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会表现为: 1、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朋友同学在一起。青春期孩子开始与父母公开对着干,但与朋友们却打得火热。和父母说不上几句话,但与朋友能聊几个小时的电话。朋友在楼下吆喝一声,孩子饭都不吃就跑出去了。提前与孩子约定好的事情,也会因为朋友的一个突发的提议,而推掉与父母的约定。 2、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变强,与父母冲突会增多。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试图发展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他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温顺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即使看父母看来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却是自我独立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13~17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主要集中以下几点:学习、睡觉时间、交友情况等方面。 3、烦躁、抑郁、情绪波动是青春期孩子情绪的特点。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而这种情绪的波动却是青春期孩子难以控制的。所以,即使与父母一个小小冲突,也可能引起他们暴发突发式的情绪反应。 原因分析:你是否一直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 大部分家长心里总认为孩子小,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放心,担心孩子做不好,认为孩子没经验,不愿放手。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不想沟通,那也是孩子的问题!不断对孩子强调:爸爸妈妈做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明白?你必须听爸妈的话,不听话就伤了爸妈的心等等,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父母只是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出发,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结果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渠道越来越不顺畅,孩子就会更加珍惜和朋友的关系,越来越依赖朋友。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去沟通,就会依赖游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早恋找寻情感的依托。 学会四大沟通技巧,改善你和孩子关系 1.信任你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知道,我们的孩子终将会离开自己,踏上自己的人生路。但家长还是忍不住会担忧:我们也不是担心孩子多贪玩,只是担心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该怎么办?于是就开始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开始监视自己的孩中子。禁忌:千万不要告诉孩子说,不要和那种孩子玩。 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除了让孩子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的原因被父母排斥,自发的就想为朋友辩护。还让孩子感觉到了被否定。因为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和朋友有共同语言,知道互相遇到的问题,能够互相理解。 在父母心里“那种孩子”的概念是学习成绩差,生活态度不端正。但是孩子会对父母单方面用成绩评价朋友好坏的态度感到失望。他们会认为:学习成绩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吗?一旦父母有了此类做法,在父母没有详细解释时,孩子就会封闭自己,不想再谈论这类问题。时间长了,孩子也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会觉得父母没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评价,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判断。 总之,“不要和那种孩子玩”之类的语言只会对造成反效果。这类语言对于幼儿园或者小学生的小学生比较有用,但对青春期已经有了自己是非观和判断力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语言不会起到作用。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学坏,男孩子会不会学会抽烟、喝酒。问孩子在外面做什么,孩子不说,逼急了,又担心孩子学会撒谎。 这个原则的重点,不是孩子应该和谁玩,而是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比如抽烟,喝酒,撒谎等。 制定原则时,家长一定要明确区分好坏的标准。明确告诉孩子不好的行为以及这样界定的原因。对于绝对禁止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定的指出,并让孩子理解。而对于“不可以做”以外的行为准则,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决定。比如规定回家时间。“回家时间”是激化父母与孩子最大的矛盾点。若父母单方面规定时间,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反抗心理。这时候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双方共同商量。要知道,强迫性的原则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是一种唠叨而不是需要遵守的约定。 3.主动了解孩子的朋友。 父母越是了解孩子的朋友群,与孩子的关系往往越融洽。很多父母觉得与孩子交流越来越少,没有共同语言。这时候如果父母认识孩子的朋友,并从这个方向切入,自然的展开话题,这样就与孩子就有了共同的关注点。另外,也可以借此更清楚的了解孩子的状况。但父母不能因为想了解孩子的朋友就对孩子进行盘问,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盘根问底。孩子本来刚想与父母谈论关于朋友遇到的一些烦恼,却因为父母详细的盘问,不再想与父母继续交流,不想回答父母的话。 父母想和孩子交流,应该先学会去倾听孩子,即使需要马上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应该先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为孩子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非常重要。 4. 为孩子创造与朋友相处的良好环境。 让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轻松的环境,让孩子相信,虽然爸爸妈妈在家,但却不会干涉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果父母都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去爱孩子的朋友,抱着他们能成为孩子一生的挚友的心态去宽容的对待他们。如果家长能采取这样的态度对他们,孩子的内心一定会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一起看看优秀的影片,一起看看展览,参加一些体育运动等,也都是一些比较不错的选择,对孩子来说,也都是比较有意义的活动。 孩子小的时候,通常是父母带着孩子去体验各种新的生活。当孩子长大后,父母也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去体验自己想要的生活了,不是拉着父母的手,而是与朋友一起同行,这可以让孩子兴奋不已,也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美好的过去需要我们家长去创造。
焦虑不是有害的; 焦虑不等于个人的软弱; 思维只是思维而不是现实; 情绪并非是现实的直接反应; 当我体验到焦虑时,我有更焦虑的想法; 如果我更焦虑,它并不会让世界更危险; 控制焦虑会引发更多的焦虑; 为了降低焦虑,我必须愿意体验焦虑。
患者甲(独白): 自从我喝酒成瘾后,我的天空就改变了颜色,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我仿佛打开了地狱之门,酒精象魔鬼一样将我紧紧缠绕,让我欲罢不能 患者乙(独白): 自从我喝酒成瘾后,我的家庭就失去了安宁。母亲的眼泪,父亲的责备,妻子的哀求,孩子的惊恐。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说:“别喝了,别喝了!”,可我手中放不下的仍然是酒瓶! 患者丙(独白): 自从我喝酒成瘾后,我就再也不知道太阳每天是怎么升起来的!每天清晨一睁开眼,首先想到的就是喝酒。没有酒,我心烦意乱,坐卧不宁;没有酒,我的双手抖个不停! 患者丁(独白): 自从我喝酒成瘾后,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我的性格越来越自私。我知道,他们都不想让我喝酒,他们都恨我喝酒。他们把酒藏起来,也曾把我锁起来,他们想尽了办法让我停止喝酒。我也恨酒!恨我自己!可我却离不开酒。 四人异口同声说:“医生,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我们必须停止喝酒,但我们就是做不到,请帮帮我们吧!” …… 这是我科酒依赖病人在医院举办的文艺活动中的一个自编节目,节目名字为《都是酒精惹的祸》。在这里,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向人们展示了被酒精扭曲后的生活和人性!节目在一首《再也不能这样活》歌声中结束。是啊!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我们必须停止喝酒,我们必须在生与死之中做出选择,我们想选择生! 做为成瘾科的医护人员,目睹了太多酒依赖病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多为男性,入院时50%以上的病人是被家人强行送入或骗入病房的。他们入院时多伴有营养不良,脂肪肝,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动过速等躯体疾病。有的是急性酒精中毒,人事不醒。有的是伴有外伤,胃出血。有的伴有癫痫发作。更常见的症状是伴有精神失常,病人出现了幻听(能凭空听到声音),幻视(能凭空看到东西,多为小动物,如蚂蚁、蛇、毛毛虫等),病人表现为紧张不安,胡言乱语,整夜难眠。有的病人出现了被害妄想(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坚信别人要加害于他),不敢出门,不敢吃饭,不敢睡觉,时时处于警惕恐惧不安状态。有的病人在被害妄想的支配下会出现持刀伤人现象。有的病人出现了嫉妒妄想(无事实根据的怀疑妻子不忠于他)或关系妄想(认为周围的事物都与他相关,怀疑别人议论他,说他坏话等),严重危害着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 酒依赖的危害比比皆是,它不仅损害病人自身健康,而且危害家庭,危害社会。是啊!每一个酒依赖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因他而不幸的家庭,“一人喝酒成瘾,全家不得安宁”。有的家人,为了让病人戒酒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血,耗尽了精力。他们说服病人,乞求病人,跟从监管病人到责骂病人,甚至采取把病人关锁在屋内。他们成功了吗?没有,病人依然喝酒。因为酒对于病人来说实在太具“吸引力”了,他们对酒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为了酒,他们无所畏惧!为了喝酒,就算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跪在他目前泣泪请求都会让他无动于衷。为了喝酒,就算妻子孩子离他而去也无济于事。为了喝酒,他可以赊酒骗酒藏酒,为了喝酒,他想方设法,为了喝酒,他不惜挺而走险! 记得有一位酒依赖患者对我说:“我妻子为了不让我喝酒,把我反锁在屋里,我想从窗户跳出去,窗户也被锁死了,我就拿着刀威胁着她逼着她打开了门。我撒腿就跑,直奔酒店,迫不及待的抽瓶就喝。”还有一位酒依赖患者对我说:“我为了在酒瘾上来的时候能喝上酒,就把酒藏在矿泉水瓶子里藏在家里。哪知那次被我5岁的女儿当水喝了一口,当时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此,她连矿泉水都不敢喝,只恐里面装的还是酒精。”还有一位酒依赖患者对我说:“我酒后也知道自己不对,我一次又一次的对妻子承诺再也不喝了。可是,酒瘾一来,所有的誓言都阻止不了我。我一次又一次的戒酒,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没了工作,没了身体,没了尊严,没了朋友。我在周围人中间抬不起头,他们都说我是酒鬼。我曾企图自杀,我妻子发现后抱着我大哭起来。她说:你别死,咱戒酒去!”。……这样的诉说来自一个病人又一个病人。 亲爱的朋友,难道你不觉得“酒精猛于虎”吗?面对着这形形色色的酒病人,酒危害已达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了!可有多少人能认识到酒危害?有多少人能够重视酒危害?又有多少人能把嗜酒成瘾者当作病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种慢性脑病需要住院治疗? 被送到医院的病人是幸运的,而有多少人还游荡在社会继续饮酒?如果所有的酒依赖病人都能被早期干预,都能早期到医院求助,他们对自身的危害就会少一点,他们对家庭的危害就会少一点,对社会的危害就会少一点。他们的病情就会轻一点,他们的治疗效果就会好一点,他们就会早一点转为有用之人,有益之人。 所以,向社会大力宣传酒精危害,加强综合防治,对酒依赖病人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刻不容缓!义不容辞!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抑郁症患者发病较为常见,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不到位,许多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对该病认识不足,不愿意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以至于出现患者自杀,部分患者出现扩大自杀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为此建议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应早日到专科医院就诊,并配合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以取得理想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坚持锻炼:特别是早晨时期的锻炼,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行动迟缓、邋遢、懒惰的状况,长期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身体机能,更会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负面情绪。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空气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清新的时刻,它可以充分调动人体潜能活化身体细胞,当身体放松了,内心也慢慢就会放松下来,情绪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缓解。外出交际:把自己关在家里,逃避与人接触,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而这首先是他们所需要改变的地方。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不如他人、什么都做不好等负面症状,这些感受导致他们兴趣匮乏、遇事退缩、减少社交活动、封闭自己,这使得抑郁症者处在恶性循环之中,不断的强化了自我症状。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前提必须强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触朋友,参加社会活动或出去旅游,尽管开始内心会很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负面的情绪感受就会被外部环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会重建起来。观息法:观息法是心灵重塑疗法其中的一种净化内心的方法。呼吸的品质代表着生命的品质,呼吸伴随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呼和吸称为“息”。心理学上讲,专注于呼吸是身心一体的练习,可以让分离以久的身心开始融合,消除内在思想的对抗,回归本真的自我。从医学上讲,呼吸、心跳、肠胃蠕动是受植物神经的控制,专注于呼吸的训练可以修复高级神经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医学手段、药品或补品不能达到的。抑郁症患者可在早晚的时间练习观息法,练习时轻轻闭上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无论任何念头出现,你都要以不推、不抗、不纠缠的心接纳它,而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纯然的观察呼吸,以盘腿的姿态,二十分钟时间为基础,半个月至一个月后,可以延长练习时间至四十分钟到—个小时。冥想法:冥想是身心灵修习的一种很好行为,现在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活动中,冥想可以减少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有规律地练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启迪。虽说是冥想,但却有很多方法,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简单的冥想练习,抑郁症患者只需在内心中确定一个自己的愿景图,它可以是任何一种主题,以抑郁症患者自身感到平静、放松或是愉悦为准,然后在大脑中去想象实现,越是能集中投入情感在这个愿景图上,效果就越好,这个练习要持续重复去做。整理感受:抑郁症患者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感受中,虽然在他们的认识层面上有时也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是不合理的,但是自己仍是无力摆脱,要想真正转变这种认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整理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无论是多么荒唐的或者在你认为是可笑的,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完整的把它整理在笔记本上,不要急于去分析它、认识它,你可以在锻炼或者身心状态有所缓解之后,再去看它,要知道,只是去看不必分析,因为这不是锻炼你分析和认识的能力,你也不缺乏这种能力,而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拒绝对号入座:关于抑郁症方面信息,如今已是相当之多,真正能给抑郁症患者帮助或是有价值的却是少之又少,由于抑郁症患者没有良好的内心防御能力,往往会把自己的状况与其对照,造成内心更大的压力,更有甚者起初只是有一些抑郁的情绪,最后却被自己强化为了抑郁症,所以减少关于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症状方面信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阅读书籍: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如能完成以上自我治疗的行动计划,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抑郁症。如你看完这个行动计划,觉得很有道理,那就去行动,因为只有身体力行才是唯一可以让你走出抑郁症的途径。只停留在思考方面,那么再有效的方法也帮不了你。去行动吧,你可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精神科病房里总是能看到我们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反复住院的患者,这类患者大多都是停药或者减药后病情反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知识宣教不到位,还有就是患者出院回家后,家属对患者的监督、照顾做的不到位。患者康复后需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家属应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多与人沟通,这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起了很大的帮助。
提到焦虑,往往会使人想到那种痛苦的体验:惊恐不安、提心吊胆,似大难来临或危险迫在眉睫。为此有些人害怕焦虑,总希望自己能摆脱焦虑,达到一种无焦虑的状态,却不知因焦虑加上害怕焦虑会达到极其痛苦的状态。有一位来访者:女、30岁,半年前的一天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昏、大汗,急诊后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未发现其它异常,约10分钟左右缓解。之后间断出现上述不适,多次到医院急诊,检查除心率快并发现其它异常。一次因工作原因出差,在火车上,感到车厢内封闭,又出现胸闷、窒息感,要求服务员开窗,十几分钟后缓解。住在旅店内觉得窗户密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担心自己会发疯,会死去,为此夜间关门不敢上锁链,不敢睡眠,时刻准备逃离房间。从此希望家人陪伴,不想独自在家,害怕病情反复,使用“安定”后缓解。她说医生告诉她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自己也多次上网了解情况,感觉自己精神上出了问题而来就诊。针对她的问题,考虑她是急性焦虑发作,于是给她解释了焦虑以及焦虑时所带来的躯体上的反应。让她了解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自然的情感反应,只要人认为有不好的事情或威胁性的事情可能发生,就会出现焦虑。这些危险的事情包括身体的威胁,如:可能生病、发生事故或死亡,社会的威胁,如可能被羞辱、拒绝或嘲笑;或是心里的威胁,如可能发疯、失去控制或是丧失能力。还给她解释当我们感受到这些危险时,大脑就会发送信息,调动机体的战斗—逃跑系统,为攻击或逃跑提供能源,此时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工作量增加,我们会感受到心率、心跳的力度以及呼吸的速度等发生改变,体现在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加深等,有时也会出现呼吸变得不均匀,并产生无害的但令人不舒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或胸紧等,此时保护性的躯体变化产生了不舒服的躯体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是绝对无害的,也不意味着会出现大问题。因为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我们自己的身体通过自身调节,焦虑本身也会逐渐缓解。接下来让她再次体验焦虑:引导她放松后让她想象一个让她产生焦虑的情景,进入一间封闭的房内,她感觉到紧张害怕,头部有金箍感,身体僵硬,心悸、呼吸困难。此时告诉她做深呼吸,放松,并接受这种不适感,慢慢的她的紧张程度、不适感下降,待她能忍受后,再次让她体验那种焦虑的感觉,此时让她接受这种感觉,慢慢去体会这种感觉时,她的焦虑情绪逐渐缓解,过后她说感觉疲乏无力,仍为这种乏力担心,向她解释出现疲乏无力的感觉很正常,因为焦虑时会消耗能量,焦虑过后就会出现乏力。再次体验时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不再为出现这焦虑而恐惧。让来访者谈及这次心理治疗的体会时,她说:以往每当焦虑情绪来临时我总觉得这是种灾难,想控制这种情绪,或是拒绝它,但我的每次尝试都失败了,带来的却是更加痛苦;以前也总想找出明确的原因,可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也使自己更加恐惧。通过这次治疗我觉得接受这种情绪比拒绝它更有效,对没有明确原因的恐惧可能来自我的内心,对既往的不在意的压力、不如意等有关。今后我会接受它,不再为焦虑而焦虑。治疗结束后,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育问题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服用抗精神病药导致胎儿畸形,给家庭造成不幸,因此,她们都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生育,如果可以什么时候怀孕为宜,以及是否在妊娠期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等问题。如果问精神科医生,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不服药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增大,服药对胎儿有无影响很难说,不能保证不致畸”,你问:“那么吃着药能怀孕吗?医生给个建议”,医生回答:“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不服药会犯病,服药可能致畸,你们家属自己决定”。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出生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增高之间有任何关系。有研究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母亲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约为2.4%,尽管还不断有个案报告,妊娠期服哪种抗精神病药会引起什么畸形(例如,氟哌啶醇引起多肢体畸形),但不要忘了,普通人群也有2%~4%的致畸率,所以只要所服抗精神病药的致畸率不超过2%~4%,你就不能说是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将氯氮平归为B类妊娠药物,就是在人类生殖中未尚未发现危险性,而将其他抗精神病药归为C类妊娠药物,就是在人类生殖中的危险性不能被排除。说到底,就是不肯定其他抗精神病药致不致畸。老一代抗精神病药(或称典型抗精神病药)比新一代抗精神病药(或称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更安全。因为使用时间长的药物没有观察到致畸结论,说明它安全的可能性更大。已治愈精神分裂症病人停药复发的危险性是很高的,而服抗精神病药对胎儿致畸的危险性没有被证明,权衡利弊,可以带药怀孕,带药怀孕的剂量多大算是安全呢?应掌握在中等剂量以下,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医生。
为什么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父母有关?家庭系统要经历7次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规则。在二人世界的甜蜜,到了有孩子的时候就会有冲突,直到建立了一套适应育儿阶段的关系模式。家庭到了不同的阶段总在变化,家庭中的人总在找“谁有错”,但是,很可能没人犯错,只是到了新的阶段。就像家庭治疗大师米妞秦说的:你们是非常出色的三岁孩子的父母,只是现在要学习做十三岁孩子的父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亲密关系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蜕变与重生。
特点:伴侣一方或双方心里明白关系结束了,但没有意愿或勇气捅破窗户纸。不忠成为提出结束并迫使对方做最后决定的一种方式。有时,不忠是伴侣一方的测试,以评价自己是否能找到别人或者是否还有吸引力。第三者通常是伴侣一方的朋友或同事。不忠发生在关系结束前。他们没有留在婚姻中的渴望,不忠方往往不想伤害对方,却没有意愿去拯救这段关系。被不忠方通常会表现出愤怒和受伤,不忠方会表现出悔恨、疏离,每个人都会因关系中的状态指责对方,将之作为回避痛苦的一种方式。即使关系结束,其中的分歧仍没有解决,个体在下断关系中通常还会重现同样的动力,重蹈覆辙。
特点:他们长期压抑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以维持成功家庭表面上的体面和社会规范,他们通常专注于做“正确”的事,却牺牲了幸福和满足,他们的婚姻是空虚的,伴侣可能共用或不共用卧室,性关系是例行公事,而且他们过着非常独立的生活,沟通限于实际事物。这种不忠可能持续数年,成为不忠者一段重要的关系,不忠者可能在两段关系间犹豫,不确定要结束哪段。因此,不忠方可能单独前来治疗,想理出头绪,或觉得需要告诉对方这段关系,以及更重要的此前被压抑但现在苏醒的想法和感受,总之,分裂自我型不忠预后不佳。治疗通常为时过晚,已无法创造满意的、情感性的伴侣关系。丈夫可能会离开,或可能会留在婚姻里但情感却投入到不忠关系中,而女人常常选择后者。这些不忠可能会持续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