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有多种自身抗体可以出现,45.7%的患者有抗核抗体滴度升高(>1:20),抗SSA、抗SSB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40%,约5%~10%尚分别出现抗RNP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43%的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约20%的患者出现抗心磷脂抗体。抗SSA及抗SSB抗体对本病诊断有有意义的,前者在本病的敏感性高,后者则特异性较强,尤其在有系统性损害的患者,两者的阳性率更高。ANA抗体、SSA、SSB抗体阳性都属于标记性抗体,其滴度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和病情程度无关,抗体阳性结果一旦确诊,诊断明确,以后不需要再重复检测。 其次,90%以上的患者有高丙球蛋白血症,其特点是多克隆性且强度高,可引起临床紫癜、血沉快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巨球蛋白血症或单克隆性高丙球蛋白血症,出现这些情况须警惕淋巴瘤的可能。RF在干燥综合征中,IgM-RF阳性率约占50%,无特异性。若为RA继发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高滴度的RF往往提示病情活动。化验外周血20%的患者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色素型贫血,16%出现白细胞减低,13%出现血小板减少。60%~70%患者出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也可增高,与病情活动性相关。
干燥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受累,如累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骨骼肌肉等。干燥综合征患者消化系统受损特点是在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破坏腺体 ,使其分泌功能下降。表现为吞咽困难、胃部饱胀等症状,肝损伤在本病中并不少见,患者持续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少数患者并发胰腺炎,胰体增大。病变侵犯呼吸系统表现为鼻腔干燥和鼻痂形成,易于出血,嗅觉不灵,干咳、痰液不易咯出,易并发问质性肺炎、肺不张、肺动脉高压以及胸腔积液等,部分出现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少数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肾脏损害可有夜尿次数增多,或夜尿量超过白天量,肾小管受累常表现为酸中毒、尿崩症,常有一过性糖尿、尿酸等,也有一些患者可有腰痛、尿色改变等。 当病变当累及血液系统时患者可有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可有两系以上细胞同时减少,严重者可有出血现象;本病多有淋巴组织增生,增生一般为良性,但少数可演变为假性淋巴瘤和恶性淋巴瘤。干燥综合征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的受损,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受累最为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感觉神经纤维,表现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和多发性单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样,如偏瘫、癫痫、精神意识障碍等,严重的出现认知障碍;也会出现局部多汗症、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本病还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特点是女性多发,全部病人中女性占90%以上,男女之比为1:9,日本报道男女之比为1:39,我国北京郊区调查发现男女之比为1:15,且以30~60岁多见,最小发病年龄有报道为13个月。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免疫学因素、遗传易感因素、感染因素、激素分泌。干燥综合征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提示性激素在其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有效睾酮降低,孕酮和催乳素增高,与正常女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女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绝经开始时间与口眼干燥症状出现时间由明显相关性,推测外周血中性激素的变化,包括雌雄激素相对比例及绝对浓度改变,导致免疫功能失衡,引起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此,中年以上的女性,并且出现眼干、口干,不典型的关节痛,近几个月或几年迅速出现龋齿或牙齿脱落,反复出现腮腺肿大,晨起眼角分泌物多等症状时,应该警惕可能是患了干燥综合征。 扫一扫,加关注!
秋季,很多人都会受到口干、唇干、眼干、眼痒、咽痛等问题的困扰,他们大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季节性的“秋燥”来袭,没什么大不了。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人们确实容易受到秋燥的困扰,但身体发出的“干燥警报”有些是病理性引起的。如果口干、眼干同时发生持续3个月以上难以缓解,就需要警惕是否得了“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唾液腺、泪腺、腮腺等)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它可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和皮肌炎等多种结缔组织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属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为0.3%~0.7%。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特点是女性多发,全部患者中女性占90%以上,男女之比为1:9,日本报道男女之比为1:39,我国北京郊区调查发现男女之比为1:15,且以30~60岁多见,最小发病年龄有报道为1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干,唾液减少,甚至吃干食必须水送,多发龋齿;眼干,有异物感,泪液减少,甚至无泪;反复腮腺肿大,关节疼痛肿胀。多系统损害包括肺间质病变、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肾小管酸中毒、血液系统损害、淋巴瘤等等。门诊有些患者常常会问:“医生,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干燥综合征呢?”。其实在临床工作中诊断干燥综合征,尤其是早期诊断有赖于口干燥症及干燥性角膜炎、抗SSA和(或)抗SSB抗体、唇腺的灶状淋巴细胞浸润的检测。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以口干、眼干症状来就诊,与疾病累及唾液腺、泪腺相关,临床上可根据唾液流率、角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Schirmer实验阳性来辅助诊断;此外,自身抗体如抗SSA和抗SSB抗体在疾病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前者在本病的敏感性高,后者则特异性较强。唇腺的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是干燥综合征患者特征性的病理表现,是干燥综合征侵犯唾液腺体的最直接证明,故有较高的特异性。近年来,微创唇腺活检术因其具有创伤小,诊断阳性率较高,活检次日伤口即可愈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那么,口干、眼干就一定是干燥综合征吗?答案是否定的。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需要排除一些其他引起口干、眼干症状的疾病。老年人腺体退化萎缩会感觉口干、眼干,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口渴,而某些患者味蕾萎缩,同样有口干症状,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如颠茄、654-2、抗溃疡药以及放化疗时同样可出现口干不适,因此有必要到门诊进一步排查。引起眼干的疾病也很多,首先要排除眼睛本身的病变如:眼睑下垂、眼球突出、泪囊堵塞等引起的干眼及泪少症状;其次过度用眼、环境干燥、某些药物等同样可造成患者眼干不适,可至眼科门诊检查,以明确诊断。出处:2016年11月22日上海新闻广播FM 93.4《活到100岁》栏目作者简介:赵福涛,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风湿病学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会委员等学术任职。从事内科风湿病临床工作27年,擅长诊治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阿基米德FM,手机APP下载可收听
干燥综合征(以下简称SS)是一种慢性、甚至是终身的疾病,在确诊以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各种化验指标。很多患者对这些指标很关注,相互交流时看到某些抗体的滴度增高就紧张,或者看到某些抗体的滴度下降就高兴,其实都是对其临床意义不甚了解的原因。风湿病的实验室检查对于SS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但不能片面地“追逐”或“看待”单一的检查项目,而是要密切结合整体的临床表现和个体的差异,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稳定或进展。以下介绍几项SS常用的化验项目:1.抗核抗体(ANA):属于自身抗体的一组抗体,约有70%的SS患者ANA抗体阳性,其中以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5%和52%。尤其是抗SSB抗体对诊断SS具有高度特异性,如果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均阳性,诊断时首先要考虑SS。 应该指出,A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都属于标记性抗体,其滴度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病情程度无关,即这些抗体的滴度增高并不代表病情活动或加重,滴度降下来也不能说明病情稳定或治疗有效。所以ANA、SSA、SSB抗体阳性结果一旦确认,诊断明确,以后也不需要再重复检测。很多患者甚至非专业医生对此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常纠结于此,反复化验复查A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希望其转阴,甚至一看到A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滴度较前增高,就加用或加大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既浪费钱财,又造成过度医疗。2.免疫球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是SS的特征之一。三种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可增高,而以IgG最为常见。高水平的IgG血症与唾液腺肿大、肺部病变、皮肤紫癜密切相关,因此可将血浆IgG水平视为判断SS活动性的指标。3.类风湿因子(RF):其本质是针对IgG—Fc片段的抗体。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阳性率可达80%,所以是诊断RA重要的血清学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标志。约有3/4的SS患者RF可呈阳性,甚至比例较RA更高。经常看到有人把关节疼痛加上RF阳性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其实是SS。如果RA继发SS,高滴度的RF往往提示病情有活动。4.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情况。SS约有30—40%患者合并正色素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症。约有14%合并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程度一般为轻度,除了与SS免疫异常有关之外,如同时伴有偏食、慢性胃炎、消化道或痔疮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等也会造成。 SS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减少是因查体发现,常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进行骨髓穿刺术,如果首先检查免疫指标,除外结缔组织病损害引起者更为可取。SS的白细胞减少是由于免疫过亢,白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目前尚无有效治法,用激素治疗或可上升至正常,但长期服用弊大于利,不可取。一般而言,白细胞3.00×109/L左右,其他检验稳定可以观察,定期复查,无需特殊治疗。但多次低于2.00×109/L者要考虑干预治疗。 血小板减少需要重视和治疗,容易造成出血倾向,尤其是内脏出血。血小板低于5万者,治疗期间,最好每隔1到2周检测1次。5.血沉(ESR):对风湿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增快可以反应炎症或组织损伤的存在,可见于数十种疾病。SS患者90%ESR可增快,与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有一定关系。SS患者如果Ig不高,ESR明显增快,要考虑其他原因引起。ESR正常值男性<15mm∕h;女性<20mm∕h。esr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且女性高于男性,因此另一种正常值的推算方法是男性:年龄∕2;女性(年龄+10)/2.6.肝肾功能:可以了解SS患者是否累及肝脏或肾脏的情况。如SS合并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或胆汁性肝硬化者需要每隔1到3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对于长期服用某些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片、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等,由于其对肝肾的副作用,也要定期监测。7.尿常规:SS合并肾小管酸中毒者,由于肾小管酸化功能减弱,多次化验尿pH值>6.5甚或7,如果没有反复低血钾发作,一般称之为亚临床型肾小管酸中毒。如合并有肾间质损害、肾小球肾炎者也可以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
除了药物治疗,系统而有规律的锻炼和保持正确的姿势对于脊柱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和体征,恢复患者身体功能,防止关节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系统而不间断地进行身体功能锻炼,以取得和维持脊柱关节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锻炼方式包括游泳、广播体操、广场操、小燕飞体操、跳舞、太极拳、瑜伽、武术和跑步等,以不感觉疲劳为宜,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2.站立时应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3.坐位也应保持胸部直立。4.尽量避免姿势不良的久坐久立,要适时活动,防止肌肉韧带的僵直。5.应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体位。6.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椎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7.减少或避免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8.定期测量身高,保持身高记录是防止不易发现的早期脊柱弯曲的一个好措施。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风湿病,呈慢性进展过程。早期,主要表现为双膝关节、手关节、髋关节、脊柱等关节的轻度肿胀、疼痛,中后期会出现骨性膨大或畸形。当负重或持物时症状加重,登高、下坡、上下楼困难;当受凉潮湿时,病情也会发作或加重。氨基葡萄糖类药物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氨基葡萄糖也就是近期网络和媒体所说的“氨糖”,主要分为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盐酸硫酸氨基葡萄糖两大类,具有直接抗炎作用,可缓解骨关节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并可阻止骨关节炎病程的进展。由于硫酸氨基葡萄糖在机体内不需要夺取关节软骨等组织的硫酸氨基可直接使用,故硫酸氨基葡萄糖的疗效要比盐酸氨基葡萄糖强。1.药理作用氨基葡萄糖是存在于机体内尤其是关节软骨中的氨基单糖,是人体关节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骨性关节,阻断骨性关节的病理过程,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糖蛋白,亦可抑制损伤软骨的酶如胶原和磷脂酶A2的活性,并可抑制损伤细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皮质激素及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软骨细胞的损害及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通过上述途径,本品有直接抗炎作用,可缓解骨关节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并可阻止骨关节炎病程的发展。2.适应症 可预防骨关节炎的进展。使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骨关节炎,如膝关节、髋关节以及脊柱、腕、手和踝关节等。3.用法 口服,最好在进餐时服用,一次1~2粒,一日3次,连续服用4~12周为一疗程,每年重复治疗2~3个疗程,或根据病情需要延长疗程。4.不良反应 很少, 罕见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便秘、腹涨和腹泻。个别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等。5.注意事项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该在有医疗监护的条件下用药。勿将本品置于儿童能触及的地方。动物试验中,没有观察到本品对生殖功能和哺乳的不良影响。但由于缺乏在人体的研究,怀孕和哺乳期的妇女在权衡利弊后使用本品。怀孕头3个月应避免使用。没有做过本品对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因此不建议儿童使用。
在WHO倡议和支持下世界关节炎日定为每年的10月12日,目前全世界关节炎患者近4亿人。在亚洲地区,每5-6个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患上关节炎这类世界范围内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截止2018年粗略估计中国人的关节炎患者有1.5亿以上,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设立"世界关节炎日"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对关节炎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致残。关节炎是一大类风湿免疫性疾病,有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骨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变为主的最常见的关节炎。常见受累关节是膝关节、手关节和髋关节。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患有此病。除年龄因素外,受伤、肥胖和糖尿病等也是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类风湿关节炎: 是危害中老年人关节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女性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与一般的关节疾患混淆。在疾病初期,患者会出现乏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可能仅感觉到1-2个关节疼痛和僵硬感,早上起床和午休起来时感觉最为明显,就是我们俗称的晨僵。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滑膜炎症愈演愈烈,如不及时诊治,会引发关节的破坏,最终出现关节变形而致残。痛风性关节炎: 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的一种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的急性关节炎。这与高嘌呤的饮食习惯有关。中年男性发病率大大高于女性,起病急骤,可在夜间痛醒。常先侵犯单侧的第1跖趾关节,其次是足背、足跟及踝关节。表现为关节局部肿胀,皮肤暗红,压痛明显,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期间可有低热、头晕、乏力、心悸及厌食等全身反应。大多数患者急性发作1周左右,症状会逐渐消失,关节肿痛亦可恢复正常。如不注意控制饮食(要求低嘌呤),此后会经常发作直至转为慢性,导致肾脏、心脑血管以及其它内脏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我诊治过小学四年级男生发生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例。这类小患者特点是:肥胖,喜欢吃汉堡和大鱼大肉。脊柱关节炎: 一般是指一大类未分化成强直性脊柱炎等原型疾病的脊柱关节慢性炎性疾病,过去称脊柱关节病。临床上很常见,估计发病率在1-3%,任何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以中青年人多见,往往HLA-B27呈阴性,起病比较隐匿,可表现为腰部痛、交替性臀部痛、髋部痛、下肢单个关节肿痛、小腿肌肉痛、足跟痛、胸肋关节痛等等,大多有骶髂关节的炎症或硬化,往往是呈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可演变成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 好发于16~30岁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可以起病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晨僵,活动可减轻;以及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胸、颈部脊椎部位疼痛、活动受限,背部僵硬、脊柱强直畸形甚至髋关节病变,晚期患者致残而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诊疗建议:凡是有类似于上述临床症状和表现的患者,应及早到当地医院的风湿免疫科进行系统的化验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耽误病情、贻误治疗时机而致残。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病因还不是十分清楚,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感染因素、遗传背景、内分泌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都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生和延续。某些病毒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可能对本病的发生和延续有一定关系,很可能是非直接性。病毒通过分子模拟交叉,感染过程中使易感人群或其组织隐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性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多种自身抗体,使局部组织发生炎症性损伤,甚至导致自身免疫病。同时NK细胞功能下降,进一步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造成组织损伤。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上调I型干扰素(IFN) 产生可能会导致干燥综合征进展,提示IFN可能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遗传背景方面,患者家族中本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发病率。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奉春教授领衔的全国41家机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定出了一个中国汉族人群全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易感位点rs117026326 (位于GTF2IRD1-GTF2I),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从而揭示遗传因素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根据干燥综合征的起病方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指不合并另一种已经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指继发于另一种已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等的干燥综合征。临床上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关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分类或诊断标准一直以来都未统一。2016年国际干燥综合征标准工作小组结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分类标准两者的特征,制定一项 ACR 和 EULAR 均认可的关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国际统一分类标准。根据该标准的定义,当患者得分 ≥ 4分,则将之归类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条目如下:(1)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 ≥ 1 个/4 mm2,3分;(2)抗 SSA 抗体/Ro 抗体阳性,3分;(3)角膜染色:Ocular Staining Score 评分 ≥ 5 或 van Bijsterveld 评分 ≥ 4,1分;(4)Schirmer试验 ≤ 5 mm/5 min,1分;(5)自然唾液流率 ≤ 0.1 mL/min;1分。欢迎关注上海润泽干燥综合征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