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一般是由长期便秘引起的,其症状以疼痛、便血为主,给患儿排便带来极大痛苦。长期肛裂会造成小儿因恐惧排便而不敢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如发展为陈旧性肛裂,还需要手术治疗。所以,对于小儿肛裂,一旦发现,应及早治疗。一、小儿肛裂 – 病因婴儿期肛裂的病因主要与宝宝的饮食有关。比如人工喂养的小儿,父母未及时添加富含纤维素的辅食,宝宝的大便会出现干结且不容易排出,如果小儿用力排便的话,坚硬的粪便强行通过肛管时就会造成肛管皮肤较深的裂伤。另外,给宝宝使用粗糙的卫生纸,或因小儿患腹泻时大便有力地喷出都会导致肛门的损伤。小儿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使干硬大便擦伤或撑裂肛管上皮(内皮)形成。在齿状线邻近有慢性炎症时,肛管组织因纤维化而弹性减退,由于解剖的特点,排便时肛管后方皮肤最易受损伤而发生较深的撕裂,伤处继发感染、感染致肛门括约肌痉挛、引流不畅和经常排便的擦拭而形成慢性溃疡创面。二、小儿肛裂 –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疼痛和便血。由于粪便通过时使肛裂张大,新创面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剧烈疼痛发生少量便血,患儿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因而粪便干结,排出困难,使肛裂难以愈合。三、小儿肛裂 - 危害1、肛窦炎:肛裂形成后,肛管皮下会出现小脓肿,溃破之后又恶化成小溃疡。当溃疡分泌物渗透开后,自然会导致肛窦炎。2、潜性瘘管:所谓的潜在,意思也就是说有这种变化的趋势。并不是所有肛裂都存在这种可能性,要知道,肛瘘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经久未愈的肛瘘才有如此。如果肛裂引发小脓肿,那么脓肿恶化的结果就是潜在性瘘管。3、肛乳头炎:在直肠柱与肛管相连的齿状线上,直肠柱末端的粘膜与肛管皮肤形成了数个圆锥状突起,呈黄白色的小乳头,就是肛乳头。和肛窦炎的形成过程一样,肛乳头炎也是由炎性细胞扩散感染而成。4、肛门处硬结:肛裂会造成局部长期慢性充血,这直接影响到血液循环及纤维组织活力,长期下来,必将引发组织增生,继而是肛门梳变厚、上皮层缺血、失去弹性、肛管变硬,最终向肛门梳硬结的方向过渡。5、裂痔:这是炎症长期刺激的结果,裂口下方的皮肤受到炎性细胞的刺激,淋巴及小静脉血流会受到一定阻碍,引起水肿和纤维变性,形成大小不等的赘肉,并慢慢变成小硬块。这就是所谓的前哨痔,也称为基地组织性外痔。四、小儿肛裂 – 治疗 减轻排便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应保持排便通畅和避免粪便干燥,温水或高锰酸钾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者外涂复方黄柏液、红霉素软膏。病程久的肛裂可用10%~20%硝酸银溶液涂灼裂口,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如果小儿因大便干燥而3-4天都排不出,家长在家里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如可以用消毒好的棉千沾消毒好的植物油轻轻刺激肛门,也可以坐在温水中刺激肛门也会大便的,也可用小儿开塞露塞入肛门或挤入少量甘油。要注意开塞露开口处不要剪得凹凸不平或非常锋利,以免在塞入时划伤肛门;在挤入甘油后一定要停留几分钟,待小儿有便意时再排便。如果没有开塞露,在家庭中可用软皂头上滴点水,这样就很容易塞入肛门而减少小儿的惊恐与不适。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可很快治愈。五、如何防治婴儿肛裂? 1、母乳喂养。母乳中主要是乳白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吃母乳的婴儿大便较软。培养孩子的定时排便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同时每天让孩子摄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2、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小孩发生了肛裂,父母应在小孩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干净,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10-20分钟,能起到局部消毒和加速裂口愈合的效果。3、婴儿也可患肛裂,如果婴儿患了肛裂,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这是因为肛裂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婴儿患了肛裂,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即可防治孩子肛裂,很快治愈。 防治孩子肛裂,护理工作要做好,因为,婴儿肛裂与成人的肛裂不同,是可以很快治愈的。六、如何防治小儿肛裂? 小儿肛裂 多食清淡饮食,宜多饮水。宜多食新鲜水果,以性味清凉为宜,如生梨、甘蔗、香蕉、荸荠等。宜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青菜、茭白等。忌吃虾、蟹等海鲜发物,煎炒炙烤、炒货均忌食。禁吃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葱、辣椒等。 为了有效地预防小儿便秘、肛裂和便血,家长应注意以下三点:1、培养小儿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要选择家长和儿童时间都不紧张时,让小儿排便,并每天耐心地按时进行,可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2、让小儿有适当的活动量,新生儿后期,可让小儿空腹时进行俯卧,婴儿稍大,就可让其在床上翻滚爬动,这不仅有利于预防便秘,而且对小儿健康发育也有好处。3、进行科学喂养。小儿的膳食应当结合其生理特点,满足生长需要,保障机体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小儿固然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乳类、鸡蛋、瘦肉、鱼肉等),但也必须摄入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如粮食、蔬菜等),也不一定都吃精白米、富强粉,应当多吃一些粗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这对预防小儿便秘有较大作用。当小儿已经出现便秘、肛裂、便血后,家长不能单纯使用通便泻药或向小儿肛门内塞进开塞露等方法,应让孩子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标本同治,减轻患儿的痛苦。
作者:余珍珠宝宝早产常让父母措手不及,因为发育得不成熟,还不能独自适应外面的世界,需要在医院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生完宝宝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确是一种煎熬,待医生告知可以出院,终于可以把孩子带回家,可以时刻看着他的脸,看着他长大,心情自然喜悦而激动,但也会有很多的焦虑和担心。没有经验的新手父母,面对娇嫩的早产儿,尤其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担心是正常的。事实也是,早产宝宝出院后的护理和随访确实很重要,希望此文能给这些父母提供一些帮助。据中华医学会2005年的统计,早产儿的发生率由原来的5%上升至8.1%,美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1%到17.9%不等,总体来说早产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工作中也发现,近些年由于试管婴儿的发展,双胎及早产也越来越多,且胎龄28周以下宝宝的所占比例也明显上升。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前一些无法救治的孩子也得到了救治,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上升,我院存活的早产儿最小胎龄为24周,体重只有600g,伴随的是护理难度的增加。养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除了需要医生的责任心、细心、耐心之外,父母的信心、决心也非常重要,家属的态度也会影响医生的治疗方案。早产儿在医院需要度过呼吸关、感染关、黄疸关、营养关、贫血、颅内出血等诸多关卡,才能熬到出院,但出院并不完全等于完全的平安。父母欢喜的把宝宝接回家后,仍有一些宝宝由于喂养、感染等问题再次入院。由于早产宝宝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耐心,不能完全像足月儿一样护理。国外有种很人性化的家庭式袋鼠病房,出院前让父母住在这种病房学习照顾宝宝,掌握宝宝的生活规律,给父母和宝宝一个过渡期,以便更好的适应家里的生活,这应该是一种趋势,但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多做指导,父母们也要主动学习。以下几点是早产宝宝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合理喂养 推荐母乳喂养,母乳不但有更好的营养优势,还可以为宝宝提供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的机会,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好发于早产宝宝,母乳喂养也能降低发病风险。但和足月儿不同的是,单纯母乳喂养对有些早产儿热卡不够,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如果没有母乳推荐早产奶粉喂养,它比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热卡更高,更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现在推荐按需喂养,而不要定时定量,回家后初次喂养量按医生的建议,日后逐渐增加,至于早产奶喂养多久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推荐喝至纠正胎龄的身高体重赶上正常同胎龄体重及身高就可换婴儿配方奶粉。所以早产宝宝需要在门诊定期随访,根据体重及身高的生长发育情况再决定是否需继续喝早产奶。早产宝宝的营养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般2岁左右完成追赶生长。2.预防感染 早产宝宝因为各个器官发育欠成熟,包括免疫系统,所以更容易感染。宝宝出院后,全家都欢天喜地,亲戚朋友少不了探望,有的还喜欢摸摸宝宝,亲亲宝宝,其实这样很容易交叉感染。护理宝宝一定要多洗手,少去公共场合人多的地方,大人有呼吸道疾病最好隔离,家里也要注意通风。3.注意呼吸 胎龄比较小的宝宝常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就算不需要吸氧了,吃奶后仍有可能出现气促、青紫,一旦宝宝吃奶出现这些症状,建议休息观察一下,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个氧气袋以备急用,并最好找医生看看,有些可能需再次入院。4.注意体温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保暖要求更高。有条件的可以把室温控制在在25到27摄氏度,在达到足月儿的体重之前,在同样的气温下要比足月儿多穿一件,也就是比大人多穿2件,同时要摸摸孩子的手脚和和后背,如果温暖而不出汗就比较合适。5、新生儿抚触 父母在宝宝出院之前可看一些有关抚触的视频,也可向护士学习抚触的相关动作要领,抚触动作简单医学,有利于宝宝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增进母子交流,何乐而不为呢?6、眼底检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失明将是遗憾终生。早产儿视网膜血管生长未完成,生后血管异常生长可导致视网膜病,多数早产儿住院期间需要吸氧,氧气是把双刃剑,既可救命,也可能致病,吸氧会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风险。国家规定胎龄小于34周或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或体重大于2000g曾经接受机械通气或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均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初筛时间为生后4到6周,之后按眼科医生意见随访。7、听力检查 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往往影响语言的发育,所以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一般早产儿出院前应完善听力筛查,通不过需到耳鼻喉科定期随访。8、颅脑检查 部分早产儿有颅内出血或脑白质软化的并发症,出院后仍需神经内科随诊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如果发育落后明显,可尽早行康复训练。9、儿童保健 早产宝宝出院后应定期儿童保健科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钙剂及维生素,且早产宝宝易出现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另外,还有些早产宝宝由于静脉营养时间长易出现胆汁淤积综合征,注意大便颜色,定期消化科随诊。早产宝宝腹股沟疝、隐睾的发病率很高,也要定期到普外和泌尿外科随诊。早产宝宝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呵护!宝宝出院后的护理,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宝宝是家里的开心果,爸爸妈妈在享用果实的同时别忘了接着灌溉,希望每个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作者:小儿外科裴医生有些病在医生眼里很小,小到没多少医生愿意去研究,但这些病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痛苦,也给家长增加了很多困扰,儿童肛周脓肿就是这样一种病。在儿外科门诊,肛周脓肿并不少见,很多家长为此天天往医院跑,排队,挂号,换药,好不容易伤口长好了,过阵子脓肿又复发了,然后又一次切开引流,排队,挂号,换药,周而复始,反复几次,迁延数月,过阵子医生还说形成了肛瘘,要做手术,真是让人抓狂。顾名思义,肛周脓肿就是长在肛门周围的脓肿,是细菌感染之后,肛周组织坏死、液化之后形成的腔隙。和其它部位的感染病灶一样,肛周脓肿也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只是孩子小不会诉说,脓肿位置又隐蔽,大部分脓肿还比较小,很少引起发烧等全身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往往是孩子大便或者坐着的时候哭闹才引起注意。肛周脓肿的发病原因还不那么清楚,很多患病的孩子被发现肛隐窝(参看题图,翻译自尼尔森儿科学第19版)比正常孩子更深,所以推测可能和这种异常的肛隐窝有关。2岁以内的孩子,肛周脓肿基本都发生在男孩,有人检测发现1-3月男孩的睾酮水平较高,而1-2月又刚好肛周脓肿发病的一个高峰期,所以也有推测可能和孩子的性激素水平有关。2岁以上的肛周脓肿性别倾向不那么明显,而且有些是继发于克罗恩病。上面说的这些发病因素都是人为无法改变的,所以也没什么好办法预防,但临床上发现不少孩子都是腹泻之后发病的,所以也不除外大便污染刺激肛门诱发,至于肛裂能否诱发目前也不清楚,但保持良好饮食和排便习惯,避免腹泻和便秘,做好肛周的清洁总不会错的。小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为避免摩擦损伤诱发感染,擦拭肛门的时候也尽量用柔软无刺激的湿巾。肛周脓肿大小不一,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破溃痊愈都有可能,大的如核桃大小的也有,甚至导致整个臀部红肿,需要住院治疗。90%的肛周脓肿都是1处或2处,如果把肛门看作一个时钟,脓肿主要发生在3点和9点的位置,大约占了70%,正是因为这个病很小,国内外的研究得不够深入,跟发病机制不明确一样,它的治疗方法也有一些争议。根据外科的治疗原则,脓肿只要表面泛白,看得到脓液,脓腔软化摸起来有波动感,就应该切开引流,把脓液排出来才好得快,绝大部分脓肿都是这样处理的,包括肛周脓肿。但肛周脓肿做切开引流之后确实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约1/3),也有很多会形成肛瘘(约1/5~1/3),也就是脓腔外口和肛管之间形成了一个慢性炎性瘘管。但在2007年,美国《儿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1岁以内的肛周脓肿和其它年龄段的肛周脓肿性质不同,根据两个医学中心的病例总结,发现1岁内的肛周脓肿只进行肛周护理和抗感染治疗,后期发生肛瘘的比例远低于做切开引流的孩子,加用了抗生素的孩子发生肛瘘的比例更低。这个结论打破了大家的常识,所以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回顾性研究,不是随机分组,而且没有记录脓肿的大小,也许医生对大的脓肿采取了切开引流,对小脓肿采取了保守治疗,脓肿大小不一样并发肛瘘的机率自然也不一样。事实也是,大部分研究的结论都和那篇的结论不同,比如在2011年《国际小儿外科杂志》上另外一篇文章认为,切开引流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且前者的发生率更低。至于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很多研究的结论也不一样,有的说抗生素可以降低复发和肛瘘形成的概率,但也有研究认为使用抗生素不能减少肛瘘的发生。总体而言,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切还是不切,抗生素的作用都是有争议的。在临床实际中,对于比较小的,液化不完全的脓肿,大部分医生也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肛周的清洁护理,也可以便后用高锰酸钾液坐浴,部分医生也会建议口服抗生素,有一些就慢慢痊愈了。但对于慢慢增大,液化明显了,比如看到了脓液,摸起来有波动感的脓肿,大部分医生也会建议切开引流,抛开复发、肛瘘这样的问题,切开虽然对孩子有些痛苦,但切开后把脓液放干净了,也可以缓解局部的炎症刺激,减轻孩子的痛苦。对于年龄比较小,又有发烧这样的全身症状的病人,很多都会收入住院治疗。因为位置靠近肛门,伤口很容易被粪便污染,所以切开后同样要加强伤口的护理,及时清洗,保持干燥很重要,对于脓肿复发的病人,处理原则和第一次发病的差不多。对于形成肛瘘的,也不是没有自愈的机会,有文章说自愈率约1/6,但平均都要5个多月,如果久不愈合,就行瘘管切开(包括挂线)或瘘管切除手术。好消息是儿童的肛瘘大部分为简单型,没有成人的那么复杂,预后比较好,基本不影响肛门功能。大于2岁的孩子的肛周脓肿,治疗方法和成人的肛周脓肿差不多,以切开引流为主,但需要警惕是否继发于其它免疫性疾病。
鞘膜积液其实和腹股沟斜疝差不多,都是腹股沟管的内环口闭合不全所致,只是孔大了,腹腔肠管由此向外突出即为疝。孔小,肠管出不去,只有腹腔内的腹水经此流出,在阴囊积存,即为鞘膜积液。两者治疗方法相同,均可行腹腔镜修补内环口治愈。
卡介苗接种后反应性淋巴结炎的诊断一般讲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婴儿时期,也就是生后2至8个月。特点是都有卡介苗接种史,也就是说得这个病的宝宝都接种过卡介苗。包块也都发生在与接种同一侧的腋下,个别还会出现在锁骨上下,甚至肘关节处,但都与接种部位同侧。全身其他淋巴结无肿大和疼痛表现。包块一般不疼,开始包块表面皮肤颜色也是正常的,孩子也不发烧,个别发病急的,有接种史同时淋巴结肿大又合并发烧的,考虑是卡介苗病,与我说的反应性淋巴结炎不是一回事。包块会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多数包块会慢慢液化变软,甚至后期出现局部皮肤发红,有轻度触痛等表现。所以诊断此病不难:有卡介苗接种史,年龄一岁内,包块一般在左腋下,与接种同一侧,不烧不疼。 对卡介苗反应性淋巴结炎的认识这个病本是个体对接种疫苗的一种过度反应,但由于很多人包括医生并不了解所以误诊误治经常发生,即便有的医生诊断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这个病变的本质,所以后期的处理也是差强人意,多出现包块破溃后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甚至半年不愈合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呢? 1、首先部分医生错把这个病和普通淋巴结发炎等同看,这就错了,普通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细菌引发的感染,而这是接种疫苗后出现的,显然病因不同,另外普通淋巴结发炎的部位也不一定就是与接种点同侧,再就是普通淋巴结发炎时包块会出现红肿热痛4种表现,而这个病表现的是寒性脓疡,不红不疼不热。 2、有些医生把此病诊断为结核性淋巴结发炎,按结核病治疗。这也是错的,因为真正的结核性淋巴结发炎是感染了具有传染性的结核病菌,但本病是因接种疫苗引起,不具备传染性。这就是病因所在,有传染性的结核病菌是人型结核病菌,而疫苗选用的是牛型结核菌,并在疫苗制作过程中加以减毒处理,所以这个病的本质是一种免疫反应。这也是结核性淋巴结炎与卡介苗接种后反应性淋巴结炎的根本区别。 对卡介苗接种后反应性淋巴结的治疗谈到治疗,首先的就是正确认识这个病。认识不清治疗肯定不妥。以下4种治疗存在误区。 1、有的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也就是常见的普通淋巴结炎),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也就是消炎药),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不是普通细菌感染,而是疫苗反应。 2、按照淋巴结核治疗,口服抗结核药物,同时还认为有传染性。前文讲过,疫苗是取自"牛"型减毒结核菌,不是具有传染性和毒性的"人"型结核菌。且并没有引发全身感染,除了与接种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以外,身体其余淋巴结并无肿大。更没有传染性,相反因为此病患者绝大多数为婴幼儿,所以长时间服用抗结核药物,严重损害肝功能。 3、发现肿块后,肿块局部用百多邦,中药外敷,加之局部热敷。究其原因,还是把此病当作普通炎性包块处理,而忽略了它是寒性脓疡的特点。 4、同意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性的寒性脓疡。依照脓肿切开引流的原则,选择了脓肿切开排脓,引出的是结核菌特有的干酪样坏死物,每天换药冲洗伤口,但同时发现该伤口很难愈合,久久不能封口,笔者见到最长的为8个月不封口,大家认为,结核菌感染的伤口不同于普通细菌感染,就是很难愈合。结论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伤口很难愈合呢?正确的治疗方法又是什么呢? 对本病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讲一下为什么切开的伤口很难愈合。 卡介苗接种后最先引起,同时也是反应最重的淋巴结就是临近接种注射点的淋巴结(即与注射点同侧的腋窝淋巴结),引起反应的不是孤立一颗淋巴结,而是腋窝一团淋巴结,多个淋巴结彼此粘连成团,大小不一,当发生坏死时,也是该团块由中心或边缘由小到大,逐渐液化坏死直至完全液化坏死,局部皮肤破溃,坏死物溢出。所以,如果在脓肿发生部分坏死时,我们做了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的只是团块坏死的一部分,随着每天换药,团块不断的坏死,又不断的引流,直至团块完全液化掉,伤口愈合。由于没有认清这个过程,错误的认为是结核菌造成了难愈合。 但是如果把这个团块设想成一个鸟窝或是什么巢穴的话,我们通过手术,将其完整摘除,而不是每天一点一点地掏。则事半功倍。 我们近几年做了上百例这样的手术,有形成脓肿的,有伤口迁延不愈的,有局部穿刺换药复发的等等。总之,当你完整的将病灶清除后,甚至没有用任何抗生素,更不会用抗结核药物。都是伤口一期愈合。 手术时机的选择确诊此病后,通过医生对包块的触摸检查和B超检查证实有无形成脓肿。 1、如果仅限于实性包块,可观察暂不处理。 2、如果已化脓,则考虑行包块完整切除, 3、如果脓肿接近破溃,且包块张力很高,或脓肿已自行破溃,则先行引流术,再将残余包块切除。一期缝合。 以上处理均达到一周愈合,且伤口于腋窝处,几乎不留疤。 由此,即避免了服用抗生素对婴儿肝脏的损害,又达到最短时间内的痊愈。不仅减少孩子每次换药所受痛苦,也解决了家长每次到医院排队,挂号,交费,换药的麻烦,以及家长每每听到孩子换药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时心如刀割的感觉。 本文写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啰嗦,初衷是向患儿家长和有关的医务工作者介绍本人治疗此病的一点心得,希望大家不再走弯路,以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快最佳的效果!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小儿肛裂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便血,为鲜血、量不多,常在排便终末出现数滴,有时只有血丝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通常疼痛不明显,但较严重时会伴有明显疼痛。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因患儿惧怕疼痛,不敢排便,继而加重大便干结、下一次排便疼痛更为剧烈,大便排出更加困难,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使肛裂难以愈合。 小儿肛裂多因慢性便秘,粪块干硬,导致患儿用力排便时肛门口过渡扩张,撕裂所致,只有极少数由其它疾病引起。常见于近1岁后的孩子,笔者认为与孩子排便功能不完善、增加辅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功能性便秘有关。由于小儿特殊的解剖结构特点,小儿肛裂可发生在肛管任何方位,女孩最易发生在肛管前方。如果伤处继发反复感染,可导致“哨兵痔”。 哨兵痔是反复的肛裂,导致裂口远端皮肤组织发生炎症、水肿、从而局部肉芽组织炎性增生隆起,形成突出于肛门外的小肉赘。哨兵痔形态似外痔,但不同于痔疮,其内容不是血栓,它与肛裂共存,只是慢性肛裂的特征之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甚至手术切除,随着肛裂的好转,一般均会逐渐好转治愈。 治疗上:对因治疗主要为调节饮食,软化大便,防止大便干结。其次为减轻排便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饮食方面应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饮水,必要时口服调理胃肠道,软化大便的辅助药物。改善大便习惯:养成孩子每日定时规律排便,不要3-5天一次大便。如果肛裂不严重,可温水或(少量)盐水于便后坐浴,较严重时可用高锰酸钾水坐浴,同时局部应用外用抗菌药膏减轻炎症,促进裂口愈合。必要时应用开塞露协助患儿排便。 如果病程久、疼痛明显的肛裂可用0.5%普鲁卡因封闭,隔日一次。 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切除,术后保持排便通畅和经常坐浴,但是儿童一般很少严重到需要手术切除的程度,一般经过家长的精心调理,随着孩子慢慢成长,该病基本都会逐渐治愈,患有该病的家长切不可过于心急,要相信:通过您的精心调理和照顾,孩子一定会健康起来的。
最近在我门诊就诊的小儿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宝宝太多了,由于门诊接诊的时间太短,无法给家长一一详细解答。我根据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现整理了一些专业资料。希望能有助于消除家长们的疑虑吧。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因好发于胆总管,所以曾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是常见的胆道发育畸形,好发于东方国家。其病变主要是指胆总管的一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发病原因仍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胰胆合流异常是该病的最可能因素。 该病可导致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胆道穿孔、肝脏胆汁淤积、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病情拖延不治,还有胆道癌变的风险。文献报道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变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0倍,并且随年龄增加胆道癌变率也随之大幅上升。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厌食,部分患儿查体可触及腹部肿块。病情严重,胆道梗阻后会出现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变浅,甚至变白、尿色深黄等不适。合并胆道感染时可有发热。 其确诊除临床表现及通体格检查外,肝胆彩超,CT,MRCP具有特征性表现。 其治疗原则是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其经典术式为:胆囊,扩张胆总管切除+空肠肝总管Roux-en-Y吻合术。目前本手术有两种选择: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 腹腔镜微创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的优点:手术伤口小、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缝合,分离确切、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出现肠粘连机会少。优势明显,已逐渐成为该病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我院普外二病区在该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在国内位于前列,已成功实施300余例,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如有患儿家长需要咨询,可与本人或我科联系。
一、概念: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在医学上统称为鞘状突畸形,均是由腹膜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未闭合导致。其实未闭合的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仍可继续闭合,但有疝和鞘膜积液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愈可能,而且根据病情可能导致如下并发症。二、腹股沟斜疝危害:1.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导致肠管、同侧睾丸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2.反复的肠内容物疝入阴囊,可能导致睾丸发育不良。3.疝气不愈合导致患儿无法做较剧烈的运动。鞘膜积液危害:并发症为影响睾丸血供而产生睾丸发育不良、甚至萎缩。三、那么什么时候手术比较合适呢?1、对于腹股沟斜疝,如果不是经常有腹腔内容物疝出的1岁以内患儿,可暂时观察治疗,超过1岁仍未自愈的可考虑手术。如果频繁的有腹腔内容物疝出,一般建议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如果反复出现嵌顿的患儿则无年龄限制,尽早手术治疗。2、对于鞘膜积液,如果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不急于手术治疗,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如果张力高,则建议尽早手术,不收年龄限制。超过1岁尚未自愈的鞘膜积液则建议尽早手术,减少对睾丸血运、发育的影响。3、手术期间要求患儿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及传染病后全身虚弱等。4、很多家长关心麻醉问题。儿童的腹腔镜微创手术要求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该方式安全可靠,对患儿身体、智力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四、常见问题解答:1.有许多医生推荐4-5岁以后做?答:以前小儿外科、小儿麻醉均不发达,医生鉴于安全,建议晚些手术。如今医学技术进步较快,并且该病长期不治对患儿健康存在隐患,故如今建议早治疗为妥。2.手术有风险吗?是100%安全吗?答:手术和麻醉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对于该病风险较低。医生无法保证100%的安全,因为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保证100%的结果,好比人走一辈子的路,也不是100%的安全。到目前为止我院大概开展该手术2万余例,未出现其它医院出现的严重手术并发症。3.我家的女孩为什么也有腹股沟斜疝?答:女孩仍然可以发生该病,但是发病率明显低于男孩,相对于男孩,女孩更应积极治疗,因为如果嵌顿物为卵巢,疼痛感不明显,不宜察觉,容易导致卵巢缺血坏死,而影响孩子以后生育。
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手术为择期手术,所以需要选择适当时期。手术期间要求患儿身体健康,无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急病,无严重疾病,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及传染病后全身虚弱等。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按照国家规定,我们会在手术前为孩子做一个非常全面的身体检查,故并非入院当日即可手术治疗,一般根据情况需要等待1-2天,结果回报没有手术禁忌问题后才安排手术。如果检查结果存在异常则根据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或(和)治疗。故本人主刀的患儿住院的一般流程为:1.住院当天:下午14:00-16:00,建议尽量14:00前,携带我门诊开具的入院通知单(重要、必需品)及患儿身份证明、医保资料到我院住院楼(B楼)一楼入院处排队办理入院手续。办好入院手续后携带资料做电梯到七楼的普外二病区护士站办理住院、分配床位,然后进行术前常规的抽血化验、胸片、心电图等检查。(温馨提醒:办理入院当天孩子正常饮食,无需禁食;无需再门诊挂号,也不需要到住院处找我)2.住院第2天:早晨8:30点,我会查房,检查孩子术前各项检查是否正常,如果均正常,向医院手术室提交手术申请,并做术前准备。3.住院第3天-手术日,患儿会按循序依次实施手术,手术前、后会有一段禁食水时间,具体时间护士会通知。4.住院第4-5天(术后第1-2天):每日早晨,我会查房,查看患儿恢复情况,一般建议术后住院观察满24小时,如果身体各方面恢复均良好,没有不舒服表现,伤口消毒换药愈合良好,超声检查无异常,即可出院回家休养,定期门诊复诊。住院期间我本人为孩子的主治及主刀医生,我的下级医生为孩子的经治医生,我俩每日均会查看孩子,但是因为工作较多,不会24小时一直在病房,如果有问题先找经治医生,复杂问题我会出面,我俩人均休息的时候出现突发问题可以找值班医生处理。常规住院时间共计3-4天,如遇特殊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有可能会变动,敬请谅解。我们仅在术前禁食等待手术和术后麻醉清醒前禁食期间给予患儿适量液体能量补充,无特殊情况不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术后1-3天患儿可能会存在低热、咽喉不适、咳嗽、偶尔咳痰等症状,为正常表现,无需多虑,一般数日后即可自行消失。术后要求患儿尽量卧床休养5-7天,此卧床休养并非绝对卧床,坐起来吃饭、站起来上厕所等是允许的,只是在空闲时间尽量不要鼓励孩子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内避免做使腹压频繁急剧增加的活动,例如剧烈运动,防止便秘、防止剧烈咳嗽,因为孩子的自控性稍若,尽量避免即好。以上要求目的为:尽可能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因为该病手术刚刚完成时并未完全治愈,未闭合的鞘状突此时仅是通过缝线结扎起来,需要等待2-3个月的时间才会自身愈合牢靠,而且腹股沟薄弱的韧带组织同样也需要时间来发育、生长结实,方能抵抗腹压的剧烈增加带来的冲击力。如果此期间频繁的腹压急剧增加,如剧烈频繁的体力运动、哭闹、咳嗽、便秘时过度用力,均能明显增加复发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