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诱发因素最主要与饮食相关。 1.哪些饮食习惯容易诱发痛风? 痛风的诱发因素最主要与饮食相关。主要有海产品、火锅、啤酒、动物内脏,除了饮食,还有劳累、过度运动、外伤等等也可能诱发痛风。这些饮食属于高嘌呤饮食,营养非常丰富,有大量的细胞核,细胞核分解后会产生核酸、嘌呤,最后会分解为尿酸,人的肾脏不能及时排出的时候,会导致体内尿酸过高,存积在关节局部或肾脏,导致关节炎症和肾脏功能的损害。 2.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最主要的就是多吃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控制总体热量,不吃肥的,多喝水,不喝酒,尤其是啤酒。饮食清淡很重要!
原创 2017-02-03 DCN “我的膝关节疼是什么病? " 我想着这是很多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我也尝试着写一篇文章来回答患者的这个问题,比如:通过膝关节疼痛的不同部位、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来进行区分,以便普通的患者也可以“按图索骥”,轻松知道自己膝关节出了什么问题。 但当我准备着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因为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除了骨头,膝关节还由很多韧带、软骨、滑膜等组织构成,据统计,仅仅是膝关节炎的种类,就可以列出一百多种,膝关节里的任何一个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膝关节疼痛,而且很多膝关节疾病的症状交叉重叠,如果不借助临床查体和辅助检查,单凭症状很难鉴别。 好在,医学科普和医学论文目的不一样,有时候让大多数人,明白了最简单的医学常识或健康误区就达到了目的。如果要明确诊断,当然还要在医生的诊室里进行。 我们膝关节运动损伤,常见的疼痛部位分为以下几种: 膝关节上方疼 膝关节下方疼 膝关节两侧疼 膝关节前方疼 膝关节后方疼 一、膝关节上方的疼痛 股四头肌腱损伤 在我们手所能触摸到的膝盖的那块“圆骨头”(髌骨)之上,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群,股四头肌的肌腱所在,股四头肌腱像一条宽胶带一样黏在髌骨上,股四头肌收缩时使膝伸直,人类就是利用这些肌肉行走和奔跑的。 所以,当膝关节上方出现疼痛时,很有可能是股四头肌腱出现了问题,比如严重的外伤、运动不当、运动场地温度过低湿度过大等原因引起。一般股四头肌腱损伤的患者在跑步启动加速时大腿伸直那一刻会感觉到大腿突然疼痛,轻度的仅仅是局部有血肿或轻度的肿胀,按压髌骨上端会有疼痛,抬小腿困难,严重的会导致膝关节弯曲困难,疼痛,尤其是在伸小腿屈大腿时会疼痛特别明显。 二、前方疼痛 髌骨软化症 这个病我们之前也写过文章专门谈过,其主要的疼痛特点是: 髌骨前方疼痛 膝关节上下楼、下蹲、跪地时疼痛明显,走平路疼痛不明显。 按压髌骨弯曲膝盖,可听到“沙沙”响声,手可以感觉到粗糙的摩擦感。 出现髌骨软化的主要原因除了有一部分人先天髌骨脱位、半脱位外,还和患者运动量过大以及股四头肌力弱,不能有力的保护髌骨处在正常位置上有关。对于髌骨软化症的患者,在缓解期,可以尝试练一练静蹲,对于髌骨软化症有一定的好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有一种膝关节疼,叫髌骨软化! 三、膝关节两侧疼痛 很多人有关节两侧疼的问题,其中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讲一下最常见的三种情况: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关节炎。 1、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其实是膝关节之间的一块纤维软骨。在膝关节内侧的叫做内侧半月板,呈C型,在膝关节外侧的叫做外侧半月板,呈O型。半月板具有增加关节稳定性和匹配性,缓冲震荡的作用。 当半月板出现损伤时,会出现膝关节缝隙部位的压痛,但如果想要具体诊断,确定损伤的程度以及治疗方式,最好能做一个膝关节核磁共振。 如果半月板损伤了,一定要耐心地治疗和康复,半月板早期损伤后的恢复一般都比较令人满意的,拖的时间越长恢复越困难。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往期文章:半月板损伤该咋办?看完明明白白!(超级经典) 2、侧副韧带损伤: 所谓侧副韧带,顾名思义,就是膝关两侧韧带的损伤,侧副韧带主要是防止膝关节过度的内翻和外翻,有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当膝关节出现扭伤或遭受外力打击时,常常会导致侧副韧带损伤。一般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外侧副韧带损伤多见。 侧副韧带损伤的症状往往不如骨折、交叉韧带损伤的症状严重,所以导致很多患者会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侧副韧带对于人体的运动功能以及膝关节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导致膝关节的提前退化。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往期文章:扭到膝盖,小心侧副韧带损伤! 四、膝关节下方疼痛 胫骨结节骨骺炎 胫骨结节,是胫骨的一个部位。 胫骨结节骨垢炎主要的表现是膝关节下方肿胀、酸痛,尤其是剧烈运动之后,疼痛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出现跛行。这个病主要发生在18-22岁的年轻人,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还处在生长发育期,胫骨骨骺和骨干还没有完全长在一起,此时的骨四头韧带附着在胫骨结节的前方,在高强度的运动时,由于反复牵拉,容易造成髌韧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性炎症。从而导致局部骨质增生,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一般这个部位的炎症属于慢性无菌性炎症,大部分患者只需静养2-3周就可以康复。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用伸直位石膏固定4-6周一般也可康复。但恢复后不要剧烈的活动。 五、膝关节后方疼痛 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大多属于一种良性的关节内囊性肿物,囊内往往为关节液。症状主要是膝关节后方感觉疼痛和紧绷发胀,严重者也会导致膝关节的屈伸受限。现早期可以无压痛,但一般有波动感,B超、X光片可以看到在腘窝有一个类似球形的软组织阴影。 腘窝囊肿一般如果没有不适症状可以不用处理,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如果囊肿较大,已经引起不适症状往往需要进行治疗。一般分为关节穿刺抽吸和手术切除治疗,但在治疗前一定要诊断明确,如果腘窝囊肿是因为其他关节疾病引发,不论抽吸还是手术切除,都容易导致复发,所以找到引起腘窝囊肿的原发病很重要。 提示 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况,不能完全涵盖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如果您出现了膝关节疼痛,而且长时间没有缓解,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与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膝关节的负重倍数 1.躺下来的时候,膝关节的负重几乎是0。 2.站起来和走路的时候,膝关节的负重大约是1~2倍。 3.上下坡或上下阶梯的时候,膝关节的负重大约是3~4倍。 4.跑步时,膝关节的负重大约是4倍。 5.打球时,膝关节的负重大约是6倍。 6.蹲和跪时,膝关节的负重大约是8倍。 例如:一个体重50kg的人,每上一个台阶,膝关节约要承受200kg的重量。(50*4倍) 人的膝关节只有15年的最好状态 15岁以前: 膝关节处于发育阶段,青春期的生长痛多发在膝关节附近。 15岁~30岁: 膝关节处于“完美状态”,运作起来可以说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坏到膝关节组织,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岁~40岁: 髌骨软骨产生了早期轻度磨损,会出现一次脆弱期,出现短期的膝关节酸痛,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人甚至还会觉察不到。髌骨软骨是人体膝关节内一层3~5毫米厚的透明软骨,可以为膝关节缓冲运动带来的冲击。 但由于髌骨软骨没有神经分布,所以在全层磨损前只会在脆弱期拉响一次“预警信号”,在这段时期内要避免剧烈运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膝关节的使用不能再随心所欲。 40岁~50岁: 在走远路之后,膝关节内侧容易出现酸痛,用手轻揉之后会缓解。在膝关节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缓冲震动、保持稳定。人体的60%体重都是由膝关节内侧支撑,因此内侧半月板的退变发生也比较早。又因为半月板上有神经分布,在退变过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这个现象的到来提醒人们:该开始保养关节了。 50岁以上: 膝关节会感觉到明显疼痛,这是因为髌骨软骨的“使用寿命”已到,软骨全层磨损,关节炎已经产生。这时候应该节约使用关节,减少剧烈运动,尤其是上下楼梯和爬山,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来减轻膝关节承受的压力。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的原因 人到中年以后,膝关节的肌腱、韧带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腔的滑液分泌减少,关节骨面长期摩擦形成骨质磨损,关节周围组织由于炎症等原因易发生纤维粘连,所以老年人常会感到膝关节发僵。 活动时会发出“咔嗒”的弹响声或摩擦声,在受凉或过度活动时会诱发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严重的还会使老年人关节畸形,形成残疾。具体来讲,造成中老年人膝痛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慢性滑膜炎:表现为膝关节出现慢性疼痛和肿胀。查体可见滑膜积液、滑膜肥厚。 髌骨偏移:活动后膝关节酸痛无力,休息后好转,半蹲时疼痛。 膝关节内游离体:患者腿打软或有关节卡住感,髌下有摩擦音。 髌前滑囊炎:曾有外伤史,引起髌前疼痛,查体局部有压痛。 骨关节病:久坐或久蹲后起立、上下楼时,关节疼痛明显,休息后缓解。 假性痛风:男性患者多,好发于膝关节。发作时肿胀疼痛、皮温高、功能受限。X线片表现半月板、关节软骨面钙化。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病变有膝痛症状。 膝关节不同部位的疼痛 膝关节外侧髂胫带疼痛。 膝关节前方疼痛,又叫髌股关节疼。 膝关节上方疼痛,可能是四头肌腱炎。 膝关节骨上方或上胫骨内侧疼痛,可能是滑囊炎。 膝关节酸痛的日常保健 路不要走太久,当觉得不舒服时就应立即休息。 不做大运动量的锻炼,如跑步、跳高、跳远。 避免半蹲、全蹲或跪的姿势。如蹲马步。 不做膝关节的半屈位旋转动作,防止半板损伤。 保持理想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注意保暖,可以穿长裤、护膝来保护膝关节。 少搬重物,少穿高跟鞋。 避免外伤及过度劳动。 鞋子的选择很重要。一双合脚的鞋子,不仅可以让你走路舒适,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膝关节承受的撞击与压力。 脚背部分能与鞋子紧密结合,宽窄、长度均合适,能正确保持足弓的弧度。 鞋子的重量以轻为宜,鞋底不宜过软,而且要有点厚度。 鞋后跟可以高2~3厘米左右,鞋底太平则走路时容易疲倦。 鞋底上带有防滑纹。 膝关节受伤时,该不该运动? 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不合理的运动会导致二次损伤,久而久之,膝关节的半月板会因磨损而失去保护和缓冲的作用,重者可能走路都会不便。 膝关节属于铰链关节,只能前后活动,不能左右活动。在膝关节已经受伤的情况下,首先要注意保护,允许的话可以进行简易的前后运动,促进膝关节的血液循环,但不适宜强烈活动,运动不够容易造成膝关节的僵硬,过度的运动会加速关节的磨损,但运动仍以关节不感到疼痛为度。 加强训练保健膝关节 通过适当的肌肉力量、稳定性训练就能对膝关节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侧躺练习:左侧卧,膝关节微弯,脚后跟并拢。头枕在左臂上,眼睛直视前方。右手持约1至2千克的重物,放在腿外侧。然后腹部绷紧,臀部绷紧,尽量抬高右腿的膝部,抬腿时身体不动,坚持几秒钟,放下。重复练习15次,换腿。 抬腿练习:站在一个稳固的长凳或台阶后面,右脚踏上(脚后跟不要悬空),并将重量集中于右脚,身体抬高,左脚脚趾接触台阶,坚持1至5秒钟。然后放低左脚,轻叩地面。重复8至10次,换腿。 架桥练习:平躺于地,膝关节弯屈,双脚分开,与臀部同宽,手臂放在两侧。缓慢抬起髋部,平稳离开地面。然后缓缓放下。重复15次。 伸腿运动:平躺,膝关节弯屈,脚平放于地。伸出左腿,套入伸缩拉带或毛巾,双手抓住拉带两端。用拉带把腿拉向胸前,再用力将小腿伸直,保持10至30秒,以锻炼小腿肌肉和脚筋。重复该动作3至5次,然后换腿。 饮食:多吃含有维生素K(如豌豆、椰菜)或服用一些葡萄糖胺补剂,都对膝关节健康有好处。
膝僵硬畸形是指膝关节活动度<50°,创伤后膝僵硬畸形是严重创伤性膝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康复治疗效果差,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影响很大。2008年10月—2012年2月,我科对13例创伤后膝僵硬畸形患者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alsty TKA)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2~65(53.1±1.6)岁。伤后至TKA手术时间4~26(8.5±3.2)年。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5°~35°(20±3.5°)。膝关节HSS评分27~47(36±3.8)分。患者在TKA手术前均接受过松解手术治疗,最多5次,最少1次,2例伴有侧副韧带缺失。1.2手术方法 患者均接受TKA手术治疗,2例韧带缺失患者采用CKK假体1例,非限制性假体加侧副韧带重建1例。术中广泛松解,在进行截骨之前尽量使膝关节屈曲>50°,以便进行截骨,不进行胫骨结节截骨来获得屈膝功能,不能单纯依靠截骨来获得屈伸度,术中发生髌韧带撕脱者采用双线锚钉固定,术中安装假体后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00°。1.3术后处理 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肌注低分子肝素钙或者口服利伐沙班10d,术后72h内采用静脉泵镇痛,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d,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3d后带助行器下床活动,使用CPM机功能锻炼,每日3次,每次30min,初始屈膝角度设定60°,每天增加15°,1周内屈膝达120°,指导在床旁进行下蹲训练。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 X±s表示,行t检验。2.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前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维持在0°~100°,本组均获随访,时间3月~3.5年。随访后膝关节活动范围85°~100°(90°±5°),膝关节HSS评分80~92(86±3)分。13例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HS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见图1。3.讨论3.1膝僵硬畸形的发病原因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周围骨折以及韧带损伤后引发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有:骨折复位不良,屈伸阻挡导致功能丧失或者对线不良。术后长时间制动引起关节腔以及股四头肌粘连。关节面软骨损伤。术后疼痛不敢活动。PapadopoulosEC与Nicholas G报道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经切开内固定复位等治疗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比例为21%~44%。一旦发生,常表现为剧烈疼痛、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等,使患者日常活动大为受限,多需手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治疗不当或者效果欠佳往往就导致膝僵硬畸形发生,康复治疗非常困难。本组13例患者均接受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松解手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3.2 体会:术前详细计划以及与患者的充分沟通十分重要,对于膝僵硬畸形患者来说,TKA是终末治疗手段,在行TKA之前如果传统手术治疗能够达到满意效果则尽量采用传统手术;术中细致操作,广泛松解,在进行截骨之前尽量使膝关节屈曲>50°,以便进行截骨, 不能单纯依靠截骨来获得屈伸度;安装假体前髌韧带多处“Z”形延长,以便获得更多的屈伸空间;不推荐胫骨结节截骨,以免影响功能锻炼,导致手术效果欠佳; 膝关节松解术后3~5d即可发生再粘连,故必须强调早期功能锻炼,为患者使用镇痛泵持续镇痛,坚定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信心,术后第1d即可使用CPM机功能锻炼,术后1周屈膝必须达到120°。同时要加强膝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可下地屈膝下蹲锻炼,有助于防止发生关节内粘连;对于部分年轻膝僵硬畸形患者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应该积极从功能恢复方面去考虑,拥有接近于正常活动范围的膝关节有助于其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生活空间,而不能一味拘束于年龄要达到或者接近老年。本组年龄最小42岁,在接受TKA之前无论求学,求职以及婚姻都受到很大影响,接受TKA之后很快重新找到了工作,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在笔者每天的预约门诊病人中,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占到了80%以上,但是笔者却发现很多患者对于膝关节退行性变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认识,有些甚至误信民间游医偏方以及被不良电视广告特效药物的误导,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现在笔者将膝关节退性病变的一些相关知识简单罗列如下:一、 什么是膝关节退行性变?是膝关节发炎吗?是风湿吗?膝关节退行性变也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关节面软骨破坏后导致关节面不平滑,负重力线变化,从而使膝关节内以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出现的一种病变。最多见的是X片上表现为膝关节骨质增生,所以很多患者总是说自己得的是“骨质增生”而不是关节炎,总是将关节炎与化脓或者感染联系在一起,其实膝关节骨质增生只是膝关节退行性变的一种X片表现。在寒冷和潮湿等因素作用下,膝关节局部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加重此病,因此很多患者也会误以为自己得的是风湿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实在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较以前很大改善,发生膝关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且很多老年患者往往容易轻信民间游医的偏方,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或者含有激素的中成药治疗,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类药物是通过压制机体正常的免疫调节来达到镇痛作用的,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体重增加,疼痛加重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来缓解疼痛,殊不知这个时候膝关节的病变已经非常严重了,前来就诊时想通过手术治疗却因为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而丧失了手术时机。二、 膝关节退行性变应该如何治疗?笔者根据膝关节退行性变在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片情况,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治疗重点是不一样的。病变早期因为发病较早,病变较轻治疗上主要以预防治疗为主,通过适当休息,减少运动量,改变运动方式,控制体重和科学的锻炼,简单的服用一些药物,结合物理治疗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病变中期,患者膝关节疼痛频率增加,关节肿胀,X片表现为轻度骨质增生,关节变形不明显,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做关节穿刺抽出积液然后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局部用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方熏洗,配合理疗,口服药物才能缓解。对于一些患者多次反复保守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的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中青年可以进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年老的也可以通过膝关节置换术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生活质量的目的。病变晚期,患者关节开始变形,屈伸不利,跛行,X片表现下肢负重力线发生了变化,关节周围骨质增生明显,关节腔变小甚至消失,这个时候进行任何保守治疗意义已经不大了,只有通过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才能达到纠正畸形,恢复下肢力线,和缓解疼痛的目的。当然也有个别患者关节腔已经严重退变,上下关节面已经开始融合,这个时候反而疼痛没那么严重了,但是关节的功能越来越差,如果想恢复关节功能也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达到目的。三、 如何正确看待膝关节置换手术?笔者在德国当交流学者期间,每天都可以遇到很多同样的病人,但是德国人与中国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德国人往往希望医生能够今早通过手术来缓解他的膝盖疼痛,哪怕是病变的早期阶段他们也不希望因为关节疼痛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德国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大多数都是中期病变的患者,也有一些疼痛明显的早期患者;而我们中国老百姓往往是愿意忍受很长时间的疼痛,宁愿没有好的生活质量也不愿意手术,或者是只有病变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才来找医生看是否有好的治疗方法,所以我两次在德国期间给我的导师们展示的片子都让他们很吃惊,竟然还会有如此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其实,长时间的严重关节疼痛不但影响行走,也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膝关节置换术在现在已经是一个被国内外医学界认可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很有效的手段,也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手术,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终极治疗手段,它其实就是通过手术去除已经被破坏的膝关节软骨表面,安装人工替代物,达到减轻疼痛,纠正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目的,相当于一个“镶牙套”式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有很多患者总是纠结做了手术是不是就不能下床了是不是就得一辈子躺在床上什么之类的,其实都是对手术的误解,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我科采用这项手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而且手术时间可以控制在70-90分钟以内完成,出血量很少,术后3天内即可下床行走。经过2-3月恢复期训练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在煎药时,有人认为中药汤剂煎煮得越浓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中药汤剂浓度高,不见得效果就好。 汤剂在中药典籍中有“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的记载。这是指汤剂有洗涤、冲杀的作用,对于阴阳明显失调或病程较长的的病证最为适宜。如何煎好中药汤剂,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正确地煎煮汤药对祛病疗疾、充分发挥药效至关重要。 中药煎煮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而当煎到饮片本身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时,这种扩散运动就停止了。此时如果再继续煎煮,以求“又浓又少”,不仅药物内的有效成分不会再释出,还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断溶出,这样会使药液中有效成分因蒸发而减少,甚至在过长的高温中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药效。 此外,长时间煎药还容易煎煳,过分浓缩的药汁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服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因此,为使中药发挥应有的效力,要按常规煎煮一定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药头煎煮沸后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头煎沸后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性质的药,头煎沸后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各种类型的汤剂均以煎两煎为宜,汤药煎好后,应趁热滤过,榨干,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含有挥发成分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不需要浓煎,在煎煮过程中防止有效成分挥发,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煎;含有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及砂仁、沉香等芳香类药,也不需要浓煎。有些补益药需要浓煎,但具体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请中医师根据病情确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煎药时间;有些含皂苷的中药,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充分溶解,药效就会受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每次煎好的药汁,滤取量皆不得少于180毫升(约一个碗的九分满)为宜;如果是煎给小孩子服用,由于剂量较少,每次滤取的液量可酌减为120毫升左右。 转自中国中医
不甜≠低糖!5种吃着不甜的高糖食物,对于糖尿病人、三高人群都要注意!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导语 糖并不是你以为的甜! 来源:美食健康顾问、邵逸夫医院 严控糖的摄入,很多人认为只要把那些尝起来甜的食物戒掉就行了。事实上,很多尝起来并不太甜、名字也没有相关信息的食物,也是储糖大户。 番茄酱 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的实验证实:高糖、高脂食物,的确会让人上瘾,而且糖比脂肪更容易让人成瘾。 除了糖果、各种甜食、水果等吃起来很甜的食物外,譬如超市中最常见的番茄酱(跟纯番茄酱不同,是加糖、油等加工而成)。在此类产品的配料中,除了水和番茄泥,含量最高的就是糖了,一般在15%~25%,最高可达30%以上。 番茄酱中的番茄红素,确实比较丰富,但也不建议多吃。 速冲糊粉 超市卖的速冲糊粉,也是含糖大户。因为单纯的谷、豆等磨成的粉,口感不佳,甚至有一种五谷杂豆特有的“土腥味”。 因此,豆奶粉、藕粉、核桃粉等速冲糊粉类食品中,往往会加入很多糖来调整口感。有的产品中,糖甚至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购买时一定要多注意。 酸味零食 如山楂片、话梅等酸味零食,本身有机酸含量丰富,口感较酸,加工中需要加入大量糖,口感才能酸甜适宜。 有的山楂片中的糖,含量高达70%~80%;而话梅的中的糖含量,也不示弱,一般排在配料表第二位,仅次于梅子。 红烧鱼、鱼香肉丝 红烧肉、鱼香肉丝等其实都是高糖食物。很多人做菜喜欢用糖调味,尤其是餐馆里的厨师更是喜欢大量用糖提味。 一份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加糖25~30克。红烧肉要加40~50克,最高的是糖醋排骨和糖醋里脊,每份要加入75克左右的糖。 此外,一些加工肉制品,如肉干、肉脯里,也含有不少糖。 猕猴桃、柚子 让人意外的是,猕猴桃、柚子居然比西瓜的含糖量高。 别看西瓜吃起来甜,其实含糖量仅为4.2%;而猕猴桃吃起来较酸,含糖量却是10%。 含糖量在9%~13%之间的水果,还有苹果、杏、无花果、橙子、荔枝等。而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石榴等水果,含糖量超过了14%。 美食清单上是不是又划掉了很多? 一切都是为了更健康! 医学论坛网 cmt_1999
一、损伤分类 脊柱骨折病人中约有20%发生神经损伤。通常脊柱损伤越严重,脊髓损伤就越严重,但并不总是如此。另一方面,轻度脊柱损伤 往往不引起脊髓损伤,但有时也可以造成完全性神经功能障碍,有可能在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因为血管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脊髓损伤。 1、颈脊髓 A、颈脊髓最常见损伤为屈曲旋转脱位或骨折脱位,最好发部位为C5—6。 B、压缩性骨折。C5—6为最常见部位。此类损伤中只有半数病人造成损伤平面以下完全性神经功能障碍。 C、过伸型损伤最常见于伴有退行性改变的老年人脊柱,占颈椎损伤的30%左右。最常见于C4—5,最不稳定性损伤。大部分损伤是前面椎体和椎间盘与后面的增厚的韧带与黄韧带间的挤压,压迫脊髓,导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这些作用力的综合造成中央脊髓损伤。 2、胸腰脊髓 A、在这一水平大部分脊椎损伤为屈曲型旋转脱位或骨折脱位。最常见于T12—L1,造成上面的椎体较下面的椎体前移。这种损伤通常不稳定,常导致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功能的完全性障碍。 B、压缩性骨折常见,通常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损伤稳定,神经损伤少见。 3、过伸性损伤。少见,通常导致完全性脊髓损伤。 4、开放性损伤。可见于枪伤或刀伤。脊髓损伤可由于爆裂伤、也可由于子弹穿过或骨折片刺破脊髓所致。 二、神经损伤平面的确定 1、基本定义 皮区:指多个神经段(神经根)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皮肤区域。 肌节:指受每个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 神经平面: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用右侧感觉节段、左侧感觉节段、左侧运动节段、右侧运动节段这四个节段来判断神经平面。感觉和运动平面指具有身体两则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椎骨平面:指X线检查发现损害最严重的椎体平面。 不完全损伤:如果发现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这种损伤为不完全性损害,骶部感觉包括肛门粘膜皮肤联接处和深部肛门的感觉。运动功能检查是用手指肛检确定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 完全性损伤:指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部分保留区域(ZPP):指仍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最低神经平面、皮区和肌节。在最低正常平面以下发现受损感觉运动功能时,应记录身体两侧的部分保留区域的受累平面。本术语只用于完全通损伤。 骶部保留(Sacrsl Sparing)。脊髓损伤时最低的保留区域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因为此处的血液是由根动脉(Radicular arteries) 所供应。此处的感觉是由最低的骶段神经支配。因此,没有鞍区感觉者均为完全性能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完全丧失。 神经根逃逸:如果脊髓损伤至该节段并涉及到神经根,且该神经根没有还未分离时,可以有最接近的1—2个节段神经恢复。该水平的恢复是低位运动神经元的。 脊髓震荡: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病人。一般认为这种情况脊髓并没有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另一种假设认为脊髓功能丧失是由于短时间压力波所致。缓慢的恢复过程提示反应性脊髓水肿的消退。此型病人常见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采用深肌腱反射鉴定与脊髓节段相应的反射弧。C5:肱二头肌反射 C6:旋后肌反射 C7:三头肌反射 L3股四头肌反射 S1:腓肠肌反射 S2,3,4:球肛门反射 四肢瘫:指由于脊髓腔内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颈段运动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引起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不包括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截瘫:指椎管内神经组织的损伤造成脊髓胸、腰或骶段(不包括颈)的运动感觉功能损害或丧失。截瘫不涉及上肢功能,但根据损伤的平面可累及躯干、腿部和盆腔脏器。本术语包括马尾必圆锥的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2、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检查二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 0=缺失;1=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 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的顶部 C5—肘前窝的外侧面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1—肘前窝的尺侧面 T2—腋窝 T3—第三肋间 T4—第四肋间(乳线) T5—第五肋间(在T4与T6之间) T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T7—第七肋间(T6与T8之间) T8—第八肋间(T7与T9之间) T9—第九肋间(T8与T10之间) T10—第十肋间(肚脐水平) T11—第十一肋间(T10与T12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与L2之间上1/3处 L2—大腿前中部 L3—股骨内上髁 L4—内踝 L5—足背第三柘关节 S1—足跟外侧 S2—掴窝中点 S3—坐骨结节 S4—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 感觉检查:选择项目—位置觉和深压痛觉,只查左右侧的食指和拇指。 3、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 解剖基础—与脊髓节段相关的骨骼肌。 C1—C3:颈肌 C4:膈肌和斜方肌 C5:三角肌、肱二头肌 C6:桡侧腕伸肌 C7三头肌和指总伸肌 C8:指总屈肌 T1:手内动肌(指手的小肌群) T2至T12:肋间肌 T7—L1:腹肌 L2:髂腰肌、股内收肌 L3:股四头肌 L4:内侧帼绳肌、胫前肌 L5:外侧帼绳肌、胫后肌、腓骨肌 S1:趾总伸肌、足拇伸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S2:趾总屈肌、足拇屈肌 S2,3,4:膀胱与直肠下段 确定运动平面主要检查下列肌肉: 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 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 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 S1—踝柘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运动检查:选择项目—(1)膈肌(2)三角肌(3)外侧掴绳肌。 肌力分为无、减弱或正常。 每个节段的神经根支配一块以上的肌肉,同样大多数肌肉受一个以上神经节段支配。运动平面指的是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以肌力至少为3级的那块关键肌确定运动的平面,但要求该平面以上那个节段支配的关键肌肌力必须是正常的(4—5级)。 4、ASIA损害分级 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5、脊髓损伤水平与功能预后 损伤水平/最低位有功能肌肉/活动能力/生活活动能力 C4—5 膈、斜方、三角、肱二头/电动、特制轮椅驱动/完全依赖 C6 胸大、桡侧伸腕/轮椅驱动/中度依赖 C7—T1 肱三头、桡侧屈腕/轮椅实用、床轮椅/大部自理指屈伸、手内部肌/厕所、浴室间转移/可自开特殊改装汽车 T6 上部肋间肌、上部背肌/用连腰带的支架、扶拐步行/大部自理 带长腿支架扶拐步行 T12 腹、胸、背肌/带短腿支架、扶手杖/基本自理 L4 股四头肌/步行,不用轮椅/基本自理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英文名称 osteofaceialcompartmentsyndrome,OCS 常见发病部位 前臂掌侧,小腿,足背等 常见病因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病因 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骨折后外固定石膏或夹板长时间压迫。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处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 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①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②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麻痹(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征之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 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
紧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尤为高发。作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法的金标准,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手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手术方式已经十分成熟,但手术及围手术期的很多操作细节问题仍是很多专家大腕争论的热点。 为此,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经过对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AAOS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术治疗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于2016年4月发表于JBJS(Am.)杂志。指南已获北美关节镜学会(AANA)和军事矫形外科学会(SOMOS)等多个学会的支持。 完整的指南内容可自以下链接获取:http://www.aaos.org/uploadedFiles/PreProduction/Quality/Guidelines_and_Reviews/SMOAK%20CPG__12.4.15.pdf BMI 作为危险因素: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肥胖患者TKA术后的效果欠佳。 推荐强度:强烈 ★★★★ 糖尿病作为危险因素: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在TK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推荐强度:一般 ★★★☆ 慢性疼痛作为危险因素: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有些慢性疼痛患者TKA术后自觉症状改善较少。 推荐强度:一般 ★★★☆ 抑郁症/焦虑作为危险因素: 有限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和/或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TKA术后自觉症状改善较少。 推荐强度:有限 ★★☆☆ 肝硬化/丙肝作为危险因素: 有限的证据表明:肝硬化或丙肝的患者在TK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推荐强度:有限 ★★☆☆ 术前物理治疗: 有限的证据表明:TKA术前在监督下进行体育锻炼可能会改善术后的疼痛及身体机能。 推荐强度:有限 ★★☆☆ 延迟进行TKA手术: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延迟8个月进行TKA手术不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推荐强度:一般 ★★★☆ 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和安慰剂相比,在TKA术中行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可减轻疼痛及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推荐强度:强烈 ★★★★ 外周神经阻滞: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手术应用外周神经阻滞可减轻术后疼痛及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推荐强度:强烈 ★★★★ 神经阻滞麻醉: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和全麻相比,TKA手术应用神经阻滞麻醉可以优化部分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推荐强度:一般 ★★★☆ 止血带:减少出血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术中应用止血带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推荐强度:一般 ★★★☆ 止血带:术后疼痛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术中应用止血带可以增加术后早期的疼痛。 推荐强度:强烈 ★★★★ 止血带:术后功能 有限的证据表明:TKA术中应用止血带会使得术后早期功能减退。 推荐强度:有限 ★★☆☆ 氨甲环酸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对于没有已知禁忌症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TKA术后出血量及术后输血的必要性。 推荐强度:强烈 ★★★★ 抗生素骨水泥 有限的证据表明:初次TKA术中无需常规在骨水泥中加入抗生素。 推荐强度:有限 ★★☆☆ CR假体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应用PS假体和CR假体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聚乙烯胫骨平台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膝关节置换术可以应用全聚乙烯胫骨平台也可以应用组合式的胫骨平台,其疗效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髌骨置换:疼痛及功能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术中无论是否行髌骨置换,术后的疼痛及功能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髌骨置换:再次手术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与TKA术中不进行髌骨置换相比,TKA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减少手术5年后的累积性再手术次数。 推荐强度:一般 ★★★☆ 骨水泥固定的胫骨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的胫骨假体相比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术中应用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固定的胫骨假体,其术后的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相同。 推荐强度:强烈 ★★★★ 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和胫骨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和胫骨假体相比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或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和胫骨假体,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相同。 推荐强度:一般 ★★★☆ 假体全部采用骨水泥固定与采用混合固定(股骨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相比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无论TKA术中的假体全部采用骨水泥固定还是混合固定(股骨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其术后的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相同。 推荐强度:一般 ★★★☆ 假体全部采用非骨水泥固定与采用混合固定(股骨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相比 有限的证据表明:无论TKA术中的假体全部采用非骨水泥固定还是混合固定(股骨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相同。 推荐强度:有限 ★★☆☆ 双侧同期行TKA手术 有限的证据表明:对于70岁及70岁以下的患者,或ASA评分1-2级的患者,同时行双侧TKA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推荐强度:有限 ★★☆☆ UKA:翻修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对于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而言,与UKA相比,TKA可以降低术后的翻修率。 推荐强度:一般 ★★★☆ UKA:DVT及麻醉下手法推拿 有限的证据表明:对于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而言,与TKA相比,UKA可以降低术后DVT和麻醉下手法推拿的发生率。 推荐强度:有限 ★★☆☆ UKA与截骨矫形术相比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对于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而言,UKA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相比,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推荐强度:一般 ★★★☆ 外科导航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手术可以不用术中导航,因为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患者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器械:疼痛和功能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无需应用患者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器械,因为对于TKA手术而言,与应用常规手术器械相比,无论是疼痛还是术后功能均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患者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器械:输血和并发症 中度证据表明:无需应用患者个性化定制的手术器械,因为对于TKA手术而言,与传统仪器相比,输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推荐强度:一般 ★★★☆ 引流管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手术可以不用引流管,因为在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方面均无差异。 推荐强度:强烈 ★★★★ 冰敷装置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冰敷装置并不改善手术疗效。 推荐强度:一般 ★★★☆ CPM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CPM装置并不改善手术疗效。 推荐强度:强烈 ★★★★ 术后运动:住院天数 高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手术当日即开始康复治疗可以缩短住院天数。 推荐强度:强烈 ★★★★ 术后运动:疼痛和功能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手术当日即开始康复治疗与术后1天才开始康复治疗相比,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推荐强度:一般 ★★★☆ 术后早期在监督下的体育锻炼计划:功能 中等强度的证据表明:TKA术后的前2个月内,在监督下的体育锻炼计划可以改善身体机能。 推荐强度:一般 ★★★☆ 术后早期在监督下的体育锻炼计划:疼痛 有限的证据表明:TKA术后的前2个月内,在监督下的体育锻炼计划可以减轻疼痛。 推荐强度:有限 ★★☆☆ 术后晚期在监督下的体育锻炼计划:功能 有限的证据表明:TKA术后晚期,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强化的体育锻炼计划以改善身体机能。 推荐强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