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可能遗留各种后遗症,如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严重的还可能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针对上述后遗症的早期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减轻家人护理难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误区一:照顾可以代替康复据统计,大约70%的中风患者从来没有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出院后不是自己颤颤巍巍走动,便是坐轮椅依靠家人照顾。研究发现,做不做康复治疗,患者的恢复差异性很大,越是年轻、病情轻的患者做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好,治疗意义越大。误区二:药物治疗优于肢体训练有人坚信中风病变在脑,打针吃药为主。其实对脑梗塞患者而言,急性期用药对于防止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如果血管堵塞造成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激活这些脑细胞。误区三:出院后才开始康复不少中风患者及家属认为:康复治疗要等病人出院后才可进行,以至于患者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现代卒中康复的观点是,“卒中发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康复介入之时,而且越早开展,患者的获益越大。”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多数脑出血患者康复可在病后7~14 天开始进行。误区四:康复只是医生的事情有些患者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的过度依赖性,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等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有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还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还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到家庭、是否可以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质量。误区五: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误区六:康复治疗简单易学“不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这些我们家属都会做”,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须经过康复医师以及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步地进行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临床发现,不少中风患者自行在家做康复,或多或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误区七:训练强度越大恢复越好卒中后康复训练程度并不都是越强越好,越积极越好,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不少病人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或去健身房自己练习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和功能。其实脑卒中偏瘫有别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肌无力,它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如果训练方法不当,则会加重肌肉痉挛(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复肌力为标志,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误区八:越早下地行走恢复越好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十分协调地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在需要向前迈进时能协调地将髋、膝、踝关节屈曲至适当角度,从而使该侧下肢长度“缩短”,轻松地把脚抬离地面。偏瘫患者由于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如未经合理的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需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得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的康复训练,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步态训练,则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误区九:康复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康复训练贯穿于脑卒中偏瘫治疗的始终,不可或缺,但绝非唯一的有效疗法。中风偏瘫后,多数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肢体功能由早期迟缓性瘫痪(软瘫)逐渐向痉挛性瘫痪(硬瘫)过渡,在此转化过程中,部分患者在提升肌力的同时,肌张力的显著增高、肢体畸形(垂腕、屈肘、尖足、内翻等)或皮肤感觉异常的出现,使得单纯康复训练遇到瓶颈。此时可视病情需要,适时引入外科手段配合治疗,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康复”的综合治疗效应远大于单学科治疗优势。误区十:他们很坚强,不用心理关怀中风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很大,尤其男性,他们常常会因中风而变得抑郁。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格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严重影响康复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问题。
18岁男性大学生,15岁中考体育加试前强化训练时自觉臀部酸不适感,在当地医院拍腰椎ct,当时给诊断是椎间盘突出,康复治疗两周后痊愈,今天以臀部不适一月余来就诊,查x线提示:骶1腰化,L5-S1椎间隙稍窄,可能提示是椎间盘病变,但需要进一步ct ,或磁共振确诊。症状和体征很像,叩击腰部时出现放射性的沿臀部的麻木感,腰椎活动不受限,直推抬高阴性,需要慎重诊断吧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寒冷刺激是导致颈椎病的罪魁祸首。事实上,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寒冷与颈椎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颈椎病患者受凉后可能会出现颈肩肌肉的疼痛的症状或症状加重,让人误以为寒冷会导致颈椎病。当然,寒冷天气注意颈肩部保暖很有必要,主要是因为可能会间接导致颈肩肌肉痉挛和疼痛。
颈椎病会引起心脏病、吞咽不畅、视力障碍、腹胀便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上班族、老年人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我建议平时活动脖子时,做90度向左转、90度向右转的动作,以确保脖子两侧的韧带在短时间内都能得到均衡的牵拉,切记动作要缓慢。而且平时要注意保暖,尤其不要让颈椎吹到冷风。如果是脖子不舒服,可以用滚背的方式预防颈椎病,缓解轻度不适。 滚背法一:并腿屈膝坐在地上,两手环抱住小腿,自然呼吸,别太急促,收腹拱背,身体往后从尾椎、腰椎一节一节触及地面,刚开始脚不用越过头,多做几下后再视自己身体状况,然后滚到胸椎、颈椎,脚尖朝上,渐渐地双脚越过头,脚打直,脚尖着地。 滚背法二:躺在地上,屈膝,两手环抱住小腿,抬头收腹拱背,身体往后从尾椎、腰椎、胸椎一节一节碰触地面,如此前后滚过来滚过去。 注意,症状严重者,需要借由专业人士来帮忙操作。特别提醒患者,请务必到专业的诊疗机构进行治疗,以免失治误治。
一 、颈源性失眠 1、定义 颈源性失眠系由颈椎退行性变,外伤或劳损引起颈椎关节错位、椎间不稳以及颈肌劳损,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椎动脉受压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等以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2、发病机制 A、疼痛:颈椎病引发的疼痛及麻木(包括头颈项、肩背部及肢体等部位以及颈髓相应节段区的内脏疼,如心绞痛、胃痛等)是导致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 B、颈椎病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颈部疾患如颈椎关节、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错位致使颈椎失稳、肌肉痉挛或炎症反应,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睡眠不足或不能入睡; C、椎动脉供血不足:觉醒-睡眠中枢在丘脑下部,由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脉供血。当椎动脉受到颈椎因素如骨质增生、关节紊乱、曲度反弓等刺激或压迫时,则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觉醒-睡眠中枢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失眠。 二、颈源性头痛 1、定义 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2、发病机制 (1)椎管内的炎症刺激和/或椎间盘机械压迫C1-C3神经根, 均会出现牵涉性头部疼痛、耳鸣、眼胀等改变; (2) 椎管外的颈椎小关节紊乱, 肌肉痉挛、炎症、缺血, 韧带筋膜的炎症刺激或机械性卡压C1-C3神经根分支, 均会影响神经功能。(3)异常姿势:大多数头痛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姿势异常, 如颈前伸、高低肩、上交叉综合征、腰椎前凸等。资料显示, 人体需要脊柱提供支持, 其平衡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来维持, 任何一方面遭到破坏, 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所以异常姿势长期存在就会改变颈椎正常的受力, 使关节移位, 肌肉韧带痉挛、慢性炎症等, 进一步导致颈椎失衡, 压迫刺激颈神经, 造成神经功能缺损, 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如果不及时矫正异常姿势, 就会变成永久性的损害。 三、颈源性眩晕 1、定义 颈源性眩晕是指椎动脉外段受到各种颈源性病变 (颈部软组织异常解剖结构改变及继发性骨质增生等) 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供血障碍从而引起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同时可见头痛、颈部僵硬疼痛、上肢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昏厥、猝倒等发生。 2、发病机制 颈椎不稳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诱发眩晕等症状,这一学说是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 也可能和骨质增生、颈椎退变等引起椎动脉痉挛, 导致血供减少而产生眩晕, 也可能是眩晕发生的原因,因此此病治疗关键在于解除颈椎不稳病因, 调节患者颈关节生理功能和改善颈动脉供血 四、颈源性耳鸣和听力下降 1、定义 颈源性耳鸣是指颈椎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病变造成颈椎功能紊乱失调, 刺激、压迫或损害颈部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 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或血管反射性痉挛, 引起内耳供血障碍, 继而出现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症状, 并会随着头部运动到不同位置, 耳鸣的频率与强度可能随之变化的一种脊柱源性听力损害。 2、发病机制 目前较为一致地认为颈源性耳鸣或听力下降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迷路动脉血管反射性痉挛, 使内耳血液循环出现急慢性障碍,因而引起耳鸣或听力下降 五、颈源性高血压 1、定义 颈源性高血压是当颈椎发生增生、小关节错位或韧带劳损钙化时, 牵拉和压迫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 使椎动脉发生痉挛, 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的病症, 2、发病机制 颈上交感神经节附着于颈1-3或2-4横突的前方, 当颈1-4椎间关节错位使横突发生位移, 或因错位损伤而引起无菌性炎症时, 均能引起交感节后纤维兴奋性改变, 而引致脑血管发生痉挛, 若此刺激持续存在, 将继发性影响脑血管收缩中枢的功能而发展为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血压持续升高。 六、颈源性肩周炎 1、定义 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和肩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和支 配肩关节周围的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2、发病机制 颈椎的损伤、劳损、炎症刺激、骨赘或关节错位可导致C5-C6神经的卡压而引起肩痛、活动受限而肩关节退变,易发生关节内粘连、 炎症及肌挛缩,最后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 七、颈源性面神经麻痹 发病机制 面神经出脑以后经过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 患者在睡眠时,由于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不合适,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再加上颈肩部受寒凉刺激,部分肌肉收缩,更加重了颈椎失稳。 当颈椎错位后,寰椎的横突可随错位形式如侧摆、仰、俯及旋转等,产生向上、下,左、右,前、后等移动。 椎体错位可引起软组织炎症、充血、水肿。 由于面神经的出口茎乳孔毗邻寰椎横突,故寰椎错位可导致面神经受刺激。另外,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造成脑桥面神经核血循环障碍,或交感神经的鼓室丛受刺激使迷路动脉反射性痉挛,致内耳面神经径路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八、 颈源性吞咽障碍 1、定义 食管型颈椎病是以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为主症的一种特殊类型颈椎病。 2、发病机制 对于食管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一致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巨大骨赘对咽喉壁或食管后壁的直接压迫, 造成管腔局部真性狭窄, 严重影响吞咽功能。(2) 颈椎前缘骨赘对食管周围组织的刺激, 从而引起食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无菌性炎症, 进而影响吞咽。 (3) 骨赘刺激引起食管周围环咽肌的疼痛、痉挛, 继而导致管腔应激性狭窄, 影响吞咽功能。(4) C5-C6与环状软骨之间的间隙狭窄, 缓冲作用小, 此位置出现小的骨赘位也可影响吞咽功能。(5)食管周围组织因骨赘长期刺激, 反应形成纤维化、粘连使食管固定, 严重影响了食管的正常移动和会厌的活动, (6)骨赘造成的食物在梨状隐窝的潴留压迫咽后壁。 九、颈源性鼻炎 1、定义 过敏性鼻炎(AR)多数是因颈枕部软组织创伤或劳损使其肌肉、筋膜、腱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致颈椎失稳、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 病变部位组织高度敏感导致的。 2、发病机制 AR的病因是鼻腔内有损伤 (可为炎症性损伤) , 鼻窦附近有微循环障碍。当颈部急、慢性损伤导致上位颈椎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时, 极易牵拉或卡压深筋膜从而压迫伤及颈上交感神经节或颅底 (茎乳孔) 软组织, 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纤维或副交感神经纤维而出现物理刺激性的神经兴奋或抑制, 使所支配器官机能发生障碍。若刺激未能及时消除, 关节错位的创伤将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水肿, 继发性炎症影响神经持续较长时间功能失调, 表现出慢性鼻炎症状 十、颈心综合征 1、定义 颈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部无菌性炎症的产生, 压迫刺激神经根血管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等的症候群,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及心率、心律的变化, 临床上多被误诊为冠心病 2、发病机制 颈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 椎旁软组织损伤, 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改变, 刺激交感神经, 引起神经纤维兴奋性增高, 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导致机体缺氧及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心脏症状。颈椎病能引起心律失常及部分冠心病, 他认为神经根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是因为支配心脑的自主神经受骨刺的挤压造成的。颈心综合征通常表现的心脏方面的症状, 易被认为是由于为冠心病引起的, 所以常规改善心功能不易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