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平时并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常常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腔梗",那么,它是脑梗死吗? 首先,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梗死病灶范围小,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广义的"腔梗"是头CT检查中看到的腔隙性的空洞,性质可能是出血性,也可能是缺血性。腔隙是指病灶大小上很小,一般直径小于2cm。也就是说可能是小的脑出血,也可能是小的缺血。所以很多CT上描述的腔梗,只是一个形态而已,并不准确,这也是为什么常常临床中建议患者要完善核磁检查的原因。 狭义上的腔梗一般就说的是腔隙性脑梗死,有的梗死位于相对有功能区,有的位于相对无功能区,所以有的人常常无症状,在偶然的体检中发现了多发腔梗。 另外,还有一种脱髓鞘改变,有时也较难与缺血性病灶相鉴别,需要具体看影像具体分析。
今年25岁的刘女士,近2年一直被发作性头晕目眩困扰着,发作时她会感觉天旋地转,无法走路,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翻身、起床、转头、甚至到广场看到人头攒动也会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每当吃甜食、喝红酒、劳累、值夜班时加重发作,大多持续1小时甚至2天左右不等,怕光畏声,必须关好门窗静静地睡一觉后才能逐渐缓解。刘女士曾去过省内外多家医院求医,反复做了各种检查,包括头颅和颈椎的磁共振、CT、血管造影、血管彩超及各种化验等,医生们给出了各种诊断,如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眩晕、耳石症等等。2年来,经过各种治疗,无奈眩晕仍时常发作。王中卿主任接诊了这位患者,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原来刘女士在初中时就有发作性的偏头痛,伴恶心、呕吐、怕光、怕声等,只要睡一觉就会缓解,随着年龄增长,头痛发作次数已逐步减少。但她一直被眩晕困扰着,凡事不能做,几近崩溃,她痛苦地表示,头痛和眩晕就像西游记中会变身的妖怪始终纠缠着我。王中卿主任最终为她揪出了罪魁祸首,经过生活调节和药物治疗,刘女士的头晕目眩得到有效控制。实际上,刘女士的眩晕与偏头痛是一个疾病的两种表现,医学上叫“前庭性偏头痛”。做个形象的比喻,偏头痛与眩晕的病理基础就像是一元硬币,正面是偏头痛,反面是眩晕,其临床表现如同凌空抛硬币,在不同的时空出现不同的正面或反面表现。在医学界,眩晕与偏头痛的关系已经争论了一百年的历史,近年来被医学界重视,直至2012年国际头痛学会和Barany学会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将其纳入2018年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ICHD-Ⅲ)的附录中。此举统一了一百多年学界对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成功将其带入了各国临床医生和大众的视野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前庭性偏头痛究竟是个什么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为第六位致残性疾病。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前庭性偏头痛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混合型(中枢性+外周性)眩晕疾病,近几年才被越来越多的眩晕诊疗医生所认识,目前已经成为发病率仅次于耳石症的第二位眩晕性疾病,年发病率约0.89%,人群总体患病率约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7.7岁,男性为42.4岁,在女性中更为见,男女比例约为1:5。同时该病也是儿童眩晕的最常见病因。其患者远远多于大家所熟知的梅尼埃病,是“梅尼埃病”的5~10倍,甚至像感冒一样常见。面对前庭性偏头痛如此庞大的疾病谱,目前人们对这一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西方国家,误诊率高达80%,我国的误诊率可能更高,不知道偏头痛和眩晕是共病。因此,目前亟待加强对前庭性偏头痛的重视,对病人给予正确诊断,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的前提。偏头痛为什么会和眩晕成为孪生兄弟呢?约20%左右的头晕患者有头痛的症状,也有约20%的头痛患者有头晕或眩晕的描述。因此,既头痛又头晕/眩晕的患者,在发病机制上和多个相关神经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认为,前庭外周刺激信号通过前庭感觉通路传递到中枢的过程中与头痛的相关通路有可能产生交叉,病理状态下兴奋起来的神经细胞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引起脑内中枢或内耳前庭神经细胞发生改变,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引发头晕、眩晕或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与偏头痛具有共同的多因素发病诱因,每位患者诱因都各具特点,如劳累、情绪改变、焦虑抑郁、睡眠不足、睡眠过多、天气(时差或温度)变化、强光、晃动的视觉刺激、喝茶、咖啡、巧克力、酒精、月经期、某种强光或特殊场景、食用富含酪胺酸类食物等都可能成为诱发症状的因素。偏头痛患者的饮食选择见附表1。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形式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缺少特异性标志,被业界戏称为“伪装大师”、“变色龙”等。眩晕、偏头痛这一对难兄难弟时而结伴而行(眩晕伴头痛)约占17%,时而单打独斗(只有眩晕发作)约占6%,时而前呼后应(眩晕与偏头痛也可以先后发作)约占40%。约70%患者在发作期发生眩晕和病理性眼震,而且,每个患者或每次发作的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堪称为前庭、耳蜗症状的“集结号”,在发作期间可出现自发性、位置性、视觉引起的、头部运动引发的眩晕和眼震等。这些表明存在着中枢性、外周性或混合性的前庭功能障碍,有时伴有轻度耳鸣、耳聋。发作持续时间高度变异,同一患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也不等,一般每次发作在5分钟至72小时,发作频率频繁。医师诊断时,需要花一段定时间去仔细询问病史,要从患者一生的历史长河中追踪溯源,发现偏头痛及前庭性偏头痛的蛛丝马迹,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有时还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的疾病。急性期发作期治疗的药物主要是曲坦类,如舒马曲坦对偏头痛及前庭偏头痛晕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他如非甾体消炎药、倍他司汀片以及一些止吐的药物。能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也能预防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最常用的药物是氟桂利嗪。若眩晕发作得特通常别厉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则应尽早去医院就诊。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必须考虑一些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同样可以诱发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仔细思考琢磨,看自己的发作诱因是什么?然后尽量去避免或提前预防性用药。尽管诱因个体差异很大,但避免诱因仍是非常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根除偏头痛及前庭性偏头痛,其发作往往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诱发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在缓解期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进行预防,避免再次发作。具体注意如下事项:1.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光线的直接刺激,如避免直视汽车玻璃的反光,避免从较暗的室内向光线明亮的室外眺望。避免对视光线强烈的霓虹灯。2.避免情绪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精神因素。3.避免服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尤其注意选择高血压降压及心脏病的血管扩张药物。4.避免雌激素过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补充治疗)。如患者在进行雌激素补充治疗,与妇产科联系将雌激素减到最低剂量维持。5.不吸烟或咀嚼任何含尼古丁产品,建议患者戒烟。6.每日三餐段式定时进餐,避免饥饿、低血糖。7.所有酒精类饮料都会引发头痛,特别是红酒含有更多诱发头痛的化学物质,能引起偏头痛立即发作,伏特加、白酒这类无色酒没有红酒诱发偏头痛那么严重。8.注意饮食。所有患者均应接受饮食治疗方案,而多数食物引起的偏头痛次日发作,尤其是偏头痛患者必须远离酪胺酸类食物,是造成血管痉挛的主要诱因易导致头痛发作,这类食物包括:奶酪、巧克力、柑橘类食物,以及腌渍沙丁鱼、鸡肝、西红柿、牛奶、乳酸饮料。由于目前对前庭性偏头痛认识不足,最易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其实,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梅尼埃病在眩晕发作形式相对固定,常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耳聋、耳鸣及耳闷痛,而前庭性偏头痛没有上述表现。此外,部分中老年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还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实际上,“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生理性老化过程,颈椎病极少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典型的“脑供血不足”是一种脑缺血发作,除眩晕外,几乎都伴有肢体无力、半身麻木、言语含糊、视物成双或跌倒等其它表现,患者也基本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血管性危险因素,极少有多年、多次眩晕发作而没有其它异常表现的情况。与偏头痛一样,前庭性偏头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率高,诊断率低,较易漏诊及误诊,因此精确诊断仍然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所面临的继推广耳石症(BPPV)诊断治疗理念之后,又一急待推广的课题!表1 偏头痛患者的饮食选择应避免、减少或限制的食物允许的食物咖啡因咖啡、茶、可口可乐、私酿的威士忌。去除咖啡因的咖啡,中药茶饮或绿茶,无咖啡因汽水,果汁。甜点任何含巧克力的食物,如冰激凌,布丁、馅饼等。蛋糕,香味果冻,无巧克力或坚果或酵母的饼干、布丁和谷类。酒精避免所有,尤其是: 浓啤酒 ,Burgundy法国勃艮第(红葡萄酒),意大利基安蒂红葡萄酒,麦芽啤酒,红葡萄酒,雪利酒,味美斯酒,苦艾酒,注意含酒精的药物。无酒精饮料。乳制品某些干酪(陈年的或发酵的): 法国布里来干酪,法国Camembert产的软质乳酪,切达奶酪,荷兰gouda干酪,意大利干酪, 脱脂乳制成的干硬的意大利干酪,意大利菠萝弗洛干酪,罗马诺干酪,羊乳干酪,斯蒂尔顿奶酪,瑞士乳酪,巧克力牛奶,酸奶油,鸡蛋。蛋(每周限3个), 酸奶(每日限半杯)。其他奶酪(均质的,2%或脱脂的奶酪): 美国脱脂凝乳制成的松软干酪, 奶油奶酪, 农家干酪,意大利乳清干酪。牛奶。鸡蛋替代品。面包 谷物热的新鲜的家庭制作发酵面包、含奶酪的面包或饼干, 新鲜发酵咖啡饼、炸面包圈、酵母面包,任何含巧克力或坚果的事物。(白小麦,黑麦,混合谷物,意大利)商业面包,英国松饼,薄脆饼干,黑麦烤面包/吐司,硬面包圈,土豆,大米,意大利,面条,热的或干燥的麦片,燕麦片。肉类陈年的,灌装的,腌制的或者加工过的肉类;咸肉或者鱼,咸肉干或者家禽,热狗,香肠。新鲜的或者未加工的肉类、禽类、鱼类、羊肉、猪肉、牛肉、金枪鱼糖类巧克力糖、糖浆、豆角胶。食糖、果冻、果酱、果糖蔬菜柱状或宽豆类,利马豆,意大利豆,小扁豆,雪豌豆,蚕豆,菜豆,花豆,豌豆荚,德国泡菜,鹰嘴豆,圆葱,橄榄叶,紫菜。甜菜,土豆,花椰菜,胡萝卜,莴苣,生菜,南瓜,菠菜,青豆,西红柿和其他左边没有没提及的蔬菜。水果鳄梨,无花果,番木瓜果,西番莲果,葡萄干,李子。限制香蕉(每日半根)和柑橘类水果(橘子,柠檬,酸橙,葡萄柚子,西柚,柚子,柑橘)(每日半杯)。除不宜食用的所有水果如苹果,干果仁,桃梨,西梅干等。汤类罐头汤,发酵汤。允许使用的食物做的汤,家庭做的肉汤杂类比萨饼,奶酪酱油,味精,酵母,酵母提取物,拼盘(牛肉蘑菇汤,奶酪博饼卷,烤宽面条,奶酪通心面),巧克力,坚果(尤其花生),其他白醋类,发酵及腌制的食物。盐适量、柠檬汁、黄油、人造黄油、食用油、白醋、少量成品色拉调料。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开展“中国眩晕防治日”及“世界眩晕防治日”纪念义诊活动主题:认识梅尼埃病,远离眩晕、耳鸣、耳聋!2018年第二个“中国眩晕防治日(China Vertigo Prevent Day)”及“世界眩晕防治日(World Vertigo Prevent Day)”启动仪式及公益义诊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举行。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主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分会会长王中卿在启动仪式上讲话。王中卿主会长指出,眩晕医学在近二十多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眩晕主要是一种运动错觉,如感觉天旋地转、漂浮感、平衡障碍或“醉酒感”等症状,眩晕性疾病是临床发病率极高的门诊三大疑难主症之一,引起眩晕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神经科、骨科、耳科、心理科、急诊科等的研究范围。眩晕症虽在国内发展多年,但其漏诊、误诊率依然居高不下。资料报道人群眩晕发病率约为5~8%,按目前中国人口14亿计算,国人每年发病率达1亿人之多。去年的6月9日,是第一个“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其主题就是:认识耳石,告别眩晕!耳石症约占眩晕症总数的一半,耳石症不需要繁杂的辅助检查,不打针、不吃药,手法复位十分钟即可达到治愈的神奇疗效,是近代人类对眩晕认识的革命性的突破!经过我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眩晕团队八年的不懈努力,耳石症已经在我们省内、市内得到了全面推广,惠及3800万龙江人民。今年的“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纪念主题是:认识梅尼埃病,远离眩晕、耳鸣、耳聋!王中卿会长指出,梅尼埃病,原称美尼尔氏病,约占眩晕病总数的10%,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影响大量人群健康、病因不明的致残性疾病。此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以女性多发,由于最早是在1861年由法国医师梅尼埃首次报道的,故因此而命名。梅尼埃病的发病部位就位于耳朵最深处的负责听力和维持平衡的膜迷路内,其病因是膜迷路内积水所致,推测可能与饮食、心理、过劳、免疫、炎症、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半规管水肿产生发作性眩晕在20分钟至24小时以内、耳蜗水肿引发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根据水肿部位的先后以及严重程度,每位患者三个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先后次序也各不相同,多数患者首先出现眩晕发作进而出现耳鸣、耳聋,有些患者早期出现波动性耳鸣、耳聋数年甚至十几年进而出现眩晕发作,呈现出极不和谐的“三重奏”。进行性听力下降最为严重,早期阶段,病人往往感受不到,当眩晕发作时,伴有听力明显下降,而后听力有所恢复,呈现波动性、螺旋式加重。若病情不能控制,听力“滑坡”的状况就会越发严重,直至全聋而致残。由于本病发展的时间跨度可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位患者发生眩晕、耳鸣、耳聋三大症状的先后次序及间隔时间也各不相同,无固定的发病模式,尽管大家对这个大名鼎鼎的病名尽人皆知,无人不晓,但目前本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误区。根据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急性期多采用前庭神经抑制剂缓解症状,而后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及静脉回流、利尿脱水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等,可控制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鸣、耳聋,缓解局部缺血、水肿,改善代谢障碍等。若是药物疗法无效,还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如果因眩晕而丧失工作、生活能力者,比较成熟的是内淋巴囊减压术,可达到缓解眩晕的效果。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控制本病的发作至关重要。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条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将会延缓病情的进程,减缓发作的频率。首先,梅尼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盐为原则。高盐饮食可加重膜迷路内积水,其次,过度饮水同样会加重膜迷路的“内涝”。其次,改变不良的心理、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失眠、过度疲劳等,是导致本病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眩晕症的状况是一高三低:发病率高,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有效率低。大多数公众、甚至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对眩晕症缺乏了解,甚至将只是少数的“脑缺血、颈椎病”等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眩晕诊断,严重误诊误治并大量吞噬医疗经费。我们迫切需要对公众及医务人员进行眩晕知识的科普教育,迫切需要眩晕精准医疗常态化。大量眩晕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的现状,必须唤起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警觉,这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误诊误治并大量吞噬医疗经费达到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为此,王中卿会长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于2014年1月24日东北网首次提出将每年的6月9日确定为“中国眩晕防治日”乃至“世界眩晕防治日”。设计和挑选“69”这两个数字作为眩晕防治日,是受到了旋转的太极球的启示:人在眩晕时,不就像太极球在翻转吗?!会使公众对这个卫生纪念日留下鲜活和深刻的印象,继而唤起民众对身心健康持久的追求。2016年10月15日,在哈尔滨召开的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分会第一次会议上,全体与会会员进行表决,同意将每年的6月9日确定为“中国眩晕防治日”,并倡议在全球成立“世界眩晕防治日”,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卫生纪念日的诞生,将成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分会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健康的重大贡献!2017年9月1日,在郑州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委员会的常委会上,王中卿会长阐述了关于“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的提案及重大意义,得到了全国眩晕病学会主任委员张怀亮的高度评价和赞许,并当时进行举手表决,包括全国知名眩晕病专家吴子明、庄建华等20余名与会专家全部表决通过将每年的6月9日确定为“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并将决议纪要报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本次活动的宗旨就是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推广眩晕诊治最新理念,来一场眩晕理念的革命。2018年第二个“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启动仪式正式开始,由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分会会长王中卿及其眩晕团队,为2018年第二次“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揭牌,同时进行眩晕义诊活动。在黑龙江省同步开展第二个“中国眩晕防治日”和“世界眩晕防治日”纪念活动的还有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王凤玲主任、健康管理体检中心隋小芳主任,宾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康复医学科吕鹏飞主任,分别在佳木斯和宾县组织了眩晕症公益义诊及科普宣传。佳木斯市王凤玲主任、隋小芳主任在义诊宾县吕鹏飞主任在义诊
50岁的赵女士,近期为孩子即将到来的婚事忙得焦头烂额,3天前的中午自觉左耳鸣叫和坐飞机样的闷胀感,1小时后突然感觉房子和家具在激烈转动,站立不稳,而且还不停地呕吐。家人见状,赶紧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经王中卿主任诊治后确定为梅尼埃病。据赵女士自述,近20年来,她陆续发生过10多次眩晕,发作时有左耳鸣及闷胀感,每次眩晕都持续2个多小时,但可逐渐自行缓解。与此同时,赵某近十年来还出现了左耳聋,听力明显下降。她曾辗转于多家医院,得到的几乎都是“脑缺血”、“颈椎病”的诊断,且常年用药也没有什么作用,这让赵女士及全家非常苦恼。没想到,这次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是梅尼埃病在暗中“兴风作浪”。一种大名鼎鼎的眩晕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中卿主任介绍,梅尼埃病原称美尼尔氏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大量人群健康、病因不明的疾病。此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以女性多发,约占眩晕症的10%,其中双耳患病者占10-15%。由于最早是在1861年由法国医师梅尼埃首次报道的,故因此而命名。尽管大家对这个大名鼎鼎的病名尽人皆知,无人不晓,但目前本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误区。从祖国医学角度看,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乃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而从西医解释,梅尼埃病的发病部位就位于耳朵最深处的负责听力和维持平衡的膜迷路内,其病因是膜迷路内积水所致,推测可能与饮食、心理、过劳、免疫、炎症、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梅尼埃的发病“三重奏”王中卿介绍说,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半规管水肿产生发作性眩晕、耳蜗水肿引发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根据水肿部位的先后以及严重程度,患者三个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先后次序也各不相同,多数患者首先出现眩晕发作进而出现耳鸣、耳聋,有些患者早期出现波动性耳鸣、耳聋数年甚至十几年进而出现眩晕发作,呈现出极不和谐的“三重奏”,带给赵女士们的痛苦与折磨,犹如噩梦绕梁,挥之不去。发作性眩晕王教授指出,这种眩晕多为突发天旋地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等表现,且卧床不起,眩晕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至24小时以内,有患者形容“犹如置身于惊涛骇浪中的小舟,癫狂难耐的状态生不如死”,而在充分休息或有效治疗后才能逐步缓解。耳鸣和耳闷这可能是本病最早期的征兆。王中卿主任描述,前者早期多为间断性嗡嗡样耳鸣,像蜜蜂不停地扇动翅膀。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在发作时耳鸣容易转变为高调蝉鸣。而耳闷在疾病早期多为间断性,好像耳内进水或坐飞机样的闷胀感。这样的问题一直发展下去,耳闷易于变为持续性。听力下降早期阶段,病人往往感受不到,当眩晕发作时,伴有听力明显下降,而后听力有所恢复,呈现波动性、螺旋式加重。王中卿指出,若病情不能控制,听力“滑坡”的状况就会越发严重,直至全聋而致残。服药和手术可减轻病情由于梅尼埃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时下尚无使本病痊愈的最佳疗法,但积极干预会有助于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王中卿介绍说,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迷路积水为主的用药方法及手术治疗。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在常用的药物中,急性期多采用前庭神经抑制剂缓解症状,而后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及静脉回流、利尿脱水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等,这些药物可控制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鸣、耳聋,缓解局部缺血、水肿,改善代谢障碍等。王中卿教授告诫说,患者须定期到医院复查,让医生随时掌握有无药物反应、有无听力波动、长期用药后肝肾功能有无损害,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病情反复发作,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王中卿主任提醒,有些梅尼埃病患者早期首先出现波动性耳鸣、耳聋数年甚至十几年,在出现眩晕发作以前,几乎没有诊断及有效治疗,病情迁延,逐渐加重及致残。若是药物疗法失败后,还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其手术种类较多,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听力、眩晕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的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等进行决定。例如年轻人和需要就业的人,选择手术比退休老人更有好处。如果因眩晕而丧失工作、生活能力者,比较成熟的是内淋巴囊减压术,可达到缓解眩晕的效果。日常生活掌握防病要领王中卿主任指出,梅尼埃病的发生与饮食、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心情波动等诸多因素均有关联,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情绪要素。这就提示,忧郁恼怒等不良精神刺激,正是导致眩晕幕后最大的“推手”之一。因此,梅尼埃病病人的精神调养非常重要,需要保持心态积极,昂扬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同时,过度疲劳、抑郁难眠均会加重耳鸣,而耳鸣又会使人更加烦躁,这些对疾病的康复都百害而无一益。王中卿提醒说,梅尼埃病病人不论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还需要强调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条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将会延缓病情的进程,减缓发作的频率。王中卿教授建议说,梅尼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营养和清淡为原则。首先,高盐饮食可加重膜迷路内积水,许多食物如咸菜、酱油、腌肉都是高盐食品,不可食用,必须要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其次,过度饮水(包括茶、啤酒),同样会加重膜迷路的“内涝”,应限制每日24小时水摄入量在500至1000毫升左右,同时要避免进食咖啡、巧克力、浓茶、可乐、酒等。并且要预防感冒,并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王中卿主任强调,超过85%的病人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让梅尼埃病得到有效控制的。
眼睑痉挛的首选治疗——肉毒毒素陈女士,教师,今年50岁,4年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频繁眨眼与睁眼困难。与人讲话,走路,吃东西时明显,有时要用手撑开一只眼睛,才能看东西,视力正常。但躺着休息时症状明显减轻。因上课时症状明显加重,已无法正常工作。诊断为眼睑痉挛。曾应用针灸、口服药物、抗抑郁、按摩等无明显效果。而应用肉毒毒素在双眼周围注射治疗后,眨眼及睁眼困难症状明显消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主任王中卿介绍,正常眨眼是一种保护性功能,是由眼轮匝肌(闭眼)和上睑提肌(睁眼)互相协调来完成的。眼肌痉挛是由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陈女士的病情,在医学上称为眼睑痉挛,眼睑痉挛是中老年人易患的眼疾,男女发病率为1:3。表现为双眼不自主的频繁的眨眼和不自主强迫样闭眼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而患者视力正常,患者往往要靠手指提起上眼皮方能视物,严重者因功能性眼盲而丧失自理能力,是大脑皮层调节眼周围肌肉运动区与大脑调节情绪和行为的神经回路产生了过度兴奋联系。诱发原因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是焦虑和强迫谱系症状的躯体化和躯体形式的表现。患者感觉不能自主控制眼睑部的肌肉活动,常伴有焦虑、苦恼、自卑、抑郁等情绪和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心理和精神科治疗均无效。肉毒毒素于1989年由美国FDA批准了用于治疗眼睑痉挛。本病治疗才出现了突破性进展。早在1793年,在德国南部Wildbad首次发现,进食变质腊肠后而致病,起病急骤,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早期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继之出现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眼肌麻痹,重者可于24小时内致死,死亡率极高。取名为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力的生物毒素之一,致死量低至0.05微克。由于肉毒毒素的毒力极强,又可大量生产,甚至可用作生物武器。药与毒向来都有着不解之缘。经过科学家们的多年不断分离提纯及临床转化研究,肉毒毒素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药物身份的剧毒药物中最闪耀的明星。变成了造福于人类有力法宝。肉毒毒素从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力毒素变成能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良药,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肉毒毒素被首次用于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以来,因疗效高副作用少已成为目前首选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肌肉注射后被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末梢选择性吸收,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就可使选择的肌肉麻痹,从而抑制肌肉收缩,作用机制为化学去神经作用。就像电灯的开关一样。接受肉毒素治疗后,多于用药3天后起效,维持12周(10-16周),可反复注射,部分患者治疗后痊愈,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约50%重获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视觉功能。用此法治疗后,15%-50%的患者偶而出现上睑下垂、视物模糊复视、局部痛胀感、睑外翻和眼部刺激症状等副作用,但轻微、短暂,且均可恢复。1987年,Carruthers医生在治疗眼睑痉挛病人时发现肉毒毒素可以去除患者的眉间皱纹,此后他继续追踪肉毒毒素的神奇美容除皱效果。2002年,肉毒毒素被FDA批准用于美容除皱。很快,注射肉毒毒素美容除皱手术风靡全球。在美国,据美容整形外科协会的报告,肉毒毒素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美容治疗技术之一。自2002年肉毒毒素被批准用于除皱以来,已有约1100万人接受了这种治疗。王中卿主任介绍,眼睑痉挛是双眼睁开困难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应当与面肌痉挛相鉴别,两者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而后者表现为长期的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发作的不自主的抽动,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面肌痉挛其原因临床上归因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异常压迫引起脱髓鞘病变,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导致面神经出颅后控制的肌肉异常抽动。面肌痉挛可通过手术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而好转,但对于早期或拒绝手术的患者,肉毒毒素注射仍可以有效缓解面肌痉挛。王中卿主任多年来不断地研究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系统研修、掌握了国内、国际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腺体过度分泌、偏头痛、神经痛等疾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必将更好地造福于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咨询电话:0451-84883174,84883168
一提到肉毒素,大家往往最先想到是它具有美容功效.肉毒素注射除皱美容术是现在热门的美容项目之一,很多明星通过注射肉毒素来除皱、瘦脸。近年来应用肉毒素注射治疗多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取得满意疗效,被认为是神经科治疗领域重要进展之一,为局限性肌肉痉挛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近三年来,45岁的李女士左眼睑偶尔轻微地跳动,当时也没在意,可半年以后严重了,抽搐的范围扩大了,每次连着左侧眼睑、面颊、口角一起抽搐,且越在人多的场合越加重和频繁,这不仅极大影响了李女士的容貌,精神和心理也越发焦虑。于是四处求医,吃药、打针、针灸等,毫无效果。"李女士是较为典型的面肌痉挛。"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病房王中卿主任介绍说,"面肌痉挛亦称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周围性面神经疾病,表现为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不自主、无痛性、阵发性同步抽搐。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据统计亚洲是高发人群,患病率女性为14.5/10万人,男性为7.4/10万人,男女比例为1:2。常见于中老年,平均发病年龄46岁。90%的面肌痉挛患者主要是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所致(图1),人到中年以后,这些与神经交叉压迫的血管开始硬化,在不断跳动摩擦下,神经的外层保护膜被磨损,可引起脱髓鞘变性,使神经发生串电现象,出现面肌抽搐(图2)。虽然面肌痉挛的病情发展不对生命构成威胁,但却会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打击患者的自信心,此外面肌痉挛如得不到有效治疗还会因痉挛而严重影响视力。" (图1) (图2)面肌痉挛临床特点包括:(1)面肌痉挛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2)常见首发症状:轻度单侧眼轮匝肌抽搐,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镫骨肌受累可听到与面肌痉挛同步的“哒哒”声;(3)面肌痉挛表现为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4)情绪、劳累等以及面部自主性动作可使症状加重,精神放松及充足睡眠可使抽搐缓解;(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6)颅底薄层磁共振3D-TOF序列成像联合3D-FIESTA成像有助于病因诊断,约有80%以上的患者可显示有血管压迫神经和接触征象,给面肌痉挛患者在临床定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王主任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疾病早期病情较轻时,可试用药物如卡马西平等,对部分病人可能有效,但需持续用药,停药后可能复发。其常见副作用是头晕、白细胞减少、剥脱性皮炎、心律失常等。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选用外科微血管减压手术或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外科微血管减压术,是自患侧乳突后开颅手术,面神经显露后,沿神经根与其压迫血管表面,微型剥离把血管与神经分开,在神经根与压迫血管之间用特殊材质的垫片隔开(图3),使之解除压迫。近期有效率88~97%,2年内复发率高达25%,手术并发症大于20%,其中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永久性面瘫和耳聋)占6~8%。这是一种治愈率高且具有复发倾向的根治方法,但费用高,风险较大,年龄较小的患者适合且推荐手术治疗。 (图3)肉毒素注射治疗是近年来神经科治疗领域重要的进展之一,方法是在病变的肌肉内注射极小量的肉毒素,多于用药3天后起效,多数病人症状可明显改善,疗效平均持续3-6个月左右,复发后重复注射仍有效,少部分患者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多,维持时间逐渐延长。其原理是抑制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传导受阻,产生肌肉麻痹作用,就像电灯的开关一样。应用肉毒素治疗无全身毒反应,偶而出现眼睑下垂、流泪等局部副作用发生率低,且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适合拒绝手术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经过详细了解和慎重考虑,李女士决定采取肉毒素治疗。对李女士左侧面部进行了多点肉毒素注射治疗,注射点选择在肌肉抽搐最明显处,每点注射的肉毒素注射量约在1~2.5U左右,眼轮匝肌注射5点;面部皱眉肌、降眉肌、笑肌、颧肌、颏肌、口轮匝肌等部位注射6点(图4),约10分钟后结束,李女士没有任何不适,“和针灸相比,一点也不疼”。一周之后,李女士面带笑容,前来复诊,“面部抽搐基本消失了,而且皱纹也不明显了,我很满意。” (图4)王主任介绍说,早在1793年,在德国南部Wildbad首次记载,进食变质腊肠后而致病,起病急骤,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早期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继之出现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眼肌麻痹,重者可于24小时内致死,死亡率极高,取名为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力的生物毒素之一,致死量低至0.05微克。药与毒向来都有着不解之缘。经过科学家们的多年不断分离提纯及临床转化研究,肉毒素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药物身份的剧列毒素中最闪耀的明星。变成了造福于人类的有力法宝。肉毒素从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力毒素变成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良药,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肉毒素可以作为面肌痉挛治疗的适应症之一,76~100%患者注射后症状明显或完全缓解,但是,肉毒素治疗只是症状性治疗,缓解面部抽搐,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血管神经的压迫问题。王中卿主任介绍,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发作的不自主的抽动,应当与眼睑痉挛相鉴别,两者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眼睑痉挛表现为双眼不自主的频繁眨眼和强迫样闭眼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而患者视力正常,患者往往要靠手指提起上眼皮方能视物,严重者因功能性眼盲而丧失自理能力,是大脑皮层调节眼周围肌肉运动区与大脑调节情绪和行为的神经回路产生了过度兴奋联系。诱发原因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是焦虑和强迫谱系症状的躯体化和躯体形式的表现。患者感觉不能自主控制眼睑部的肌肉活动,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图5),眼睑痉挛的首选是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图5)王中卿主任多年来不断地研究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系统研修、掌握了国内、国际肉毒素治疗眼睑痉挛、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腺体过度分泌、偏头痛、神经痛等疾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必将更好地造福于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咨询电话:0451-84883174,84883168
中国迫切需要眩晕精准医疗常态化王中卿建议:应尽早设立中国乃至世界眩晕防治日 病例回放:十分钟治愈眩晕不再是神话!康阿姨一早醒来,头向右一转动或起床就觉得周围天旋地转十几秒钟,自己好像掉进了剧烈旋转的滚筒,不敢睁眼,频繁呕吐,因此卧床不动,否则,一不小心改变了角度,就会眩晕发作。到市内几家医院就诊、住院,几千元化了,一点效果也没有,每天起床、卧床就像受刑一般,紧张的四肢颤抖。两个月后,在某个专家门诊被诊断为耳石症,这位专家说,耳石症需要复位治疗,但目前哈尔滨的复位效果不理想,有机会去北京吧。后来,康阿姨在观看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节目时,一则新闻报道使康阿姨兴奋不已: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中卿主任采用世界先进的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有特效,王主任接诊康阿姨后,十分钟的头颈旋转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了,当时康阿姨没有露出笑容,而是掩面痛哭,终于告别了眩晕的折磨。过去神医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有在电影里、小说中看到,今天却奇迹般的出现在自己身上!眩晕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逐步老龄化,本病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开始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眩晕症涉及多个学科,人的一生中均会有过眩晕的痛苦经历。有统计数字表明,人群眩晕发病率约为5~8%,按目前中国人口14亿计算,我国年发病人数在1亿人左右。眩晕主要是一种运动的错觉,如天旋地转的运动错觉、有漂浮感、静立时有平衡障碍或“醉酒感”等症状。引起眩晕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神经科、骨科、耳科、心理科、急诊科等的研究范围。眩晕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完全不同。相对而言,周围性眩晕发生率更高,占70%以上,其中耳石症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50%,甚至更高,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中枢性眩晕占10-2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眩晕分别占16%。此外,尚有少数的眩晕原因不明。眩晕的病因及构成:1.前庭周围性眩晕(占44~70%)①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占20~50%甚至更高)②偏头痛性眩晕(占10%)③梅尼埃病(占10%)④前庭神经元炎(占10%)⑤迷路卒中⑥前庭阵发症⑦药物中毒⑧听神经瘤⑨晕动症2.前庭中枢性眩晕(占10~20%)①后循环缺血及其他脑血管病②延髓外侧综合征③脑干肿瘤④多发性硬化⑤第四脑室肿瘤或囊虫⑥基底动脉偏头痛⑦眩晕性癫痫⑧锁骨下盗血综合征⑨延髓空洞3.精神、心理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眩晕(9%~20%)4.其他及诊断不明(13%~15%)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几种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耳石症特征:在1分钟内与体位有关的眩晕。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眩晕症,就像“感冒”一样非常普遍,它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耳石症导致的眩晕体验,只是轻重的差异。其特点是清晨在床上左右转头、起身时,即在体位变动后突然眩晕,历时数十秒,不超过1分钟。此病呈良性过程,一般1-2周可缓解,是由于老化、外伤、愤怒、酗酒、劳累、失眠、手术等因素而诱发耳石脱落,在重力作用下流落到某一半规管里,随着头部的活动而移动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耳石症的诊断非常简单,易于操作,只需要一张诊察床即可,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可确定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耳石症,进行Roll-test实验诊断水平半规管耳石。这两种试验诊断耳石症具有特异性、唯一性和排它性。1992年在美国,确立了Epley法治疗上半规管、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法,96%的患者可一次治愈,现在广泛应用,1994年,确立了Lempert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方法,由头部姿势改变让耳石顺利移出半规管返回到原始所在的“岗位”-椭圆囊内,不打针、不吃药,96%的耳石症患者十分钟即可达到神奇般的治愈。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代人类对眩晕认识的革命性的突破!目前本病现状为“一高三低”,即发病率高、公众知晓率低、诊断率低(甚至零诊断)、耳石复位率低的特点,包括医务界在内,甚至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很少知道耳石症的概念,二十年过去了,在信息如此快捷的时代里,我国对此几乎是盲点。2.梅尼埃病特征:在十几分至数小时伴耳鸣、耳聋、耳闷反复发作的眩晕。病理机制多与内淋巴积水有关。其发作性眩晕两次或两次以上,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患者可出现波动性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伴有耳鸣或耳胀满感;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或前庭功能异常。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有明显效果。3.前庭神经元炎特征:持续24小时以上伴平衡障碍的眩晕。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人群,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突然眩晕,常持续24小时以上,有时可达数天,伴随剧烈的呕吐、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无耳鸣、耳聋,大多在数周后逐渐恢复,查体可见明显的自发眼震,多为水平性或旋转性。前庭功能检查显示病耳前庭功能低下。可应用激素甲强龙治疗有明显效果。4.偏头痛性眩晕偏头痛发作时而兴奋起来的神经细胞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可以使管理平衡功能的一些细胞发生改变,这些位于脑内前庭中枢的细胞变化可以使人产生天旋地转样的感觉。近10%的偏头痛患者有偏头痛性眩晕。能预防和治疗偏头痛发作的药物对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有效,如氟桂利嗪、抗抑郁药、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麦角胺制剂等。综上所述,周围性眩晕发生率更高,占70%以上,这部分眩晕,有经验的医生不需要地毯式的辅助检查,而是通过详细的问诊、病史特征及体格检查,往往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对因治疗,往往会迅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最常见的占半数眩晕症的耳石症不需要繁杂的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十分钟治愈(零消耗),其他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前庭阵发症、偏头痛性眩晕等应用的药物治疗也只有几元、几十元。而目前由于缺乏全面的现代眩晕诊治知识,分科论治,对症治疗,本末倒置,将只占极少数的中枢性眩晕,尤其是将“脑缺血、颈椎病”等甚至覆盖了90%的眩晕诊断,盲目过度的地毯式辅助检查如化验、CT、MRI甚至血管造影(这些检查在绝大多数周围性眩晕几乎是阴性结果),以及毫无针对性的无效治疗,多数眩晕患者消耗几千甚至上万元,严重影响了眩晕的诊疗水平,违背了医学经济学原理。目前对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相当程度上几乎是盲区,急待推广。因此,将“精准医疗”的概念引入眩晕的诊治,迫在眉睫!现代科技和医学进步已经开启了“精准医学”时代。精准医学理念和范式正在给人类健康带来真正的福音,获得个体和社会最佳健康效益,为民众提供安全、迅速、及时、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精准医学追求准确选择和精确应用适宜诊疗方法,以最小化医源性损害、最低化医疗耗费,获得病患的最佳康复,这一理念涵盖了疾病诊断、病情评估、临床决策、治疗干预和功能康复等医疗服务全过程。目前,中国迫切需要眩晕精准医疗的常态化,应用世界最先进的眩晕诊治理念,取代陈旧愚腐的传统眩晕误区。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一场眩晕理念的革命!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中卿主任呼吁,大量眩晕症,尤其是大量耳石症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的现状,必须唤起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警觉,这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误诊误治并大量吞噬医疗经费每年超过数百亿甚至近千亿元的社会问题。为此,呼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对公众开展现代眩晕理念的普及教育,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中国眩晕日”乃至“世界眩晕日”。设计和挑选“69”这两个数字作为眩晕防治日,是受到了转动的太极球的启示——人在眩晕时,不就像太极球在翻转吗?!会使公众对这个卫生纪念日留下鲜活和深刻的印象,继而唤起民众对身心健康持久的追求,将成为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们健康的重大贡献。
一.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前准备: 1.适应证 ①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②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③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④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⑤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2.禁忌证 ①对碘过敏者(需经过脱敏治疗后进行,或使用不含碘的造影剂)。②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③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④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3.术前准备 ①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②术前6 h禁饮食,一般局麻,特殊情况如急诊治疗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③碘过敏试验:造影拟使用的造影剂l ml,静脉推注。无心慌、气短、荨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过敏体征,注射前后测量血压波动低于10~20 mm Hg者为阴性。碘过敏试验阳性而必须行造影者,应术前3天进行激素冶疗,并尽量使用非离子碘水溶液造影剂。④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备皮:操作时间长的患者要留置导尿管.⑤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⑥酌情术前24 小时静脉持续给予钙离子拮抗剂。⑦器械准备:血管造影手术包1个,压力袋2个.软包装等渗盐水500ml×4袋,Y形阀1个,三通接头2个,脑血管造影导管1根(5 F或4 F,血管迂曲者酌情选不同形状的造影导管),导管鞘1个(5 F或6 F),30 cm短导丝和160 cm长导丝各1根。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100~200ml造影剂。穿刺针(成人选16G或18G)。二.手术步骤 1、选右侧股动脉穿刺,先用1%的利多卡因5ml局麻;经皮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1-2cm,前壁进针。先在泥鳅导丝辅助下,放入5F动脉鞘,此时全身肝素化(静脉给予肝素70-100U/Kg),造影超过1 小时,静脉追加注射肝素1 000 U。 2、造影 (1)猪尾造影管行主动脉弓造影,造影剂用量总量25ml,每秒15ml。(了解颈动脉起始部的走行和形态,判断对手术的影响因素。) (2)撤出猪尾导管,送入4F造影管进入左侧颈总动脉内抵C5-6水平,行颈总动脉投照正位颅内动脉影像、颈动脉分叉部的前斜15度和正、侧位造影及3D。造影剂用量每次总量6ml,每秒3ml。(目的为明确颈内动脉的狭窄长度与程度,测量后选择合适的支架。) (3)用造影管行椎动脉造影。方法同前(目的:了解全脑血管情况)三.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动脉穿刺送入导丝有阻力一般考虑进入分支或在夹层内,可行正位透视,若动脉鞘送入有阻力多考虑动脉病变或迂曲、分支、夹层,可手推造影,若迂曲可换用长鞘;经鞘右股动脉造影右斜位可分开股深、股浅;送管及导丝全程在透视下,进管后抽回血或见回血,猪尾管送过无名动脉,左斜30-60度(可加头10-20度展左颈总、左锁开口)主动脉弓造影;回收Terumo猪尾时避免管及导丝进入左室(心律失常)。四.主动脉弓及各主要血管分支造影的观察: 1.主动脉弓造影应仔细阅读:各开口位置、狭窄、变异、迂曲评估进管风险;开口病变需注意导丝先行,必要时使用Simmon管开口造影;各血管前向血流大致估计病变;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有无病变决定使用Simmon管;椎动脉开口是否狭窄、优势椎、右侧椎动脉开口距离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长短,决定椎开口展位、猎人头是否能在右锁骨下动脉待住;若左前斜位弓造影右锁及右颈开口重叠应仔细辨别有无右锁开口斑块,避免损伤,必要时右前斜路径进管;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与右颈总关系,展示不清时考虑根据弓位计算右斜位锁骨下动脉造影角度;双侧椎开口参照物定位决定导管送入深度及位置;若有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锁骨下动脉盗血,应记得对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时应延长造影时间,同窗显示双侧椎开口;左侧颈总开口位置变异时辨别在无名还是共同起源、开口偏后决定Simmon成襻形态;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双侧颈总、锁骨下动脉血管光滑程度决定是否导丝引导跟管;双侧颈内动脉开口高低(与下颌尖的关系)、病变、血流情况避免导丝进入较低分叉的颈内动脉,根据双侧颈总分叉角度(此时弓位为左斜45度)计算展分叉的切线位角度;了解颈外动脉的面、舌动脉的开口位置、形态、必要时超选颈外时指导导丝导管的位置;大概掌握右颈总及右椎开口段形态,有时导丝进入的是椎而跟管超选。 2.右侧颈动脉造影:造影避免导丝导管超选进入颈内动脉;右侧颈总动脉迂曲或2、3型弓跟管困难时可考虑导丝在侧位(必要时路径图)送入颈外动脉的面或舌动脉获得较好支撑,按住导丝跟管;仍然跟管困难变换送管动作;异常重要时可考虑更换超硬泥鳅导丝;弓造影颈总不光滑时需导丝引导;颅内造影大脑中动脉M1段展位为对侧斜位加头,斜位角度可根据侧位大脑中动脉长短确定,或术前看CT、MR其M1段拐角计算;大脑前动脉A1及C7分叉展位为同侧小角度加头;C4段走行较复杂根据正侧位造影再判断,必要时转3D,近段多为对侧斜位,远段多为同侧斜位(凭此成功率仅为50-70%);C1段根据弓造影判断展位若无迂曲多为同侧45度可获得满意切线位,此角度时C1在屏幕脊柱的略偏上(即偏右);当有眼动脉代偿时应给侧位半高位;有些病人需加作压颈试验;当判断可能存在颅外血管代偿或可能存在颈外动脉供血的动脉瘤或瘘、畸形时可超选颈外,近段留管,记得减量减压。 3.左侧颈动脉造影:拉管至抖动明显时缓慢后撤并根据弓造影左颈开口偏前偏后调整合适管头方向,对于困难的情况可考虑尝试弓上翻转、拉出重塑猎人头近段弯曲(单弯管此时较有优势)、猎人头弯头倒送(可导丝协助)、猎人头拉至降主导丝认、Simmon、猎人头成襻等办法;左颈C1 左侧45度可获得满意切线位,此角度时C1在屏幕脊柱的略偏上(即偏左); 4.左侧锁骨下动脉:进入后管头朝下,根据弓造影决定进入深度,避免进椎;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时可换用Simmon不成襻搭在开口上造影,必要时减压或手推;必要时作激发试验,尤其是存在2型盗血的病人;若为对侧盗血应同窗延时显示对侧盗血情况(有可能存在甲状腺下动脉与对侧吻合);有明显的后循环向前循环代偿时需加作颈动脉的颅内位造影;基底动脉、V4易有夹层需注意。 5.右侧锁骨下动脉:导丝选择右锁开口导丝头朝右下后,困难时可作右斜较大角度路径图、可拉出重塑形,有时迂曲血管管头朝左利用管壁反弹力可能更好选进;弓造影右锁开口看不清时必要时先作右斜位右锁开口造影;导丝送至远段(越远支撑越好),导管可略送远,透视下撤导丝同时撤管至参照物处时导丝完全进入导管,若椎开口偏近发出可能待不住,减压(5F:300、4F:200),可送至开口远段,必要时袖袋加压;管头应顺血管走行放置;颅内造影同前。五.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及防治: 可分为穿刺点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全身重要脏器并发症。常见穿刺点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股动静脉瘘、股动脉夹层、下肢动脉血栓行成及腹膜后血肿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视力障碍等。全身并发症多见的是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严格掌握脑血管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谨慎操作,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1.皮下血肿 是脑血管造影常见的并发症,原因:①、盲目穿刺导致股动脉损伤;②、不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③、穿刺侧下肢过早负重;④、抗凝药物的使用;⑤、凝血功能障碍等。对策:①、术前摸清股动脉走行,沿股动脉搏动最强点并与身体纵轴成15-20度进行穿刺,必要时左右旁开约5mm,重新穿刺时应把穿刺针退至皮下后再进针;②、准确摸到按压点,此点为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处,也就是动脉鞘与搏动的股动脉的分界点,按压时间为15-20分钟,按压结束后观察数秒发现未出血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③、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24小时,避免坐起或突然增加腹压,若用力咳嗽,用手压住穿刺点上方;④、必要时停用肝素等抗凝药,并用鱼精蛋白中和;⑤、完善术前常规则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则及凝血功能。询问患者穿刺点及其周围是否有较明显疼痛感,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等情况。若发生出血或皮下血肿应重新加压包扎并延长压迫时间。 2.假性动脉瘤及股动静脉瘘 主要原因:①、反复多次不适当穿刺;②、压迫止血方法不当; ③、股动、静脉发育或走行异常。对策:①、正确的穿刺及压迫止血。②、必要时行双侧股动脉血管彩超。一旦发生假性动脉瘤和(或)股动静脉瘘应在床边B超指引下,压迫瘤颈部、瘘口处,促使瘤腔内形成血栓、瘘口闭塞,压迫前可予镇痛处理,必要时往瘤腔内注入凝血酶有利血栓形成。 3.股动脉夹层 行透壁穿刺时穿刺针进入动脉后壁内膜下,因导丝或扩张器强行插入引起。对策:在使用穿刺过程中,一旦导丝进入有阻力感,严禁把导丝送入,此时应把穿刺针左右旋转并缓慢后退1~2mm,并把导丝旋转着前送,直到阻力消失。必要时在透视下观察穿刺情况。如果发生夹层,且血流受到较明显的影响,应考虑行股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4.穿刺侧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 原因:①、操作时间过长;②、未予肝素盐水冲洗;③、高龄患者股动脉病变。对策:①、熟练操作;②、术中盐水或肝素盐水冲洗;③、必要时术前予彩超检查了解股动脉是否有斑块形成,尤其对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应予溶栓治疗,必要时急诊外科手术清除血栓。 5.腹膜后血肿 此并发症甚为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多因穿刺点过高,越过腹股沟韧带,造成压迫止血困难,故穿刺前应先摸清腹股沟韧带,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1-2cm,不可过高。发生此并发症应停用抗凝药物,并立即予补液,输血以及止血应用,行对侧股动脉插管紧急造影,无活动性出血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球囊压迫动脉破口;当生命征稳定后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血管。 6.脑血管痉挛 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原因为导丝、导管(和)或造影剂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对策:①、预防性使用用“尼莫同”等药。②、及时消除血管刺激。 7.气体栓塞 可表现为抽搐,继之意识不清,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原因为操作过程中没有认真检查每一注射环节是否已排空了气泡。对策①、操作时注射器与接头或导管连接后,必须回抽;②、接管时使用“半月半月”对接技术。有两个地方需注意有无气泡①、输液软管控制开关的滚轮下(排气时可先把开关开最大后再开小,这样可把滚轮下的气泡冲走);②、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远端。(造影前通过三通反复抽吸、回推连接管中的造影剂,确定无气泡)。一旦发生气体栓塞,予扩容、改善循环及高压氧等治疗有望减轻病情。 8.血栓形成和栓塞 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原因:①、操作技术不熟练,粗暴操作导致导管和(或)导丝损伤动脉内膜;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③、推注造影剂压力过大。④、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策:①、熟悉解剖、熟练操作。②、动作稳准轻柔,减少对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撞落。③、合适的高压注射造影剂压力。④、尽量缩短操作时间。⑤、依据病情全身肝素化,操作过程中持续使用高压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及动脉鞘。一旦发生血栓形成和栓塞可予溶栓治疗,同时予扩容、营养脑神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处理。 9.视力障碍 脑血管痉挛使视皮质短暂性缺血所致。原因:①、造影时快速高压注射的造影剂可引起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从而加重脑血管痉挛的程度;②、术中使用造影剂,尤其是高分子离子型造影剂,可使血脑屏障一过性破坏,造影剂特异性地进入视皮质而导致皮质细胞毒性损害所致。对策①、切实提高脑血管造影技术,尽量减少造影时间。②、常规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尽量控制造影剂总量在150 ml以下。③、避免高渗性离子型造影剂,术中可适当用生理盐水稀释,同时术中高压注射器的压力不能设置过高。造影术后出现皮质盲表现时,应及时复查头部CT以便排除颅内出血及梗死。确诊皮质盲后,应尽早使有甘露醇、速尿等利尿剂,尽早排除体内造影剂,及时给子扩容、扩血管、激素、脱水、神经营养及高压氧治疗,以免引起不可逆性的损伤。 10.造影剂过敏反应 术中出现颜面部、双侧手背水泡形成。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观察10 min无异常方可开始造影。用药过程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发现造影剂过敏及时终止造影,并予抗过敏处理。 11.造影剂致肝、肾功能受损 原因:①、造影剂用量大;②、造影剂的细胞毒性作用;③、造影剂导致肾髓质缺血。对策:①、术前应完善相关检查,若发现肝肾功能不全,应慎行些脑血管造影。②、尽可能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可能的话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
1.最多见的眩晕症是哪一种? 眩晕就是感觉到自己在旋转或者自己周边的事物在旋转。眩晕是一种症状,是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的表现。眩晕症最多见于“耳石症”,也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约占眩晕症的60%以上,由于患者,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绝大多数认为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等。 2.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是常见的前庭外周疾病之一,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两部分。前庭是由充满液体、相互连通的两个耳石囊(椭圆囊、球囊)和三个环状半规管组成,负责感知、调节人体平衡,正常人内耳的耳石(即碳酸钙结晶)粘附在耳石囊的耳石膜内,帮助我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耳石症的基本发病过程是某种原因,如老化、外伤、酗酒、劳累、失眠等可诱发耳石脱落,使耳石囊内的耳石脱落并移位进入半规管内,因重力作用,异位耳石随着头位变化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滚动,对半规管的平衡感受器神经末梢产生异常刺激,导致剧烈眩晕,这时耳石症就发生了。 3.耳石症有何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30岁以上最常见,最小年龄可到12岁,诱因可有老化、失眠、酗酒、头外伤、头部按摩、劳累、手术等; (2)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常常在床上向左侧或右侧转头、快速卧床、起床时突然发生眩晕、旋转感,具有5个特征: ①、头位变化后1至15秒钟后才出现眩晕(潜伏期); ②、眩晕具明显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自身旋转(旋转性); ③、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短暂性); ④、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重复性); ⑤、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疲劳性)。 (3) 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 (4)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个别人也可到数年; (5)病程中不头痛,亦无其它中枢神经体征。 4.如何确诊耳石症? 诊断耳石症的依据是: (1)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耳石: 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可确定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耳石症,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头向左侧旋转45°,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悬头30°,头偏左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如果是后半规管耳石,眼震为上跳性眼震伴向下扭转成分,(如果是上半规管耳石,眼震为下跳性眼震伴向下扭转成分)持续30秒左右,然后再扶患者坐起,再次出现眩晕和眼震,眼震的方向要出现完全逆转,那么左耳为患耳;同样方法检查,头偏向右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则右耳为患耳;若双侧均为阳性,则为双耳受累。 (2)水平半规管耳石: 进行Roll-test实验: ①向地性眼震:嘱患者平卧位,分别向左侧和右侧侧卧90度,均可出现眩晕和眼震,如果水平眼震为向地性眼震,那么,眼震较强的一侧为患侧,那么耳石在水平半规管的长臂中; ②背地性眼震:嘱患者平卧位,分别向左侧和右侧侧卧90度,均可出现眩晕和眼震,如果水平眼震为背地性眼震,那么,眼震较弱的一侧为患侧,那么耳石靠近水平半规管的壶腹嵴。 5.吃药、打针治疗耳石症有效吗? 耳石症是由于内耳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在重力作用下而流落移位至某一半规管里,随着头部活动而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所以,吃药、打针对耳石症无效,而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由头部姿势改变让耳石顺利移出半规管返回原始所在的椭圆囊内,患者眩晕症状立刻消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治愈率96%以上,且不必再进行其他的检查和治疗。 耳石症治疗原则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沿革: 1980年前,前庭抑制药,避免激发体位; 1980年Brandt-Daroff exercises,需反复激发眩晕导致疲劳性,也称习服治疗,在本质上不能治疗耳石症; 1988年,德国Alan Semont医生提出Semont法,确立了治疗上半规管、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方法; 1992年,Epley法(美国),确立了治疗上半规管、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方法,多可一次治愈,现在广泛应用; 1994年,Lempert法(美国)确立了治疗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方法。 至此确立了耳石症的整体治疗方法。 6.耳石症如何手法复位? (1)后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应用Epley法手法复位:按下列步骤手法复位: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悬头30°,患耳向下,使耳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在此位置维持2~3分钟;第2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2~3分钟;第3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椭圆囊,维持此位置1~2分钟;第4步,让患者慢慢坐起,头转向正前方,呈头直位。 每完成一步观察眩晕及眼震,待其终结后才做下一步,在治疗中此法应重复进行,直至眩晕及眼震消失。 (2)上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嘱患者平卧位,将头最大限度地悬于床外,然后最大限度地将头前屈,最后扶患者坐起,每个步骤保持2~3分钟。 (3)水平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 ① 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如果为左侧水平半规管耳石,嘱患者坐于床边,将患者躯干倒向右侧,然后,头向下转动45度,最后快速坐起,每个步骤保持2~3分钟。 ② 背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如果为左侧水平半规管耳石,嘱患者坐于床边,将患者躯干倒向左侧,然后,头向上转动45度,最后快速坐起,每个步骤保持2~3分钟。
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被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一.首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首先长期口服巴米尔100mg(阿司匹林),每晚一次口服,是心脑血管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已获得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的批准,被认为是全世界都能吃得起的有确切疗效的抗血栓药物。如胃部不适,可改服阿斯匹林肠溶片(拜阿斯匹林),有胃溃疡及胃出血者忌服。二.积极治疗高血压,规律用药,保持在140/90mmHg的稳定水平上。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动脉硬化、心、脑、肾损害,70%的脑卒中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每增加10mmHg,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风险分别增加47%和54%。如血压大于160/95mmHg以上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血压正常的32倍,所以防治高血压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措施。治疗:1.非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主要是改变生活习惯,首先是限盐或无盐饮食,每日摄盐不能超过6克,也就是一啤酒瓶盖的量,其次是限饮水量(包括啤酒),正常成人每日饮水量为1200ml,即两瓶矿泉水,有的人以为饮水越多越好,稀释血液,是错误的,如摄盐及饮水量过多,那么血压就越高,只靠降压药是达不到效果的,另外戒烟、戒酒、低脂饮食、运动、减肥、保证睡眠、休息、避免情绪紧张等。2.药物治疗:强调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不同药物,经常取得医生的指导。应选择每日一次口服的长效制剂,药效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应经常测血压,应选择水银柱或臂式电子血压计。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寿比山,糖尿病人避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糖尿病人和心率慢者避免应用)、钙拮抗剂(波依定,整粒吞服,不能掰开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蒙诺、瑞泰,副作用为咳嗽)以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代文)。病情轻者可单药口服,如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可两药以上联合应用,不提倡应用中药治疗,因降压效果不确切,没有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和推荐。也不提倡心痛定口服,因其降压快,时间短,血压波动大,易出现心绞痛或脑梗塞发生。三.积极治疗糖尿病,其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的5倍,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在糖尿病治疗中,饮食治疗应该是最基本的治疗。任何一种类型的糖尿病,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任何时间内都需要进行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合理控制饮食作为向糖尿病做斗争的必要手段。终身进行饮食治疗。(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 控制饮食量,忌暴饮暴食,建立合理饮食结构。2. 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米 面类),脂肪,蛋白质(蛋清 鱼 瘦肉)比例。3. 定时,定量进餐,每餐接近8分饱,有利于控制血糖。4. 高纤维饮食(冬菇 黑木耳 核桃 花生 黄豆 绿豆 燕麦片 玉米面 蔬菜等),利于控制血糖,减肥,通便。5. 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糖少盐。6。忌吸烟,限饮酒。主食:要吃粗粮、菜包子、饺子等低糖食品。不要吃粘米类、粥类、甜食。辅食:要吃蒸、煮和炖等低油脂菜品,少吃熘、炒、炸、烤类多油脂菜类。宜吃煮蛋清、兔肉、禽类、瘦肉、海鱼(黄花鱼、晶鱼等)、海带、木耳等。不要吃蛋黄、鱿鱼、肥肉、内脏类(肝、肠、血)、奶油类高胆固醇食品。(二).食物分哪六大类?一位体重70公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日进食多少食物?三餐如何分配? 谷薯类 重量(单位) 菜果类 重量(单位) 肉蛋白类 重量(单位) 浆乳类 牛奶(单位) 油脂类 重量(单位) 5两 1斤 3两 2两半 2汤匙 三餐分配:一日三餐最常见的分配方案是早餐1/5,午餐2/5,晚餐2/5。举例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鲜牛奶1袋 煮蛋清1个 咸面包片2片 拌小菜 包子2两 雪菜豆腐 素烧茄子 红烧晶鱼 水饺2两 烧红白萝卜条 葱烧牛肉 (三)药物治疗,需要医生指导下,应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范围。四.降低高脂血症,主要为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如果总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mmol/L,脑梗塞的危险就增加25%,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卒中的危险降低15.6%。下表为血脂正常值,您的测定值,以及治疗药物 名称 正常值(mmol/L) 您的测定值 治疗药物 甘油三酯 0.4——1.8 贝特类:力平之 总胆固醇 2.4——5.7 他汀类:立普妥 低密度脂蛋白 2.07——3.1 立普妥或可定 其中,世界医学界已公认,他汀类对预防中风疗效肯定,在降低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脑卒中发生率降低2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标志着动脉硬化程度,应控制在正常水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强调低脂清淡饮食为主,肥胖者应控制体重。五. 不吸烟,不大量饮酒或酗酒六.如有肢体瘫痪,建议到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七.如在家中出现头晕,头痛,一过性视物不清,视物成双,不能言语,记忆力丧失,饮水呛咳,肢体瘫痪,抽搐,昏迷等,应立即与医院联系,迅速就诊,因为脑梗塞的治疗应在3小时之内用药,若错过了这个时间,就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时间就是大脑。八.神经内科开展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对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可直接拨打急诊接待电话,到院后由神经内科安排就诊,头CT,住院,治疗一条龙服务,节省患者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疾病康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