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是一名职业教育中心的教师,也是我的一名抑郁症患者。第一次住院是在去年的11月份,这一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休息了太久,9月份后学校复学后也能正常地上班和授课,生活原本还算平静,可入冬后,王老师的抑郁再次出现了复发,在与我沟通后回到医院住院治疗了。今天早上查房时,王老师问我:“阎大夫,我怎么总是这个时候抑郁呀?难道抑郁症也有季节性吗?”,我说:“你还真没说错,还真有”。我们都知道,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发作性疾病,有着患病率高、临床治愈率高但就诊率低、接受系统治疗率低的疾病特点。在我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团队在去年公布的首次《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中,抑郁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为3.59%,终身患病率为6.8%。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截止到今年,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而季节性抑郁症可以被视为有明确特征的一种抑郁症。一般患者抑郁发作的时间多为每年的秋末冬初,情感症状与抑郁症的症状几乎相同,只是在一部分症状表现、缓解方式、缓解时间以及有无精神症状方面与普通的抑郁症患者有所区别。季节性抑郁与非季节性抑郁共性的问题有:情绪低落兴趣狭窄或丧失食欲或体重的减少失眠情况容易疲劳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消极悲观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不管是季节性,还是非季节性,既然是抑郁症,那么就一定离不开情感低落,所以上述症状也就显得理所应当,又在所难免了。与非季节性抑郁相比,季节性抑郁更突出的几个问题有:食欲增加(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增加)体重增加(例如3~4kg或更多)睡眠障碍(不是睡眠减少,可能是增多1小时)职业和认知功能损害较少在秋冬发病,次年春夏缓解(即使不接受治疗,季节变换后也有很大可能自行缓解)以情感症状为主,极少出现精神症状所以,通过上面的比较,可能大家都会发现季节性抑郁症与非季节性抑郁症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相比而言,可能季节性抑郁症的症状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会更加接近大众对“抑郁症”三个字的认知程度,因为她会看上去更加贴近纯粹的情感抑郁,或者说更加贴近普通民众认为的“心理问题”。如果说季节性抑郁是“心理问题”,那么“她”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不是别人,就是从春夏秋冬季节的交替。虽然季节的交替,从夏季进入秋季,在慢慢步入冬季,我们的日光照射将会越来越少。当然,这是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性变化,而这种光照时间的变化也导致了患者的昼夜节律的紊乱。比如美国俄勒冈大学曾经做过关于:季节性抑郁患者在抑郁评分和昼夜节律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相关的最佳治疗时间的选择与抑郁评分降低的关系。这也证实了由于光照时间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昼夜节律的变化导致或者说加剧了的抑郁的发作。昼夜节律变化就好比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王老师,每次抑郁的发作都在秋末冬初的11月份左右,即使生活没有任何不如意,即使在坚持服药,但随着光照时间的渐渐缩短,王老师的抑郁再一次如期而至了。王老师的病情复发后,确实仍然可以继续授课,但仍然感到了负担的日渐加重,虽然每天睡眠的时间一点不见减少,甚至睡得更多,但却反倒是增加了比平日多的多的疲劳感,食欲也变得亢进起来,体重也随之加重。其实当确定王老师是季节性抑郁症的时候,如果抑郁程度不是很严重,也是可以自行服药调整的,但王老师本身是个容易紧张和焦虑的人,对于自己抑郁症的复发表现得很担心,甚至一度出现消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的情况,所以才在我的建议下回到了医院住院治疗。实际上,王老师的担心再次正确了,不管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还是《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中,季节性抑郁症都被视为复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亚型,因为相较于非季节性抑郁症,也许季节性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会显得轻一些,甚至很多时候不去治疗也会因再一次的季节交替而自行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季节性抑郁的复发几率要明显高于非季节性抑郁,而这个复发几率的增长点就落在了季节的交替上,正因为有了季节交替的影响,才多处了更高的复发几率。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季节性抑郁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不过虽然复发几率更高,但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季节性抑郁症患者并不多,因为大多数人对冬季表现出的少语、少动、社交退缩变得更容易接受,更觉得理所当然。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的北方,受到环境和光照时间变化的影响,本就有着“猫冬”的习惯,冬天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独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以大部分患者和家人都更容易忽略季节性抑郁,毕竟大部分季节性抑郁症的患者在冬去春来的时候是会自行缓解的。不过毕竟抑郁症的进程并不都能如我们所料,所以,最好出现抑郁症状的时候还是要到精神专科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判断一下是否需要系统治疗。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识别季节性抑郁症呢?可以试着去回答下面几个问题,通过它们寻找我们可能存在的季节性抑郁症:你在冬天感到最糟糕(更悲伤)吗?你冬天吃得更多吗?冬天你体重增加吗?冬天你睡得更多吗?冬天你的能量会减少吗?在冬季,你是否较少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晴朗的天气会减轻抑郁吗?在前往阳光充足的地方或光周期较长的地方(每天自然日光的长度)时,抑郁症会消退吗?春季和/或夏季抑郁症会缓解吗?如果你得到了5个以上的肯定答案,应该去医院看一看专科医生的,听一听他们的建议,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参考文献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MagnussonA,PartonenT.Thediagnosis,symptomatology,andepidemiologyof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CNSSpectr2005;10:625.3.WestrinA,LamRW.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aclinicalupdate.AnnClinPsychiatry2007;19:239.4.RosenthalNE.IssuesforDSM-V: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andseasonality.AmJPsychiatry2009;166:852.
按照我国睡眠障碍的调查结果,我国失眠症的患病率有15%,而如果没有达到失眠症程度的失眠问题出现率则是可以达到40%~45%,在一些特定群里,比如老年人中,失眠问题出现的概率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50%~55%。而目前最有效应对失眠的方式还是安眠药,可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医院安眠药定期开,而且剂量不能超过7天,不管家远,还是外地患者,一律不能多开。这样就给很多人实际带来了麻烦与不便。为什么医院的安眠药那么难开还有那么多人去开?因为医院里面的处方安眠药当然比药店随处可见的中成药来得更有效。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处方药,医院里的安眠药大多属于精神活性物质,要按照国家精神二类处方管理。简单地说这东西本质上和毒品一样属于精神活性物质,虽然仍然属于药品,但滥用仍然可能出现药物成瘾或药物依赖,从而反倒去影响服药人的正常生活。比如医院中安眠药处方剂量较多的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性,或者说成瘾性。如果偶尔服用,可能对人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连续服用4周以上,就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性。这个时候停药或减药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头晕、头痛、反跳性失眠等等典型的撤药反应。所以,为了维持正常的睡眠,人们就不得不持续服用艾司唑仑,也就造成了实质上的药物成瘾。很多人说"我们不常吃,就实在睡不着再吃,偶尔吃是不是就不会成瘾?”。首先要说的是,连续服用安眠药物只是更容易出现药物成瘾,但并不等于不连续服用就不会出现药物成瘾。实际上就最常见的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来说,根据具体药物的半衰期不同,半衰期越短的药物,越容易出现药物成瘾,半衰期越长的药物,相对来说出现药物成瘾的可能性就相对小的多了。因为服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在停药后的第一天晚上,体内的药物成分已经代谢完全,因为没有维持睡眠的药物成分,所以很可能在停药后的第一个晚上就会出现反跳性失眠,以及烦躁、焦虑、坐立不安等等撤药反应。而半衰期长的药物,比如氯硝西泮,在停药后的第一个夜晚,体内还存在没有代谢完的药物成分,有很大的可能帮助患者度过停药后的第一个晚上,所以同样停药后,半衰期长的安眠药更不容易出现药物成瘾了。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睡眠门诊所有的患者都说自己要按需服用,能不吃就不吃,担心出现药物成瘾,但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一些人在应该停药的时候因为出现轻微的心理依赖或躯体依赖,就再次吃上了安眠药,可撤药反应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轻微的撤药反应完全是可以在不恢复服药的情况下顺利度过的。另外一部分患者还会因为追求更好的睡眠质量而枉顾医生的建议,私自服用更高剂量的安眠药物或更强力的安眠药物。而更大的服药剂量当然也就更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从而导致成瘾事件的发生。所以,安眠药难开,可不是医生在刁难你,而是很容易成瘾,必须参照国家二类精神处方的相关规定严格管理。另外,任何脱离于医生专业建议的安眠药物的服用,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药物成瘾的问题。安眠药当然不是不能吃,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应该擅自调整服药剂量或用药时间。而且也没必要过分恐慌于服用安眠药,即使已经确认产生药物依赖,只要坚持遵医嘱,也是可以通过缓慢减药的方式去逐渐减量并停药的。合理用药,健康的睡眠也会随之而来。吃与不吃,怎么吃,吃多久,听医生的就好了。
转2014-6-6 11:04:25家庭医生在线 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自身性格特点是重要原因 以往提起抑郁症,大家总爱想起张国荣等人,而实际上,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每年患上抑郁症的人数都在持续攀升,特别是职场人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抑郁症的产生主要是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例如大脑内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减少,导致了人体神经内分泌的异常,从而引发了抑郁症。 另外,人们自身性格特点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性格过度内向或悲观的人,他们往往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因此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条件过于优越,父母对他们又过于保护和溺爱,导致他们的抗压能力越来越低,但外在的环境竞争却越来越恶劣。因此,这也是当今白领成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天气和季节也会对抑郁症产生影响。抑郁症的高发期是在冬季,“冬季,日照时间越短,照射的阳光越少,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缩短的变化而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因此,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勿放弃吃药 治疗抑郁症重点是吃药 对于抑郁症,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治疗。对此问题,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是电休克治疗)及在医生指导下患者积极的自我调整。如轻度抑郁症可选用心理疗法,例如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等;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同时运用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而很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心理、药物以及电休克疗法三者同时进行。 “其中,抑郁症最重要的治疗就是药物治疗,有很多患者由于担心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往往拒绝吃药。其实,新型的抗抑郁药通常对身体没损害或损害不大,从总体上来看,抗抑郁药物对肝脏的安全性较好,相应的副作用也少,很少导致或诱发肝脏的损害。除了个别本身有肝病,或者体质特别敏感的患者,这一类的患者就要慎用抗抑郁药。 除了抗抑郁药的副作用问题,抗抑郁药的依赖性也是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抗抑郁药通常并不会让患者产生依赖性,如果要停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逐步减少药量,让患者适应。”同时,患者刚停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疲倦、失眠、情绪烦躁等反应,但这通常都是属于一种正常的停药反应,并不是对药物的依赖。所以,不要“放弃吃药”。 在药物治疗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控制抑郁症症状,减少患者情绪低落、容易疲倦、自伤自杀等情况;第二个阶段则是当症状有明显改善时,就要进行巩固疗效,保证前一阶段的治疗效果,避免病情的反复;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进行预防性的维持治疗,防止抑郁症的复发。“有的人可能认为病情稍有好转,就转用中药治疗,这样病情往往很容易复发。特别是第一次患抑郁症的患者一般要治疗一年以上,通过系统治疗,经过医生仔细评估后,才能决定能否停药。而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不宜过早停药。” 治疗抑郁症 自我调整同样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自我调整同样是防治抑郁症的好方法。自我调整要做到最基本的六点:1、饮食方面不能喝酒,茶、咖啡等会影响睡眠要少喝;2、生活有规律,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但也不能睡太多;3、要让自己忙起来:多做事、多运动、多玩、多兴趣爱好、多跟人交流;4、享受过程,不要太在乎结果;5、对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要求太高,对这个社会也不要期望太高,尽量不要跟别人比,脸皮不要太薄;6、最后一点则要顺其自然,积极去解决能解决的事,努力去接受自己不能解决的事。“尤其是白领一族,过分追求完美,工作上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情况,也提高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因此,更要注意这六点自我调整。” 小贴士:如何分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抑郁症主要的症状有情绪低落、快感和动力缺乏、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并伴有自卑、自责、自疚等情绪。而且,这些症状必须持续两周以上,并对你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才能算是抑郁症。抑郁症主要分为轻度抑郁症、中度抑郁症以及重度抑郁症,但这些程度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一般有严重的自杀倾向,以及生活无法自理,或伴有幻觉、妄想的是属于重度抑郁症。这些只能作为一般的参考,真正的确诊还需要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张大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儿聪明好学,高考考上了南方大城市的一所重点大学;妻子温柔贤惠,孝敬老人,将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张大哥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工厂,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也订单不断,生意好的令人羡慕。按说张大哥的生活是相当的幸福美满的,可最近大哥突然变得性情大变,变得兴奋了起来,不但经常侃侃而谈,好发脾气,甚至在一次酒后因殴打出租车司机被警察抓进了拘留所。拘留所里的张大哥甚至提供不出家人的有效联系方式,虽然一直在说话,但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答非所问。后来还是在民警的不断努力下才联系到了张大哥的家人。最初接触的张大哥,更多的是一种急性躁狂的表现,兴奋、话多、易激惹、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整天兴高采烈的,即使提到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或者之前被拘留的事情,也仍然不会表现出令人不理解的喜悦之情,虽然像躁狂一样存在夸大言语,但夸大内容与行为却很不协调。很快,张大哥的“躁狂发作”诊断,就被我们自己推翻了。原来,在入院常规检查中,张大哥查出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阳性,复查的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同样是阳性,所以被确诊了梅毒。再结合入院前后类似躁狂的表现,及目前表现出的病理性欣快表现,以及情感反应欠协调,给人一种幼稚或呆傻的印象表现。已经可以确定张大哥患的并非躁狂发作,而是梅毒所致精神障碍,也叫作神经梅毒。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张大哥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了20年前,经常在外地跑业务,曾经有过几次不洁性经历,而正是这20年前的年少放纵,埋下了20年后发病的“祸根”。提到梅毒,可能很多人会想起电线杆子上的小广告,没错,梅毒就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但有些时候,梅毒螺旋体会用漫长的时间去侵犯我们的大脑,而这种慢性脑炎并不像我们了解的脑炎那样的发展迅速,那样的凶险,甚至会在我们的脑内潜伏很久。张大哥在20年前感染梅毒,潜伏期长达20年,才出现以情感障碍为首要表现的不典型脑炎。其实梅毒所致精神障碍很容易被误诊,因为潜伏期长,很多人甚至不会承认自己曾经的风流历史。而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所以如果忽略感染梅毒的既往病史,很容易误诊为其它精神障碍。尤其是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误诊率高达92.31%~100%。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易激惹、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等等症状表现,都会高度指向躁狂发作。可人们恰恰容易忽略患者的欣快表现,将之单纯的理解为兴高采烈,却忘了这种兴高采烈往往毫无原因,甚至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些不协调。举个例子,一名躁狂症的患者,被人抓进拘留所,送入精神病院,都不能是令其兴高采烈的经历,甚至很多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不计后果的抵触情绪。而张大哥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区别,在别人看来不光彩的经历,在她眼里仍然是令人兴奋的过往。其实在所有的梅毒所致精神障碍误诊患者中:有31.6%的人会表现为类似张大哥这样的兴奋、躁动表现的,所以容易被误诊为躁狂症;有5.26%的患者会表现为以焦虑症状为主,所以被误诊为焦虑症;有21.4%的患者会被误诊为痴呆综合征,其实梅毒所致精神障碍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神经梅毒算一个,还有一个叫做麻痹性痴呆,所以,怎么少的了痴呆的症状表现呢?这其中有14.3%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有7.1%被误诊为血管性痴呆。当然,误诊最多的,还是上面提到的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占所有误诊患者的47.3%。所以,梅毒所致精神障障碍其实并不多么罕见,但被正确识别的几率却很低很低,而错误的诊断只能带来错误的治疗。由于感染梅毒螺旋体所表现出的精神症状,单独去治疗精神症状,是不可能得到有效改善的,只有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同时对症控制精神障碍,才能最终治愈“罕见”的神经梅毒。最后再说一下,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0~60岁,平均45岁左右,男性比女性多见,约为女性的5倍之多。一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神经系统受损的阳性症状,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或阿—罗瞳孔这样的特征改变,一些患者则会单纯的表现为某一种精神障碍。梅毒螺旋体侵害大脑的过程是进行性加重的,所以,一旦发现一定要积极治疗,避免由于误诊和治疗不及时,出现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过早地进入痴呆期。
工作的时间长了,联系电话也被患者家属们经常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今天一位女性患者朋友来电话咨询了自己的情况,当听到我说“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时候,这名患者朋友表现得十分抗拒,一直重复一句“不吃药行不行”。其实很多罹患抑郁症的朋友在患病初期或者被医生最初诊断出来的时候,都说到了这句“不吃药行不行”。在大众眼中,抑郁症是心理问题,而抑郁药物治标不治本,更是不良反应严重,很可能吃药会更严重。一个简单的道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人类发明出来坑害自己的吗?吃药会更严重吗?不会吧。关于抑郁症的治疗,实际上“有药可治”可只是这区区几十年的事情,抗抑郁药物也在不断地进步,最初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确实很大。但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会用到这一类药物,而是使用更为安全有效的SSRI和SNRI类药物去治疗抑郁症,已经安全很多了。起码,另一个事实,抗抑郁药物仍然是目前全世界公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没有之一。那么抗抑郁药物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呢?不良反应很多,相对而言较为常见的有:1.头晕、头痛2.镇静作用3.胃肠功能紊乱4.心脏传导紊乱5.体重增加6.性功能障碍没必要过分紧张,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会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而且很多不良反应也仅仅是出现在刚接触药物的最初2-3天里,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也就慢慢消失不见了。之前一名小姑娘在开始服药的头3天,不良反应非常明显,整天晕晕沉沉,在咨询了我后也是打定主意坚持几天看看,没成想刚到第4天过度镇静的作用就明显减退了,一星期后药物对她的正常生活已经基本上没有影响了。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因为开始服药时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停服药物,实际上可以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谈到性功能障碍总是觉得让人难以启齿,但确实有很多在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在反应这一情况。实际上,抑郁症本身及服用抗抑郁药物均可导致性欲、性兴奋剂性高潮的障碍。例如,有研究报道,40%~50%的抑郁症患者,在确诊之前的1个月内,就有过性欲减退及性唤起问题。而且,性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那么,抑郁症,怎么样才算合理用药呢?首先,抑郁症并非都需要服用药物治疗。在医学上,只是建议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应该接受药物治疗。因为轻度抑郁症是可以依靠非药物手段,比如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运动、放松,去缓解抑郁症状的。但一定要记住,一旦抑郁程度达到或者超过了中度抑郁,那么非药物治疗手段就可以宣告无效了,一定要尽快开展药物治疗,去尽快的改善抑郁症状。记住,抑郁症不治疗,不太可能自己好,反倒会越来越加重。实际上抑郁症对药物治疗,是有不错的临床反应的。比如,据现有数据表明,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有效率大概约为70%~80%。而我们的治疗药物选择并不是单单这SSRI类一种,还有很多的其它药物选择,所以,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会在药物治疗中获益,缓解抑郁症状。而对于抑郁药物的选择,相对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比如:如果抑郁症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那么就应该选择对血压影响最小的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如果抑郁症患者存在周身不适的躯体化症状,就应该选择对躯体化症状效果最好的药物——盐酸度洛西汀;如果抑郁症患者存在顽固的入睡困难,早醒等等失眠症状,就可以选择对于睡眠改善较好的药物——米氮平、阿戈美拉丁;如果抑郁症患者存在负面的幻觉、妄想,那么提示抑郁症状可能已经达到重度抑郁,在选择抗抑郁药物的同时,还应该加用抗精神病药物。另外,因为出现抑郁症状影响日常功能而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那么是不是抑郁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完全消失掉,就可以停服药物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但大多数并不等于正确。我们的情感从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所以抑郁症,也就是低落的情感即使恢复了平静,也是存在很高的风险会再次出现波动的。所以,即使抑郁症状完全消失,也不应该,不能够马上停服抑郁药物。从医学统计学的经验来看,首次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一般建议在抑郁症状完全消失后,仍然坚持服用药物维持治疗,至少6~8个月;如果第二次发作,药物治疗应在抑郁症状完全消失后,仍然坚持服药2年;三次发作以上,可能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抑郁症的复发,同样也是为了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的生活。当然,维持治疗期间同样可能因为长期服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相对而言,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是明显低于治疗剂量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剂量也会小的多。总结一下,只要合理用药,抗抑郁药物只会帮助你摆脱抑郁症,拥抱健康生活。至于具体的药物选择,可能最稳妥的方法还是要去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面诊。另外,抑郁症,不能拖着,真的拖不好,一定要积极应对,积极治疗。
说起失眠群体,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老年人群。没错,老年人群可以说是失眠大军中的高发人群,或者说最高发人群。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老年人失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老年人群的失眠发生率为30%~50%。当然,老年人失眠的相关原因也是很多的。比如:1.年龄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早醒和睡眠维持困难。2.烟、酒和药物因素有研究显示,睡前抽烟的患者失眠的患病率明显比不吸烟的人群高。3.自身疾患因素由于年龄的增长,活动量减少,老年人的体质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从而影响睡眠。4.心理与环境因素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睡眠时间短(小于6小时),与较低的乐观和自尊心有关。5.其他因素如老伴的鼾声、睡前喝咖啡、睡前看报纸等不良的睡眠卫生,独居,低收入,文化程度低等也会导致睡眠障碍。我身边的很多人,将老年人失眠当做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或是老年人慢性病和心理原因的产物,没法干预,也不必干预。真的是这样吗?作为一个医生,肯定的说,不是。首先,我们都知道,失眠与心血管和脑血管意外是有直接关联的。比如一名老人长时间失眠,那么他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的几率会有明显升高。可能你会说,“我身体很好,没有心脑血管病,是不是就没有相关风险了?”。实际上反复的短期失眠本身就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长期睡眠质量低,还可以导致老年人的肥胖问题。严重的失眠甚至可能直接引起死亡。另外,老年人骨质疏松,经常因意外的跌倒而出现骨折现象。而有研究表明,失眠现象会使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增加32%,这一风险,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还会有所增长。我们知道了老年人为什么失眠,知道了老年人失眠的危害,那么要如何去改善失眠呢?睡眠卫生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说的养成良好的关乎于睡眠的习惯很重要。比如美国睡眠协会关于睡眠卫生的建议:必要的睡眠时间才去休息(成人通常为7至8小时),然后下床;保持定期的睡眠时间表,尤其是早晨起床的时间;尽量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午饭后尽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在准备睡眠的时间(例如下午和晚上)应避免饮酒;避免吸烟或摄入其他尼古丁制剂,尤其是在晚上;根据需要调整卧室环境以减少刺激(例如减少光亮,关闭电视或收音机);避免在睡前长时间使用能够发光的屏幕(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睡前不要思考难于抉择的事情;可以定期运动,但最好在入睡前4个小时以上;避免白天睡觉,尤其是超过半小时或下午。但单纯的纠正关于睡眠的错误,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改善睡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单纯的睡眠卫生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很多失眠的老年人,在运用失眠认知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后,仍不能纠正失眠问题。那么就涉及到服用改善睡眠的药物,来帮助老年人找回健康的睡眠。可问题就出在,大众认知——“安眠药有害健康”、“吃了安眠药永远都停不了”、“安眠药越吃越傻”……所以,很多老人实际上是很抗拒服用辅助睡眠的安眠药来帮助改善睡眠的。这其中,也包括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平时并不失眠,大概能保证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最近因为家里人的一些健康问题而出现了明显的失眠,运用了一些土方法也没有改善失眠的问题。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短时间服用改善睡眠的药物帮助入睡,但母亲听了周围“老伙伴”的意见,认为“吃上安眠药脑子会越来越笨,而且停不下来”。所以,即使辗转反侧的无法顺利入睡,也不会吃一片我给她的安眠药。作为医生,连自己的母亲都说服不了,真的有些备受打击。可这也恰恰就是现状,是老年人群的普遍认知。当然,这种认知并非正确的认知,而是片面的,错误的。其实我给母亲推荐的是非苯二氮卓类的安眠药,也可以说是第三代的镇静催眠药物——佐匹克隆。因为不同于安定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所以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不易产生依赖性、耐受性。相对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它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口服吸收迅速,达峰值的时间为1-2个小时,血浆结合率约为45%,药物半衰期为3-5个小时,引导睡眠快,作用时间适中,因为对快动眼睡眠期影响小,所以很少出现宿醉感,对失眠者第二天的工作影响很小。甚至很多专家说过,佐匹克隆是对于老年人健康影响最小的镇静催眠药物。当然,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定类药物(比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也并非像人们想的那样,吃上就停不下来,吃上就会越来越傻。辅助睡眠的药物或多或少对于大脑的神经活动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往往很难严重到我们说的“越吃越傻”的程度,反倒是长时间失眠,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可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实际上,对于“安定类药物”,短时间服用并不会产生依赖性或耐受性,一般认为,连续服用4周以上,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或耐受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停不下来”或者“越吃越不好使”。一般,相对而言,药物作用时间越短,或者说半衰期越短的药物,产生依赖性的潜在风险会越高。举个例子,最常见的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属于短半衰期药物,那么与同为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氯硝西泮长半衰期药物相比,艾司唑仑一定更容易产生依赖性。当然,这并不代表氯硝西泮就更好。因为本身这两种药物作用的失眠类型就有所区别,比如艾司唑仑通常作用于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而氯硝西泮显然作用更强,更适合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的人群。辅助睡眠药物当然也会有副作用,但相比而言失眠的危害可能会更大。合理使用辅助睡眠药物,并不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更不存在“停不掉”、“越吃越傻”的情况。
一、首先需要了解如何预防感染新冠状病毒:根据流行病学特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做到以下三点: 1、预防措施一: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减少走秦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有中央公调的地方,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商场、车站、机场、矿头、展览馆展览馆等。 2、预防措施二,勤洗手,洗手很重要,保持卫生。 3、预防措施三,戴口罩,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性外科口罩、N95口罩。 二、对新型冠状病毒常见的心理反应 1、明显的情绪反应:感到紧张,担心不安,害怕恐惧,恐慌,情绪烦躁,易怒、经常抱怨,甚至对疫情信息感到愤怒,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闷闷不乐,无法开心起来,表情痛苦哭泣。 2、明显的躯体反应:头晕、头疼、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呼吸不畅、憋气、恶心,腹泻、胃肠胀气、食欲差、尿频尿急、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肩背部疼痛,自我感觉发热等。 3、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睡眠不持久等。 4、认知功能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清晰,决策困难,脑子反应变慢。 5、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容易敏感多疑,过度防范他人。 6、行为反应:逃避或回避一些信息、场景,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手,社交减少,变得懒惰,极端的甚至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等。 三、什么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情绪,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及有一定的危险时,都会出现焦虑,焦虑情绪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提醒我们现在是在关键时刻,需要提高警惕去应对,这是正常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我们应对各种危机,过度的焦虑情绪则会影响我们应对危机。 四、什么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出现心理问题): 我国感染病例逐渐上升,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一些人会感觉到心神不宁,心率加快,口干舌燥,而且会莫名出汗,心烦气躁,容易发脾气,还会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了。反应过度,反复上网搜索各种信息有关冠状病毒的症状。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戴好口罩纠结,需不需要戴两层口罩。要不要紧急配置各种防护装备,消毒液如此种种,都在提示我们过度的焦虑情绪了。 五、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做增加对自身状况的理解度:现在很多的反应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好防护。 2、保持稳定状态:维持日常的生活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比如稳定的住所、定时吃饭、按时休息、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通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 3、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心理援助准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规律的生活,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和家人、朋友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能有愉快感的事情,注意要避免消极应对,不要过量饮酒、吸烟、服用药物,也不要过度工作和过多睡眠。 4、如果自我调解效果不佳,必要时可以求助专科医生。
先和您科普一下什么是抑郁: 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兴趣缺乏(什么都不想干,比原来懒惰),乐趣丧失(丧失了感受高兴的能力),当然也许还会有许许多多的附加症状,比如自卑 绝望 失眠 心烦 发火 疲劳 心慌 胸闷 出冷汗 担心 害怕 反应慢,等等 平时就会遇到许多朋友说,我得抑郁症了,但我知道很可能往往打不到抑郁症的程度,也许仅仅是抑郁情绪,有的可能也许就是焦虑而已,您要知道抑郁症是持续的情绪低落 但如果您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好,自己已经不能调节,甚至有了亲生的念头,请您一定要去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科”尽快就诊,抑郁症二个月内达到临床治愈会大大减少您以后复发的几率,而且抑郁症肯定和您说是可以治愈的,而且也不要不好意思,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没有什么可羞耻的,积极就诊治疗是您早日恢复的办法! 最后推荐您百度搜索“抑郁症是一条黑狗”,您也可以私信我,咨询 要坚强,别害怕
有一个123简单判断办法:1. 一些很奇怪、很特别、很不可思议等等问题在一个人身上持续出现1周,这个时候要警惕了;2.周围人或者家属,会感觉这个人的行为、语言等不合时宜,有点不符合社会规范等,也就是咱们时常说的犯“2”;3.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等下降30%,也就是以前评价这个人100分,突然变成了不到70分了,这时候更须警惕。总之出现这些问题建议尽快就诊专科医院!!!本人不想去怎么办?其实医生也没有好办法,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处理了。
妻子抑郁了 林娜和丈夫结束了3年的恋爱旅程,去年元旦步入了婚姻殿堂。他们是研究生同学,毕业后一起来到上海,为了将来美好的生活誓言一辈子打拼,从组间一个小家庭开始。他们没有房,没有车,有着对彼此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半年后,林娜的豪情被慢慢消灭,工作的不顺,令人望而却步的房价,理想似乎就要远去。林娜抑郁了,她觉得无望无助,没有半点动力,一回到租住的房子里就感到压抑委屈,动不动就冲着老公发火,摔东西,甚至想到自杀。 林娜的老公是个充满激情的小伙子,事业蒸蒸日上,薪水节节攀升,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哄林娜开心,每天给林娜灌输美好生活就在未来的鸡汤。 逐渐,林娜厌倦了,情绪越来越糟,她觉得老公畅想的未来都是虚无的狂想。老公替林娜预约了心理咨询。 抑郁可能是他们的需要 林娜的抑郁很有特点,她在单位可以微笑面对任何人,甚至感觉不到心情低落,只要一下班,她的抑郁就来了。似乎,这个抑郁是为老公准备的。 我对这对小夫妻说:有没有可能是你们的小家庭需要这个抑郁呢?他们面面相觑,不置可否。 林娜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需要抑郁,但是我总想,如果我和他一样像打了鸡血似的奋斗,我们不像夫妻,像“合伙人”。很显然,抑郁成了林娜应对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策略。 随着林娜的抑郁一天天好转,她的工作有了起色,职位得到了晋升,似乎这个小家庭在平稳度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但是,我观察到,当林娜的抑郁好转时,老公似乎有些不安。我问林娜,有没有可能你的抑郁好了,你老公会变的不开心了? 林娜笑着说,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不再需要他的那些鸡汤了。那次咨询后,这对小夫妻就没有再来咨询。 丈夫抑郁了 半年后,林娜预约了咨询。 她说,我这次是替老公预约的,他现在情绪很糟糕,像只被斗败的公鸡,整天垂头丧气,抱怨不断。这不就是一年前的林娜吗? 我好奇地问老公,你们家的“病”好像会转移,这次你是怎么把坏情绪转移到自己身上来的呢? 老公叹了一口气,你上次说我妻子抑郁好了,我是不是有些不开心,我当时是被惊讶到了。但是回去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像她的病好了,我会有更大的压力。 病情转移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精神病学家们就发现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当病人开始好转的时候,家庭中其他家庭成员可能就会变糟,就好像这个家庭需要一个有症状的人。 著名心理治疗大师Jackson(1954)曾经治疗过一个患抑郁症的女性,当她开始好转时,她的丈夫却抱怨她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当她继续改善时,丈夫失业了。最后,这位女性完全好了,她的丈夫自杀了。 这样的家庭互动中,就像玩做迷藏的游戏,谁生病不重要,只要有人扮演这个角色就可以,这种现象被称为“病情转移”(Shifting Disturbance)。 更为常见的病情转移是发生在家庭中孩子身上,他们常常被标签化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介绍过一个典型的病情转移案例。一个有着奇怪行为的年轻人因试图抓瞎自己的眼睛而多次住院,这个年轻人在医院表现正常,可是每次一回家就会有自残行为。 后来得知,这个年轻人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密,父亲是个病态的赌徒,经常无故消失,最长达7年。当父亲神秘地归来时,儿子开始有了奇怪的自残行为。 Minuchin在家庭治疗中对年轻人的父母说:他在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告诉你们,他愿意被看成一个孩子,在医院他23岁,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变成了6岁。 Minuchin又对这个年轻人说:你为了母亲要抓伤自己的眼睛,于是她就可以有些事情可以担心了。你是个好孩子,好到要为父母牺牲自己。 这个个案说明,父母有时候会运用他们的孩子作为缓冲器去保护他们自己不能处理的亲密关系,孩子又无奈地接受了这个角色。 我病了,其实不是我病了 在临床治疗中,病人在医院的表现良好,一回到家就病情反复,或者依据规范化治疗,使用了很多药物依然无效时,这类病人们几乎都处于这样的家庭旋涡中。 明轩是一位24岁的小伙子,2年前被医院诊断为“双相障碍”,前后一共住了5次医院。他这两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被迫从重点大学退学。 他被医院判定为难治性病人,让医生头疼的症状是,他总是说活着没有意义,出院后只要与母亲有冲突,就站在阳台上说要自杀。母亲苦苦哀求,答应他的任何要求,然后又会强行把他送到医院,周而复始。 最后一次出院,医生给他用了三种抗抑郁药,两种心境稳定剂,一种抗精神病药,期间还做了十余次电休克,但是消极的想法依然存在。他就这样到处打败医生,被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病人,又无能的孩子。 明轩的家庭结构就像Minuchin治疗的个案,与母亲关系特别亲密,父亲因工作长年在外地,母子关系即亲密又冲突,他用自杀的症状让母亲有存在的价值,让自己永远以孩子的角色留在家里,来保护母亲,守护家庭,不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 如果家庭结构不改变,这样的症状,用药是治不好的。 改变,从关系开始 当老公心情烦躁,唉声叹气是时,林娜也是以鸡汤文来鼓励老公:你是很棒的,你可以的,你可以这样做……潜含的意思是:你的情绪不能这么糟糕,优秀的人是不能有坏情绪的。 当她们开始换一种沟通方式时,抑郁就无处遁形,也就从这个家里逐渐消失了。 当父母之间开始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家庭矛盾,重新开始对话时,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孩子就会从枷锁中解脱出来,专心发展自己,疾病会慢慢好转,甚至消失。 转自上海师兄陈发展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