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小儿疝气?小儿疝气是常见病吗?小儿疝气,俗称:气卵。是儿童期常见病,发病率2-4%左右,男女比例15:1,早产儿发病率更高,可达到5%。从出生后到儿童期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可单侧发病也可两侧同时或先后发病。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区(大腿根)或阴囊内有光滑、整齐、稍有弹性的可复性(可消失)肿物,可以出现在出生的第一次啼哭时,也能在生后2~3个月或更晚时候出现。大多数出现在婴儿期。当小儿哭闹、站立或用劲时,肿物即出现或增大,小的突起位于腹股沟区,大的肿物可出现于阴囊内,甚至将阴囊胀的很大,呈梨形,肿物比较软,有弹性,似有蒂连通到腹腔内,边界不清,平卧时或入睡后肿物逐渐缩小,可完全消失。也可以有手指轻压肿物,协助肿物还纳入腹腔。复位时可以听到“咕噜”声。复位后压住腹股沟中部肿物不出现,手指拿开后肿物可以重新出现,患儿一般没有自觉症状,较大的儿童有阴囊下坠感。在婴幼儿疝的内容物大部分是小肠,盲肠和阑尾有时也可以进入右侧疝囊之中,较大儿童大网膜也可进入疝囊。2、有类似小儿疝气的疾病吗?类似小儿疝气的疾病有:1)鞘膜积液2)隐睾3)睾丸肿瘤3、小儿疝气是怎麽形成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中点向外有一个袋形的突出,称为腹膜鞘状突,鞘状突是连接腹腔与阴囊底部的通道,双册睾丸在双肾下方开始下降,通过腹膜鞘状突下降到阴囊,(女孩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膜鞘状突下降到大阴唇)睾丸下降到阴囊后,在出生前后,腹膜鞘状突开始闭合。与腹腔不再相通。如果未闭合就形成了小儿疝气。生后六个月内腹膜鞘状突还有闭合可能,六个月以后闭塞的机会及少,因此一般应在出生六个月以后进行手术治疗比较合适。4:听说小女孩也能得疝气,那麽女孩疝气有什麽特殊的吗?女孩的疝气的发病几率要比男孩少,男女比例15:1,但临床也不少见。女孩疝气的疝的内容物有很大一部分是同侧的卵巢,有嵌顿坏死的危险,所以女孩疝气发现后应马上手术治疗。5:得了疝气应该怎麽治疗呢?如果一岁后还没好的话应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我们不提倡疝气袋和注射硬化。我院做手术治疗疝气以1-2岁的患儿最多,最迟应在学龄前手术。手术有两种方法:传统的开刀方法和腹腔镜治疗。6:目前微创治疗小儿腹腔镜斜疝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刀手术。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的优势:能同时治疗双侧病例,对单侧发病者能看到对侧有没有隐性疝具有美容、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如腹股沟管未关闭,可直接行对侧手术,避免患儿再次手术和麻醉。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是成熟的技术,目前沈阳市儿童医院外二科彭旭主任应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进行腹膜内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使伤口缩小到一个针孔大小,达到了无瘢痕,简称无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微创治疗。7:有时听说小儿疝气能“卡住”,是怎麽回事?我们常说的疝气 “卡住”了,医学上叫做“嵌顿疝”,是指腹腔内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疝囊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坏死。是小儿疝气常见的并发症。有的患儿没有疝气病史,也可以因为“嵌顿疝“就诊。临床表现有:小儿疝气发生嵌顿时,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出现疼痛性包块。小儿表现为突然哭闹不停或手指向肿物表示疼痛,不久即可发生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医生检查时发现腹股沟区有肿物隆起、质硬、触痛,肿物不能还纳入腹腔。如果出现血便、同时有中毒表现,可能有肠坏死出现,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新生儿疝气发生嵌顿有其特殊性,不易发现,有时仅表现为不爱吃奶或吐奶或以肠梗阻就诊。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手术时发现有肠管和同侧的睾丸已经坏死,不得不切除。8、小儿疝气一旦“卡住了“怎麽办?应该马上到医院,治疗上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两种:什麽情况下能手法复位:一般认为,嵌顿时间在12小时内,病儿全身及局部情况良好者,可手法复位,待复位后2-3天,局部水肿消退再行手术治疗。什麽情况下手术治疗:1)嵌顿时间超过12小时。2)已有便血,全身情况不好者。3)女孩疝气嵌顿,疝的内容物常常是卵巢和输卵管。4)新生儿嵌顿疝,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就诊时往往有肠管和睾丸坏死。5)手法复位失败者。嵌顿疝手术治疗不能用腹腔镜,对侧有再发病可能,所以得了小儿疝气要及早手术,以免因小失大。必须指出:有一些广告所谓“不开刀微创、无创伤治愈疝气”的做法,可能就是注射治疗。沉痛的教训证明这不但不能治愈疝,反而会造成腹腔粘连、肠梗阻、精索血管闭塞、输精管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丧失生育能力等更严重的后果,并且注射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和疤痕化,给再次手术增加难度和风险,在正规医院“注射治疗”这种方法早已经被淘汰了!现在很多江湖游医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的发生率为1/8.6万,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特点为偏侧肢体的骨和软组织肥大,伴有该部位的血管痣、静脉瘤,故又称为血管扩张性肢体肥大症。确切含义应为出生后身体一侧比另一侧肥大有时是部分如上肢或下肢左右大小不同有时是整个身体的一侧包括颜面、躯干、上下肢、内脏的左右大小都有差别,但是身体每一侧组织器官的结构是完全正常的,称之为先天性半侧肥大。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病因许多原因可引起半侧性肥大,如内分泌异常、血管异常、淋巴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胚胎发育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但本病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了。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整个身体的一侧增大畸形,躯干两侧不对称,上下肢、外生殖器两侧不对称同侧的内脏器官也会增大,但是身体每一侧组织器官结构正常。患肢肢体周径比健侧粗大,骨骼和骨化中心发育也快。临床症状是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有近10%~15%的患者智力发育差,有50%的患者同时伴有并指、多指多乳头、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检查四肢X线检查,可发现左右肢体、长短大小不一致。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鉴别诊断1.继发性一侧肥大,多因诸如血管淋巴系统病变所引起。2.垂体功能亢进引起的巨人症。3.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一侧萎缩,易误认为健侧为肥大。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并发症可并发先天性心脏病。可出现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先天性半侧肢体肥大治疗如下肢长度差别小短肢可用加厚鞋底,以达到两侧平衡;下肢两侧长度差别明显,超过3cm时,可行患侧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骨骺止长术也可行健侧肢体延长术对其存在的软组织畸形可予整形术等。
小儿疝气(腹股沟斜疝,气卵)有两种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保守治疗(只是观察,不做任何处理)适用于下列情况: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的;有感染性疾病未治愈的。(最新《小儿外科学》观点:确诊后即可手术治疗(不论年龄大小),除非有上述情况。原因是疝气有嵌顿风险,嵌顿后可能导致睾丸、肠管、卵巢等坏死;嵌顿时急诊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风险均较择期手术大)。不推荐使用疝气带(疗效不确切而且可能有并发症)。特别注意:心痛孩子太小而等大一点手术将冒很大风险。(2)手术治疗:除了上述情况(患有严重想疾病的;有感染疾病未治愈的),不论年龄大小(几个月或几岁)都应早日手术,避免嵌顿发生危险。如果已经发生嵌顿,一定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如急诊手术或复位)。手术方法:腹腔镜微创手术(最佳);传统开刀手术(不推荐)。已经淘汰的方法(坚决不能用):各种硬化剂疗法。手术麻醉方法:全麻,很安全,不用担心。手术治疗费用:沈阳市儿童医院治疗小儿疝气费用在8千左右。
有效的专业康复、家庭康复,都基于家长对自闭症的准确认识,认识的偏差,可能直接葬送孩子未来。当越来越多的新家长认为自闭症就是不会说话,会说话就好了的时候,我觉得,是应该进行一场自闭症基础知识全民普及了。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 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 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 孤独症曾经被认为是由所谓“冰箱妈妈 ”造成的。这种理论把儿童孤独症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给子女们的关心和爱太少。这种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而且没有任何依据,但它似乎仍然时不时地以各种形式出现来宣泄情绪和归咎责任。事实上,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4)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 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 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5)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6)认为孤独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 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孤独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7)认为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 孤独症是一个谱系。这个谱系包括了从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到具有相当复杂的语言能力。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仅语言发育没有滞后,有些还可以使用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学究式语言。即使很多没有语言的儿童在经过干预训练后也可以学会说话。即使有些孩子经过干预后仍然语言滞后,他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如手语、图片交流系统、对话板等功能性沟通方式来掌握沟通技巧。 (8)认为必需采取医疗手段才算治疗,孤独症儿童才能够成为正常儿童。 孤独症被定义为一种终生的精神障碍。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与一般儿童很不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让孤独症儿童从根本上彻底地康复。我们现在真正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根据孩子自身的特长,鼓励孩子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帮助他克服困难和挑战,扬长而避短。 很多家长寄希望通过某种疗法或者药物可以立即完全治愈孤独症,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疗法和每一个新的和时髦的疗法,希望速战速决从此彻底地治愈孩子的孤独症。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常现实。其实,孤独症更像是孩子身上独特的一部分,你所需要的首先是了解和接受他,根据孩子的特长找出一些方法积极地加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这并非是要你放弃给孩子寻找医治和治疗的努力,而是让你正确地看待孤独症。 挑战孤独症更像一个马拉松长跑,我们在起跑以前首先要调整好我们的状态和心态,而不是急着要立即结束它。 (9)认为一旦孤独症儿童超过一定年龄,再进行教育意义就不大了。 很难想象一个人超过一定年龄学习能力就丧失了。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诚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和新经验都相对容易,学习和积累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并没有停止,只是学习的行为方式和性情变化以一个较为稳健的步伐推进。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所导致的,而非他们学习能力下降或放缓。早期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即使错过了早期教育阶段,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孩子的整个人生。事实证明,一些在七八岁之前还没有开始讲话的孩子,通过干预以后仍然可以开口讲话。有时候孩子的进步不太明显,有时候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倒退,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他们都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10)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由孤独症所导致的。 不管有没有孤独症,我们每个人都从我们的父母身上继承独特的性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综合体,都有他自己特有的性格、情绪、喜好和行为。孤独症可能影响孩子思维方式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孩子的大多数行为则是他们自己性格特质的一部分。有些家长把孩子所有行为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孩子的孤独症,即便是孩子有孤独症,他们的大多数行为也会跟其他同龄儿童相似。比如,不肯分享玩具和抢玩具都是三四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你了解孩子越多,你就能越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态度和看法。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他们有自身的长处和社会价值,也应该同样得到平等、尊重和关爱。
定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时,即引起神经源膀胱。小儿可为先天性的。储尿和排尿活动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控制下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调完成。当控制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功能异常时,使膀胱不能随意储存和排泄尿液,从而发生尿潴留、尿失禁,并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全身并发症。病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脊柱外科手术等;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等;感染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等。危害:上尿路损害导致肾积水、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首要致死原因。神经源膀胱的护理管理:神经源膀胱功能障碍是动态进展的,必须对患者的储尿及排尿功能、临床表现及全身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分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宜的膀胱管理方法。早期开始、正确处理、终身护理和随访,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评定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排尿障碍的特点及是否伴有排尿障碍,病史、用药史、膀胱的感觉由于减退或消失、饮水及排尿习惯。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感觉、肌力、肌张力。会阴部感觉、肛门括约肌张力和主动运动等。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计数、药敏试验等。器械检查:1.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及治疗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安全容量膀胱安全压力:40cmH2O,可测残余尿、初始膀胱反射、最大膀胱容量、括约肌情况、逼尿肌情况2.测定残余尿量:导管法和B超法。3.膀胱造影4.静脉肾盂造影2、临床分类:国际上采用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特点分类及Madersbacher分类方法:1.尿失禁(1)由膀胱引起: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容量减少膀胱壁顺应性差逼尿肌正常(但有认知、运动问题)(2)由出口引起:膀胱颈功能不全外括约肌松弛2.尿潴留(1)由膀胱引起:逼尿肌松弛容量增大/顺应性高逼尿肌正常(但有认知、运动问题)(2)由出口引起:机械性因素内括约肌协同失调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尿潴留与尿失禁(1)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2)逼尿肌和括约肌正常(但有认知、运动问题)3、处理:一、SCI急性期泌尿系处理首要目标:及时有效的排空膀胱,预防膀胱的过度膨胀、泌尿系感染、结石形成及尿道损伤。排空膀胱的常用方法: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耻骨上膀胱造瘘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即使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多不能自主排尿留置尿管和耻骨上膀胱造瘘仅作为急性期短期处理措施急性期需要抢救、手术、大量输液时,留置尿管,可短期选用,可作为最初48小时的急救措施,膀胱造瘘急性期短期引流尿液是安全的,可降低由于导尿或留置尿管带来的尿道感染、附睾炎、尿道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不便和护理工作量,但具有一定创伤。SCI急性期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预防泌尿系感染。间歇导尿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由欧洲泌尿协会、欧洲泌尿护理协会、中国泌尿外科协会等推荐)研究表明间歇性导尿泌尿系感染风险低于留置尿管7倍。间歇性导尿泌尿系并发症风险低于留置尿管2倍。泌尿系并发症包括:感染、结石、尿道狭窄、尿道周围脓肿、膀胱输尿管反流、上尿路异常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SCI后继发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原因 最有效预防方法是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尽早开始间歇导尿 无菌间歇导尿更有助于减少泌尿系感染和菌尿的发生 .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无菌间歇导尿 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反射的恢复 早期进行间歇导尿是膀胱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二、SCI休克期处理目标:首选留置导尿膀胱有压力,但压力不高,首选留置导尿,不夹闭,保持管道闭合状态不易引起感染。饮水量 2.5L/日~3L/日,病情平稳,体液平衡→拔管→间导,抢救期和不能主动配合时使用。流出道梗阻没有解决则仍需持续导尿。要注意保持导尿管的正常方向和固定方法。个体化:在患者积极参与下根据尿意和膀胱的充盈度决定放尿时间。留置尿管注意:避免尿道穹隆部压力,导尿管固定在腹壁,避免牵拉,拔除时务必抽空气囊,保证足够的饮水,集尿袋注意排空,每1-2周应更换导尿管,选择的大小质地适宜的导尿管留置导尿的缺点:感染和并发症增加、膀胱容量减少、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增加。临床研究证实:留置尿管时间延长可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留置导尿并发症:尿路结石、膀胱结石;膀胱颈松弛、括约肌糜烂;膀胱癌;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炎、尿瘘。过粗的导尿管可导致尿道压疮,固定不当可导致脓肿、尿瘘、憩室及医源性尿道下裂三、SCI恢复期处理:拔除导尿管-评估逼尿肌及括约肌功能-膀胱再训练-间歇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常用护理技术:留置导尿、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残余尿测定、间歇性导尿、饮水计划、膀胱再训练间歇性导尿定义: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再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分类:无菌性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目的:1.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2.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 3.使膀胱间歇性扩张,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对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早期SCI患者,应首先排除泌尿系器官的损伤(如膀胱破裂、尿道损伤等),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如果不存在间歇导尿禁忌症,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临床使用范围: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SCI、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问题 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 膀胱内梗阻致排尿不完全 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标本;精确测量尿量;用于经阴道或腹部的盆腔超声检查前充盈膀胱间歇性导尿禁忌症 尿道或膀胱损伤(尿道出血、血尿) 尿道畸形、狭窄、尿道炎、尿道脓肿 膀胱颈梗阻、严重前列腺增生症 并发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 严盆底肌肉或尿道外括约肌严重痉挛 严重自主神经过反射 严重尿失禁 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 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 膀胱容量小于200ml 尿路感染 每天摄入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下列情况需慎用: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间歇导尿管的选用:选用亲水性、低摩擦系数的尿管,以免尿道损伤或反复插管加重感染间歇导尿的护理1. 有足够的膀胱容量,规律饮水, 保持24小时尿量约1500~2000ml2. 每4~6小时导尿1次,可根据导出的尿量进行适当增减,每次导出的尿量不超过500ml3. 病情稳定,不需要抢救、监护治疗或大量的输液治疗4.残余尿少于80~100ml时,可停止导尿。5.间歇导尿可教育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6.饮水计划单膀胱再训练: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方法:1.行为技巧:习惯训练(提醒患者定时排尿);延时排尿(形成3-4h的排尿间期,无尿失禁发生)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留置导尿3.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30分钟,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膀胱收缩容易触发,收缩压力在安全范围内。4. Crede按压法 5. Valsalva屏气法小儿神经源膀胱脊髓损伤后由于上运动神经源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形成,产生排尿功能障碍,而出现尿潴留、尿失禁、泌尿系感染等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做好脊髓损伤患儿的泌尿系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改善膀胱功能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儿泌尿系生理特点:儿童膀胱位置比较高,尿液充盈时易在腹部触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入骨盆内。肾盂和输尿管较宽,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受压扭曲,导致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小儿排尿次数:1岁时15-16次/日,学龄前或学龄期6-7次/日。每日正常尿量(毫升)=(年龄-1)x100+400。婴幼儿每昼夜尿量400-500ml; 幼儿500-600ml; 学龄前儿童600-800毫升学龄儿童800-1400ml; 14岁以上为1000-1600毫升小儿脊髓损伤间歇导尿的注意事项:1. 病情允许情况下应尽早拔除留置尿管,早期开展膀胱功能训练,实施间歇导尿,重建排尿功能。2.间歇导尿前根据患儿年龄计算的膀胱容量,间歇导尿期间密切观察患儿膀胱充盈度,如未到规定导尿时间,即发现患儿下腹部膨隆,叩诊呈浊音,应立即给予导尿,避免膀胱长期过度充盈引起膀胱逼尿肌的纤维化并损伤盆腔神经的神经末梢。每次导尿的放尿量不能超过患儿的膀胱容量,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3.儿童膀胱容量较小,日排尿次数较多,可适当增加导尿次数,但每日也不宜超过8次。4.定期测量患儿的残余尿量,正常残余尿量一般为5-10毫升,当患儿残余尿量值小于其膀胱容量的10%时,可暂停导尿。很多家长担心导尿会给患儿带来尿道疼痛、不适、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而难以接受。1. 做好照顾者的健康宣教,向其讲解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由于尿道失去正常的神经支配,感觉迟钝,因此插尿管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患儿很快会适应。2. 向患儿及照顾者阐明间歇导尿的重要性。3. 教会照顾者正确的导尿方法及导尿时的轻柔手法。4. 间歇导尿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较留置尿管明显降低。5. 感觉不适者,可选择润滑度高的润洁或润适导尿管,如普通导尿管,可加强润滑,或选择质地较柔软的导尿管。感觉过敏者,可使用利多卡因凝胶。
颈部,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见多数属于正常现象,可能由局部问题(蚊虫叮咬,湿疹,疖肿,痱子,龋齿,呼吸道感染等)引起。上述问题消失后一段时间,该处淋巴结多数恢复原来大小。也有的上述问题持续存在(一种或几种),所以该区域淋巴结很长时间不回复原来大小。治疗:只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对于淋巴结不必处理。
1、保持石膏清洁,防止被水、尿及粪便浸渍和污染。2、搬动、运送患者时应注意避免折断石膏,如折断应找医生及时修补。3、石膏绷带固定后,要抬高患肢(应高于心脏水平5-15厘米为宜),防止因局部组织血液回流不畅导致的肿胀。待石膏完全凝固后方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4、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环、感觉及运动情况。如有剧痛、麻木、肢端皮肤温度过低或指/趾颜色发暗等情况,表明石膏缠绕过紧或软组织肿胀加重已产生压迫症状,应及时复诊,需将石膏纵行全层剖开松解或拆除石膏。5、石膏绷带固定的患肢肿胀消失后,如石膏固定过松,应及时更换石膏以保证有效的矫形和固定效果。6、环境温度过低时,要加强石膏绷带固定部位的保暖,防止因受冷患肢远端发生肿胀。7、石膏长时间的固定会导致石膏内部皮肤瘙痒、避免探入异物瘙痒,引起皮肤破溃、感染。8、清洁石膏周围的皮肤卫生时避免液体流入石膏内,导致皮肤长时间在液体内浸泡引起皮肤感染。9、上肢石膏必须按医嘱悬吊于固定位置,避免因力线不正导致骨折移位。10、注意功能锻炼,没有被石膏固定的关节需要加强活动。即使是包裹在石膏里的肢体,也要遵照医生要求练习肌肉的收缩运动。11、饮食上清淡为宜,多吃含钙食物如豆制品、海产品、牛奶,多吃新鲜水果,多晒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本文系董贺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痉挛型四肢瘫是痉挛型脑瘫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此类型的特点除具有痉挛型双瘫的特点外,还具有伸肌和屈肌的双向抵抗,双上肢也具有较重的痉挛,常出现前臂旋前、拇指内收、肩胛带内收内旋等异常姿势。此类患儿往往伴随智力障碍或癫痫。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辽宁省内户口的7岁半以下的患有智力低下于正常的儿童,无论是患有的原发病是什么,只要伴有智力低下的,都在救助之列,但是,如果已经享受了其他的救助项目,不能再兼得。适合条件的儿童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可以获得1.2万元的项目资助,此费用仅限于用于康复治疗。这对于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是一个福音。
孩子不爱吃饭,当妈的真揪心!硬塞,追着喂,哄着喂,甚至用打来威胁……孩子就是不爱吃!也许,这根本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不懂得如何让吃饭从例行公事转化成有趣、开心的事情。下面教你十招,让孩子轻松爱上吃饭! 1.让食物变有趣 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同样的食物做一点变化,他们就吃得津津有味。我有时候会做造型小饭团,上面滚满海苔酥,中间塞肉末、红萝卜,或是在饭团上面放豌豆、玉米、红萝卜丁等。 2.鼓励孩子自己进食 当孩子有自己动手吃的欲望,千万不要错过,让他自己来。刚开始练习进食如果使用汤匙,孩子舀不起菜时会感到很挫折,容易放弃。此时叉子是很好的工具,无论挖饭、叉蔬菜,或是将面条转成一团,轻松就能入口。 3.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我曾带过一个三岁才到这边的中途儿,她有严重厌食的问题,吃东西就作呕。我常用拟人的想象帮助她,跟她说:「你看,电风扇会把可怕的东西吹跑!觉得恶心时赶快看电风扇,它会帮助你。」或是「你长了好多好多牙齿,可以将食物统统打败!」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满能融入这种想象情境,效果还不错。 4.和乐的用餐气氛 气氛会影响孩子对吃饭的感觉和意愿,不要将餐桌气氛弄得勉强、哭哭啼啼。想让孩子多吃一点,除了想象力和变化餐点外,我也会告诉他,吃这些东西会健康、营养、打败小细菌。 5.善用电视或故事主角的魔力 小孩爱的卡通人物,说话都很有影响力。有时候我提到巧虎说过什么,孩子一下子就接受了。 6.少量多餐 有些孩子天生肠胃吸收不佳,消化及排泄都不好,进食也比较慢,我不会勉强他吃太多,但是会在餐间提供水果或点心。我建议每餐都要在一小时之内结束,长时间进食反而会延误到下一餐。 7.每餐总量要固定 如果孩子吃不完当次餐点的分量,我会提供一些替代性的水果、果汁或点心,至少让他的「胃口」不要愈来愈小。 8.进行口腔按摩 如果孩子含饭、吞咽有困难,或是因口腔触觉过于敏感而排拒口感及味道特别的食物,不妨为他做口腔按摩,用手指按压孩子的两颊、牙床、牙龈。 9.增加活动量 建议让孩子骑脚踏车、溜滑梯,做些活动量大的游戏,消耗体力。 10.温和坚定的态度 无论是什么状况,我都会让孩子知道,每个小朋友都要吃营养的食物。转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EzNDY1MQ==&mid=221279800&idx=2&sn=462a3a58e2e58c2c0bbffcc9fed1aa9a&scene=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