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科连续收治了几例几乎双眼失明的患者,患者于当地医院眼科看病多时,效果不佳,最后行MRI检查才发现是颅内垂体瘤所致的视力下降,但视力均已很差,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留下遗憾,令人惋惜。那么垂体瘤为什么会影响视力呢?这要从垂体瘤与视神经的解剖说起。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它的发生点在垂体窝内,而垂体窝上方就是双眼视神经会聚的地方,叫视交叉,垂体瘤长大后首先就是会压迫视交叉,导致视力视野的缺损。因为垂体瘤大部分合并有内分泌症状,无功能腺瘤只占20-25%,因此对于没有内分泌症状的无功能垂体瘤首先的症状可能就是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临床上诊断时会误诊为眼疾所致,于眼科治疗,结果导致发现肿瘤时间延长,引起视力损害。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治疗首选手术,若蝶窦发育良好,可经鼻蝶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留手术疤痕,易于被患者接受。若术后复发或残留侧还可经伽玛刀治疗。
现如今,由于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电子血压计走进了千家万户,血压测量也已经成为很多人必备技能之一,而我们也都知道进行血压测量时需要测量双上肢血压,必要时还需要测量双下肢血压,而高血压的测量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也可同时存在。正常双上肢血压可不完全相等,相差10—20mmHg都算正常,一般右侧可比左侧偏高,如果双上肢血压差≥20mmHg,就需要警惕一种疾病:脑动脉盗血综合征(stealsyndrome)。一、什么是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脑动脉盗血综合征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严重狭窄和闭塞情况下,狭窄的远端脑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因虹吸作用使邻近的其他脑动脉血流逆流供应压力较低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相应脑组织缺血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称为脑动脉逆流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包括如下3种类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因虹吸作用盗取对侧椎动脉血流,经患侧椎动脉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供应患侧上肢,在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液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如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和失语等。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动脉炎。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当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健侧颈内动脉血流通过前交通动脉流入患侧,出现健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或椎-基底动脉血流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患侧颈内动脉,产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则由椎-基底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供血,可同时有大脑及小脑受损症状体征。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当椎基底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时,可引起颈内动脉血流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椎-基底动脉进行代偿,出现一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本型临床较少见。二、如何确诊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诊断根据患侧上肢动脉搏动显著减弱或消失,血压低于健侧20mmHg以上,同侧颈部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活动患肢可诱发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等。DSA检查发现造影剂逆流入患侧血管可确诊。三、什么时间需要手术治疗?当缺血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管内膜剥离、血管内支架或血管重建术等。不宜使用扩血管和降血压药物。
带小孩出行的家庭很多,但给私家车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的家长却少之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足三成,每年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 儿童安全座椅的专业名称叫“儿童乘员约束系统”,专为不同体重或年龄段的儿童设计,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却严重不足。误区一:怀抱幼儿乘车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只要保持车速较缓,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怀抱幼儿乘车,无伤大雅。但实际上,这时孩子便成了你的安全气囊。有安全实验证明,当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停车或者发生碰撞时,10kg的孩子将会受到300到400kg的冲击力,而安全座椅则可以减少70%至80%伤亡率。 误区二:儿童系成人安全带后乘车由于安全带是为成人设计,安全带系在孩子身上后,正好处在脖子位置,一旦车辆发生碰撞,在惯性作用下,安全带很容易勒到孩子颈脖,造成窒息或者折断脖子。河南省人民医院创伤及重症神经外科团队温馨提示:携幼出行,安全出行!自驾出行,家有宝贝的朋友请务必安装并正确使用安全座椅!
脑震荡是生活中由生物力学力量引起的创伤性脑损伤。然而轻型脑损伤由于缺乏器质性病变,通常不易引起重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脑震荡的早期评估和了解脑震荡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一.脑震荡的特征:1)意识障碍:伤后即可出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意识不清、昏迷等,一般不超过30分钟。2)认知功能障碍:反应迟钝及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3)情绪障碍:烦躁、易怒、忧郁、恐惧、情绪化、倦怠等。4)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失眠等。5)临床表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缓慢,一般随意识恢复而逐渐消失;可能会遗留心悸、耳鸣等症状。6)平衡障碍:伤后24小时内出现平衡功能缺失;肌张力弱、生理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二.评判方法:1)临床评估:现场医护人员检查患者是否清醒,如果患者昏迷不醒,应采取紧急医疗服务;如果患者恢复知觉,在将患者带离场地之前,检查患者的气道、呼吸、脉搏、瞳孔、血压等。通过触诊判断其是否存在颈椎、颅骨和面部骨骼骨折。2)主观测评:症状评估可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或简易分级症状清单;神经认知评估可采用脑震荡标准化评估(SAC)。3)客观测评:平衡障碍可采用BESS(BalanceErrorScoringSystem)评估方法。三.应对策略:脑震荡病程较短属于自限性疾病,主要以病情观察和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其治疗和护理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1)病情观察:患者急诊入院后,应立即进行头部CT等相关检查。如无明显异常,院内(医护人员)或院外(患者本人及家属)严密观察患者24h内生命体征、意识、肢体活动有无异常,瞳孔有无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2)对症治疗:患者出现严重头痛,应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对症治疗。出现烦躁、忧郁和失眠的病人必要时口服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等。3)心理护理:为避免患者及家属因缺乏脑震荡相关知识,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应积极以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脑震荡表现、治疗及护理等相关知识。嘱其放松心情,解除忧虑。4)规律生活:患者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用脑。适度锻炼,主要以舒缓运动为主,注意运动的量,避免过度劳累。增加营养,适当补充健脑食品。
一.什么是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又称为颅脑损伤,是由外力导致的脑部损伤及功能障碍,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及致残因素之一。常见于跌倒受伤、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如头皮外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每年影响全球超过5000万人,死亡率在4%-7%左右,重度脑创伤的死亡率更高达50%-60%。颅脑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闭合性损伤是指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的损伤,如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等;开放性损伤是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损伤,如头皮颅骨开裂、脑脊液和(或)脑组织外溢等。二.创伤性脑损伤后症状有哪些?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在受伤后可能会发生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眼部征象及生命体征改变(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病情变化比较大,且复杂多样,部分患者还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三.创伤性脑损伤后注意事项(1)合理膳食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应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不可一味进补,应限制辛辣食物、动物内脏和高脂肪食物,多食水果、蔬菜、谷类、豆类、奶类。尽量多吃一些能够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食物(花生、核桃、鱼类)。(2)适度运动卧床期间,家属或专业人士可帮助患者做系统有效的肢体活动,避免肌肉萎缩,给肢体功能的恢复打下基础。出院后,锻炼身体也同样重要,如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做一些手部的锻炼(织毛衣、做家务)、或慢跑、爬山,不仅刺激脚部的神经,还可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环,使大脑供血充足,锻炼大脑和四肢的协调功能。(3)保持心情愉悦患者自身需要调整好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配合治疗,家人也应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环境。患者康复后还可以适当地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旅游,避免去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防止身体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此外,创伤性脑损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后遗症(语言障碍、记忆障碍、活动障碍等),家属应鼓励患者参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帮助患者树立自信,最大程度地重返社会。(4)及时复查伤后的出血需要长时间才能被充分吸收,即使症状消失了,仍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出院并不意味着完全痊愈了。神经外科医生一般建议患者适时出院,或在家,或至康复医院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于出院后1-3个月复查脑部的恢复和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四.预防脑创伤的小贴士部分喜欢寻求刺激的年轻人热衷于到游乐场玩过山车。但在短时间内反复乘坐过山车可能会导致脑部和脊髓受损伤。相关研究表明,1天内多次乘坐过山车可能会出现慢性头痛和手麻,甚至出现硬膜下血肿、脊髓空洞,并引起感觉障碍。原因是由于过山车运行时产生强大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心力,使脑中的静脉挫裂出血,血块堆积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肿。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血管和脑尚未发育成熟,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受损伤。因此,乘坐过山车的次数应有节制。乘坐后,若觉得身体持续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总之,由于不同患者受伤原因、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及相应的处理也不尽相同。部分患者在伤后,于医院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就急着回去,存在很大隐患,建议患者留院观察24小时。神经外科医生提醒您:一旦发生创伤性脑损伤,应及时就医,把握最佳诊治时机。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车祸伤,儿童娱乐设施的多样化加上儿童好动的特性,跌倒、玩闹、磕碰等诸多因素,儿童颅脑外伤的发生明显增多。其中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在小儿颅脑损伤中仅占1%左右,尽管较少见,但小儿硬膜外血肿病情转变快,小儿表述症状不明晰,如不及时诊断及医治极易延误病情,甚至会危及生命。且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与成人存在不同,如网状上皮系统等发育不够完善,因此其受伤后临床表现也有别于成人。因此,小儿发生跌倒、碰撞等损伤头部或疑似损伤头部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并在平时教育小儿,受伤一定要告知家长,避免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及发展。一、什么是硬膜外血肿?从外向内看,我们的头部依次是头皮、帽状腱膜、颅骨、脑膜、脑组织,而脑膜从外向内依次是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中的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疏松的附着在颅盖。硬脑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称为脑膜层,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脑。所谓的硬膜外血肿就是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一般是由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上血管的破裂引起。而大脑中动脉最多见,约占3/4,临床上80%以上为急性血肿。其中比较凶险的常为急性动脉性出血,因出血量较多极易引发脑疝,危及生命。二、硬膜外血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由于颅骨内部空间固定,出血后血肿局限在硬膜外,常表现为压迫症状,即颅内压增高,其最典型的症状是患儿在受伤之后会出现立即昏迷,清醒之后再次昏迷,肢体会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的症状。另外患者还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还会伴有烦躁不安、出冷汗、血肿所在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等。因此,在患儿受伤之后家长首先要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嗜睡、昏迷、精神差、恶心、呕吐、头痛、肢体无力等,有条件可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头部是否有破裂出血,如果患儿清醒可询问是否曾跌倒、磕碰等伤到头部,可在接下来医生询问病史时提供参考,后续医院会通过进行颅脑X光、颅脑CT扫描以及脑部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患儿颅内情况,从而进一步治疗。三、硬膜下血肿一定要手术吗?家长比较关注的点还有:医生,这个病不做手术行不行,手术效果好不好,会不会留后遗症。对此,医生的回答是:(1)从病症来看,由于初起患儿意识障碍不典型,易漏诊,病情加重时瞳孔的改变不明显,而是显现烦躁、呕吐或表情冷淡加重、哭闹减少或不哭闹,患儿不哭闹更应该引起家长及医生注意。患儿病情转变快,1~24hCT表现可能从阴性转为阳性,24h内应随时复查,高度怀疑者可在2~6h复查CT;(2)初期手术医治是最有效的方式,一经确诊,当即手术,初期解除占位和压迫效应,不但能够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脑积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防止脑疝的发生及血肿对脑干的压迫,避免突发性呼吸循环骤停;由于幼儿颅骨正处于发育时期,不适宜行颅骨修补,长期颅骨缺损会给儿童造成庞大的心理、生理负面阻碍,因此应尽可能保留骨瓣,不宜过量地进行去骨瓣减压,对有脑肿胀可能的患儿可行悬浮骨瓣处置;(3)颅后窝硬膜外血肿易引发呼吸的改变,当呼吸道不顺畅时,可考虑先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再行手术医治;(4)临床病症明显时能够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关于起病急、出血量接近或达到常规手术指征者都应踊跃手术。(5)小儿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多数较好,因为患儿年龄小,脑组织尚处于发育时期,恢复能力强。综上,儿童硬膜外血肿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明确诊断、早医治,从而降低硬膜外血肿对儿童的致残、致死。家长医生携起手来,让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
当人们从楼上或是窗户跌落时,或者从床上摔下来,都可能会撞到头部,出现脑外伤(颅脑损伤),在外界暴力作用下,使头部和脑部受伤统称为脑外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所以也解释了脑外伤并非只有头部可见的出血才是脑外伤,往往看不见血的脑外伤,严重时却可危及生命。锐器伤或者碰撞后导致大家可见的头皮出血时,用纱布等干净物品直接压迫止血。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脱伤。此时患者意识清,回答问题流畅,仅需就近医院进行清创缝合包扎,行CT检查,结合CT结果,制定相应的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看不见的血的脑外伤忽略后才是最致命,常见有颅骨损伤和脑损伤,碰撞头部后出现以下症状情况要及时就医:一、尚未说话的婴幼儿出现不吃奶、哭闹加重、伤后昏睡等;二、学龄期儿童出现头痛加重、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伤后总想睡觉;三、成年人伤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头晕晕眩、失语偏瘫等。经医生诊断后,一般轻微头部外伤回家疗养及观察,回家以后在12小时内务必小心观察病人,如出现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将伤者带回医院:1、病人逐渐意识不清,出现昏睡,难以唤醒;2、病人出现抽筋痉挛等癫痫状态;3、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并加剧不缓解;4、病人出现多次呕吐;5、病人变得行为错乱、脾气暴躁;6、家属对于病人的情况有怀疑病及忧虑。
现代社会,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作息规律的改变,高血压已经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我国,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发病率为30~40/(10万·年),老百姓对其谈之色变,因此,向大众科普高血压脑出血的“防”和“治”,十分必要。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什么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原发于脑实质,为非外伤性自发性出血,出血也可扩展至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无创、快速、简便的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二、高血压脑出血的易发人群和主要症状?高血压脑出血常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多,通常在情绪激动和活动时发生,冬春季易发。部分患者可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前有先兆,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一般,患者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现为偏瘫、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症状,还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和显著的血压升高,重者可在数分钟内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三、高血压脑出血应如何治疗?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宜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在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清除血肿,以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结合去骨瓣减压术、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脑室穿刺引流术等。四、高血压脑出血如何预防?1、稳定血压。平时要掌握自身血压水平和变化规律。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发现异常应及时服用降压药或就医。2、戒烟戒酒。烟酒可使血压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过量饮酒患者高血压危险性增加70%~90%。每日饮酒量应限制在10g之内。3、均衡膳食。除获得均衡、充分营养外,还应保持吃动结合,避免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以及低钠、高钙、钾、镁食物,是均衡膳食的基本原则。一般体力及脑力劳动者,每日食物种类要有粗有细,有甜有咸,每餐八分饱。4、适量运动。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在运动后应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5、劳逸结合。搞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有助于提高工作与学习的质量。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发病时患者疼痛剧烈,极为痛苦,甚至用手抓、拍,用头撞墙,乃至轻生,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任何年龄段都存在发病的可能性,70%~80%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40岁以上,尤其是48~59岁处于发病的高峰。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显示,三叉神经痛正趋向年轻化,青年人群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因此,任何人都需要警惕一侧面部的阵发性剧痛。那么三叉神经痛,痛在哪里?三叉神经痛主要是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常常表现为一侧头面部突发的数秒到数分钟的剧烈疼痛,有时候仅是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的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其中最敏感的部位是口角、鼻翼、颊部或舌。牙痛与三叉神经痛经常会被混淆,那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轻度或疼痛区域局限在牙齿周围的三叉神经痛,常常被误认为是牙痛,尽管进行了拔牙处理患者疼痛依旧。牙痛往往是持续性的疼痛,而三叉神经痛多为阵发性的疼痛。为此对于反复牙周疼痛,建议除了随访口腔科外,还需要到神经外科就诊,以排除三叉神经痛的可能。 那么三叉神经痛应该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该首先选择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有调查结果显示药物疗效可以达到70%~80%以上,包括卡马西平或巴氯芬(遵医嘱,口服药)。同时辅助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12,可缓解疼痛,但是药物只能作为初步的治疗。对药物无效的病人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包括封闭治疗、射频热凝、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等,目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神经外科广泛应用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根治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认识的加深,电动自行车已成为重要的出行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也逐渐衍生出一个巨大的道路安全问题。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肇事起数、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小时就有1名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因交通事故死亡。那么为什么电动自行车会成为新的“马路杀手”?由于电动车、摩托车结构特殊,驾驶人通常是直接面对危险,驾驶人的头部处于显著突出的位置,发生交通事故时,头往往先着地或者撞击车辆以及其他物体,且收到的撞击力量巨大。更为重要的是,从损伤部位来看,我国驾驶电动自行车的死亡人员中头部受伤人数约占65.7%;从致死原因来看,我国颅脑损伤死亡的人数约占电动自行车总体死亡人数的78%。由此可见,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造成骑行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应该重点预防的损伤类型。重型颅脑外伤多系外部高能量冲击所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的特点,拥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安全头盔对于电动车驾驶者来说,相当于轿车驾驶员所系的安全带,能够减少63%的头部受伤和88%的颅脑损伤。据统计,头部损伤率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2.5倍,致命伤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因此,佩戴头盔是目前对电动车、摩托车骑行人员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那么安全头盔对骑行者如何保护头部避免颅脑损伤的呢?1.头盔的缓冲层能够吸收外部的巨大冲击能量,减轻对头部伤害。外壳坚硬的头盔如果没有缓冲层,当遇到外力冲击时,外力将通过坚硬的外壳直接作用于头部,使头部受到严重的伤害。2.头盔呈光滑半球状,能有效吸收意外撞击带来的冲击力,合格的头盔抗压能力是人体头骨数倍甚至是数十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头部安全。安全头盔作为骑行者遇到危险时安全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效的降低了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的伤亡率。骑乘人员自行佩戴安全头盔是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责,更是响应我国“一盔一带”安全保护行动的号召。因此,为自身安全出行负责,我们应自觉佩戴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