的人出现得早些,有的出现得较晚些,—般在40岁以后,足跟骨质增生逐渐明显,增生的程度也轻重不一,凡是活动多、负重大的关节都较早地出现骨质增生,足跟及下肢关节承重大,往往是骨质增生最多发的部位。 刺的形成 骨刺,学术名词为骨疣( Bone Spur ),骨刺并非老人家的专利。由于工作型态改变,许多人久坐、久站,加上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年纪轻轻就使脊椎提早发生退化现象,而诱发骨刺的发生。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引起足底部组织退化,或因体虚肥胖,造成足底部皮肤及皮下脂肪负担过重,引起组织退化,亦有跟骨骨刺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前缘,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附着处受累,牵拉骨刺而致疼痛。景对治疗足跟骨刺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可以从根本上治疗,通过局部渗透达到高效药物浓度,开窍透骨,全方位针对骨刺病机特点而发挥疗效,改善病变周围组织营养,起到修复骨病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彻底治疗目的。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1急性期一般在发病2-5天 ,由于髓核突出导致的局部关节炎性刺激和神经根炎性水肿;腰腿剧烈疼痛,活动严重受限,突出椎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明显,直腿抬高明显受限,低于30°,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卧床疼痛或持续某种卧床体位疼痛剧烈。此阶段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如下:1、卧床休息为主,床具应该是硬板床加厚褥子,卧床姿势选择最舒服的体位。仰卧时最好双膝屈曲,膝下可垫软物(如枕头等);侧卧时,可在两腿之间垫软物。2、急性期卧床不应完全制动,只要不产生刺激性症状,就应该积极做一些床上的肢体规律性运动,尤其是下肢的屈伸活动。1)、交替直腿抬高:仰卧,两腿重复做直腿抬高动作,重复10-15次, 每日3-4 组。2)、足背伸运动:重复做足背伸动作,重复10-15次,每日3-4 组。3)、吸气挺腰:仰卧,可屈双膝,双上肢置于体侧,深吸气时轻轻抬起腰部,呼气时轻轻放下,重复10-15次,每日3 -4组。以上运动可分开不同时段做。3、如果患者上厕所能自己完成,可以顺便借助助步器床下少许行走或借助两把椅子,将其置于身体两侧,用双臂支撑两侧的椅子背,做原地踏步(足尖不离地)。如在踏步行走时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要立即上床休息,卧床休息后疼痛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则需减短行走时间。4、急性期除了在床上休息以外,其他任何活动都要佩戴硬腰围。5、 有较强温热和肌肉电兴奋的理疗项目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属于禁忌。2缓解期一般在发病5-10天,患者疼痛较前缓解,椎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减轻,直腿抬高一般可达30-45°。基本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上厕所、洗漱等动作基本可以完成。卧床状态下疼痛明显减轻。此阶段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如下:1、 体位改变时仍要十分缓慢和谨慎小心。2、 在进行床上肢体运动的同时,可以下床开始进行缓慢行走练习。开始时可以借助助步器或其他可供搀扶行走的东西进行锻炼,只要不出现腰部及下肢的疲劳或疼痛加剧,最多可以训练15-20 分钟/次,但期间如果出现疼痛则须立即休息,2-3次/日。3、 只要下床活动,都要佩戴硬腰围。3恢复期发病后10-20天,腰腿疼痛大部分缓解,直腿抬高接近正常,但仍存在关节活动受限,甚或关节囊的肿胀等。此时运动疗法的原则应以恢复关节的开合运动功能为主,并可增加腰背肌力量训练,以加强腰椎稳定性。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如下:1、患者需要经常变换体位(坐、立、卧等)。每个体位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15 分钟(卧位可长一些,但也不要超过2 小时/次,夜眠除外),若不足15 分钟即产生不适感,则需要立即变换体位。2、坐位应坐靠背椅(并增加腰枕),不坐沙发。3、此阶段行走训炼的速度及频率可适当加快。如果行走初期出现疼痛,行走时间延长疼痛反而消失,则需记录疼痛出现到消失的时间(这个时间逐渐变短则表明韧带肌肉的张力在逐渐改善),可继续行走,但最多不超过20 分钟。如果继续行走疼痛加重,则需立即休息。4、“五点”式挺腰:屈双膝,两手握拳,屈双肘至于体侧,头顶、双肘、双足同时用力尽量抬高腰部,在量高处停留3秒复原。重复10次。4、 飞燕式运动:两臂伸直于体侧,两臂、两下肢伸直同时用力向后抬起,同时挺胸抬头,重复5-10次。5、 悬挂运动(自重牵引):双手挂在单扛或门框上,双脚离地挂起,腰部放松,尽量坚持,但不必勉强,落地后休息3分钟,再重复3次。6、 “慢骑马”运动:这是一种腰推功能基础训练项目,主要以恢复腰推后关节基本开合功能为目的,可以增加关节周围组织弹性和基本协调能力。患者取端坐位,向上方挺胸挺腹到极限位,此时,腰推后关节全部都锁紧;放松下沉胸推及腰推至其放松极限,此时腰推后关节完全打开,椎间韧带因此而拉长。反复10-20 次为一组,每天运动4-6 组。7、 有选择性的佩戴腰围,如坐车或长时间行走等。4康复期患者症状己经基本消失,一般生活、工作己基本上不受影响,但尚不能胜任稍长时间的静态或动态活动,如稍长时间伏案工作、看电视、打麻将等,都可能会重新引起症状,但休息后往往还会自行消失。此阶段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如下:1、每日可以进行快速行走训练2 次;每次时间不要超过20 -30 分钟。除此之外,较短时间的走动也可以穿插进行。2、 变向变速走:行走训练1-2 周后,可以将每天的行走训练由单纯的向前行走改变成前后走。具体处方:快速前走8 分钟,再换成向后慢速退走2 分钟,往复3 次,共计30 分钟。这种训练对下肢后群肌肉的康复非常有好处。3、 仍然需要经常变换体位,每个体位维持时间不要太长,以不引起非常的疲劳感或疼痛为准。坐位时间可逐渐延长。4、每周增加全身性健身活动,一般每周1-2 次,如爬山、游泳(提前做好热身活动,水温不能太凉)、健身操、太极拳等(要避免关节过度伸展牵拉)5、不能着凉、负重,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性,避免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和规律。6、一般活动不需要带腰围,长途做车(1小时以上)时需要带。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关节外病症状,故称类风湿病。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后关节强直及功能障碍。多侵犯小关节,如手、足及腕关节等,常为对称性,呈慢性经过,可有暂时性缓解,由于多系统损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故认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变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其他症状: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1.关节症状:晨僵是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2.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1)类风湿结节: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2)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3)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4)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见,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5)肾脏损害。(6)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7)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8)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导致腺体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和口腔粘膜为主的干燥症群。(9)消化道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①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②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一般疗法 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著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 金制剂、青霉胺、氯喹、左旋咪唑、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雷公藤等。理疗 采用ZZ-2锦兴牌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可治愈。目的在于用热疗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达到消炎、去肿和镇痛作用,同时采用锻炼以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理疗方法有下列数种:热水袋、热浴、蜡浴、红外线等。理疗后同时配已按摩,以改进局部循环,松弛肌肉痉挛。 锻炼的目的是保存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消退后,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规律地作主动或被动的关节锻炼活动。 外科治疗以往一直认为外科手术只适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对仅有1~2个关节受损较重、经水杨酸盐类治疗无效者可试用早期滑膜切除术。后期病变静止,关节有明显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矫正术,关节强直或破坏可作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负重关节可作关节融合术等。 一般说来早期即予积极的综合性治疗,恢复大多较好。起病急的优于起病缓者,男性较女性为好,仅累及少数关节而全身症状轻微者,或累及关节不属对称分布者,往往病程短暂,约有10%~20%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成残废。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但严重晚期病例可死于继发感染
持续全身性疼痛,小心肌纤维痛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性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广泛的压痛点,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疼痛时才认为是全身性疼痛。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恰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部上象限,臀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意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本病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睡眠障碍:约60—90%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精神紧张、环境噪音均可加重纤维肌痛综合症症状。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已发现血清素(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 P)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清素的前体是色氨酸、食物蛋白中的色氨酸在肠道被吸收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部分呈游离状态。游离的色氨酸可被载体携带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5-HT能神经元中经羟化和脱羧作用生成5-HT。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HT,在部分被突触前神经末梢重摄取,部分经线粒体单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无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 acetic acid)。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胺苯环庚烯(cyclobenzaprine)可5-HT向5-羟吲哚乙酶转化,增加5-HT浓度,故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相反,给予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mine)会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疼痛,停用这种药物后,疼痛消失。物理或化学刺激可诱导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产生明显的皮肤充血反应,这种过度反应可能与存在着持续的末梢伤害刺激有关。由于这些刺激,皮肤多型伤害感受器反射性地从神经末梢释放病理量的P物质,后者又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及一种神经源性炎症(neurogenic inflammmation)。3.免疫紊乱: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反应物沉积,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患者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在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升高。接受IL-2治疗的肿瘤患者会出生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症状,包括广泛的疼痛、睡眠障碍、晨僵及出现压痛点等。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如疲乏、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它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2.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3.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4.类风湿关节炎: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肌筋膜痛综合征有激发点,与纤维炎不同,没有广泛的疼痛、僵硬感或疲乏等症状,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前综合征一般无实验室异常。但有报道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IL-1水平增高,自然杀伤细胞及血清素活性减低,脑脊液中P物质浓度升高。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单纯使用布洛芬等消炎镇痛 ,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激素类药物对本病亦无效。三环类抗抑郁剂 ,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等 ,对治疗一般有效 ;其中以阿米替林疗效最好 ,应用阿米替丁10-25mg和环米扎林10-20mg等解除忧郁、帮助睡眠 ,可使疼痛减轻.若与萘普生合用 ,止痛效果更佳。有报道用安定、维生素B_1、布洛芬加小活络丸 (或大活络丸 )治疗有效 ;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它治疗 :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按摩等均可试用.
疼是我们日常都可能会“中招”的小疾病之一,一不小心扭到腰、闪了腰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虽然同样是腰疼,但个人疼的时候姿势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引起他们腰疼的原因也不一样。 1.腰背僵硬、举步维艰型:见于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往往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比如转身、起床等,突然感觉腰部闪一下,随之腰部剧痛,不敢弯腰,走路时小心翼翼,并常以手撑腰,严重时连翻身都很困难,咳嗽一声都会加重腰痛。通常一侧腰部肌肉痉挛,坚如木板,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板状腰”。 发生这种性质的腰痛时,需要到医院拍片检查,排除骨性结构的破坏,然后就可以确诊“急性腰扭伤”了。 2.腰动正常、坐卧不宁型:见于慢性腰肌筋膜炎患者,亦称“腰肌劳损”。多为长期伏案或坐位工作的人,觉得腰背部长时间酸痛不适,晨起较为严重,活动片刻会缓解一些,但活动时间稍长腰痛又加重,不能长时间保持坐位,需要不断地变换姿势。腰肌劳损一般不影响腰椎的屈伸活动,姿势基本正常。 3.立如斜塔、卧似弯弓型: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条带状放电样的疼痛,站立时上身向一侧倾斜,其“脊梁骨”不是一条直线,而呈轻度弧形,两侧肩膀明显不等高。而卧床时不能仰面伸直腿平卧,常采取侧卧位并且弯腰屈膝,这种体位可以使腰腿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一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代偿性侧弯”。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须尽快就诊,经专科医师查体、拍片后确诊。 4.腰似鞠躬,间歇跛行型: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多为中老年人。走路时腰部略向前轻度弯曲,走一段距离后由于腰腿疼痛加重而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但骑自行车时却几乎跟正常人一样。 最后,还需要提醒大家,观察姿势时,应在一个光线好、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患者最好脱去外衣,观察3—5分钟后再下结论。 腰痛的发病率很高,导致下腰痛的疾病又很多,但就不同人群而言,其导致下腰痛的疾病种类又有所不同。 (1)不同年龄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少儿或青少年导致下腰痛疾病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先天性畸形,如隐性脊柱裂、移行脊椎等;姿势性的疾病,如腰椎侧弯等;炎症性的疾病,如腰椎结核等。 青壮年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是损伤性的疾病,如腰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压缩性骨折等。此外,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也是导致青壮年下腰痛的比较常见的原因。 中老年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是退行性改变,如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等,其次可能是腰骶部的各种肿瘤。 (2)不同性别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男性一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部的活动量较大,当负荷过大、姿势不当、保护欠缺等原因,就可能造成腰骶部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损伤,因此,男性的下腰痛以损伤因素为主。 女性由于解剖及生理特点而产生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如子宫体炎、附件炎、子宫后倾、子宫脱垂、盆腔肿瘤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下腰痛。此外,月经期可致下腰痛;怀孕期由于腰椎负荷加大而导致下腰痛;产后由于内分泌的改变,致使关节囊、韧带松弛,也可导致下腰痛。 (3)不同职业导致下腰痛疾病的种类不同。 体力劳动者,尤以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是损伤性的疾病;长期在空调、潮湿、寒冷环境下工作者,易患腰背部筋膜纤维组织炎;脑力劳动者由于缺乏锻炼,腰背部肌肉力量薄弱,极易发生腰肌劳损及腰扭伤。
腰椎突患者大多存在不喜爱锻炼的习惯,但有患者在在经历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折磨后,毅然决心改变懒惰习惯,勤加锻炼。这种想法很好,“亡羊补牢”犹未晚。只要持之以恒彻底摆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扰是完全可能的。但由于患过腰椎键盘突出症,有些锻炼的项目受到限制,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动最好不要参加。那在具体的分期内该如何有效锻炼呢?不同分期不同运动方式一、急性期 1、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2、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展,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坐位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的高度相等。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4、起座: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二、恢复期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正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3、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4、爬行与膝触肘,双膝及上肢撑起俯卧:腰部放松慢慢下沉,重复10次后,一侧下肢伸直,屈膝使其尽量触及同侧肘关节,重复15次。 5、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6、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7、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医疗体操应对“腰突” 依照循证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后得出结论,运动疗法既经济又有效。另有研究证实,腰肌力量强的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少,这也反证了以肌力训练为重点的运动疗法的有效性。 ◎“双桥”练习 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尽量弓起身体,保持平衡。保持30秒为1次。10次/组,2~3组/日。 ◎“背飞”练习 俯卧床上,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于最用力位置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腰背肌肌力。 ◎屈腿仰卧起坐 仰卧位,双腿屈髋屈膝,双脚平踩于床面,上身抬起,使肩胛骨离开床面。上身抬起不可过高,以免增加腰椎负荷。保持至力竭为一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直肌和腹外斜肌。 ◎“空中自行车”练习 平卧,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要缓慢而用力。一般练习20~30次/组,2~4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肌及腰部的控制能力,同时可有效提高整个下肢的力量。 ◎俯卧四点支撑 俯卧于床上,双臂屈曲于胸前,用双肘部及双脚尖将身体支撑抬起,至身体成一直线。保持10~30秒为1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外出活动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事外出时,应随时观察自己的病情,并加以保护,避免病情的复发或加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外出长时间坐车或行走时,最好佩戴腰围,加强腰部的保护,同时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腰部再次出现扭伤。 (2)注意避免长时间固定于某种姿势,以免腰背肌出现疲劳而加重腰腿痛症状。 (3)注意保暖、防寒、防潮。在外出期间尤其是秋冬两季,应随天气的变化增加衣服,尤其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在冬季最好睡铺有电褥或类似保暖床。 (4)在外出期间除注意适当休息外,还应注意身体的锻炼,利用临时场所,可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及前屈、后伸、旋转运动,同时双下肢也应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5)在外出期间如腰部有不适感或不慎再次扭伤腰部时,应及时到当地医院进行诊治。千万不可忽视或强忍痛苦,以至延误病情。
筋膜劳伤时,身体常常会出现很多不适的反应:全身紧绷绷的,象被绳子捆住一样;双腿沉重,象灌了铅一样;腰酸背痛,头昏脑胀,易疲劳,手脚麻木、冰凉等。总之,感觉很累!当治疗师触摸患者身体时,可感觉到:肌肉发僵、发硬、发紧,局部皮温低、潮湿;肌组织松懈、无弹性或弹性下降、凹陷;皮下、肌肉深层、骨缝间有不规则块状或条索状坚硬的组织。这就是推拿上所说的筋膜劳伤。软组织的损伤模式:肌筋膜粘连-----挛缩-----硬化→钙化-----增生→骨化 是粘连组织逐渐萎缩变化的过程。一、筋膜粘连使组织气血运行不畅通血管:血管是具有弹性的软管,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张力,如果被紧密坚实的结缔组织----肌筋膜包围着。如果这些坚实的筋膜组织受伤挛缩,就会对血管产生压力。血管就失去了张力和弹性,就会被挤扁、挤细,造成血液的流通不畅和堵塞。特别是在下肢的粘连部位,血液的回流不畅,血管就会逐渐萎缩、变形、弯曲,形成静脉曲张。经络: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称为“内经隧道”也就是身体元气的通道,更确切地说就是人体内软组织间的缝隙,缝隙受压就会越变越窄,以致不通,造成肌肉萎缩。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筋膜是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筋膜是人体的干细胞库,针灸是通过对筋膜层的干细胞调整而起作用。二、肌筋膜集结处是容易出现粘连的部位易形成粘连的部位:1.头部、面部、颈肩 2.肩、肘、腕、手、手指 3.椎体、肋间隙、肩胛骨 4.骶骼关节、骶骨、尾骨 5.跨部、膝、骨腓骨间隙、腿外侧 6.脚腕、跟骨。人体的很多部位都有可能形成粘连,特别是以骨关节部位为核心,最易产生粘连,粘连周围组织发生变化。如肩背痛,是颈椎、胸椎、锁骨、肋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复杂的粘连造成的。他们之间有重叠的骨结构、有相邻的骨结构,椎体本身又有着复杂的小关节,这个部位由于骨结构非常复杂,所以最容易形成粘连。骨骼要运动、要伸展,弯曲。这时骨骼间隙必然增大,重叠骨之间会有错动;回缩时,间隙缩小或闭合。 这些复杂的骨胳运动是依靠软组织的运动带动和配合的。所以在运动时,软组织由于过伸、疲劳、僵硬,很容易使骨与软组织的运动速度不一致,使肌筋膜组织挤压在骨缝里,或者筋膜软组织自身出槽。这样的粘连点,会带来了以后重复的粘连。这些粘住的组织使相关的软组织产生了动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相关组织变形,形成新的粘连。这样反复粘连就会产生大面积的软组织粘连,从而形成大面积的组织硬化、萎缩。粘连使骨胳肌的受力不均衡,特别是椎体所承受的力不均衡,造成椎体变形、错位。骨病的病理模式:粘连的点----粘连的线----粘连的面-----粘连得体-----筋结-----软组织钙化----软组织骨化----造成应力不平衡----骨结构的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造成骨病。严重情况下在椎体上、在锁骨上、在椎体与肩胛骨之间的缝隙、 塞满硬硬的粘连组织,这就阻碍了径络运行和正常的组织代谢,影响椎体附近的血管和神经的传导。根据病位的不同,会引起诸如运动、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交感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出现如:头疼、头晕、耳鸣、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眼痛、血压异常、胸闷气短、哮喘、胃痛、胃胀、胆囊炎等等疾病。如果是腰椎、骶椎出现粘连,还会引起泌尿、腰痛、腹泻、便秘、痛经、月经失调等多种疾病。在粘连初期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有的人感觉抻了一下、扭了一下或摔、碰、搽了一下无所谓。殊不知,身体的筋膜是有储存记忆功能的,这些小伤小痛会储存累积下来,从而引发日后的粘连、挛缩、硬化、钙化、骨化。所以,肌筋膜劳损诸如项背疼痛,切不可掉以轻心!三、异常组织的形成及治疗在剥离这些粘连组织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这些组织扭曲、变形、互相挤压、互相影响,象乱麻一样绞缠在一起,核心组织多数是挤压在骨逢里,还有一部分是半绕缠在出槽的条索状组织上。这些组织由于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就会很快萎缩、硬化,但这些组织只是处在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组织是被一种“力”所束缚,这就是筋膜内压和张力,要使这些组织脱离束缚,要以“力”解“力”,推拿就是最佳的选择。 按摩的方法就是用巧力将挤压、绞缠的组织拨开、理顺经络。血管没有了压力、阻力,气血自然就能够疏通,使休眠的组织恢复正常的状态。其效果是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既不损伤肌体组织,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没有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四、对按摩手法的要求1、力度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既要柔和,又要深透不可用蛮力。2、要手摸心会,分辨出那些是正常组织,哪些是不正常组织,确认损伤组织被挤压的位置。3、用力要渗透,要入里,不能浮在表面。要根据具体病位的情况,确定所发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要达到的深度。五、松解筋膜粘连组织的基本步骤1.松解浅层筋膜:a、组织僵硬型:触诊时表面光滑,坚硬,无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僵硬的组织逐步得到气血的濡养,休眠组织恢复,逐渐变软鲜活。b、全身紧绷者:经过一段治疗,淤阻住的气血得以宣泄,身体逐渐变软。而部分硬化的组织被暴露,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僵硬的组织得到气血的濡养,使休眠组织恢复,逐渐变软、恢复弹性。手法:a.推抚法,双手手掌要想吸盘一样紧吸患者皮肤,在患处做推抚,频率:70次|分钟。b.掌揉法:分单掌揉法、重跌揉发 。c.拨运发 。以上三法主要作用于浅筋膜层。2.松解中层筋膜:浅层组织松解后,再治疗一段时间,中层淤阻的筋膜组织开始松动,逐渐散开,这时候可以摸到一层层,或一条条的纵横交错的条索状或绞缠在一起的疙瘩等,这些就是粘连住的筋结。手法:a.肘拨运法,用力柔和但要深透,要带动深层组织。对中筋膜层做有效牵拉。达到松解之目的。b.铁指鹰爪功,这是松解中深层筋膜的有效方法。有志于推拿的人,必须连成。它是手法中的特种兵。有出奇制胜的治疗效果。它可以深入肌间隙,去剥离深筋膜的粘连。3.中筋膜层,力要深透:在柔和深透力的作用下,由于“功”的积累,粘连组织量变到质变。有些粘连的组织分离了,大的条索逐渐散开,分散成细小的条索,小条索再分散,恢复成正常的组织,大的硬块分离成小的硬块或疙瘩等,在分离的间隙中有时可摸到胶粒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会慢慢消失,最后被组织吸收。4.深层筋膜松解:推拿手法基本不能解决深层筋膜松解的问题,深层的筋膜结节,必须用针和刀。针药并用,要采用多种方法。5.整骨不整肌,等于不懂医;整肌不整椎,病痛一大堆浅中层的粘连被分开了,深层挛缩的组织又开始暴露。继续以上的方法松解,同时配合整骨手法,使错位的关节或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生理位置。直至把整个粘连的组织彻底分离开来。这一步,又是光靠手法不行,需要配合其它的方法。如:针刀、筋膜针、银质针等。手法:a.叶氏正骨十法。b.冯天有新医正骨法 c. 龙氏正骨法。总之,推拿治疗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功力、需要技术、需要力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去感觉组织挛缩牵拉的程度。还要考虑粘连周围组织的“面和体”的问题。粘连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感到冷、热气体在释放排出体外。病人有局部的酸胀感,或象做针灸时反射区的酸麻胀痛凉等感觉。这是经气能量被激发,病邪被驱逐出体外的现象。每拨开一层粘连组织,就可以感觉到这些组织的从卡压处脱离回缩。就象抽丝剥茧,民间有句俗语叫“去病如抽丝”,在这里能体现出来。病人会有轻松的感觉。但推拿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可急躁。随着这些“病丝”不断地被抽掉,粘连组织不断地减少,鸾急的筋膜对身体捆绑不断地被解脱。气血的运行障碍被清除,脏腑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很多慢性病也就逐渐地不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