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的治疗由来已久,称得上血管外科医生日常工作中要面对的最常见疾病,关于它的治疗,每一个从事血管外科的医生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恰似每个刀客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技,一招递出,满堂生辉。每次业内的开会、交流又如捉刀切磋,互相砥砺,最终彼此技艺精进,患者大为获益。从事血管外科工作以来,算起来手术量最多的也还是静脉曲张手术,随着医疗技术与器具的发展,术式也由初期的大开大合转而入微入细。现在患友在局麻术后即可活动自如,不再似从前那般禁食、卧床。我科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局麻下的“射频消融(配合曲张静脉的硬化注射、点式剥脱)”为主,当然,这种术式已在大的医疗中心熟练开展,疗效也相当确切(与传统剥脱无异),以创伤极小为优势。私以为以下几点是该术式局麻下实现的重要因素:1、彩超的应用:没有彩超或不会使用彩超,那万事不提,这好比有米没锅,巧手难炊。术中各种定位、找反流点、注射麻醉肿胀液,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彩超的身影。眼下熟练使用彩超已成为血管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我们科领导高瞻远瞩,10年前就为科室配备了彩超,科室甚至专门培养出了有报告资格的老师,如此耳濡目染之下,大家的彩超技术相当过硬,这也为我们能熟练开展该术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麻醉肿胀:没有麻醉肿胀的射频消融手术是不现实的,常有患友在术前谈话中问,射频导管120℃的高温烫坏了皮肤可怎么办。没错,麻醉肿胀液的存在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术中麻醉肿胀液对大隐静脉完美的箍围,既实现了将热量局限于大隐静脉以使其闭合,又保护了周围组织不受灼伤。假使没有麻醉肿胀液的保护作用,患友非得在术中痛得把手术台掀了不可,由此可见麻醉肿胀液的重要。3、硬化剂的注射:泡沫硬化剂的应用首先能减少切口,对部分较轻微的曲张静脉,单纯硬化注射就能实现血管闭合,避免切口;其次能减少术中的出血,目前在泡沫硬化剂的使用之后,在迂曲成团的曲张静脉剥脱时,失血量几乎不超过10ml。4、静脉钩的使用:静脉钩的作用最重要就是实现进一步小的切口,给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提供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机会,切口细微以致无需缝合。术后即刻下床走路,尤其女患友,术后可以无拘束的穿上美丽的裙装。叨叨两句,也是针对患友常见的问题,有治疗需求的患友欢迎来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竭诚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地址:郑州市人民路19号,第二住院部13楼周围血管科,电话:0371-66232232.
王某,男,57岁,患者以“双下肢发凉、麻木、疼痛、5年余,左足坏疽足趾截除术后5月”为主诉入院。ABI:左侧0.17右侧0.27吸烟30年,10支/天,未戒烟。糖尿病家族遗传病史。2018年8月行左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1周后支架内闭塞,行左下肢动脉支架内药涂球囊扩张术,2020年9月行左足坏疽足趾截除术,术后残端迁延不愈,CTA如下:行支架内球扩成形+置管药物灌注术
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直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介入治疗的出现,大大减轻了这一难题带来的困扰,它可以通过脾动脉栓塞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置入分流术(TIPS)、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等减轻静脉曲张并止血。北京燕化医院肿瘤微创介入科陈力强主任亲自绘制漫画,带您一起解读一下经球囊导管阻塞下逆行闭塞静脉曲张术(BRTO)。经球囊导管阻塞下逆行闭塞静脉曲张术(BRTO)通过股静脉穿刺,完全经自然血管治疗,无需穿刺肝脏,无需另外建立人工通道,创伤较小,对肝硬化肝肾分流所致的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作者:肿瘤微创介入科陈力强以上文字为完整转载陈主任的文章,陈主任(学生与他素未谋面)高才,能使刀,善丹青,又擅谑,将BRTO的来龙去脉昭示得生动非凡,学生叹服,故转载以飨患友。PS:我们科也在开展包括TIPS、BRTO等在内相关手术业务,患者各位患友来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竭诚为您得健康保驾护航!地址:郑州市人民路19号第2住院部13楼周围血管科,TEL:0371-66232232.
下肢浅静脉术后深静脉功能变化 Puggioni报道:深、浅静脉同时存在倒流,通过浅静脉手术可以解决l/3的下肢深静脉倒流问题,同时观察到下肢全程倒流(即当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同时存在倒流)时较股浅静脉单独存在倒流时,股浅静脉倒流消失的可能性降低到原来的1/4。 Ting等对78例102条深、浅静脉同时存在倒流的肢体进行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小腿多切口曲张静脉切除术,未行主干全程抽剥,随访发现静脉灌注指数、射血分数、剩余容量分数在术后1个月检测时比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彩超显示深静脉功能不全肢体所占的比例由术前的70%下降到术后的44%。 大隐静脉术后,通过交通静脉流入深静脉的血液量减少,减少了深静脉内向心回流的血量;术后深静脉较术前容积减少,管径相应变细,使瓣膜游离缘在吸气时能够对合,从而阻止了来自上部的血液倒流。 深、浅静脉同时存在倒流的肢体通过浅静脉手术可以解决l/3的下肢深静脉倒流问题。深静脉瓣膜功能已经存在损害时,单纯行下肢浅静脉手术并不能解决全部患者的问题。 ①病程长,长期扩张血管壁弹力纤维断裂,胶原纤维增生,管壁顺应性下降; ②深静脉瓣膜在血液长期剪切力作用下,产生损伤性萎缩。 即使手术阻断了病理过程,也不能是瓣膜恢复闭合状态。因此建议下肢静脉曲张应尽早做手术。 因此得了静脉曲张要尽早治疗!
科室简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是河南省内最早成立的周围血管病专科,国家“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重点专科(周围血管科)建设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第六届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全国周围血管专业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河南省中医周围血管病医疗中心。科室地址:郑州市人民路19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住院部13楼周围血管科,电话:0371-66232232
变应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浅层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梅核丹,又称“梅核火丹”、“湿热流注”及“湿热下注”等。《外科证治全书》描述为:“生两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色赤肿痛溃脓,乃湿热下注。”病程呈慢性,逢季节交替常反复发作。 本病多见于中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多为急性发作。好发于下肢和臀部,亦可见于上肢和躯干。皮损一般呈对称性分布,多见于下肢,其他部位亦可见到。皮疹呈红斑、丘疹、小水泡、结节、风团、溃疡等多形损害。初起为豆大红色斑丘疹或瘀斑,后逐渐形成血泡,溃烂后形成血痂,血痂脱落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疤痕。皮损红热、疼痛,可伴有轻微肿胀。有些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疲乏等症状。偶见鼻衄、咳血、便血等等症状。 本病多是由于情致不畅,气滞血瘀,复感风湿热毒,相互搏结,蕴而化热,下注于血脉,迫血妄行;或是平素肥甘厚味,嗜好饮酒,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阻塞脉络,形成血瘀 ;或是肝肾阴虚,虚火内生,脾虚湿盛,湿热搏结,流注下肢而成。《外科大成》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崔公让教授认为本病案病机关键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在治疗上,多注意分期论治,在急性期,以清热凉血燥湿祛风为主,病情稳定后,考虑久病多虚多瘀,加用养血化瘀类药物,培补已伤之正气,祛除已成之血瘀。 生活护理方面,多叮嘱患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方面:由于血管炎病程慢,但常反复发作,患者疼痛、瘙痒难忍,应鼓励患者消除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调畅情志。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情况及预防措施,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可根据不同的年龄、性格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主要以舒缓、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为主,放松身心,辅助治疗。 运动方面:急性期应限制活动,多休息,避免劳累及活动过多引起下肢肿胀加重。如需长期卧床休息,家属需积极对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同时患者应主动活动下肢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下床活动时,因疼痛造成走路不便,需提防跌倒、坠床危险。慢性期及溃疡愈合后,鼓励患者适度活动,常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避免无氧运动及对抗性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再发。 饮食方面:一般应禁止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忌饮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应少量多餐,经常变换饮食种类,保证患者摄入的营养全面平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局部皮肤护理:患者应穿宽松的衣服及鞋袜,避免抓伤及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一般情况下,皮肤溃破处可自行愈合,尽量不接触水及其他污物,避免引起局部感染,加重病情。如果局部感染,可以口服消炎药抗感染,局部生理盐水清洗后,碘伏溶液湿敷即可。 其他: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避免劳累,预防感冒,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机体抵抗力。皮损初愈期,应避免到阳光下曝晒,防止色素沉着。慢性恢复期也应坚持门诊复查,季节交替时及时复诊。 有需要进一步咨询的,可以网站留言,或者来门诊就诊。本文系张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我科门诊及网上咨询区都很常见,今天特意抽空查阅近几年国内外专业文献,汇总整理后供各位家长们参考!首先,我们认识下血管瘤的生长特点:血管瘤的自然发病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部分患儿在刚出生时无任何表现, 出生后几个星期血管瘤出现,并进入快速增殖期, 一般持续 3~ 6 个月, 有时候会持续到 24 个月。在随后几个月是稳定期, 接下来几年会自然消退。一般4 岁时约有 60% 患儿会完全消退, 7 岁时该数值将达到 80%左右。大部分血管瘤的后遗症是微小的, 常表现为残留皮肤过多, 纤维或脂肪堆积和毛细血管扩张。国外专家有通过对433 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长期观察, 认为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的迅速增长都发生在 5 月龄内, 生长期可持续至 9 月龄左右, 1 周岁以后大多处于消退期, 且患儿头 5 个月肿瘤增长最为迅速, 瘤体最终体积的80%在这一时段生长完成。那么,作为家长,面对可爱的宝宝,真的很担心,怎么办呢?需不需要尽早治疗呢?还是等待观察呢?对我们专科大夫来讲,临床上血管瘤究竟如何治疗, 主要应取决于病变的部位、 深度(浅表、 深部、 混合)、 范围及大小、 分期(增殖期、 消退期)、 是否有功能障碍、 特定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如激光)以及患儿家属的期望值等。不得不说,目前婴幼儿血管瘤的主要损害往往不是来自病变本身, 而是来自过度治疗。临床上向来不缺乏治疗的手段,只是缺乏最完美的。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等待观察、 药物治疗、 核素治疗、激光治疗、 外科手术、 血管栓塞及硬化剂注射等。截至目前,医学的发展仍没有一种治疗方案可以适用于不种情况的血管瘤, 有时候也可以联合两种或以上的治疗方案。治疗时,建议家长们不仅要达到消除病变组织的目的, 还应充分考虑到治疗时产生的费用, 不良反应, 美容效果以及患儿能否耐受等等。在后续的有空时间里,张榜大夫还会整理出目前的血管瘤分型、具体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研究现况,大家敬请期待!有需要详细咨询的患者,可以到咨询区提问,或者扫描二维码报到。本文系张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我科门诊及网上咨询区都很常见,今天特意抽空查阅近几年国内外专业文献,汇总整理后供各位虎妈猫爸们参考!(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献报道在新生儿中血管瘤发病率可高达 10%。且好发于颜面部。根据典型的病程变化,一般可分为增殖期、静止期(或消退前期)和消退期 3个阶段。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不久,皮肤上出现蚊咬状红点,并迅速增长,以出生 3 ~ 4个月时最为显著。瘤体通常呈鲜红色,凸出皮面,状似草莓。1岁左右生长停滞,进入稳定期,并逐渐消退,但完全消退通常需数年之久,并易有皮肤松弛、残留色素沉着、瘢痕及纤维脂肪组织沉积等后遗症。以上是血管瘤的表现及发展过程,好多家长都很担心进一步发展会影响小儿发育、以及美观等问题,而出现过度焦虑。部分家长急于求成,盲于治疗,或者治疗结果不理想等,这些都给给患儿及其家庭较为沉重和长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但可喜的是,报道称80%左右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没错哦,这部分血管瘤很少危及生命或影响功能,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也有20%左右的血管瘤,临床上称为难治性血管瘤。常生长在要害部位 [如关节 、颜面 、乳头 、手指 ( 足趾 ) 、肛门,甚至颅脑、胸腹腔内和肌肉间等处 ] ,或因其生长迅速、面积巨大而不能消退以致影响相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这些血管瘤需要积极治疗,但是治疗手段也是有限的。在后续的有空时间里,张榜大夫还会整理出目前的血管瘤分型、治疗、以及最新研究现况,大家敬请期待!有需要详细咨询的患者,可以到咨询区提问,或者扫描二维码报到。
静脉曲张多发下肢,是指下肢静脉系统处于伸长、蜿蜓、迂曲状态,通常发生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属支。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多发,如外科医师、护士、教师、发型师、厨师、餐厅专柜服务员等皆为高危人群。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在走路劳累时自觉下肢酸胀不适,小腿浅表静脉迂曲、扩张,有时卷曲成团呈蚯蚓状,站立时明显,抬腿休息后减轻;后期加重,曲张处可并发血栓性前静脉炎,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性变化如皮肤变薄、脱屑、瘙痒剧烈、色素沉着等,伴发淤积性皮炎、湿疹或继发出血;严重者溃破后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烂(俗称老烂腿)。静脉曲张患者平日多留意生活中的护理,可以避免病情加重及并发症出现,具体如下:1.避免久立、久坐、久蹲,避免坐时两腿交叠(翘二郎腿),这样会阻碍静脉回流;尽量不穿高跟鞋。多做缓和的运动如踏步或散步,不宜做费脚力的运动如爬山、走远路。2.保证每天都要有一段时间把腿抬高一些,晚上睡觉时抬高下肢 20 ~30 一般超过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下肢静脉水肿,减轻下肢静脉内压力,预防静脉曲张。3.避免高温,由于高温容易使血管扩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每天用温水泡洗患肢 1~2 次,水温最好不超过 40℃,禁忌长时间用热水泡脚,因为热水会使曲张的静脉进一步扩张,加重下肢充血,使曲张的静脉更加扩张,有可能破溃出血。4.平日需穿戴医用弹力袜,防止静脉曲张的进展。弹性袜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上,一直到晚上上床后再脱掉,穿脱弹力袜时要避免首饰或长指甲刮烂袜子。穿着型号合适的弹力袜,选择植物纤维的,透气性强的弹力袜,弹力袜弹性差时要及时更换,要用中性洗涤剂在温水中清洗弹力袜。5.避免患肢受伤以及出血,防止与金属或坚硬物体碰触。有需要进一步咨询的,可以网站留言,或者来门诊就诊。本文系张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脑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是本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其中脑中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且有极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病人即使侥幸逃脱死神的魔爪,大多也会遗留脑痴呆、半身不遂甚至全瘫等症状,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包袱。那么如何有效的预防脑中风呢?这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医学界广泛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中风的罪魁祸首!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呢?我们把它形象的比喻成血管内的“垃圾”。人体就好像一座大房子,血管就好像房子里的下水管道。人吃五谷杂粮,再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长期的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血管内的“垃圾”越来越多,血管弹性渐差,内膜增厚,血管内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最后就像年久失修的房子一样,下水管道出现阻塞情况。这时候人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睡眠差,易醒、多梦、入睡困难;性格反常,易怒、易激动;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严重还可出现头晕、头昏,耳鸣、视物发黑,步态不稳、身体僵硬等症状。如果颈动脉斑块一旦发生脱落,就会形成栓子,顺血流直上进入脑血管而发生中风。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呢?首先病人出现上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时,应高度重视颈动脉的检查。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动脉硬化逐渐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我们见到过30多岁男性出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例。因此,我们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血管的筛查。其中最简单、经济、无创的检查是颈动脉血管彩超,可以较早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可以大致测量斑块的大小、评价管腔狭窄的程度。这项检查手段因其易操作而在绝大多数医院得到广泛推广。但是血管超声检查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出现判读误差,简言之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彩超医生和一个经验欠缺的彩超医生对同一病人颈动脉的判读结果可能会出现人为不同。因此,相对更加客观准确的颈动脉造影术和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指标。这些检查在我们医院均可以一次完成。怎样处理颈动脉斑块呢?常规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等。但是对于颈动脉管腔超过50%以上的狭窄,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候我们就要采取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颈动脉的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的内膜切除术自1951年Spence首次手术成功以来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仅20余年历史。经过国外大宗病例报道、多中心对比研究,目前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要优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更好解决颈动脉狭窄的问题,这一术式在美国每年将近开展10万多例。那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有哪些优点呢?第一,此类手术术式成熟,操作难度不大,效果确实。第二,手术创口不大,颈部切口并不影响美观。第三,费用廉价,此类手术费用大致在4000—5000元左右,而1个颈动脉支架的费用大约需要8到9万。第四,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减少了因放置支架过程中由于挤压斑块而造成小栓子形成、脱落,诱发脑梗塞的风险。经询证医学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术后并发脑梗塞的风险要少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第五,手术重复性强,颈动脉内膜切术术后病人即使再次出现狭窄也可继续放置支架治疗。避免了因先放置支架,术后造成支架处血栓形成,而无计可施的局面。第六,术后长期经济负担低。此类手术术后病人无需像颈动脉支架植入病人一样长期服用波立维等价格昂贵的抗血小板药物,家庭经济负担低。我们近期曾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了一例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术中自颈动脉剥离出约100px大小笋状斑块,术后病人无任何并发症,脑缺血症状完全缓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其适应症较为广泛,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75%)或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50%,6个月内多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轻中度脑卒中)均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但是在国内,限于观念和条件的制约,此类术式开展的很有限。因此国内某些学者认为颈动脉支架优越性较高的观点我们认为是缺乏依据,有失偏颇。本文谨希望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广泛的患者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潜在危害,选择合适的检查治疗手段,从而达到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避免脑中风的发生。也希望能通过本文和医学同道进行交流,能更加客观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建议,使患者受益最大,从而构筑和谐医患关系,共同创造绿色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