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la Tourette Syndrome),简称TS,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表现度变异的疾病。本病大多数起于儿童时期,一般5~7岁起病,90%的病例为10岁以前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之比为3~4:1。 本病临床以多发性抽动(患儿挤眉、弄眼、耸肩、咧嘴、噘嘴及面部肌肉抽动和扭脖子、摇头、抬肩、甩手、鼓肚子、踢腿等),爆发性发声(喉中吭吭作声、尖鸣、抽泣),猥秽语言、模仿言语伴奇癖生活方式为特征,呈复杂性、慢性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病程在1年以上,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历代文献无此病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根据其与风邪致病产生的病理现象类似,且起病于内,故属于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故确立本病中医病名为“肝风证”,从而为本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亦为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成为可能。 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肺脾肾虚弱为常见,或因五志过极,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而成,与风和痰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亢风动,关乎五脏,总系阳亢有余,阴静不足,阴阳平衡失制所致,治疗以脏腑辨证结合病因辨证,分清虚实。本文兹就该病的证治规律探析如次。肺虚肝亢 调肺金抑肝平木 小儿“肺常不足”,娇肺易遭损伤,且肺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六淫之邪或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上受,肺皆首当其冲,肺受邪侵,鼻咽不利,则见耸鼻,喉中作声;肺金有病,肝木失制,肝亢风动,则见摇头、皱眉、眨眼、耸肩、踢腿诸症。治宜调肺平肝,肝肺同治。刘弼臣教授匠心独具,创新此法,认为:肝与肺经脉相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另一方面,“肺主气”,“主治节”,治理调节一身气机,肝肺两脏在气机升降运动上,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若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可有余而亢动,所以应当从肺论治。研立熄风静宁汤,方中辛夷花、苍耳子宣通肺窍畅气机,玄参、板蓝根、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祛邪护肺安内宅,防止外风引动内风,旨在维护肺金的正常宣肃功能。调肺可佐金平木,又可防肝木有余乘脾土,脾土不虚,痰湿难生;配合天麻、钩藤、白芍、半夏、全虫等平肝熄风化痰之品,金箔为引,使药达病所,且具有镇静安神之功;伸筋草,归肝、脾、肾三经,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木瓜,《雷公炮炙药性解》言:“入肺、脾、肝三经”,《本草纲目》云:“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伏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用酸温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土平则木得令而金受荫矣。”《海药本草》言其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之效。纵观全方,调肺巧配平肝,相得益彰,肺调肝平,风动自得安宁。肾虚肝亢 滋肾水涵木柔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承制,哲所谓”乙癸同源”。由于小儿体质上肾水常虚,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罹患热病失于调治,或抽动日久,疏于及时治疗,致阴血内耗,水不涵木,则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而成阴虚风动,证见形体憔悴,精神疲惫,五心烦热,舌燥咽痛,挤眉弄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喉中吭吭有声,大便秘结,口渴唇红,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水涵木,育阴潜阳,熄风化痰,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之类。药如熟地、白芍、鳖甲、龟板、生牡蛎、茯苓神、山药、钩藤、天麻、鸡子黄、全虫、菖蒲等。方中熟地、白芍、阿胶、鳖甲、龟板、白芍、阿胶、鸡子黄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藏之用,故佐山药以培癸水之源,茯苓以导壬水之源;天麻、钩藤、菖蒲、全虫平肝化痰熄风,《本草纲目》谓:“天麻为治风之神药。”。如是滋肾柔肝,熄风化痰,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又有因小儿所愿未遂,或受家长捶楚,或受老师指责,情志拂郁,五志化火,或因六淫引发,以致风阳暴张,木失条达,郁结不疏,化火生风,风感则动,表现为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噘嘴、喊叫,踢腿频繁有力,伴烦躁易怒,胁下胀满,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此为阳亢实证,肝肾阴分未亏,治当以平肝熄风化痰为法,方可选羚角钩藤汤、泻青丸之类,药如龙胆草、山栀、制大黄、防风、羌活、当归、川芎、桑叶、菊花、白芍、川贝母、竹茹等。方中龙胆草、山栀、大黄清泻肝火;羌活、防风辛散郁火;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本草经》疏谓:“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川贝善治风痰;然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需佐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滋阴增液,柔肝舒窍,以免顾此失彼之嫌。脾虚肝亢 理脾土缓肝熄风 脾在五行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而藏意。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脾虚则肝亢,诚如清人尤在泾所云:“土虚则木必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肝亢风动,挟所生之痰上扰清窍则秽语;肺若悬钟,木摇痰叩肺金,则喉中怪声连连,如吭吭有声,或清喉声;脾主四肢、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肝亢风动,则噘嘴,口唇蠕动,四肢抽动,挺身鼓腹,《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所云:“唇为脾之华,口为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治此,当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方可选用钩藤六君子汤、钩藤异功散加减。药如太子参、茯苓、焦山楂、神曲、鸡内金、钩藤、陈皮、半夏、白术、白芍、炙甘草、全虫、生姜、大枣等。方中参、苓、术、草、枣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既可制约风动,亦可杜绝痰生,盖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强健自能转输运化,痰何由生?且土脏受荫则肝亢自平,是为主药;佐以钩藤、白芍平肝;二陈、楂曲、鸡金化痰消滞;全虫熄风制动。亦可参入木瓜之流,理肝伏脾,与土中泻木,冀收全功。痰火扰心 清心火涤痰安神 小儿心常有余,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志过极,极易造成心火内生,心火炽盛,母病及子,则肝火亦盛,火易生风,肝风遂动。又今之小儿每多嗜食肥甘厚味,久而湿热痰浊从内而生,痰热郁久,痰火扰动,内犯心神,风痰鼓动,横穿经隧,则见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不不已;火只痰壅,心窍闭塞,则见口中秽语,甚或骂人;风摇痰叩肺金,则见喉中痰鸣。怪叫有声;火灼津伤,心神失宁,则见烦躁口渴,夜寐不安;其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均乃痰火扰心之征。治宜清热涤痰熄风,宁心安神定志。方可用礞石滚痰丸加减,药如青礞石、黄芩、制大黄、沉香木、菖蒲、郁金、陈皮、半夏、钩藤、天竺黄、全蝎、竹沥水等。方中青礞石燥悍重坠,善逐顽痰,合陈皮、半夏,寓“治痰必须除湿”之意;黄芩清上焦气分之之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开痰火下行之路,寓“治痰必须清火”之旨;复以沉香沉降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菖蒲、郁金、天竺黄、清热豁痰开窍;钩藤、全蝎平肝熄风,俟痰火一清,则心神自得安宁,而抽风秽语自平,此为心火痰热实证之治。又有胆虚兼有痰热者,盖胆属木,为清静之腑,胆虚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木郁而土不得达则生痰化热。临床常见患儿挤眉弄眼,眼睑震颤,睡卧不实,惊怵叫扰,心绪不宁,面色青暗,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治宜温胆宁神。方可用温胆汤加减,药如半夏、竹茹、茯苓神、橘皮、枳实、黄芩、钩藤、、菊花、生姜、大枣、甘草等。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醒脾,竹茹、黄芩清胆除烦,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能生;钩藤、菊花平肝,茯神安神,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中.其方名虽曰温胆,而无温胆之药,是以胆为甲木,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义耳。 综上所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与风、痰有关,基本病机表现为肝亢风动,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本虚标实,病位涉系肺、心、肝(胆)、脾、肾,治疗以脏腑辨证结合病因辨证为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注意对不良习惯纠正的指导,及时治疗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可收到理想的疗效。
《小儿病源方论》为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所著。陈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人,后迁居涟水,官和安郎判太医兼翰林良医。陈公明大小脉,于小儿疮痘疹尤造其妙,随证施治,皆收奇功。闾阎细民以急告者,公不以其家之窘窭,匍匐以救,所赖以全者,不可枚举。陈氏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名噪当时,深受当地官民敬重。陈氏为弘扬其儿科心德,使其“目之所不见,力之所不及”者,免遭“夭枉之祸”,故“图其形状,别其证候,迹其方论”,约公元1254年,著《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全书包括养子真诀、小儿变蒸候、形证门、惊风门、方药、惊风引证、痘疮引证等主要内容,此书虽篇幅较小,但内容丰富,学术思想颇具特色,本文兹就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养子十法的提出。宋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均不够全面。陈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小儿的着衣、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其具体内容为:1.要背暖。因肺腧二穴位于背部,由于小儿肌肤嫩薄,藩蓠不密,加之“肺常不足”,故易为外邪所袭,而伤于肺腧,肺经受凉,而致咳、嗽、喘、呕哕、吐逆、寒热诸症,所以宜常令背部温暖。2.要肚暖。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暖则能消谷化食,若受冷则物不腐化,而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所以肚腹宜暖。3.要足暖。足系足阳明胃经之所主,俗云:“寒打脚下起”,胃经受寒,寒遏气滞,受纳腐熟失职,则易发生上述诸症,所以足宜暖。4.要头凉。经云:“头者诸阳之会”,“头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目疾,所以头宜凉。5.要心胸凉。内属火脏,若外受寒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轻者,发为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者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小儿因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虚弱,则精神中散,治用补心温气药,忌金、银、汞、砂之药。7.脾胃要暖。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若饮乳小儿因变蒸致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误治后转筋孪而作搐者,缘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治宜补脾温胃下气,忌用冷药败伤真气。8.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小儿出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腹内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急宜服长生丸以治之。9.勿服轻朱。轻粉、朱砂虽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不可妄投。10.宜少洗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酿生它疾。此外,陈氏在“养子调摄”中还强调:“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如“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宜“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陈氏提出的这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体现了较强的预防医学思想,且其养子十法对后世儿科学也有着重要影响。二.反对下胎毒,重视护脾胃。前人有主张小儿始生落草之时,便服轻粉、朱砂等,欲下胎毒。陈氏力辟时弊,认为:“朱砂、轻粉乃能伤脾败阳之药。”“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若与服之后,必生患,或吐乳,或粪青,或吐泻,或痰涎咳嗽,或喘急或腹胀,或腹中气响,或惊悸”,诸疾丛生。陈氏主张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儿饮三五口,其毒自下。考淡豆豉,辛,微苦寒,归肺胃经,《本草从新》谓能“调中下气”,《别录》谓主“瘴气恶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等,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用之既能助养脾元,又能消化乳食,一石二鸟,两全其美。三.对小儿惊风的认识。惊风一证,在唐以前,多与痫证混称,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来,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祥细的论述,陈氏根据家传之秘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力辟世俗见搐便予牛黄、朱砂、脑射之剂之陈见,辨分急、慢之惊, 其云急惊风病源云:“小儿素热,或因生冷油腻,肺实有痰,致肝有风热而为是病。”证见:“忽发壮热,手搐搦,眼目戴上,涎潮壅塞,牙关紧急,身热面赤。”慢惊风病源云:“小儿吐泻恶心,口干,吐奶舌出,红眼闭摇,头发直,心闷气粗,两胁动,口舌生疮。”证见:“小儿面青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目睛上视,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呕涎潮,或自汗。”辨析条分缕列,便于后学掌握。鉴于“急惊属(阳),属腑”,治疗原则“当治以凉”;“慢惊属(阴),属脏”,治疗原则“当治以温”。陈氏创治惊十二方(芎蝎散、油珠膏、补脾益真汤、前朴散、二圣丸、长生丸、塌气丸、远志煎、疏膈丸、牛黄丸、醉红散、不惊丸)对后世小儿惊风病诊断和治疗具的很高的指导价值。
沈 序2016年春节后的某夜,春寒料峭,接到了润林兄的电话,告知《中医儿科临床家王玉玲》已经成稿并发至邮箱。听得出润林兄的兴奋与喜悦,感受得到他的如释重负。于我,也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于1989年到姜堰中医院参加工作,那时王玉龄老先生以83岁高龄躬耕临床,悬壶不辍,记忆犹新王老清瘦的面容,精神矍铄。因为我从事内科,无缘侍诊。常常听到同行津津乐道王老的医德医术,言间无不敬佩有加,令吾辈不胜向往。同院名老中医章文庚因偶感风寒至肺部感染,咳嗽气喘咯痰,虽经多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著,遂邀王老到内科病房诊脉。亲见王老拟麻杏石甘汤加味数帖,药到症除,效如桴鼓。其方轻简灵验,名不虚传。1996年王老九十华诞,本人有幸参与了《王玉龄学术思想研究专辑》的资料整理工作,对其通内难、宗仲景、循本草、参温病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得窥一斑。其临证技精,累起沉疴,学验俱丰,堪称临床大家。我谓之“王氏儿科”。当年江苏省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亲赴姜堰为王老祝寿,称自己尚未出道,已研读王老的医案,获益匪浅。王老作为全国首批五百位名中医之一,深得业内推崇,后辈爱戴,誉享杏林。九十年代末以来,由于多种因素,中医西化严重,中医临床式微。中医院儿科也难以幸免,门急诊病房排班捉襟见肘,医护人心浮动,队伍青黄不接。我任院长后,对此忧心如焚,总感到有一双目光在注视着我,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要继承创新祖国医学,发展壮大医院儿科。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而今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得以彰显,儿科也正积极创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当下,全国范围内出现儿科医生荒窘境时,中医院儿科医教研综合能力已大幅提升,学科梯队已经形成。是可以告慰王老等先贤。王玉玲老先生称得上是姜堰中医院中医之根基、之魂魄。前有古人,后尚有来者乎?润林兄受托编著《中医儿科临床家王玉龄》,不负众望,书濒付梓,感于仁兄尊师之情真、传承之用心,乐为之序。 沈宇清序于2016年2月
“国学”和中医传统文化不完全是一回事,准确地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什么把中医学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中医不能简单地归为科学,它和文史哲都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史哲,实际上中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性。在当下、当今社会,中医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华的亮点。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根本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中医的复兴正是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国学”从思想史层面有一个结构,我把这个结构归纳为六个字“一源三流四支”,有意思的是中医讲的人体生命结构也是讲的“一源三流”。中华文化的“一源”我认为是《易经》。中国当代“三大圣人”之一马一浮说:“国学者,六艺之学矣”。马先生讲的是大“六艺”,即“六经”,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源头在“六经”。“六经”是第一批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六艺”里谁又是源头呢?另外一位圣人熊十力说:“义理归宗于六经,六经归宗于大易。”熊十力融贯儒佛,最后归宗于大易。所以“一源”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易”,“三流”即三家,就是儒家、道家及中国化的佛家,中国文化在东汉以后主要就是这三家,佛家到隋唐时期形成八个宗派,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四支”里的三支就是儒、道、禅,第四支是中医。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是信仰危机,那你要信什么?信儒?信道?还是信佛?我认为最好是儒、道、佛三教互补,三教合易。而中医直接源于“易”,,所以我们认为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层面可以有一种信仰:信中医——符合大易之道(阴阳中和)的中医。上世纪90年代我写过一本书叫《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最早的题目是《易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个观点我到现在还是坚持的。我们学国学不是要学知识,而是开智慧,要转识成智,最终找到我们的精神支柱,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每个人的信仰。《东方早报》张其成文
韩序泰州市姜堰中医院王玉玲主任中医师,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的中医儿科临床大家,享誉一方。幼年习儒,精于文学,少年拜师学医,于内、妇、儿诸科,均多卓识,尤精于儿科;熟谙经典,博极群书,自《内》《难》而下,于先贤诸家之旨,无不融会贯通,置身轩岐之术近七十载。《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王老生平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文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三不朽”。一、勤于临证,德术兼蓄。自悬壶济世以后,门无虚日,诊视之际,不论贫富贵贱,细心处治,审证必详,用药必当,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在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之际,不顾个人安危,诚以济人为急,不可不谓立德。二、矢志中医,创建医院。在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于“废除旧医”言论喧嚣尘上之际,不随波逐流,发“今日之国医”檄文,诤言力谏,为力挽祖国医学于狂澜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淡泊名利,开诊所、建医院,口传身授,培养后辈,桃李盈门,推动当地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可不谓立功。三、著书立说,嘉惠后学。在诊务繁忙之暇,腹笥丰赡,著书立说,以医话发深奥微妙之经旨,以医案传鲜活凝练之经验,使几十载学术精华不至成沧海遗珠,并自编《医史三字经》,嘉惠后学,不可不谓立言。书中介绍了王老先生的生平,整理记载了王老的部分医话和医案,反映了王老的学术思想:治杂病注重调理脾胃,疗急症善用攻下祛邪,其处方用药轻简灵验。书中所载病例均为可读之精核,辨证立法丝丝入扣,并不胶柱鼓瑟、囿于前人方隅之见,处方遣药简洁平正、灵活变通。老中医经验是中医学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并能焕发新生,成为世界上一枝独秀的传统医学,主要依靠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整理、继承和发扬。医案揭示了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不仅是其个人的临床经验、反复求是的心血结晶,更是中医学界弥足珍贵的宝藏。我的导师江育仁教授与王老素有交往,他们的为人为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年是王老先生诞辰110周年,其门下弟子姜润林、吕红粉主任感念先师医德医术,掇拾方案,裒然成集。这不仅是为了缅怀王老的不朽功绩,更是为了挖掘发扬中医学的传统宝库。本书不失为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的佳作,值得广大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和儿科研究生深入研读。感本书丰富实用,王老德高业馨,欣然序之。 韩新民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年3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哮喘发病率持续增高。对于哮喘的治疗贵在坚持,同时治疗必须规范,但目前家长对于儿童哮喘的诊治还存在不少误区。首先,哮喘治疗前,一定要先明确诊断。许多家长对于反复喘息的患儿,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哮喘或常常不愿承认是哮喘,从而延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时机。对于反复咳喘的孩子,最好选择到正规医院的呼吸专科门诊就诊,以明确诊断。其次,许多家长长时间用激素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不会有影响?目前国际哮喘界一致公认,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反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吸入的药物可直达气道的靶细胞,起效快速,全身吸收甚少。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吸入激素对儿童和平共处发育无抑制作用。再次,应当重视定期到医院复诊,最好每三个月就到医院复诊一次,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减药、停药。一些家长看症状减轻了,就把患儿的药停了,这样很容易导致哮喘复发。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吸入激素要在症状控制3~6个月后才考虑慢慢减量,直至最低剂量维持至少一年以上症状不复发,肺功能正常才能停药。在吸入激素治疗期间,家长要配合写好哮喘日记,做好峰流速监测,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第四,强调合并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要重视孩子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的家长重视哮喘,不重视鼻炎。其实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过敏性鼻炎也会诱发哮喘发作。第五,注意“隐性哮喘”即咳嗽变异性哮喘。什么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呢?这是一种以咳嗽为惟一症状的特殊类型的哮喘。孩子咳嗽待续或反复超过一个月,多在夜间、清晨及活动后咳嗽加重,临床无感染症状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患儿常有个人过敏史即伴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也可以查出家族过敏史。儿童哮喘容易和支气管炎混淆。如果孩子反复咳嗽,经对症或抗生素治疗咳嗽不缓解,加上孩子是过敏性体质,那么家长就应该考虑这可能不是普通炎症,而可能和过敏有关。另外孩子在运动、吸入冷空气后是否易出现刺激性干咳;孩子是否屡次出现呼吸困难,伴喘鸣音,以夜间为重。如果家长无法辨别,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不要擅用药物。
5.惊风名创先河 疳疾善调中土惊风为儿科大证,宋以前尚无此病名,惟曰阴阳痫。钱乙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对于小儿来势急骤者称为“急惊风”;来势缓慢者称为“慢惊风”。并根据急慢惊风的不同证侯,区别寒热虚实,治疗上急惊主以凉泻,慢惊主以温补,开创性见解,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庆实践。钱乙在阐述其机理云:“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又言:“小儿客痰热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再论慢惊,多“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着瘛疭,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充分肯定慢惊属脾胃虚寒之证,治宜温补其阳,方能定危救倾,挽其生命。由此观之,钱乙对急慢惊风病理的认识是透彻的,惊风命名通俗易懂,至今仍为医家沿用。惟需指出的是,小儿慢惊是虚寒证,理应温补,钱氏已在慢惊条下申明其义,而所用括萎汤中白甘遂,宣风散中之牵牛、槟榔,皆是凉药峻剂,得非刊误,或后人羼入,尚值商椎。关于小儿疳证的病因病理,钱乙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云:“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酿成本病的因素,多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而亡津液,故钱氏特别强调治疗小儿之疾,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如确具可下之证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致为疳。又疳证已成,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七味白术散,由四君子汤发展而成,方中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防正,令脾土健而津液还,则疳自除,发微启奥之说,充实了疳证病因病理学说的内容,为祖国医学治疗小儿疳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疳证重视脾胃的调理外,反映在全书中的脾胃学术思想十分突出,归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辨证纲领明确,如何辨别小儿脾胃病的性质,是正确认识儿科脾胃疾患的重要一环。钱乙以虚实两纲贯串小儿脾胃疾患的始终,示人以辨证的方法准绳。如《直诀》中所谓脾胃“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脾胃虚与实的主要症状表现。而且常以虚实结合寒热来分辨多种儿科疾患,指出:“身壮热,昏睡”,“目黄者,脾热”,属实热证;“面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身冷”,“唇口青白”,属虚寒证。又如,“吐泻昏睡,不露睛,为胃热证”;“吐泻及乳不化,伤食也,脉沉缓”,“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二是论治方法精当,如何治疗小儿脾胃病证,钱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于脾胃纳运失常者,注重行气以悦胃醒脾。钱氏以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而一旦受病,往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中脾胃又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之功能正常,方可不断化生气血津液灌溉四旁,以保证小儿正常发育成长。然由于小儿脾胃薄脆,运化力弱,生长发育又十分迅速,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量相对较高,本身即超过了脾胃的生理负荷,加之平素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节制,在外易被诸邪所中,在内易为乳食所伤;或因先天不足无以促进后天等等,皆可导致胃纳脾运的功能失常,诸病油然而生,正因为脾胃病证总以纳运失调为先导,所以钱乙治疗脾胃病证,注重运用行气宽中,悦胃醒脾之法,并结合其它治法,以恢复胃纳脾运功能。如“益黄散”,乃是“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不思食”之常用方。方中主以陈皮、青皮、丁香宽中理气醒脾,以利脾运;甘草补中,旨在恢复正气;炮诃子肉温中,性涩又可防辛散之品耗气。是方虽名之为“益黄”、“补脾”,实则重在宽中疏理,或曰“和脾”,脾胃纳运功能渐复,全身即得气血滋养,诸症自可渐除或向愈。但当指出,钱氏倡导调气之法,主要是针对小儿脾胃纳运功能失调容易出现气机不畅之证,目的在于“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而对脾气大伤之儿,“则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 对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者,注重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理。气机升降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为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脾气升则五脏清气皆升,水谷精微得以上升输布而营养全身;胃气降则六腑浊气皆降,饮食糟粕得以向下运行而排出体外。脾胃升降有序,饮食出入自可安然。若当升者不升,该降者不降,每致脾胃升降异常,而易产生“伤风吐泻”、“夏秋吐泻”、“虚实腹胀”等病,此时调理脾胃升降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升降逆乱者,钱乙主张辨清主次分而治之,或升清降浊同时并举。如脾虚生风之慢惊,若腹满吐泻而以胃气上逆之候为主者,即拟梓朴散(姜汁半夏、梓州厚朴,薄荷汤调下)温中行气,降逆止呕。“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已,精液若竭”之证,每用白术散主之。其泄泻不已,乃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之证;反复吐逆,或兼腹胀,系清浊混淆于中,浊气上逆之象。治当补中而升清阳之气,以四君子汤并重用葛根治之;又应降胃浊之气而宽中,藿香、木香即是为此机而设,盖藿香乃“脾胃呕逆之要药”也。又如治疗“胃虚有热,面赤,呕吐”之藿香散,其以麦冬、炙草、石膏养气阴而清热,半夏、藿香均属降浊和胃之佳品。两方比较,白术散以升为主,藿香散重在降浊。用药虽不尽同,调理升降则一。对于以邪盛为主的脾胃病证,注重化邪攻积不忘扶正。且强调首当祛邪,“邪去则正自安”。如中焦伏热郁滞,“脾热弄舌”,每选泻黄散宣泄脾胃伏热;中焦食积而“大便酸臭”,常用消积丸行气导滞;“泄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而属湿热积滞于中者,视病情选用白附子香连丸、豆蔻香连丸、小香连丸等方清利湿热、导滞止痢;热结胃肠,则用大黄丸泻热通腑。他如功可退热消痰化积之白饼子;化滞消疳之木香丸等方,皆系攻邪之常用方。然小儿脾胃毕竟薄脆,不耐攻伐,故或攻或消,钱氏每每不忘扶助正气,使邪去而正不伤。如消积丸,以丁香、巴豆等理气荡积时,又用乌梅涩肠生津而防诸药伤正;服白饼子当“量小儿虚实用药,……以利为度”,“切不可泛用之”;小儿食积腹痛,强调先用消积丸、白饼子攻之,积滞一去即改和胃益脾法调补。正因为攻法易损脾胃,所以钱氏反复告诫曰:小儿用药不可过于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因而“不可痛击”,即便必用攻法之时,也应“量大小虚实而下之”。 对于脾胃虚损者,补养之时亦注重疏理。脾胃本常不足,倘若病发日久,必使中气大伤,于是气血生化乏源,而见各种虚损证候。如“疳皆脾胃病……或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慢惊风多由久病渐致“脾虚生风而成”。水肿常因“脾胃虚而不能制肾,……而身面皆肿”。对此,钱氏总以补益脾胃为主法,根据病机之不同,或益气为先,或温阳为主,或滋阴养液,或数法并举,“正足则邪自去”,虚体自可康复。同时钱乙还认识到,小儿体属稚阳,攻之太过固然不可,补之太过亦属不当,故用补养法时,每兼疏理气机,以防补药壅脾碍胃。如异功散为脾胃气虚而“吐泻,不思饮食”等症所设,方中四君子汤合大枣健脾益气,又增陈皮理气宽中、生姜温胃降逆,实不愧为补而不滞、寓疏于补之名方。“胃虚热渴吐泻”,气阴俱伤,法当益气生津,升清降浊,每用白术散主治,其中木香、藿香理气醒脾,即为使补而不腻。综上所述,《直诀》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儿科专著,它系统地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概括了钱氏的临床经验。因此,认真反复研习《直诀》,探幽索微,对于儿科基础理论、临床诊疗及疗效水平的提高,不无裨益。
孩子的睡眠问题一直困扰着父母。良好的睡眠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既能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又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反之,则对孩子危害很大。如何能科学地掌握孩子的睡眠,消除睡眠障碍,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导致孩子睡不好的大部分原因都是非病理性的,帮助孩子找到这些问题并及时消除,孩子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孩子常见的八种睡眠障碍及解决方法。1.大哭:有些孩子睡着后会突然大哭,这在医学上叫做婴儿夜间惊动症。如果确认孩子没有生病,一般是因为白天过度疲劳,或者受到惊吓导致的。日常生活中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声争吵,要使孩子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2.磨牙:两三岁之后的孩子常有磨牙症状,导致磨牙的通常原因有消化功能紊乱或者是肠道寄生虫。如果磨牙情况严重,每天都磨,则有可能是牙齿出了问题,需要去医院接受检查。3.尿床:孩子吃完奶之后应该过半个小时或一小时再睡觉,,睡前排尿,避免半夜尿床。4.易醒:宝宝明明在妈妈怀抱里睡着,可是一放下就会哭闹惊醒。这是因为成年人入睡后会直接进入安静睡眠,婴儿需要20分钟才能进入安静睡眠。有些婴儿睡眠过程中醒来哭两声,并不是真的醒了,而是睡眠过程的转换,哭一会儿就会再次进入睡眠。这个时候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把孩子抱起来喂奶或者哄拍,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婴儿正常的睡眠,而且把自己也折腾得特别累。5.大汗:有些孩子刚入睡就满头大汗,并伴有其它表现,这个时候说明孩子可能患上了某些疾病,需要去医院检查。如果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等表现,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症。6.不断咀嚼:不少孩子睡着后喜欢不断咀嚼,这有可能是白天吃得过多,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患有蛔虫病,家长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是蛔虫病,可以用专用的驱虫药驱除;如果不是蛔虫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7.惊跳:新生儿常有惊跳现象,引起惊跳的原因有可能是生理性的,孩子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全,等到发育成熟后,惊跳现象就会自愈。另外如果孩子缺钙,也会出现惊跳现象,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补钙。8.睡不踏实:有的孩子经常睡得不踏实,睡眠过程中经常翻动,滚来滚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需要区别对待。比如孩子睡前吃得过饱,肠胃负担过重,就睡得不踏实。还有可能是孩子穿得过多,或者被子过厚,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好。宝宝不睡觉常见的病理原因有几种:1.肠痉挛:如果孩子夜间有时断时续的哭闹、挣扎或者翻滚、面色苍白等表现,没有呕吐、发烧、腹泻等症状,有可能是肠痉挛的表现。可以轻轻按摩腹部缓解这一症状,或者口服解痉药缓解痉挛。2.蛲虫病:如果孩子在入睡1~2小时后突然哭闹不安并抓肛门,家长应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肛门周围有没有白色线头样的小虫活动,如果有,就是患上了蛲虫病。除了驱虫之外,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吮手指,经常给宝宝换洗衣服,凉晒被褥。3.佝偻病:患佝偻病的孩子表现为多汗、夜间哭闹不止等症状,这个时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补充钙和维生素D,平时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摘自郭兮恒、悦悦著《你睡好了吗》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症状一般为发热、口渴、多尿、少汗。主要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体内“暑气”无法排出才引起体温升高。夏季热并没有什么特效药,但要做好家庭护理,除多饮水外,不时用湿温毛巾给宝宝擦身体,也可给宝宝泡温水澡,也可在澡水中加入中药煎熬的汁水,让宝宝泡上15分钟左右。如孩子体温持续超过39℃时,要及时送医院诊治。附中药泡澡方:香薷30克,薄荷30克,浮萍30克,藿香30克,大青叶30克,豆卷50克。冷水泡1小时,加水适量煎熬,烧开后,小火再煮15分钟。去掉药渣,把药汁加入洗澡水中。
5.孩子发烧的家庭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测量分为口腔、肛门、腋下三种方式,腋下测量清洁卫生、方便安全,最适宜家庭应用。发烧病人的脉搏会加快,一般而言,体温每上升1℃,脉搏增加10次。新生儿时最快,婴儿每分钟100~120次,1~3岁幼儿每分钟100次左右。脉搏与体温不相称常提示某些疾病。如婴幼儿肺炎合并脓胸或中耳炎时,脉搏会达每分钟140~160次,与体温升高不相称。呼吸频率成人正常值为每分钟16~20次,儿童则相对较快。(2)注意居室环境: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防止烟尘。室温以20℃左右为宜。通风时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着孩子。如果屋里干燥,应洒些水或使用加湿器。孩子发烧时,应该让孩子多喝水,可以使用空调,但不要温度过低,维持房间温度在25℃~27℃之间,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孩子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战,则要加盖毛毯。(3)讲究饮食营养:发烧时的宝宝消化液的分泌大大减少,消化能力也大大减弱,胃肠的蠕动速度开始减慢。所以对于发烧的宝宝,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供给适量的热能和蛋白质,一定要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常见的流质食物有:①牛奶。牛奶可供给孩子一定量的蛋白质,适量加些米汤可供给一些碳水化合物。②米汤。米汤可供给孩子碳水化合物,其水分充足,便于病儿肠胃的吸收。把大米煮烂后去渣即得米汤。(3)绿豆汤。绿豆属良性,有清热解毒消暑的作用。③鲜果汁。在夏天,可以喝西瓜汁,它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作用;在秋冬季节,可以喝鲜梨汁,它有润肺、清心、止咳、去痰等作用;新鲜橘子汁,具有去湿、化痰、清肺、通络等作用。常见的半流质食物有稀饭、蛋、烂面等。值得注意的是,患病急性期一般食用流质食物,在恢复期或退烧期食用半流质食物。若发烧患儿食欲不好,就不要勉强他吃东西,以免吃了以后胃部不舒服吐出来,但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另外,在患儿发烧期内不要突然增加他过去没有吃过的食物,以免造成腹泻。(1)保持清洁:发烧病人出汗多,要勤换内衣。内衣要干净、柔软,以纯绵、丝为佳。要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早晚洗脸、洗脚时要注意保温。()不要用酒精给孩子擦身子:有些家长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2)不要用酒精给孩子擦身子:有些家长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强烈收缩,引起婴幼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婴幼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假如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也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婴幼儿皮肤脱水,加用,实际上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婴幼儿的血管重病情。此外,酒精擦浴除了会引起寒战外,酒精还能使皮肤过敏,呼吸到酒精的蒸气可能使你的孩子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