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透析室,54岁的李先生正躺在舒适的躺椅上看着手机。他手臂上的血管通路泛着淡淡青色,血液在透明软管中如溪流般匀速流动,经过一组银色滤芯后,带着生命力的血液重新回到体内。这个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的“血液SPA“,已帮他维持正常生活整整七年。在这看似平静的过程中,一场微观世界的惊心动魄正在上演——科学家们用智慧创造的“人工肾“,正在以纳米级的精度重建人体最精密的净化系统。一、肾脏的“退休危机“与人类反击人体有两台堪称奇迹的“生化净水厂“——肾脏。这两个蚕豆大小的器官每天过滤约200升血液,相当于10台家用净水器的总和。它们不仅清除代谢废物,还能精准调控电解质平衡,就像同时担任水质监测员、化学工程师和管道维护工。当慢性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这套精密系统逐渐瘫痪,血液中蓄积的尿素、肌酐等“毒素“如同失控的泥沙,悄然侵蚀心脏、神经等重要器官。1943年,荷兰医生威廉·科尔夫在二战战地医院中,用婴儿的膀胱、橡胶管和洗衣机马达,组装出第一台原始透析机。这个重达60公斤的“铁怪物“需要连续工作12小时才能完成单次透析,患者常因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如今第九代透析机已瘦身至手提箱大小,配备智能压力感应系统和物联网监控,治疗安全性提升百倍。二、三重奏响血液净化进行曲现代血液透析机就像一座微型生物反应工厂,通过三大核心步骤完成血液净化:第一步:建造“高速公路“医生通过外科手术,在患者手臂创建动静脉瘘。这个直径1-2厘米的“生命隧道“,能让血液在600ml/min的高流速下奔涌,相当于正常血流的5倍。当血泵启动时,暗红色的血液如潮水般涌出,瞬间将沉积在血管壁的毒素分子冲刷殆尽。第二步:分子筛的精准拦截透析膜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这块看似普通的合成膜,孔径精确控制在0.01微米(1/10000头发丝粗细),既能放行尿素(分子量60)、肌酐(分子量116)等小分子毒素,又能阻挡血红蛋白(分子量64500)等大分子物质。最新一代的聚醚砜膜更装备“智能识别系统“,通过表面负电荷排斥带正电的蛋白质毒素,净化效率提升30%。第三步:动态平衡的生化调控透析液循环系统堪称“生化交响乐团指挥家“。每升透析液包含35种精确配比的成分,从钠离子(135mM)到葡萄糖(5.5mM)无一不经过严密计算。当血液流经透析膜时,溶质浓度梯度驱动毒素分子持续扩散。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12项指标,通过算法自动调节透析液成分,将电解质波动控制在±2%以内,比最精密的实验室天平还要精准。三、从生存到尊严的技术跃迁现代透析技术已实现三大突破:-高效低耗革命:空心纤维透析器将有效过滤面积扩大到1.5平方米(相当于网球场大小),配合脉冲式反冲技术,每次4小时即可清除90%以上中小分子毒素,患者每周仅需3次治疗。-个性化治疗时代: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医生可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成都华西医院的CRRT中心采用“夜间长程透析“模式,患者在睡眠中完成8-12小时治疗,白天完全恢复社会功能。-智能监护系统:AI算法实时分析12项生理参数,可提前15分钟预警凝血异常或低血压风险。据报道有透析中心应用机器学习模型,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40%,患者平均寿命延长8-10年。72岁的退休教师王女士正通过最新的“智能腹透“系统进行治疗。她只需每天更换3次便携式透析液袋,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毒素清除数据。这种“居家透析“模式让她得以继续经营插花工作室,最近还举办了个人画展。站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学家们正在书写新的篇章:清华大学研发的纳米仿生肾小球滤过膜,可实现蛋白质选择性通透;美国FDA批准的NxStage人工肾脏系统,在动物实验中连续工作72小时仍保持稳定性能;更有团队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培育出具有完整功能的肾小管组织。这些突破不仅带来“治愈“希望,更重新定义了人与疾病的抗争方式。当夕阳为透析室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边,李先生结束治疗起身活动时,电子监护屏上的数据令人惊叹:本周累计清除尿素氮18.6克,肌酐14.3克,电解质水平完全达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医疗对生命尊严的庄严致敬。在这个人工与自然交织的净化世界里,每一次血液的旅程都在诉说着:科技的温度,终将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导言:当肾脏"停工",身体如何重启? 如果把肾脏比作人体的"净水厂",当它因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逐渐失去功能时,毒素和水分就会在体内疯狂堆积,引发水肿、乏力、尿毒症脑病等致命风险。而血液透析(HD)就像一台外置的"人工净水器",通过半透膜原理清除血液中的"垃圾",为生命争取时间。 对于首次接触透析的患者和家属来说,这场"血液净化之旅"既神秘又充满担忧。本文将带你全程拆解初次透析的每个环节,用通俗语言化解恐惧,让你从容迈出这一步。 第一部分:透析前——你需要做的"功课" 1.明确透析目的:是"救命"还是"维持生活"? -急性肾损伤(如药物中毒、尿路梗阻):短期透析(几天至数周)即可帮助肾脏恢复。 -慢性肾衰竭(如尿毒症期):需长期透析(每周2-3次),此时需提前规划永久性血透通路(如自体动静脉瘘)。 2.术前身体评估:这些检查不能少! -基础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 -血管评估:通过超声或血管造影确认手臂/腿部血管条件,决定能否做瘘管。 -心理评估:专业护士或心理咨询师会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3.术前准备清单:细节决定舒适度! -物品准备:宽松衣物、舒适拖鞋、水杯(透析后需大量饮水)、尿垫(防水肿)。 -饮食控制:低钾、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具体方案由营养师制定)。 -皮肤清洁:剃除穿刺部位毛发(如手臂、颈部),避免感染。 第二部分:入院首日——从"陌生环境"到"生命通道" 1.医护团队首次见面:谁会为你护航? -肾内科医生:制定个性化透析方案。 -透析护士:负责通路穿刺、机器操作及全程监护。 -营养师:指导饮食调整。 -心理咨询师:缓解焦虑情绪。 2.建立"生命通道":三种常见方式对比 小贴士:瘘管手术虽需全麻或局麻,但现代技术已实现"微创+快速康复",术后24小时即可轻握拳活动。 第三部分:首次透析——真实体验全记录 1.进入透析室:哪些设备需要特别注意? -透析机:发出轻微嗡鸣声,通过管路与瘘管连接。 -透析液:无色透明液体,含电解质(如钾、钠),根据患者需求定制。 -监测仪:实时显示血压、心率、血流量等数据。 2.透析过程:五步带你"通关" 1.穿刺准备:护士会用止血带绑住瘘管上方,局部消毒后用穿刺针连接管路。 -感受:轻微胀痛,类似打针,但疼痛感会随时间减弱。 2.引血与抗凝:血液引出后,加入肝素防止凝血。 3.循环净化:血液在透析机内流动2-4小时,毒素被逐步清除。 4.回血与止血:结束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拔针后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 5.术后观察:护士会监测生命体征,确认无出血或过敏反应。
当肾脏无法工作时,身体如何"排毒"?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仪器,肾脏就是负责"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它每天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维持电解质平衡。但当肾功能严重衰退(如尿毒症)时,这个系统就会瘫痪。此时,血液透析就成了延续生命的关键手段。而血透通路,正是连接人体与透析设备的"生命管道",它的健康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一部分:血透通路——肾脏替代的"高速公路"想象一下,透析机像一台外置的"净化器",需要通过特殊的"管道"将血液引出体外清洁后再回输体内。血透通路就是这条"高速公路",分为临时通路和永久通路两种: 1.临时通路(如颈内静脉导管) -适用场景:急性肾损伤、短期透析需求或永久通路未成熟时。 -特点:操作快捷,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感染、血栓等问题,通常保留2-4周。 -案例:误食毒鹅膏菌,48小时生死救援 患者背景 (45岁,江苏某市居民),因误食自家采摘的"野生大青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紧急送入三甲医院ICU。 中毒过程 -摄入时间:6月10日晚6点(食用约200g) -潜伏期:6小时(晚12点)出现腹痛、呕吐 -恶化表现: -次日晨8点:尿量减少至每小时<50ml,皮肤巩膜黄染 -次日下午2点:血肌酐飙升至1300μmol/L(正常值40-130μmol/L),肝功能异常 -出现肝肾综合征:意识模糊、高钾血症(血钾6.8mmol/L) 抢救关键点 1.早期识别: -医生通过呕吐物标本检测确认为鹅膏毒素(剧毒,无特效解毒药)。 -毒素机制:抑制RNA聚合酶Ⅱ,阻断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肝肾多器官衰竭。 2.血液透析指征: -急性肾损伤(肌酐急剧升高) -严重高钾血症(>6.5mmol/L,随时致命) -毒素蓄积(鹅膏毒素半衰期约24小时,需快速清除) 3.透析方案: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DF):24小时内行3次透析 -置换液流量:35ml/kg/h,联合活性炭吸附柱(针对脂溶性毒素) -电解质管理:葡萄糖酸钙拮抗高钾,胰岛素+葡萄糖降血糖 治疗结果 -第3天:血肌酐降至320μmol/L,尿量恢复至800ml/日 -第7天:转出ICU,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后肾功能稳定在CKD2期,未遗留后遗症 2.永久通路(如自体动静脉瘘、移植血管瘘) -黄金选择:需长期透析的患者(如慢性肾病患者)。 -原理: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形成"血流量丰富的瘘管",使用寿命可达8-10年。 -优势:感染风险低、舒适度高,是国际公认的首选方案。 第二部分:为什么说"通路决定透析成败"?-数据警示:据国际血液透析协会统计,血透通路相关并发症占透析患者住院原因的40%以上。 -常见风险: -血栓堵塞:瘘管血流不畅导致"堵车",可能被迫提前终止透析。 -感染:细菌沿导管或瘘口入侵,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 -血管损伤:反复穿刺或压迫不当可能导致血管硬化、闭塞。 -关键结论:科学规划通路、规范护理,可使透析效率提升30%,并发症风险降低50%以上。 第三部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路?自体动静脉瘘(AVF) -最佳人群:预期寿命较长、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 -手术过程:在手腕或前臂开一个小切口,将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术后需等待6-8周成熟。 -日常维护:定期握拳锻炼促进瘘管发育,避免提重物、佩戴过紧首饰。移植血管瘘(AVG) -适用人群:血管条件差、多次瘘管失败的患者。 -特点:使用人工血管替代自体血管,成熟期较短(2-4周),但感染风险略高于AVF。中心静脉导管(CVC) -过渡方案:适用于紧急情况或短期内需透析的患者。 -注意事项:严格保持导管清洁,避免自行拔管,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第四部分:守护通路的"五大黄金法则"1.保持"双手干净":透析前用肥皂水洗手20秒,尤其注意指甲缝和手腕皱褶处。 2.监测"生命信号":每日检查瘘管有无红肿、疼痛、震颤或杂音,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3.科学锻炼:术后早期做握拳-松手运动(每天3次,每次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4.规避风险:勿在瘘侧手臂抽血、测血压或扎止血带,避免长时间压迫(如抱孩子、打麻将)。 5.定期"体检":每3个月通过超声检查评估瘘管流量,及时处理狭窄或血栓。 第五部分:破除误区,理性面对透析-误区1:"做了瘘管就不能做手术了?" →现代微创技术已实现"瘘管+其他手术"同期或分期完成,关键在于术前评估。 -误区2:"透析只能靠瘘管,没其他办法了?" →移植肾脏、腹膜透析等多元化方案可根据病情灵活选择。 -误区3:"瘘管手术很痛苦,能不做吗?" →局部麻醉下30-60分钟即可完成,术后2周即可正常生活,远比反复插管舒适安全。 结语:早规划,早受益血透通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慢性肾病管理的战略布局。通过早期筛查肾功能、与肾内科医生共同制定通路计划,患者完全可以掌控治疗节奏。记住:健康的通路=稳定的透析=高质量的生活。从今天起,关注肾脏健康,定期体检(尿常规、肾功能),让每一次"血液净化"都成为延续生命的坚实保障。
血液透析——给你的身体"大扫除" 当你第一次听说要做血液透析时,心里可能会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别担心!今天就用大白话带你认识这个帮助身体"排毒"的神奇过程,让你和家人都能轻松应对。 什么是血液透析?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个精密工厂,肾脏就是里面的"质检员"。它们每天都在忙着过滤血液里的垃圾、多余的水分和毒素。可是当肾脏生病到不能工作的时候(比如尿毒症),就得请血液透析来当"外援工人"啦! 这个"外援"会用一根软管把你的血液接到体外,放进一个像咖啡滤纸的装置里转圈圈。等血液被过滤干净,再重新送回体内。整个过程就像给血液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帮你把"垃圾山"清空。 为什么需要它?就像手机没电了要充电一样,当肾脏完全罢工时,身体里就会堆积各种"报废品"。这些毒素会让你会:-小腿肿得像灌铅-吃什么都想吐-没力气爬楼梯-皮肤痒得睡不着觉 血液透析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外挂净化器",把这些讨厌的东西赶出去,让你能正常吃饭睡觉,过上有质量的生活。如果是突发性肾病(比如药物中毒),透析还能给肾脏争取修复时间。 每周要见几次"外援"?大多数朋友需要每周见三次"外援",每次约4小时(相当于看场电影的时间)。不过具体安排要看你的:-体重多少斤-平时排汗多不多-身体还有没有残留的肾功能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量身定制方案,就像裁缝做衣服那样合身。 开始前要做哪些准备?1心里建设 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怕,但记住:透析就像每天刷牙一样普通。多和医生护士聊天,看看其他病友是怎么轻松应对的,你会发现自己也能行! 2身体检查 医生会先给你做个全面体检,抽血、验尿、量血压等等,就像汽车年检一样,确保"外援设备"适合你。 3修好"生命管道" 要在手腕或脖子上造个"专用通道"(动静脉瘘),就像修一条高速公路直通血管。这个过程有点小疼,但能让你以后透析更顺畅。 4随身带"通关文牒" 记得带上病历本、化验单,就像出门要带身份证一样。再带条毛巾、换鞋垫、小零食(防低血糖),这些小东西能让透析室生活更舒心。 透析时要注意啥?1保护好"血管入口" 穿刺的地方要保持干爽,就像伤口不能沾水一样。如果红肿热痛马上喊护士,千万别硬扛! 2 管住嘴巴和杯子 -透析前不要吃太饱,否则可能头晕呕吐-水分要像控制手机电量,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超过3%(举个栗子:60kg的人最多涨1.8kg)-可以带颗糖果,感觉饿的时候含一颗 3 学会当"健康观察员" 如果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胸口闷,就像身体在打警报,要立刻举手告诉医护人员。这些信号可能是说:"我需要调整下速度啦!" 刚开始接触透析可能会觉得像学新技能,但只要跟着医生的指引,很快就能成为"透析达人"。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护士和病友们都会陪着你一起闯关。下次透析时不妨带个小本子,写下想问的问题,我们慢慢聊~
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人体更是多个精密器官巧妙而复杂的组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更进,人体功能病变衰竭越来越年轻化。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肾脏及他的连续性替代治疗。 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器官就开始经历着成长、成熟、正常衰老、疾病的过程。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的排泄代谢废物的器官,它存在三个重要的功能:排毒、排水以及内分泌功能(促进造血、调节血压等)。 由于肾炎、梗阻、药物等原因,肾脏的排毒、排水、激素分泌等功能受损。若上述病灶因素持续存在,肾脏的功能就会受到持续损害,最终导致”尿毒症“的发生,而出现水和毒素的蓄积,导致水肿、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差、贫血、乏力、高血压等表现。这样的患者往往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而维持生命。 肾脏替代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 由于经济、社会认知以及有限肾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能够进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数量还是相对较少。 而大部分患者将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两种透析方式效果相近。 绝大多数患者在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可以居家进行操作,所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血液透析需要水处理设备、血液透析机、先期制作的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瘘或导管)以及血液透析的专业操作人员等。 血液透析通路作为血液透析的必经之路,关系到能否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毒素和水分能否清除干净,是血液透析的闸门。如果闸门出现问题,血液透析将不能顺利进行,水分和毒素不能有效排出,这就是活人能让尿憋死的传说。 然而血液透析通路对于需要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患者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血管通路被严重破坏将不可修复。 血液透析的通路大体形式可以分为: 动静脉人工内瘘(AVF)、 人造血管(AVG)、 带涤纶套带隧道的中心静脉置管(TCC)(又分为长期导管和临时导管)。 对于尿毒症肾友们会关心到的问题比如: 尿毒症的病人为什么想要做血液透析,该怎么选择透析方式? 慢性肾脏病的病人为什么要保护血管? 如何来规划血管资源? 血液透析通路都建立在什么地方? 当需要建立透析通路时,有的病人却被告知没有可以用来做动静脉内瘘合适的、健康的血管该怎么办? 血液透析前面提到的这三种常见通路形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这三种通路有没有先后顺序? 对于这些问题,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后续将逐步给大家展示。
12月13日重医附一院肾内科血管通路团队在达州传授患者透析穿刺经验。如何规划患者穿刺部位,如何合理利用血管资源,如何有效判断血管是否通畅,可以减少护士穿刺的困难,明显延长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各位透析患者一定要像图片里一样,一开始就跟打针护师一起把自己的内瘘规划好,每次打哪里,哪里不能打,不要老打一个地方等。合理规划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内瘘的寿命,对大家有极大的益处。不要让通路团队辛苦建起的内瘘通路被穿刺打针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