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病房里经常发生这种事,一大群肿瘤患者病人的家属围住医生问,这个该不该吃,那个该不该吃,那么到底肿瘤病人能吃什么呢?能吃海参鱼翅燕窝等大补的东西吗?能吃辛辣食物吗?四川人无辣不欢,但是在生病期间可以随意吃喝吗?关于“发物忌口”。目前对恶性肿瘤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一些患者在术后及放化疗后不久即告复发、转移。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复发、转移的原因是饮食不慎或“忌口”不严。一些地方相传鸡不能吃,鱼虾海货是“发物”,无鳞鱼不能吃等等。在不少古方中,根据药物的不同还记载有许多相应的“忌口”,有的还相当严格。但在临床工作中并没有遇到因“忌口”不严而致复发或恶化的肯定病例。有些早期患者手术根治效果较好,即使没有饮食上的“忌口”也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这说明将复发和转移完全归罪于“忌口”不严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忌口”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对此,适当的“忌口”还是需要的,但要反对那种过分强调“忌口”的行为。对肿瘤患者的“忌口”不宜太严,食谱也不宜太窄。有的人故弄玄虚,让患者无所适从,致使患者的营养状况日趋恶化,这是十分有害的。肿瘤病人的饮食不仅要关注其内容,还要考虑其爱好及进餐环境。吃自己喜爱的食物,可使胃液分泌增加,能促进食欲,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此外,进餐环境的优劣也可影响病人的食欲,应给病人创造愉快的进餐环境。肿瘤病人的饮食形式有普通饭、软饭、半流食与流食,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及消化、吸收能力分别给。如某些颈部手术后的病人在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咳,致使病人不敢进食,此时应给软饭或软干的半流食。颈部放射治疗病人唾液减少,咽喉干燥疼痛,吞咽困难,饮食应多带水分,并较清凉。由于肿瘤病人接受的治疗不同,在饮食上还要根据具体治疗方法给予恰当的饮食。如接受放疗及化疗的病人常会引起味觉异常、厌食,病人往往吃什么都变成苦味或味不正。处理的办法是:多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新鲜水果、蔬菜等;在食物中增加调味品;多做些色香味形都好的食物以引起食欲;餐前喝一小杯酸性饮料可起到开胃的作用,给病人补充适量的锌和复合维生素B,也可改善味觉,增加食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配合药物治疗为主,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也应该对应进行一定的饮食调整。手术后患者应该多吃高蛋白之品,如瘦肉、鱼肉、鸡蛋、牛奶、豆浆、豆腐、豆制品等,利于伤口的生长恢复。化疗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少吃多餐。病人同时多伴有骨髓抑制,血象低,应该多吃红枣、花生、枸杞子、菠菜、肝脏,或用黄芪、当归炖腔骨、排骨、棒骨汤等,利于提升白细胞、血色素。放疗患者由于热毒损伤,应该多吃清热养阴解毒之品,减轻放疗反应。如口腔癌、鼻咽癌等患者放疗时咽干、咽痛、吞咽困难的症状明显,此时应该多吃新鲜蔬菜、百合、银耳、梨、苹果、西瓜等,并以菊花、金银花、胖大海、麦冬、西洋参、生甘草等泡水代茶饮,有利于减轻症状。早晚用温盐水漱口。“医生,鸡蛋可以吃吗?”、“医生,海鲜可以吃吗?”诸如此类,这是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属经常会问的问题。中国人很讲究吃,也讲究忌口,这也是中医的关注。民以食为天,吃当然要讲究。那么得了癌症该怎样吃?有没有什么讲究?或者说癌症病人要不要忌口?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准确地回答,可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相关的研究很少,缺乏标准。尽管有很多相关的科普书籍,特别是很多营养专家的营养之道,这些当然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我的观点是,饮食要恰当讲究,但不必弄得过于复杂,分散有限的精力,有时还会把人弄得很累,不知所措。天天花那么多的时间折腾这个能不能吃,那个吃了能不能抗癌,还有所谓的防癌抗癌食谱,在我看来,多数并不十分靠谱,但老百姓却十分信这个,所以这种书籍很有市场,由此对老百姓的误导也很深。在每天应对的癌症病人和家属的咨询问题中,以及医疗查房工作中,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东西能不能吃?其实除了极少数的特别情况,癌症病人多数食品是可以吃的,关键是既不要“偏”也不要“过”,所谓不好的食品也只是相对的,不要偏食,所谓的好食品或补品也不能吃多了,均衡最重要。癌症患者的饮食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也就是不能走极端。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最喜欢问能不能吃这类问题?因为中医最讲究饮食忌口,老百姓也最流行生病要忌口,而西医则并不太讲究忌口,认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说得都有道理,所以应该综合这中医和西医的观点,也就是说,癌症病人应该要恰当对饮食有所讲究,要有合理的膳食选择,但没有必要严格忌口,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期间更是如此。饮食均衡、科学搭配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既保证身体所需营养的供应,又有利于病情得到控制。有的人认为癌症病人应该要全素饮食,我想如果不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目的,全素饮食不是最佳选择,并不利于营养的均衡供应,也不利于体力的恢复和病情控制。全素饮食不科学,而吃过多的肉类同样也是不科学的。还是那个原则,饮食要均衡,食谱不要太窄,要多样化。那么是不是说癌症病人饮食不需忌口?当然不能这样说,一般性忌口还是要的,比如要戒烟,最好不要饮酒,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油炸烧烤食物、不易消化食物等要少吃,最好是不吃,这种忌口是需要的。其他的日常饮食不必过于讲究这个不要吃那个不要吃,或者天天所谓的补品不离口。癌症病人饮食要均衡多样化,既要照顾到防癌需求,又要照顾到配合治疗需要。因此,对于正在癌症治疗的病人,由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手术后可能身体比较虚弱、化放疗导致的恶心呕吐或食欲下降,为了恢复体力,在均衡多样化饮食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性的特别营养要求,建议根据当时身体情况、正在进行的治疗,遵从专科医生的意见。
鼻咽癌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特殊地域和种族分布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北非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世界平均发病率低于1/10万,中国2009年世标发病率为2.54/10万,死亡率1.35/10万。高发区广东省四会市2010年世标率为26.49/10万,其中男性38.95/10万,女性14.01/10万,男性是女性的1.4~2.0倍,又是唯一冠以地名“广东瘤”的肿瘤。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2012年WHO估计全球新发鼻咽癌8.6万人,死亡5.1万人,其中80%来自亚洲,5%来自欧洲,中国每年新发约3.3万人(38%),死亡2.0万人(40%)。中国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高发区集中于起源广西最终汇入珠江的西江流域。 国际肿瘤登记组织的资料显示,1980年以前50年中国和东南亚的鼻咽癌发病率没有明显改变。但近30年来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美国洛杉矶华人鼻咽癌发病率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香港过去20年(1980-1999)下降30%。新鲜蔬菜摄入增加,咸鱼和烟草消费的降低可能是部分原因,非广东籍的移民的增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治疗技术的改进,香港鼻咽癌死亡率下降了50%。中国三次全死因数据显示鼻咽癌死亡率下降明显,国内武汉、上海等低发区也观察到发病和死亡的下降趋势,但高发区广东四会、广西苍梧20~25年(1978/1982-2002)发病率分析显示发病率稳定,死亡率轻微下降。广东中山市1970-2007年的资料显示,鼻咽癌发病趋势没有变化,男性世标率27.5/10万,女性11.3/10万。 根据其肿瘤细胞不同的分化状态,鼻咽癌组织学WHO分型有三类:Ⅰ类,分化型角化性鳞癌(25%的北美鼻咽癌;2%的中国南部鼻咽癌);Ⅱ类,非角化性癌(12%的北美鼻咽癌;3%的中国南部鼻咽癌);Ⅲ类未分化型(63%的北美鼻咽癌;95%的中国南部鼻咽癌)。WHO的Ⅱ、Ⅲ类可以归结为未分化型鼻咽癌(UNCT),它们发病与EB病毒相关,有相似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中山市38年趋势研究显示,鼻咽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改变。鼻咽癌筛查方法的研究和评价 鼻咽癌的病因学是复杂的,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EB病毒感染和暴露于化学致癌剂。1976年Henle等人在鼻咽癌患者中发现VCA-IgA、EA-IgA,同年香港的研究发现,VCA/IgA在鼻咽癌患者中血清阳性率达93.2%,因此提出了EB病毒特异性IgA抗体用于鼻咽癌诊断和筛查的设想。 我国鼻咽癌筛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曾毅最早建立免疫酶法检测血清VCA-IgA的筛查方法,1978年首先在鼻咽癌高发区广西梧州开始对年龄在40~59岁的1.2万人进行筛查,结果VCA/IgA阳性率为5.3%(抗体滴度≥1∶10),VCA/IgA阳性再检测EA/IgA,VCA/IgA阳性人群中检出13例鼻咽癌,EA/IgA阳性中检出9例NPC。1990年根据广东中山、四会和广州9.8万人的筛查研究结果,提出了鼻咽癌高危人群的概念,早诊率约为60%。常用的免疫酶法进行血清学筛查,存在VCA/IgA阳性标准不一(≥1∶5或≥1∶10),阳性率差别大,阳性预测值低(0.11%~0.53%),高危人群的标准复杂,且没有国家批准的检测试剂,自动化程度低,影响了该筛查方法的广泛实施,在筛查示范点外地区难以开展。 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展,免疫酶法等逐步被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抗体取代,后者有助于检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同时,EB病毒抗体谱的研究不断突破,应用于临床检查的EB病毒抗体越来越多,联合检查两个以上抗体逐渐取代了VCA/IgA单抗体检测。程伟民等采用ELISA首次检测血清中EBNA1/IgA、EBNA1/IgG和Zta/IgG抗体水平,三者组合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为93%和92%。柳青和Liu等提出用Logistic回归来综合两个EB病毒诊断指标的信息,利用预测概率进行辅助诊断,达到同时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效果,简化了血清学高危人群的定义,筛选的优化组合方案EBNA1/IgA+VCA/IgA,联合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到95.3%和94.1%。据此,2011版《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采用了该鼻咽癌筛查技术方案。 鼻咽癌筛查除了EB血清学检测,近年血浆EBVDNA也有少量应用研究。香港分析1318人血浆EBV DNA并随访,2年内确诊3例鼻咽癌均为EBV DNA阳性,认为EBV DNA是鼻咽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中山、四会EB病毒血清学高危的825人研究结果显示,血浆EBV DNA检测是早期诊断中的有效指标,但早期鼻咽癌漏诊率约为18%。印度尼西亚的289例鼻咽刷样本EBV DNA研究显示,诊断鼻咽癌和监测病情优于血浆EBV DNA和EB病毒血清学。血浆EBV DNA试剂成本比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贵,约为后者的3倍,筛查性能并不优于血清学抗体检测,因此在大人群中初筛中难于应用。我国鼻咽癌早诊早治的现行方案 目前国际上没有定型的鼻咽癌筛查方案,鼻咽癌筛查主要在中国进行。 2011版方案:在鼻咽癌高发区,对30~69岁当地居民,采用头颈部检测及EB病毒壳抗原(EBVCA/IgA)和EB病毒核抗原抗体(EBNA1/IgA)检测作为初筛手段。EBVCA/IgA和EBNA1/IgA阳性或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应连续随访两年;头颈部检查疑似鼻咽癌患者,EB病毒抗体阳性并有鼻咽癌家族史者,以及EB病毒抗体检测判为高危者,应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必要时病理活检。2008-2010年,广东中山和四会2.8万人采用新的EB病毒血清学组合方案筛查,检出41例NPC,人群检出率0.14%,早诊率为68%,漏诊率<5%。 目前鼻咽癌筛查方案的间隔期是3年,即阳性人群每年血清学随访,阴性人群三年筛查一次。这种筛查间隔是基于分析以往免疫酶法人群筛查随访结果得出的,新筛查方案的性能优于以往方案,因此需要重新评估筛查间隔,延长随访时间,得出达到最佳卫生经济学成本效果的间隔期。 鼻咽癌筛查筛查成本约37元/人,发现1例早期病例费用为3.6万元,早期发现病例指数(EDCI)是1.71(与2009年国人GDP相比)。与食管癌、肝癌相比,鼻咽癌筛查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是鼻咽癌发病率较低。但WHO有关成本-效果的标准指出EDCI在1~3之间都是有效的。因此,高发区的鼻咽癌早诊早治点应当坚持,并逐步扩大筛查覆盖人群,达到控制鼻咽癌的目的。 鼻咽癌筛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筛查对象依从性差,目标人群的参筛率低于30%,且男性依从性更低。男性的发病率一般是女性的2~3倍,男性参筛率低,大大减低了筛查效果。EB病毒血清学筛查假阳性偏高,以及Elisa试剂的不稳定性也影响了筛查的效果。展望 早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90%以上,但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早期诊断不易,多年来门诊早诊率依然小于20%。鼻咽癌筛查可以提高早诊率至70%以上,未来在高发区广泛推行鼻咽癌筛查方案,完全可能将我国目前鼻咽癌的死亡率再降低35%。作者:季明芳 中山市人民医院来源:《肿瘤医学论坛》
鼻咽癌误诊的原因及对策( 陈晓钟 肿瘤医学论坛)鼻咽癌好发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对于放化疗较敏感,早期患者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随着疾病进展,疗效明显下降,特别是T4N3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由于普通大众对鼻咽癌这一疾病不了解,再加上鼻咽癌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并且鼻咽部位置隐秘,不易检查,鼻咽癌初诊误诊率较高,导致鼻咽癌患者延误诊断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期偏晚。本期对鼻咽癌常见误诊、原因及对策做一阐述,以供参考。鼻咽癌常见误诊 临床上最常见的误诊诊断分别是“中耳炎”、“鼻(窦)炎”和“颈淋巴炎”,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他的误诊疾病包括颈部良性肿块、神经痛、颈部淋巴结结核、颈椎病、鼻腔息肉、咽喉炎等十余种。由于鼻咽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很多常见疾病如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临床表现相同,因此容易导致误诊。 有鼻咽癌患者因为“回吸性血涕”被当作“咯血”而反复就诊于呼吸科,导致误诊长达4年之久。而侧壁起源的肿瘤最易压迫和/或阻塞咽鼓管导致患侧的中耳积液,而初诊医生常常忽视“单侧性”的特点,而诊断为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而行“鼓膜穿刺”等治疗,导致误诊。这一误诊情况在本研究中非常明显,因“耳鸣、耳闷”等耳部症状就诊的患者误诊率高达71.4%,与非鼻咽部特异性症状就诊的误诊率接近。而肿瘤进一步向咽旁间隙侵犯可累及翼内外肌、下颌神经甚至咬肌,导致张口障碍及下巴区麻木感。口腔科医生往往误诊为颞下颌关节炎或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而肿瘤向前生长导致鼻塞、鼻涕甚至鼻出血时,往往不进行鼻咽部检查而诊断为“鼻炎、鼻窦炎”,甚至有医生体检已发现鼻腔新生物时诊断为“鼻腔肿瘤”而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中才发现肿瘤大部来之鼻咽而最终确诊。而肿瘤向上生长,可沿破裂孔、卵圆孔等孔道侵入颅内,特别是海绵窦区,引起神经症状。最常见的是外展神经麻痹引起的双眼复视,向患侧视物时明显,单眼视物则正常。进一步可引起滑车神经、动眼神经的麻痹。而肿瘤向后上侵犯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如舌体活动障碍、舌肌萎缩、声音嘶哑以及轻度吞咽功能障碍。而肿瘤向后下方发展偶有累及第一脊神经引起相应支配区疼痛。这些患者常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眼科,而初诊医生很少会考虑鼻咽部肿瘤可能而误诊为“神经炎、神经痛”,甚至个别医生仅根据不全的影像诊断为颅内肿瘤。因此对于鼻咽周围解剖结构非常熟悉才能对知道鼻咽癌的各种症状“之所以然”,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国内鼻咽癌90%以上为非角化型癌,分化较差,肿瘤细胞周围中常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如果活检时引起标本挤压,容易误诊为淋巴瘤。其他易误诊的肿瘤包括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低分化横纹肌肉瘤以及嗅神经母细胞瘤。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选择合适的标记物如EB病毒标记物,绝大部分病人可以确诊。鼻咽癌误诊的原因分析 鼻咽癌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诊治完全分离的疾病,为了寻找引起鼻咽癌延误诊断的原因,提高鼻咽癌的临床早期诊断率,我们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416例鼻咽癌初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患者因素 回顾性研究发现,整组病例的总延迟诊断时间为0~60月,中位时间为3月。仅1/4的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被确诊,将近1/10的患者延误时间超过1年。因患者不了解这一疾病而不重视或“忌医讳病”导致诊断延迟占一半的比重。有研究认为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是导致延迟诊断的重要因素。医源性因素 研究显示,医源性因素占鼻咽癌延迟诊断的一半。分析发现,鼻咽癌患者初诊的确诊率仅为52%,有48%的患者出现误诊。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鼻咽癌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而且鼻咽腔位置较深,不借助仪器无法发现。②鼻咽癌是比较特殊的“诊治分离型”肿瘤,患者初诊一般在耳鼻喉科或头颈外科,而鼻咽癌的治疗却在肿瘤专科的头颈放疗科,诊断科室基本不参与该疾病的治疗,所以容易忽视该疾病的诊断。 医院级别 调查发现,在乡镇一级医院,鼻咽癌的初诊确诊率仅有25%,而县区级初诊确诊率是乡镇级医院的2倍,达到50%。省市级医院则可以达到64%。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乡镇医院医疗水平与上级医院差距较大,而县区级医院与省市级医院差距不明显。 初诊科室 鼻咽癌患者初诊时选择的科室依次为:耳鼻喉科64%,外科18%,神经科4%和内科3%。不同科室初诊确诊率差异较大,耳鼻喉科作为专科,有着明显的专业优势,初诊确诊率在所有科室中最高,达到58%。其次为外科和神经科,分别为46.1%和37.5%。初诊确诊率最低的是内科,仅为16.7%,而眼科稍好于内科,初诊确诊率为33.3%。耳鼻喉科初诊确诊率最高,而外科、神经科、眼科等均不到50%。这一现象表明非专科医生对鼻咽癌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思维定势明显,也说明现行医学教育及培训体系有较大漏洞。而耳鼻喉专科医生的确诊率也仅为68%,说明其对鼻咽癌症状复杂性、多样性同样认识不透。或者责任心不强,以耳鼻部症状就诊时,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部分初诊接诊的医生未认真检查鼻咽部,而仅凭经验认为是“中耳炎”“鼻炎”。 初诊症状 鼻咽癌患者初诊的症状和体征对医生的临床判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肿瘤侵犯部位及结构的位置和大小不同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首发症状。随着疾病进展,累及结构的增多,则可以出现多种症状。早期肿瘤如果局限于鼻咽后顶壁,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因为肿瘤表面少量出血引起的间断回吸涕带血、晨起第一口痰中带血。这个症状是鼻咽癌较特异的症状,以此症状就诊相对比较容易确诊。但这一重要症状往往被患者认为是“上火”而忽视。而晨起痰中带血的主诉,如果不详细询问病史,常被等同为“咯血”或“血痰”,认为来之肺部而进行胸部检查,导致鼻咽癌的延误诊断。 临床体征 鼻咽癌好发于咽隐窝,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有时可出现大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灶,而鼻咽原发灶局限于黏膜,仅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此时在CT图像上易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而有些情况下,病变位于黏膜基底潜行扩张,鼻咽部仅表现为局部黏膜隆起而无明显异常,即所谓黏膜下型,极易导致误诊。如果向上广泛累及颅底骨质甚至颅内,此时易误诊为脊索瘤等颅底肿瘤或者颅内肿瘤;向咽旁侵犯,则易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此时参照影像学检查结果,纤维鼻咽镜直视下进行活检有可能减少误诊。另外也发生鼻咽癌累及颅内因为扫描范围不够而导致误诊。规避鼻咽癌延迟诊断的措施 针对大众 加强科普宣传,使患者更多地了解鼻咽癌的症状特点和放射治疗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减少对肿瘤的畏惧心理,及时就诊和治疗。 针对医务人员 ①乡镇等基层医院:应加强医学继续教育,熟悉“颈部肿块”“回吸血涕”“单侧耳鸣耳闷”等鼻咽癌常见的症状,并知道鼻咽癌可以以“头痛”“神经痛”等非鼻咽部症状为首发症状。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能使用间接鼻咽镜熟练检查鼻咽部。对于疑似病人,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耳鼻喉科进一步检查。②综合医院非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应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对“头痛”、“神经痛”“颈部肿块”等症状的鉴别诊断应全面考虑到非本科的疾病,并及时请相关科室耳鼻喉科医生会诊。③综合医院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应加强鼻咽部解剖、病理生理及发展过程的继续教育,充分认识鼻咽癌症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熟悉鼻咽癌少见的症状及相关的鉴别诊断。同时掌握鼻咽癌CT、MRI的表现及EB病毒血清学意义,及时行纤维鼻咽镜及鼻咽MR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某患者发现颈部有个包块,无痛,渐增大,抗炎治疗无效,遂在基层医院进行手术,将其切除,病理报告是转移性低分化癌丶来自鼻咽可能性大,这时手术医师才考虑可能是鼻咽癌,这是典型误诊误治!对于患者而言,平常了解一些医学常识确有必要,这样看病可以少走弯路。对于基层医师而言,诊断需要有科学丶整体思维,切忌"头痛医头"丶"见包切包"。对于鼻咽癌高发区的“颈部包块”患者,据统计约80%上颈部转移癌其原发灶可能来自鼻咽部,所以首诊医师一定要想到鼻咽癌的可能性,"问一下"患者有没有涕血丶耳鸣丶鼻塞丶头痛等症状,"做一下"影像检查如CT或MRI,请五官科或放疗科医师"看一下"鼻咽镜必要时行鼻咽活检病理检查。鼻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管网,鼻咽癌病理类型多为低分化癌,因而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非常常见。据临床统计,鼻咽癌以“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者约占50%,而确诊鼻咽癌患者中约80%被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常可看到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灶很大了,而鼻咽原发灶还很小丶不引起明显相关症状。这就是所谓"下行型”鼻咽癌的特点(当然,与之相对应,也有些鼻咽癌患者表现为"上行型":以颅底骨质破坏丶向颅内侵犯为主,引起头痛丶复视丶面麻等症状)。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其照射范围涵盖鼻咽、颅底、咽旁及颈部淋巴引流区。据医科院肿瘤医院统计,鼻咽癌患者行颈部淋巴结切检或穿刺有可能增加血行转移的机会而影响疗效,故拟诊鼻咽癌患者应尽可能通过鼻咽活检诊断丶避免行颈淋巴结手术。知识链接(引用):颈部肿块是颈部最常出现的疾病之一,国外学者Skondalakis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总结出一条“80%规律”:①对于非甲状腺的颈部肿块,有大约20%属于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余80%属于真性肿瘤。②对于属于真性肿瘤的病人中,又有大约20%属于良性肿瘤,80%为恶性肿瘤;同时与性别有关,女性约占20%,男性占80%。③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有20%为颈部原发,而绝大多数为来源于全身其它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占80%)。④颈部的转移灶有80%来源于头面部,20%来源于人体躯干部位。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颈部所有的转移癌中仍有约20%的患者尽管进行了临床、影像学、细胞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发病灶,称为隐匿性原发癌。对于颈部原发的肿瘤,局部根治疗效可靠。而对于颈部的转移癌,必须首先找出原发部位,在原发部位病灶控制的条件下,可同时行颈部淋巴清扫术,同样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对于原发部位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可针对转移癌作颈部淋巴清扫术或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并继续寻找原发病灶,此类患者疗效不佳,预后不良。原版详细描述见:《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原书第二版)》,(美)John E Skandalakis,Panajiotis N Skandalakis,Lee John Skandalakis 主编,陈凛主译,科学出版社,2002.2第一版,ISBN7-03-009399-2/R.707非甲状腺颈部包块的诊断遵循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应用数字规律,便于记忆。80%的规律:1)80%的非甲状腺颈部包块是肿瘤。2)80%的颈部肿瘤见于男性。3)80%颈部肿瘤包块是恶性的。4)80%的恶性颈部包块是转移性的。5)80%转移性颈部肿块来源于锁骨上的原发病灶。(好像是5个80%)7的规律,但是AIDS所至的病变或许与此规律有所不同。按:7字律大致是指炎症7天,肿瘤(恶性?)7月,畸形(良性肿瘤)7年。颈部肿块种类繁多,有人说由恶性肿瘤、甲状腺疾患、先天性和良性疾患“三分天下”,这样的分类尽管不精确,不过可以看出甲状腺肿块在颈部肿块中所占比例大概要1/3,因此切勿遗漏规律前面的限定条件。Johannes Borgstein编写的《The Basic Ear Nose Throat》P157:Thyroid tumours are of the 80%variety—80% benign, 80%papillary carcinoma.腮腺肿瘤也有80%的规律:涎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其中良性肿瘤占80%,这些良性肿瘤中80%是混合瘤。
自从确诊肿瘤,肿瘤患者及家属身边总是充斥这各种有关肿瘤治疗的信息,什么“补药抗肿瘤”、“辟谷饿死癌细胞”、“运动能使肿瘤康复”......这些信息有的确有其事。但有的却是不折不扣的谣言,如果贸然相信所谓的“神药”、“神医”,不仅不能使患者康复,反而会加速疾病的进展。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癌症治疗圈子里面的“五大谣言”!一、“补药抗癌”“补药抗癌”最主要的欺骗手段就是夸大保健品的疗效,“以一当十用”,将只能补充部分人体所缺的微量元素或者营养物质,夸大成为可以防癌抗癌的“神药”,将保健品的概念模糊,使癌症患者误以为是抗癌药品。举个例子,2006年11月2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文章,揭秘抗癌新药—“富硒灵芝宝”的骗局。文中提到,不法分子利用癌症患者的恐慌,故意夸大“富硒灵芝宝”的疗效,声称该药可以“杀死癌细胞”、“治愈肿瘤”等等。但实际上,“富硒灵芝宝”只是一个保健品,被国家批准的功能也只有“免疫调节、辅助抑制肿瘤”,根本不具备任何治疗作用,以上宣传也全都是无稽之谈,其目的也就为了一个字—“利”,利用癌症患者的恐慌心理来诈取钱财。市面上这样宣称的保健品不在少数,希望广大癌症患者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擦亮眼睛,谨防陷入“神药”陷阱。二、“抗癌偏方”相信大家在群聊、朋友圈应该看过这样的消息“某肿瘤患者,经过XX药的X个疗程的治疗,现在已经完全康复!”这样的标题,让癌症患者及家属很难拒绝点进去。然而,当患者点进去以后,就会发现,新闻的来源的网址却不是那么正规。而且这样的文章,通篇可能只有一位患者或几位患者,既不提患者的原病情,也不提患者接受过哪些治疗,就单单讲某个“神药”治愈了这些肿瘤患者。这种类型的文章大多都是“以偏概全”,故意混淆视听,以突出某神药的疗效,让癌症患者错以为吃了“神药”就能治愈肿瘤。但实际上,这类药物的效果既没有进行大型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效果和安全性,也没有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其疗效到底如何,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我们也无从得知。另外,这类“抗癌偏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常称为“某某中医大师祖传药方”,以中医的名号大行诈骗之举。因此,癌症患者看待这些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认真甄别,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偏方、土方”,接受正规的治疗,才是正确的。三、“饿死肿瘤”不知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朋友圈开始流传一个“饿死癌细胞”的说法,让很多癌症患者担心自己吃的过多、过好从而加快癌细胞的增长、使病情恶化。而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有部分癌症患者选择节食、甚至采用断食、“辟谷”等极端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仅不能够“饿死”肿瘤细胞,反而把自己的身体给搞坏了,营养摄入不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其抗癌能力自然也就下降,反而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转移。“饿死”癌细胞确实存在,但这是形象的比喻,是为了阐明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提出的,和节食、辟谷根本完全没有关联。要想抗击癌症,合理饮食,调整膳食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肿瘤无治”或许是受到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癌症=死亡,得了癌症以后无法治疗,只能等死”,进而谈癌色变。事实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已经过时了。目前癌症的生存数据比之前要高很多:调查研究显示,2009年至2015年,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总体上升了67%,其中前列腺癌、皮肤色素瘤和女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更高,即便在肺癌等这种凶险的肿瘤中,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其5年生存率也可高达57%[1],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数据可能稍差一点。总而言之,对于癌症患者来讲,除了以往的手术、放化疗以外,还可以选择靶向或者免疫治疗。况且,经过医保谈判,免疫药物的价格降幅最高可达80%,用不起免疫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五、中医“无用“或者“神用”事实上,这两种思想都是不正确的,可能有点引战的嫌疑。但平心而论,对于中医我们要辩证的看,既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也要肯定他的优点。盲目相信中医不可取。中医医生资历鱼龙混杂,很多民间医生未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可能对于免疫靶向等治疗方法并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很多中药无法或者很难进行临床试验,无法判断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导致常常出现中药治疗效果不良、无效甚至出现影响靶向、免疫治疗效果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中医无用”也是不可取的,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瑰宝,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如:可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恢复放化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等。因此,对于肿瘤患者来讲,如果想要应用中药,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诊疗,并告知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和接受的治疗方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此外还有所谓的“抗癌大师”、“抗癌神医”等等,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大师或者神医既没有专业的正规的医学的背景,也没有国家正规机构的认可,全靠“坑蒙拐骗”,诱导别人,笼络信徒。对于广大肿瘤患者来说,前往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才是应该做的。相信科学,拒绝神学,才是抗癌路上正确的心态。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能轻松分辨出这些谣言,避免上当受骗。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参考来源[1]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3322/caac.21590
治疗前 初治的直肠癌患者,肿瘤巨大侵犯精囊腺,分期T4b,经过评估可能出现不完整切除。 治疗中 经过我院胃肠多学科会诊,最终建议患者行辅助治疗后手术。经过长程新辅助放疗联合强化的同期化疗方案,以及放疗间歇8周穿插的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退缩明显,达到完整切除(R0切除)。最终让患者获益。 治疗后 治疗后60天 术后继续辅助化疗,降低复发转移概率。病例治疗依据,参考CinClare研究。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新发癌症患者超过1900万,其中肺癌新发300多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80—85%。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选择治疗手段的依据是: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分期(1、2、3、4期)、分子分型(驱动基因是否突变)、免疫预测因子(PD—L1表达、TMB等等)。根据这些特点合理适时利用这些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放射治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在所有肺癌患者中约70%需接受放射治疗。根据治疗目的分根治性放疗、辅助放疗和姑息性放疗。主要依据在肺癌的分期,早期肺癌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行根治性放疗,中期可手术肺癌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放疗,中期不可手术肺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并同期化疗,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放疗也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脑转移需要放疗,骨转移所致疼痛可使用放疗达到止痛目的,或者在全身治疗控制非常好的情况下,对残留病灶进行放疗增加肿瘤控制时间,延长患者生命。
一位肿瘤医生的真诚告白:放手也是爱知识分子05-02 23:52前言:对于晚期不可治愈的癌症病人,谁来说“不治”?谁来说“放弃”?谁来说“让他走吧”?看着床上岌岌可危的病患,几个父母愿意离开?几个子女敢于放弃?对于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生不如死的病人来说,谁来给他们解脱?本文是一位从医30多年的肿瘤外科医生的真诚告白,亲历许多一味无效的抢救,耗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病人受罪、家属受累,像熬灯油一样的治疗后,他呼吁尊重生命:有时候“放弃”也是医学,带着尊重,给病人尊严的离开,也是医学的关怀........撰文 | 顾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责编 | 邓志英● ● ●0116岁不该凋零的花季上午,程医生把22床的病理报告拿给我看,怎么也没想到这个16岁的花季少女竟然是结肠癌的晚期!肝脏的检查也显示是转移。孩子的父母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大夫,我的女儿还有救吗?”“……”“哇”的一声,孩子的妈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快下班了,孩子的父亲找到我,和我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话。“大夫,我有两个孩子,这个女孩是我的老二,她还有一个哥哥,明年要结婚了。我和孩子的母亲都是农民,我们是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值钱的物件儿来给孩子看病的,您说,这孩子到底有没有救啊?”“我实事求是地告诉您,您的女儿得的是结肠癌,已经是晚期了,尽管现在有手术的可能,但是总的来讲,预后很差,她的生命只能用月来计算了。”我说。“大夫,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是农民,给她做手术如果能治好我们豁出去了,只要女儿在,儿子结婚再等几年也行!但是,如果即使手术也就活几个月,我和孩子他妈就难了!儿子结不了婚了,我们今后的日子就没法儿过啦!”父亲捂住脸,竟也“呜呜”地哭出了声。“您看这样好不好”我知道这时候是我作为医生应该说实话的时候了,尽管我可以不说,也可以冷漠地在一旁做我该做的事情。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有义务告诉他们真相,有义务让他们做出理性的抉择。“我理解你们的情感,我也有自己的孩子,我也知道爱孩子的感觉。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告诉您真相,您的女儿病得很厉害,即使是做了手术,预后很差。如果我们现在就是朋友,我要劝你们做父母的是,带孩子回家吧!不要去其他地方看了,都是瞎花钱了。现在疾病已经让孩子备受折磨,生不如死,活着对她来说是受罪,你们也看到了。不是钱的事儿,也不是父母不救她,是疾病太厉害,活一天受一天罪,这值得吗?放手吧,带孩子回家,好好照顾她,让她少受痛苦。毕竟,你们一家的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过啊!”孩子的母亲泣不成声,父亲紧紧握住我的手,什么也说不出来。02医生不想说的话我知道,作为父母谁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但是,这种选择是理性的,客观的。该不该我们医生说呢?我没有想过,有时候学生们会问我:“老师,您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们可以不管她让他们的家属自己决定。这不是我们医生的职责啊!”其实,我是凭着我做医生的良心说的这些话,我知道如果遇到刁钻的病人家属,会完全不理解我的用心而和我大吵,可我们也是父母,也有朋友,我觉得我有责任帮助一个面对家庭、伦理、道德和亲情而难以自拔的父母做出理性的抉择。此刻,医生们该说这些话让家属放手吗?我们是会挨骂的,我们会挨打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被病人指着鼻子骂,被病人家属打,身上被病人家属吐唾沫都是有的。但是,我回忆起来真的是极少数。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病人家属是通情达理的,我们不能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失去一个医生应有的同情和大爱。做医生时间长了,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是,面对今天的病人,是一种使命感驱使着我这样做。即使被家属误解,我觉得能够挽救一个家庭少走弯路也是值得的,这是他们的活命钱。我真心地希望我们的医生们都能够怀着一颗充满同情的心态去照顾好每一个病人。我相信一点,做医生要用心去做,用真心去关爱那些病人,告诉他们的亲人,对于晚期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来说,放手也是爱!03我只是一个尊严死的推动者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对于一些自我意识丧失而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可由亲属凭他们的生前预嘱向医院、法院等提出停止治疗的要求因而死亡。这样的死使病人摆脱了凄惨状态,亲属也摆脱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人们认为这样的死是高尚而尊严的。尊严死的观念涉及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地重视和讨论。最近一些记者对尊严死非常感兴趣,经常来采访我。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尊严死的推动者。罗点点老师,曾经的医生,现在是在中国推广尊严死的第一人。她的执着、热情、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作为一个肿瘤科外科医生,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终末期患者,有的让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真真正正的“生不如死”,而现实中,我们宣传得太多的是医生的职责:“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事实上对许多病人来说,我们延长他们的生命是对他最大的痛苦,亲属们、子女们、同事们,大都不能接受让病人放弃治疗。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怎么可能谈到放弃呢?这个时候的家属,大都从他们自身的情感出发,少有考虑病人的真实感受,有时候感情代替不了现实,代替不了饱受疾病折磨的躯体感受,代替不了病人想放弃的意愿。因为,医学是有限的,有的时候医学是无奈的。作为肿瘤医生,我们看得最多的是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由于家属难以放手,无奈地忍受着气管插管、心脏注射,他们有时候对这个世界并不留恋,活着更是一种煎熬。他们有时候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厌恶走的,他们怨恨他们的亲人,躺在病床上的他们,孤助无缘,欲哭无泪,生不如死。结果是耗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病人受罪、家属受累,人们等待的是像熬灯油一样的治疗,坚持着医学的所谓的‘永不放弃’,有谁能够理解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此时的感受?04谁来说“让他走吧”?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可能让病人在清醒的时候选择他们的未来吗?我见过许多的癌症患者,最后是恶病质,极度消瘦,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对他们来说,死亡是期盼、死亡是希望、死亡是幸福。他们热爱这个世界,但是,疾病正在拼命地把他们拖走,此时的病人谁来给他们解脱?有人说,此时的医学绑架了癌症病人,许多人误解,说这是医院为了挣钱不让病人走。我是一个行医三十年的医生,见证过多少人的生死时刻,我真的希望说这些话的人到医院看看、到病房看看、到病人的床前看看,了解什么是晚期癌症,什么是临终状态。亲属如是说——对于晚期不可治愈的癌症病人,谁来说“不治”?谁来说“放弃”?谁来说“让他走吧”?看着床上岌岌可危的病患,几个父母愿意离开?几个子女敢于放弃?我们想想,如果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几十年风风雨雨,曾经的含辛茹苦,亲情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这离别的时刻,多想让亲人迟些离开!因此,对于癌症晚期,如果让病人家属决定,绝大多数病人家属选择的是坚持。病人如是说——记得一个晚期癌症病人,饱受着疾病的折磨,他曾经拉着我的手说:大夫我现在是“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我相信他们的真实感受。特别是消化道的癌症病人,到了晚期不能进食,将是非常难熬的,鼻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但是仅仅靠鼻饲维持生命的人一定是痛苦的。肺癌的病人,戴着呼吸机,没有了意识,实际上他已经离开了,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思维,连我们仅存的那点眼神的交流都看不到了....医生如是说——我们希望病人康复,希望病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品质、没有痛苦。但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癌症,更是如此。就像希波克拉底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味无效的抢救,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并没有减缓家属的煎熬,到最后是两败俱伤,身心疲惫。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我们面临的大多数情况是家属不放弃,我们是医生,要按照医疗常规去行事,保障医疗安全,我们要让病人少受痛苦,帮助他们度过最后的时光.....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应该尊重生命,我们要认真反思我们的医学,在强调高科技、比拼高技术的今天,医院正在向大而全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我们楼顶有停机坪了,医院有达芬奇了,门诊大厅有滚梯了……新技术是我们的考核指标,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竭尽全力去抢救”、“不惜代价去救治”,对有些晚期癌症病人,脑死亡的病人,我们做了我们能做一切,做了医学可以做的一切,我们习惯了逝者“抢救无效”;但是,我们真的少有时间去考虑有些疾病的“适度的治疗”、“合理的治疗”、“有限的治疗”和“心理治疗”,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医学常规与生命的思考。有时候尊重科学和尊重生命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候“放弃”也是医学,带着尊重,给病人尊严的离开,也是医学的关怀,因为我一直以为“医学是温暖的”,而医学的路还很长........本文获作者授权刊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慢性咽炎(simplechronicpharyngitis)为咽粘膜的慢性炎症,多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以及邻近器官病灶刺激如鼻窦炎、扁桃体炎,鼻咽炎、气管炎等引起。烟酒过度,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亦为常见病因。此病常为上呼吸道性炎症的一部分,并与某些全身性病症如贫血,糖尿病、便秘、心脏病,肾炎、肝硬化等引起局部末梢循环障碍有关。慢性单纯性咽炎发作时咽部可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如异物感,干燥,灼热,微痛等,咽分泌物增多,粘稠,故常有清嗓动作,吐白色粘痰,严重者可引起刺激性咳嗽及恶心,呕吐。咽部检查见粘膜弥漫充血,血管扩张,色暗红,附有少量粘稠分泌物,悬雍垂肿胀或松弛延长。从病理学上,慢性咽炎可分为以下5类:1.慢性单纯性咽炎此种类型较常见,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病变主要集中在咽部黏膜层,其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组织浸润,也可见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可伴有黏液腺肥大,腺体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且较黏稠。2.慢性肥厚性咽炎又称慢性颗粒性咽炎及咽侧炎,慢性单纯性咽炎迁延不愈可形成慢性肥厚性咽炎,此种类型在临床中也很常见。咽部黏膜层充血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在黏液腺周围的淋巴组织增生突起,表现咽后壁多个颗粒状淋巴滤泡,可呈慢性充血状,亦可多个淋巴滤泡融合为一体。黏液腺内的炎性渗出物可被封闭其中,在淋巴颗粒隆起的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渗出物。此型慢性咽炎常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使其增生肥厚,呈条索状。3.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临床中较少见。发病初期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继因黏膜下层慢性炎症,逐渐发生机化及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和营养障碍,致使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萎缩变薄。咽后壁上可有干痂或脓痂附着,通常伴有臭味。4.慢性过敏性咽炎又称慢性变应性咽炎。为发生于咽部黏膜的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变应原刺激咽部黏膜,使合成IgM的浆细胞转化为合成IgE的浆细胞,IgE又附着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咽部黏膜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接触机体后,变应原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包括组胺、合成前列腺素等多种炎性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引起过敏反应。而食物性过敏原主要通过补体C3、C4途径引起过敏反应。慢性过敏性咽炎多伴发于全身变应性疾病或变应性鼻炎,亦可单独发病。季节性慢性过敏性咽炎,其症状可有季节性变化。如对食物过敏,可在进食致敏性食物后出现慢性咽炎的相关症状。5.慢性反流性咽炎与胃食管反流相关。胃液由于胃食管反流直接损伤咽部黏膜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炎症。病因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是导致慢性咽炎的主要原因。1.咽部邻近的上呼吸道病变如鼻腔、鼻窦、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可因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倒流至咽部刺激咽部黏膜;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鼾症或鼻腔鼻窦及鼻咽部占位性病变等疾病由于影响鼻腔通气,造成长期张口呼吸,引起咽部黏膜长期过度干燥而导致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的慢性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咽后壁,引起慢性咽炎;口腔炎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随着炎症扩散也可导致慢性咽炎。2.气候及地域环境变化温度、湿度的变化、空气质量差、烟酒刺激、辛辣刺激性食物、粉尘、有害气体及放射性照射也是导致慢性咽炎的原因。3.职业因素长期大量用声者如教师、歌唱者及易感体质因素亦可引起本病。4.全身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心脏病(因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咽部静脉回流造成咽部局部淤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肝、肾疾病等,也可引发慢性咽炎。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臭鼻杆菌及类白喉杆菌的感染,维生素缺乏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均与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相关。5.过敏因素吸入性过敏原(包括季节性与常年性过敏原),药物、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刺激物及食物过敏原都可以引起变应性咽炎。临床表现慢性咽炎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如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部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微痛感。由于咽后壁通常因咽部慢性炎症造成较黏稠分泌物粘附,以及由于鼻、鼻窦、鼻咽部病变造成夜间张口呼吸,常在晨起时出现刺激性咳嗽及恶心。由于咽部异物感可表现为频繁吞咽。咽部分泌物少且不易咳出者常表现为习惯性的干咳及清嗓子咳痰动作,若用力咳嗽或清嗓子可引起咽部黏膜出血,造成分泌物中带血。1.慢性单纯性咽炎检查可见咽黏膜慢性充血,小血管曲张,呈暗红色,表面有少量黏稠分泌物。2.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部检查可见咽后壁多个颗粒状滤泡隆起,呈慢性充血状,有时融合为一体,在淋巴颗粒隆起的顶部可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渗出物,咽侧索淋巴组织可增厚呈条索状。3.慢性萎缩性咽炎或慢性干燥性咽炎咽部附有干痂,伴有口臭。检查见咽黏膜干燥、菲薄,重者呈鳞状、发亮。可覆盖脓性干痂,病变延续到咽鼓管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蔓延到喉部,可引起声音嘶哑。4.反流性咽喉炎咽部专科查体同慢性单纯性及肥厚性咽炎,咽喉反流可能伴有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而出现声嘶。上述症状常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变、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时加重,尤其以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为著。诊断根据患者的连续咽部不适感3个月以上的病史,结合患者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小血管曲张,呈暗红色,表面有少量黏稠分泌物或咽后壁多个颗粒状滤泡隆起,呈慢性充血状,咽侧索淋巴组织增厚呈条索状,或咽黏膜干燥、菲薄,覆盖脓性干痂,可诊断慢性咽炎,但应注意许多全身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早期可能仅有与慢性咽炎相似的症状。故当主诉与查体所见不吻合或有其他疑点时,不应贸然单纯诊断慢性咽炎,而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及颈部甚至全身的隐匿性病变,以免漏诊。慢性变应性咽炎的诊断,除有相应的变应原接触史、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外,还应做皮肤变应原试验,总IgE及血清特异IgE检测以明确其过敏原。慢性反流性咽炎可行胃食管反流相关检查。鉴别诊断1.慢性扁桃体炎也可表现为咽异物感、咽痒、干燥、疼痛、刺激性干咳等不适症状,可伴有间断于咽部咯出小米粒大小伴有臭味的黄色豆渣样物。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查体可见扁桃体可有增生肥大、扁桃体表面瘢痕、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扁桃体隐窝内可见栓塞物。2.咽部或临近部位的良恶性肿物良性肿物如口咽及下咽部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口咽及下咽、鼻咽、喉、食管的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肉瘤、淋巴瘤等。口咽及下咽、鼻咽及喉部病变可通过耳鼻咽喉科专科查体、鼻内镜及纤维喉镜予以发现;早期的食管癌患者在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以前,常仅有咽部不适或胸骨后压迫感,较易与慢性咽炎混淆,应行食管造影、食管镜检查予以确诊。对中年以上的患者,若无既往明显咽炎症状,出现咽部不适时,应行相应的详细检查。3.茎突综合征、舌骨综合征及咽易感症可有相同的咽部症状。通过触诊、茎突及舌骨X线片、颈椎X线片及CT扫描与慢性咽炎鉴别。4.肺结核除伴发咽部结核以外,肺结核的患者通常也伴有慢性咽炎。5.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此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有反复发生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的病史,其咽部变化为淋巴组织明显减少或消失。治疗1.去除病因戒烟酒,积极治疗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发病(急性咽炎、鼻和鼻咽部慢性炎症、反流性胃食管疾病、改善工作及生活环境)。2.生活方式改变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正常作息、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通过增强自身整体免疫功能状态来提高咽部黏膜局部功能状态。3.局部治疗(1)慢性单纯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呋喃西林溶液等含漱,保持口腔、咽部的清洁;或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等治疗咽部慢性炎症的喉片;中药制剂如对慢性咽炎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可用复方碘甘油、5%的硝酸银溶液或10%的弱蛋白银溶液涂抹咽部,有收敛及消炎作用;超声雾化可以缓解慢性咽炎的症状;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2)慢性肥厚性咽炎治疗较困难,可以参照慢性单纯性咽炎。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对咽后壁隆起的淋巴滤泡进行治疗,可用化学药物或电凝固法、冷冻或激光治疗法等。化学药物多选用20%的硝酸银或铬酸溶液,烧灼肥大的淋巴滤泡。电凝固法因副作用较多,目前已很少采用,多采用激光或射频治疗仪治疗咽后壁淋巴滤泡。上述处理淋巴滤泡的方法可能会增加黏膜瘢痕,有加重症状的可能。此外,超声雾化疗法、局部紫外线照射及透热疗法,对肥厚性咽炎也有辅助作用。(3)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一般处理同慢性单纯性咽炎,但不可用烧灼法。可服用或咽部局部涂抹小剂量碘剂以促进黏膜上皮分泌增加;超声雾化治疗也可减轻干燥症状。服用维生素A、B2、C、E,可促进咽部黏膜上皮组织增长。对于干燥性咽炎的患者,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时应慎重,以免术后病情加重。(4)慢性变应性咽炎避免接触各种可能的过敏原,应用抗组胺类药物或肥大细胞稳定剂,局部或短期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等。(5)慢性反流性咽炎避免食用促进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巧克力,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来减少咽喉部反流情况以减少对咽部黏膜的刺激;睡前3~4小时控制进食进水量。在慢性咽炎的一般处理基础上可用胃酸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配合治疗,同时积极治疗胃部疾患。易患人群1、长期吸烟、喝酒多,经常刺激咽部的人。2、咽喉部有病史,如鼻炎、鼻窦炎的人,容易使咽部受感染导致慢性咽炎。3、常处于粉尘多、有刺激性的异味的工作环境的人,容易得慢性咽炎。4、免疫力下降时也容易得慢性咽炎,如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发病明显高于正常人群。5、少数颈椎病也会引起慢性咽炎,颈椎骨质增生后,压迫神经,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咽部而引起发炎症状。6、干咳一两个月不见好的人,很可能由于呼吸道过敏引发慢性咽炎。注意事项有不少人一旦被确诊为慢性咽炎,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治疗,还有部分患者甚至自行到药房购买抗生素服用。他们以为慢性咽炎既然是炎症,就要用抗生素治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慢性咽炎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对于慢性咽炎有害而无益,因为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另外,滥用抗生素还能引起细菌耐药,导致抗生素越用越高档,用药时间越来越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患者发热,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或根据药物过敏试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但只需3~5天,急性症状消失后应停药。同时,患者需注意休息,多喝水,并进食流质食物。预后慢性单纯性咽炎在控制各种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及应用各种治疗后可以缓解直至治愈,否则可能迁延成为慢性肥厚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及慢性萎缩性或慢性干燥性咽炎的治疗效果欠佳,症状易反复;慢性过敏性咽炎脱离致敏原后症状可缓解至消失;慢性反流性咽炎控制胃食管反流后症状可以明显缓解直至治愈。预防1、吃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食物,如猪蹄、猪皮、蹄筋、鱼类、豆类、海产品等,有利于慢性咽炎损伤部位的修复。2、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奶类、豆类等,有利于促进损伤咽部的修复,并消除呼吸道黏膜的炎症。3、少吃或不吃煎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条、麻团、炸糕、辣椒、大蒜、胡椒粉等。4、经常饮用一些利咽生津的食疗饮品,以下两例供参考:绿茶蜂蜜饮:绿 茶5克,蜂蜜适量。将绿茶置杯中,冲入沸水,加入蜂蜜饮服,每日1剂。可清热利咽,润肺生津。百合绿豆汤:百合20克,绿豆5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绿豆加清水适量煮熟,加入冰糖饮服,每日1剂。可清热润肺,养阴生津 。
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又与眼、耳、鼻、咽喉、颅底骨和脑神经等重要器官相邻,具有易于在黏膜下向临近器官直接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所以症状多变或不明显,常被病人或医生所疏忽,只有掌握了疑似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才能尽早的发现此病,抓住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疑似鼻咽癌的临床表现:1、鼻塞:肿瘤堵塞后鼻孔可出现鼻塞。肿瘤较小时,鼻塞较轻,随着肿瘤长大,鼻塞加重,多为单侧性鼻塞。若肿瘤堵塞双侧后鼻孔可出现双侧性鼻塞。2、头痛:为常见症状,占68.6%。可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3、涕中带血:早期可有出血症状,表现为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早期痰中或涕中仅有少量血丝,时有时无。晚期出血较多,可有鼻血。4、伸舌偏斜:鼻咽癌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至茎突后区或舌下神经管。使舌下神经受侵,引起伸舌偏向病侧,伴有病侧舌肌萎缩。5、耳部症状:鼻咽癌发生在鼻咽侧壁,侧窝或咽鼓管开口上唇时,肿瘤压迫咽鼓管可发生单侧性耳鸣或听力下降,还可发生卡他性中耳炎。单侧性耳鸣或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是早期鼻咽症状之一。6、复视丶视力减退:与外展丶动眼丶视神经损害有关。7、面麻:指面部皮肤麻木感,临床检查为痛觉和触觉减退或消失。肿瘤侵入海绵窦常引起三叉神经第1支或第2支受损;肿瘤侵入卵圆孔、茎突前区、三叉神经第3支常引起耳廓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和颏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异常。面部皮肤麻木占10%~27.9%。8、远处转移:鼻咽癌的远处转移率约在4.8%~27%之间。远处转移是鼻咽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多器官同时转移多见。9、颈部包块:鼻咽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0%-80%,而且半数为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约40%的病人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