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 荨麻瘆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瘆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 2 次,持续≥6 周者 。少数慢性荨麻瘆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2. 病因 急性荨麻瘆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瘆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 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 IgE 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 IgE 或高亲和力 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瘆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 3. 发病机制 荨麻瘆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瘆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3]。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 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 IgE 或高亲和力 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IgE 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瘆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 4. 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瘆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瘆进行临床分类 [2]。不同类型荨麻瘆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病史及体检 应详尽采集病史和全面体检,包括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病程,发作频率,皮损持续时间,昼夜发作规律,风团大小、数目,风团形状及分布,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内脏疾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及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 5.2 实验室检查 通常荨麻瘆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急性患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等。 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IgE 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瘆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 5.3 分类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瘆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据病程是否≥6 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瘆,并按表 1 定义进一步分类。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瘆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瘆合并人工荨麻瘆。 5.4 鉴别诊断 主要与荨麻瘆性血管炎鉴别,后者通常风团持续 24 h 以上,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另外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其他疾病如荨麻瘆型药瘆、血清病样反应、丘瘆性荨麻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人 Still 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鉴别。 6. 治疗 6.1 患者教育 应教育荨麻瘆患者,尤其是慢性荨麻瘆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 。 6.2 病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瘆自然消退 。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对诱导性荨麻瘆,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瘆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瘆,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瘆,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瘆有一定的疗效;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瘆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瘆; 对 ASST 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对 FcεRIa 链或 IgE 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6.3 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瘆疗程一般不少于 1 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 3~6 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瘆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 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可酌情选择。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二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 1~2 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瘆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更换品种或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 2~4 倍剂量;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瘆。 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以下治疗 :环孢素,每日 3~5 mg/kg,分 2~3 次口服。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瘆,泼尼松 30~40 mg (或相当剂量),口服 4~5 d 后停药,不主张在慢性荨麻瘆中常规使用。 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日 2 g,连 用 5 d,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瘆。生物制剂,如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 IgE 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瘆有肯定疗效 。光疗,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瘆和人工荨麻瘆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 UVA 和 UVB 治疗 1~3 个月。 急性荨麻瘆的治疗:在积极明确并祛除病因以及口服抗阻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30~40 mg,口服 4~5 d 后停药,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或肌内注射,特别适用于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瘆;1:1 000 肾上腺素溶液 0.2~0.4 ml 皮下或肌内注射,可用于急性荨麻瘆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瘆伴血管性水肿。 诱导性荨麻瘆的治疗:诱导性荨麻瘆对常规的抗组胺药治疗相对较差,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的治疗:原则上,妊娠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 。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必须采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应告知患者目前无绝对安全可靠的药物,在权衡利弊情况下选择相对安全可靠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大多数抗组胺药可以分泌到乳汁中。 比较而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乳汁中分泌水平较低,哺乳期妇女可酌情推荐上述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的剂量。氯苯那敏可经乳汁分泌,降低婴儿食欲和引起嗜睡等,应避免使用。 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同样是儿童荨麻瘆治疗的一线选择 。不同的药物其最低年龄限制和使用剂量有显著的差别,应遵循药物说明书规范使用。同样,在治疗无效的患儿中,可联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要关注镇静类抗组胺药给患儿学习等带来的影响。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疣状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该病传染性强,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1. 诊断 1.1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或与尖锐湿疣患者有密切的间接接触史,或新生儿母亲为 HPV 感染者。 临床表现:潜伏期: 3 周至 8 个月,平均 3 个月;症状与体征: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系带、阴茎、尿道口、肛周和阴囊等,女性为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口、会阴、肛周、阴道壁、宫颈等,被动肛交者可发生于肛周、肛管和直肠,口交者可出现在口腔。 皮损初期表现为局部细小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逐渐增大或增多,向周围扩散、蔓延,渐发展为乳头状、鸡冠状、菜花状或状生。损害可单发或多发。色泽可从粉红至深红(非角化性皮损)、灰白(严重角化性皮损)乃至棕黑(色素沉着性皮损)。少数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或妊娠而发生大体积疣,可累及整个外阴、肛周以及臀沟,称巨大型尖锐湿疣。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自觉痒感、异物感、压迫感或灼痛感,可因皮损脆性增加、摩擦而发生破溃、浸渍、糜烂、出血或继发感染。女性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 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亚临床感染的皮肤黏膜表面外观正常,如涂布 5% 醋酸溶液(醋酸白试验),可出现境界清楚的发白区域。潜伏感染是指组织或细胞中含有 HPV 而皮肤黏膜外观正常,病变增生角化不明显,醋酸白试验阴性。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组织病理检查和核酸检测。 病理学检查:乳头瘤或疣状增生、角化过度、片状角化不全、表皮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增生、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并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在表皮浅层(颗粒层和棘层上部)可见呈灶状、片状及散在分布的空泡化细胞;有时可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见到大小不等浓染的颗粒样物质,即病毒包涵体; 核酸扩增试验:扩增 HPV 特异性基因(L1、E6、E7 区基因)。目前有多种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实时 PCR、核酸探针杂交试验等。应在通过相关机构认定的实验室开展。 1.2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应符合临床表现,有或无流行病学史。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任一项。 2. 处理 2.1 一般原则 尽早去除疣体,尽可能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减少复发。 2.2 治疗方案 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推荐治疗方案如下。 医院外治疗:推荐方案为 0.5% 鬼臼毒素酊(或 0.15% 鬼臼毒素乳膏):每日外用 2 次,连续 3d,随后,停药 4d,7d 为一疗程。如有必要,可重复治疗,不超过 3 个疗程。或 5% 咪喹莫特乳膏,涂药于疣体上,隔夜 1 次,每周 3 次,用药 10h 后,以肥皂和水清洗用药部位,最长可用至 16 周。 医院内治疗: 推荐方案:CO2 激光或高频电治疗、液氮冷冻、微波、光动力治疗; 替代方案:30%-50% 三氯醋酸溶液,单次外用。如有必要,隔 1-2 周重复 1 次,最多 6 次;或外科手术切除;或皮损内注射干扰素。 使用冷冻头的液氮冷冻方法禁用于腔道内疣体的治疗,以免发生阴道直肠瘘等。30%-50% 三氯醋酸溶液适宜治疗小的皮损或丘疹样皮损,不能用于角化过度或疣体较大的、多发性的以及面积较大的疣体。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和黏膜。不良反应为局部刺激、红肿、糜烂、溃疡等。 2.3 治疗方法选择 男女两性外生殖器部位可见的中等以下疣体(单个疣体直径<12.5px,疣体团块直径<25px,疣体数目<15 个):以往一些指南主张外用药物治疗。 但国内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25px 的疣体已经很大,15 个以内的疣体已经很多,外用药物治疗不如物理治疗及时;另一方面,及早清除疣体,减少创伤面在尖锐湿疣的治疗上是一个原则,这点对减少复发尤为重要。男性尿道内和肛周,女性的前庭、尿道口、阴道壁和宫颈口的疣体,或男女两性的疣体大小和数量均超过上述标准者,建议用物理方法治疗或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 宫颈尖锐湿疣:对宫颈外生性疣的患者,在开始治疗之前,需要确定 HPV 型别、明确 CIN 的等级、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且活检了解病灶是否存在癌变情况。宫颈外生性疣应请妇科专家会诊。确诊的低危型宫颈尖锐湿疣可采用 CO2 激光、微波等治疗方法,也可用 30%-50% 三氯醋酸溶液治疗。 阴道尖锐湿疣:液氮冷冻治疗(不推荐用冷探头,因可能有阴道穿孔及瘘管形成的危险),也可选择高频电刀、C〇2 激光、微波等治疗方法。 尿道尖锐湿疣:液氮冷冻治疗或 10%-25% 鬼臼树脂安息香酊。疣体涂药,待其干燥,然后才能与正常黏膜接触。如有必要,1 周重复 1 次。尽管对应用鬼臼毒素和咪喹莫特治疗尿道口远端疣的评估资料有限,一些专家还是主张在一些患者中应用这种治疗。光动力疗法在尿道尖锐湿疣的治疗上有独特的效果已被国内多项实验所证实。 肛周疣:液氮冷冻治疗,或 30%-50% 三氯醋酸:只在疣体上涂少量药液,待其干燥时可见表面形成一层白霜,然后用或酸或液体中的酸液。有要,1-2 周后重复 1 次,最多 6 次。手术治疗:部分肛周疣的患者同时伴有直肠疣,应进行直肠指检和(或)肛镜检查。直肠疣的处理应请肛肠科专家会诊。 光动力疗法:单个疣体直径<12.5px,疣体团块直径<25px 者可直接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超出以上疣体大小建议采用其他物理疗法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合并有直肠疣时可单独采用光动力疗法配合柱状光源或采用物理方法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 肛门内疣:需性病和肛肠专科医生共同诊疗。肛门部疣有时伴发直肠黏膜疣,对肛门部疣的患者应常规检查直肠黏膜,可采用肛门指诊、常规肛镜、高分辨肛镜。 巨大尖锐湿疣: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前需做病理活检明确组织是否发生癌变。首要的治疗是去除疣体,可以选择手术或者高频电刀切除疣体,然后配合光动力治疗或外用药物治疗。 亚临床感染:对于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尚无有效的处理方法,一般也不推荐治疗,因为尚无有效方法将 HPV 清除出感染细胞,且过度治疗反而引起潜在不良后果。处理以密切随访及预防传染他人为主。对于醋酸白试验阳性的可疑感染部位,可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如激光、冷冻)。有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可能对亚临床感染有效。 无论是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可先作醋酸白试验,尽量清除亚临床感染,以减少复发。 3. 特殊情况的处理 妊娠:妊娠期忌用鬼臼毒素和咪喹莫特。由于妊娠期疣体生长迅速,孕妇的尖锐湿疣在妊娠早期应尽早采用物理方法如液氮冷冻或手术治疗。需要告知患尖锐湿疣的孕妇 HPV6 和 11 可引起婴幼儿的呼吸道乳头瘤病,患尖锐湿疣的妇女所生新生儿有发生该病的危险性,如无其他原因,没有足够的理由建议患尖锐湿疣的孕妇终止妊娠,人工流产可增加患盆腔炎性疾病和 HPV 上行感染的危险性。 患尖锐湿疣的孕妇,在胎儿和胎盘完全成熟后和羊膜未破前可考虑行剖宫产,产后的新生儿应避免与 HPV 感染者接触;必要时需请妇产科和性病科专家联合会诊处理。也可以外用三氯醋酸治疗。 合并 HIV 感染者:由于 HIV 感染或其他原因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常用疗法的疗效不如免疫正常者,治疗后也更易复发。依不同情况,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这些患者更容易在尖锐湿疣的基础上发生鳞癌,因而常需活检来确诊。 复发的病例:少数患者尖锐湿疣皮损会多次复发,对于这些患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疗法。使用激光治疗时应注意及早发现亚临床感染,治疗范围应超过皮损 2mm,深度达真皮浅层。去除可能的病因,如同时存在的其他感染。在广泛、彻底去除疣体后,局部使用光动力疗法或咪喹莫特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4. 随访 尖锐湿疣治疗后的最初 3 个月,应嘱患者至少每 2 周随诊 1 次,有特殊情况(如发现有新发皮损或创面出血等)应随时就诊,以便及时得到恰当的临床处理。同时告知患者注意皮损好发部位,仔细观察有无复发,复发多发生在最初的 3 个月。3 个月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期,治疗后 6 月。 5. 预防 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生殖道 HPV 感染的危险性,也可以减少 HPV 感染相关疾病(即尖锐湿疣或宫颈癌)的危险性。但是 HPV 感染可以发生在未被安全覆盖或保护的区域如阴囊、阴唇或肛周。
转载于微信:神经病学俱乐部 文章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一、定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二、流行病学 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荟萃分析数据显示PHN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据以上资料估计我国约有400万的PHN患者。PHN的危险因素见表1。 三、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N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①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邻近神经元;②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及钠离子通道表达上调、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支持细胞的坏死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引起中枢敏化。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allodynia)等。痛觉超敏即为正常的非伤害性刺激通过Aδ及Aβ低阈值机械受体引起脊髓背角疼痛信号的产生。PHN持续疼痛的主要机制在于中枢敏化。③炎性反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表达通过继发的炎性反应导致周围神经兴奋性及敏感性增加。④去传入(differentiation):初级传入纤维广泛变性坏死,中枢神经元发生去传入现象,引起继发性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另外,还涉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四、临床表现 1. 疼痛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20%,骶尾部占2%-8%,其他部位
白癜风治疗目的是控制皮损的发展,促进白斑复色。 一、选择治疗措施时主要考虑因素 1、病期: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 进展期判定标准参考VIDA 积分:近6 周内出现新皮损或原皮损扩大(+4 分);近3个月内新皮损或原皮损扩大(+3 分);近6 个月内出现新皮损或者原皮损扩大(+2 分);近1 年内出现新皮损或原皮损扩大(+1 分);至少1 年内稳定(0 分);至少1 年内稳定且有发色素再生(-1 分)。总分> 1 分为进展期,>4分为快速进展期。 2、白斑面积(占体表面积): 1 级为轻度,<1%;2 级为中度,1%~5%;3 级为中重度,6%~50%;4 级为重度,>50%(手掌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 3、型别: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面积为1级,局限于一个解剖区;散发型:面积为2~3 级,多个解剖区;泛发型:面积为4 级(或>50%);肢端型。 4、部位:面部复色效果好,口唇、手足部位复色效果差。 5、年龄:分为成人和儿童白癜风。疗效儿童好于成人。 6、早期疗效好,病程长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二、治疗原则 (一) 、进展期白癜风 1、寻常型: ①局限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钙调节神经磷酸酶抑制 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也可外用低浓度的光敏药,如浓度<0.1%的8-甲氧沙林(8-MOP);局部光疗可选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08nm 准分子激光及准分子光、高能紫外光等。 ②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中医中药、免疫调节剂,VIDA积分>3 分考虑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光疗及局部外用药参考进展期局限型。 2、节段型:参考进展期局限型治疗。 (二)、稳定期白癜风: 1、寻常型: ①局限型:外用光敏剂(如呋喃香豆素类药物8-MOP 等)、激素、氮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维生素D3衍生物等;自体表皮移植及黑素细胞移植;局部光疗参考进展期局限型或者光化学疗法。 ②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光疗或光化学疗法,如NB—UVB,PUVA 等;中医中药;自体表皮移植或黑素细胞移植(暴露部位或患者要求的部位)。局部外用药治疗参考稳定期局限型。 2、节段型: 自体表皮移植或黑素细胞移植,包括自体表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刃厚皮片移植,自体非培养表皮细胞悬液移植,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等。其他参考稳定期局限型治疗。 三、治疗细则 (一)、激素治疗: 1、局部外用激素: 适合于白斑累及面积<10%的进展期皮损。超强效或强效激素,可连续外用1~3个月或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或予强弱效或弱中效激素交替治疗。弱效激素效果相对较差,强效激素效果相对较好。 成人推荐外用强效激素。如果连续外用激素治疗3~4个月无复色,则表明对激素治疗疗效差,需更换为其他治疗方法。 2、系统用激素: 主要适用于泛发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口服或肌内注射激素可以使进展期白癜风尽快趋于稳定。成人进展期白癜风,可小剂量口服泼尼松0.3mg/kg/d,连服1~3 个月,无效中止。 见效后每2~4 周递减5mg,至隔日5mg,维持3~6 个月。或复方倍他米松1ml,肌内注射,每20~30 天1 次,可用1~4 次。 (二)光疗及光化学疗法: 1、局部光疗: NB—UVB 每周治疗2~3 次,按说明书要求根据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初始治疗剂量,或者在治疗前测定最小红斑量(MED),起始剂量为最小红斑量的70%。下一次的照射剂量视前次照射后出现红斑反应情况而定:如未出现红斑或红斑持续时间<24小时,治疗剂量提高10%~20%,直至单次照射剂量达到3.0J/平方厘米(Ⅲ型、Ⅳ型皮肤)。 如果红斑超过72 小时或者出现水疱,治疗时间应推后至症状消失,下次治疗剂量降低10%~20%。如果红斑持续24~72 小时,应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 308nm单频准分子光、308nm准分子激光:每周治疗2~3 次,治疗起始剂量及下一次治疗剂量调整可参考NB—UVB。氦氖激光:每一治疗点的能量为3.0J/平方厘米,每周治疗1~2 次。 高能紫外光:根据皮肤类型测定最小红斑量,治疗剂量一般为最小红斑量的2~4 倍,面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首次治疗剂量应低于2 倍最小红斑量,以后治疗可根据红斑及复色情况上下调整剂量10%~20%。每周治疗2~3次。 2、全身光疗: 每周治疗2~3 次,初始剂量及下一次治疗剂量调整与局部NB—UVB类同。NB—UVB 比PUVA 治疗方便,治疗后眼睛不需要遮光保护,光毒性反应少。对NB—UVB 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换用PUVA 治疗。 关于NB—UVB 最大安全累积剂量尚无确切的数据,目前文献中白色人种最长治疗时间为15 个月,治疗次数为133 次,累积剂量为246J/平方厘米。一项治疗指南认为NB—UVB 最少应治疗6 个月,如果效果理想,可以接受长达2 年的治疗。但经过第一年的治疗后,患者应休息3 个月再治疗。 3、局部光化学疗法: 对于局限性白癜风,局部外涂呋喃香豆素类药物(8-MOP、补骨脂酊等)+日晒时一种疗效好,实用性强的治疗选择,可以用于成人和5 岁以上的儿童。 白斑累及体表面积<10%的患者:每天在白斑处涂以呋喃香豆素类药物,30 分钟以后日晒,每天白斑部位在上午10 点到下午4 点日晒白斑部位15~20 分钟。肤色较白的人开始时每天日晒5~10 分钟,2 周后如果局部没有淡红斑出现,每天日晒时间增加到35~45 分钟。 白斑累及体表面积<20%的患者:每天在白斑部位涂以呋喃香豆素类药物,涂药后30 分钟局部照射UVA,UVA 开始剂量1~2J/平方厘米,以后每次增加0.25~0.5J/平方厘米。每周治疗2次。出现淡红斑后,剂量不再增加,维持红斑量。 4、口服光化学疗法: 适用于白斑累及体表面积>20%的患者,对NB—UVB 及外用PUVA 治疗抵抗的患者,年龄> 12 岁的患者。 治疗方法: UVA 照射前1.5 小时口服8-MOP0.3~0.4mg/kg,UVA开始剂量1~2J/平方厘米,以后每次增加0.25~0.5J/平方厘米,直至淡红斑出现。UVA 的剂量应始终维持在最小红斑出现量。每周治疗2 次,不能连续2 天治疗。口服8-MOP 后在室内室外均应戴防UVA 眼镜18~24 小时,外出使用防晒剂,避免日晒。 5、光敏药物: ①外用补骨脂素、煤焦油制剂等。 ②中药光敏药:补骨脂、白芷、无花果等。 禁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者,白内障,光敏者,皮肤癌,外阴部位,对补骨脂素过敏或不耐受者。 (三)、移植治疗: 适用于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尤其适用于局限型和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其他型别白癜风的暴露部位皮损也可以采用。治疗需考虑白斑的部位和大小,进展期白癜风及瘢痕体质患者为移植禁忌症。 常用的移植方法包括:自体表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刃厚皮片移植,自体非培养表皮细胞悬液移植,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单株毛囊移植等。自体表皮移植操作简单可行,疗效较好。移植治疗与光疗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四)、免疫抑制剂: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及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时间为3~6 个月,复色效果最好的部位是面部和颈部。粘膜部位和生殖器部位也可以使用。无激素特别是强效激素引起的副作用,但要注意增加局部感染如毛囊炎等。 (五)、维生素D3 衍生物: 外用卡泊三醇及他卡西醇可用于治疗白癜风,每日2 次外涂。维生素D3 衍生物可与窄谱UVB、308nm 准分子激光、PUVA 等联合治疗。也可以与外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联合治疗。 局部外用卡泊三醇或他卡西醇可增强窄谱UVB 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卡泊三醇或他卡西醇结合补骨脂素+日光照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卡泊三醇或他卡西醇。与PUVA 联合使用,尤其于单用PUVA 无效的手足皮损。 (六)、中医中药: 辨病结合辨证: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2 个阶段,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四个主要证型(风湿郁热证、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 进展期表现为风湿郁热证、肝郁气滞,稳定期表现为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儿童常表现为脾胃虚弱。 治疗上进展期以驱邪为主,疏风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稳定期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根据部位选择相应引经药。 (七)、脱色治疗: 主要适用于白斑累及面积>95%的患者。已经证实对复色治疗的各种方法抵抗,在患者要求下可接受皮肤脱色。 常用脱色剂:20%莫诺苯宗(氢醌单苯醚),每日2 次,连用3~6 周;也可用20%4-甲氧基苯酚乳膏(对苯二酚单甲醚)。开始用10%浓度的脱色剂,以后每1~2 个月逐渐增加浓度。每天两次,先脱色曝光部位再脱色非曝光部位,1~3月出现临床疗效。注意减少皮肤对脱色剂的吸收,身体擦药后2~3 小时禁止接触他人皮肤。 (八)、遮盖疗法: 用于暴露部位皮损,采用含染料的化妆品涂搽白斑,使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色泽。 (九)、儿童白癜风: 局限性白斑:<2 岁的儿童,可外用中效激素治疗,采用间歇外用疗法较为安全。>2 岁的儿童,可外用中强效或强效激素。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及吡美莫司乳膏等烨可用于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快速进展期的儿童白癜风皮损可采用小剂量激素口服治疗,推荐口服泼尼松5~10mg/d,连用2~3 周。如有必要,可以在4~6周后再重复治疗一次。 (十)辅助治疗: 应避免外伤和暴晒,特别是在进展期。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E, 叶酸,锌剂,钙剂,硒等可能有一定帮助。治疗伴发疾病。心理咨询,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手部脱皮怎么办?这就是汗疱疹,与汗腺功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高热大量出汗、排汗不畅、皮肤磨擦、精神因素如紧张或抑郁等有关, 但具体病因仍不完全清楚。 汗疱疹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春秋季出现,双手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皮、剧烈瘙痒,或有液体渗出。一般病程在10~30 天,可以逐渐痊愈。需要与手癣鉴别哟,去医院皮肤科做一下简单的真菌检测即可。 简易处方: 处方1 明矾适量,泡洗双手 处方2 侧柏叶300g 加水500毫升,熬好放凉后用来泡手。 处方3 苦参、黄柏、白癣皮、苍术各 30 克, 加水500毫升,熬好放凉后用来泡手。 处方4 外用激素类软膏如卤米松软膏、复方氟米松软膏、皮炎平软膏等。 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冷水、肥皂、洗手液、洗涤剂等,减少洗手次数,洗衣服时尽量戴手套。还有选择合适的护手霜、硅霜或鱼肝油软膏,也可服用些维生素C、谷维素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药物,还要多食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要过度搔抓,不要抠疱拽皮,避免继发感染。
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甲状腺组织分泌的糖蛋白,可把甲状腺球蛋白看做装载甲状腺素的运输车,装载着甲状腺素储存在甲状腺滤泡腔中(每个TG约有2个甲状腺素(T4)和0.5个三碘甲腺原氨酸(T3)分子)。在生理状态下,甲状腺大小是决定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有很少量的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入血,正常值为1.7—56ng/mL。 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和甲状腺癌组织都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由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灶的多少和大小决定,分化型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等)分泌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在全甲状腺切除术后降低或者测不出,甲状腺球蛋白在术后连续监测中逐渐升高则需要警惕术后残留异位甲状腺、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甲状腺球蛋白小于1ng/mL时复发的几率很低,在1ng/mL~10ng/mL之间时,复发的几率约为20%左右,大于10ng/mL,复发几率大于60%。所以,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动态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可以预测早期复发和转移。 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时应该同时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因为25%的甲状腺癌患者存在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其存在可以干扰甲状腺球蛋白的检测。当然应该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变化、甲状腺超声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结果,而不能机械地单一依据甲状腺球蛋白对甲状腺癌做最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