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陈会杰 drpei 孩子上幼儿园,出于对乙肝传染的顾虑,有些幼儿园会要求孩子进行乙肝抗体检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孩子明明在半岁时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为何检测结果还是阴性?需要再接种吗?重新启动接种程序有什么注意事项? 01 乙肝抗体滴度越高越好吗?有些地方在孩子入园前会要求做乙肝抗体检查。如果乙肝五项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抗-HBs滴度<10mIU/mL),即我们通常讲的没有乙肝抗体、没有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失败。 相反,当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抗-HBs滴度≥10mIU/ml)则视为获得乙肝抗体、产生免疫应答、免疫成功。 的确,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滴度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以后在面临病毒攻击时产生免疫应答。 但研究发现,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时便可对接种者形成保护,所以,哪怕结果相对较低(例如20mlU/ml),但只要检测结果≥10mlU/ml,就不必为了提高抗体滴度而再打一针。 02每个人都需要检测乙肝抗体吗?不是的。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在完成整个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后通常无需检测乙肝抗体。 对于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则建议在完成乙肝疫苗第3针后1-2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乙肝五项检查),高危人群包括: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如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育的婴儿; *爱人或性伴侣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拥有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注射吸毒等; *工作中经皮或粘膜暴露于患者血液或体液风险高的医务工作者;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损者,如HIV感染者、长期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化疗等;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和需要反复输血或血液制品的患者。 需要说明的是,乙肝主要通过母婴、性和血液传播,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乙肝会通过除血液或精子外的体液传播。 因此,如果家里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家人,孩子依然可以与其共同进餐、共用碗筷、正常身体接触。 但注意当孩子(成人同样适用)出现粘膜或皮肤受损时,要避免与他们的血液或含有血液的体液接触,例如避免共用刀具、刮胡刀、牙刷(大家都出现牙龈出血时存在风险)等。 03孩子完成乙肝疫苗接种,为何检测显示没有抗体?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一般应在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即第3针乙肝疫苗)后1-2月进行。 普通孩子一般在6月龄时就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但在3岁前后才做乙肝五项检查,这时候由于时间推移(检查距离疫苗完成接种时间有2年多),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降低了,直至降至阴性水平,这样的结果无法确定是否已产生过乙肝抗体。 04既然无法确认抗体是否产生过,为何不都查抗体?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在乙肝疫苗接种后能产生抗体,只有少数(约5%)没有,所以没有乙肝感染高危因素的孩子,不建议常规查乙肝抗体。 如果对所有孩子都常规检测抗体可能使绝大多数孩子徒增一次检测过程,在经济和医疗资源上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增加家长担忧,这不是一项合适的公共卫生措施。 假如孩子长期与乙肝患者或携带乙肝抗体家人生活,相比其他孩子,感染病毒风险可能更高,我们不反对给这类孩子做抗体检测,家长可酌情考虑。 05检查结果没有抗体就没有保护效果吗?不一定。 如果孩子在首轮疫苗接种后已产生过抗体,入园检查结果阴性不能说明没有保护效果。 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检查,检测的是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滴度。 但实际上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仅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还会使细胞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免疫记忆可长期存在。 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会下降甚至降至阴性水平,但由于免疫记忆的存在,当乙肝病毒侵袭时,依然会“唤醒”免疫细胞,产生抗体而预防乙肝感染。 根据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乙肝疫苗对产生乙肝抗体接种者的保护期可达22年(部分研究发现可达30年)。 06疫苗推迟接种会影响检测结果吗?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不少孩子没按0-1-6月的接种程序按时接种乙肝疫苗。 但只要最后还是完成3针的接种程序,即使每针之间的间隔时间长于推荐间隔时间,这并不会降低最终的抗体浓度,也就是说,推迟接种一般不会影响抗体检查结果。 当然,在完成整个接种程序前,疫苗推迟接种可能使孩子无法获得足够的保护,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尽快补种。 07结果阴性,需要补种疫苗吗?虽然,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且没有乙肝感染高危因素的幼托儿童,不建议常规检测乙肝表面抗体,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已经做了,并且结果呈阴性,那么可按0-1-6月的接种程序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 除非孩子在首轮接种后及时检查抗体,且结果呈阳性,否则无法知道这些孩子到底是否产生过抗体(毕竟有约5%孩子可能根本没产生过抗体)。这时,从保护的角度,还是建议再接种一轮。 另外,乙肝疫苗安全性较好,并不需要担心补种疫苗会对孩子健康不利。 08孩子正处于补种程序中,不想继续接种可以吗?如果孩子入园前的乙肝抗体检查结果是阴性,且已开始补种乙肝疫苗,建议孩子完成整个接种程序(即3针)。 因为如果在接种第1针或第2针后不想继续,这时做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很可能有一大部分孩子不会出现抗体阳转,家长如果选择继续接种和再检测,这会使孩子多做1次检测。 另外,的确有少部分孩子在二次接种的第1针或第2针后乙肝表面抗体已阳转,如果继续接种也不会对孩子健康有影响。 为了保证补种效果,也避免大部分孩子多做1次检测,还是建议完成接种程序。 09完成第二次乙肝疫苗接种后依然没有抗体怎么办?一般绝大多数的接种者在完成2个系列乙肝疫苗后可产生乙肝抗体。 如果在完成2个系列的乙肝疫苗接种后如仍未产生乙肝抗体(抗-HBs滴度依然<10mIU/mL),再继续接种也不太可能使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转,所以就不必再接种乙肝疫苗了。 对这部分依然没有抗体的接种者处理如下: 10抗体滴度达标,以后还需要继续检测乙肝抗体吗?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当完成乙肝疫苗(1个或2个乙肝疫苗程序)接种后产生乙肝抗体(抗-HBs滴度≥10mIU/mL),且无感染乙肝的高危因素,均无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和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建议在有持续性乙肝暴露风险时每年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如果没有持续性乙肝暴露风险可不必常规检测乙肝表面抗体。
曾经住院诊治的新生儿这类宝宝需定期随访,以了解宝宝出院后的体格生长(包括身长、体重、头围等)、呼吸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语言及运动发育)等。复查住院期间异常的检查结果。 皮肤颜色异常1)黄:新生儿宝宝的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度黄疸仅限于面部、颈部皮肤,双眼巩膜可见微微发黄;中度黄疸表现为头面部、躯干部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呈淡黄色至橘黄色;重度黄疸可以蔓延至全身皮肤,巩膜呈金黄色,手心、脚心出现黄染。家长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和部位,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如果宝宝的黄疸从颜面部逐渐扩散到躯干、四肢甚至手足心,而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在逐渐加重,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观察黄疸变化时,室内一定要阳光充足,光线明亮。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出现嗜睡、反应差、不吃奶、尖叫、抽搐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要及时就医。注意观察宝宝大便和小便的颜色,颜色的变化也可以反映黄疸的轻重程度。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往往呈酱油色,如果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大便由浅黄色逐渐转为白色,所以观察大便、小便有助于查找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2)紫:婴儿口唇、指(趾)甲青紫,哭闹后更严重,甚至伴随喂奶困难、吃吃停停、呛咳、呼吸急促、憋气等,需要警惕心脏异常,需要立即就诊。 3)红:红肿热痛一般是感染的典型表现,如果宝宝出现皮肤发红伴触痛,要警惕感染,需要立即就诊,最常见的就是肚脐周围感染,以及由于剪指甲不当导致的甲沟炎。 4)白:宝宝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凝块样物,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面、牙龈、上颚等处,有时能波及咽部。早期为点状或小片状,后逐渐融合大片乳白色的膜。白膜不容易拭去,这种皮肤黏膜异常是鹅口疮,属于真菌感染。宝宝大多无疼痛感,也不伴随全身症状,少数宝宝可有拒乳、哭闹甚至低热表现。 吃奶异常1)吐奶:注意溢奶和吐奶的区别(溢奶指吃奶后出现的从口边溢出少量奶液的现象,除溢奶外没有其他病态,对婴儿健康影响不大,吐奶是由于胃强力收缩,驱使胃内容物经口排出的现象)。下述情况均需要及时就诊:吐奶严重,导致小便量减少,影响体重增长者;喷射性、持续性呕吐者;呕吐物含胆汁、粪便、血液者。 2)拒奶:宝宝吃奶量减少,纳奶费力,吃吃停停,小便量减少,体重增长不佳,甚至睡眠明显增多、体温异常时需要立即就诊。 大便性状异常1)腹泻:正常情况下,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大便的次数会比人工喂养的宝宝多1-2次,为金黄色糊便,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为黄色成形便。一般来说,腹泻时大便的次数、水分都会有所增加,颜色可能偏绿,而且气味酸臭。腹泻严重者伴随明显的脱水(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比如发热或者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者,需要立即就诊。 2)便秘:宝宝排出的大便坚硬,如同小鹅卵石,甚至伴随哭闹、拒奶、腹胀、便血、体重增长不佳等,需要立即就诊。 3)颜色异常:大便为白陶土色大便或者大便中含有鲜血者,需要立即就诊。 体温异常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5-37.5℃,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为36-37℃。当新生儿的腋温超过37℃或肛温超过37.5℃时称为发热。当皮肤温度低于36℃时称低体温。新生儿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菲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散热。环境温度常常会对宝宝的体温产生影响。环境温度过低时容易使宝宝体温低下,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而环境温度过高时,摄入水分减少或者散热不足,可使体温升高,宝宝会出现脱水热。各种感染使宝宝体温升高,除了发热以外,还有感染中毒症状,比如反应低下、吃奶减少、哭声低弱、面色发灰等等。原发感染疾病不同,会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改变,如果为肺炎引起的发热,还会有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呛奶、吐沫表现;如果为脐部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以发现脐窝有化脓,脐轮红肿表现。要注意,发热不是新生儿感染的可靠标志,有些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宝宝不是表现为发热,而是表现为低体温。 哭声异常1)夜间啼哭:宝宝在夜间总醒,哭一会儿,睡一会儿,很不安宁,如同受了惊吓,兴奋性很高,哭时往往闭着眼,呈睡眠状,同时肢体有抖动,可能是缺钙,需要带宝宝就诊,酌情补钙。 2)阵发啼哭: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非同寻常,一阵一阵的,怎么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可呈屈膝卧位,甚至会呕吐和排粘液血丝便,可能有外科急腹症,妈妈应该赶快带宝宝就医。 3)尖叫啼哭:宝宝哭声尖直刺耳,不婉转,脾气大,易怒易激惹,脸阵阵青紫,四肢肌肉僵硬抖动,部分孩子有出生时窒息病史或者产伤,可能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或者颅内感染,需要赶紧带孩子就医。 4)咳喘啼哭:宝宝连续短促的啼哭,并有口周发青,呼气或吸气费劲,呼吸急促,安静睡眠时呼吸频率超过50~60次/分钟。有时还伴有吐泡泡,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声音,甚至出现发烧,宝宝可能患上了肺炎或者支气管炎,需要马上去医院就诊。 5)排尿啼哭:有泌尿系统感染的宝宝,可能会出现排尿时啼哭不止,可能是尿路感染刺激引起的排尿疼痛,如果发现宝宝排尿哭闹,同时尿道口红肿、异味甚至有异常分泌物,尿色混着,要尽早就诊。 6)肠绞痛啼哭:肠绞痛发生时,宝贝的脸会涨红,下肢蜷曲,看起来很使劲的样子,剧烈啼哭,挣扎不安,扭动身体,腹胀明显,好发于3-6周婴儿,哭闹持续时间较长,一周出现时间超过3次,多见于下午以及夜间,也叫“黄昏哭闹”,此时如果换个体位,如竖抱、俯卧、飞机抱,腹部贴近妈妈身体进行热敷,顺时针按摩腹部帮助排气,可暂时缓解宝宝不适感,喂母乳的妈妈应少吃产气食物,比如豆类、板栗、萝卜、红薯、大枣、菜花等以及甜食、辛辣食物,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奏效,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 睡眠异常新生儿宝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平均睡眠时长是16-20小时左右。宝宝长时间睡眠增多,或者难以入睡伴哭闹明显,均不利于智力发育,需要立即就诊。
关于发育里程碑,大多数家长都比较清楚。但提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育异常的"求助信号",很多家长都不太了解, 而且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非常多,宝爸宝妈们也都特别善于“上网搜索”,所以经常会把一些可疑的求助信号往自己孩子身上套,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孩子提示异常的"求助信号"。 首先要注意,孩子出生的过程中有没有“高危因素”。如果有高危因素,他在有一些异常的求助信号时,是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高危因素包括哪些?】 1、母亲本身存在高危因素 (1) 常见的母亲高危因素比较多见,比方说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但并不是说有高危因素孩子一定不好,只是说在孩子出生过程中或者在出生后,有一些缺氧窒息抢救的病史,这些孩子要引起重视。 (2)不良的孕产史,比方说多次怀孕流产,多次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这些情况是要注意的。 (3)既往生的孩子有发育落后或者是遗传代谢性的疾病,那么再生的孩子是属于高危的,双胎即便是足月,其实也算是一个高危因素。 2、在出生过程中有高危因素出现 在出生前、出生时,有窒息史的孩子要注意。尤其有临床表现的,比如有抽搐,明显的嗜睡,吃奶的时候吸吮无力,或者过度兴奋,拒奶,又有住院史,这种情况是要注意的,可能属于高危因素。其他如羊水深度污染,胎粪吸入这些都算是高危因素。 3、出生后有高危因素出现 在出生以后的过程中,宝宝有低血糖,有明确的高胆红素血症,达到光疗以上,这些都是有高危因素。 有高危因素是不是代表宝宝就一定有问题?不是的,只是说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发生后遗症或问题的情况,比正常的宝宝的几率要高。 如果宝宝有高危因素,我们需要结合他发育历程出现了的问题考虑异常,这个时候请专业人员去评估,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求助信号"? 【头控能力】 宝宝在出生后三个月的时候,扶肩坐好后,他的头仍然特别后仰;趴着的时候整个头几乎不能抬离床面;拉坐时,头往往前倾,这都表明头控不好,需要去做专业的评估,如果有高危病史出现那就更应该注意了。 【追视追听】 0~3个月中,大运动是重点,还有一个宝宝的追视追听能力。 有些家长,尤其早产妈妈,会特别焦虑。她跟宝宝互动的过程中,总是把宝宝当做有问题的孩子,心情很抑郁。宝宝从宝妈的眼神里读不到快乐,无形中给他传递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宝宝不愿意看你,但别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逗引他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就是宝妈在方法和技巧上做的不好,宝宝在追视过程中,宝妈移动过快,导致宝宝能力跟不上,到最后担心“宝宝为什么不看我”?当然过于焦虑的情况也会出现在追听上。这都会导致家长比较紧张。 如果宝宝3个月出现追视追听能力不足的话,还是要找专业人员看一看,一般来说没有高危因素,听力筛查也通过了,家庭其他成员在做追视追听的时候都挺好,那么宝贝基本上不会有大的问题。 在3个月的时候追视和追听异常,是很重要的一个求助信号。 【社会性微笑】 宝宝在两个多月甚至40多天,会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就是你看他,他会对你笑。一般两个多月就很明确能有微笑,如果说两个多月始终也没有微笑,没有这种社会性的互动。这种情况是需要我们积极重视起来的。 【侧翻】 4~6个月宝宝已经开始有一定的侧翻能力了。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发现宝宝在4个多月翻身的时候整个头都是往后仰着的,腿也是往后仰的,会非常紧张,怀疑宝宝头后仰是颈背肌张力高的角弓反张。 如果说宝宝的头控本身是比较好的,在这个体位上他是能够翻到侧翻,检查肌张力也都是正常,也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那么这就属于正常的发育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叫做“过伸展现象”。这个过程,一般来说会随着他很快的翻身历程而过去。 【肘支撑、手支撑】 4~6个月,正常宝宝的肘支撑已经很稳了,5个月的宝宝就具备了一定的手部支撑,有的宝贝甚至手部可以支撑自己把胸部抬起来。 如果说到6个月手部支撑不起来,就会影响宝宝的下一步的手膝支撑乃至于影响爬的发育。所以在6个月还没有建立手支撑的话,就需要去促进一下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了。 【主动抓握】 宝宝3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主动抓握, 4个月可以中线抓握,如果4个月仍然没有主动抓握意识,没有中线的抓握意识,就提示了他手的能力方面可能存在异常,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 【手指伸展】 在宝宝的主动抓握的过程中,会出现握拳放松的状态,基本4个月的时候他手开始慢慢张开了,而且在抓的过程中他的手指是能够伸展,5个手指都能伸展。 在这个时候如果宝宝仍然有明确握拳,不能够很好去抓东西时,我们就要注意,同时结合他有没有高危因素去判断。 【泳姿】 有一部分4~5个月的宝宝在俯卧的过程中,他不但不手支撑,他还会出现飞机手。其实这个过程,在我们正常发育的宝宝中都会出现,专业上叫“泳姿”。不过判断“泳姿”到底是正常现象还是颈背张力高,也是要结合有没有高危因素来判断的。 【坐位发育】 5个多月到6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坐”,如果宝宝6个月不能够坐的很好,到7、8个月的时候仍然不能独坐,尤其坐的时候整个腰都是弯着的,我们叫弓背或者是腰圆背坐。这种情况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评估。 【两指捏取】 一般在7、8个月开始,他就开始从三指慢慢开始过渡到两指捏取,大概在9个月两指捏取基本上就比较好了。 【喊名字】 9~12个月的时候,喊名字宝宝开始有反应,这期间宝宝的模仿能力和交往模仿能力也会表现的非常理想。当然这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如果宝宝没反应,就需要多锻炼了,多和他进行有意义的、回应式的喊的话,他的反应就会越快。 【走路】 1岁到1岁半的宝贝认知、运动能力基本上都具备了。大概1岁半就已经会走了,如果到一岁半还不会走,就属于走路偏晚了,对他整个运动能力后期的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 【语言发育】 在1岁~1岁半,宝宝的言语认知是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如果孩子什么都能听懂,但表达不出来的话,也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家长原因,如果孩子想要东西,一指你就满足他了,他就会越来越少的开口表达。还有就是确实存在着智力落后的孩子,那么他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作用,他理解的是落后的,那这些我们要积极进行干预和鉴别。
新生儿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000克,正常范围为2500~4000克,一般来说,小儿体重的增长是随着年龄长大而增加,年龄越小,体重增加越快,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周发生生理性体重下降后,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以后平均每天可增长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长200~300克,婴儿前半年内每个月体重增长平均为700~800克,若宝宝体重增长不足,应注意疾病因素,喂养因素等。
当细菌侵犯到大脑表面的脑膜时,就发生了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是很不典型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吸奶无力或不吃奶,呕吐,精神不好,嗜睡或不停的吵闹,突然尖叫、惊跳。细心的父母还会发现小儿双眼呆滞,眼球上翻,前囟比平时略高,抚摸时有紧张感,有时可见面部肌肉小抽动。比较特殊的表现,有挤眉弄眼,口唇不断的吸吮动作或口角向一侧歪斜。多数病儿有发热,少数全身发凉,体温不升,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四肢抽动,面色发青,口吐白沫等危症表现。发现上述症状,要急送就诊。
现在多主张新生儿从出生后两周起,应该额外补充至少1/3推荐量的钙剂,0~5个月,每天钙需要300mg,如果能够喝足够的配方奶,就已经能够满足一个正常婴儿每日的钙需要量,不必再单独补钙了,母乳钙磷比例最适合婴儿肠道对钙的吸收,婴儿在0~6个月的早期母乳喂养中,可以不用补钙,随着生长发育需要量的增加,从6个月添加辅食以后就需要开始补钙了。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因宝宝们出生时间大大提前,全身各个脏器未发育成熟,功能不健全,所以早产宝宝们的抵抗力很差、生活能力不强,对生活环境、照顾者能力要求更高,家长们照顾能力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早产宝宝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后期智力发育、身体发育、运动发育等。所以在养育早产儿时,更要注意。 早产儿护理的5个要点 要点1:给早产儿一个舒适的环境 早产宝宝的室温要求24℃-26℃,可在室内安置温湿度计。当室内需开开窗户通风换气时,将宝贝抱到另外的房间,不要让风直接吹到宝宝。通风过后,室内温度合适了,再将宝贝抱回自己房间。同时还要尽量给宝宝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噪音的刺激,不要有太多人来看宝宝。 要点2: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 这种护理方法对宝宝和妈妈均有好处。将早产宝宝赤裸,抱直俯卧在妈妈(或爸爸)胸怀,再以包被覆盖,每次至少维持1-2小时以上,执行的时候妈妈可以哺乳。 袋鼠式护理能提高母乳喂养率,稳定早产宝宝的生理状况,减少宝宝哭泣,帮助宝宝的安静睡眠时间较长,而睡眠是有助于宝宝生长激素的分泌。妈妈和宝宝间皮肤对皮肤的接触,还能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增强母子情感互动。 要点3:早产儿要加强喂养 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含丰富的免疫物质,有利于提升宝宝的免疫力。所以要鼓励新妈妈母乳喂养宝宝,有些早产儿需要使用母乳强化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有些宝宝因为母乳不足,需要添加早产儿奶粉。 刚出院回到家的宝宝,头两三天内,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待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因为环境的变迁对早产儿宝宝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胃肠的功能。一般采用少量多餐、间断式的喂食方式。每喝奶一分钟,便乳头抽出口腔,让宝宝能平顺呼吸约十秒钟,然后再继续喂食,如此间断式的喂食,可减少吐奶发生或呼吸道的压迫。 要点4:早产儿要加量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 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并使之沉积于骨骼。早产儿体内的钙、磷储备不足,为了满足生后的快速生长,他们对维生素D和钙、磷的需求较足月儿高得多。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指出,早产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单位~1000单位/每天,3个月后改为400单位/每天,提倡终生补充。 早产宝宝体内的铁储备低,非常容易发生贫血,而贫血直接影响到体格和神经系统发育。目前建议,早产儿生后2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毫克~4毫克/(每千克/每天),直至矫正年龄1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要点5:让宝宝安睡 宝宝出生后的几天每天睡眠时间可达20小时左右,即除哺乳时间外,基本上处于睡眠状态。白天避免强光照射、晚上可使用小地灯等,不要让灯光直射宝宝的眼睛,避免持续直接的光线照射影响宝宝的视网膜发育、生物钟节律和睡眠习惯。 3个月内的宝宝存在生理性惊跳现象,这是由大脑发育未成熟所致的正常现象,可以用包被包裹宝宝, 让宝宝更安稳。 仰卧睡姿可使全身肌肉放松,而且不易出现意外窒息。妈妈不要陪睡,因为妈妈熟睡后不注意就可能压住宝宝,造成宝宝的窒息。 注意不要剧烈的摇晃宝宝,摇晃会使宝宝的大脑在颅骨腔内震荡,造成脑组织表面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癫痫、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水肿,脑疝危及生命。 宝妈提示 早产儿通常有两种月龄: 一种是实际月龄,从宝宝出生日算起,计算宝宝是几个月大。一种是矫正月龄,根据宝宝的预产期计算。医生评估宝宝生长发育情况时,会用矫正月龄。矫正月龄直到宝宝2岁,通常2岁时已追上同龄的宝宝。所以不用担心,早产宝宝会尽力追赶上来的。#儿科医生鲍秀兰# #育儿专家说#
脑损伤不一定会导致脑瘫,大脑受损伤后,其代偿机制不是神经细胞的再生,而是突触再生的巨大潜力,使未受损伤的神经细胞产生更多的突触,建立更丰富神经回路,代替已经损伤的细胞。在进行被动、主动运动或强化康复训练时,突触总在进行着相互连接活动,使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起各种联系,使损伤大脑得到代偿。在生命的早期,大脑有巨大的可塑性,因此,早期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生后头两年是大脑发育最迅速时期,新生儿脑重370克,6个月时为700克,约为出生时的两倍,2岁时为三倍(为成人脑重的3/4),但体重仅为成人的1/5,因此,大脑是先发育的。大脑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增殖期是从妊娠头3个月至生后1岁,过了此时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神经细胞像棵树,出生时为小树,1岁内枝繁叶茂起来,神经树之间的信息通道是突触,突触数目在生后迅速增加,2岁左右,突触的密度约为成人的1倍半,由于突触的连接,神经回路(相当于神经细胞之间的网络系统)在生后迅速发育。 有脑损伤的宝宝发育风险更大,应从出院后就开始进行随访和早期干预,才能预防和减轻伤残的发生。 转载#儿科医生鲍秀兰#《脑损伤就是脑瘫吗?》
1、体位对鼻塞有影响,头朝上竖起抱着可减轻鼻塞症状。 2、热毛巾或热棉条敷鼻部可缓解鼻塞,特别注意毛巾不能太烫,否则可能会导致皮肤烫伤。 3、用手指轻轻按摩鼻翼两侧,可减轻鼻塞,注意不能用力过大。 4、用婴儿鼻腔护理液海洋盐水(如宝恩水)滴或喷鼻。 5、如果鼻涕多堵塞鼻腔,可用小棉签清理鼻涕,但应注意动作轻柔,如果用吸鼻器,要用口吸式吸鼻器,避免损伤鼻黏膜。 6、少量多次的喂奶,保证宝宝液体的摄入,喂奶不要让宝宝完全平躺,容易让奶水流入鼻腔,尽量让宝宝稍倾斜。 7、注意给宝宝增减衣物,室温保持在26度左右,家中可以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50%左右,缓解宝宝有痰的情况,多开窗通风,避免灰尘、尘螨引起的呼吸道刺激。 8、儿童复方感冒药的应用:两岁以下禁用,4 岁以下不推荐使用,4~6 岁之间的儿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只有6 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使用。 转载#儿科医生鲍秀兰#《如何缓解鼻塞》
早产儿是心急的小天使,提前来到爸爸妈妈的怀抱,会让所有新手爸妈措手不及。每一个从医院刚刚回到家的早产宝宝,妈妈们肯定是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喜是会有长久的陪伴,忧是怎么去陪伴和照护。今天我们就从宝宝的保暖、喂养、睡眠、排泄、皮肤护理、抚触、预防感染等方面一起学习一下系列护理常识吧。 早产儿总论 早产儿的定义:出生胎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