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感主要表现为喷嚏、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低热表现。而流感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表现全身症状较重,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关于抗病毒药物特别提醒:慎用利巴韦林,能不用则不用(利巴韦林禁用于孕妇以及孕妇的男性配偶;备孕男女需远离利巴韦林)。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可有效帮助抵抗病毒侵袭。
1.什么是痤疮?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女的皮肤病,中医称“肺风粉刺”,严重者可影响美容而造成痛苦。 2.中医对痤疮的认识本病发生与肺、脾、胃、肝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有关。正常情况下,肝脏疏泄调达,脾胃运化水谷,上输精微于肺,肺输精于皮毛,则卫气和,腠理致密,皮肤才能保持洁净、润泽、光滑。任何环节失调,如肝失疏泄或脾胃湿热或肺气失宣皆可造成营卫之气失和,腠理疏松,感受外邪,面部脉络郁滞不通,发为痤疮。 中医理论认为,腹以上为阳,背部在体也为阳,故本病发于阳,从临床角度看,发病患者中大多体内蕴热,热为阳邪,最宜犯上。故本病多发于面,其次是胸背。 3.治疗选取背部阳性反应点及辩证选取背俞穴,点刺放血,后辅以拔罐,以清利湿热毒邪,调和营卫。另外,根据病人情况,采取耳尖放血及针刺治疗。 每周1-2次,疗效显著。 4.日常调护经常用温水、硼酸肥皂洗患处;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禁止用手挤压皮疹,尤其是面部三角区;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及巧克力,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婴儿在某个时间段有规律的哭闹可能是肠痉挛。肠痉挛高发于10天到3个月的婴儿,最常见于2-4周时,表现为每天一到某个时间就显得非常烦躁、哭闹,不管家长做什么都哄不好。婴儿肠痉挛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肠痉挛会在下午和傍晚加重,多数婴儿伴有无法安抚的哭闹、踢腿、频繁放屁,腹胀等表现。西医认为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乳食积滞,感受寒邪等原因导致气机不畅,血络经脉不通所致。 哺乳期的妈妈可以试着暂停摄入奶产品、洋葱、卷心菜,青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对于腹胀明显的婴儿,哺乳妈妈还要减少甜品的摄入,另外有少数的婴儿对配方奶粉中的牛奶蛋白过敏也会出现肠痉挛的表现。 家长能做什么:喂完奶后要拍嗝、排气操、飞机抱,白噪音对哭闹有缓解作用。 小儿推拿治疗肠痉挛有很好的疗效,推荐几个穴位给大家:小横纹,八卦,一窝风,摩腹。
舌苔乃是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小儿舌苔厚腻多为积滞内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积食。 辩证准确加上合理的穴位处方,小儿推拿疗效很明显。 孩子生病期间、病后初愈不要盲目进补,很多孩子都是在这期间发生的积食。生病期间人体正气大多去抗御外邪,脾胃之气相对虚弱,所以容易出现消化功能障碍。防止积食:一要饮食清淡,二要按时三餐,三晚饭不要吃的太晚,不要吃的太饱。
烟台市中医医院莱山扶正堂,“三伏天”特色中医疗法即将开始。“三伏”阳气最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各类寒性疾病,可以最大程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湿,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中医医院莱山扶正堂针灸科采用督灸、铺灸、脐灸、外敷中药、刺血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督灸是将陈年蕲艾和多种名贵中药巧妙结合,加以姜泥作用于人体督脉之上,适用于各类寒性体质:强直性脊柱炎,月子病,妇科病,颈腰肩膝等关节冷痛者及体虚易感、亚健康状态。 腹部铺灸、温针灸广泛适用于女性月经病及胃肠道疾病,如脾胃虚寒、大便稀溏、女性痛经、淤血、宫寒、月经量少等。 脐灸疗法,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部位并加以艾灸,具有健脾益气、温经止痛、温阳止泻、调理冲任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妇科的多种疾病,如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胃胀、嗳气、腹泻;女性痛经、月经不调;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食积等小儿脾胃问题。 特制外敷中药---祛湿拔寒散,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各关节疼痛。 中医院秘制配方纯中药驱蚊香囊,可随身携带或放置室内。 地址:莱山区港城东大街天合城南门烟台市中医医院扶正堂,预约咨询电话0535-6597318。
“我现在腰痛,是不是生孩子时打麻醉造成的?”在硬膜外麻醉以后,一些人的穿刺点会有一些局部的钝痛,但和一般的静脉针眼一样,随着组织的修复,一般只会持续数天。产后腰痛的真正原因:1、分娩时能使胎儿顺利娩出,连接骨盆的韧带也变得松弛。2、一天天增大的子宫使孕妇的腰部支撑力逐渐增加,导致骶棘韧带松弛,进而引起腰痛。3、产后体虚过度疲劳、不适当的喂奶体位使腰部肌肉总处于不放松的状态中,腰部肌肉受到损伤。另外孕妇缺钙,腰椎间盘突出等均可导致腰痛。总的来说产后腰痛是诸多原因综合所致,不要过度在意麻醉的问题。 治疗腰痛,中医的针灸、推拿、理疗、拔罐等物理疗法均有很好的效果。
伤食泻:大便酸臭,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舌苔多厚腻。 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舌苔多薄白。 脾虚泻:久泻或经常反复发作,可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色淡不臭,可于食后即泻,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色黄味臭,可伴有黏液,舌红苔黄腻。 腹泻证型不同,取穴不同。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有:脾经,大肠,外劳宫,龟尾,上、下七节骨,八卦,小肠,摩腹等。
1、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周围不少人各种妇科病,鼻炎、高血压,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常年被这些慢性病困扰。其实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黄帝内经》说: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意思是说阳气主宰着人的生死、决定人的健康程度、是人体的动力! 阳气不足的表现: 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 2、疾病的来路,就是去路 ——中医治病之本:用阳气去邪气 简单说呢,就是阳气赶走致病的邪气,让它哪来的死哪去。 中医大师李可说:“最初侵犯身体的病邪,没有及时驱出去,它就会内藏,成为一种伏邪。伏邪会在里面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一弱,病越好不了,越缠绵难愈。 现在都是用消炎的方法,消炎的头孢这类药都是很寒凉的东西,一消炎,外邪冰伏于内,只会一次比一次藏的深,一层一层的,五脏都受到影响了。如果老是好不了,时间久了,太阳、少阴这两个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已经深入到根本了。”(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少阴是指足少阴肾经) 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让身体用自身的阳气把邪气赶出去就好了。那有人会疑惑,已经打过好多次点滴,吃过无数消炎药了,是不是邪气已经进了脏腑,没救了?当然不是,扶阳要趁早,不然到老因为阳虚,就是一身病。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3、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古人认为,自古扶阳有三种方法,灼艾(即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而古书也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至于附子,不在医家指导下千万别乱用。 艾是极阳之物,配合灸火扶肾阳,补元阳。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最能补阳气的五穴 一、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二、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三、大椎穴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艾灸45分钟左右。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四、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五、神阙穴(肚脐) 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一灸神阙暖全身,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 五个穴位不用一次灸完,只要循环施灸即可。只要坚持在冬季艾灸这些穴位,就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寒凉体质,而且也能很好地补充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