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腰痛的患者都以为自己是椎间盘突出,看见自己影像学报告的患者也都以为自己患了椎间盘突出症。其实影像学报告往往比临床医生治疗的选择宽泛了许多,所有看见说椎间盘膨出、突出、游离的幻化则不要紧张。不但要看报告单,更重要的是要看CT和MRI片子。首先要请做这种手术的临床医生给自己看看,第二也可以自己看看。第三自己体会一下,自己是否有椎间盘突出。首先看正常的一个核磁片子可以看见,正常的椎间盘中央呈现高信号,椎管内可以看见许多点状的黑点,上关节突和椎间盘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也称为盘(椎间盘)黄(黄韧带)间隙正常。异常的椎间盘水平核磁可以看见椎间盘呈现低信号,就是比较黑的信号,椎管的神经受到压迫,看不见了许多的小黑点。盘黄间隙消失了。矢状位:蓝色的箭头显示正常的椎间盘(虽然椎间盘的信号比较低,但是没有临床意义);红色的箭头显示突出的或者脱出的椎间盘;黑色的箭头常常报告是椎间盘膨出,这个椎间盘多不需要治疗。最后介绍如何自己判断是否椎间盘突出的方法无论在任何体位,卧位、坐位、站位、行走后、特殊体位后等等,感觉到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腰椎到一次的小腿外侧),其他的感觉如憋胀、麻木、无力等等,可以考虑是椎间盘突出了。如果确实是椎间盘突出了,临床多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缓解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上述表现多没有椎间盘突出,不要惊慌,经过卧床休息等等保守治疗,临床症状多可以缓解。祝大家身体健康,即使身体不恙也可以早日康复
无论站位还是坐位, 腰椎间盘在前屈位时承受的压力为数倍于在后仰位时。 如长期保持腰椎前屈位, 则腰椎非常容易受到损伤而加速退变。如果腰椎在屈曲位的基础上再增加重量, 则腰间盘更容易受到损伤。 因此, 捡拾重物时最好直蹲而不要弯腰。
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也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当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广泛的切除脊柱后方及侧方结构,如全椎板减压术和双侧开窗减压术。无论哪种减压方式,势必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脊柱后柱增生严重的病例,充分减压常常会对后柱结构有较大损伤。而这些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脊柱不稳,需对失稳椎体再次进行椎间融合。因此,这样做既牺牲了脊柱的活动范围,又加速了融合临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同时增加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欧美和韩国已得到广泛的开展和应用。目前,许多研究已报道该术式的整体手术疗效较满意,但对于患者椎管狭窄解剖学差异与手术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尚缺乏研究报道。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解剖形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后疗效的差异,韩国学者 Choi 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 Eur Spine J 杂志上发表。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 2008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144 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椎管狭窄形状将患者分为三组:圆形椎管狭窄 (n = 42),椭圆形椎管狭窄 (n = 36),和三叶草形椎管狭窄 (n = 66)。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对患者的临床参数进行评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等。所有患者均随访 2-3 年。图 1. 腰椎管狭窄形状的分类。(A). 圆形:椎管前后径大于椎弓根间距;椭圆形:椎弓根间距大于椎管前后径;三叶草形; 伴有超过 4 mm 的关节下狭窄的椎管狭窄。(B). 三种形状腰椎管狭窄的典型 CT 影像。图 2. 同侧和对侧手术减压的示意图。图 3. 手术角度与椎管狭窄形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发现,圆形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后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分别从术前的 8.1 与 59.8 % 降低至 2.1 与 19.1 %。椭圆形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后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分别从术前的 7.2 与 47.1 % 降低至 2.2 与 15.1 %。三叶草形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后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分别从术前的 6.8 与 53.6 % 降低至 3.6 与 33.3 % 。尽管三叶草形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后的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较术前降低的幅度稍小,但三组患者的术后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均有显著性降低。所有患者的术后总体满意率为 66.7 %,但三叶草形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后的满意率却显著性偏低。图 4. 不同形状腰椎管狭窄各组患者临床评价结果的比较。该研究结果表明,显微外科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圆形或椭圆形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疗效较好,但不推荐用于治疗三叶草形腰椎管狭窄患者。对于三叶草形腰椎管狭窄患者,目前仍推荐采用双侧入路减压手术进行治疗。
摘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多见,但其他人种也是有发生。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造成脊髓压迫。目前研究发现在后纵韧带骨化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基因和疾病和其相关。对这类患者,诊断时应当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神经功能,并获取详细的颈椎影像学资料,如 X 片,CT,及 MRI。对仅有轻微或无症状的患者,可行单纯的保守治疗;但若患者有严重的脊髓症状,或者有严重的椎管狭窄,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椎管减压。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或者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或者椎板成形术)或者前后路联合等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最佳入路的选择取决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颈椎矢状位排列,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早先颈椎部位的手术病史。若后纵韧带骨化占椎管面积的 50-60% 时,行单纯前路手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功能预后,但该手术方式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后路手术更容易操作,减压也更侧地,但是随着后期患者后纵韧带骨化的进展,有可能出现疾病的恶化。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文献报道,日本人该病发生率为 1.9%-4.3%,而亚洲其他人群的发病率在 3.0%。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后纵韧带骨化并不是人种特异性的疾病,其在全世界范围人种均有发生,其发生率为 0.1%-1.7%。对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临床医生充分了解 OPLL 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并且熟悉 OPLL 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后纵韧带起于 C1 椎体前弓,向尾侧延伸至骶骨;其临床功能是对抗脊柱的过屈。OPLL 发生的病理学过程是,韧带上的成软骨样或者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增生,伴韧带内局部的血管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后纵韧带退变和韧带肥大。而后,退变的后纵韧带出现软骨内骨化,韧带被成熟的板状骨替代。人体的部分基因,局部组织的特征性改变,合并的内科疾病等因素均会对 OPLL 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OPLL 在亚洲人群中多发,并且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其可能有遗传倾向性。和 OPLL 发病可能相关的疾病基因如表 1 所示。上述基因结构和和调节因子与韧带的发育,组成韧带的血管、细胞调节相关。表 1:和 OPLL 疾病发展可能有关的基因内科疾病也可对 OPLL 的发展产生影响。约 50% 的 OPLL 白种人群合并有弥漫性、特发性的骨骼肥大症。低甲状旁腺素症,低磷血症佝偻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是人群发生 OPLL 的危险因素。BMI 和胰岛素指数与 OPLL 累及的椎体节段有直接相关性,提示这类疾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剧疾病进程。有趣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空腹血糖和 HbA1C 水平控制并不会降低 OPLL 的发生风险,提示是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不是血糖水平是 OPLL 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史有 OPLL 疾病的患者,通常在 50-60 岁这个年龄段发病,男性发病患者是女性的两倍。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约 28%-39% 的患者完全符合脊髓病的诊断标准。这类疾病通常呈进行性、隐匿性进展,但也有约 15% 的患者是因急性创伤后检查发现。临床症状是否进展取决于诊断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在一项平均 17 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仅 17% 的无脊髓症状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脊髓并;而表现为脊髓病的患者中,64% 出现了神经功能恶化,并且约 89% 的 Nurick 神经功能分级 3 级或 4 级而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肢体瘫痪,而需要做轮椅或者卧床(表 2)。表 2:脊髓病 Nurick 神经功能分级分级特点0无脊髓压迫症状1有脊髓压迫的体征,但步态正常2轻度步态异常,但不影响工作3中度步态异常,影响工作,但行走时无需辅助4行走时需要辅助5坐轮椅或者卧床临床影像学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均会出现 OPLL 的进行性加重,但仅有半数患者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加重。患者后期发生脊髓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后纵韧带骨化占据椎管面积超过 60%;椎管内脊髓通行直径小于 6mm;颈椎活动度增高;后纵韧带骨化从椎管外侧向中间发展等。年龄,性别,OPLL 的累及节段等对患者最终的临床功能预后无显著影响。临床表现,体检,影像学评估对这类患者早期的临床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全面的神经功能检查。步态或平衡状态改变,失去对精细运动功能的控制,上肢肌力减弱,麻木或者瘫痪等均提示脊髓病可能。颈椎极度运动是否会加剧症状也需要评估。OPLL 的患者创伤后出现急性脊髓损伤的风险增高。对微小创伤即诱发快速进展神经功能恶化的 OPLL 患者需要特别警惕发生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可能。体格检查对脊髓病患者的诊断非常重要。可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以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的神经节段(表 3)。上、下肢肌力均需进行检测,因严重的颈椎脊髓病可以同时出现上下肢的肢端无力或者反射亢进。同时需对步态,平衡,深感觉等进行针对性的检测。表 3:体格检查影像学评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段包括 X 片,CT,MRI 等。在 X 片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侧位片椎体后缘的条状骨化高密度病灶。患者进行 X 片检查时需坐立或者站立位,以维持拍片时所需要的正常颈椎前凸。依据颈椎 X 片上的表现,可将 OPLL 分为四种类型:1. 局灶型,孤立骨化后纵韧带病灶仅累及单个椎体或者椎间隙;2. 节段型,多个独立的后纵韧带骨化病灶,每个病灶范围仅累及单个椎体或椎间隙;3. 连续型,单个病灶,累及多个椎间隙和椎间盘;4. 混合型,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图 1)。图 1:后纵韧带骨化分型:A,局灶型;B,节段型;C,连续性;D,混合型通过侧位 X 片,也可以评价 OPLL 和 K 线(kyphosis line,C2 椎管中央至 C7 椎管中央的连线)的关系(图 2)。若后纵韧带骨化的病灶较大,或者是颈椎前凸弧度减小,则会出现病灶超过 K 线,若这类患者行单独后路手术则预后较差。图 2:K 线示意。图 A,病灶超过 K 线,提示颈椎前凸弧度减小或者后纵韧带骨化病灶较大,单独前路手术预后较差;B 图,病灶未超过 K 线颈椎 X 片对诊断 OPLL 的价值有限,因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靠性较差,并且不能从三维空间上对 OPLL 病灶的大小、位置等进行准确评估。文献报道,使用颈椎 X 片诊断 OPLL,约 20% 的患者会出现漏诊。目前临床上推荐,CT(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作为影像学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标准检查方法,有文献研究表明,使用颈椎 CT 诊断 OPLL 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图 3)。联合颈椎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诊断 OPLL 的准确率可超过 90% 以上。图 3:轴位和矢状位 CT 示后纵韧带骨化,在 CT 上可以观察椎管内占位面积,韧带骨化的范围,节段,位置等信息颈椎轴位 X 片可以评估椎管内占位面积和 OPLL 在椎管内的位置。椎管内占位超过 60% 或者 OPLL 的位置位于椎管外侧,其后期出现脊髓病的风险增高。CT 也可以探查硬膜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纵韧带和椎管内不连续的钙化病灶。在 CT 横断面上的双层征(double layer sign)往往提示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过程中有 50% 的概率出现硬膜撕裂,而无双层征的患者,硬膜撕裂的比例仅为 13%。MRI 可以评估脊髓的压迫程度和脊髓的状态。在 MRI T1,T2 相上,OPLL 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压迫的脊髓相邻。脊髓上高信号的 T2 相往往提示脊髓病理性变化,通常预示手术减压后临床功能预后不良。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 MRI 上可表现为脊髓组织的水肿或者在损伤节段出现血肿。保守治疗对影像学诊断为 OPLL 而无严重脊髓压迫的患者,若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则行定期的观察即可。无需对这类患者进行预防性手术。保守治疗措施包括:暂时性的颈椎颈托制动,甾体类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活动方式的改变,物理治疗等。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应当避免可以导致颈椎运动幅度突然改变的活动,因 OPLL 的患者发生急性脊髓损伤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手术治疗OPLL 患者需要手术减压的指征是:脊髓病,Nurick 神经功能评分 3 或 4 级;或者有严重的神经根病。手术入路包括前路或者后路,或者前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手术方式通常包括椎体次全切除,或者椎间盘切除联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并椎间融合。后路手术是 OPLL 的间接减压方式,包括椎板成形术,或者椎板切除 + 融合术。两种手术入路各有利弊(表 4),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 OPLL 的范围,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排列,早期是否有颈椎部位的手术病史。表 4:前,后路手术的优缺点手术方式优点缺点前路减压融合直接减压,对严重椎管占位(>60%)的病例最为有效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不能减压 C2 水平以上的 OPLL 节段椎板切除 +融合允许对整个颈椎进行减压,并发症较低,颈椎后凸进展的风险较低非直接减压,有 OPLL 持续进展的风险,对严重脊髓压迫的病例效果较差,C5 神经根麻痹的风险较前路更高椎板成形允许对整个颈椎进行减压,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可以颈椎运动节段的功能和椎板切除 + 融合类似,但其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更高。若患者有颈椎的前凸丢失,则不能采用该术式。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手术可以通过直接暴露压迫椎管的骨化后纵韧带,并切除来获得椎管内的减压。减压后可以对切除的手术节段进行融合。支持前路的临床医生认为,前路手术为直接解除椎体压迫的方式,在维持或重建颈椎前凸弧度方面的效果要于后路手术;同时前路手术可同期处理合并存在的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等。前路手术的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对 C2 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很难做到直接减压,术后假关节形成概率较高,若需要减压的椎体范围在 3 个或以上时,容易出现吞咽困难。同时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更容易出现硬膜撕裂,文献报道 OPLL 前路手术出现硬膜撕裂的概率可接近 13%-15%。前路手术可通过标准 Smith-Robinson 入路进行暴露,行椎间盘切除,半椎体切除或者椎体次全切除可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有文献报道,前路手术椎体次全切除到 5 个节段也可获得成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颈椎前路切除的椎体达到或者超过 3 个节段时并发症发生风险和再手术率均显著增高。通过上述方式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后,可以直接切除或者磨除骨化后纵韧带。需注意,此时很难辨别骨化结构来源于后纵韧带或者是硬膜,术后的病理显微镜检可以区分骨化的后纵韧带和骨化的硬膜组织。切除病灶后,硬膜向前突出,并且有良好的搏动提示减压彻底。确定减压完成后,使用结构性植骨或者椎间融合器来进行椎体间的融合,以维持后期颈椎的稳定性。Mizuno 等人对 107 例脊髓病患者进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融合材料分别为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45 例),自体椎体骨(37 例),金属钛网椎间融合器(25 例)。接近 90% 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而症状无改善的患者均为术前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者。年龄,性别,手术技术,手术节段等因素均不影响手术结果。Iwasaki 等人对 27 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前路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 JOA 评分。椎管内占位超过 60% 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手术的结果要好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北美学者 Epstein 等人也报道了前路手术治疗 OPLL 的效果。发现,椎体切除治疗较单纯椎间盘切除或者后路手术效果更好。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并发症发生取决于手术入路范围(食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减压范围(C5 神经根麻痹,硬膜撕裂),融合(植骨沉降,假关节形成)。约有 4%-17% 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根麻痹,主要原因可能是术中牵拉或直接损伤。硬膜撕裂的发生率约在 4-20%,通常是因为硬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膜相连。颈椎部位的脑脊液瘘通常会导致假性脑脊膜膨出或者窦道形成,并进而出现神经损伤,气管压迫,脑膜炎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等情况。术中发现的硬脊膜撕裂可以通过直接修复,或者自体筋膜、合成胶原覆盖等进行处理。对硬膜上的小孔,可通过血栓贴片(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等进行缝合加固。术后可以行腰穿留置和卧床休息进行治疗。文献报道,术中硬膜撕裂远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但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概率较高。为减少术中硬膜撕裂的概率,Yamaura 等人介绍了一种“前方漂浮”(anterior floating methond)技术对颈椎进行减压,该手术技术特点是次全切除椎板,将增厚的后纵韧带磨薄,而不是切除,重建椎体前柱,而在椎体后方留出空隙,让磨除的后纵韧带可以向前漂浮而不压迫椎管。作者使用上述技术治疗患者,5 年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可达到 68.5%;但是术后的随访也发现,约有 14% 的患者减压不充分。对减压不充分或者 OPLL 进展的患者,作者推荐颈椎后路再次手术治疗。颈椎前路融合的相关并发症包括,椎体假关节形成,植骨块或者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前路手术中融合技术的使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和椎体融合的节段数目。当融合节段为 2-3 个时,使用自体腓骨进行结构性植骨融合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案。对融合节段为 1-2 个的患者,使用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或者自体的椎体骨进行植骨融合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近期,也有学者将无结构性骨组织的融合器应用于前路融合术中。上述融合方法总体的假关节形成率在 3-15% 之间,融合节段为 3 个或以上时,假关节形成的概率急剧升高。结构性椎体植骨假关节形成概率在 24%,并且后期出现颈椎的前凸丢失,因此需要联合前路固定。对假关节形成的患者,可选择翻修手术或者后路固定进行治疗。在融合前,植骨块的移位或突出概率约 7-11%,若后期出现假关节形成,或者突入椎管再狭窄,则需要手术治疗。后路减压对累及节段超过 2-3 个椎体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医生通常会选择后路治疗(椎板切除 + 融合,或者椎板成形术),因该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后路手术的缺点是,因该手术是间接减压,术后可能出现疾病的进展,后路无法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等。后路手术的特点是间接减压:通过扩大脊髓通过的椎管面积来缓解来自颈椎前方的压迫。椎板成形术使用“open door”或者“French door”技术来扩大椎管内面积,创造脊髓漂浮的空间,文献报道上述手术技术可以扩大椎管面积达 30-40%(图 4)。图 4:椎板成形术术后即刻,术后骨愈合轴位 CT后路椎板切除 + 融合的手术包括:完整切除椎板以获得椎管空间,通过后外侧固定 + 融合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该手术可扩张椎管面积达 70-80%。关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 + 融合术治疗 OPLL 的效果目前已经有较多研究。本文研究者推荐后路椎板切除 + 融合术应作为治疗 OPLL 的推荐后路术式,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后路椎板成形术扩展椎管空间的能力较差,后期 OPLL 进展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及恶化;第二,后路椎板切除 + 融合可以预防颈椎后凸的进展。后路手术时,患者俯卧位,头部由牵引架支撑。取棘突后正中入路,从脊柱侧块上剥离脊旁肌肉。推荐在减压术前进行侧块螺钉置钉。使用高速磨钻进行全椎板切除,暴露黄韧带。获得充分减压后,放置内固定器械,在关节突关节进行植骨融合,以促进椎间融合。术后患者佩戴颈托,至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已完成。研究发现,对有严重症状的 OPLL 患者,颈椎后路手术的恢复率要差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更小。一项针对 OPLL 患者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 meta 分析研究发现,后路手术患者总体症状缓解率在 43-63%。短期内,患者症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持续加重。Iwasaki 等人回顾性的比较了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对椎管内占位超过 60% 的患者,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更改好的功能预后,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6% vs2%);对椎管内占位面积小于 60% 的患者,临床功能预后相似。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但其分组阈值为椎管内占位 50%。同一个研究还发现,颈椎前凸弧度小于 5 度时也会显著降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功能预后,约 50% 的椎板成形术患者术后出现颈椎的前凸弧度消失,而椎板切除 + 融合术的患者则未发现上述情况。该研究中,约半数的椎板成形术患者最终会出现 OPLL 的进展,而前路手术的患者仅有 1 例。目前仅有 Chen 等人发表的一项关于 83 例 OPLL 患者的研究结果报道了椎板切除和融合术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术后 5 年平均恢复率在 62%。术后功能预后较好的患者,其颈椎的后凸弧度更大(16.1 度 vs 10.4 度)。这部分患者中,再手术率为 4%,均为术后颈椎硬膜外血肿引起。作者并未对融合是否会影响疾病进展进行研究,但是作者强调椎板切除 + 融合术后患者长期的神经功能改善并不像椎板成形术那样呈现持续恶化。颈椎后路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下颈椎神经根麻痹,文献报道发生率在 4%-12% 之间,可能和术中牵拉,损伤相关。这类并发症通常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是在决定是否需要更进一步介入措施前需要对患者行 CT 或 MRI 检查以除外可能引起脊髓或神经压迫的潜在病因。椎板成形术特有的并发症包括开门的椎板再次关闭,椎板固定部位的骨折,椎板切除 + 融合特有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前后路联合对部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使他们获益。前路手术的指征通常是骨化病灶占据椎管内面积超过 50-%60%,或者颈椎前凸弧度消失;而若患者的骨化韧带累及 3 个节段或更多,则可以联合后路椎管减压,以减少前路椎体切除的范围。对前路融合而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也可以联合后路固定来获得脊柱的稳定,促进椎间融合。还有一种较为广泛的前后路联合概念,即在前路术后,患者因临床症状恶化或者假关节形成,后期行后路手术治疗。总结随着认识的加深,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该疾病时应当熟悉 OPLL 的病理,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特征等,并按照手术适应症和手术医生自身习惯,技术水平了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对无脊髓症状的 OPLL 患者,可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而对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因疾病后期容易进展,通常需要手术介入。OPLL 的影像学评估措施包括 X 线,CT,MRI。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治疗症状改善和患者满意率超过 80%。OPLL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疾病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预防 OPLL 疾病进展的内科药物,前后路减压手术方式优劣的比较等。
人体脊椎具有特殊的生理曲度,因此,正确的坐姿需要符合脊椎的这个生理曲度:一、上班族工作的正确坐姿:1、身体微微向后倾,颈部有扶托,保证颈部释放自身压力于扶托之上,可避免颈部疲劳。 2、手臂自然下垂,放松肩部肌肉;手臂有扶托,减少因手臂因用力维持自身位置而疲劳。二、正确的驾驶姿势:
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正常情况下,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力量可限制此滑移倾向,从而使腰5峡部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腰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上关节突、横突、椎弓根、椎体,仍与上方的脊柱保持正常联系;下部为下关节突、椎板、棘突,与下方的骶椎保持联系。两部之间失去骨性联结,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现为椎体在下方椎体上向前滑移,称为腰椎滑脱。发病机制图
随着MRI技术的广泛应用,经常发现多节段的退行性变,如何定位致病阶段,以及明确影像学异常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椎间盘造影术日渐成为临床应用及科研的热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祝斌椎间盘造影术的意义在于识别间盘源性下腰痛,识别疼痛是否来自于相应椎间盘,评估影像学上发现的异常结果的意义以及是否与症状有关。椎间盘造影一般在局麻下进行,因为患者的感觉和反应是检测的重点,这样患者在术中可保持清醒并能进行交流。影像引导设备可选择C形臂或螺旋CT。患者俯卧并放软垫垫高胸腰段,以期减少腰椎前凸,有学者指出进针点应位于非疼痛侧,双侧疼痛患者取决于术者的习惯,扫描穿刺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后注入造影剂与生理盐水1:1的混合液,记录注入剂量并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询问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和平时症状是否一致。如能引发患者与平时部位、性质相一致的疼痛,程度与平时相当或较重,即诊断为椎间盘造影阳性;若不能诱发患者疼痛反应或所引发的疼痛与平时部位、性质不相一致,即视为椎间盘造影阴性。纤维环退变程度分为4级:0级,造影剂充填正常的髓核空间;1级,造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占正常纤维环面积10%以下;2级,造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10%~50%;3级,造影剂充填纤维环面积大于50%。纤维环破裂程度分为4级:0级,造影剂完全局限在髓核内;1级,造影剂沿着裂隙流入内层纤维环;2级,造影剂流入外层纤维环;3级,造影剂流出维环外层或进入硬膜外腔。0级和l级为正常,2级和3级为纤维环破裂。多数需行2个节段以上的造影。适应征包括:1、选择没有上述其他复杂影响因素的患者;2、造影过程中采用盲法及选取足够的对照间盘;3、对阳性结果的判定一定坚持与患者的主诉相一致。
其实,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适用对象标准与传统的椎板切开椎间盘摘除术的选择标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选择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应该要满足以下条件:1腰椎椎间盘突出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痛、腰腿痛或跛行等。2腰椎椎间盘源性疼痛即椎间盘以退变和老化为主,突出不明显,退化和老化的椎间盘分泌一些炎性介质,对腰椎间盘周围的窦椎神经或脊神经根产生刺激,导致神经炎性反应,出现腰痛或腰腿痛,症状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此时,椎间盘的纤维环可能已经出现纤维环撕裂等结构损害。3腰椎椎间孔狭窄中老年腰腿痛患者,由于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硬化突出、椎间盘高度塌陷等原因导致脊神经根通路椎间孔发生狭窄,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卡压或分泌炎性介质对神经根产生炎性损害,导致腰痛或腰腿痛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详细的解释如下:(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经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型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应证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2)尽管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很快复发,且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时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者;或者虽然症状体征都不十分严重,但病史较长,诊断明确,患者有手术治疗要求者。(3)无论病史长短,一旦出现神经根麻痹损害者,如足拇趾背伸肌肌力4级以下。(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损害,如大小便功能障碍,CT显示椎间盘或后纵韧带无明显钙化者。(5)尽管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史、症状、体征并不典型,但CT、MRI以及椎间盘造影等影像检查,发现有椎间盘巨大突出者。(6)合并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的椎间盘突出。(7)突出物有钙化的椎间盘突出。(8)有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拇趾伸屈试验(+)、膝或跟腱反射减弱等。(9)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10)经系统保守治疗6~8周无效者。(11)愿意接受椎间孔镜手术并承担穿刺失败需转行开放手术风险者。来源:北京军区总医院文天林教授微信平台:脊柱微创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脊椎,而一些不经意间的动作,也在无形中伤害脊椎。在一些国家,脊椎保健和常规免疫、口腔检查等一样发达,日本甚至将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脊柱检测与纠正纳入法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教授呼吁,脊椎病和人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受它的困扰,应该主动出击。那么,该如何保养脊椎,避免伤害呢? 壹怕久坐 人在久坐时,腰部承受的压力大,颈椎处于前倾的姿态,这很容易导致脊椎疲劳。大部分的腰椎病都是久坐出来的,约有35%的长期慢性腰痛最终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他建议,每隔45分钟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活动一下、远眺等都可以。当然,长期站着的人也要偶尔坐下来,同一个姿势不能保持太长时间。 贰 怕受寒 每当天气转凉的时候,脊椎病人就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寒冷会导致脊椎的韧带、肌肉僵硬,影响血液循环,进而损伤脊椎。而在炎热的夏天,由于空调、风扇用得多,也需要引起注意。他提醒,用风扇时,别让风对着颈部、腰部吹;身处空调房时,除了不要将温度调得过低,也要时刻注意这两处的保暖,备好围巾和衣服。 叁 怕太猛 动作幅度太大,很容易导致脊椎严重受损。一定要避免为方便而“为难”脊椎,比如猛地一扭头、站着直接弯腰拿重物、够不着东西的时候拼命拉扯上半身等。脊椎需要我们温柔的呵护,拿重物时最好先下蹲然后再拿起,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 肆 怕歪斜 平衡和放松是脊椎的最爱,保持好的姿势是脊椎健康的基础。窝在沙发里、窝着头睡觉、斜躺着看电视、单肩背包等都会让脊椎不舒服。其他一些歪七扭八的姿势,也许会让你自我感觉很好,但是你可能没意识到,这种状况下肌肉很紧张,脊椎很受伤。此外,很多人认为打羽毛球对颈椎有利,其实它属于单侧运动,对颈椎并不好,建议中老年人不要做。 伍 怕不合适的卧具 床垫、枕头等卧具如果不合适,脊椎就易受损。床垫不能太硬或太软;枕头高度应该是枕下去后与拳头差不多、形状为颈部稍高头部稍低的。此外,桌椅也非常关键,椅背最好有前凸设计,没有的话可在后腰部位放个小靠垫,帮助减轻腰部压力。桌子则最好选择前高后低、桌面倾斜的,以便减少工作时腰向前弯的程度。
注射亚甲蓝或可治疗颈腰椎疾病将1毫升亚甲蓝注射入退变的椎间盘,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这是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教授等人多年研究的成果。该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第4期国际医学期刊、国际疼痛研究学会会刊《疼痛》杂志上,论文题目为《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慢性腰痛是一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是引起劳动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估计,在所有人群中,一生中的某个时段发生过腰痛的比率达80%。据美国健康统计中心报告,到医院就诊的新病人中14%是腰痛病人,这等于每年有1300万人因腰痛到医院就诊。据介绍,包括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在内,椎间盘退变是所有这些颈腰椎疾病的病理基础。彭宝淦等人从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入手,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腰痛各个环节展开系列研究工作,在之前发现的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寻找治疗药物,将目标锁定在亚甲蓝这一神经灭活剂上。他们发现只需要将1毫升亚甲蓝注射入退变的椎间盘,就可使被腰痛折磨数年的患者重新挺起脊梁。实验采取随机双盲的临床对照方式,以排除药品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作用。研究人员选取了72名病程6个月以上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一组椎间盘内注射安慰剂治疗,通过24个月随访,发现亚甲蓝注射组疼痛平均减轻52.5%,满意率达到91.6%;而安慰剂注射组疼痛平均减轻0.7%,满意率14.3%。在亚甲蓝注射组没有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证实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科技日报 张佳星 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