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因其皮损红肿,色如涂丹而得名。好发于小腿和面部,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其特点为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病变局部皮肤忽然出现局限性的鲜红色隆起的斑片,边界清楚,压之褪色,去压后红色即恢复,有时红肿区有水疱。附近淋巴结经常肿大,且有压痛。化验血中白细胞升高。 在丹毒急性期,临床上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您是否知道物理治疗亦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一般在丹毒急性期,应用紫外线和超短波(或微波)等物理治疗,3—5天患处红肿热痛等症状会明显减轻,大大缩短了病程,及时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因为紫外线和超短波就具有抗炎作用,而且物理治疗对患者没有痛苦和副作用。丹毒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一旦症状稳定,为了避免复发,可继续应用理疗,如微波、红外线等。而对于丹毒反复发作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粗糙、变硬时,音频电、超声波疗法就会起到比药物更有效的主导的治疗作用。
所谓高枕无忧,指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但是,“高枕”真的能“无忧”吗?以前民间流传“高枕无忧”说,大众便以为这是科学的睡眠知识。然而,从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过高的枕头反而会损害您的颈椎。曾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5岁,发病前一天低头工作时间久,次日晨起出现颈肩部肌肉僵硬、疼痛,并且头部转动障碍,因为该患者已出现类似症状多次,且颈椎X片显示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因而来我院康复科就诊,要求治疗。追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不仅经常低头工作,而且睡觉时习惯枕高枕头。在给患者提供康复治疗的同时,作为医生的我向患者作了宣教,着重讲了枕“枕头”的学问。其实,枕头的高度很有讲究。枕头太高了,人睡觉时,颈椎无疑会被垫高,结果会使人的颈椎、胸椎、腰椎不能在一条直线上。长时间枕高枕头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容易颈后肌肉及韧带超负荷工作,可引起劳损,并可引起颈椎的生理曲度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导致颈部损伤。且高枕使头部前屈, 椎间盘内部受力不均,且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可使颈椎小关节和肌肉失去力学平衡,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正常人的颈椎从侧面看,为了正常的生理需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是向前呈弧形凸起。颈椎正常曲度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而颈椎曲度变直可能就是“颈椎病的先兆”。那我们该如何选择作为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枕头呢?这个“正常”位置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这种重量曲线既保证了颈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颈椎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合适的枕头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应将枕头改为低枕头(枕头高度以8~10厘米为宜);其次,枕头不应只枕在头部,而应提倡将枕头改成枕颈,因为当颈部用枕支撑起来后,颈后肌便呈松弛状态,使颈部肌肉得到真正的休息;最后,枕芯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比如,我们可选择枕头的后面是凸出的,前面是低平的。使用时可将凸出的部分枕在颈部,将低平的部分枕于头下。这样使用“枕头”,可以有效地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对颈椎病的防治大有好处。因此,“高枕”对人们的颈椎十分有害,“高枕”是错误的睡眠习惯,“高枕”势必给人们带来颈椎的忧患!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正向现代人敲响了警钟。有调查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颈椎病的高发年龄平均在55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年龄下降到了49岁。而现在,颈椎病住院病人的高发年龄只有39岁左右了。而且,30岁以下的发病者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康复门诊患者中,尽管有中老年的颈椎病患者,但年轻人因颈椎的问题来康复治疗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生活中不当的姿势所致,如电脑的普及使用,长时间伏案工作、睡觉习惯高枕或无枕睡眠、喜欢卧位看书或电视,再加上炎热夏季空调的广泛使用等。在这些年轻人中,大多数可能还是颈椎生理曲度的变直,只有少数人出现了颈椎椎间盘的病变。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危害在于它会导致黄韧带肥厚、项韧带损伤、椎体旁相关肌肉的损伤,使颈椎处在不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颈伸肌群的弹性下降,长期这样会导致颈椎椎体活动增大,在关节突、钩椎关节和椎体边缘的韧带,骨膜遭受牵扯 、损伤发生出血,机化而后骨化成为骨质增生,或出现颈椎椎间盘的疾患。虽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但是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慢性劳损等都是造成颈椎发生生理曲度变直的原因。年轻人颈椎曲度变直往往不同于老年人出现小关节增生、老年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的颈椎曲度变直,它是由于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起的,通过治疗和改变生活习惯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因此,颈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就至关重要了,而颈椎病的预防尤为重要。那如何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呢?1、在低头工作1个小时后均应停下工作,活动颈肩部,以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这样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如简单的颈椎医疗体操“米”字操。2、长期低头工作者,在工作中除了要经常活动颈肩部外,还需经常调整座椅与工作台面的距离,如条件允许可使工作台面处于一定的角度,避免处于低头工作的状态,并尽量减少低头工作的时间。3、在日常生活中,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应尽量保持挺胸平视的体态,使颈部处于正常的生理角度上。不能躺在床上或侧卧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看书。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睡觉时习惯枕高枕头的人必须改成枕低枕头(枕头高度以8~10厘米为宜),枕芯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并将枕头改成枕颈,因为当颈部用枕支撑起来后,颈后肌便呈松弛状态,从而有效地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对颈椎病的防治大有好处。5、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防止外伤。6、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虽然颈椎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大家也不必过分紧张,只要平时多保持正确的姿势、多做运动,颈椎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面瘫的自我按摩 要点是分部沿着肌肉方向按摩,方法如下: 1、额部:(枕额肌额腹)沿鱼腰-阳白-头临泣、攒竹-眉冲、丝竹空-头维三条线。 2、眼部:(眼轮匝肌)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先让患者闭眼,不能完全闭合者,可用指腹帮助闭合。再 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也可用拇食二指轻轻捏提上眼睑。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一般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闭合障碍。重度病变型 面瘫,可以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主要由于面瘫后下眼睑松驰所致。亦可采用上述手指捏提的方法治疗。手法轻柔缓和,勿急躁。 3、鼻部:(提上唇肌)沿迎香-四白方向;(提口角肌)沿地仓-四白方向;(提上唇鼻翼肌)沿迎香-睛明;(鼻肌)揉搓鼻翼两侧。 4、颧部:(颧大肌)地仓-颧髎方向;(颧小肌)迎香-颧髎方向;(咬肌)下关-颊车方向。 5、口部:(上口轮匝肌)沿人中-地仓的方向;(下口轮匝肌)承浆-地仓的方向;(笑肌)地仓-颊车方向。 6、下颏部:(降口角肌)沿地仓向下的方向。(降下唇肌)沿承浆至地仓垂直向下与下颌下缘的交点方向。以上皆用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或推拉,手法轻柔缓和。
膝关节痛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骨性关节炎,这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的疾病,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变引起的,可见关节内软骨的磨损,以及关节周围的骨质增生。其次,膝关节痛是由于半月板损伤或者前、后交叉韧带、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引起,往往有外伤史。膝关节痛也可以是由于滑膜炎引起的,可伴有膝关节腔的积液。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外伤、肿瘤、先天畸形等也会导致膝关节痛。但今天,我们所讲的这种膝关节痛叫“鹅足滑囊炎”。那什么是“鹅足滑囊炎”?鹅足滑囊炎是发生于膝关节内侧以疼痛不适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劳损性病变,是由于膝关节进行反复屈伸活动,导致股薄肌、缝匠肌和半腱肌肌腱组成的联合肌腱充血、水肿,或反复摩擦、挤压鹅足滑囊而导致的滑囊无菌性炎症。为何称为“鹅足”?鹅足指由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的联合腱组成,由于联合腱是以三叉式⽌于胫骨近端前内侧面,三个肌腱之间有致密的纤维膜相连,形状酷似鹅掌而得名。好发年龄鹅足滑囊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好发于运动爱好者、长跑运动员及从事篮球等球类运动员、舞蹈演员等需经常活动膝关节的人,长期反复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反复的小损伤或突然的意外挫伤。由于解剖差异,女性较男性更常见,尤其是超重的中年女性;还可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及体征1、肿胀:肿胀处一般位于膝关节下方前内侧。2、疼痛:疼痛一般持续存在,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上楼梯或从坐位站立时尤为明显。疼痛通常以膝关节前内侧最明显,有时也会引起大腿内侧的疼痛。3、压痛:压痛一般以膝关节前内侧最为明显,大致为患膝胫骨髁内侧关节线下方4cm处;当膝关节被动伸直、外翻、外旋时,疼痛加剧。4、局部出现肿块:若局部皮下炎性物质渗出较多,可能使局部隆起。另外,当鹅足滑囊充血肿胀,滑囊内滑液增多时,会导致鹅足滑囊增大,局部形成肿块。此情况形成的肿块通常较硬,按压不能使肿块减小或消失。5、膝关节活动受限:由于鹅足滑囊炎主要是由于膝关节过度活动导致的,同时膝关节活动会使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加重,因此会导致膝关节不敢活动,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时有不同程度跛行。治疗方法1、局部制动,停止运动,消除引起损伤的因素;2、药物治疗:可外涂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NSAID);3、康复治疗:可选择激光疗法、超声波、中频干扰电等治疗促进消炎消肿;目前体外放散性冲击波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鹅足滑囊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见效快者1-2次即可达到效果,一般一周治疗一次;另外,在膝关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把恢复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放在重要位置,这有助于长期地消除症状、预防再发,具体包括跟腱拉伸训练、股四头肌拉伸训练、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侧卧髋外展训练、俯卧抗阻屈膝训练、足跟滑行训练等。4、局部注射:对于尝试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者,可尝试局部封闭治疗;5、手术:对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疼痛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保守治疗⽆效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鹅足滑囊。由于手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故一般症状不显著者不必手术治疗。预防1、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下蹲动作,如坐矮凳洗衣服、择菜,蹲着擦地等;避免长期负重;控制饮食,保持合适体重。2、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增加下肢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运动中,要注意姿势的调整,如跑步时足着地时膝盖方向要与脚尖一致。运动后,要及时进行肌肉拉伸,放松肌肉。3、患有拇外翻、扁平足等足部疾病的患者,需对其进行纠正,佩戴鞋垫或矫形器,以减轻足弓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