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团队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教授团队在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成功实施了两台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血压治疗有了微创介入治疗的新方式,将造福我国高血压患者。卢成志教授团队实施患者为69岁男性,高血压升高三十余年,入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大剂量服用五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卢成志教授首先对左侧肾动脉进行消融,使用Thunder导丝顺利进入左侧肾动脉分支远端,采取先消融分支、后消融主支的策略;随后对右侧肾动脉采取同样策略。术后造影显示肾动脉血流正常,无并发症,顺利结束手术;卢成志教授精确的导管定位及高超的手术技巧获得了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再次展现了Symplicity Spyral导管系统的优异性能!卢成志教授表示,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技术将为受困于药物疗法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并有望减少药物使用量,避免药物副作用;此外,因高血压而影响职业选择,甚至影响生育等面临各种难题的青年人,也有机会更自信的拥抱更多的人生的选择。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国约有3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持续增长及低控制率,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健康负担;然而目前药物治疗高血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面临知晓率低、控制率低以及患者依从性不佳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为此,临床亟需寻找新的降压选择。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实现降压的革命性创新方法。RDN通过射频能量对分布于肾动脉外交感神经进行消融,一定程度上阻断大脑和交感神经之间的信号传导,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一次微创手术长期降压的效果。RDN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实现了我国高血压治疗从“单纯药物治疗”到“微创介入治疗”的医学科技提升,为数以亿计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新选择和新希望。
一旦诊为房颤,我们首先想到的治疗方法肯定是要转复心律,房颤毕竟不是一个正常的心脏收缩状态,所以尽可能的转复房颤,让它恢复窦性心律才能恢复心脏正常的收缩功能。 一、转复“心律”的治疗 对于最早期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可以有效转复房颤的,大多数患者用药后房颤发作次数会显著减少,此类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房颤的发作终究与心房细胞功能不稳定有关,抗心律失常药只是暂时减少了房颤的发作,心房的病理生理改变还在继续进展,逐渐的有些患者会出现用药物控制不住的房颤或者变成了持续性房颤,此时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需要考虑有创的介入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术。 目前对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效果,射频消融显著优于药物治疗,因为射频消融对房颤的触发病灶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干预,所以从机制入手的射频消融术要好于仅仅控制房颤发作的药物治疗。 二、降低“心率”的治疗 房颤患者的症状和风险来自于心房功能的丧失和紊乱快速的心室率,如果将房颤转复为正常心跳治疗效果最佳,如果房颤复律失败或者患者没有转复房颤的意愿,则控制好心室率的治疗将是减轻症状的选择,目标是将静息状态下心率控制于100次/分以内,常用药物有倍他乐克、地高辛等。 三、抗凝治疗 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风险增加6倍以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事件也很常见。预防血栓行成的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治疗。 对于房颤的患者血栓风险增加,我们需要常规进行房颤的血栓风险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对于血栓风险高危的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为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需要着重强调一下,房颤血栓高危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而是应该选择上述抗凝药物。 对于需要应用抗凝,但是应用抗凝药物后发生出血事件,或者应用抗凝治疗过程中仍反复发生栓塞事件,再者不愿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是不错的选择,研究发现左心耳封堵在降低了出血事件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脑卒中的栓塞性事件。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房颤发作的时候病人会感到心慌、心脏乱跳等不适,但是房颤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因为房颤发作时,心房正在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频率不停的抖动,这时候心房已经完全丧失了正常心律下的机械收缩能力,没有了心房主动收缩向心室输送血液,我们的心脏每收缩一次会减少20%的射血量,大多数人会因此感到体力下降、容易疲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此外,心房的收缩能力丧失,血液会在心房内淤滞,容易行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会引起脑梗死等栓塞性疾病。有研究指出,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会升高6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升高1倍以上。
不论是在门诊,还是亲戚朋友,对于冠心病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而这些误区,也会让一些病人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甚至于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起居。所以写一些东西出来,供广大患者参考。1、什么是冠心病心脏的功能就是把血液吸进来再打出去,从而使血液能全身循环起来,就像是一个泵。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就像是胳膊或者腿的肌肉一样,每天心脏要跳动8万到10万次,也需要血液来供应营养。别看血液在心脏里无时无刻不在流动,这些血液仅仅提供很少量的营养。心脏也需要专门的血管来给他供应营养。供应心脏的血管是由三支大的血管组成的。这三支血管从心脏的顶上向下分布,就像是把一个墩布扣在足球上,形似一顶帽子。古语帽子称为“冠”,所以这些血管就称之为“冠状动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就是给心脏本身提供营养的血管)存在狭窄或者堵塞引起的各种症状。全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就是“冠心病”。2、冠心病的症状冠心病的症状是由于心脏营养供需平衡失调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了,能够供应心脏的营养的最大值减小了。就像是汽车的油路发生了狭窄,在慢速行驶时,油量往往还够用,而需要加速行驶耗油量增加的时候,由于油路狭窄无法提供足够的油量,就会发生供需矛盾。心脏也是如此。在身体活动量较小或者休息的时候,心脏需要做功较小,往往没有症状。而在活动量增加的时候,心脏需要的营养增加了,但是冠状动脉狭窄了,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就会使心肌“缺血”,并发生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就像是四肢的肌肉在缺血的时候发生疼痛一样)。但是马上休息,使心脏需要的血液量降下来,症状会慢慢缓解。所以心绞痛,往往与活动相关,而休息后症状往往慢慢缓解,多数不会超过半小时。很多患者说前胸疼痛或胸闷数小时甚至数日均不能缓解,往往不是心绞痛的症状。很多患者说,是不是身体贫血。通过上面的解释应该发现,心肌缺血不是身体的血液量不够,而是心脏的血管狭窄了,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到心脏造成的。别看心绞痛里有一个“痛”字,很多心绞痛并不是痛的症状,而往往表现为胸闷、憋气,前胸像一块石头压迫,或者前胸里烧灼感,不舒服还可以向左上肢和下颌部放射。心绞痛是一种内脏疼痛,往往反应到左前胸,而且范围往往不太明确,是一种大片(一般约有手掌大小的范围)的不适。很多患者说后背部或者前胸部一个很局限而且边界特别清楚,甚至是点状区域的疼痛,都不是典型的心绞痛的症状。3、前胸或者后背部疼痛都是冠心病吗我的门诊中都大约一半的病人都是因为胸闷憋气或者后背部疼痛就诊,马上怀疑自己是冠心病,而多数是其他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胸部的解剖结构,从外往里有皮肤、肌肉、骨头、胸膜、肺、气管、食道,最后才是心脏。以上任何一个结构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引起胸部及后背部的不适。很多患者的后背部疼痛为持续性疼痛,而且活动后或者局部按摩后好转,可以在睡眠中发作,甚至可能因此疼醒。这种多数为肌肉劳损造成。有的患者在肩胛骨中部一点有明显的压痛,区域很局限,这多数为肌肉附着点的部位,也是肌肉劳损的症状。如果出现持续性后背部疼痛伴有上肢的麻木,有时和颈部的姿势有关,这个时候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病。胸膜、肺部引起的疼痛,多数与呼吸相关,随着深呼吸疼痛会加重,不一定伴有咳嗽咯痰的症状。如果平时有反酸的问题,在平卧后明显并伴有胸骨后的疼痛,要注意是不是有反流性食管炎。一些病人会因为剑突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口窝”的症状就诊。这个部位多数是胃部疾病的部位。如果和饮食有关,吃饭后明显,或者饿时明显吃点东西见好,那就是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状。因此,并非胸闷憋气、后背疼就一定是心脏病,大家一定要对着上面的情况,自己做初步的鉴别并找到对应的科室就诊。4、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区别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是血管狭窄引起的症状,而只有血管严重到完全堵塞了才会造成心梗,而后者是冠心病中最重的类型。劳力后的胸闷憋气症状,休息后可以缓解往往提示是心绞痛,也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脏营养供给不足造成的症状。而血管急性的完全闭塞,可以造成心肌梗死,这时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大于半小时),而且往往程度非常明显,甚至出现濒死感,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应及时的120到医院就诊。5、冠心病怎么诊断很多病人没有任何的心绞痛的症状,却拿着心电图说“心肌缺血”,甚至因此用药治疗数年。需要澄清的是,心电图上出现“心肌缺血”仅仅是心电图的一种改变,诊断冠心病也就是冠状动脉有狭窄,单纯根据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是十分不准确的。心电图要结合临床症状才有意义。所以,不要因为心电图报告“心肌缺血”而紧张,多数并没有什么临床意义。检查冠状动脉是否狭窄,胸片超声心电图都无能为力,很多冠心病患者上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都是正常的。明确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目前两种手段了冠状动脉CT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T在门诊就能完成,但是可能看的不是太清楚,如果发现狭窄,还需要做造影来证实,因此往往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无典型症状者进行筛查使用。造影需要住院检查,是个手术,微创(大多从右手腕穿刺,伤口很小),是评估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的金标准,而且如果有狭窄,需要支架,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患者说医生为什么让之间造影而不安排CT,那是因为往往这样的病人有心绞痛的症状,直接造影省去了CT这一检查。6、只要有冠状动脉狭窄就要支架吗并非所有的狭窄都需要放支架。人类的冠状动脉有充分的冗余,就像人的肾脏去掉一个,剩下的一个完全够用一样。一般认为狭窄不超过50%,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而临床做支架的标准是狭窄超过70%,因为低于这个程度的狭窄如果放了支架,不会解决您什么问题反而会带来再狭窄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冠状动脉狭窄非常严重,多个血管多处的狭窄,这个时候往往首选的外科的冠状动脉搭桥。这样的血管做支架风险高,风险也高,冠状动脉搭桥则可以一次手术把狭窄都解决。7、做了支架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很多患者认为做了支架还需要吃药太麻烦,其实这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支架解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后果之一,也就是狭窄,而治疗动脉硬化靠的是药物。我经常跟病人讲,冠状动脉支架不是冠心病治疗的结束,恰恰相反是治疗的开始。冠状动脉狭窄往往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来的。动脉壁不是单层的,而是分为3层。血管的内层和中层之间本来没有空隙,是贴合在一起的。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胆固醇通过内层,在内层和中层之间沉积了下来,越积越多并把内膜向管腔内挤,就会使管腔越来越窄。支架就是把已经狭窄的血管腔重新扩张起来。支架只是把狭窄的管腔扩张起来,但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却无能为力。这个地方的狭窄治好了,如果不去治疗动脉硬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狭窄很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再形成,而轻度的狭窄随着胆固醇越积越多就会加重成重度的狭窄。所以如何预防粥样硬化不断的进展才是冠心病治疗的重中之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能使已经形成的粥样硬化减小消失的治疗。粥样硬化的斑块在内膜之下,任何机械的消除斑块的方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使已经形成的斑块稳定不再长大才是目标。目前已知道的能使斑块加重的伴随疾病有高胆固醇血症(很显然,血里的胆固醇多了,就容易渗透到血管壁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后面的这几个能使血管的内膜细胞缝隙增加,胆固醇就容易通过内膜到达中层了)等。所以治疗的重点就是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戒烟、降低胆固醇。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治疗。一些病人认为做了支架了就什么药都不需要吃了,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只要是确诊了有冠心病就需要长期的服用药物。而支架治疗以后需要吃2种抗血小板药(一般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至少1年,然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所以支架后仅仅比冠心病治疗多了一种药而已。更多科普知识,您可以查看我的微信公众号,主页最下方的科普文章页面里有更多的丰富的内容。陈炳伟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博士。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心律失常研究所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律失常中心进修学习。擅长各种快速及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心房颤动射频及冷冻球囊消融术,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阵发性室上速、房速、室早、室速等射频消融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的起搏治疗。公众号内有您需要的科普知识,并有医院出诊信息,方便查阅。欢迎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病情咨询,不便医院就诊,可通过下面扫码,通过好大夫网站网上咨询。(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系陈炳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没有危险因素和家族史的年轻人,出现急性脑梗死原因为何?卵圆孔未闭,病在心,症在脑。卵圆孔未闭的危害 人体静脉系统内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栓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肺部血液循环被过滤清除掉。如果卵圆孔没有闭合,人们咳嗽、搬重物、用力排便、体位变化等动作时,来自静脉系统的血管活性物质、栓子通过开放的卵圆孔避开肺循环直接到达脑组织,导致脑梗死、偏头痛、晕厥、低氧血症、减压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一个2-3mm的小栓子进入进入肺循环,被巨大的肺毛细血管网“过滤”可以无症状,但如果堵塞大脑中动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一旦发病如果仅仅给予抗栓、止痛治疗效果差,很容易复发。如何发现卵圆孔未闭 成人因受各种因素如肥胖、肺气过多等的影响,经胸心脏超声对卵圆孔未闭检出率低,右心声学造影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右心声学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激活的无菌生理盐水,使右心系统显影(微泡与血液存在明显声阻抗差,即使少量微泡也能显示)。超声下在左心或外周动脉检测到微泡,提示存在分流。95%的分流为卵圆孔未闭导致。微泡越多分流量越大,血栓及杂质通过的可能性越高,栓塞的风险也就越高。右心声学造影的优势: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几乎无副作用。无创、无痛、无射线,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卵圆孔未闭怎样治疗 卵圆孔未闭导致脑梗死药物治疗效果差,而且存在出血、依从性差等限制。可以通过微创介入封堵卵圆孔,在局麻下进行,无需气管插管、开胸等,穿刺股静脉植入封堵器闭合残留的通道,患者就不会因为卵圆孔未闭反复发生偏头痛、脑梗死了。术后第二日即可下地活动,术后仅需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如果您或身边朋友出现顽固性偏头痛、不明原因脑梗死、头晕、晕厥、低氧血症、减压病等,要警惕卵圆孔未闭存在可能,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率先在天津市开展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李超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流行病学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年龄段人群中,主动脉瓣狭窄的患病率高达3~7% 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如未接受积极治疗,两年生存率仅50%,五年生存率不足20%。部分患者无法可医约1/3的患者,由于外科手术禁忌或风险过高,而药物治疗和球囊扩张疗效有限,实际上处于“无法可医“的状态,TAVR的出现让这些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主动脉瓣狭窄的危害心脏的结构像一栋两层楼的四间房子,上面的两个“房间”叫心房,下面的两个“房间”叫心室。左心室把血液送达全身各处时要经过一扇“门”--主动脉瓣,一旦这扇门打开有困难(主动脉瓣狭窄),全身各处都将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患者将会出现胸闷、气急等不舒服的表现,严重的话可出现昏倒,许多患者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死亡即猝死;另外,由于“门”打开有困难,左心室就拼命的加足马力工作,长年累月,积劳成疾,左心室就会出现衰竭。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一旦出现症状,若不及时治疗,1年的死亡率超过50%。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患者不需要开胸,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术后2-3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什么是TAVRTAVR是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的英文缩写(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通过微创介入导管植入人工瓣膜,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成为不能耐受手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生存希望。TAVR手术过程1、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进行手术2、切开皮肤,穿刺血管,置入特制的导管3、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送入人体本身心脏瓣膜的位置,释放后,人工瓣膜将开始工作4、最后移除导管,缝合皮肤上的切口,手术结束TAVR在中国自从2010年中国自主完成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已经超过10000人次,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更新,并且不断地创造新的记录,TAVR对中国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已得到国内临床数据证明。TAVR在全球TAVR在全世界超过65个国家开展,全球累计植入40余万例。
我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在科主任卢成志的带领下,成功为一位94岁高龄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这是目前我院行TAVR手术年龄最高的患者。患者男性,94岁,因反复发作胸痛、活动后喘憋收入我院心内科,入院后查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瓣钙化、狭窄(重度)、返流(轻-中度),射血分数51%,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由于患者稍活动即发作胸痛、气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治疗经过考虑该患者症状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相关,但患者如此高龄,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风险。通过与我院麻醉科、心外科综合分析,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决定为其行经股动脉穿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我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在科主任卢成志的带领下,历时4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经食道心脏超声提示植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无明显返流,患者送至CCU密切观察。目前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已经出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指将组装完备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病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目前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我院心内科今年6月份曾为91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成功实施TAVR手术,此次为94岁高龄患者手术再获成功,显示出我院心内科在TAVR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021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团队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教授团队在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成功实施了两台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血压治疗有了微创介入治疗的新方式,将造福我国高血压患者。 RDN临床应用 葛均波院士团队实施 患者为一名34岁男性,血压155/105 mmHg,高血压三级,既往服药血压控制不理想,术前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148/91 mmHg,拟行RDN对左右两侧肾动脉进行消融治疗。 葛均波院士先对右侧肾动脉进行消融;在葛均波院士的精密操作下,导丝顺利进入右侧肾动脉分支远端,启动Symplicity Spyral?导管系统,并沿导丝送入消融导管。后续双侧肾动脉消融治疗一气呵成。术后造影显示肾动脉血流正常,无并发症,手术顺利结束。 RDN临床应用 卢成志教授团队实施 患者为69岁男性,高血压升高三十余年,入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大剂量服用五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 卢成志教授首先对左侧肾动脉进行消融,使用Thunder导丝顺利进入左侧肾动脉分支远端,采取先消融分支、后消融主支的策略;随后对右侧肾动脉采取同样策略。术后造影显示肾动脉血流正常,无并发症,顺利结束手术;卢成志教授精确的导管定位及高超的手术技巧获得了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再次展现了Symplicity Spyral?导管系统的优异性能!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技术将为受困于药物疗法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并有望减少药物使用量,避免药物副作用;此外,因高血压而影响职业选择,甚至影响生育等面临各种难题的青年人,也有机会更自信的拥抱更多的人生的选择。 RDN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国约有3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持续增长及低控制率,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健康负担;然而目前药物治疗高血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面临知晓率低、控制率低以及患者依从性不佳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为此,临床亟需寻找新的降压选择。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实现降压的革命性创新方法。RDN通过射频能量对分布于肾动脉外交感神经进行消融,一定程度上阻断大脑和交感神经之间的信号传导,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一次微创手术长期降压的效果。RDN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实现了我国高血压治疗从“单纯药物治疗”到“微创介入治疗”的医学科技提升,为数以亿计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新选择和新希望。
绿色电生理是每个心内科医生的梦想,少射线甚至零射线的理念带动技术的创新,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零射线、零并发症、高效率,实现完全绿色电生理,为社会和患者造福。我院心内科卢成志主任团队在绿色电生理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于2018年10月加入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为天津市首家加入该联盟的医院。 2019年5月7日,卢成志主任团队顺利完成两台零射线射频消融手术,每台手术过程仅仅用时一小时左右,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手术效果良好,心律失常得到根治,开启了我院绿色电生理三维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新时代。 零射线射频消融手术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相比可以使医患双方都避免射线辐射,安全性大大提高。但由于绿色电生理技术不应用射线透视,通过“盲人摸象”的原理构建各个心腔的三维模型,需要术者精准把握心脏的解剖和导管的触觉反馈,因此仅有少数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此次零射线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团队的技术登上了新的台阶。 图:无“铅”无挂,术者轻装上阵,不穿铅衣 图:无“铅”无挂,术者轻装上阵,不穿铅衣 图:两台手术整个过程完全零射线 图:对持续房扑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终止心动过速 图: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房室结慢径区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