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中医病名。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通常秋冬发生较多。 风寒感冒是感冒的一种类型。病因病机与感冒(伤风)相似,但患者症状体征多表现为寒重热轻。常见于感冒初期,或素体寒虚之人。主症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特征,兼有头身疼痛等。 1、病因 六淫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由于四时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有风寒,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2、临床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4、辨证施治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荆防败毒散。方药: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川芎、枳壳、前胡、桔梗、茯苓、甘草。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风寒感冒还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风寒感冒冲剂等,轻证亦可用生姜,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5、转归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感冒未及时控制亦有转化为咳嗽、心悸、水肿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6、预防与调摄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在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等,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2.预防服药 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的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药物煎煮时间宜短,取其气全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无汗者宜服药后进热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时换干燥洁净衣服免再次受邪。 3.饮食起居 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食流质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常用食品如葱、大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 附:午时茶是由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神曲、甘草、桔梗、麦芽、苏叶等制成的颗粒剂有茶叶香气,味甘、苦。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全身酸痛,内伤饮食,呕恶腹泻,晕船晕车,水土不服等症的治疗。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中医病名。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的表证。《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风热感冒是感冒的一种类型。病因病机与感冒(伤风)相似,但患者症状体征多表现为热重寒轻。常见于感冒后期,或素体有热之人。主症以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为特征,兼有头身疼痛等。 1、病因 六淫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由于四时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有风寒,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3、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4、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5、辨证施治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主方:银翘散。方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甘草、竹叶、芦根。 本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壳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知母清热生津。 风热感冒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复方金银花冲剂、清开灵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 6、转归预后 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感冒未及时控制亦有转化为咳嗽、心悸、水肿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7、预防与调摄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在季节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2.预防服药 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的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药物煎煮时间宜短,取其气全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无汗者宜服药后进热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时换干燥洁净衣服免再次受邪。 3.饮食起居 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食流质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常用食品如葱、大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1] 六淫邪气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的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症状,因此,把寒性凝滞和主痛联系起来,合称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则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热论》又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其侵犯人体,易损伤阳气。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2)湿邪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多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 (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腻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湿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亦见凉燥病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耗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执业中药师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卫人网总结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寒、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 阳热属火,与心相应,故火邪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或狂躁妄动,或神昏谵语等症。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附: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 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典型症状 区别诊断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注意:1、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 2、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3、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风寒感冒于风热感冒的鉴别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西医称之为呼吸道感染,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和暑湿感冒,很多人对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区别都很迷茫,常常会吃错药,以致适得其反,感冒越来越重。那么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都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就来听听中医对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介绍。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典型症状 区别诊断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