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膝关节周围疼痛,大多数情况是生长痛。生长痛是一种生理性疼痛,多发生在2~13岁之间,主要表现为小儿无原因的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疼痛,但是局部无红肿压痛,活动正常。常发生于无外物影响注意力的情况下,如夜晚睡觉时。具体病因目前尚未明了,可能的原因有:由于小儿处在快速的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生长速度相对慢一些,导致骨骼会拉扯着周围组织,出现牵拉疼痛。临床特点:1.不定期性和发病持续时间多样性。一般无规律,可一个月发作数次,也可半年或一年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最短数小时,最长可为数天甚至长达十几天之多;据统计,大多数持续时间在1~3天,多数无预兆,为突然发病。2.多部位性和相对关节固定性。小儿生长痛可发生于肢体的任何部位和关节。但下肢多于上肢,膝关节多于其他关节,单侧肢体多于双侧肢体;除此以外,肩、肘、腕、髋、踝等关节均可见到。3.疼痛的性质和差异性。半数以上的小儿不诉说肢体疼痛,仅表现为跛行而就诊;疼痛部位大多无明显阳性体征,多数无活动障碍,局部无红肿;疼痛的差异性极大,或疼痛难忍,或为不适感;有的可伴随短时精神倦怠,不思活动,饮食差等;一般无发热。诊断:具有特征性的疼痛表现,体格检查正常可以诊断此病。进行实验室或X线检查正常。鉴别诊断:1.骨软骨炎:这是一种无菌性局部缺血营养障碍性骨软骨坏死性疾病,好发于小儿大腿根部。此病的发病以男孩为多见,考虑与活动过度致局部损伤有关。多数病儿为单侧性病变,疼痛呈逐渐进行性加重,病侧肢体外展活动受限,活动后可使疼痛加重,常呈跛行。2.结核性髋关节炎:此病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发病较缓慢,以单侧多见。疾病早期患侧肢体酸痛,因此小儿在走路时步态发生改变,以后疼痛逐渐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被痛醒,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3.风湿病:发病前多有发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病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血管、关节等组织器官,关节疼痛多数为游走性,以膝、踝等大关节为主,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全身情况有发热、疲倦无力、食欲不振。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经消炎、退热、抗风湿治疗后,一周左右多数关节疼即可消失。4.类风湿病:此病在小儿较少见。病变常侵犯全身大、中、小关节,以指(趾)小关节肿胀疼痛为主,多数呈对称性。病程发展缓慢,呈渐进性反复发作。当病变损害大关节时,应注意与生长痛相区别。本病早期多有全身发热,伴有皮疹或淋巴结、肝脾肿大。另外,化脓性关节炎也好发于幼儿的髋、膝关节等部位,患者多有关节肿胀、剧痛、活动障碍等症状;骨软骨瘤亦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附近;骨肉瘤也好发于青少年,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可出现肿胀;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易患的严重疾病,患者常出现骨关节肿胀和压痛,另外还有损伤、先天性疾患、姿势性缺陷等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与生长痛相似的疼痛症状。不过,这些疾病引起的病性疼痛,都与生长痛的特点相反,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活动受限,但休息时疼痛减轻,应注意区别对待。治疗:疼痛发作期间,重要的是休息制动保暖,应用局部按摩和服用和缓的止痛剂可能会有帮助。对大龄儿童可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等,能缩短病程,小儿生长痛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也不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生后2天,早产50天,1.86kg,消化道穿孔,急症手术,呼吸机维持…… 一连串数值无不提示着病情的危重! 最小年龄和体重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跪在地上的抢救插管,九天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过山车一样的危极值报告和矫正,体重从1.86降到1.6又重回1.8的波动,第一口的母乳吮吸…… 又是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努力?! 感谢我的同事们,感谢我治疗过的病人和家属,感谢我的家人和自己,即将过去的2016,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祝福!这也是我们迎接未来、迎接2017最大的动力!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和这对焦虑不安的父母谈话了,从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吧。 我隐约记得他们第一次来我门诊的时候的那个样子,妈妈是满脸的焦虑,爸爸是一脸的无奈,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阴云密布。原来妈妈在怀孕30周的时候查出来了胎儿肾积水。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的信息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但是不到没有减轻宝贝爸妈的焦虑,反而让他们更加的无所适从。我很理解这种心情,毕竟也是为人父母,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并没有觉得这种疾病有太大的风险。起初,我并没有太多的注意,只是尽量清楚地给他们解释,又是画草图,又是找手机里的典型病例图片,口干舌燥的讲了几乎半小时,总算让这对父母有了一点了解,至少没有了刚开始的那种焦虑---天不会塌下来。其实临床的工作中,这只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但忙忙碌碌总会让你忽略很多细节。 胎儿期肾积水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畸形,发病原因不明,多数都是孕25-30周左右被发现,一般27周后肾盂集合系统分离超过15mm认为是重度积水,出生后手术几率增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肾积水超过15mm就一定会被做手术!大数据分析随访,产前检查发现肾积水出生后需要手术的不到总数的1/5,而且随着对于随访数据的完善,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下降!所以,产前检查发现肾积水的宝妈们,不要担心,不要担心,不要担心! 以往,对于肾积水的认识是被动的,而目前,随着产期检查的完善,超声检查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肾积水被早早发现并随访,这是个好事,让肾积水这种先天畸形能够在医生的随访监视下积极治疗。其实对于胎儿期肾积水出生后的治疗仍有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越来越多,其中焦点就在于手术干预时机的选择,而其核心在于肾功能的保护!以往,往往认为肾盂扩张压迫肾实质,使其变薄,如果肾实质厚度小于4mm,就可能出现肾单位的损伤,进而引起肾功能损伤。但现在这种观点越来越被怀疑。最新的文献综述提示,单纯肾积水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几乎没有。反而认为肾积水实际上是对肾功能的缓冲和保护。所以现在的手术指征已经越来越严格,不单单以肾盂扩张大小,肾实质厚度多少作为指标,而更多的是看肾积水的发展趋势!趋势! 经过这么多例病人的随访和总结,我目前治疗一般建议胎儿期肾积水出生后随访至少要遵从以下原则:无论什么程度的肾积水出生后3-5天,出生后42天必须复查超声,根据两次超声检查结果,结合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如果积水成稳定或缩小趋势,建议延长随访时间,3-6月后复查超声;如果肾积水成增长趋势,一个月后再复查,稳定了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一般随访;仍继续增长的,间隔一个月再复查,并进入手术准备模式。一般建议无论积水情况如何,尽可能的在孩子三月龄后手术。婴幼儿手术损伤很大,并发症较多,手术也需要有个良好的身体条件,综合手术和孩子的身体条件,除非不得已,不建议三月内进行手术。 胎儿期肾脏几乎不参与身体新陈代谢废物的排泄,因为有胎盘可以帮助胎儿把代谢废物尽管母体排出。出生后肾脏才开始工作,而且肾脏排泄能力一般在孩子初生后8月龄才达到峰值。所以胎儿期肾积水出生后,很有可能随着孩子肾排泄量的加大而有所增加,这也可能是肾积水加重的原因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小儿泌尿外科医生认识到有可能出生后的肾积水加重不一定就是需要立即手术,反而可以随访观察到8月龄之后,除掉肾排泄功能增加的因素才是真正的病理性积水。这也是不建议过早积极手术的观点之一。 还有一个关于肾积水引起的尿路感染的问题。很多报道提起过反复尿路感染可能会出现肾盂瘢痕,引起肾功能衰竭。综合目前的文献,总结以下观点:1.肾积水引起尿路感染的病例极少,属于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2.尿路感染的确与继发性肾脏瘢痕形成有关,但是并不能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3.婴幼儿尿路感染并非是严重情况,不需要小题大做。 本文系张蕾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儿童食物过敏儿童食物过敏是由于宝宝进食了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宝宝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这种对某些食物的特殊反应只出现在少数“过敏体质”的宝宝身上,而这些食物对大多数宝宝而言都是无害的。比如:鸡蛋对大多数宝宝来说是无害的,但对少数“过敏体质”的宝宝来说,可能在进食少量鸡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可能会出现全身或者某个局部的皮肤瘙痒(宝宝会搔抓,出现抓痕)、皮肤起疹子或者疙瘩、口唇肿胀、恶心、吐食、腹痛、腹泻,甚至全身冒汗、气急等表现,这就是鸡蛋引起宝宝的过敏反应。为什么儿童容易食物过敏食物过敏发病的高峰一般集中在儿童时期,在我们过敏科的专科门诊,长期统计发现,食物过敏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一方面,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尤其是消化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对摄入的异体蛋白(来自于本体之外的蛋白质成分)发生过敏。最常见的就是婴幼儿时期给宝宝添加的辅食,比如鸡蛋、牛奶、鱼、大豆、水果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食物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成分越来越复杂,也包括种类繁多的食物调味剂和添加剂的大量应用(常见的防腐剂、色素、催熟剂、保鲜剂、抗氧化剂、香料等等),宝宝在免疫系统不完善的时期,摄入了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都无疑会增加宝宝过敏的几率。什么情况下怀疑宝宝食物过敏?宝宝如在摄入了某种辅食(包括鸡蛋、牛奶、羊奶、苹果、桃子等食物)后,如果出现了以下表现和不适的时候,家长们应该怀疑宝宝有可能对摄入的辅食过敏了。1. 皮肤:宝宝皮肤出现瘙痒(一般宝宝表现比较烦躁、不明原因的易哭闹不休、动来动去或者随意搔抓身体皮肤),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或者起疹子(多出现于面部、颈部和耳部皮肤),有的可能出现“风团疙瘩”改变(像蚊虫叮咬后出现的疙瘩一样)改变,有的表现出皮肤干燥、潮红 ,也有可能是宝宝已经存在的湿疹症状加重。2. 胃肠道:宝宝出现了恶心、呕吐(宝宝可能表现为进食后频繁的吐奶)、腹痛(宝宝表现哭闹不安)、腹泻(拉肚子)、拉稀水样的大便等。3. 口腔和眼:有的宝宝摄入辅食后出现口唇的红肿、舌头、舌边缘溃烂,宝宝因而哭闹、不肯吃饭,有的宝宝可能表现出揉眼睛、流眼泪、眼睛充血以及周围皮肤发红。4. 鼻子:宝宝出现如同受凉“感冒”了一样的表现,出现鼻痒(总爱揉鼻子)、一阵阵的打喷嚏、流清水一样的鼻涕等表现。5. 呼吸道:宝宝可能出现咳嗽(不明原因的咳嗽、阵发性的干咳,夜间比较明显)、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必须立即医院就诊)。6. 其他:临床上有的宝宝食物过敏了可能表现为夜间爱哭闹、宝宝易激惹烦躁,活动过度、感觉过度敏感、嗜睡、疲倦,较大儿童可自诉偏头痛,长期来看就可能表现为体重不增甚至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比较缓慢等。出现以上的情况都怀疑是宝宝对某种食物出现了过敏,尤其是那些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们要加倍注意。宝宝食物过敏怎么办?当然是找医生了。如果怀疑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了,需要立即停止进食该类食物,并到医院就诊,由过敏科或者儿科医师进行相关的临床评估,需要详尽的病史、详细辅食添加情况、临床症状,并需要根据相应的体格检查、相关的过敏原筛查试验(包括食物过敏原的皮肤点刺试验、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E检查),通过排除饮食试验、食物日记、必要时做食物口服激发试验等来诊断,同时也会和其他疾病鉴别区分。宝宝发生食物过敏后,专科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已经造成的宝宝身体的损害进行对症的治疗。当然必须要立即严格回避(不能继续进食该食物)过敏的食物和含有过敏食物配方的相关食物。必须提醒的是:家长不能单凭皮肤点刺试验等过敏原检查结果,就自行断定宝宝食物过敏或者不过敏,就严格的给宝宝禁食该食物,这样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的,一般过敏原检查结果的阴性或者阳性仅供参考的,需交由专科医生综合判断决定。会不会终生不能吃?前面提到宝宝需要严格回避过敏的食物,是终生禁止食用吗?能对过敏的食物进行减敏治疗甚至脱敏治疗吗?如果宝宝明确对牛奶过敏(毕竟牛奶对宝宝的长期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非常的重要),首先还是应该回避牛奶,可以采用作用相同但不致敏的替代食品,可以尝试水解配方奶粉也就是氨基酸配方奶粉(它也可以保证儿童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低敏奶粉、羊奶或者豆奶。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随着宝宝慢慢长大,避免过敏食物一定时间后(比如3-4年),又可以逐渐重新进食一些曾经过敏的食物,而且不再有不适症状。其实,宝宝对有的食物过敏是可以“自愈”的,是因为机体产生了耐受,比如对牛奶。如果想了解是否仍然对某种食物过敏,宝宝可以每隔1-2年左右复查过敏原检查(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检查)作为参考,帮助判断是否仍过敏。但是对海鲜、花生和坚果类食品过敏可能持续终生。过敏史长短不一的机理尚还不清,可能因为胃肠道免疫系统有关。目前,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对食物过敏治疗也尝试了很多办法,食物口服脱敏疗法疗效不确定,且缺乏安全性,不建议应用。宝宝食物过敏和爸爸妈妈有关吗?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有过敏性疾病的请注意,宝宝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当然,没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也可能发生食物过敏。父母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食物过敏和遗传是有一定关系的。预防和生活注意事项1.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纯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幼儿,建议1岁以内最好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对预防过敏有好处,同时母亲要适当地限制一下可能高度过敏的食物(比如鸡蛋、虾、蟹),因为过敏的食物蛋白成份可以通过乳汁被宝宝摄取。如果无法母乳喂养,也可以考虑给予喂养水解配方奶粉。2. 对1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喂养鱼、虾、蟹、贝类、蛋类、蘑菇、葱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4各月内最好纯母乳喂养,1岁以后开始喝牛奶,2随后开始给予进食鸡蛋,3岁后进食海鲜产品。辅食添加顺序可依次为 谷物——蔬菜——水果——肉、鱼、蛋类。3. 婴幼儿在添加新的食物时,一定要一样一样分开来增加。每添加一种新食物时,少量开始,以便观察宝宝胃肠道的耐受力和接受能力,减少食物过敏的不良后果,同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的反应,如出疹、瘙痒、呕吐、腹泻等,以及以上提到一些症状。一旦出现过敏症状,最好停止继续进食这种食物。切忌多种新食物一起添加,不利于家长和医生分清过敏原。需要鉴别:再给宝宝试食新食物时,宝宝通常有拒食、不合作表现,这算是宝宝的防御本能,可以停喂3天左右后再试喂。如果持续拒绝某种事物,也要考虑食物过敏可能,慎重继续喂食。4. 部分食物加热煮熟后其致敏性会降低,也就是引起过敏的可能性也会降低,所以给宝宝烹饪的食物应该充分的加热煮熟,减少宝宝的致敏机会。5. 应该尽量避免给宝宝进食含有合成色素、防腐剂和保鲜剂的食品。6.食物过敏的宝宝,其监护人需了解如何识别、避免食物过敏原的相关知识,学会食物过敏的症状和体征的早期识别,学会当宝宝出现了紧急事件(严重过敏反应)的自行处理和就医注意事项。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食物有成千上万种,大部分的食物都具有致敏性,1999 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 次会议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世界范围内八类高致敏性的食物如下:①奶类,特别是牛奶;②蛋类;特别是鸡蛋。③鱼类:海水鱼、淡水鱼;④贝类:虾、对虾、螃蟹、大小龙虾、蛤蜊等;⑤花生;⑥大豆;⑦坚果类:杏仁、核桃、腰果、榛子、松子、栗子等;⑧小麦。同时也公布了其他一些致敏食物(猪肉、牛肉、鸡、玉米、番茄、胡萝卜、芹菜、蘑菇、大蒜、甜辣椒、桔子、菠萝、猕猴桃、芥末、酵母),我国比较常见的主要是鸡蛋、牛奶、鳕鱼、虾、螃蟹、羊肉、大豆、蘑菇、腰果、开心果、芒果、桃子、草莓、玉米、西红柿等。
结合上一篇关于《胎儿期肾积水出生后的随访观察》,我上传一个病例,希望给所有的爸爸妈妈们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出生后9月龄,此时提示肾盂扩张2.4cm,但是有肾盏扩张,提示肾积水应该属于中-重度。出生后11月龄,此时提示肾盂扩张1.7cm,似乎较前一次超声好转,没提及肾盏扩张问题,提示肾积水应该属于中度鉴于上次超声结果积水减轻,家长要求延长随访时间,故延长至出生后2岁复查,此时提示肾盂扩张2.5cm,但又出现肾盂肾盏扩张,而且肾盂外翻,提示肾积水加重。家长未按要求随访,延长至出生后3岁复查,此时提示肾盂扩张2.9cm,肾盂肾盏扩张,而且肾皮质变薄,0.4cm,提示肾积水加重。此患儿接受手术治疗,以下是手术中的情况,请了解
其实很早就想再写一篇关于胎儿期肾积水的文章,虽然我网站上有一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但是专业性过强,很多家长都反映看不懂,理解不了。所以我想重新写一篇科普类的文章,希望与所有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学习。小儿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的畸形之一。以往,也就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小儿肾积水的发现多数是由于孩子腹痛、腹部包块或其他情况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才被发现,而且发现时孩子年龄多已经超过2-5周岁,多数都已经是重度积水,伴有肾盂集合系统的严重扩张、肾皮质的明显变薄,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泌尿系统感染等等,这属于被动发现和被动处理,没有给医生随访治疗的喘息机会,需要因此处理或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但是,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政策执行、产前检查制度推广、超声检查技术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儿肾积水在胎儿期就早早的发现诊断,然后严格随访,及时处理,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诊断治疗过程,大大减少了严重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肾功能。 但是,对于早期发现胎儿期肾积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依然有不同的理解。说是好事,是对于孩子,特别是早期诊断,早期随访,早期干预,使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的几率明显下降,对于孩子干预或手术治疗后的恢复,预后等均有明显的提升。说是坏事,就是对于家长了,特别是妈妈们,十月怀胎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早早的发现孩子出现了畸形,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可以说整个孕期都是惴惴不安。那么,胎儿期发现肾积水到底该如何面对呢?作为一名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我有以下几个建议,请您参考:首先,面临的是胎儿的选择,继续妊娠?还是流产?这是个两难的痛苦的选择,一般产前发现胎儿有肾积水或其他畸形,多数情况下超声科或产科医生会让家长来小儿外科门诊咨询。我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面临这种情况,我说的最多的是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讨论,协商,面对。胎儿期发现肾积水,应该属于一种畸形,发病率比较低,需要重视,但是切不可过度担心。胎儿期肾积水出现的原因很多,多数属于生理性积水,大概占胎儿期肾积水总人数的60-70%,超声下表现为肾盂集合系统轻度分离,一般不超过1-1.5cm,可以随着胎儿的继续发育或者出生后的随访而自然消退;病理性肾积水只占少数,积水程度较重,超声下一般集合系统分离超过1.5-2cm,而且整个孕期或者出生后有渐渐加重的趋势;病理性肾积水的主要原因一般有: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junctionobstruction,UPJO)、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reflux,VUR)、输尿管开口囊肿(ureterocele)、后尿道瓣膜(posteriorurethralvalves,PUV)和原发性非反流巨输尿管(primarynonrefluxingmegaureter)等,其他少见的还有异位输尿管(ectopicureter),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ureterovesicaljunctionobstruction)和输尿管狭窄(ureteralstricture)等。 面对生理性肾积水,随着孕期延长会自行消退,那怕是不消退,只要肾积水各种指标变化不大特别是超声随访时肾盂集合系统分离指数始终不大,大可不必过度忧心忡忡。我们随访中曾经有不少轻度肾积水可以伴随孩子从出生后一直到成年。但是,面对病理性积水,由于存在需要手术干预的可能,爸爸妈妈们多数情况会更加担心,特别是对于孩子的预后。其实临床上,肾积水出生后真正需要手术的孩子不到胎儿期发现此类疾病总数的10%,绝大多数孩子不需要手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优胜劣汰法则,严重畸形的患儿往往妊娠期就自行流产了,能够坚持到出生的,对于肾积水的孩子,多数都是能够矫正的畸形,这一点,也请相信每一个小儿外科医生的技术和能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救治每一个肾积水的孩子。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无权对别人指手画脚,至于是否终止妊娠,重新选择,是每个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的权利,所以我们尊重每个家庭量力而行的抉择。选择终止妊娠的,可以终于解脱了,不必再为孩子是否健康担心了。但是,坚定信念,要求继续妊娠的,我敬佩,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请继续往下看。其次,如果选择的继续妊娠,或者是生理性肾积水的孩子,面临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度过妊娠期。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尝试胎儿期宫内手术治疗。妊娠期胎儿肾积水治疗目的是解除尿路梗阻,防止肾功能进一步受损,保证正常的羊水量以及预防新生儿早期肺发育不良和死亡。胎儿手术由于其并发症多,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潜在风险高,手术效果不理想等缺点。胎儿肾积水的宫内手术仍是一项实验性技术,宫内手术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手术是否提高了生存率,降低了病死率。目前缺乏此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宫内治疗胎儿肾积水的效果还有待设计更合理和科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国内目前妊娠期主要的干预措施还是随访,不建议宫内手术。无论对于生理性积水还是病理性积水,因为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只有等到出生后的治疗,因此对于此时的爸爸妈妈们,妊娠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遵从医生的嘱咐,认真随访检查,更重要的是学会放松心态,安心度过妊娠期。这里我最想给爸爸妈妈们说的就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第三,出生后的随访方案和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经过艰难痛苦的选择,备受煎熬的妊娠期的等待,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宝贝了,那份复杂的感情无以言表,有喜悦,有忐忑,有痛苦,有不安。但是像上面说的,既然选择了,就坚持下去吧,伟大的爸爸妈妈们!具体的措施需要专业的小儿外科医生制定,但是我可以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出生后的随访分为两部分:固定随访和根据胎儿期肾积水的程度来确定的动态随访。固定随访是指前两次固定的超声检查:胎儿期发现肾积水的孩子,出生后一般在妈妈出院前(大概是孩子出生后3-5天)需要做第一次超声检查,因为妊娠期检查有很多影响因素,出生后直接给孩子检查才能更确切的反应积水情况;然后是出生后第二次超声检查,我们多推荐出生后的第42天,按照妈妈们怀孕时建立的《母婴保健手册》,一般出生后42天需要进行新生儿查体,所以都需要来医院,顺便进行超声检查,作为第二个指标,前后对照,进行动态趋势的分析,并依此为依据,决定后来的动态随访间隔时间。动态随访按照肾积水的程度或者变化趋势,分为三级:普通随访,加强随访和密切随访。1.普通随访:两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一般超声下集合系统分离或者肾盂液性暗区范围多数小于1-1.5cm,部分可能波动于2.0cm,但是综合变化趋势变化不大,或没有增加的,可以被认定为“轻度肾积水”。此类孩子多数都属于生理性肾积水,能够自行消退,不必担心;当然也有持续存在的,但是没有加重的趋势,也可以放心。此类孩子的第三次以后随访间隔相应延长,可以延长至孩子3月龄,1岁龄......如果仍然没有变化,可以再延长,至升学体检时顺便检查即可。2.加强随访:出生前集合系统分离大于2cm,出生后仍然大于2cm,或者两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有增大趋势的孩子,需要加强随访。因为此类孩子仍然有加重趋势,随着随访可能出现肾积水加重并有可能被划入中度甚至重度肾积水的行列,因此,建议固定随访时间,间隔2-3月,这种随访方式既不增加孩子随访负担,也能及时了解积水变化,以便争取恰当的时机进行手术干预,防止出现肾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3.密切随访:如果出生前不但出现集合系统分离大于2-3cm,而且出现肾皮质或实质变薄的孩子,特别是肾皮质厚度小于0.5cm的,或者出现肾盏扩张的孩子,都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况。因为出现肾盏扩张或者肾皮质变薄,就意味着出现肾功能的损伤,需要积极随访,我们一般称之为密切随访或严密随访,需要和家长们一起协作,其随访时间固定为1月,要求每个月都要超声检查,而且建议磁共振检查或CT造影或同位素等检查,甚至有时需要监测肾功能的血清学指标。此类病例密切随访的主要目的就是综合分析随访中的各种检查结果,尽早进行手术干预,最大限度的挽救肾脏功能。随着各种产期检查技术的提高,家长们重视,目前胎儿期肾积水可以说已经全程在我们的控制下了,因此以往那种严重的肾积水已经很少见了,因此目前因一侧严重积水或严重感染而不得不切除肾脏的治疗已经摒弃了。只要爸爸妈妈们严格按照小儿外科医生的嘱咐,定期随访,相信孩子都能顺利康复!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这么大的小孩是不是只有手术治愈啊?有没有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戴疝气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张蕾:一般认为,超过6月的腹股沟斜疝自愈的可能几乎没有。我不推荐使用疝气带,你可以自己试试,如果给自己的腹股沟区勒上个紧的带子都不舒服,何况孩子,他会不停的动,所以所谓疝气带基本不起作用。最终孩子受了罪可能还要手术,而且手术中,由于局部挤压和摩擦,可能更容易粘连增生,分离疝囊时十分困难。
小儿腹腔镜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成熟于本世纪初,现在在省地级医院应用较为广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几个发展趋势如下。张金哲院士与李龙教授提出精准的腹腔镜技术要求。腹腔镜不等于微创,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熟练的操作,精准的分离、牵拉、切割、缝合、打结等等,才能减少并发症,达到微创的目的与无瘢痕化的美观要求,千万不可盲目跟进,把微创变成巨创。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腹腔镜技术首先应用于成人。但近2年来,国际及国内顶尖高手开始将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儿童。目前,在会议及杂志上已有单孔腹腔镜脾切除、巨结肠根治术、胆总管囊肿切除、阑尾切除、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等等一些成功的报告,病例量并不大,但取得可喜的进步。单孔技术更加满足了无瘢痕化的要求,但需要一些特殊器械及高超的操作技术,对初学者不适合,目前比较成熟的还是3孔腹腔镜技术。经自然腔道腹腔镜技术。目前成人已有经胃、阴道、结肠等自然腔道手术的报告,但由于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的担忧,并未普及。儿童尚未见有应用的报告,但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儿童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应用日益广泛,造福于人民大众。但由于儿童腹腔空间小,腹壁薄trocar易脱落,对生理干扰相对较大等等困难,相对较成人操作难度大,应加强训练,提高警觉及操作水平,才能真整发挥出腹腔镜的优势。
输尿管末端狭窄引起巨输尿管、肾积水,以及输尿管返流引起输尿管扩输尿管膀胱移植术。由于儿童膀胱较小,显露困难,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膀胱切开增加了出血、术后尿外渗、感染、长时间血尿等风险。腹腔镜气膀胱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则无需切开膀胱,一般先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使膀胱鼓起,打入第一个trocar后,直视下缝合腹壁与膀胱壁,悬吊膀胱,再打入第二、第三个trocar,最好用3mm器械。然后找到患侧及正常侧输尿管开口,保护好正常侧开口,游离出患侧输尿管末端,切除狭窄段;用弯分离钳打通粘膜下隧道,将输尿管通过隧道,开口置于对张、肾积水、泌尿系感染在小儿外科疾病中都较常见,处理方法都是行侧,镜下用5-0可吸收线缝合输尿管壁与膀胱粘膜,植入双J管及尿管,膀胱壁穿刺口无需缝合。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寻找输尿管开口更加容易,而且一般不会损伤对侧开口,无需切开与缝合膀胱,加大减少了创伤及并发症;而且缝合也不怕操作面较深了。但由于儿童膀胱体积小,操作空间较小,需要较高的操作、缝合、打结技术,腹腔镜气膀胱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属于儿童腹腔镜操作的上乘技术,所以初学者操作困难,需要较长期的磨练才能顺利完成。
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道扩张症)临床常见,是小儿腹部外科中较大手术之一,由于操作部位深,手术操作多,常需要大切口显露,损伤大、出血多,术中常需要输血,并发症较多。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极大减少了创伤、出血及并发症,提高了临床疗效。常采用3孔法或4孔法,先用电凝钩游离、切除胆囊,横断、切除胆总管囊肿,远端结扎,近端肝总管保留喇叭孔型,备与空肠吻合;从脐孔拖出空肠,距曲氏韧带15cm横断空肠,封闭远端,距此15cm处端侧吻合空肠;再从结肠后提出空肠,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重建胆道。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儿童腔镜技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之一。其风险在于游离囊肿时误伤门静脉及肝动脉,这都是致命的损伤,但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只要操作精细,血管显露清晰,反而比开放手术损伤可能性更小。另一难点是肝肠吻合术,由于操作部位深,空间小,吻合困难,需要精准吻合技术。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除微创、美观外,更大优点是便于发现伴有肝管狭窄的情况,需要切开狭窄段,成型肝管,再行肝肠吻合术,这在开放手术,由于部位深,不容易发现,而且操作难度较大。我院小儿外科自零八年以来实施多例,包括胆总管囊肿穿孔一例,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