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评分,在使用脱敏治疗前,和使用后患者症状有没有减轻,发作的次数有没有减少。(脱敏不是抗过敏药物的对症控制,症状是逐步改善的,例如喷嚏有无减少,鼻塞是否减轻,鼻涕是否减少,鼻痒是否逐渐可以忍受等)。 2.用药评分,患者对于控制症状的抗过敏药物(鼻喷剂和口服的抗过敏药)的使用频率是否减少,每次缓解症状时使用的抗过敏药物用量是否减少。 3预防作用,患者有无新的过敏原产生,有无新的过敏症状产生。 患者判断用药疗效时,应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脱敏时间是否使用足够的疗程。 ②是否按照要求控制了生活环境。 ③是否近期有合并其他疾病如感冒,感染性炎症。 ④有明显症状反复时是否规范配合抗过敏药一起使用。 ⑤近期自身机体是否有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所谓冠状动脉狭窄是粥样硬化所致,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是导致心肌缺血就是冠心病了;想了解狭窄的程度需要冠状动脉造影才能确定。当确诊冠心病后,基本治疗方法有三种,即1.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 2.介入疗法---即通过置入冠脉支架而解除冠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此法特点是安全、高效、快捷、痛苦少、恢复快。 3. 手术治疗---即冠脉搭桥。 程度分级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冠状动脉狭窄以管腔面积的缩小分为4级。Ⅰ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1%~25%;Ⅱ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26%~50%;Ⅲ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51%~75%;Ⅳ级病变:管腔面积缩小76%~100%。1支或1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指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Ⅲ级,诊断为冠心病。 TIMI试验提出的分级指标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①0级,无血流灌注,闭塞血管远端无血流。 ②Ⅰ级,部分造影剂通过,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不能完全充盈。 ③Ⅱ级,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可以完全充盈,但显影慢,造影剂消除慢。 ④Ⅲ级,冠状动脉远端完全而且迅速充盈与消除,与正常冠状动脉相同。 相关建议 应该注意: 1,低脂饮食,尤其是晚餐; 2,注意休息,避免因为劳累,感染等情况加重心脏负担 3,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防止便秘 4,防止心梗的发生,一旦病人心前区不适,或肩背部疼痛,胸闷气短,休息不能缓解,立即送医院诊治. 祝你健康!
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但毕竟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学医的,对手术细节往往是一头雾水,尤其对术后饮食、护理、出院后出现问题怎么办?……更是茫然无措,迫切需要一个术后指南。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便于对号入座快速找到答案,以下就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给大家罗列出来。 1.术前要注意什么,随时可以手术吗? 手术是有严格的适应症的,要求术前两周内没有扁桃体发炎、无感冒、发烧等症状,预防感染,及时控制炎症。 入院后先做术前检查,如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术前检查结果正常,没有手术禁忌症才能安排手术。如果术前检查有异常,要经手术医生或麻醉师评估可否手术,如果不能手术,需要先治疗,等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才能手术。 2.为何术前要禁食禁水? 术前6-8小时应该禁食禁水。因为这是全麻手术,术前必须按要求禁食禁水,否则如果胃里有水或食物,麻醉时极易发生呕吐、反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窒息或死亡。总之是为了保障麻醉和手术安全。(有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因为心疼孩子,背着医生偷偷给孩子喝水吃东西,结果只能延期手术。) 3.手术过程有多长时间?外面有伤口吗? 我们理解家长们在手术室外煎熬等待的心情,很多家长都希望手术时间越短越好。其实,这是个误区。虽然我们目前采用的是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时间确实比较短。但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时间越短越好,手术应该以做好为原则,避免手术粗糙、出现术后并发症。 我们做的比较多,手术会很快。单纯的腺样体消融手术时间大约几分钟左右,如果腺样体消融+扁桃体切除,时间大约一二十分钟左右。但由于还有手术前的准备、术前麻醉和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孩子在手术室里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这些(共约30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 还有家长问外面有没有伤口,手术从哪里做,会不会破相?腺样体消融和扁桃体切除都是从口里做,外面是没有伤口的,更不会破相。目前采用的是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即使是里面手术部位的创面也是微创的,术中不出血,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出血几率也很低。 4.住院几天?多久可以上学? 一般住院7天左右。出院后一般都可以正常上学,如果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饮食,也可以在家多休息几天,直到能够正常饮食为止。 5.手术后疼痛么,孩子受得了吗? 等离子手术本身就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的特点。 单纯的腺样体手术术后没什么疼痛,孩子一般在手术当天就可以自由活动,正常饮食。 如果合并扁桃体手术,大部分孩子术后会有疼痛,但也在可承受范围内。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对疼痛反应越轻,年龄越大对疼痛的反应会重一些。另外,跟个人对疼痛的敏感性也有关。 6.术后饮食有何要求? 单纯的腺样体手术无进食禁忌,术后6小时可以吃易消化的饮食,第二天即可正常饮食。(腺样体不是长在嘴巴里,术后对饮食几乎没有影响) 合并有扁桃体切除的: 术后当天可以吃冷流质饮食,包括牛奶、豆浆、汤汤水水等,不要太热太烫。冰淇淋可以减轻疼痛,降低出血几率,术后可以吃但注意别吃坏了肚子。 术后第二天可以吃软食,包括面条,粥,玉米糊、蒸鱼肉,蒸蛋、土豆泥等,不要吃带渣或大块状的固体食物,如水果以及煎炸、辛辣、过硬以及酸性的食物。术后2周一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最好每次饭后漱口、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术后扁桃体窝发生创面感染。 术后不要怕痛而拒绝进食,要鼓励孩子尽早进食,以便多运动咽部肌肉,可以使疼痛早日消失,有利于加快创面愈合。扁桃体切除后由于喉咙疼痛,有的孩子可能不愿意吃饭,造成体重减轻,不必担心,在正常饮食后即可恢复。 7.术后低烧发热正常吗? 有些扁桃体发炎比较重的,由于术中扁桃体被牵拉,毒素渗透到血液中,产生吸收热,有部分小孩术后可能会出现低热(低于38.5℃),一般持续一到三天,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如果持续低烧超过三天或者高于38.5℃,那么就要进行干预治疗了。 8.为何术后还有鼻塞、打鼾,甚至加重了?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术后还是打鼾,有的甚至比之前还要重些,是不是手术白做了?不必紧张!这是手术后术区水肿,导致鼻塞、打鼾,甚至比术前还要重。这都是正常的,需要慢慢消退,一般术后两三周可逐渐好转。鼻塞可以对症治疗,鼻部局部用药有助于缓解鼻塞,比如可以喷生理海盐水。 9.术后还是张口呼吸怎么办? 由于孩子术前长期张口呼吸已经形成习惯,术后即使鼻腔通气了,张口呼吸的习惯也不一定能马上改过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家长也可以慢慢纠正,在孩子睡着后,试着轻轻合住孩子的嘴巴,但注意前提是确定孩子鼻腔已经通气,是靠鼻子呼吸的,不要盲目强制。 10.术后喝水呛,甚至呛到鼻子里? 短期内可能会有这种现象,因咽部炎症肿胀导致软腭功能暂时不协调所致。但微创手术术后喝水反呛的比较少,即使出现也是暂时的,喝水时稍微慢一点,会逐渐恢复。此外,扁桃体切除后咽腔变大,孩子一时还没有适应,也有可能喝水呛到,喝慢一点,适应后即可恢复。另外,有的孩子两侧扁桃体大小不一样,术后咽腔宽窄度可能有一定影响,也可能会出现术后反呛,但一般都可自行恢复。 11.术后咽痛或耳朵痛正常吗? 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最明显,特别是咽口水时,这是因为口腔肌肉的运动会牵拉创面产生疼痛,疼痛程度基本上可以忍受,一般不用止痛药。应鼓励孩子进食冷饮,并用冰块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鼓励多漱口、多讲话、多饮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伤口感染和粘连以及瘢痕的形成。 当然,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有的孩子表现得很痛苦,有些孩子不怎么疼痛,一般年龄越大的孩子疼痛越明显。有的孩子耳朵也疼,是因为术后产生的炎症刺激到咽部神经,放射到耳部引起耳部疼痛。一般不超过一周,一般不需要吃药;但如果疼痛剧烈,请遵医嘱处理。 12.扁腺手术会影响发声吗? 扁桃体不是发音器官,切除扁桃体不会影响发音。少数孩子会在术后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这是因为疼痛使说话的肌肉运动不协调导致的构音障碍,并不是对声带造成的损伤。这种情况一般会在两周内消失,不必担心。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术后说话声音变尖、变细、变娇气了。这是因为有的孩子比较“护疼”,不敢用力说话,家长不予理会慢慢就好了。还有的是因为之前腺样体肥大导致说话时有很明显的后鼻音,腺样体术后不再鼻塞,说话不再有明显的后鼻音,于是声音会较术前清亮许多。 13.术后出现脖子痛咋回事? 个别孩子术后脖子痛,尤其是后仰时疼痛。这是因为腺样体紧贴颈椎前的肌肉,手术后产生的炎症反应会让肌肉产生痉挛,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另外,在腺样体手术消融过程中如果消融过深,累及到肌肉和筋膜,引起筋膜炎,也可以引起疼痛。这种症状一般持续不会超过两周,通常会慢慢好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很少见。 14.白膜是什么,多久脱落? 术后6-12小时创面会出现一层白膜(术后伪膜),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对创面有保护作用。白膜通常在手术后5-6天时开始从边缘脱落,有的在术后两周才开始脱落,一般术后2-3周左右可完全脱落。这是个自然的时间过程,不必着急,如果过早分离可能会引起继发性出血。 15.术后为什么会口臭? 在手术后4-5天,有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口臭,主要是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分解,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引起口臭,不需要特殊处理,仍应坚持餐后嗽口。如果口臭太重,也可以用生理海盐水冲洗鼻腔,但要注意缓慢操作,否则伪膜过早脱落容易诱发出血。 16.为什么术后流脓鼻涕,之前没有? 这是好事!如果术前合并有鼻窦炎,通俗讲,鼻窦就像一个个小房间,之前,腺样体就像一个门一样,堵住了鼻窦窦口,导致鼻窦里面的脓性分泌物难以排出来,现在做了腺样体手术,相当于门打开了,鼻窦房间里的脓性分泌物终于可以拨云见日,终于可以自由地流出来了,只有分泌物慢慢排出来,鼻窦炎才可能进一步治好。 当然,鼻窦炎也不能指望术后“放任自流”就能完全好,尤其是比较重的鼻窦炎,术后还需进一步治疗、复查。 17.术后为何口水多、痰多、咳嗽? 刚做完手术后不久,有些孩子痰多、口水多。这是因为术后咽部水肿,导致口水分泌物增多。再者,由于吞咽或吐口水时都会引发疼痛,孩子“护疼”不敢吞咽,导致口水分泌物增多。这是个正常过程和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 白膜开始脱落时,刺激到喉咙,导致喉咙干痒,引起刺激性呛咳和干咳,一般不需要处理,随着白膜完全脱落,这种咳嗽一般可自行消失。 18.在家吐血、出血怎么办? 很少有孩子在出院后出现出血,如果有少量的口水中带血丝,可以暂时在家里观察;但应该及时告诉你的主治医生。手术后的第5天到2周左右,为咽部白膜脱落期,即随着吞咽动作,可有白膜脱落,有时会导致出血,大部分出血为少量的,一般会自行停止。如果出血量大,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19.术后“腺样体面容”会自行消失吗?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比如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如果已经出现牙齿外龅、上颚高拱等“腺样体面容”迹象,由于骨质发育比较软,还未成型,所以变形的骨质在术后大都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然而,对于高龄儿童,由于骨质已经变硬,发育已经定型,腺样体术后一般只会让“腺样体面容”不再继续发展加重,如果已出现龅牙、牙列不齐等现象,还需再去口腔科进行牙齿矫正,进一步补救。所以,这也是我们临床上建议尽早手术的原因。 20.术后多久来复查? 术后10天以后,一般是术后2到3周左右复查。之后如果没有特别需要,就不需要再复查。但对伴有鼻炎、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复查,继续治疗。 21.鼻炎、鼻窦炎、中耳炎在术后还要继续治疗么? 若术前合并有鼻炎、鼻窦炎或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术后还要坚持进一步规范治疗,并要遵医嘱复诊,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放任不管,这些疾病本身不仅会症状加重,还有可能反过来刺激腺样体增生,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有鼓膜置管,置管术后是不能游泳的,避免水进入中耳腔,导致中耳炎复发。洗澡时也要注意耳朵不能进水。半年后随访复诊,复查置管情况。只有在取管之后,鼓膜恢复正常才能游泳。 以上是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后的护理、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家长可自行参照。
本建议参照了国外儿童鼻-鼻窦炎指南性文件和我国成人《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并遵循“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而制订,适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 临床分类 急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细菌感染后的急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0 d以上,12周内完全缓解。 慢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2周以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诊断 一、症状 主要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头痛。 伴随症状:嗅觉障碍、听力下降、行为异常。 注:儿童鼻塞可表现为张口呼吸、气粗或夜间睡打鼾等;行为异常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烦躁、易激惹等。 二、体征 主要体征:下鼻甲充血、肿大,鼻腔、中鼻道有黏(脓)性分泌物,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并可见黏(脓)性分泌物附着。 伴随体征: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增生肥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下鼻甲充血、肿大,鼻底、下鼻甲表面:有黏(脓)性分泌物,多来源于中鼻道或嗅裂,也可以见到来源于中鼻道的息肉。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密度增高。 诊断时应依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并结合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定。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进行鼻部CT检查。 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一)抗菌药物 1.急性鼻-鼻窦炎:可以选用:①青霉素类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②头孢菌素类首选第二代头孢菌素;③大环内酯类药物。不推荐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用药疗程:建议临床症状控制后继续治疗1周。 2.慢性鼻-鼻窦炎:除非鼻分泌物呈脓性,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由于慢性鼻-鼻窦炎的耐药菌株增多,推荐选择耐B-内酰胺酶类药物;用药时间至少2周。也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包括抗厌氧菌药物。 (二)鼻用糖皮质激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水肿作用,无论急性还是慢性鼻-鼻窦炎,都是一线治疗药物。 1.急性鼻-鼻窦炎:使用时间2~4周,症状控制后继续用药2周。 2.慢性鼻-鼻窦炎:建议使用8~12周,症状完控制后进行临床评估,可继续使用2~4周。对需要较长时间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手术后)的患儿,建议选择生物利用度低的制剂。不推荐常规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三)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2.3%的高渗盐水,进行鼻腔雾化、滴注或冲洗,可改善症状、刺激鼻黏膜黏液纤毛活性和增加清除速率、改善鼻腔局部微环境,应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四)抗组胺 参照《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对伴有变态反应者可全身和(或)局部使用第二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 (五)黏液溶解促排剂 具有稀释黏液并改善纤毛活动的功能,疗程至少2 周。 (六)鼻用减充血剂 伴有持续性严重鼻塞的急性鼻-鼻窦炎患儿可以短时间(3~7为中度,>7~10为重度,超过5分被认为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2.鼻内镜检查:按照Lurid.Kennedy评分法。
1.术后仰卧时头须偏向一侧,或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误入气管;观察患儿有无气急、喘憋、口唇青紫的情况,如有发生,及时向工作人员求助。 2.密切观察患儿出血情况:术后当少说话,环境要安静整洁,清醒后嘱患儿取舒适卧位休息,避免咳嗽,轻轻吐出口腔分泌物,不要咽下;观察吐出物颜色、量。注意患儿睡眠时有无频繁吞咽动作,鼻腔有无出血,如有发生,及时向工作人员求助。 3.由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及一些比较娇气的患儿不配合,较为哭吵,请家长不必过分紧张,家长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到患儿,使患儿更加紧张不安,加剧哭吵,从而加重出血。家长要安慰鼓励患儿,讲明配合的重要性,放松静卧,避免哭吵。 4.观察呕吐的情况:患儿呕吐时应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要加强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如呕吐物为咖啡色,说明是术中可能有少量出血被患儿咽下,没有活动性出血,不必紧张;如呕吐物为鲜红色血液或血凝块,说明可能有活动性出血,要引起注意,加强观察,要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引起注意,加强观察,采取相应措施。 5.术后6h内禁食禁饮,6h后进少量冷流食,因冷流食可使血管收缩,防止伤口出血,并可缓解咽部疼痛。术后第二日可进半流质饮食。2周内勿进硬、大块、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擦伤切口白膜,引起出血。术后应避免食用香蕉和芒果等水果及果汁。 6.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漱口液清洁口腔,防止感染,维护白膜健康生长,有助创面早日愈合。年幼患儿不能配合者,可嘱其家长在患儿进食后给予饮淡盐水或冷开水。 7.观察患儿睡眠打鼾情况,术后打鼾是由于手术后伤口周围组织水肿引起,一般在术后一、二周内可逐渐好转。 8.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鼓励患者做张口、伸舌运动。并可轻声说话.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切口愈合,并防止伤口粘连及瘢痕挛缩。 9.由于手术后构语结构的改变,共鸣腔变宽大,所以导致语音的改变,不必过分担心,会自行纠正。 10.咽痛:如果没有镇痛泵帮助止痛,术后第二天孩子会开始感到疼痛了,特别是咽口水的时候,这是因为口腔肌肉的运动会牵拉创面产生的疼痛。这种疼痛孩子基本上可以忍受,而且在少量喝水和进食之后,疼痛会逐渐缓解。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有的孩子表现得很痛苦,有些孩子会没事一样地玩。咽痛一般很少超过一周,一般不需要吃药;但如果疼痛剧烈,可以吃些止痛药(如美林)。 11. 颈痛:有些孩子会说脖子痛,尤其是后仰时候疼痛,更严重的脖子不敢转动,甚或歪向一侧。这是因为腺样体紧贴颈椎前的肌肉(头长肌),手术后产生的炎症反应会让肌肉产生痉挛,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这种症状一般持续不会超过两周。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吃点止痛药(美林),就像“落枕”一样,慢慢会好的。 12. 口臭:在手术后4-5天,有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口臭,主要是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分解,会有细菌生长,细菌分解了蛋白质产生了特殊的气味。这种症状一般持续3-4天,不需要特殊处理。鼻腔冲洗可以缓解,但是要缓慢,否则痂皮过早脱落会有诱发出血的潜在风险。 13 .发声异常:数孩子会在术后出现说话含糊,这是因为疼痛使说话的肌肉运动不协调导致的构音障碍,并不是对声带造成的损伤。这种情况一般会在两周内消失,爸爸妈妈不必担心。 14.发热:有时候低热(37-38.5℃)会持续到一周左右,这是因为手术部位的炎症物质被吸收到血液里,产生了吸收热。除非体温超过38.5度或者孩子精神萎靡,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需要到医院就诊。 15.出血:很少有孩子在出院后出现出血,这种几率低于1%。如果有少量的口水中带血丝,可以暂时在家里观察,一旦出血,立刻停止食用半流质食物,改为冷牛奶饮食,可吃少量冰激凌帮助止血;如果有整口的鲜血吐出,那就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就近到有耳鼻喉科的医院就诊,或回到我们医院,我们住院部病房24小时都有医生值班)。 术后6-9天,是继发性出血高发期,多与咽部白膜脱落有关,这几天一定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吃偏硬的食物。最好恢复到牛奶饮食。特别补充的一点是不要洗热水澡或泡脚,会因为血管扩张导致出血。 16.痰多:儿童手术后由于咽部痛会导致吞咽困难,短时间内口水难以下咽,就会导致痰多甚至引起咳嗽。一般一周内症状可以消失。只要不是很剧烈的咳嗽,是不会引起出血的。 17.术后饮食如何注意 扁桃体术后饮食: 6小时开始冷流质饮食,水、牛奶,果汁。 术后第2天温和流质。 术后6-8天饮食应偏软,特别不能剧烈运动。建议恢复到冷牛奶饮食。 术后第2周常温半流饮食。 术后第3周正常饮食的软食。 术后第4周恢复正常饮食。 腺样体术后饮食: 2-3天即可常温半流饮食。 2-3天后可正常饮食的软食。 10天恢复正常饮食。
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称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为了规范名称,避免混淆,本指南统一命名为突发性聋(简称突聋)。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1],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修订并刊出了《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既往国内虽然有很多突发性聋临床研究,但多为回顾性分析,指南的制订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3,4,5]。2007年启动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了大量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6],我们在此基础上参考德国和美国新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7,8,9],对我国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 注:目前约90%的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因此治疗上缺乏针对性。由于缺少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报告的各种突聋治疗方法及疗效常有很大争议。截至2014年,国际上只有16项设有未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组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较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只有30余项,其中部分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照;还有3项前瞻性对照研究,但未采用随机方案;而其他研究,包括自愈率研究都未设立对照组或仅为回顾性分析,属于低质量证据。即使是上述少数几个前瞻性对照研究也未得出统一结论[8]。基于上述原因,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全国突发性聋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1 024例,根据不同的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比较了不同分型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数据和结果。尽管美国和德国的突发性聋诊疗指南都很强调循证医学证据,但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主要原因与各国不同的医疗模式、保险机制以及临床经验等有关。我们应从中借鉴好的经验,但不盲从,根据我国多中心研究结果,结合实际国情,重新修订2006版突发性聋诊疗指南,规范国内突聋的诊治。 定义 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 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低频下降型: 1 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2.高频下降型: 2 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 000、8 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3.平坦下降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 Hz(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8 000 Hz)平均听阈≤80 dBHL。 4.全聋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 Hz(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8 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 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听力曲线1 000 Hz处有切迹)我国罕见,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rti器缺氧损伤所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 流行病学 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突聋发病率为5~20人/10万,每年新发约4 000~25 000例[26,27]。日本突聋发病率为3.9人/10万(1972年)、14.2人/10万(1987年)、19.4人/10万(1993年)、27.5人/10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8]。2004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发病率为20人/10万,2011年新指南中增加到每年160~400人/10万[7,8]。 德国突聋患者高发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儿童罕见[7,8]。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6]。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患者的1.7%~4.9%,我国多中心研究中双侧发病比例为2.3%[6]。 病因及发病机制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29,30],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31]。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32,33]。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7,8]。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约90%)[6]。 3.耳闷胀感(约50%)[6]。 4.眩晕或头晕(约30%)[6]。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检查 一、必须进行的检查 1.耳科检查: 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 3.纯音测听:包括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及8 000 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 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 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试验。 二、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其他听力学检查: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包括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等。 2.影像学检查: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应注意除外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病变;根据病情需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等)、C反应蛋白等。 4.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HIV等。 5.对伴有眩晕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前庭和平衡功能检查。 注:对于有设备噪声或较强刺激声的检查(如MRI、ABR等),除因怀疑脑卒中等紧急情况而必须立即检查外,一般不推荐在发病1周内安排检查。 诊断依据 1.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鉴别诊断 突发性聋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 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脱水症、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Usher综合征、Pendred综合征等)、外伤、药物中毒、噪声性聋等。 治疗 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指南推荐下列治疗措施。 一、基本治疗建议 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1 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 mg),晨起顿服;连用3 d,如有效,可再用2 d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激素也可静脉注射给药,按照泼尼松剂量类比推算,甲泼尼龙40 mg或地塞米松10 mg,疗程同口服激素。 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34,35]。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5 mg或甲强龙20 mg,隔日1次,连用4~5次。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20~40 mg,或者地塞米松5~10 mg,隔日1次,连用4~5次。如果患者复诊困难,可以使用复方倍他米松2 mg(1 ml),耳后注射1次即可。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征得其同意,密切监控血压、血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身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局部给药。 3.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 4.同种类型的药物,不建议联合使用。 5.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措施。 6.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二、分型治疗推荐方案 全聋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的痊愈率较低,尤应尽早积极治疗[6]。 1.低频下降型: ①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②平均听力损失
过敏性咽喉炎是咽粘膜、粘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经常在成年人身上看到,病程长,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往往给人不容易治愈的印象。特别是进入秋冬季,受气候影响慢性咽喉炎患者常常症状加重。 大家通常认为鼻子或是皮肤容易过敏,其实咽喉也会因过敏出现炎性病变,而且这种病极易被误诊。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病原因相同,与过敏原接触是诱发此病的主因。此外,呼吸道反复感染,太忙太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也可能使咽喉部黏膜受到刺激,引发咽喉肿痛、干咳、咽痒等。常发现很多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诊时,患病已经两周以上甚至月余,这往往因为很多人误认为自己是肺部感染了,可到医院做胸透检查时,却没发现肺有问题,于是对它放任不管。 其实,将过敏性咽喉炎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别开来并不难,只要仔细观察,除容易咳嗽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就可以了。一般来说,患过敏性咽喉炎后,往往只是“爱咳嗽”,闻到异味或夜间咳嗽会加重,同时伴有咽喉痒、无痰或只有少量白痰,而感冒、鼻炎或支气管炎等疾病,则会伴有发烧、咳痰、流涕、局部不适甚至头痛等症状。因此,过敏性体质人群,特别是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如有“干咳”症状,最好排除一下患了过敏性咽喉炎的可能。当然,这并非说以前没有过敏史的成年人就无需在意它,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些人也可能发生体质改变,结果“以前不过敏现在也过敏了”。 过敏性咽喉炎虽然听起来比较麻烦、容易误诊,但这种病的治疗却不复杂,患者通过服用抗过敏及缓解气管痉挛的药物,便可使症状减轻直到消失。最重要的是,日常做好预防工作,比如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外出戴上口罩,适度锻炼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等,都可让咽喉减少过敏的机会。 1.天气突然变寒冷、空气干燥、接触刺激性气味、食用过甜饮品、大量食用海鲜、嗜好抽烟喝酒、情绪长期低落、生活工作过度紧张等等外部因素刺激,会诱发或加重病症, 2.平时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清洁,不要吸烟。冬季用空调取暖时加湿器可以开。少吃煎炒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吃甘蔗、梨、石榴等清凉润喉的水果,每天早晨用淡盐水漱口。 3.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正是过敏性咽炎的高发期。如果只是"爱咳嗽",同时伴有咽痒、无痰或只有少量白痰,以及咽部有异物感、干涩、隐痛等症状,尤其在闻到刺激性味道后咳嗽加重,就要考虑过敏性咽炎的可能。对上述治疗效果都欠佳的顽固性过敏的,则应用金芙敏进行治疗。
一般单纯性鼓膜外伤性穿孔,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多能自行愈合,因此不必过度紧张。如果穿孔超过半年未自行愈合,可以进行手术修补。当鼓膜外伤穿孔发生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1) 严禁向耳内滴药和进行耳内冲洗;洗澡时严防污水进入耳内。 (2) 暂时不要擤鼻涕,必要时将涕吸入咽内再吐出。 (3)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生炎症及时按中耳炎进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起病突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秒,本病有自限性,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故称为“良性”。常见的诱发体位为起、卧位或在床上翻身、转头,也可在乘车时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出现,严重时不仅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变化体位时可见眼震,即眼球的震动。虽然持续时间只有数秒钟到数分钟,但患者的恐惧感带来的心理威胁要远远大于疾病本身。 BPPV病因为耳石病、外伤、内耳供血不足等。BPPV通过体位Dix-Hallpike及Roll试验进行确诊及手法复位。这一步通常是在医院进行的。常有一些患者手法复位后仍有头昏沉感属于正常,一般持续3-7天。那么,如果患者持续有旋转感怎么办呢? 首先是保持健侧卧位,一般在医院完成体位Dix-Hallpike及Roll试验时,如果阳性,医生都会告诉患者病变在左侧还是右侧,然后我们保持健侧卧位一天。 其次是Brandt—daroff习服训练,也称眩晕习服训练。患者坐床边,头偏健侧45度角,迅速向患侧侧卧位,头向斜上方45度角。待眩晕消失后停留30秒。坐起再等眩晕消失,然后向对侧重复以上动作,停留30秒,坐起。整个治疗练习重复10—20遍,每天3次。眩晕消失后2天停止。如此坚持两周后眩晕即消失。 此外,对于长期前庭功能低下需前庭康复的患者可适用一些常用的前庭康复方法,适合患者在家自己训练。训练时诱发眩晕是正常的,不必紧张。 1、头部训练:(1)低头、抬头;左右歪头(耳朵靠肩膀);(2)向两侧转头;(3)以上动作分别在睁眼和闭眼下进行。 2、凝视训练:(1)眼球上下左右转动;(2)墙上挂个标记物,头部边运动边凝视标记物;(3)家人手持标记物移动,患者头部边运动边凝视标记物。 3、位置训练:(1)坐凳子低头系鞋带动作;(2)弯腰系鞋带动作,头先转左侧脚再转右侧脚;(3)平卧,向一侧翻身;(4)卧床,由躺坐起;(5)以上动作分别在睁眼和闭眼下进行。 4、姿势训练:(1)双脚靠拢,站立;(2)单脚站立;(3)走直线;加强直线运动——脚尖紧挨前脚脚后跟;(4)站立和行走情况下重复头、眼动作;(5)找个中心点,走圆圈。(6)上下楼梯;(5)以上动作分别在睁眼和闭眼下进行。 5、训练要求:(1)每天2次,每次15分钟;(2)循序渐进,训练中轻度眩晕是正常的;(3)涉及站立、行走的训练,尤其是闭眼进行的需要家属适当保护。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常见的情况,而B超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方便易行,成为颈部淋巴结的首选检查。那么,要怎么看B超结果呢,怎么大致判断结果有没有问题呢? 一、大小 通常认为恶性淋巴结会更大,比如淋巴瘤或者转移癌,可能都会表现为很大的颈部肿块。但是,炎性的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也可能会增大。相反,有些淋巴结转移癌在早起也是很小的。所以,大小不是问题。 二、形态 相对于大小来说,形态更为重要。正常的和良性的淋巴结一般表现为长卵圆形,也就是淋巴结长径和短径的比值大于等于2,比如15×6mm的淋巴结。而恶性的或者淋巴结结核,则表现为圆形,长径和短径的比值小于2,比如8×7mm的淋巴结。 三、皮质情况 淋巴结转移癌的一个B超特点是早期表现为皮质不对称增厚,后期发展为皮髓质界限不清。 四、淋巴结门状态 淋巴结门是血管和淋巴管进出淋巴结的部位,正常淋巴结在B超上可以见到淋巴结门结构,而恶性淋巴结却由于肿瘤侵犯,在B超上常有淋巴结门消失。 五、血流状态 淋巴结内血流,在正常和良性淋巴结一般是门型血流,而恶性淋巴结则是周围型或者混合型血流。 六、总结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的B超特点 良性淋巴结,B超表现为卵圆形,长径和短径比值大于等于2,皮质薄而均匀,淋巴结门存在,血流为门型。恶性淋巴结,B超表现为圆形,长径和短径比值小于2,皮质不均匀增厚,淋巴结门消失,血流为周围型或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