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士因持续5个月排便不尽感,来到当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离肛门2cm处长了一个巨大的粘膜下肿瘤,病变累及直肠15cm。经过电子肠镜、超声内镜及腹部磁共振等影像学综合评估,考虑该病变为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肿瘤直径大,病变位置又紧邻肛门,若行传统的外科手术,朱女士将面临永久失去肛门功能的问题,后半辈子将和“粪袋”一起生活,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朱女士开始四处求医,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肛门功能的治疗办法。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张先生身上,他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这个肿瘤位于距肛门4cm的地方,不仅累及肠段9.6cm,同时累及前列腺。面对可能失去肛门功能和排尿失禁的风险,张先生也在寻找保留肛门功能的治疗方法。 幸运的是,他们听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解决这类问题,于是他们立刻前往就诊。钟教授详细地了解两位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检查评估,并运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直肠粘膜下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确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结合全面评估后的病情和患者强烈的保肛意愿,钟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为两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先使用伊马替尼药物治疗,然后通过内镜手术切除肿瘤,以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 在钟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的指导下,两位患者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定期进行肠镜、超声肠镜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朱女士在服用伊马替尼9个月后发现肿瘤缩小至原来的3/10;而张先生在转化治疗后8个月复查发现肿瘤明显缩小。经MDT团队综合评估认为现在是进行内镜手术切除肿瘤的最佳时机。 两位患者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了肠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术,术后创面应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进行内镜下缝合。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肿瘤退缩,切缘为阴性,无肿瘤细胞残留。两位患者术后恢复整体良好,很快就出院了。目前,他们仍在定期复查,朱女士手术后已经两年多了,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张先生同时联合切除了部分肿瘤累及的前列腺,没影响排尿功能! 专家指出,微创手术代表着以最小的创伤,解决疾病大问题,体现着以人为本和为患者着想的精神。如今,患者器官保留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解决疾病大问题的同时,保留患者器官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成为医生关注的重点。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病变体积和定位相关。大部分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忽视病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相较于胃和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直肠间质瘤较为罕见,约占全部胃肠道间质瘤的5%,但其恶变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相关治疗指南指出无论病灶体积大小,术前活检确诊为直肠间质瘤的均需要行手术进行完整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位于低位直肠的巨大间质瘤行常规的外科手术难以保留肛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而经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可作为转移或者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辅助治疗方式。研究提示患有较大且难以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过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可缩小到服药前体积的30%-50%,为肛门功能的保留带来希望。 钟芸诗教授领衔的器官保留MDT团队,对于诊治消化道重要部位的巨大间质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病变多位于低位直肠、胃底、贲门、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咽喉等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风险较高部位。这些患者均受益于术前伊马替尼转化治疗使病灶缩小,联合内镜下微创技术进行完整的病灶切除,从而在治愈性切除病灶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且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咽是消化系统器官之一,作为颈部的一部分,连接口腔、鼻腔至食管和气管交界,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具有吞咽、呼吸、保护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鸣作用。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对发音起辅助作用。下咽又称喉咽,下咽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95%)为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梨状窝区,出易黏膜下播散、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且容易侵犯颈部其他重要结构。手术分为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和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术后可能出现咽瘘、吞咽困难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并发症。因此当林先生听到“手术有可能咽喉部保不住,可能术后说不出话”时,他迫切的希望治疗的同时,能把咽喉部保住……“手术做好,以后我说不出话怎么办?钟教授,打听到您有好的治疗方法,快救救我吧……”林先生心急如焚地走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的诊室。他因声音嘶哑,咽部疼痛去家附近的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下咽部长了肿瘤,建议他住院手术,但听到医生说“肿瘤位置不好,切除后,有可能咽喉部保不住,可能术后说不出话……”的时候,林先生怎么也接受不了,他拒绝手术,多方打听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经为多位咽喉癌病友们成功保住了咽喉,便立刻前去就诊。 钟教授为林先生进行了内镜下的检查,及磁共振、CT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周围的器官。林先生坚决拒绝手术。钟教授请来他MDT团队,口腔科、肿瘤科、内镜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如果林先生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如果病灶缩小,有时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经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林先生有可能还是得做手术……专家们与林先生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林先生态度坚定地选择保留咽喉,拒绝外科手术,随即便开始在中山医院接受为期半年的新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定期治疗、复查,经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林先生下咽部的肿瘤最后只剩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瘢痕了。钟教授结合最终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经MDT团队综合讨论后,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为林先生进行下咽部肿瘤内镜下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完整剥离,切除了病灶。几天后,病理加急报告送到了林先生手中:“镜下见少量残余肿瘤细胞簇,切缘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这意味着林先生终于摆脱了下咽癌。钟教授热情地祝贺林先生,并叮嘱他别忘了每三个月来医院复诊:“虽然肿瘤已经切干净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林先生连连点头。术后1周,林先生恢复得与常人无异。后续2年的规律随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咽部肿瘤复发的迹象。 随着近年来肿瘤治疗理念及药物的发展,多项研究发现中晚期下咽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这种情况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食管癌、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一部分符合适应证、对生活治疗要求极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治疗方式,切除后进行密切随访,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及其MDT团队,常规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尤其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还好做了体检。”这是朱先生由衷的感叹,58岁的朱先生在体检胃镜时,竟然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有一个巨大的黏膜下肿瘤,有4cm大小。拿到结果后朱先生赶快就诊,当地的外科医生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个部分,作为小肠的起始段,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全长呈“C”字形弯曲,包绕胰头。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的腔面,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由于十二指肠的解剖位置复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较大,包括部分胰腺、邻近的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及空肠上端,并且需做胆总管、胰管、胃和空肠的吻合。朱先生了解到这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后,陷入了恐惧中,“肿瘤切除,需要做这么大的手术,创伤太大了,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朱先生实在不能接受如此巨大的手术,经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手术的方法帮助患者保留器官。这给朱先生带来了一丝希望,他及家人立刻赶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门诊咨询相关治疗方案。 钟教授详细了解朱先生的病情,结合病史资料,首先为朱先生进行了超声胃镜下的穿刺活检,证实朱先生十二指肠的肿瘤病理为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为常见的消化道间质瘤有恶性倾向,且10%-30%为恶性肿瘤,如若单纯进行保守治疗,通常仅能限制肿瘤生长,而无法完全阻断,若间质瘤持续增长,通常较难保护肝胰壶腹和胰腺功能。所以临床上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多采取内镜及外科手术治疗。 钟教授为朱先生进行全面综合检查后分析:朱先生的病灶来源于十二指肠降部,靠近十二指肠乳头,固有肌层的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病灶较大接近4cm,内镜下手术难度极大。因此钟教授首先建议朱先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朱先生考虑到手术创伤大,切除范围广,并发症多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他态度坚决,强烈要求内镜下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尽量保留十二指肠功能。考虑到朱先生及家属的意愿,钟教授和他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分析病情,为朱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十二指肠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朱先生及其家属对于该诊疗方案非常满意,表示一定积极配合。 在钟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的指导下,朱先生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胃镜、超声胃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 朱先生根据治疗方案,积极配合疗程,在服用“伊马替尼”3个月后,再次来我院进行综合检查评估,发现肿瘤明显缩小。根据胃镜、超声内镜和增强CT等各项相关检查报告,钟教授和他的MDT团队详细综合评估后,一致认为:朱先生的肿瘤经过药物治疗,目前已经明显缩小,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够保留一部分十二指肠及乳头的功能。这一消息和朱先生及家人沟通后,朱先生及全家人都非常感谢钟教授和他的团队,朱先生在期待和紧张中,终于等到了内镜手术的这天。 事实证明朱先生的紧张完全是多余的,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中,消化内镜的镜头仿佛是钟教授手臂的延伸,电刀精准而优雅的将肿瘤逐步剥离,至全层切除,利用尼龙绳配合金属夹技术对切除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手术终了,周围观摩的医生还沉浸在钟教授的精湛技艺中…… 几天后,拿到病理报告的朱先生彻底放下心来,报告显示病灶已经完全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部分肿瘤细胞退变现象,NIH危险度评估为中等危险度。朱先生术后状态良好,继续持续服用“伊马替尼”以预防肿瘤复发。 术后3个月朱先生随访,综合检查评估后提示,内镜下肿瘤切除创面恢复良好,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经过长期随访复查,朱先生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且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 相较于其他位置的胃肠道间质瘤,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由于特殊的位置,使其有两点特征:一是若位于乳头附近,则可能压迫乳头造成胆管堵塞,后续导致黄疸,胰腺炎等严重后果;二是外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难度高,手术切除范围较大,需要切除部分胰腺、胃、十二指肠等多个部位,病人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容易合并相关并发症。钟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创新性的提出先药物转化治疗,病灶缩小后,再进行内镜手术的转化治疗理念,给了患者避免外科大手术的机会,为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间质瘤无法进行内镜下手术的患者带了福音。 伊马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药物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明显,能够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及限制进展迅速的肿瘤等目的。因此,伊马替尼对于消化道巨大难以内镜微创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既往研究层曾报道术前短期应用伊马替尼可以使约70%的患者降低肿瘤代谢水平和减少肿瘤血流;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凋亡,且细胞凋亡程度与应用伊马替尼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同时,本中心发现对于巨大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配合严格的全面随访方案,肿瘤体积可最小缩小术前体积的30%,且呈现明显的血供减少现象。因此,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严格随访及微创切除技术,为具有类似疾病和疑虑的患者带来了同时保证疾病治愈和生活质量的“双优”策略。 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治疗效的问题,采用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的革新治疗理念,在为患者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达到治愈性切除病变,配合后续药物的治疗和密切随访,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周女士因持续5个月具有排便不尽感,来到当地医院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离肛门2cm处长了个巨大的粘膜下肿瘤,病变累及直肠10cm。经过电子肠镜,超声内镜及腹部核磁共振等影像学的综合评估,考虑该病变为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该肿瘤不仅巨大,且位于超低位直肠,若行传统外科手术,则将面临永久失去肛门功能的问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周女士接受不了后半辈子和“粪袋”一起生活,倾向于尝试一切办法,在治愈性切除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因此,全家人及亲戚、朋友都开始四处寻访,终于打听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内镜微创解决类似问题,便第一时间来到了钟教授门诊。钟教授详细地了解周女士病情及其意愿,依据周女士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检查评估,并运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该超低位直肠粘膜下病变进行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肿瘤是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质瘤。在全面评估周女士的病情后,考虑到周女士及家属强烈的保肛意愿,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周女士的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在了地下,并表示一定严格配合治疗。 在钟教授及其MDT团队的指导下,周女士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肠镜、超声肠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周女士在服用伊马替尼9个月后,复查发现肿瘤明显缩小,综合评估肿瘤体积减小至原来的3/10。 经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且能够达到保留肛门功能的目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一台肠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手术顺利进行,钟教授娴熟、自如、快速、精准地全层切除了直肠肿瘤,利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技术对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整个手术仅半小时余,标本取出时刻,掌声全场响起……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见肿瘤退缩,切缘为阴性,无肿瘤细胞的残留。这意味着周女士在保留了肛门功能的前提下,顺利从体内拿走了肿瘤。术后周女士整体状况良好,3天后顺利出院。 经过长时间的随访,周女士直肠肿瘤无复发、无转移,且肛门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 专家提示: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中的Cajal间质细胞,具有恶性倾向。GIST具有10%-30%的恶性倾向,恶性程度与病变的体积与定位相关,但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致患者忽视病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相比于胃和小肠GIST,直肠GIST较罕见,约占全部GIST的5%,但恶变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相关治疗指南指出直肠GIST无论体积大小,应在进行超声内镜和MRI后活检,以完整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靶向药物治疗为辅。由于直肠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较大的低位直肠GIST在常规外科手术中难以保留肛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伊马替尼经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可作为转移或直径较大难以切除GIST的首选辅助治疗方式。多篇研究发现患有较大难以切除GIST的患者通过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能明显观察到肿瘤明显缩小,甚至缩小至服药前体积的30%。 因此,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提出,针对位于消化道重要部位的较大GIST,例如位于低位直肠肛门附近及胃贲门附近的巨大GIST,可采用伊马替尼药物治疗使肿瘤缩小,配合规律随访和个性化的诊疗方式,经评估选择适当的时间点采用内镜下微创技术进行完整病灶切除,从而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了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革新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理念,力求为患者争取保留肛门功能的机会的前提下,运用快速发展的内镜下微创技术治愈性切除病变。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李先生因进食梗阻感至当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及胃底处可见一约76cm的巨大黏膜下隆起病灶,超声胃镜提示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镜、超声胃镜及腹部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该病变主要向胃腔外突出,且内部可见坏死区,综合考虑贲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如此巨大的胃部贲门处肿瘤,传统的外科手术是既往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外科手术创伤巨大,且胃体贲门处是人体消化道组成的重要部分,永久失去贲门功能将会导致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及胃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李先生及其家属仍希望能够找到在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的治疗方法。李先生及其家属询问了多处相关专家的建议,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可以通过药物结合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此类问题,通过远程网络问诊与钟教授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流。钟教授评估患者现存问题及诉求后,建立其来到中山医院进行进一步详细检查和综合评估,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李先生尽可能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对该巨大的胃贲门黏膜下肿瘤进行完整的切除。钟教授详细了解李先生的病情,为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检查,从而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评估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确定该病灶的性质,钟教授利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成功对该黏膜下病变进行活检取材,病理提示肿瘤是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质瘤。考虑到李先生及家属强烈要求保留胃贲门的意愿,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策略:采用伊马替尼药物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尝试在尽可能保留贲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李先生及其家属对于该诊疗方案非常满意,表示一定积极配合。 在钟教授及其MDT团队的指导下,李先生开始进行口服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并以3个月为一周期按时对该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胃镜、超声胃镜、影像学等综合检查,以评估药物治疗疗效。在规范服用药物6个月后,李先生复查胃镜、超声胃镜及腹部增强CT等检查,结果提示该病灶较前缩小1/2。经钟教授的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评估后,认为此时可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肿瘤进行切除,同时能够保留一部分贲门的功能。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李先生进行内镜下贲门肿瘤全层切除手术。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利用尼龙绳配合金属夹技术对切除术后的巨大创面安全地进行内镜下缝合。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该贲门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部分肿瘤细胞退变现象,NIH危险度评估为中等危险度。李先生术后状态良好,继续持续服用伊马替尼以预防肿瘤复发。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提示内镜下全程切除创口恢复良好,未见病灶复发。经过长期随访,李先生无肿瘤复发及转移,且贲门功能得到保留,生活质量良好。胃部是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占全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的50%-60%,其中以胃中上部最为多见。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及内镜下微创切除等,以达到胃肠道间质瘤的R0切除。相比于胃部其他位置的肿瘤,位于贲门这一特殊解剖部位的巨大间质瘤增加了手术方式选择的难度。传统外科手术能够保证肿瘤的R0切除,但术后贲门功能丧失可能导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由于贲门位于食管及胃部的交接处,该位置的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操作难度大及肿瘤破裂导致进展转移可能的风险。同时,由于解剖学位置的影响,肿瘤位置越靠近贲门处,定位更加困难,切除难度越大。因此,传统手术在治疗贲门处胃肠道间质瘤时往往会同时切除食管及部分胃,具有术后食管狭窄、胃贲门入口处狭窄及胃部分组织受到损伤的风险,需要重复外科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无论对于患者的身体、精神或者经济上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并且,术后可能出现严重进食困难、贫血及食物反流等需要长期反复医疗干预才能得到缓解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伊马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药物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明显,能够达到降低手术风险及限制进展迅速的肿瘤等目的。因此,伊马替尼对于消化道巨大难以内镜微创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既往研究层曾报道术前短期应用伊马替尼可以使约70%的患者降低肿瘤代谢水平和减少肿瘤血流;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凋亡,且细胞凋亡程度与应用伊马替尼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同时,本中心发现对于巨大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配合严格的全面随访方案,肿瘤体积可最小缩小术前体积的30%,且呈现明显的血供减少现象。因此,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配合内镜下严格随访及微创切除技术,为具有类似疾病和疑虑的患者带来了同时保证疾病治愈和生活质量的“双优”策略。钟芸诗教授及其胃肠道间质瘤MDT团队,综合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治疗效的问题,采用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的革新治疗理念,在为患者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达到治愈性切除病变,配合后续药物的治疗和密切随访,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器官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器官、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64岁的孙大爷在女儿陪同下走进钟芸诗教授的诊室,二人都愁容满面。孙大爷吃米饭的时候偶尔会觉得有哽咽感,已经3个多月了,以为多喝点水就没事了,近一个月以来这种症状明显加重。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连忙回来带孙大爷去医院做了个胃镜,医生一看报告立刻面色凝重地告诉他们,孙大爷得了食管癌,要尽快开刀,而且因为病灶的位置太高,手术需要把食管上方的喉也切掉。孙大爷和女儿考虑再三,仍然无法接受这一治疗方案。多方打听,他们听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为多位食管癌病友们成功保住了食管,便立刻前来就诊。 在钟芸诗教授的安排下,孙大爷进一步做了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胸部CT、PET/CT等全面检查,庆幸的是肿瘤还没有全身转移,也没有侵犯胸腔内的器官。钟教授读着报告对孙大爷说道:“如果您现在不想做手术,可以试一试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我们有些病人做完这些治疗之后病灶会明显缩小,甚至小到只剩下一个疤痕,我们综合评估后,可以在内镜下把缩小的病灶或疤痕切掉,让残余的病灶无处可逃。术后结合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但不是所有病人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病灶都能缩小,如果这些治疗效果不好,您可能还是得做手术。”孙大爷和女儿表示,他们很愿意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争取一个不做手术的机会。于是钟教授邀请来MDT团队: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专家们一起分析病情,为孙大爷制定了综合的治疗方案。 孙大爷随即在中山医院开始了新辅助放、化疗加免疫治疗。5个月之后再次综合复查评估,胃镜下食管肿瘤明显缩小,只剩一个凹凸不平的疤痕,胸部CT显示,治疗前发现肿大的淋巴结也消失了。钟教授的MDT团队再次详细、综合评估后,告诉孙大爷病灶已经基本退缩,现在可以在内镜下切除了。在全面的术前检查之后,孙大爷终于等来了内镜手术的这一天。 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正娴熟地为孙大爷进行内镜下食管肿瘤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病理加急报告显示病灶里已经没有存活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孙大爷终于摆脱了食管癌。随后每3个月一次的规律复查也没有出现肿瘤复发的迹象。 随着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已获得较大提高。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食管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包括肺部炎症、吻合口瘘、乳糜胸、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每一种都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许多食管癌患者为中老年人,常伴有心肺疾病等合并症,进行食管切除术的风险较高。因此,对部分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治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多项研究发现,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1/3的患者病灶会完全消失,专业术语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经过长期观察,这些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哪怕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也比较高。与之相反,这些患者如果再做手术,长期生存率不仅不会更高,反而更有可能因为手术并发症死亡。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让患者先接受放化疗(专业术语为“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检查评估病灶完全消失,或许就能避免外科手术,只用定期复查,等发现复发了再做手术,从而达到既保证长期疗效、又保证生存质量的目的。这种治疗理念被称为“器官保留策略”。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在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灶都能完全消失,更多的患者仍有肿瘤残留。按照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有肿瘤残留的患者仍然需要做外科手术。研究发现多数病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位于食管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仅少部分肿瘤细胞位于更深的肌层或食管周围淋巴结中,前者完全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技术安全根除。因此,钟芸诗教授的食管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器官”的两全其美。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器官、基本不影响食管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综合治疗食管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食管癌的病人保食管、保功能成为现实。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令王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前的噩梦又会再次袭来。王先生2年前因直肠癌进行了外科手术,术后2年复查发现直肠癌复发。王先生回想过去两年的经历,肿瘤切除后,造口还纳又要再次手术,又要再次经历这些,内心十分痛苦。更令王先生绝望的是,如果这一次再进行手术治疗,将会保不住肛门,以后会随身携带一个“粪袋子”生活。王先生保肛意愿强烈,经过亲戚朋友多方打听,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曾帮助多位超低位直肠癌的病友通过内镜微创治疗的方式保住了肛门,这给王先生带来了一丝希望,便来到了钟教授门诊就诊。钟教授详细了解王先生的病情,也明白王先生已经对外科治疗方案较为熟悉,此次就诊的目的是希望保命的同时,能够保住肛门,有尊严的生活。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综合分析,钟教授耐心的与王先生沟通治疗方案:“从检查结果来看,您术后复发的肿瘤较大,直接进行内镜切除较为困难,有术后残留的风险,建议外科手术”。王先生就把自己想法再次与钟教授沟通,“钟教授,您能不能救救我,能不能保住性命的同时,也帮我把肛门保住,我的直肠已经开过1次手术了,这次再开,肛门肯定没办法保住了……”钟教授继续和王先生沟通“如果您不想再次外科开刀,想保命、保肛门,目前有一种新的治疗理念——“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就是术前通过放化疗等方式,先“转化”肿瘤,把大肿瘤转成小肿瘤,将不能微创治疗的肿瘤,转化为可以微创治疗的肿瘤,以达到手术切除甚至根治的结果。您目前保肛意愿强烈,但复发的肿瘤较大,可以通过放化疗的方式,先将复发肿瘤缩小,再行内镜治疗。根据内镜下切除肿瘤的病理结果,再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当然有可能做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后,治疗效果欠佳,您可能还是得做手术。”听到这个方案,王先生急切地说:“感谢钟教授,我非常愿意接受这个治疗方案,一定积极配合治疗。”随后,钟教授联系MDT团队,结合王先生的病情,为王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数月后,王先生结束了MDT团队制定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经综合复查评估后,发现肿瘤较前明显缩小,经钟教授MDT团队再次综合分析、评估判断,考虑可以内镜下手术切除。和王先生及家属沟通后,钟教授为王先生及时安排了内镜手术。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王先生进行内镜下直肠吻合口复发病灶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抬举黏膜,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内镜治疗较外科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短短几天,王先生便可以正常排便,肛门的功能并未受损。在出院后门诊复诊时,钟教授告诉了王先生更令他高兴的消息,术后放化疗后行内镜治疗的病灶,术后病理提示病灶里已经没有存活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王先生终于摆脱了直肠癌,无需进一步追加手术,肛门成功保住了。但需要定期来钟教授处复诊,MDT团队继续为他保驾护航。听到这些,王先生全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连声感谢钟教授。肿瘤原部位复发的理想疗法是手术或放疗,这意味着医生可以直接移除或利用放射线来处理或消灭肿瘤。对于特殊部位,如超低位直肠的肿瘤,手术治疗涉及到患者能否保肛,这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的“转化治疗”,近年来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带来的巨大希望。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只密切随访复查,但在这些密切随访复查的患者中,有25%会在2年内出现直肠肠壁内的肿瘤复发。因此,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先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肛门”的两全其美。“转化治疗”使一些原本无法微创治疗的肿瘤转化为了可微创治疗,无论是原发肿瘤还是复发肿瘤,通过综合评估,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再通过内镜切除,既为患者解除了疾病困扰,又保留了肛门的功能,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更让患者更有尊严的活。 对于复发的超低位直肠肿瘤,也可以通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联合内镜下切除,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肛门、基本不影响直肠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复发的超低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直肠和肛门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病人保肛、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感谢钟教授!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们全家的大救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的内镜诊室里,孙叔叔带着全家老小给钟教授深深的鞠躬!“5年前要不是您冒着风险给我做内镜手术,要不是您给我制定的后续治疗方案,别说保不住我的肛门了,连我这条老命也保不住啊……”时间回到5年前,患有数十年严重肺气肿的孙叔叔,因便血在当地最权威的医院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直肠距肛缘3cm的位置长了个2cm的肿瘤,等活检结果出来后,孙叔叔脸都白了:“腺癌”,便越发透不过气来。当地的医生严肃地和孙叔叔沟通,“老孙,您这个毛病不太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位置太低,需要切除肛门的同时,在肚子上做个造瘘。但是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您的慢阻肺实在是太严重了,外科手术风险极大。实在不行,就不手术了,做做放化疗。您再和家里人商量商量。要实在有顾虑的话,就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再看看”。孙叔叔的老毛病肺气肿已经和这家权威的医院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好多次都是从鬼门关里被拉回来的。“老了老了得了这个病,肛门都保不住,还得挂个粪袋子在身上,那不整天都是臭的?还有我的这个肺,唉,我自己清楚,手术开刀,肛门是保不住了,这条老命,这次估计也保不住了……”孙叔叔一下子绝望了。经过子女们的劝说,医生朋友们也帮他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钟芸诗教授,曾经为多位复杂的低位直肠癌病友们通过最为微创的内镜切除方式,成功地保住了肛门、保住了命。孙叔叔和全家人便立刻前去就诊。教授分析病情,精心设计,化解难题钟教授认真详细地了解孙叔叔的病情,很快安排了一系列的检查。拿着综合的检查结果,钟教授耐心地和孙叔叔沟通:“您的疾病目前诊断明确,超低位直肠癌,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开刀手术,切除直肠肛门的同时,在肚子上做永久性的人工肛门造瘘。但您肺的情况不太乐观,手术风险极大。”“钟教授,您帮帮忙,您这不是有更先进、更微创的治疗方法吗?您看看还能不能保住肛门,能不能保住我这条老命。外科手术,我这条老命估计是经不起折腾了……”孙叔叔急切地说。“如果您目前不考虑外科手术,根据您的检查结果:目前肿瘤还局限在直肠局部,相对比较浅,还没有侵犯到肠壁的外表面,也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您还可以通过更为微创的方式,内镜下把病灶完整地切除掉,根据术后的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追加进一步手术或放化疗等等…… 内镜下切除病灶,相对外科手术比较,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减少,还可以保留脏器的完整结构和功能……您看的还比较及时,还有机会采取这种以微创的内镜治疗方式。类似的病人我们做的也比较多”。钟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孙叔叔讲解,并邀请来MDT团队:普外科、肿瘤科、麻醉科、呼吸科、胸外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与孙叔叔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最终,孙叔叔及家人态度坚定地拒绝外科手术,选择内镜下切除病灶。 教授认真准备,精心手术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娴熟地为孙叔叔进行内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快速、精准、完整、全层地切除了直肠肿瘤,并顺利的内镜下完整缝合,整个手术过程不到20分钟……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数天,孙叔叔的排便功能恢复得与常人无异。术后的病理结果回示:“直肠腺癌,肿瘤细胞深达固有肌层,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孙叔叔再次拒绝了追加外科手术。钟教授的MDT团队为孙叔叔详细地制定了进一步的放化疗治疗方案。孙叔叔积极地配合完成了进一步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根据综合治疗后复查的结果,钟教授热情地祝贺孙叔叔,“老孙,根据您的综合复查结果看,目前您已经摆脱直肠癌,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啊!需要密切定期来随访!”孙叔叔连连点头,“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会严格按照您的指示来复查”。孙叔叔后续4年多的规律随访过程中,再也没有发现直肠肿瘤复发的迹象。孙叔叔逢人便说:“钟教授真厉害!不仅成功地保住了我的肛门,连我这条老命也顺利的保住了……”。这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专家提示:直肠位于肠道的最末端,长15cm左右,上与乙状结肠相连,下与肛门相接。按照病灶与肛门的距离,直肠癌可以分为高位(距肛门10~15cm)、中位(距肛门5~10cm)和低位(距肛门≤5cm)直肠癌。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时,为了尽量确保手术切缘没有肿瘤细胞,一般要在病灶远端(即更靠近肛门的方向)至少4~5cm的部位进行切除。因此中低位直肠癌在进行根治性手术时,想要保留肛门是有一定困难的。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对于早期中低位直肠癌,也可以考虑内镜下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追加外科手术(挽救性外科手术)或放化疗等。对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是标准治疗方案。手术带来了很高的长期生存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直肠的解剖结构,导致部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不佳。据统计,23%的直肠癌根治术为切除肛门的“Miles”手术,这就意味着五分之一的直肠癌患者不得不切除肛门,在腹部造一个“人工肛门”,一生都要带着造瘘袋生活。而剩下五分之四的直肠癌患者虽然没有切除肛门,却有20~50%可能出现长期而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便意急迫、频繁排便、肛门失禁等症状,它们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探索外科手术以外的其他挽救性治疗方案大量涌现。有较多国内外文献统计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追加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并不比追加手术差。二者的局部复发率均在4%左右,远处转移率则处在4~7%之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T2期直肠癌(肿瘤浸润到固有肌层的直肠癌,可以理解为更接近“中期/局部进展期”的“早期直肠癌”)比T1期直肠癌(肿瘤只浸润到黏膜下层)的局部复发率高,这意味着肿瘤浸润越深,接受辅助放化疗后出现复发的可能性越高。但好消息是,局部复发的患者中,80-90%都可以通过再追加挽救性手术实现治愈。所以内镜下切除肿瘤后,先做辅助放化疗、等复发了再做手术,有可能为患者争取到一个免除外科手术的机会;如果不幸在放化疗后出现复发,仍然可以采取追加手术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多个指南都改变了原有认知,说明如果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挽救性手术,可以进行辅助放化疗。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早期直肠癌患者,如果各种原因,患者拒绝或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在内镜下切除病灶同时,结合行辅助放化疗,也有可能达到与外科根治性手术同样的效果,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肛门”的两全其美。 内镜下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肛门、基本不影响直肠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内镜下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直肠和肛门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超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任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怎么办,怎么办……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一辈子拖着个粪袋子生活……”,56岁的张先生心急如焚地走进钟芸诗教授的诊室。一个星期前他因为反复大便变细、便中带鲜血去家附近的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没想到竟在直肠距肛缘4cm的位置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菜花样肿瘤。当地的外科医生一拿到检查报告便十分严肃地建议张先生立即住院手术,但听到医生说“肿瘤位置太低,需要切除肛门做造瘘”的时候,张先生迫切的求治之心却犹豫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一想到以后自己不仅控制不了排便,还需要家里人每天帮忙护理造瘘口,便无法接受这一治疗方式。经多方打听,张先生听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曾经为多位低位直肠癌病友们成功保住了肛门,便立刻前去就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体检意识的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发展。长期以来,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但对那些离肛门口非常近的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5cm以内),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可能不得不切除肛门,在肚子上做永久性的人工肛门造瘘,终生戴着粪袋。毫无疑问,这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心理上也会受影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吗?教授分析病情,精心设计,化解难题钟教授详细了解了病情,认真聆听张先生的诉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肿瘤生长的深度,钟教授为张先生进行了肠镜下的超声检查,发现肿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大,但在深层还没有侵犯到肠壁的外表面,这一检查结果也得到了磁共振、CT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的证实。“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说明肿瘤生长得还比较局限,做放化疗很有希望让它缩小,我们再做一个内镜手术把原来的病灶完整切除掉,您就有可能再也不用做手术切肛门了。类似的病人我们做的比较多”。钟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张先生讲解,并邀请来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普外科、肿瘤科、内镜科、消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们一起为其分析病情,与张先生及家属深入沟通,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好坏。最终,张先生态度坚定地选择保留肛门。随即便开始在中山医院接受为期半年的新辅助放化疗。张先生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复查。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每次复查时他都高兴地得知肿瘤正在逐渐缩小,最后只剩一块凹凸不平的小瘢痕了。教授认真准备,精心手术钟教授结合超声内镜和CT的检查结果进行仔细评估,告诉张先生病灶已经基本退缩,现在可以进行内镜切除了。张先生激动万分,在完善术前检查之后,张先生终于等来了内镜手术的这一天。在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手术室,钟教授正娴熟地为张先生进行内镜下直肠肿瘤全层切除手术。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溶液,电刀切开病灶边缘,牙线牵引病灶组织,逐步全层、完整地剥离病灶。在周围观摩医生的掌声中,钟教授快速、精准地切除了原本肿瘤所在的部位。手术顺利结束,现场掌声一片……几天后,病理加急报告送到了张先生手中:“镜下见少量残余肿瘤细胞簇,切缘阴性,脉管内未见癌栓”。这意味着张先生终于摆脱直肠癌了。钟教授热情地祝贺张先生,并叮嘱他别忘了每三个月来医院复诊:“虽然肿瘤已经切干净了,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张先生连连点头。回家休养数天后,张先生的排便功能恢复得与常人无异。 后续2年的规律随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直肠肿瘤复发的迹象。 专家提示: 直肠位于肠道的最末端,长15cm左右,上与乙状结肠相连,下与肛门相接。按照病灶与肛门的距离,直肠癌可以分为高位(距肛门10~15cm)、中位(距肛门5~10cm)和低位(距肛门≤5cm)直肠癌。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时,为了尽量确保手术切缘没有肿瘤细胞,一般要在病灶远端(即更靠近肛门的方向)至少4~5cm的部位进行切除。因此中低位直肠癌想要保留肛门是有一定困难的。 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4期)的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方式是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等病灶缩小后再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随着这一标准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大约60%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更有20%左右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即使不做手术也达到治愈,这种情况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在此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观察-等待”的治疗方案,意思是如果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肿瘤退缩良好,而且各种检查都没发现存在肿瘤细胞残留,那么可以考虑不做手术,只密切随访复查,等到肿瘤复发了再做手术。 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等待”策略是可行的,与做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相比,进行“观察-等待”的患者长期生存情况同样良好。但“观察-等待”方案目前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数据统计显示,接受“观察-等待”方案的患者中,有25%会在2年内出现直肠肠壁内的肿瘤复发。 因此,钟芸诗教授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提出,如果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就对原来肿瘤生长的部位进行内镜下切除,那么“观察-等待”过程中的肿瘤复发率可能会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肿瘤治愈”与“保留肛门”的两全其美。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治疗过程微创、安全,不切肛门、基本不影响直肠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的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直肠和肛门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不受影响,生活质量十分满意。让超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保功能成为现实。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肛门微创手术专业学组、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息肉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胆胰疾病的诊治已经迈入了“内镜时代”,以往胆胰疾病大多要通过B超、CT、磁共振等诊断,通过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如今以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为代表的内镜技术已经逐渐体现出了在胆胰疾病诊治上的优势,并逐渐被广大群众熟知。然而,对少数患者来说,这些常见的诊治手段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无法精确诊断自己的病情。SpyGlass——胆胰疾病诊治的“第三只眼”,这时候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什么是SpyGlass?SpyGlass是一种超细的胆道内窥镜,可以通过十二指肠镜的活检孔道进入到胆管或胰管内,让医生能随时清晰地观察胆胰管区域,直视下观察、鉴别胆胰管的病变;并可以直视下取组织做病理检查,鉴别良恶性病变;甚至对于胆总管、胰管内巨大、多发的结石,可通过Spyglass进行激光碎石,对于胆管的一部分恶性肿瘤,SpyGlass还可以通过结合射频消融及光动力等技术进一步治疗,避免开腹手术。SpyGlass的受益者—刘奶奶83岁的刘奶奶因为小便明显发黄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胆总管占位”,胆红素明显升高达“350”多,需要进一步治疗。但刘奶奶年纪大、身体差、合并症多,有“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病情较重,当地医院建议刘奶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刘奶奶儿子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迫切地向钟教授求助帮助刘奶奶治病。钟教授详细了解刘奶奶病情后,立即制定了治疗方案:急诊给予刘奶奶行ERCP诊治。术中钟教授应用SpyGlass,发现胆总管上段出现不规则新生物,导致管腔狭窄明显,直视下给刘奶奶的病灶取了活检,明确病变为恶性肿瘤后,经与刘奶奶家属沟通后,钟教授为刘奶奶实施了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放置了胆道金属支架。术后刘奶奶黄疸明显下降,小便发黄明显减轻。第三天出院前复查,“胆红素”已经下降三分之一多。SpyGlass诊疗胆胰管结石 胆胰系统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ERCP的发展已经使非常多的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之苦,但有部分ERCP取石依旧存在一些难题:比如胆胰管结石残留难以显示、巨大复杂结石难以处理等等。在SpyGlass的直视下,能够精准地取出一些粘附在胆胰管壁上的结石,通过内镜下激光碎石帮助取出巨大结石,同时SpyGlass可以发现一些ERCP造影尚未显示的结石。种种病例提示SpyGlass 系统能够提高胆胰管结石的诊断率以及复杂胆胰管结石的治疗成功率。SpyGlass诊疗胆胰管狭窄及肿瘤 对于胆胰管的狭窄及占位性病变,目前大多通过ERCP引导下细胞刷检和细胞穿刺活检去诊断,存在灵敏度低,难以取得准确的结果,而治疗方面则大多需要外科手术,甚至在诊断难以明确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手术。而SpyGlass不仅可以直接看到病灶表面,能够对病灶的良恶性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更重要的是SpyGlass可以在直视下活检,精准的活检组织可以得到准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是后续治疗的基础,不管是及时开始恶性病变的治疗,还是避免良性病变不必要的治疗,对患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获益。 胆管恶性肿瘤有难以早期发现、放化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等特点,患者常因发现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SpyGlass还可以通过结合射频消融技术及光动力等治疗方法,为胆管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的更多的治疗机会。 虽然SpyGlass的优点很多,但是这项内镜直视下胆胰管的检查及治疗在大部分医院还未成为常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芸诗教授团队利用ERCP+SpyGlass技术,诊治胆胰管结石及胆胰管良恶性狭窄等疾病,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为长期饱受胆胰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精准、微创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不遗余力的将此项技术发展、推广,来造福广大患者。 专家介绍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