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又叫咽扁桃体,多发于儿童,一般在6-7岁时多见,到青春期逐渐萎缩,成人期消失。如果腺样体肥大,会引起相应的症状,称之为腺样体肥大。轻度的腺样体肥大,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注意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儿童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以睡眠间断性上气道部分或完全梗阻,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长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将可能造成患儿的生长发育畸形,智力下降、面容异常,通过睡眠监测可以确诊,手术切除腺样体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科室经常遇到心脏手术后来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患者。心脏手术分换瓣、搭桥、支架、射频等等。我们的经验是心脏手术后一般1年以上,没有继发症状,用药稳定。可以进行头颈外科手术。如遇到恶性肿瘤,半年也可以进行手术。但术前要进行详细评估,保证心功能安全前提下进行头颈部治疗。我院头颈外科与麻醉,监护、心内科、心外科开展多学科合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欢迎此方面患者就医和咨询。
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应根据肿瘤性质、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患者承受能力决定,当前多主张早期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包括术前放射治疗、手术彻底切除癌肿原发病灶,必要时可行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术后放疗、化学疗法等。首次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放射治疗单独根治性放射治疗,只适用于对放射线敏感的恶性肿瘤,如肉瘤、未分化癌,但疗效并不完全满意。对晚期无法根治的患者,仅能作为单独的姑息性放射疗法。术后复发者也可行放疗。鉴于术后患者一般情况不如术前,故目前多主张术前放射治疗,使肿瘤周围血管与淋巴管闭塞、癌肿缩小,减少播散机会。2.手术疗法除少数体积小、表浅而局限的恶性肿瘤外,大多数需经面部作外切口或经口腔切口进行手术。3.化学疗法近年有研究发现,使用变压化学疗法可提高疗效。其原理是用血管紧张素Ⅱ使癌组织的血流量增高而正常组织不变,此时给予化疗药物可增加癌灶内的药物浓度,之后再用血管扩张药降压,癌组织血流突然减少,使进入癌内的药不被血流带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久治不愈的一些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前很多患者都会关心手术的效果怎么样。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能根治吗,手术效果如何?既然要做手术,很多患者都会关心手术的效果怎么样。其实,耳科手术可以说是耳鼻喉科里面最精细的手术了,手术过程中要拿十分精细的器械在狭小的耳朵里去操作,还要保护周围重要的乙状窦大血管,以及行走在颞骨中的面神经,整个过程十分考验医生的水平。但是大家放心,只要在正规医院、由成熟的耳科医生来手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术后,耳朵流脓的问题可以马上得到缓解,听力一般会在3~6个月稳定下来。二、手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吗?几率高吗?一般来讲,中耳炎术后复发的几率还是比较低的,有经验的耳科医生可以将复发率控制在3%左右,不超过5%;另一方面这也跟疾病本身有关,有的病变如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比较顽固,很容易复发。三、术后耳朵再次流脓、听力没有提高,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手术后耳朵不会再次流脓,一旦出现,我们会建议患者积极做二次手术,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在听力方面,像之前讲到的,不是所有的中耳炎手术都能使听力得到满意地提高,这个是由病情决定的。如果单纯是鼓膜穿孔,把穿孔修复好之后,听力基本上都能提高;如果除了穿孔,还合并了中耳胆脂瘤、息肉,甚至传导声音的听小骨也被破坏了,手术就相对复杂一些,但还可以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重建,来提高听力;但如果手术前听力就已经严重受损,又因为长期病变合并了神经性耳聋,这种情况即便是做了手术,听力也没有办法提高。对于这类患者,术后佩戴助听器可以补偿一部分损失的听力,但助听器只是把残余的听力放大,并不像手术是从本质上提高听力水平的。四、手术后会出现面瘫吗?能恢复吗?耳科手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这个是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术前谈话的时候,医生肯定会跟患者沟通面瘫的问题,也就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嘴歪眼斜,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应该在手术中尽量避免。据统计,目前中耳炎术后发生面瘫的几率为5%左右。这其中,也包括手术前胆脂瘤就已经破坏神经而导致的面瘫。那术后出现面瘫了,还能不能恢复?这个得看面神经的损伤情况,如果面神经只是被轻轻碰到了,没有严重的损伤,那么术后用两周左右的药物就可以恢复;但如果面神经被切断,或被胆脂瘤侵蚀而失去功能,后期再做功能恢复,也很难修复。一般来讲,如果术后2~3个月面瘫还没有恢复,就可能成为永久性面瘫,对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五、手术后为什么会出现耳鸣?能恢复吗?还有一个术后问题就是耳鸣,它比刚才讲到的面瘫要常见得多,大概1/3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可能是由手术中使用电钻操作时产生的噪声造成的。这种术后耳鸣,绝大部分是可以恢复的,只有极少部分的耳鸣会成为永久性困扰。
耳科显微手术历经近8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然而现代显微镜下的耳外科手术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耳后切口造成的疤痕形成以及麻木的困扰,个别患者甚至会因为乳突部骨质的切除在耳后遗留凹陷,影响外观。怎样避免上述困扰成为耳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尽管有些耳科医生可以通过相对隐蔽的耳道内切口完成大部分手术,但仍可以在耳道口处形成疤痕,对于爱美的女性患者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几年来一项新的耳科手术技术开始逐渐被年轻医生青睐,这就是耳内镜手术,即通过一根细细的仅有2.7直径的内镜伸进耳道内来完成大多数中耳手术。这种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在外面是看不到手术切口的。切口在耳道内非常隐蔽,术后可能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有不明显的浅浅的疤痕,术后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也不需要像传统手术那样头部缠上绷带,只在耳道口处塞小棉球即可,术后甚至都看不出做了外科手术。这就是目前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耳内镜手术的最大优点。说起这项技术其实也已经历史悠久了。在30年前在国外已经有学者在尝试这种技术。但由于当时技术设备的限制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不被主流的耳外科医生认可。但时过境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内镜的照明成像清晰度,相关器械的研发视该技术在近10年内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尤其近五年来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大有取代传统显微镜手术之势。当然对于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而言无论显微镜手术还是耳内镜手术都是一种工具而已,都可以很好地解决患者的病患,但对患者而言耳内镜手术却可以让患者从中受益良多,从手术的创伤和术后的恢复过程看都较传统显微镜手术有很大的改观。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知晓了该技术的优势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耳内镜下手术。这也是最近我院手术患者激增的重要原因。不少患者都是慕名前来做这种微创手术,而且术后赞不绝口,并在网络平台给与我们大力宣传。传统的显微镜下鼓膜穿孔的修补手术往往需要1小时左右完成,包括做切口,取材,修补,填塞缝合。内镜下的鼓膜修补手术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熟练的耳外科医生只需20分钟至半小时即可完成。术后两周复查,换药去除耳道填塞的纱条就会发现修补的鼓膜已经基本愈合完好,绝大多数患者都不需要再反复来医院复诊换药,这无疑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在传统观念中,耳科手术万万不可双侧同时做,以防万一失败病人听力丧失。但随着内镜手术的成熟,这种风险已经基本不存在,双侧鼓膜穿孔一次手术修复也成为现实。我院已经成功为近20例患者实施双侧鼓膜穿孔同期修复手术,而且只需同一个耳内非常隐蔽的切口取修补的材料。目前在国内处于前列。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和费用,受到患者的高度评价。我们正在大力推广该理念,力争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笔者曾经在好大夫网站进行耳内镜手术的专访节目,宣传该技术。希望该技术能够使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有兴趣的患者可以在我的个人网站搜索该访谈节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做出最明智的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科 李希平
突聋作为一种突发疾病,往往让患者如坠深渊,痛苦绝望,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易发人群已经不再局限于中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难幸免。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正常人也都面临着这种风险。最近一年来,国内突聋患者纷至沓来,慕名到我的门诊求治,不少患者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听力仍然无力回天,但头晕症状耳鸣症状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往往都是满怀期望而来,对自己的疾病对的治疗前景非常担心,希望能够知道怎么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疗效,这一点也是近几年来治疗了近千患者后我思考的问题。总结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应该说我们对该病的治疗关键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相关内容我们会投稿发表。在此之前我却特别想跟我的患者朋友们说说我的治疗体会,以求他们能够在最佳的治疗时机能够来到我的门诊及早开始治疗,避免遗憾。突发性耳聋作为一种急性发作的疾病,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才算正确的治疗?国内医生在突聋治疗的基本原则上可能大同小异,但对突聋治疗的关键却往往认识千差万别。或者即使对治疗的关键有所了解,但在具体的给药方式尚又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失掉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为对于该病的发病目前仍然不明了,教科书上的几种学说也很难跟具体的患者对号入座,致使很多医生的治疗基本上千篇一律,不能做到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那么突聋治疗的关键点是什么?对于这一点国际尚已经有大量的报道总结,目前唯一被大家认同的最有效的药物仍然是激素。所以突聋治疗的关键一是要早,而是要早期使用激素。那激素的使用又有很多的学问了,具体选用哪种激素,怎样给药,何时给药,给药多久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鼓室给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经过大量研究相对而言对突聋患者的疗效还是最直接,收效也往往相对满意。目前我们已经作为突聋患者的一线治疗,在不少患者身上产生了奇迹,有时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所以尽早进入正确的治疗模式对突聋的恢复是最重要的。然而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是即使如此仍有一部分(约20%)患者难以康复,原因尚不明确,也是我们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如果能够识别这一部分患者,能够提前给以干预可能会改变患者的治疗结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突聋治疗除了上述关键点以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被广大医生忽略的是患者的心理治疗。每一位患者来到我的面前,经过寥寥数语的沟通就能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发病原因有个大概的推测。针对那些压力特别大的患者,要注意心理疏导,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顾虑特别打影响睡眠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助眠药物。睡眠对突聋的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经常跟患者讲,解铃还需系铃人,对于那些熬夜导致发病的患者,把失去的睡眠补回来就是最重要的对因治疗,只有休息好内耳的微循环才能慢慢回复正常。至今也没搞明白的是有的患者即使经过了三个月以上仍然还有恢复的希望,因此该病是自愈性疾病的观点在国外备受推崇。但我却认为把该病当成自愈性疾病不去积极干预对的观点绝对是不可取的,因为自愈的患者毕竟是少部分,大部分患者必须尽早积极干预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这一点已经通过大量病例得到证明。总而言之我要告知广大突聋患者的是突聋治疗要抢时间,选好的耳科专家,选正确的治疗方式,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能够做到这些的话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的,即使听力不能完全恢复但也可以达到可用水平,对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愿广大突聋患者都能了解这些突聋治疗的基本又很关键的要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完成治疗,不轻易失去信心,最终收获最佳治疗效果。本文系李希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7 年美国癌症报告显示,过去二十年间,美国癌症总体死亡率下降了 25%,而其中癌症筛查的推广功不可没。 以宫颈癌为例,美国过去半个世纪宫颈癌死亡率一路下降,成效亦得益于 Pap test(宫颈涂片)和 HPV (人乳头瘤病毒)检查的普及。 而乳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开展,也有效提高其早期检出治疗的比率。 那么,筛查是否对所有癌症都有用呢? 当然不是。每个癌症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1 什么是癌症筛查? 在解答有关肿瘤筛查的问题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肿瘤筛查? 所谓「筛查」,是指在有症状之前进行体检,以期发现某种疾病。 在美国,一种检查方法用于临床癌症筛查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点: 有效性及特异性,可以相对灵敏地发现某种癌症以及癌前病变; 安全性,没有明显副作用; 可操作性,经济方便,可以用于大量人群的筛查;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多年研究数据的支持,如何解读筛查结果,制定筛查频率,以及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定期回顾,及时调整。 能够满足上述,才能称得上明确意义的肿瘤筛查。 2 哪些癌症有明确的筛查方法呢? 在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推荐遵循 USPSTF 制定的指南进行筛查。 什么是 USPSTF? 即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它是一个成立于 1984 年的独立组织,由全美知名的疾病预防和循证医学专家组成,主要提供疾病预防筛查方面的指导。 1998 年,经国会授权,其被美国医疗研究和质控部门接管。每年向国会报告,除了推荐疾病筛查指南之外,还汇报发现的疾病预防服务中的漏洞,并且建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以下 4 种癌症,CDC 和 USPSTF 有明确的筛查指南。 1 乳腺癌 (1)适用人群 50 岁到 74 岁的有普通风险的女性,每 2 年做一次乳房 X 线造影检查。 40 岁到 49 岁的女性建议跟医生共同讨论,考虑病人的家族史、个人风险、权衡利弊后一起做决定。 (2)筛查手段 X 线钼靶造影(mammography):研究已经证明常规的 X 线造影可以降低死于乳腺癌的风险。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一般跟 X 线造影一起使用。因为有些时候 MRI 会有一些假阳性,所以只适用于高风险的人群。 2 宫颈癌 (1)适用人群 21 岁到 65 岁的女性。 (2)筛查手段 宫颈涂片(Pap smear)和 HPV 检测。 这 2 项筛查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病变,及时干预,阻断癌症的发展。 3 肺癌 (1)适用人群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 3 个条件: 重度吸烟史(有具体标准) 现在仍在吸烟或者是在过去 15 年内戒烟 55 岁到 80 岁之间 (2)筛查手段 低剂量螺旋 CT (3)肺癌的筛查有更为严格的控制,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因素: 筛查可能会有假阳性,也就是说一个本身并没有癌症的人被诊断为患有癌症 有可能引起过度诊断进而导致过度治疗 重复多次的低剂量 CT 有可能导致健康人患癌 (4)说一百遍 最好的降低肺癌风险的方法不是筛查,而是戒烟并且避免二手烟。肺癌筛查绝对不能代替戒烟。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美国肺癌死亡率的下降,跟 60 年代开始的控烟运动、公开场合全面禁烟、提高烟草税等努力密切相关。 如果你不在乎自己,那是否能够做到不给你的孩子制造二手烟? 4 结直肠癌 几乎所有的结肠癌都是从癌前病变经历十几年发展而来的。筛查主要是发现并去除这些癌前病变,进而阻断可能的癌症。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效果也很好。 (1)适用人群 常规的筛查从 50 岁开始,不分男女。筛查对预防结肠癌至关重要。推荐所有 50 岁到 75 岁的人群接受筛查。76 到 85 岁,需要跟自己的医生商量共同进行。 以下人群建议在 50 岁之前就开始筛查: 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有过息肉或者是结肠癌 患有炎性肠道疾病,比如说溃疡性肠炎或者克罗氏肠炎 患有 APC 或者 HNPCC 综合症 (2)筛查手段 多种筛查方法并行,其中最重要的是肠镜,至少每 10 年做一次。 3 没有明确筛查指标的肿瘤怎么办? 对于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和胃癌等常见肿瘤,虽然有一些检查方法。但是,目前的检查手段并不能灵敏特异地早期诊断,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这些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所以不推荐作为医疗常规使用。 比如 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曾经广泛用于筛查前列腺肿瘤。但近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表示,其筛查并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治疗收益,反而其造成假阳性或者过度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已经从指南推荐中去除。 还比如目前临床常用的 AFP(甲胎蛋白),其在肝癌高危人群中(肝炎、家族史、酗酒等)广泛应用筛查。但由于其敏感性只有 70%(在所有确诊的肝癌中,只有 70% 会引起 AFP 的升高),因此并不适合在一般人群中广泛应用。 某些癌症(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可以有效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更多的癌症,尚没有有效的筛查手段。这些肿瘤,就需要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而对于一般风险人群,不需进行额外特殊检查。 癌症筛查,因癌而异,因人而异。 我们也希望,在不远的明天,能有更多的肿瘤可以被检测,被治疗,甚至被预测。
香港参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顺利结束。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目前仅寥寥数人经历此手术必备培训。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必将引领国内同业以更好的微创技术服务广大患者。“手术机器人替代外科医生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著名肿瘤专家Dr. Shafi Ahmed。达芬奇的优势及国内外风靡程度请自行搜索。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效果如何?既然要做手术,很多患者都会关心手术的效果怎么样。其实,耳科手术可以说是耳鼻喉科里面最精细的手术了,手术过程中要拿十分精细的器械在狭小的耳朵里去操作,还要保护周围重要的乙状窦大血管,以及行走在颞骨中的面神经,整个过程十分考验医生的水平。但是大家放心,只要在正规医院、由成熟的耳科医生来手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术后,耳朵流脓的问题可以马上得到缓解,听力一般会在3~6个月稳定下来。● 手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吗?几率高吗?一般来讲,中耳炎术后复发的几率还是比较低的,有经验的耳科医生可以将复发率控制在3%左右,不超过5%;另一方面这也跟疾病本身有关,有的病变如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比较顽固,很容易复发。● 术后耳朵再次流脓、听力没有提高,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手术后耳朵不会再次流脓,一旦出现,我们会建议患者积极做二次手术,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在听力方面,像之前讲到的,不是所有的中耳炎手术都能使听力得到满意地提高,这个是由病情决定的。如果单纯是鼓膜穿孔,把穿孔修复好之后,听力基本上都能提高;如果除了穿孔,还合并了中耳胆脂瘤、息肉,甚至传导声音的听小骨也被破坏了,手术就相对复杂一些,但还可以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重建,来提高听力;但如果手术前听力就已经严重受损,又因为长期病变合并了神经性耳聋,这种情况即便是做了手术,听力也没有办法提高。对于这类患者,术后佩戴助听器可以补偿一部分损失的听力,但助听器只是把残余的听力放大,并不像手术是从本质上提高听力水平的。● 手术后会出现面瘫吗?能恢复吗?耳科手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这个是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术前谈话的时候,医生肯定会跟患者沟通面瘫的问题,也就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嘴歪眼斜,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应该在手术中尽量避免。据统计,目前中耳炎术后发生面瘫的几率为5%左右。这其中,也包括手术前胆脂瘤就已经破坏神经而导致的面瘫。那术后出现面瘫了,还能不能恢复?这个得看面神经的损伤情况,如果面神经只是被轻轻碰到了,没有严重的损伤,那么术后用两周左右的药物就可以恢复;但如果面神经被切断,或被胆脂瘤侵蚀而失去功能,后期再做功能恢复,也很难修复。一般来讲,如果术后2~3个月面瘫还没有恢复,就可能成为永久性面瘫,对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手术后为什么会出现耳鸣?能恢复吗?还有一个术后问题就是耳鸣,它比刚才讲到的面瘫要常见得多,大概1/3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可能是由手术中使用电钻操作时产生的噪声造成的。这种术后耳鸣,绝大部分是可以恢复的,只有极少部分的耳鸣会成为永久性困扰。>>>点击查看系列文章:《得了中 耳 炎,为什么还要手术呢?》《中 耳 炎手术前,要做哪些准备?》《慢性化脓性中 耳 炎术后,要注意哪些细节?》>>>点击查看专题:《中 耳 炎反复发作,手术治疗才彻底!》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多年前写过一篇科普短文,腺样体到底该不该切,当时受到很多患者关注,浏览量至今仍名列前茅,可见小小腺样体真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痛。之所以想写这篇短文缘于昨天一位特意来找我就诊的两岁男孩和近期曾来就诊的几位同样是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大多数都已经五六岁以上,已经饱受病痛折磨多年。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昨天这个两岁的孩子。家长告知已经到多家医院就诊,包括专业的儿童医院,都建议观察,保守治疗,而家长告诉我孩子症状很重,夜间睡眠嘴唇甚至已经青紫,我不禁愕然,不敢相信没有医生会建议孩子手术,也许家长并没有陈述事实。孩子在母亲身上不停地动来动去,呼吸粗重,面颊皮肤粗糙发红,就象在高原长期生存缺氧的样子,令人心疼。腺样体从检查的照片看明显属于重度的那种,已经超过鼻咽腔的3/4,再检查扁桃体却是已经几乎达到三度(即双侧几乎接触,缝隙狭小),我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的额父母这个孩子必须尽快手术了,否则会带来更大危害,他们仍然担心孩子太小切除后会对孩子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我把国外的研究结果告诉他们以打消他们的顾虑,并且告诉他们现在手术都是用低温等离子进行微创切除,出血极少,恢复也很快,但最后他们仍然犹犹豫豫地离开了,说再回去考虑。这件事情着实让我感慨,而这种情况我碰到的并不在少数,很多孩子都是家长心疼孩子不忍心给孩子做手术。是医生说得不够明白吗?当然不排除有的医生在孩子还较小的时候建议保守治疗,但相信我也应该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手术的唯一医生。那么是什么让家长迟迟不能下决心手术?是对孩子所谓的爱,然而这种爱却感觉是那么的沉重,让人唏嘘短叹。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那种疼惜是普遍的,我想最终使他们作出不同的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也许是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吧。腺样体肥大在当今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原因可能与现代检查手段的进步有关,但确实发病率也较以前增加了,原因不明。腺样体肥大造成的危害和手术切除的标准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阐明,无需赘述,但也不能机械地按照标准去做。像上面提到的孩子尽管年龄只有2岁,但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手术可以说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但遗憾的是家长一直想等待奇迹发生,以致于孩子苦不堪言,痛苦折磨。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专业的儿童医院就诊,因为像这样的孩子太多,也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不一定引起足够重视,给出正确的建议,也经常会耽误了孩子的正确治疗。对于手术而言,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完全微创手术切除,其中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术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手术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刻钟之内,出血也可以控制在几毫升内,对孩子术后几乎没有任何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担心全麻手术会对孩子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也没有任何根据,因为全世界每年大量的小儿手术还没有因为全麻造成孩子发育受影响的案例,倒是有的孩子长期缺氧最终造成了腺样体面容遗憾终生,后悔莫及,然而等到此时再去切除腺样体也于事无补了。另外在关注腺样体肥大的同时,对打鼾的患儿一定不要忽视扁桃体的问题。扁桃体是否需要切除成为家长纠结的另一个难题,实际上更多地是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决定。如果扁桃体经常发炎肿大,已经几乎造成咽腔的堵塞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切除掉,反之可以考虑只切除一侧,或只切除部分,都可以对改善打鼾带来帮助。这需要手术医生跟家长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一般腺样体加扁桃体切除手术我们都可以在半小时左右完成,术后鼻腔可以不填塞,孩子呼吸不受任何影响,术后2天就可以出院。因此对于有的担心手术会影响孩子上学的家长而言如果周五住院当天手术,周一就可以正常上学了,基本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在结束本文前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孩子痛苦的表情,然而孩子却无法为自己做出决定,希望他的家长能够尽快做出正确的决定救救自己的孩子。本文系李希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