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序2016年春节后的某夜,春寒料峭,接到了润林兄的电话,告知《中医儿科临床家王玉玲》已经成稿并发至邮箱。听得出润林兄的兴奋与喜悦,感受得到他的如释重负。于我,也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于1989年到姜堰中医院参加工作,那时王玉龄老先生以83岁高龄躬耕临床,悬壶不辍,记忆犹新王老清瘦的面容,精神矍铄。因为我从事内科,无缘侍诊。常常听到同行津津乐道王老的医德医术,言间无不敬佩有加,令吾辈不胜向往。同院名老中医章文庚因偶感风寒至肺部感染,咳嗽气喘咯痰,虽经多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著,遂邀王老到内科病房诊脉。亲见王老拟麻杏石甘汤加味数帖,药到症除,效如桴鼓。其方轻简灵验,名不虚传。1996年王老九十华诞,本人有幸参与了《王玉龄学术思想研究专辑》的资料整理工作,对其通内难、宗仲景、循本草、参温病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得窥一斑。其临证技精,累起沉疴,学验俱丰,堪称临床大家。我谓之“王氏儿科”。当年江苏省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亲赴姜堰为王老祝寿,称自己尚未出道,已研读王老的医案,获益匪浅。王老作为全国首批五百位名中医之一,深得业内推崇,后辈爱戴,誉享杏林。九十年代末以来,由于多种因素,中医西化严重,中医临床式微。中医院儿科也难以幸免,门急诊病房排班捉襟见肘,医护人心浮动,队伍青黄不接。我任院长后,对此忧心如焚,总感到有一双目光在注视着我,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要继承创新祖国医学,发展壮大医院儿科。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而今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得以彰显,儿科也正积极创建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当下,全国范围内出现儿科医生荒窘境时,中医院儿科医教研综合能力已大幅提升,学科梯队已经形成。是可以告慰王老等先贤。王玉玲老先生称得上是姜堰中医院中医之根基、之魂魄。前有古人,后尚有来者乎?润林兄受托编著《中医儿科临床家王玉龄》,不负众望,书濒付梓,感于仁兄尊师之情真、传承之用心,乐为之序。 沈宇清序于2016年2月
“国学”和中医传统文化不完全是一回事,准确地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什么把中医学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中医不能简单地归为科学,它和文史哲都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史哲,实际上中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性。在当下、当今社会,中医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华的亮点。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根本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中医的复兴正是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国学”从思想史层面有一个结构,我把这个结构归纳为六个字“一源三流四支”,有意思的是中医讲的人体生命结构也是讲的“一源三流”。中华文化的“一源”我认为是《易经》。中国当代“三大圣人”之一马一浮说:“国学者,六艺之学矣”。马先生讲的是大“六艺”,即“六经”,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源头在“六经”。“六经”是第一批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六艺”里谁又是源头呢?另外一位圣人熊十力说:“义理归宗于六经,六经归宗于大易。”熊十力融贯儒佛,最后归宗于大易。所以“一源”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易”,“三流”即三家,就是儒家、道家及中国化的佛家,中国文化在东汉以后主要就是这三家,佛家到隋唐时期形成八个宗派,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四支”里的三支就是儒、道、禅,第四支是中医。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是信仰危机,那你要信什么?信儒?信道?还是信佛?我认为最好是儒、道、佛三教互补,三教合易。而中医直接源于“易”,,所以我们认为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层面可以有一种信仰:信中医——符合大易之道(阴阳中和)的中医。上世纪90年代我写过一本书叫《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最早的题目是《易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个观点我到现在还是坚持的。我们学国学不是要学知识,而是开智慧,要转识成智,最终找到我们的精神支柱,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每个人的信仰。《东方早报》张其成文
韩序泰州市姜堰中医院王玉玲主任中医师,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的中医儿科临床大家,享誉一方。幼年习儒,精于文学,少年拜师学医,于内、妇、儿诸科,均多卓识,尤精于儿科;熟谙经典,博极群书,自《内》《难》而下,于先贤诸家之旨,无不融会贯通,置身轩岐之术近七十载。《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王老生平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文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三不朽”。一、勤于临证,德术兼蓄。自悬壶济世以后,门无虚日,诊视之际,不论贫富贵贱,细心处治,审证必详,用药必当,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在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之际,不顾个人安危,诚以济人为急,不可不谓立德。二、矢志中医,创建医院。在变革与动荡的年代,于“废除旧医”言论喧嚣尘上之际,不随波逐流,发“今日之国医”檄文,诤言力谏,为力挽祖国医学于狂澜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淡泊名利,开诊所、建医院,口传身授,培养后辈,桃李盈门,推动当地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可不谓立功。三、著书立说,嘉惠后学。在诊务繁忙之暇,腹笥丰赡,著书立说,以医话发深奥微妙之经旨,以医案传鲜活凝练之经验,使几十载学术精华不至成沧海遗珠,并自编《医史三字经》,嘉惠后学,不可不谓立言。书中介绍了王老先生的生平,整理记载了王老的部分医话和医案,反映了王老的学术思想:治杂病注重调理脾胃,疗急症善用攻下祛邪,其处方用药轻简灵验。书中所载病例均为可读之精核,辨证立法丝丝入扣,并不胶柱鼓瑟、囿于前人方隅之见,处方遣药简洁平正、灵活变通。老中医经验是中医学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并能焕发新生,成为世界上一枝独秀的传统医学,主要依靠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整理、继承和发扬。医案揭示了临证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经验体会和用药特色。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不仅是其个人的临床经验、反复求是的心血结晶,更是中医学界弥足珍贵的宝藏。我的导师江育仁教授与王老素有交往,他们的为人为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年是王老先生诞辰110周年,其门下弟子姜润林、吕红粉主任感念先师医德医术,掇拾方案,裒然成集。这不仅是为了缅怀王老的不朽功绩,更是为了挖掘发扬中医学的传统宝库。本书不失为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的佳作,值得广大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和儿科研究生深入研读。感本书丰富实用,王老德高业馨,欣然序之。 韩新民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年3月
诸国本为王玉玲九十寿辰及学术专辑刊世的题字: 埋首攻医垒,覆杯见奇功,临证多童稚,九十如梅红.
江育仁为王玉玲九十寿辰及学术专辑刊世的题字: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医中药.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老師王玉玲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經驗一書即將出版發了,將陸續向愛好者介紹.
第一阶段:4个月前多看黑白由于宝宝出生后最先看到的是妈妈的乳房,所以对靶心图像比较敏感。所以对于出生4个月的宝宝,建议家长拿一些类似靶心的黑白玩具,在宝宝眼前来回晃动,以增强他们对黑白色调的敏感度。当然,为了给孩子日后的视觉发育铺路,家长也可以买些红、黄、蓝色的玩具时不时给他们展示一下。因为虽然宝宝刚开始看不到这些色彩,可时间长了。却能起到刺激视觉的作用,为宝宝进入视觉色彩期奠定基础。另外,宝宝所穿的衣服,也应该色彩多一点,灰暗色调的、明亮色调的服装都要有,否则很可能因为长期看同一色系,导致视觉迟钝。宝宝的床沿及床头,同样要装饰一些彩色饰品,比如气球、挂饰、彩色瓷盘,这样宝宝一睁开眼睛,便能有一个彩色环境的熏陶。“但切记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盯着一件东西,否则可能导致他们目光呆滞,甚至形成斗鸡眼。一边晃动玩具,一边温柔地跟孩子说话效果会更好。第二阶段:半岁后接触橙绿紫4~12个月,宝宝会迎来视觉的色彩期,这个时期,宝宝的视觉神经对彩色的东西非常敏感,视觉范围也扩大到了1—2米。虽然这时孩子对彩色敏感,但用什么样的色彩,效果会更好也是有区别的,三原色红、黄、蓝,纯度高,易于辨认,属于首选色彩;此外,家长还可尝试提前让宝宝接触一些橙、绿、紫。比如,买些带铃的彩色玩具,在宝宝眼前晃动,这样,有声又有色,孩子看了会觉得兴奋,对视觉和大脑发育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家长还可以拿着玩具和孩子玩“躲猫猫”。一边在宝宝跟前摇着彩色玩具,一边将玩具藏到身后。在宝宝疑惑时,再猛地将玩具在孩子眼前亮出来。“当玩具瞬间出现在宝宝眼前,他会一下子变得高兴。”而这个过程对视觉刺激效果是非常好的。
你有没有想过,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你能为别人的生命带来一点儿什么东西?即使不一定是实质的东西,但可能别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或是跟你谈一谈心,心结就解开了,或是在你身上看到一些他没有的特质,能够鼓舞他。这些就是我说的“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交往是有所图的,那人家图你什么?比如说我们家阿姨,她来我家工作,我除了付她薪水之外,还能给她带来什么东西?因为我付这份薪水,别人也可以付同样多,为什么她会选择我而不是别人?我为她的生命中加了什么东西?从这个观点看,每一个跟我来往的人,我都希望,我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加号,他们的生命能够因为我而变得更丰富、更多彩。你的存在让对方受益,自己也会很开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反过来说,如果你一心一意想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加号,这反而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负担。如果走到哪里都要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面,那就太累了。因此,这个尺度要拿捏得很好。我很喜欢与人分享,也很喜欢给予,但是当我觉得给到一定程度已经够了的时候,就会适可而止。不要非得做别人的加号,非得为人家付出,因为你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也是有缘分的,前提是人家愿意接受,有些人是没有这个空间去收容的,那你给予得再多也没用。那怎样做别人生命中的加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需求都满足。只有自己的需求都满足了,才能轻装上阵,这样,你为别人做事时才能端正心态——不图获得你的感恩,只要你跟我说句谢谢就行了。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每天浑浑噩噩像机器人一样过日子,没有把注意力拿回来放在自己身上,去觉察自己到底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么说,此刻,我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对自己少一份觉察,目光始终投射向外,光顾着看外面的世界,看外面的人,那这样的话,你做不了自己生命中的加号,更做不了别人生命中的加号。张德芬文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哮喘发病率持续增高。对于哮喘的治疗贵在坚持,同时治疗必须规范,但目前家长对于儿童哮喘的诊治还存在不少误区。首先,哮喘治疗前,一定要先明确诊断。许多家长对于反复喘息的患儿,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哮喘或常常不愿承认是哮喘,从而延误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时机。对于反复咳喘的孩子,最好选择到正规医院的呼吸专科门诊就诊,以明确诊断。其次,许多家长长时间用激素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不会有影响?目前国际哮喘界一致公认,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反复发作的最有效药物。吸入的药物可直达气道的靶细胞,起效快速,全身吸收甚少。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吸入激素对儿童和平共处发育无抑制作用。再次,应当重视定期到医院复诊,最好每三个月就到医院复诊一次,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减药、停药。一些家长看症状减轻了,就把患儿的药停了,这样很容易导致哮喘复发。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吸入激素要在症状控制3~6个月后才考虑慢慢减量,直至最低剂量维持至少一年以上症状不复发,肺功能正常才能停药。在吸入激素治疗期间,家长要配合写好哮喘日记,做好峰流速监测,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第四,强调合并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要重视孩子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有的家长重视哮喘,不重视鼻炎。其实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过敏性鼻炎也会诱发哮喘发作。第五,注意“隐性哮喘”即咳嗽变异性哮喘。什么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呢?这是一种以咳嗽为惟一症状的特殊类型的哮喘。孩子咳嗽待续或反复超过一个月,多在夜间、清晨及活动后咳嗽加重,临床无感染症状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患儿常有个人过敏史即伴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也可以查出家族过敏史。儿童哮喘容易和支气管炎混淆。如果孩子反复咳嗽,经对症或抗生素治疗咳嗽不缓解,加上孩子是过敏性体质,那么家长就应该考虑这可能不是普通炎症,而可能和过敏有关。另外孩子在运动、吸入冷空气后是否易出现刺激性干咳;孩子是否屡次出现呼吸困难,伴喘鸣音,以夜间为重。如果家长无法辨别,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不要擅用药物。
5.惊风名创先河 疳疾善调中土惊风为儿科大证,宋以前尚无此病名,惟曰阴阳痫。钱乙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对于小儿来势急骤者称为“急惊风”;来势缓慢者称为“慢惊风”。并根据急慢惊风的不同证侯,区别寒热虚实,治疗上急惊主以凉泻,慢惊主以温补,开创性见解,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庆实践。钱乙在阐述其机理云:“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又言:“小儿客痰热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再论慢惊,多“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着瘛疭,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充分肯定慢惊属脾胃虚寒之证,治宜温补其阳,方能定危救倾,挽其生命。由此观之,钱乙对急慢惊风病理的认识是透彻的,惊风命名通俗易懂,至今仍为医家沿用。惟需指出的是,小儿慢惊是虚寒证,理应温补,钱氏已在慢惊条下申明其义,而所用括萎汤中白甘遂,宣风散中之牵牛、槟榔,皆是凉药峻剂,得非刊误,或后人羼入,尚值商椎。关于小儿疳证的病因病理,钱乙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云:“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酿成本病的因素,多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而亡津液,故钱氏特别强调治疗小儿之疾,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如确具可下之证者,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致为疳。又疳证已成,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七味白术散,由四君子汤发展而成,方中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防正,令脾土健而津液还,则疳自除,发微启奥之说,充实了疳证病因病理学说的内容,为祖国医学治疗小儿疳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除疳证重视脾胃的调理外,反映在全书中的脾胃学术思想十分突出,归纳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辨证纲领明确,如何辨别小儿脾胃病的性质,是正确认识儿科脾胃疾患的重要一环。钱乙以虚实两纲贯串小儿脾胃疾患的始终,示人以辨证的方法准绳。如《直诀》中所谓脾胃“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脾胃虚与实的主要症状表现。而且常以虚实结合寒热来分辨多种儿科疾患,指出:“身壮热,昏睡”,“目黄者,脾热”,属实热证;“面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身冷”,“唇口青白”,属虚寒证。又如,“吐泻昏睡,不露睛,为胃热证”;“吐泻及乳不化,伤食也,脉沉缓”,“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二是论治方法精当,如何治疗小儿脾胃病证,钱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于脾胃纳运失常者,注重行气以悦胃醒脾。钱氏以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而一旦受病,往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中脾胃又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之功能正常,方可不断化生气血津液灌溉四旁,以保证小儿正常发育成长。然由于小儿脾胃薄脆,运化力弱,生长发育又十分迅速,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量相对较高,本身即超过了脾胃的生理负荷,加之平素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节制,在外易被诸邪所中,在内易为乳食所伤;或因先天不足无以促进后天等等,皆可导致胃纳脾运的功能失常,诸病油然而生,正因为脾胃病证总以纳运失调为先导,所以钱乙治疗脾胃病证,注重运用行气宽中,悦胃醒脾之法,并结合其它治法,以恢复胃纳脾运功能。如“益黄散”,乃是“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不思食”之常用方。方中主以陈皮、青皮、丁香宽中理气醒脾,以利脾运;甘草补中,旨在恢复正气;炮诃子肉温中,性涩又可防辛散之品耗气。是方虽名之为“益黄”、“补脾”,实则重在宽中疏理,或曰“和脾”,脾胃纳运功能渐复,全身即得气血滋养,诸症自可渐除或向愈。但当指出,钱氏倡导调气之法,主要是针对小儿脾胃纳运功能失调容易出现气机不畅之证,目的在于“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而对脾气大伤之儿,“则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 对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者,注重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理。气机升降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为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脾气升则五脏清气皆升,水谷精微得以上升输布而营养全身;胃气降则六腑浊气皆降,饮食糟粕得以向下运行而排出体外。脾胃升降有序,饮食出入自可安然。若当升者不升,该降者不降,每致脾胃升降异常,而易产生“伤风吐泻”、“夏秋吐泻”、“虚实腹胀”等病,此时调理脾胃升降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升降逆乱者,钱乙主张辨清主次分而治之,或升清降浊同时并举。如脾虚生风之慢惊,若腹满吐泻而以胃气上逆之候为主者,即拟梓朴散(姜汁半夏、梓州厚朴,薄荷汤调下)温中行气,降逆止呕。“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已,精液若竭”之证,每用白术散主之。其泄泻不已,乃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之证;反复吐逆,或兼腹胀,系清浊混淆于中,浊气上逆之象。治当补中而升清阳之气,以四君子汤并重用葛根治之;又应降胃浊之气而宽中,藿香、木香即是为此机而设,盖藿香乃“脾胃呕逆之要药”也。又如治疗“胃虚有热,面赤,呕吐”之藿香散,其以麦冬、炙草、石膏养气阴而清热,半夏、藿香均属降浊和胃之佳品。两方比较,白术散以升为主,藿香散重在降浊。用药虽不尽同,调理升降则一。对于以邪盛为主的脾胃病证,注重化邪攻积不忘扶正。且强调首当祛邪,“邪去则正自安”。如中焦伏热郁滞,“脾热弄舌”,每选泻黄散宣泄脾胃伏热;中焦食积而“大便酸臭”,常用消积丸行气导滞;“泄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而属湿热积滞于中者,视病情选用白附子香连丸、豆蔻香连丸、小香连丸等方清利湿热、导滞止痢;热结胃肠,则用大黄丸泻热通腑。他如功可退热消痰化积之白饼子;化滞消疳之木香丸等方,皆系攻邪之常用方。然小儿脾胃毕竟薄脆,不耐攻伐,故或攻或消,钱氏每每不忘扶助正气,使邪去而正不伤。如消积丸,以丁香、巴豆等理气荡积时,又用乌梅涩肠生津而防诸药伤正;服白饼子当“量小儿虚实用药,……以利为度”,“切不可泛用之”;小儿食积腹痛,强调先用消积丸、白饼子攻之,积滞一去即改和胃益脾法调补。正因为攻法易损脾胃,所以钱氏反复告诫曰:小儿用药不可过于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因而“不可痛击”,即便必用攻法之时,也应“量大小虚实而下之”。 对于脾胃虚损者,补养之时亦注重疏理。脾胃本常不足,倘若病发日久,必使中气大伤,于是气血生化乏源,而见各种虚损证候。如“疳皆脾胃病……或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慢惊风多由久病渐致“脾虚生风而成”。水肿常因“脾胃虚而不能制肾,……而身面皆肿”。对此,钱氏总以补益脾胃为主法,根据病机之不同,或益气为先,或温阳为主,或滋阴养液,或数法并举,“正足则邪自去”,虚体自可康复。同时钱乙还认识到,小儿体属稚阳,攻之太过固然不可,补之太过亦属不当,故用补养法时,每兼疏理气机,以防补药壅脾碍胃。如异功散为脾胃气虚而“吐泻,不思饮食”等症所设,方中四君子汤合大枣健脾益气,又增陈皮理气宽中、生姜温胃降逆,实不愧为补而不滞、寓疏于补之名方。“胃虚热渴吐泻”,气阴俱伤,法当益气生津,升清降浊,每用白术散主治,其中木香、藿香理气醒脾,即为使补而不腻。综上所述,《直诀》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儿科专著,它系统地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概括了钱氏的临床经验。因此,认真反复研习《直诀》,探幽索微,对于儿科基础理论、临床诊疗及疗效水平的提高,不无裨益。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