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肾图是先天性肾积水评估分肾功能和上尿路梗阻的常用方法,是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读片要点:🌟上图是肾脏动态图像🌟前1-3幅观察肾皮质形态和功能:此病例右肾正常,左肾形态增大,提示积水导致皮质扩张,黑白浓淡表示摄取功能,颜色偏淡提示功能下降。往下的图像显示显像剂从皮质到肾盂并进一步排出的过程。🌟下图曲线是肾图:后期曲线下降提示非机械性梗阻,不下降表示机械性梗阻。🌟下图数据中SplitFunction表示左右分肾功能的百分数,是重要的定量指标。
甲亢、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期间要求忌碘饮食,以上是常见含碘食物列表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肝脏脂类代谢的异常。当肝脏功能下降,无法有效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垃圾时,血管就会逐渐堵塞,从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想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就是护肝。恢复肝脏正常代谢,为肝脏提供合成“清洁队”的必需原料——营养素,能够促使其生成更多的“清洁队”成员。这些“清洁队”成员如同勤劳的环卫工人,专门负责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垃圾。它们不仅将脂类垃圾一一剥离,还负责将这些垃圾运送到肝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清除。营养素的补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不同的人体状况、不同的疾病阶段,所需的营养素种类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专业指导下,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变化,及时调整营养素的补充方案,确保其始终与身体需求相匹配,为肝脏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将2×2cm方形同位素敷贴器紧贴于瘢痕表面,利用提前勾画好、切割好的胶片将周围正常皮肤隔离开来。每次治疗3-5分钟,每周治疗两次,一月左右,即可将瘢痕疙瘩消除掉,操作非常简单。是核医学治疗的传统经典项目,也可以拥有皮肤血管瘤、其他皮肤增殖性疾病
据统计不同癌症发生骨转移几率约从10%~75%!虽然骨转移以骨损伤、疼痛为主要表现,但早期的骨转移并不一定会出现疼痛。怎么知道是不是骨转移呢?这就需要借助多种检验检查手段,但会有患者质疑:为什么医生要用多种检测手段?是不是医生过度检查?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骨转移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临床上常作为对病情进展情况、治疗效果和预后判定的有用指标。●生化检查骨转移患者除表现出血红蛋白降低、血红细胞减少、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浆蛋白下降、A/G比值倒置等外,还应进行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血钙、血磷等项检查。但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不能作为直接确诊依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转移的状态,明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骨扫描、PET-CT等),多项学科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判断是否骨转移。●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可提示肝癌、消化道肿瘤及前列腺癌等原发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该检查对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较大,方便实用,可早期发现、准确定位,了解转移灶的数量等,但是只有在有骨转移可能或证据的时候才通过骨扫描来明确是否存在骨转移。例如,有骨痛或血液检查异常。在检查时,会注射很微量的放射性示踪剂,其被与骨重塑相关的细胞所吸收。当肿瘤细胞转移至骨时,骨重塑的过程被显著加快。通过一种特殊的扫描设备,可以观察是否存在某个骨区域有示踪剂的浓聚。但是例如关节感染、关节炎等病症也可以造成骨重塑增加而使示踪剂浓聚。因此其主要作用是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提示转移癌的可能,一般难以确定肿瘤来源。据报道,全身骨扫描的敏感率为62%~89%,骨扫描发现的病灶均需结合相应部位X线片、CT、MRI综合评估,甚至患者定期随诊,反复摄片观察,或行病灶活检明确诊断。●CT、MRI能清楚显示病灶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了解骨破坏的严重程度,腹部及盆腔CT可发现30%~35%的原发病灶。●PET/CTPET/CT显像可以通过局部葡萄糖代谢活性的改变直接探知肿瘤灶。能够更早地显示骨髓内小的转移灶,并且可以同时对肺、淋巴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转移灶进行检测,帮助查找骨转移癌的原发病灶,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提到核医学检查,很多人的反应如下。其实,根本不用这么担心。核医学的“灵魂”—放射性核素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来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放射性核素是核医学的“灵魂”。所谓放射性核素,就是能通过自发衰变并发出各种射线的物质。常见的射线有三种类型,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而核医学检查主要利用γ射线。α射线穿透能力最差,一张A4纸就能把它挡住,但α射线的电离能力(电离作用会导致机体细胞中的物质发生破坏)却是三种射线中最大的。防护体外的α射线是特别容易的,但是如果α射线进入体内就会对周围的组织产生较大的辐射损伤。β射线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电离能力比α射线弱,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板就可以阻挡β射线。由于β射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本领和电离能力,因此体内和体外的β射线均会对人体组织产生辐射损伤。γ射线穿透能力在三种射线中最强,但是电离作用弱,不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甚至要比X射线检查的辐射低的多,所以不必担心核医学检查的辐射。
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一种,约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2.3%~11%,通常见于降主动脉或胸主动脉中段。此病例展示了PAU的18F-FDGPET/CT表现,鲜有报道,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男性,84岁,有吸烟、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疾病史,怀疑左肺尖肺癌,行18F-FDGPET/CT分期,证实左肺尖小的高代谢结节。同时发现在降主动脉近端有局灶性FDG摄取,对应于主动脉壁的部分血栓形成,符合PAU表现。 文献中关于18F-FDGPET/CT显示PAU的病例很少。所有报道的病例均表现FDG摄取增高,SUVmax在4.4和10.2之间。慢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动态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FDG的摄取与巨噬细胞活性、炎症变化程度相关,是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和溃疡破裂的强预测因子。当溃疡发生时,炎性和血栓形成前过程加重,巨噬细胞及其他代谢活性细胞增加,如迁移到内膜合成临时细胞外基质的平滑肌细胞。 75%的PAU患者可能无症状,诊断通常是偶然的。虽然不常见,但它们可能进展为壁内血肿、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甚至主动脉破裂,在诊断后的前10年内,并发症的累积发生率预计为6.5%。 对于发生在降主动脉的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是首选。因此,影像学随访非常重要。代谢活动增加的程度可能是脆弱性和并发症风险的标志,体现了18F-FDGPET/CT在PAU随访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三分之一。DLBCL可发生在淋巴结和结外任何部位,常见有骨髓、脾脏、胸腺、胃肠道等。WHO分子分类非特指型DLBCL;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型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EBV+DLBCL非特指型;原发性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慢性炎症相关性DLBCL;ALK+大B细胞淋巴瘤;IRF4基因重排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HHV8+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基因重排12%的DLBCL病例可见MYC重排;4%~8%的病例可见MYC重排与BCL2和/或BCL6重排,通常称为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与R-CHOP治疗预后不良有关诊断1.确诊必须依赖病理活检淋巴结活检最好整个切除来进行,难以切除时可行穿刺;一般优选颈部、腋下等的淋巴结来。结外部位可通过穿刺、手术切除、胃肠镜等手段来获取活检组织。2.病理除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外,建议进一步行FISH、基因检测等来精准分型。3.化验:全血细胞分类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监测尿酸水平,及时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4.PET-CT:建议患者行全身PET-CT来准确分期。5.骨髓检查。DLBCL的免疫治疗探索 1.ADC治疗R/RDLBCL患者polatuzumabvedotin(Pola)为唯一靶向作用于CD79b的B细胞恶性肿瘤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在R/RDLBCL且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中,Pola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相比单用BR,可显著提高中位OS;CR率也由单用BR的18%提高至40%。2.双特异性抗体治疗R/RDLBCL患者mosunetuzumab是CD3和CD20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增强对肿瘤抗原的亲和性,迅速活化T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3.CAR-T治疗R/RDLBCL患者yescarta为获得美国FDA批准CAR-T细胞治疗药物。免疫治疗为许多复发、难治患者带来持久的临床疗效,但仍未做到真正的精准,仍有大部分患者不能从治疗中获益,如何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筛选敏感人群是免疫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
检查方法儿童提前接好静脉针,平躺于检查床上注射显像剂,连续采集20分钟图像,于10分钟时注射利尿剂。检查目的观察双肾形态、大小、皮质功能、双侧上尿路排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1.积水肾脏的肾皮质扩张程度和摄取功能2.分肾功能定量分析3.判断上尿路梗阻是否为机械性4.如有重复肾畸形,可分别提供重复肾上下肾分肾功能和排泄功能数据注意事项1.无需空腹2.检查需儿童静止平卧20分钟,若宝宝月龄较小,检查当日早上早起一会,检查前不要睡觉,利于检查时入睡。2-3月龄以上宝宝可给予适量水合氯醛帮助入睡。3.检查前需提前接好静脉针并滴注生理盐水取报告时间检查一般上午进行,检查结束半小时-1小时前台取报告,有特殊情况医生会提前告知,有特殊要求请与医生沟通。
目前,治疗甲亢主要有三种方法,包括内科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核医学科碘-131(131I)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内科ATD治疗目前常用药物有他巴唑(赛治)和丙基硫氧嘧啶(PTU),药物有效而且比较温和,治疗过程中能及时调整药量。通常在刚发现甲亢时选择此种治疗方式。缺点是治疗时程长,通常需规范服药治疗1-2年;治疗期间,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及造血系统的损害或过敏反应,在治疗期间需要经常化验检查,如果一旦发生,则要求立即停药。另外,ATD治疗的缺点是停药或减量时甲亢易复发,有报道ATD治疗的复发率在40%-60%左右。131I治疗方法简便,通常仅服用一次药,甲亢症状在治疗后1月左右开始见效、好转,大部分在服药后3月后达到临床治愈,半年时治愈率可达90%。治疗不会引起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害。因此适于那些由于ATD治疗引起肝功能异常、血细胞降低、过敏等甲亢患者,或是ATD控制不佳或治愈后复发患者,以及其他需要快速控制甲亢症状如合并甲亢性突眼、心脏疾病和短期内需要手术患者。有。131I治疗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可能发生甲减,研究显示,131治疗后一年内发生的甲减(早期甲减)通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大部分人可恢复正常;但13I治疗一年后出现的甲减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调理或终生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需要说明的是此治疗方法不会影响生育和导致其他疾病。手术通常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亢,其缓解甲亢症状迅速,适于甲亢伴有结节的病人,主要不足是有创伤,其治疗效果与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关;有可能造成喉返神经受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术后仍有部分病人甲亢复发或出现甲减。三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与医生沟通,根据病情选择。在美国有70%以上的甲亢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即选择131I治疗,而在亚洲选择药物治疗的多一些。上海四院核医学科在甲亢131I治疗具有丰富经验,通过精准的剂量计算将治疗后甲减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为方便患者,提供提前线上出诊,来到后快速完成检查和治疗,缩短就诊时间,特别针对外地患者,一日内可以完成所有检查和治疗。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