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自全国各地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十多位神经内外科权威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已经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今年7月期上发表。该共识旨在更好地规范我国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框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我想就PD的诊治现状、DBS疗法的效果与患者选择等要点内容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一、帕金森病的诊断及分级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仍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指标,据英国一项统计,只有76%的帕金森病诊断与病理相符,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不能在患者生前作出百分之百准确的诊断。DBS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证实,但对于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对有DBS治疗意向的患者有必要先明确诊断。英国PD协会脑库临床诊断标准是国际常用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对于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需评价病情严重程度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一般用修订后的Hoehn-Yahr分级进行评估:0级:无症状;1级:单侧受累;1.5级:单侧+躯干受累;2级:双侧受累,无平衡障碍;2.5级:轻微双侧疾病,后拉试验可恢复;3级:轻度至中度双侧疾病,平衡受影响,仍可独立生活;4级:严重残疾,仍可独自行走或站立;5级:无帮助时只能坐轮椅或卧床。在疾病早期(Hoehn-Yahr 1-2级)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可予以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或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控制症状。另外PD早期与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很难鉴别,故不宜在早期进行DBS治疗。而PD终末期(Hoehn-Yahr 5级)患者往往合并有认识和精神障碍,进行DBS治疗已不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故也不推荐。二、DBS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传统观点认为帕金森病是由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而引起的。然而近来研究发现,PD是一种累计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神经变性疾病。依据Braak假说,PD病变开始于嗅球、延髓及桥脑;随后进展至黑质和其他中脑、前脑的深部核团,导致典型的震颤、强直、运动减少等运动症状;最后发展至边缘系统和新皮质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PD患者同时还受许多非运动症状困扰。这些症状是疾病累及非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能、肾上腺素能、五羟色胺能、谷氨酸能)所致,包括:(1)精神: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幻觉、淡漠、睡眠紊乱;(2)自主神经:便秘、血压偏低、多汗、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流涎;(3)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痉挛、不安腿综合征、嗅觉障碍。 尽管如此,改善运动症状仍然是帕金森病治疗的最主要目标。DBS是通过向脑内植入微细的电极并连接神经刺激器,从而电刺激脑内特定核团治疗功能性脑疾病的新治疗手段。目前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靶点有: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内侧苍白球(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 Vim)。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电刺激这些核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STN和GPi电刺激可以全面改善帕金森病三主症(即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减少),而Vim电刺激对震颤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STN和GPi电刺激还可以减轻运动波动和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LID),但两者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STN-DBS术后患者能够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LID;而GPi-DBS术后并未见到药量减少,其作用是直接的。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gait diffi culty,PIGD)在帕金森病晚期出现,也称为中线症状,可在STN-DBS术后短期内缓解,但长期效果不理想。值得说明的是,DBS术后部分非运动症状减轻,原因可能是运动症状改善或者抗帕金森病药物剂量的减少,DBS对于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仍缺乏证据支持。而STN-DBS术后可能出现情绪或认知功能的恶化。 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各症状的效果如下表,而最佳靶点尚无定论,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以及手术中心的偏好进行选择。三、患者选择及术前评估 共识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患者的选择,对帕金森病诊断及适应证进行再次确认,并阐明了DBS手术治疗的时机。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而DBS手术治疗也仅是对症的手段,因此过早进行手术并不可取。但盲目延迟手术同样是不明智的。年龄和疾病病程是选择DBS手术患者的重要因素。年龄较轻的患者有更多的生活质量和僵直症状改善,更少的认知并发症以及更为缓慢的中轴症状的恶化。病程达5年以上,特别是出现药物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是考虑接受DBS植入的最佳时机。 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是判断DBS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应在术前完成,改善≥30%提示手术效果好。脑MRI或CT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手术禁忌,并评估手术难度及靶点选择。而对于年长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认知及精神障碍。DBS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严重认知及精神障碍患者即使运动症状有所改善,也不能从中真正收益。 尽管DBS治疗是一项了不起的新技术,但它仍是一种对症治疗,接受DBS手术后帕金森病仍在进展。DBS的治疗效果也是有限的,它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三主症,也对中线症状有一定疗效,从而减轻患者功能障碍,但对非运动症状的作用尚不明确。帕金森病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累计全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手术及运动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才能保证患者最大获益。在DBS手术之后,药物依旧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力武器,不可偏废。上述内容不仅医生要了然于胸,也应告知有意接受DBS手术的每一位患者。
最近,不少病人向我都在提一个问题:“是不是帕金森病早期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更好?现在有很多人都这样说”。脑起搏器的学名是脑深部电刺激,是目前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际上,部分专家也在这样讲,其依据是今年一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之一)的帕金森病临床研究(earlystim),提倡早期治疗。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3年的2月,篇名为“neuro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early motor complications”,这篇文章所对应的临床研究简称为“earlystim”,并得出了阳性的结论,认为在出现早期运动并发症时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中说的“早期”是指运动并发症的早期,而不是帕金森病病程的早期。运动并发症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由于服用左旋多巴制剂而导致的运动波动症状、开关现象或者异动症等。应该说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时候应该已经是服用美多巴等药物多年了。这篇文章中,接受手术患者的平均病程是7.5年,虽然较有些文献中的12-15年的病程是早了不少,但也不是帕金森病早期。 帕金森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我认为还是应该参考2012年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疗法专家共识》,也就是一般病程5年以上(特殊情况可放宽至3年),出现美多巴等药物治疗疗效减退。Earlystim研究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帕金森病不要等到很晚才做,出现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就可以做手术了,而且手术治疗的效果会比调整药物要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 有兴趣的话,关于这篇文章可以看下附件。
唐都医院帕金森治疗新闻发布会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副主任讲解帕金森治疗唐都医院院领导与焦飞合影10月5日,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的“帕金森少年”焦飞,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参加美国双子城国际马拉松10英里赛(约16公里),以2小时21分44秒的时间跑完全程,荣获“全球英雄”称号。11月20日,焦飞专程来到唐都医院,感谢张永生院长、赵公智政委,感谢让他获得新生的恩人们。欢迎焦飞回家 早在2011年,媒体报道河南帕金森病兄弟的情况引起了唐都神经外科上上下下的关注,在高国栋主任的牵头下,携手脑起搏器生产公司美敦力公司,一起救助焦飞。手术后,焦飞恢复的非常好,他非常感激唐都医院上上下下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此次去美国参加比赛获奖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告诉唐都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因为他们的努力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高国栋主任说,3年前的焦飞和现在的焦飞完全换了一个人,唐都医院在帕金森病人的救治方面会继续努力,让更多帕金森患者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像焦飞一样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也希望焦飞能经常“回家”看看,鼓励更多病友战胜疾病。 王学廉教授表示,焦飞此次能完成比赛,得益于脑起搏器手术本身的良好效果与焦飞一直以来坚持不懈的康复锻炼。目前公认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综合疗法”,主要手段是药物、脑起搏器手术与康复锻炼,药物与脑起搏器手术是为了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而康复锻炼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认识帕金森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肌肉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及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致残性强,预后差。近年来,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都可能会导致帕金森症状的出现。我国目前大约有200万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帕金森患者的一半,其中少年帕金森患者占0.7%。 患帕金森病的名人很多,比如邓小平、拳王阿里等,很多人在看到拳王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奥运火炬的一刻,认识到帕金森疾病,并见识了帕金森病人的最典型症状——手足震颤、身体僵直、行动迟缓。治疗帕金森早期帕金森病人的症状通过药物治疗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会出现疗效减退,并有症状波动、异动症、剂末恶化等难以忍受的并发症。 1987年,法国学者Benabid教授发现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的新靶点丘脑底核,从而帮助帕金森患者减少颤抖和恢复运功,使用的正是美敦力第一代脑起搏器。经过逾25年的临床应用,全球已有将近1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接受美敦力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在过去的十五年间,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也逐渐成熟;目前全国已完成美敦力脑起搏器手术近七千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 唐都医院1997年在国内率先采用微电极导向技术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弥补了以往单纯影像学定位的缺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立了“微电极边界定位法”,荣获1999年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唐都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手术的医院之一,多年来先后为来自美国、印尼、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6000余名帕金森病患者解除病痛。选择合适的疗法,会给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生,现在的焦飞,他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工作帮助家庭,甚至还完成了马拉松比赛。赛后,焦飞深有感触地说:“帕金森患者不是想象中的有病就不能运动,其实通过吃药配合手术加上科学的锻炼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运动。” 美敦力神经调控业务总监黎海说到,美敦力作为目前全球顶尖的医疗科技企业,每3秒钟就有一名患者因为美敦力的产品而改善生活质量,美敦力是脑起搏器的发明者,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未来也会继续成为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争取为更多帕金森病人服务。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运功障碍疾病,给患者工作与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现在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手术方面,脑起搏器的出现是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大突破,标着着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进入了神经调控时代。 脑起搏器的手术治疗让无数帕金森病患者看到了希望,因此,也有不少人问帕金森病早期是否可以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手术治疗,这是因为对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他们往往早日对于左旋多巴制剂效果很好,少量的药物就能明显的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此时没有必要接受手术治疗。 但有些特殊的帕金森病患者因为对所有抗帕金森病药物都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而无法接受药物治疗,或有严重震颤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者,为了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可考虑早日手术干预。 帕金森病早期是否可以手术治疗,这也是因人而异,须经功能神经外科专家评估决定。
帕金森病的并发症都有哪些?帕金森病具有肢体震颤、无力、面具脸等症状,使患者感到有失大雅,帕金森患者在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帕金森的发展过程中,帕金森患者还会出现一些焦虑、抑郁、失眠、痴呆等帕金森的并发症。感染是对帕金森病构成威胁的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也容易罹患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晚期卧床的病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起坐,甚则不能自行翻身,兼之营养不良,皮肤受压,常致褥疮。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功能衰竭是晚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以导致死亡。帕金森病的另外一个并发症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帕金森病患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表现为吞咽困难,是因为咽部肌肉的协调动作发生障碍,导致进食缓慢和更长时间地咀嚼,使食物在口腔和咽喉部堆积,如进食过快则可导致噎塞和呛咳;胃排空延迟,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消化系统的各种并发症有其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都是由于胃肠平滑肌过度紧张,运动缓慢,相互协调不良所致。帕金森病的并发症都有哪些?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帕金森的并发症都有所了解了,在了解了帕金森病的严重并发症后,患者们更应该及时的治疗了,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获益。至今为止,帕金森病虽不能治愈,但是目前临床上通过合理的用药(尤其是早期)、中晚期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大大减轻患者症状,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并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扭转性痉挛主要表现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变成躯干肌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作螺旋形运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扭转痉挛患者在生活各方面均受严重影响,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患者必须有人照顾,这也加重了其家庭负担。扭转痉挛控制症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药物控制和手术控制。 扭转痉挛的药物控制是对症性的,其目的是改善功能,减少异常运动,减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多数病例经过肉毒素肌内注射治疗可以获得3—4个月的明显缓解期,其中有些病人产生抗肉毒素抗体而逐渐对此治疗无效。药物不能根治扭转痉挛,只是暂时控制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左旋多巴类药物,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巴反应性痉挛可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即可有效,初期用抗胆碱药、地西伴、氖吸暖醇或卡马西平等药治疗,可能对个别病人有帮助。有些扭转痉挛患者则通过脑起搏器植入术(DBS)治疗方法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的目的。 脑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扭转痉挛,DBS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扭转痉挛患者的症状。而且DBS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尤其适用于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患者。刺激靶点包括Vim核、Gpi、STN、Vop等,刺激频率130~180Hz左右,可单侧手术,也可双侧同时植入电极刺激。
帕金森是一种神经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之一,主要是由于乃内被称为“黑质”的部分出现极具功能退化,不能产生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使得脑部治疗肌肉活动的活动能力受到限制,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使患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底下,可由原先的四肢活动不灵,到最后的无法行走,甚至卧床不起。帕金森患者患病早期时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肢体开始,随后会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翻身困难、步态异常等对患者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症状主要见于帕金森的晚期,对于早期的帕金森患者,首先考虑药物控制症状,建议在专业神经外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左旋多巴摄入量过多也容易出现副作用,例如开关现象,异动症等等。这时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外科手术继续控制帕金森症状。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具有脑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立体定向脑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术治疗物质依赖疾病,全系导航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目前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已是全国规模最大、专业组最齐全、最具现代化的神经疾病研究诊疗中心之一。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了这些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了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的手术。安装脑起搏器的一大优势在于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手术过程是可逆的,可以通过调整电极的位置达到最好的效果,并发症少。而且电极可以双侧植入,改善全身症状。脑起搏器对控制帕金森肢体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效果明显。脑起搏器于1998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进行临床治疗,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手术治疗帕金森的三甲医院。1998年至今已经拥有五千例帕金森康复病例,2013年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率先引进清华大学研制的国产脑起搏器,进入临床治疗中效果较好,由于其相对符合人们经济水平的价位,受到了国内部分帕金森患者的欢迎。
从肢体震颤到行走不能,帕金森病严重威胁着患者们的幸福生活,帕金森早期症状很容易和其它的病症混淆,这导致很多帕金森患者在患病早期被误诊,下面这篇文章为大家讲解一下帕金森病常见的治疗误区,大家要明确这些类似疾病的相关知识,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被误诊。一、特发性震颤很多人很容易将颤抖和帕金森病画划等号。特别是青年人或中年人,在发现自己持握东西时发生肢体震颤的现象,或剧烈运动后或紧张后出现手抖,就以为自己是得了帕金森病,请求医生帮助,但其实仅有震颤症状是特发性震颤的表现。二、老年痴呆帕金森病人中有30%-40%的患者,早期并不出现手颤抖。仅仅表现为动作迟缓、手脚不灵活、肢体僵硬、面部无表情等,经常被人误说为“痴呆”。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会伴发紧张、担心、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这导致患者早期有时被医生和家属当作老年痴呆症治疗。三、抑郁症有一些帕金森患者腿脚不灵活表现不明显,反而是非运动障碍表现明显,比如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记忆力衰退、嗅觉丧失等,这些人常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有研究显示,帕金森病人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达100%,睡眠障碍、抑郁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四、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患者可有肢体抽搐、瘫痪、等神经损伤症状,与帕金森症状相似,但是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的感染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轻中度增多,蛋白升高、糖减低。病毒性脑炎好转后帕金森症状缓解,可与帕金森病鉴别。以上就是帕金森比较常见的治疗误区,患者如果发现有帕金森病症,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去做一些检查和治疗。除了根据病史、病征判断,辅助检查也是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在诊断为帕金森后,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帕金森的治疗方法基本分为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胆碱能制剂和金刚烷胺等;部分患者可考虑神经核团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脑起搏器植入术)。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是在患者的脑部植入电极,再让医生通过调整电极来控制患者的病情的手术。脑起搏器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在术后漫长日子里,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帕金森病症状。
一般来讲,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功能下降等特征。在老年人群体中,帕金森的发病几率较高,5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1%,65岁以上约为2%。这是因为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当这种神经细胞减少50%,就会出现帕金森的症状。某些研究表明PD与老化的特殊的相互关系,老化过程和PD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减低;随年龄增加单胺氧化酶增加、铁、铜、钙聚集,黑色素聚集;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色素颗粒及神经细胞脱失,PD组明显重于同龄正常组。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脱羧酶活力逐渐减少,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进行性减少,50岁以后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老化过程和PD中无论是在活体还是在尸检中均证实了多巴胺在纹状体的含量下降,以及纹状体多巴胺受体(DA-R)发生逐年减少改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DA-R有数种亚型,其氨基酸序列及三维空间结构均已清楚。DA-R依分布部位不同、浓度不同而效应也不同。DA-R本身为大分子蛋白,受脑内多种神经递质、调节物质、激素及某些药物调节。PD时黑质纹状体变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多巴胺释放减少,DA-R与D1、D2受体处于失神经支配超敏感状态受体密度增加。以D2为主对激动剂超敏感。增加20%—90%,给予左旋多巴则使D2受体下降30%—60%,受体增加现象消失,而晚期出现低敏。同时应用氟多巴显影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证实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并与黑质细胞的死亡数成正比。虽然随年龄增长多巴胺递质逐年减少。但老年人患病者仅为少数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不足以引起本病。实际上,只有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减少50%以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80%以上,临床上才会出现PD的运动症状。本病症状的发生通常在51—60岁之间,按年龄推断,如果老化是惟一病因的话,此时多巴胺水平尚未达到足够低的程度。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病的促发因素。根据多年医学界对PD发病原因的研究发现,除年龄老化这个主要因素外,环境因素,包括农药、金属和工业溶剂,混有嗜神经的毒物,即1-甲基-苯基-1,2,3,6,一四氢吡叮(MPTP),都是帕金森的致病因素。另外,通过对PD患者家系的详细调查显示,20%—25%的病人至少有1个一级亲属患PD,而遗传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结论,在临床上家族的PD与散发的病例很难区别。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遗传的PD最常见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个别报道是多基因传递方式。也就是说,PD不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其他家庭成员受到帕金森困扰的几率会明显较高。
患帕金森后,其引发的肢体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阻碍。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数年内尚能继续正常工作,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数年内迅速发展甚至完全致残。所以对于帕金森病而言,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控制症状治疗帕金森病首先采用药物来控制症状。治疗帕金森常见药物有美多巴、泰舒达、森服罗、息宁、金刚烷胺、安坦、柯丹等。其中美多巴是主要的药物,效果也比较好。在患者服药期间,应注意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随着症状的加重再不断进行药物调理以及增加剂量,药物的改变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适合自己病情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讲,对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采取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3—5年后效果就会减退,此时患者会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症”和“剂末现象”等副作用,帕金森患者病情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这时候就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晚期手术进一步治疗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所实施的脑起搏器植入术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口美敦力脑起搏器,另一种是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脑起搏器。美国美敦力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终身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在提供起搏器方面得到了医疗界和患者的一致好评。美敦力可充电脑起搏器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九年,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利用美敦力所提供的遥控器随时进行程控,非常方便。而国产脑起搏器在2013年投入使用,由北京市大力支持,清华大学研发,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脑起搏器,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产品注册证。打破了全球市场被美国产品独家垄断的局面,相对低廉的价格也为患者提供了方便。两种脑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是不相上下的,二者的区别在大家可以理解为进口车和国产车的区别。进口由于运用时间较长,远期效果已经在广大帕金森患者中有所呈现,而国产脑起搏器运用时间较短,远期效果还尚待观察。fam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