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是消化道的“交通枢纽”,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关卡”,它连接着胆管和胰管,负责调控胆汁和胰液的排放进入肠道,对食物消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这里长了肿物(如腺瘤或早期癌),轻则引发黄疸、腹痛、消化不良,重则堵塞胰胆管,使得胆汁、胰液排出受阻,可能引发黄疸、胰腺炎甚至癌变风险!65岁的孙先生因反复腹痛,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处长了一个6cm大小的肿瘤,病理结果提示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当地的外科医生建议进他行外科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孙先生了解到这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后,陷入了恐惧中,“肿瘤切除,需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创伤太大了,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孙先生实在不能接受如此巨大的手术,经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手术的方法帮患者保留器官,他及家人立刻来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门诊咨询相关治疗方案。钟教授和他的MDT团队为孙先生进行全面综合检查后分析:孙先生的病灶来源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区,可以尝试内镜下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尽量保留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孙先生及其家属对于该诊疗方案非常满意,表示一定积极配合。孙先生在期待和紧张中,终于等到了内镜手术的这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中,上演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手术“盛宴”。钟芸诗教授首先利用EUS这一“侦察利器”,对肿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如同为病变部位做了一次精细的“断层扫描”,它能清晰地判断肿物的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组织的关系,为后续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提供关键依据。紧接着,ESD技术闪亮登场,钟教授如同施展“魔法”,在病变处肛侧精准注射靛胭脂生理盐水,刹那间,肿物如同被施了“抬举咒”,迅速凸显,为手术操作营造出清晰、宽敞的空间,随后,他手持电刀,凭借超凡的手感与精湛技艺,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雕刻家,精准切除病灶,每一刀都恰到好处,在彻底铲除肿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而ERCP技术在这场手术“交响乐团”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钟教授凭借对人体复杂管道系统的深刻理解与炉火纯青的操作技巧,熟练地通过切开刀将胆管、胰管成功插管,恰似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精准找到通路,精准无误地置入规格适配的胆管支架和胰管支架,确保术后胆汁和胰液的引流顺畅无阻,如同为消化系统的“管道网络”重新梳理秩序,有效预防了术后胆管梗阻、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整个手术过程,钟芸诗教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各项技术协同配合,一气呵成,展现出他深厚的专业底蕴与令人赞叹的内镜操作实力。传统外科手术曾是主要治疗手段,如今,内镜下切除技术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以其独特优势,颠覆了传统治疗格局。十二指肠乳头病变内镜切除,是现代医学内镜技术的一个高难度领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完美整合了EUS(内镜超声检查术)、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及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综合能力,凭借其精湛的内镜技术,用内镜这一特殊的“手术刀”,精准地切除病变,保障患者的健康,为十二指肠乳头肿物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拿到术后病理报告的孙先生彻底放下心来,报告显示病灶已经发展为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癌变,但已内镜下完整切除,达到内镜治愈,不需要追加外科手术。孙先生术后状态恢复良好,数天便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下地活动。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提示内镜下切除创面恢复良好,未见病灶复发。经过长期随访,孙先生无肿瘤复发,且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肿物,无论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都不得不对患者腹部“动刀”。开腹手术往往需要切开一道长达15-25厘米甚至更长的切口,这一刀不仅切断了腹壁肌肉、神经和血管,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术后还会留下一道触目惊心的瘢痕,患者通常需要数周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即便采用腹腔镜手术,也需在腹部打开3-5个0.5-2厘米的小切口,对腹壁的损伤依然不可忽视。外科手术虽可达到完整切除,但术后胆瘘、胰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易合并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同时,手术对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术后患者消化功能紊乱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内镜下切除技术,借助人体自然腔道,直达十二指肠乳头病变部位,巧妙地避开了对腹腔内环境的直接干扰,在人体自然腔道内进行操作,极大地降低了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由于对胃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保护良好,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迅速,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住院时间大幅缩短,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手术过程本身,更在于其术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附加价值”。钟芸诗教授团队能够在内镜下巧妙重塑十二指肠乳头,精准修复其功能,最大程度还原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结构与功能。这一创新举措使得术后出血率大幅降低,胰腺炎发生率显著减少,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几率也得到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内镜手术过程中及术后,一旦出现出血等突发状况,钟芸诗教授可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内镜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为患者的手术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进一步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此外,为了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局部病灶复发率,钟芸诗教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配合采用射频消融技术。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如同在病变区域“布下天罗地网”,对残留的潜在病变细胞进行精准“打击”,有效遏制了肿瘤的复发,为患者的长期健康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十二指肠乳头肿物内镜下切除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微创优势、卓越疗效和创新理念,为广大患者带来重获健康的希望曙光。它不仅是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生动体现,更是无数患者摆脱病痛折磨、重归美好生活的坚实依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这一交通要塞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专家介绍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老张今年73岁,平时爱遛弯、喝两口小酒,可最近3个月,他连一口馒头都咽不下去。去医院一查,不仅咽部长了红枣大小的肿瘤,往下走食管里长了个更大的肿瘤,快堵住了大半个吃饭“通道”。医生告诉他:“病灶位置在脖子附近的咽喉及食管,手术要切喉、切食管,可能一辈子插胃管。”老张懵了——不治,命可能没了;治了,活着却再也不能痛快吃口饭,这算哪门子治病?一、 令人担忧的下咽癌与食管癌 1. 下咽癌:隐匿的健康杀手 下咽处在喉咙下方,连接着口腔、鼻腔和食管,是食物和空气进入身体的“必经之路”。下咽癌(又称喉咽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吞咽疼痛会越来越严重,吃东西变得困难,声音也可能变得嘶哑,甚至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由于下咽周围都是重要的身体结构,如喉部、气管、食管等,一旦癌变,肿瘤很容易侵犯周围组织;下咽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是主要手段,术后可能出现咽瘘 、吞咽困难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并发症,结合其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仅为30%-35%,这给治疗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导致预后较差。2.食管癌:进食障碍的“元凶” 食管,上自下咽,下至食管胃结合部,可分为颈段、胸段及腹段三部分。 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约32万例,其中颈段食管癌最“难缠”——肿瘤紧贴咽喉、气管,传统治疗要么“大动干戈”切器官,要么靠放化疗“赌运气”。早期食管癌患者,进食时可能会感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者有轻微的哽噎感。然而,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从难以咽下干的食物,逐渐发展到连半流质、流质食物都无法下咽,还可能伴有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食管癌的发病与长期食用过热、过辣、腌制食物,遗传因素以及食管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二、下咽癌+食管癌的传统治疗:保命还是保生活质量?1.手术治疗是目前进展期下咽癌及食管癌治疗的标准方式:如全喉咽、全食管切除术等过程:切掉病变食管、喉咽,用胃或肠子“重塑”消化通道。 后遗症:可能失去吞咽和说话能力,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 2.根治性放化疗效果:完全消灭肿瘤的概率不到30%。 代价:食管可能变成“硬管子”(狭窄),喝口水都疼;甚至“打洞”到气管(食管瘘),反复肺炎。 难以想象,同时患下咽癌及食管癌的老张,心情将会吓坏到怎样? 经多方打听,老张从病友口中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针对这些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可帮助病友保命、保器官!抱着一丝希望,老张千里迢迢赶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找到钟芸诗教授。钟教授当即为老张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及磁共振、CT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周围的器官。老张被当地医生吓怕了,坚决拒绝手术。钟教授请来他的MDT团队,口腔科、五官科、肿瘤科、内镜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如果老张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化疗和免疫治疗,如果病灶缩小,有时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经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老张有可能还是得做手术……专家们与老张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老张当即态度坚定地选择保留咽喉、保留食管,拒绝外科手术,随即便开始在中山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免疫等综合治疗。 对于一些发现时病情较为严重的下咽癌和食管癌患者,比如肿瘤体积较大,或者已经侵犯到周围重要组织,直接进行手术切除难度极大,甚至无法切除。这时候,转化治疗就发挥作用了。转化治疗主要通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法,让原本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缩小体积、降低分期,从而变得可以手术切除。可以说,转化治疗就像是为肿瘤“瘦身”,让它从一个难以对付的“大块头”,变成一个相对容易处理的“小目标”,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三、新战术:化疗免疫“打辅助”,内镜微创“补刀” 这套新策略就像“精准拆弹”:先用药物削弱肿瘤,再用内镜“挖地雷”,三步搞定: 第1步:化疗+免疫治疗——给癌细胞“断粮”化疗药(如紫杉醇、顺铂):直接毒杀快速分裂的癌细胞。 免疫药(如PD-1抑制剂):撕掉癌细胞的“隐身衣”,让免疫细胞“追杀”残余敌人。 效果:约50%患者肿瘤明显缩小,从“苹果”缩成“枣核”(如老张的肿瘤从堵塞管腔近2/3周退缩为不到管腔1/2周的疤痕)。 第2步:内镜手术——胃镜下“挖”出肿瘤工具:一根带摄像头和微型电刀的细管(胃镜)。 过程: 1. 胃镜找到肿瘤,注射“生理盐水”把病灶“鼓起来”; 2. 用电刀像“剥葡萄皮”一样,把肿瘤从食管壁上完整剥离; 3. 创面处理,无需缝合,2-3天就能吃饭! 优势:不切食管、不伤喉,术后几乎无疤痕。 第3步:免疫维持——给身体上“防盗锁”术后根据具体病理报告,继续化疗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用免疫药再“巡逻”1-2年,把躲藏的癌细胞“清扫”干净,复发风险直降50%! 时间转瞬即逝,经过规范化的化疗+免疫综合治疗,定期复查后,老张下咽及食管的肿瘤显著退缩,只剩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瘢痕了。钟教授结合最终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经MDT团队综合讨论后,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为老张进行下咽及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逐步完整剥离,切除了病灶。几天后,病理报告送到了老张手中:“镜下见少量炎性细胞,未找到残余肿瘤细胞,切缘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这意味着老张终于摆脱了下咽癌及食管癌。钟教授热情地祝贺老张,并叮嘱他别忘了后续继续规范化免疫治疗,并且需要每三个月来医院复诊:“虽然肿瘤已经切干净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老张连连点头。术后1周,老张恢复得与常人无异。 后续2年的规律随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咽部肿瘤及食管肿瘤复发的迹象。 如今的老张,每天照常喝粥、吃软面条,遛弯时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当初要是切了喉,切了食管,我现在就是个‘哑巴’喽!后半辈子还得与胃管常相守喽!” 随着近年来肿瘤治疗理念及药物的发展,多项研究发现中晚期下咽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这种情况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下咽癌、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一部分符合适应证、对生活治疗要求极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治疗方式,切除后进行密切随访,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及其MDT团队,常规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尤其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朱女士因持续5个月排便不尽感,来到当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离肛门2cm处长了一个巨大的粘膜下肿瘤,病变累及直肠15cm。经过电子肠镜、超声内镜及腹部磁共振等影像学综合评估,考虑该病变为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肿瘤直径大,病变位置又紧邻肛门,若行传统的外科手术,朱女士将面临永久失去肛门功能的问题,后半辈子将和“粪袋”一起生活,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朱女士开始四处求医,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肛门功能的治疗办法。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张先生身上,他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这个肿瘤位于距肛门4cm的地方,不仅累及肠段9.6cm,同时累及前列腺。面对可能失去肛门功能和排尿失禁的风险,张先生也在寻找保留肛门功能的治疗方法。 幸运的是,他们听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解决这类问题,于是他们立刻前往就诊。钟教授详细地了解两位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检查评估,并运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直肠粘膜下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确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结合全面评估后的病情和患者强烈的保肛意愿,钟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为两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先使用伊马替尼药物治疗,然后通过内镜手术切除肿瘤,以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 在钟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的指导下,两位患者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定期进行肠镜、超声肠镜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朱女士在服用伊马替尼9个月后发现肿瘤缩小至原来的3/10;而张先生在转化治疗后8个月复查发现肿瘤明显缩小。经MDT团队综合评估认为现在是进行内镜手术切除肿瘤的最佳时机。 两位患者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了肠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术,术后创面应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进行内镜下缝合。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肿瘤退缩,切缘为阴性,无肿瘤细胞残留。两位患者术后恢复整体良好,很快就出院了。目前,他们仍在定期复查,朱女士手术后已经两年多了,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张先生同时联合切除了部分肿瘤累及的前列腺,没影响排尿功能! 专家指出,微创手术代表着以最小的创伤,解决疾病大问题,体现着以人为本和为患者着想的精神。如今,患者器官保留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解决疾病大问题的同时,保留患者器官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成为医生关注的重点。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病变体积和定位相关。大部分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忽视病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相较于胃和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直肠间质瘤较为罕见,约占全部胃肠道间质瘤的5%,但其恶变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相关治疗指南指出无论病灶体积大小,术前活检确诊为直肠间质瘤的均需要行手术进行完整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位于低位直肠的巨大间质瘤行常规的外科手术难以保留肛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而经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可作为转移或者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辅助治疗方式。研究提示患有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过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可缩小到服药前体积的30%-50%,为肛门功能的保留带来希望。 钟芸诗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对于诊治消化道重要部位的巨大间质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病变多位于低位直肠、胃底、贲门、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咽喉等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风险较高部位。这些患者均受益于术前伊马替尼转化治疗使病灶缩小,联合内镜下微创技术进行完整的病灶切除,从而在治愈性切除病灶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且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咽是消化系统器官之一,作为颈部的一部分,连接口腔、鼻腔至食管和气管交界,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具有吞咽、呼吸、保护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鸣作用。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对发音起辅助作用。下咽又称喉咽,下咽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95%)为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梨状窝区,出易黏膜下播散、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且容易侵犯颈部其他重要结构。手术分为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和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可能出现咽瘘、吞咽困难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并发症。因此当林先生听到“手术有可能咽喉部保不住,可能术后说不出话”时,他迫切的希望治疗的同时,能把咽喉部保住……“手术做好,以后我说不出话怎么办?钟教授,打听到您有好的治疗方法,快救救我吧……”林先生心急如焚地走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的诊室。他因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去家附近的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下咽部长了肿瘤,建议他住院手术,但听到医生说“肿瘤位置不好,切除后,有可能咽喉部保不住,可能术后说不出话……”的时候,林先生怎么也接受不了,他拒绝手术,多方打听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经为多位咽喉癌病友们成功保住了咽喉,便立刻前去就诊。 钟教授为林先生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及磁共振、CT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周围的器官。林先生坚决拒绝手术。钟教授请来他MDT团队,口腔科、肿瘤科、内镜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如果林先生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如果病灶缩小,有时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经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林先生有可能还是得做手术……专家们与林先生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林先生态度坚定地选择保留咽喉,拒绝外科手术,随即便开始在中山医院接受为期半年的新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定期治疗、复查,经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林先生下咽部的肿瘤最后只剩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瘢痕了。钟教授结合最终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经MDT团队综合讨论后,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为林先生进行下咽部肿瘤内镜下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完整剥离,切除了病灶。几天后,病理加急报告送到了林先生手中:“镜下见少量残余肿瘤细胞簇,切缘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这意味着林先生终于摆脱了下咽癌。钟教授热情地祝贺林先生,并叮嘱他别忘了每三个月来医院复诊:“虽然肿瘤已经切干净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林先生连连点头。术后1周,林先生恢复得与常人无异。后续2年的规律随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咽部肿瘤复发的迹象。 随着近年来肿瘤治疗理念及药物的发展,多项研究发现中晚期下咽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这种情况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食管癌、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一部分符合适应证、对生活治疗要求极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治疗方式,切除后进行密切随访,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及其MDT团队,常规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尤其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还好做了体检。”这是朱先生由衷的感叹,58岁的朱先生在体检胃镜时,竟然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有一个巨大的黏膜下肿瘤,有4cm大小。拿到结果后朱先生赶快就诊,当地的外科医生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个部分,作为小肠的起始段,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全长呈“C”字形弯曲,包绕胰头。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的腔面,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由于十二指肠的解剖位置复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较大,包括部分胰腺、邻近的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及空肠上端,并且需做胆总管、胰管、胃和空肠的吻合。朱先生了解到这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后,陷入了恐惧中,“肿瘤切除,需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创伤太大了,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朱先生实在不能接受如此巨大的手术,经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手术的方法帮助患者保留器官。这给朱先生带来了一丝希望,他及家人立刻赶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门诊咨询相关治疗方案。 钟教授详细了解朱先生的病情,结合病史资料,首先为朱先生进行了超声胃镜下的穿刺活检,证实朱先生十二指肠的肿瘤病理为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为常见的消化道间质瘤有恶性倾向,且10%-30%为恶性肿瘤,如若单纯进行保守治疗,通常仅能限制肿瘤生长,而无法完全阻断,若间质瘤持续增长,通常较难保护肝胰壶腹和胰腺功能。所以临床上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多采取内镜及外科手术治疗。 钟教授为朱先生进行全面综合检查后分析:朱先生的病灶来源于十二指肠降部,靠近十二指肠乳头,固有肌层的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病灶较大接近4cm,内镜下手术难度极大。因此钟教授首先建议朱先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朱先生考虑到手术创伤大,切除范围广,并发症多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他态度坚决,强烈要求内镜下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尽量保留十二指肠功能。考虑到朱先生及家属的意愿,钟教授和他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分析病情,为朱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十二指肠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朱先生及其家属对于该诊疗方案非常满意,表示一定积极配合。 在钟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的指导下,朱先生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胃镜、超声胃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 朱先生根据治疗方案,积极配合疗程,在服用“伊马替尼”3个月后,再次来我院进行综合检查评估,发现肿瘤明显缩小。根据胃镜、超声内镜和增强CT等各项相关检查报告,钟教授和他的MDT团队详细综合评估后,一致认为:朱先生的肿瘤经过药物治疗,目前已经明显缩小,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够保留一部分十二指肠及乳头的功能。这一消息和朱先生及家人沟通后,朱先生及全家人都非常感谢钟教授和他的团队,朱先生在期待和紧张中,终于等到了内镜手术的这天。 事实证明朱先生的紧张完全是多余的,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中,消化内镜的镜头仿佛是钟教授手臂的延伸,电刀精准而优雅的将肿瘤逐步剥离,至全层切除,利用尼龙绳配合金属夹技术对切除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手术终了,周围观摩的医生还沉浸在钟教授的精湛技艺中…… 几天后,拿到病理报告的朱先生彻底放下心来,报告显示病灶已经完全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部分肿瘤细胞退变现象,NIH危险度评估为中等危险度。朱先生术后状态良好,继续持续服用“伊马替尼”以预防肿瘤复发。 术后3个月朱先生随访,综合检查评估后提示,内镜下肿瘤切除创面恢复良好,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经过长期随访复查,朱先生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且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 相较于其他位置的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由于特殊的位置,使其有两点特征:一是若位于乳头附近,则可能压迫乳头造成胆管堵塞,后续导致黄疸,胰腺炎等严重后果;二是外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难度高,手术切除范围较大,需要切除部分胰腺、胃、十二指肠等多个部位,病人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容易合并相关并发症。钟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创新性的提出先药物转化治疗,病灶缩小后,再进行内镜手术的转化治疗理念,给了患者避免外科大手术的机会,为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间质瘤无法进行内镜下手术的患者带了福音。 伊马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药物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明显,能够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及限制进展迅速的肿瘤等目的。因此,伊马替尼对于消化道巨大难以内镜微创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既往研究层曾报道术前短期应用伊马替尼可以使约70%的患者降低肿瘤代谢水平和减少肿瘤血流;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凋亡,且细胞凋亡程度与应用伊马替尼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同时,本中心发现对于巨大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配合严格的全面随访方案,肿瘤体积可最小缩小术前体积的30%,且呈现明显的血供减少现象。因此,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严格随访及微创切除技术,为具有类似疾病和疑虑的患者带来了同时保证疾病治愈和生活质量的“双优”策略。 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治疗效的问题,采用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的革新治疗理念,在为患者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达到治愈性切除病变,配合后续药物的治疗和密切随访,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周女士因持续5个月具有排便不尽感,来到当地医院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离肛门2cm处长了个巨大的粘膜下肿瘤,病变累及直肠10cm。经过电子肠镜,超声内镜及腹部核磁共振等影像学的综合评估,考虑该病变为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该肿瘤不仅巨大,且位于超低位直肠,若行传统外科手术,则将面临永久失去肛门功能的问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周女士接受不了后半辈子和“粪袋”一起生活,倾向于尝试一切办法,在治愈性切除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因此,全家人及亲戚、朋友都开始四处寻访,终于打听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内镜微创解决类似问题,便第一时间来到了钟教授门诊。钟教授详细地了解周女士病情及其意愿,依据周女士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检查评估,并运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该超低位直肠粘膜下病变进行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肿瘤是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质瘤。在全面评估周女士的病情后,考虑到周女士及家属强烈的保肛意愿,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周女士的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在了地下,并表示一定严格配合治疗。 在钟教授及其MDT团队的指导下,周女士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肠镜、超声肠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周女士在服用伊马替尼9个月后,复查发现肿瘤明显缩小,综合评估肿瘤体积减小至原来的3/10。 经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且能够达到保留肛门功能的目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一台肠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手术顺利进行,钟教授娴熟、自如、快速、精准地全层切除了直肠肿瘤,利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技术对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整个手术仅半小时余,标本取出时刻,掌声全场响起……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肿瘤退缩,切缘为阴性,无肿瘤细胞的残留。这意味着周女士在保留了肛门功能的前提下,顺利从体内拿走了肿瘤。术后周女士整体状况良好,3天后顺利出院。 经过长时间的随访,周女士直肠肿瘤无复发、无转移,且肛门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 专家提示: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中的Cajal间质细胞,具有恶性倾向。GIST具有10%-30%的恶性倾向,恶性程度与病变的体积与定位相关,但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致患者忽视病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相比于胃和小肠GIST,直肠GIST较罕见,约占全部GIST的5%,但恶变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相关治疗指南指出直肠GIST无论体积大小,应在进行超声内镜和MRI后活检,以完整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靶向药物治疗为辅。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较大的低位直肠GIST在常规外科手术中难以保留肛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伊马替尼经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可作为转移或直径较大难以切除GIST的首选辅助治疗方式。多篇研究发现患有较大难以切除GIST的患者通过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能明显观察到肿瘤明显缩小,甚至缩小至服药前体积的30%。 因此,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提出,针对位于消化道重要部位的较大GIST,例如位于低位直肠肛门附近及胃贲门附近的巨大GIST,可采用伊马替尼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配合规律随访和个性化的诊疗方式,经评估选择适当的时间点采用内镜下微创技术进行完整病灶切除,从而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革新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理念,力求为患者争取保留肛门功能的机会的前提下,运用快速发展的内镜下微创技术治愈性切除病变。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李先生因进食梗阻感至当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及胃底处可见一约76cm的巨大黏膜下隆起病灶,超声胃镜提示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镜、超声胃镜及腹部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该病变主要向胃腔外突出,且内部可见坏死区,综合考虑贲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如此巨大的胃部贲门处肿瘤,传统的外科手术是既往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外科手术创伤巨大,且胃体贲门处是人体消化道组成的重要部分,永久失去贲门功能将会导致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及胃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李先生及其家属仍希望能够找到在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的治疗方法。李先生及其家属询问了多处相关专家的建议,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药物结合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此类问题,通过远程网络问诊与钟教授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流。钟教授评估患者现存问题及诉求后,建立其来到中山医院进行进一步详细检查和综合评估,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李先生尽可能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对该巨大的胃贲门黏膜下肿瘤进行完整的切除。钟教授详细了解李先生的病情,为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从而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评估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确定该病灶的性质,钟教授利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该黏膜下病变进行活检取材,病理提示肿瘤是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质瘤。考虑到李先生及家属强烈要求保留胃贲门的意愿,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李先生及其家属对于该诊疗方案非常满意,表示一定积极配合。 在钟教授及其MDT团队的指导下,李先生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胃镜、超声胃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在规范服用药物6个月后,李先生复查胃镜、超声胃镜及腹部增强CT等检查,结果提示该病灶较前缩小1/2。经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够保留一部分贲门的功能。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李先生进行内镜下贲门肿瘤全层切除手术。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利用尼龙绳配合金属夹技术对切除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该贲门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部分肿瘤细胞退变现象,NIH危险度评估为中等危险度。李先生术后状态良好,继续持续服用伊马替尼以预防肿瘤复发。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提示内镜下全程切除创口恢复良好,未见病灶复发。经过长期随访,李先生无肿瘤复发及转移,且贲门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胃部是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占全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的50%-60%,其中以胃中上部最为多见。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及内镜下微创切除等,以达到胃肠道间质瘤的R0切除。相比于胃部其他位置的肿瘤,位于贲门这一特殊解剖部位的巨大间质瘤增加了手术方式选择的难度。传统外科手术能够保证肿瘤的R0切除,但术后贲门功能丧失可能导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由于贲门位于食管及胃部的交接处,该位置的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操作难度大及肿瘤破裂导致进展转移可能的风险。同时,由于解剖学位置的影响,肿瘤位置越靠近贲门处,定位更加困难,切除难度越大。因此,传统手术在治疗贲门处胃肠道间质瘤时往往会同时切除食管及部分胃,具有术后食管狭窄、胃贲门入口处狭窄及胃部分组织受到损伤的风险,需要重复外科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无论对于患者的身体、精神或者经济上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并且,术后可能出现严重进食困难、贫血及食物反流等需要长期反复医疗干预才能得到缓解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伊马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药物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明显,能够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及限制进展迅速的肿瘤等目的。因此,伊马替尼对于消化道巨大难以内镜微创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既往研究层曾报道术前短期应用伊马替尼可以使约70%的患者降低肿瘤代谢水平和减少肿瘤血流;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凋亡,且细胞凋亡程度与应用伊马替尼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同时,本中心发现对于巨大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配合严格的全面随访方案,肿瘤体积可最小缩小术前体积的30%,且呈现明显的血供减少现象。因此,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严格随访及微创切除技术,为具有类似疾病和疑虑的患者带来了同时保证疾病治愈和生活质量的“双优”策略。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治疗效的问题,采用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的革新治疗理念,在为患者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达到治愈性切除病变,配合后续药物的治疗和密切随访,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64岁的孙大爷在女儿陪同下走进钟芸诗教授的诊室,二人都愁容满面。孙大爷吃米饭的时候偶尔会觉得有哽咽感,已经3个多月了,以为多喝点水就没事了,近一个月以来这种症状明显加重。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连忙回来带孙大爷去医院做了个胃镜,医生一看报告立刻面色凝重地告诉他们,孙大爷得了食管癌,要尽快开刀,而且因为病灶的位置太高,手术需要把食管上方的喉也切掉。孙大爷和女儿考虑再三,仍然无法接受这一治疗方案。多方打听,他们听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为多位食管癌病友们成功保住了食管,便立刻前来就诊。 在钟芸诗教授的安排下,孙大爷进一步做了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胸部CT、PET/CT等全面检查,庆幸的是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胸腔内的器官。钟教授读着报告对孙大爷说道:“如果您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我们有些病人做完这些治疗之后病灶会明显缩小,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我们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您可能还是得做手术。”孙大爷和女儿表示,他们很愿意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争取一个不做手术的机会。于是钟教授邀请来MDT团队: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专家们一起分析病情,为孙大爷制定了综合的治疗方案。 孙大爷随即在中山医院开始了新辅助放、化疗加免疫治疗。5个月之后再次综合复查评估,胃镜下食管肿瘤明显缩小,只剩一个凹凸不平的疤痕,胸部CT显示,治疗前发现肿大的淋巴结也消失了。钟教授的MDT团队再次详细、综合评估后,告诉孙大爷病灶已经基本退缩,现在可以在内镜下切除了。在全面的术前检查之后,孙大爷终于等来了内镜手术的这一天。 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正娴熟地为孙大爷进行内镜下食管肿瘤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病理加急报告显示病灶里已经没有存活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孙大爷终于摆脱了食管癌。随后每3个月一次的规律复查也没有出现肿瘤复发的迹象。 随着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已获得较大提高。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食管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包括肺部炎症、吻合口瘘、乳糜胸、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每一种都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许多食管癌患者为中老年人,常伴有心肺疾病等合并症,进行食管切除术的风险较高。因此,对部分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治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多项研究发现,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1/3的患者病灶会完全消失,专业术语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与之相反,这些患者如果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不仅不会更高,反而更有可能因为手术并发症死亡。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因此,钟芸诗教授的食管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器官、基本不影响食管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食管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食管癌的病人保食管、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令王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前的噩梦又会再次袭来。王先生2年前因直肠癌进行了外科手术,术后2年复查发现直肠癌复发。王先生回想过去两年的经历,肿瘤切除后,造口还纳又要再次手术,又要再次经历这些,内心十分痛苦。更令王先生绝望的是,如果这一次再进行手术治疗,将会保不住肛门,以后会随身携带一个“粪袋子”生活。王先生保肛意愿强烈,经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曾帮助多位超低位直肠癌的病友通过内镜微创治疗的方式保住了肛门,这给王先生带来了一丝希望,便来到了钟教授门诊就诊。钟教授详细了解王先生的病情,也明白王先生已经对外科治疗方案较为熟悉,此次就诊的目的是希望保命的同时,能够保住肛门,有尊严的生活。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综合分析,钟教授耐心的与王先生沟通治疗方案:“从检查结果来看,您术后复发的肿瘤较大,直接进行内镜切除较为困难,有术后残留的风险,建议外科手术”。王先生就把自己想法再次与钟教授沟通,“钟教授,您能不能救救我,能不能保住性命的同时,也帮我把肛门保住,我的直肠已经开过1次手术了,这次再开,肛门肯定没办法保住了……”钟教授继续和王先生沟通“如果您不想再次外科开刀,想保命、保肛门,目前有一种新的治疗理念——“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就是术前通过放化疗等方式,先“转化”肿瘤,把大肿瘤转成小肿瘤,将不能微创治疗的肿瘤,转化为可以微创治疗的肿瘤,以达到手术切除甚至根治的结果。您目前保肛意愿强烈,但复发的肿瘤较大,可以通过放化疗的方式,先将复发肿瘤缩小,再行内镜治疗。根据内镜下切除肿瘤的病理结果,再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当然有可能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治疗效果欠佳,您可能还是得做手术。”听到这个方案,王先生急切地说:“感谢钟教授,我非常愿意接受这个治疗方案,一定积极配合治疗。”随后,钟教授联系MDT团队,结合王先生的病情,为王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数月后,王先生结束了MDT团队制定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经综合复查评估后,发现肿瘤较前明显缩小,经钟教授MDT团队再次综合分析、评估判断,考虑可以内镜下手术切除。和王先生及家属沟通后,钟教授为王先生及时安排了内镜手术。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王先生进行内镜下直肠吻合口复发病灶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抬举黏膜,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内镜治疗较外科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短短几天,王先生便可以正常排便,肛门的功能并未受损。在出院后门诊复诊时,钟教授告诉了王先生更令他高兴的消息,术后放化疗后行内镜治疗的病灶,术后病理提示病灶里已经没有存活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王先生终于摆脱了直肠癌,无需进一步追加手术,肛门成功保住了。但需要定期来钟教授处复诊,MDT团队继续为他保驾护航。听到这些,王先生全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连声感谢钟教授。肿瘤原部位复发的理想疗法是手术或放疗,这意味着医生可以直接移除或利用放射线来处理或消灭肿瘤。对于特殊部位,如超低位直肠的肿瘤,手术治疗涉及到患者能否保肛,这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的“转化治疗”,近年来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带来的巨大希望。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只密切随访复查,但在这些密切随访复查的患者中,有25%会在2年内出现直肠肠壁内的肿瘤复发。因此,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肛门”的两全其美。“转化治疗”使一些原本无法微创治疗的肿瘤转化为了可微创治疗,无论是原发肿瘤还是复发肿瘤,通过综合评估,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再通过内镜切除,既为患者解除了疾病困扰,又保留了肛门的功能,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更让患者更有尊严的活。 对于复发的超低位直肠肿瘤,也可以通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联合内镜下切除,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肛门、基本不影响直肠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复发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直肠和肛门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肛、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感谢钟教授!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们全家的大救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的内镜诊室里,孙叔叔带着全家老小给钟教授深深的鞠躬!“5年前要不是您冒着风险给我做内镜手术,要不是您给我制定的后续治疗方案,别说保不住我的肛门了,连我这条老命也保不住啊……”时间回到5年前,患有数十年严重肺气肿的孙叔叔,因便血在当地最权威的医院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直肠距肛缘3cm的位置长了个2cm的肿瘤,等活检结果出来后,孙叔叔脸都白了:“腺癌”,便越发透不过气来。当地的医生严肃地和孙叔叔沟通,“老孙,您这个毛病不太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位置太低,需要切除肛门的同时,在肚子上做个造瘘。但是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您的慢阻肺实在是太严重了,外科手术风险极大。实在不行,就不手术了,做做放化疗。您再和家里人商量商量。要实在有顾虑的话,就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再看看”。孙叔叔的老毛病肺气肿已经和这家权威的医院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好多次都是从鬼门关里被拉回来的。“老了老了得了这个病,肛门都保不住,还得挂个粪袋子在身上,那不整天都是臭的?还有我的这个肺,唉,我自己清楚,手术开刀,肛门是保不住了,这条老命,这次估计也保不住了……”孙叔叔一下子绝望了。经过子女们的劝说,医生朋友们也帮他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经为多位复杂的低位直肠癌病友们通过最为微创的内镜切除方式,成功地保住了肛门、保住了命。孙叔叔和全家人便立刻前去就诊。教授分析病情,精心设计,化解难题钟教授认真详细地了解孙叔叔的病情,很快安排了一系列的检查。拿着综合的检查结果,钟教授耐心地和孙叔叔沟通:“您的疾病目前诊断明确,超低位直肠癌,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开刀手术,切除直肠肛门的同时,在肚子上做永久性的人工肛门造瘘。但您肺的情况不太乐观,手术风险极大。”“钟教授,您帮帮忙,您这不是有更先进、更微创的治疗方法吗?您看看还能不能保住肛门,能不能保住我这条老命。外科手术,我这条老命估计是经不起折腾了……”孙叔叔急切地说。“如果您目前不考虑外科手术,根据您的检查结果:目前肿瘤还局限在直肠局部,相对比较浅,还没有侵犯到肠壁的外表面,也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您还可以通过更为微创的方式,内镜下把病灶完整地切除掉,根据术后的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追加进一步手术或放化疗等等…… 内镜下切除病灶,相对外科手术比较,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减少,还可以保留脏器的完整结构和功能……您看的还比较及时,还有机会采取这种以微创的内镜治疗方式。类似的病人我们做的也比较多”。钟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孙叔叔讲解,并邀请来MDT团队:普外科、肿瘤科、麻醉科、呼吸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与孙叔叔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最终,孙叔叔及家人态度坚定地拒绝外科手术,选择内镜下切除病灶。 教授认真准备,精心手术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孙叔叔进行内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快速、精准、完整、全层地切除了直肠肿瘤,并顺利的内镜下完整缝合,整个手术过程不到20分钟……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数天,孙叔叔的排便功能恢复得与常人无异。术后的病理结果回示:“直肠腺癌,肿瘤细胞深达固有肌层,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孙叔叔再次拒绝了追加外科手术。钟教授的MDT团队为孙叔叔详细地制定了进一步的放化疗治疗方案。孙叔叔积极地配合完成了进一步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根据综合治疗后复查的结果,钟教授热情地祝贺孙叔叔,“老孙,根据您的综合复查结果看,目前您已经摆脱直肠癌,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啊!需要密切定期来随访!”孙叔叔连连点头,“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会严格按照您的指示来复查”。孙叔叔后续4年多的规律随访过程中,再也没有发现直肠肿瘤复发的迹象。孙叔叔逢人便说:“钟教授真厉害!不仅成功地保住了我的肛门,连我这条老命也顺利的保住了……”。这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专家提示:直肠位于肠道的最末端,长15cm左右,上与乙状结肠相连,下与肛门相接。按照病灶与肛门的距离,直肠癌可以分为高位(距肛门10~15cm)、中位(距肛门5~10cm)和低位(距肛门≤5cm)直肠癌。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时,为了尽量确保手术切缘没有肿瘤细胞,一般要在病灶远端(即更靠近肛门的方向)至少4~5cm的部位进行切除。因此中低位直肠癌在进行根治性手术时,想要保留肛门是有一定困难的。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对于早期中低位直肠癌,也可以考虑内镜下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追加外科手术(挽救性外科手术)或放化疗等。对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是标准治疗方案。手术带来了很高的长期生存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直肠的解剖结构,导致部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不佳。据统计,23%的直肠癌根治术为切除肛门的“Miles”手术,这就意味着五分之一的直肠癌患者不得不切除肛门,在腹部造一个“人工肛门”,一生都要带着造瘘袋生活。而剩下五分之四的直肠癌患者虽然没有切除肛门,却有20~50%可能出现长期而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便意急迫、频繁排便、肛门失禁等症状,它们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探索外科手术以外的其他挽救性治疗方案大量涌现。有较多国内外文献统计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追加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并不比追加手术差。二者的局部复发率均在4%左右,远处转移率则处在4~7%之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T2期直肠癌(肿瘤浸润到固有肌层的直肠癌,可以理解为更接近“中期/局部进展期”的“早期直肠癌”)比T1期直肠癌(肿瘤只浸润到黏膜下层)的局部复发率高,这意味着肿瘤浸润越深,接受辅助放化疗后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越高。但好消息是,局部复发的患者中,80-90%都可以通过再追加挽救性手术实现治愈。所以内镜下切除肿瘤后,先做辅助放化疗、等复发了再做手术,有可能为患者争取到一个免除外科手术的机会;如果不幸在放化疗后出现复发,仍然可以采取追加手术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多个指南都改变了原有认知,说明如果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挽救性手术,可以进行辅助放化疗。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早期直肠癌患者,如果各种原因,患者拒绝或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在内镜下切除病灶同时,结合行辅助放化疗,也有可能达到与外科根治性手术同样的效果,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肛门”的两全其美。 内镜下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肛门、基本不影响直肠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内镜下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直肠和肛门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超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