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科三病区成功完成了腹腔镜左侧肾脏巨大错构瘤的肾部分切除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出院。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腰痛不适1周”在当地县市级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15cm×10cm×10cm,右肾结石,如此巨大错构瘤当地医院建议开放手术切除左侧肾脏,但后期手术治疗右侧肾脏结石的风险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因此,患者及家属担心开刀手术创伤大和保留左肾愿望强烈,慕名来我科住院治疗。住院后经详细检查显示左侧肾脏错构瘤体积巨大且血供丰富,随时有破裂出血风险,2支肾动脉供血,同时合并右肾结石亦须手术治疗,既往宫外孕腹部手术史。手术难度在于阻断2支肾动脉血供,快速切除巨大错构瘤并且缝合肾脏创面(热缺血在30分钟以内对肾脏功能无影响),腹腔镜下切除如此巨大肿瘤手术难度明显增加,对腹腔镜技术要求极高。另一方案为术前先行介入栓塞左肾错构瘤血管,再行腹腔镜切除错构瘤以减少术中出血,但此方案会明显增加患者花费和相关风险。经科内充分讨论及术前准备,由副主任医师、郝建伟博士主刀,直接采用经腹腔镜4孔法成功切除巨大错构瘤并保留左肾,肾脏热缺血27分钟,出血400ml,手术顺利。近年来,本人潜心钻研微创技术,腹腔镜微创技术不断挑战难度,使以往仅在国内少数知名医院开展的高难度手术,如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前列腺癌切除术,腹腔镜巨大肾肿瘤切除术及保肾手术成为常规手术。 CT扫描显示左肾巨大错构瘤肾动脉成像显示患肾2根肾动脉缝合好的肾脏创面 腹部4孔(创伤小)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早中期前列腺癌症状同前列腺增生,无特异性,发现时多为晚期,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较公认的前列腺癌早期临床诊断模式为““三阶梯法”: ①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直肠指检(DRE)。 ②视具体情况,选择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磁共振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完成可疑病灶的定位诊断。 ③通过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系统活检获得病理诊断。 一、PSA检查1、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RE和TRUS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 正常值为0-4.0ng/ml,PSA越高前列腺癌可能性越大。有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不同年龄段PSA水平分别为40-49岁≤2.15ng/ml,50-59岁≤3.20 ng/ml,60-69岁≤4.1 ng/ml,70-79岁≤5.37 ng/ml,均低于西方国家男性。⑴ PSA检测指征: ① 50岁以上伴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需要PSA检测; ②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PSA检查时间提前至45岁; ③DRE或影像学检查异常的男性也应进行PSA检查。⑵ PSA检查频率: ①45-49岁、DRE正常、PSA>1 ng/ml者,1-2年复查PSA; ②DRE正常且PSA≤1 ng/ml者,50岁复查; ③50岁以上如DRE正常、PSA<3 ng/ml且没有穿刺适应症,1-2年复查PSA。⑶ PSA影响因素多:影响血PSA水平的因素包括前列腺机械性挤压(如DRE、尿潴留、膀胱镜检查等)以及尿路感染、血尿等因素,因此检查PSA应在射精24小时后,膀胱镜、导尿后48小时后,前列腺指诊7天后进行,建议PSA检查时同期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血尿或/和炎症的影响。二、前列腺直肠指检(DRE) 简便易行,无痛苦,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质地偏硬或硬如石,可触及结节等改变。三、超声:典型的前列腺癌外周带低回声结节征象并不常见,诊断特异性较低。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近年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也是前列腺癌分期的最好影像检查)前列腺癌的定位诊断 前列腺癌治疗前需要临床确诊,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以下4种情况需要进行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1、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任何PSA。2、B超、CT或MRI发现异常影像,任何PSA。3、PSA>10 ng/ml。4、 PSA 4-10 ng/ml,f/t PSA<0.15,或PSAD>0.15,或PSAV>0.75直肠超声引导下的经会阴或经直肠穿刺活检是标准的穿刺检查方法。我科有专用的直肠超声仪器,本人熟练进行了几百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活检正确率明显提高,活检并发症如发热、血尿发生率极低。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3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45-80岁是发病高峰。膀胱癌的发生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变化过程。较明显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约30%-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4倍,其危险率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膀胱癌包括尿路上皮(移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等,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最常见,占膀胱的90%以上。膀胱癌的恶性分级系统采用WHO 1973系统和WHO 2004系统。WHO 1973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WHO 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膀胱癌22009 年 TNM 分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既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20%、Tis(原位癌)占10%。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NMIBC可分为以下三组:低危:原发、单发、TaG1(低级别)、直径<3cm,没有CIS中危:所有不包含在低危和高危分类中的NMIBC高危:以下任何一项:T1期肿瘤;G3(或高级别);CIS;同时满足:多发、复发和直径>3cm的TaG1G2(或低级别)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诊断性电切术)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治疗手段:应将肿瘤完全切除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以下情况建议二次电切:1)首次电切不充分;2)切除不完全,多发、偏大、切除样本没有肌层;3)初次电切为G3及T1二次电切中术后2-6周后施行NMIBC在TURBT后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包括灌注化疗和灌注免疫治疗:不同风险分层的治疗策略n低危:TURBT+术后即刻灌注化疗(24h内)作为低危患者的标准治疗。n中危:TURBT+即刻灌注化疗+维持膀胱灌注化疗或BCG(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n高危:TUR+ 再次TUR+BCG膀胱灌注治疗或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常用灌注化疗药物、保留时间(平躺、左侧卧、俯卧、右侧卧的总时间)吡柔比星(每次30-50mg+5%葡萄糖30ml-50ml,保留0.5h);表柔比星(每次30-80mg+生理盐水30-60ml,保留1h);吉西他滨(每次1g-2g+生理盐水20-30ml,保留2h)羟喜树碱(每次10-20mg,保留1-2h);丝裂霉素(每次20-60mg+生理盐水20-60ml,保留2h)灌注频率:每周一次, 每两周一次…… 持续 4 – 8 – 12 周维持治疗每月一次, 每三月一次……至术后 1 年, 2 年……不少医院建议灌注方案:每周一次,8次后改每月一次,共一年。目前没有达成专家共识;回顾性资料分析建议不超过12月(研究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维持灌注6个月以上不能继续降低肿瘤复发率)灌注后复发(仍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处理化疗药物灌注后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应排除原位癌存在(复发合并CIS建议膀胱全切或选择卡介苗灌注),再次选择经尿道电切切除肿瘤后的灌注化疗应更换药物:阿霉素、表柔比星、戊柔比星、米托蒽醌,长春新碱、足叶乙苷等耐药机制类似,再次选择药物应避免选用。卡介苗(60-150mg+50ml生理盐水,保留2h)使用高危患者时,全量(120-150mg),在术后2周开始,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2周1次,共3次,然后每月1次,需维持灌注1-3年。也有建议在3、6、12、18、24、36个月重复BCG灌注,以保持和强化疗效。卡介苗灌注后肿瘤复发后应行膀胱全切术,要求继续保留膀胱时可选用戊柔比星膀胱灌注。随访:膀胱镜检查仍然是金标准低危:术后3月如第一次膀胱镜检查阴性,建议术后1年第二次检查,之后每年1次直到5年;中危:介于低危高危之间。高危:术后前2年每3个月进行1次膀胱镜检查,第三年开始每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次直到终身。随访过程中,一旦出现复发,治疗后的随访按上述方案重新开始。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疾病特点临床表现: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为反复发作的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少数患者无血尿症状或伴有患侧腰背部疼痛、腹部包块,晚期可有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等。腰痛多为血块通过输尿管或肿瘤侵及腹膜后组织引起,尿道刺激征出现多伴膀胱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细胞癌包括肾集合系统癌和输尿管癌,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肾盂癌相对多见,发生率为输尿管癌的3-4倍。输尿管癌常发生于下段75%,中段20%,上段5%。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60岁后发生率逐渐增高,高峰年龄为70-80岁,国内女性患病比例稍多于男性。目前明确的致病危险因素主要是烟草(吸烟,包括二手烟)和职业暴露:化工行业的乙萘胺,联苯胺等(潜伏期7-20年);其他原因不明。上尿路上皮细胞癌与膀胱癌的关系:尿路上皮细胞癌具有多中心性(多病灶和多部位特点)1. 17%合并膀胱癌;2. 所有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膀胱癌发生率为22-47%,对侧上尿路患细胞癌的为2-6%;3.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诊断时60%为浸润性;而膀胱癌在诊断时15-25%为浸润性。因此,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在诊断和随访时不要忽视是否合并膀胱癌/膀胱癌的新发。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影像学检查:1. B超:无创,无辐射,便宜,是常用筛查手段,能发现肿瘤引起的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等间接征象,鉴别肾脏、膀胱病变及阴性结石。 缺点:易收气体干扰,输尿管显影不良。2. CT:有助于诊断及分期;CTU:显示肿块部位、范围,表现为肾盂内占位,输尿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及梗阻上方积水,输尿管外浸润、远处转移等。3. MRI: 无辐射,无肾功能损伤,能显示输尿管腔大小、病变部位、及范围;表现:输尿管突然截断,梗阻部位发现腔内或突出腔外软组织肿块。缺点:MRU:上尿路扩张不明显时,意义不大。4.静脉肾盂造影(IVU):早期未完全梗阻时表现为充盈缺损、肾积水,能显示双肾形态和功能,及肿瘤形态。缺点:梗阻严重时患侧不显影,价值有限。5. 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显示肿瘤形态、大小、部位;输尿管癌表现:“梭形”、“尿嘴”样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经典的“高脚杯”征。插管同时能收集尿液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6. PET/CT: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优于IVU和CT;但病例少,费用高。细胞学检查1.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定性诊断具有用重要价值,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特异性高的优点,但敏感性低。最近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TCT)能提高准确性。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液及输尿管刷能提高检查敏感性。 收集尿液注意事项: 应收集新鲜晨尿200-300ml,2-3小时内送检验。尽量避免过夜晨尿,因尿液在膀胱内时间过长会导致脱落肿瘤细胞肿胀变性,影响结果判读准确性。 2. 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FISH): 敏感性高,特异性低,缺点:不能定性诊断,假阳性高,费用高,目前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输尿管镜检:是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金标准。 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能发现合并的膀胱癌病灶,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能发现早期和影像学不能检出的肿瘤。受一定技术和设备限制,费用高,属有创检查,不易作为常规检查方法。治疗:手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最好方法。 手术范围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侧肾功能、肿瘤部位及生长方式、分期、分级来确定。对于高分期、高级别的肿瘤应行患侧肾、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半尿路),对于对侧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或双侧肿瘤时,选择保留肾脏手术,但术后应严密随访。半尿路手术由于需切除器官,手术范围大,损伤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临床医师在选择该项手术方式前往往非常慎重,对于术前明确的定性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射治疗,术后定期膀胱灌药治疗.手术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技术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袖状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同。具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腹腔镜设备和技术要求高。本人已完成多例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上尿路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手术技术娴熟。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1.尿路上皮癌占95%2.鳞状细胞癌(肾盂肾盏癌多见)占4.8%-7.8%3.腺癌,小细胞癌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及分类低度恶性倾向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原位癌浸润性癌肿瘤分级 (2004 WHO)非浸润性肿瘤:低度恶性倾向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极少)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TNM分期(UICC 2009):TNM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NX 局部淋巴结无法评估MX 远处转移不能评估T0 无原发肿瘤证据N0 无淋巴结转移M0 无远处转移 Ta 无浸润的乳头状癌N1 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50px Tis 原位癌N2 单个淋巴结转移,50px<最大径但 ≤125px,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125pxT1 浸润上皮下结缔组织T2 浸润肌层T3 (肾盂)浸润至肌层外达肾盂周 围脂肪或肾实质 (输尿管)浸润至肌层外达输尿管周围脂肪N3 淋巴结转移最大径>125px M1 远处转移T4 浸润临近器官或达肾周脂肪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 Tis、Ta、T1 91-100% pT2/pT3<50%,pT4 <10%预后因素肿瘤分期与分级(主要预后因素),淋巴结外转移和阳性淋巴结是重要预后因素(预后不佳)。浸润输尿管壁预后差。性别:国外生存时间无差异,国内女性预后好于男性肿瘤位置:输尿管和多病灶肿瘤比肾盂癌预后差吸烟量,长期吸烟、诊断时吸烟预后差淋巴血管浸润:占20%UTUCs,独立预后因素(预后不佳)手术切缘:重要的预后因素,T2期以上时病理报告应报告切缘是否阳性,阳性预后差其它:广泛肿瘤坏死(>肿瘤体积10%)预后差;器官内尿路上皮合并原位癌预后差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术后治疗保留肾脏输尿管的保守手术术后需要化疗药物灌注(经皮肾通道,输尿管支架管),慎用卡介苗(BCG)辅助治疗:放疗:疗效不确切,防止局部复发扩散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提高生存率。化疗(全身):以铂为基础的方案,辅助化疗部分患者无复发率达50%,但对生存率无影响;副作用较大:主要是肾毒性。根治性肾盂输尿管切除术后的膀胱灌注化疗上尿路上皮细胞癌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发生率达22-47%,需要术后定期膀胱膀胱灌注及随访。由于目前没有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治疗指南,本人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建议如下方案进行膀胱灌注。作用:预防膀胱癌复发及延迟首次复发时间:单次膀胱灌注:低危,低分级,肾盂,女性同时满足低危、低分级、单发输尿管/肾盂癌可行单次膀胱灌注化疗多次膀胱灌注:高危,多发,高分级(T2-4)输尿管癌,保留肾脏手术,其它因素如吸烟量大需多次膀胱灌注化疗,极高危 按膀胱癌术后灌注。灌注药物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表柔比星、吡柔比星、丝裂霉素、羟喜树碱等。多次膀胱灌注指灌注6-8次。灌注化疗药物剂量和溶液、方案同膀胱癌灌注化疗(参看[诊后必读]膀胱癌电切术后的治疗与随访)随访根治性肾盂输尿管切除术后,至少5年非浸润肿瘤:膀胱镜/尿细胞学3个月时,以 后 每年1次;CT每年一次浸润性肿瘤:膀胱镜/尿细胞学3个月时,以 后 每年1次;CTU每6月次共2年,后1次/年保留肾脏手术,至少5年非浸润肿瘤:尿细胞学和CTU3个月和6个时,以 后 每年1次;膀胱镜,输尿管镜和原位细胞学在3个月和6个时,然 后 每次;CTU每6月1次共2年,后1次/年
阴茎癌是阴茎最常见的肿瘤,占阴茎肿瘤的90%-97%,常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巨大痛苦。大部分阴茎癌患者合并有包茎,鳞状细胞癌(95%)是常见的病理类型。阴茎癌的TNM分期T Tis 原位癌 Ta 非浸润性疣状癌, T1(T1a ,T1b) T2 侵犯阴经海绵体/尿道海绵体 T3 侵犯尿道 T4 侵犯其他相邻组织结构 N N1可触及活动的单侧腹股沟淋巴结 N2可触及活动的多个或双侧表浅腹股沟淋巴结 N3固定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块或盆腔淋巴结病变 M M0 M1 远处转移阴茎癌易于通过淋巴结转移,因此阴茎癌的诊断包括:原发肿瘤的病理诊断、分级以及区域淋巴结情况阴茎的治疗:包括:原发灶的治疗和淋巴结的处理一. 原发灶的治疗 1.保留阴茎的治疗(Tis,T1,N0) 2.阴茎部分清除术(分化差T1,T2) 3.阴茎全切术(T2期以上)二. 淋巴结的处理 1.约一半的阴茎癌患者可触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其中25%与原发灶的溃疡与炎症有关;国内指南建议先应用抗生素消炎,如无效需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建议超声引导穿刺活检;2诊断时未触及者,20%-25%的患者有微转移三. 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1.N0(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95%-100% 2.N1 患者5年生存率为80% 3.N2患者5年生存率为50% 4.N3患者5年生存率为0%四. N0(无淋巴结转移)者与预后 1.预防性淋巴结清扫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达80%-90% 2.观察中出现淋巴结转移再清扫者30%-40%五. 阳性淋巴结的处理 1.临床诊断淋巴结阳性病例:需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如冰冻阳性,欧洲泌尿外科指南推荐行同侧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而国内推荐双侧腹股沟清扫 2.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大于2个需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3.N3手术减轻症状,放化疗目前对于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腹股沟淋巴结检查阴性但存在高危因素的阴茎癌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但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如:淋巴漏、淋巴水肿、血肿、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高达50%。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包括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或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二者清扫范围不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采用改良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其范围:上界:精索; 下界:卵圆窝: 外界:股动脉: 内界:内长收肌。而腹腔镜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比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少,切口小,是预防和治疗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有效方法,明显能提高阴茎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此手术需要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和熟练腹股沟局部解剖, 我们在2013年已经开展腹腔镜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创伤小,并发症,恢复快,明显延长生存期,患者乐于接受。 术后伤口术后标本
正确认识腺性膀胱炎 腺性性膀胱炎是由于膀胱长期受到有害刺激所致,包括囊性及腺性膀胱炎(CCEG) ,是正常膀胱黏膜常见的一种黏膜增殖性改变。Von linbeck于1887年首次描述。正常膀胱黏膜的增殖性病变最初表现为von Brunn巢,即正常的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呈巢状深入黏膜下层(图1),细胞生长呈团状,内部并无空隙,早年有学者称之为增殖性膀胱炎,正常人85%~95%均可见这种反应性增殖性改变。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尚未明了,与下尿路慢性感染、梗阻、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等造成的慢性刺激、雌激素水平降低、精神因素、变态反应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在膀胱长期慢性有害刺激下,发生了如下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移行上皮单纯增生→ Brunn芽→ 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的组织学类型 1.泌尿上皮型 2.肠上皮型:有杯状细胞,腺腔内有粘液性分泌物 3.前列腺上皮型,似前列腺腺泡 4.混合型:泌尿上皮与腺上皮混合,少数同时含前列腺上皮腺性膀胱炎的病理类型 结节性、浸润性最常见 乳头状和乳头状浸润性次之 膀胱弥漫性增厚和浸润少见诊断 临床表现: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肾积水 尿培养阴性 影像学检查 确诊:膀胱镜活检膀胱镜下分型:1. 滤泡型2. 绒毯型3. 乳头瘤型4. 慢性炎症型 5. 粘膜无显著改变型 病变好发于三角区、颈部、输尿管口周围 患者最关心的是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会变成膀胱癌(这也是部分医师的观点)。其实这一说法自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腺性膀胱炎可能与膀胱腺癌有关,后来证实是二者有时是并存的现象。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是长期炎症存在与癌症的相关性。目前认为只有膀胱肠上皮化生(即肠型腺性膀胱炎)才是癌前病变,而肠型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比较罕见类型的腺性膀胱炎,严重者病理上也诊断为旺炽型腺性膀胱炎(与腺癌极为相似,但为良性病变),在膀胱内呈多发,呈大滤泡状并广泛分布于以三角区为中心的膀胱各壁。肠型腺性膀胱炎也是与长期炎症刺激相关(尤其多见于神经源性膀胱长期留置尿管者),只是长期炎症刺激膀胱黏膜而使其处于临界的恶变阶段,这类腺性膀胱炎确实需要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以阻止恶变的发生。现在国外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并非癌癌前病变,所以患腺性膀胱炎的大部分患者大可不必担心,尤其是没有长期留置膀胱管道的患者。 对于病理上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的患者进行积极寻找并解除病因、抗炎治疗也已在国际上形成共识,而这类患者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早被国际上弃用,这种局部化疗不但加重了膀胱炎症反应,明显恶化了患者尿路刺激症状,更无助于防止因长期炎症刺激导致恶变的可能性。 目前的观点是发现膀胱可疑粘膜病变而行膀胱镜检查并获得腺性膀胱炎诊断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腺性膀胱炎的诊断,而应着重于病因的诊断。可能导致膀胱炎症性病变的疾病繁多,如反复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梗阻、放化疗后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膀胱病变等,均需一一筛查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的症状及膀胱黏膜局部增生性改变才能获得长久的缓解。但对广泛肠型或旺炽型病理改变应首先采取经尿道电切术并进行膀胱镜定期随访,以防止恶变的发生。有少量研究表明,灌注膀胱粘膜保护剂以及炎症抑制药物能减轻或防止腺性膀胱炎复发。最后建议大家保持乐观心情、轻松应对疾病,祝大家身体健康。
肾绞痛:又称肾、输尿管绞痛,是由于某种病因使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所造成的。肾绞痛是泌尿外科的常见急症,需紧急处理。肾绞痛的病因:1、结石(最常见):输尿管结石、肾结石2、血块导致上尿路急性梗阻(肿瘤、血管畸形,外伤等)3、肾炎、肾囊肿等4、感染5、其它肾绞痛的特点:根据结石位于输尿管位置不同,疼痛性质可能不同中段结石:突然发作剧烈疼痛,胁腹部开始放射至向下腹部;下段结石:腹股沟、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壁内段结石:耻骨上伴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时间不等。肾绞痛时常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辗转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血尿。肾绞痛需要与如下疾病相鉴别:1、胰腺炎,胆囊炎等2、肠梗阻,卵巢扭转蒂扭转,阑尾炎等3、肾血管病变,如急性肾动脉梗塞肾绞痛的辅助检查1、尿常规:红细胞阳性2、超声,缺点:输尿管中段结石可能检查不出来。3、静脉肾盂造影(因肾绞痛会导致一过性肾衰,结石引起的肾绞痛待2周后进行)4、CT:能检查出大于3mm的泌尿系所有结石。肾绞痛的治疗1.药物解痉止痛治疗 (1)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代表,中等镇痛,首选。 (2)阿片类镇痛药:一般需要配合阿托品、654-2等解痉类药物一起使用。 (3)解痉药: ①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有硫酸阿托品和654-2;②黄体酮;③钙离子阻滞剂,如硝苯地平;④α受体阻滞剂,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明显;⑤间苯三酚: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平滑肌,是亲肌性非阿托品非罂粟碱类纯平滑肌解痉药。2.抗菌治疗3.针刺疗法:肾俞、三阴交等保守治疗: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时,如结石<6mm,光滑,无结石以下输尿管狭窄,可保守观察治疗,具体措施:多饮水,应用止痛药止痛,解痉扩张输尿管,适当运动,以促进结石排出。切记:保守治疗2周,无论有无结石排出,均需复查,了解有无残石及积水情况。肾绞痛的外科治疗当疼痛不能被药物缓解或结石直径大于6mm时,应考虑采取外科治疗措施。其中包括:(1)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ESWL),将ESWL作急症处置的措施,通过碎石不但能控制肾绞痛,而且还可以迅速解除梗阻。(2)输尿管内放置支架,还可以配合ESWL治疗。(3)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4)经皮肾造瘘引流术,特别适用于结石梗阻合并严重感染的肾绞痛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