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神经移位(转位),即把支配不重要肌肉的神经,转接到支配重要肌肉的神经上,恢复重要运动功能。上肢瘫痪因受伤机制不同,表现不同,有中枢性上肢瘫(全瘫和痉挛性瘫)、臂丛撕脱、神经卡压、神经断裂等。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如下:1副神经-肩胛上神经移位手术,就是把部分耸肩力量,分给肩外展并让脱位的肩关节复位2桡神经分支-腋神经把部分伸肘运动,分给肩外展,让胳膊可以平举起来3部分尺神经-肌皮神经把部分手的活动力量,分给屈肘4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把活动功能好的一侧的第七颈神经,移位到不能动的一侧,针对性恢复不能动的部分,该手术是我中心做的最多的方式5其他方式,根据不同神经损伤及瘫痪形式,选择不同神经移位手术方式,是我们中心特色和SPNSPR等手术方式比较,神经移位手术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动力源恢复上肢运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效果越来越好。而SPR等手术方式,是通过降低肌肉张力,实现屈肌和伸肌力量平衡,短期内效果很好,但远期复发几率高,且只针对痉挛性瘫痪。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面部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又称痛性抽搐。多于中年后起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常为单侧面部,右侧多见,双侧者少见。疼痛发作常无先兆,为骤然闪电样发作,犹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也可以是跳痛、持续性钝痛。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随着病程加长,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间歇期缩短。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触发点,称之为“扳机点”,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谈话、进食、洗脸、刷牙甚至风吹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以致患者畏惧进食、洗脸、漱口等。目前多认为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造成三叉神经痛。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有口服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射频损毁治疗、立体定向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针对三叉神经痛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药物是卡马西平,该要可使70%的患者完全止痛,20%的患者缓解。但长期服用约1/3患者出现嗜睡、眩晕、消化障碍等副作用,且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其止痛疗效逐步下降。 三叉神经周围支封闭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但疗效一般可维持3-8个月,很少超过1年。主要是用于老年体弱不宜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 射频热凝损毁治疗适用于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者,封闭治疗无效者,高龄、不能或拒绝开颅手术的患者。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γ刀、X刀,多适用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发病灶已切除而疼痛仍发作者。 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最好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等特点。多采用耳后发际内、乳突旁直切口,不影响美观,可以保留三叉神经正常功能。 总结:三叉神经痛为终身携带性疾病,症状常伴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非手术治疗方法不但使大部分患者长期遭受疼痛的困扰,还可能错过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故笔者认为凡无全身麻醉手术禁忌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手术为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以步态不稳、痴呆和尿失禁为典型表现的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伴随脑室扩大。患者的症状可通过分流手术得到改善,但是术前诊断并非容易且分流术后并发症也并非少见。治疗:脑室腹腔引流术最常用分流管选择:最后选择可调压管看,并在术后逐步调节至合适压力手术常见并发症:分流感染,分流失败,头痛,过度分流引起的硬膜下积液及硬膜下血肿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非手术治疗有药物治疗,超声波理疗,药物神经注射,射频治疗等,疗效往往欠佳,目前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什么是面肌痉挛又称半面抽搐,为面部肌肉快速频繁地抽动,每次发作数秒钟至数分钟,间隙期如常人。大多数限于一侧,常先发生于下眼睑,范围逐步扩大,逐渐波及到口角、面部其它肌肉和颈阔肌。多在中青年起病。发作可由面部的自主运动和咀嚼、瞬目、和随意的表情动作所诱发,并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阅读时期过长等因素加重发作,而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发作严重着可终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时也可抽搐,有些患者可造成眼睑强直性收缩使睑裂变小,口角可持续歪向病侧。肌电图检查受累肌肉可显示有高频率的节律性运动单位放电(50-100次/分)。 某些患者可有耳鸣、听力减退。个别患者可伴有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如何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效果能与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相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它有以下优点:治疗彻 底;不易复发;无副作用;并发症少。面肌痉挛病因及手术原理 本病病因为是面神经根受到血管压迫导致脱髓鞘改变,发生神经纤维之间“短路”而引起。造成压迫最多见的是扩张、延长、扭曲的动脉血管。因为面神经根部受到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若将血管牵开,可使面肌痉挛完全永久解除。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部区的阵发性,短暂的电击样或针刺样疼痛。发作间期跟正常人一样。疼痛90%为单侧。疼痛系突然发生,并突然中止。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有触发点,如上下唇、鼻子周围、口腔内外、牙齿周围等,轻触即可诱发。患者常主诉咀嚼、说话、吞咽、微笑或受寒冷刺激引起疼痛。一些患者的情绪,身体的应激通常会增加发作的频率和疼痛的程度。中老年人多见,疼痛难忍,甚至有轻生愿望。 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手术原理 本病病因目前认为是三叉神经受到血管压迫导致脱髓鞘改变,使三叉神经传导感觉异常,导致疼痛,若将血管牵离并固定,使血管完全离开神经,可使三叉神经痛完全永久消除。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由于能彻底治愈疼痛,保留面部感觉,不易复发,损伤小等优点也成为了首先的治疗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必须具备条件一,准确诊断是手术效果的关键术前MRTA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血管压迫神经造成发病。我院1.5T 磁共振机能清晰展现血管与神经关系二, 微创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人性化为患者服务采用耳后4~5cm小切口,不外留手术瘢痕,颅骨只钻一2cm孔 三,优良的显微镜. 熟悉CPA区解剖. 熟悉显微操作.我院德国莱卡MS--2显微镜显微镜下清晰的图像保障了手术安全,减少了并发症我院神经外科专职从事该类显微手术的医生我院拥有现代化层流手术室极大的减少感染四, 细致完美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患者入院后需行手术前检查,手术前一天需术前准备,手术时间约为2小时,手术后7天拆线后出院。
我们可以把脑血管想象成自来水管,水管出问题大概有三个原因:水管的品质、水质的好坏、水压。对应到人体,脑梗的三个原因就是:遗传因素、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了解了发病原因,不难知道如何预防,如果有家族史的,请定期检查心脑血管(注意:心血管也要关注),关注并控制血糖血脂血压。还有一些间接因素,比如吸烟、长期饮酒,房颤、房间隔缺损问题也可以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脑梗。对于年龄大的人,尤其要注意房颤问题,很多脑梗是因为房颤形成一大块血栓,脱落后引起严重的脑梗,服用抗血栓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房间隔缺损,是偏头疼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确诊偏头疼的病人,来我门诊,我不建议先处理头疼,首先做一个心脏发泡试验,如果有明显的心脏右向左分流问题,需要优先处理,不但有可能“根除”偏头疼,还可以预防脑梗的发生。重点强调一下,目前已有共识:吸烟是心脑血管的损伤的重要因素。强烈建议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接受反驳)
在浙江衢州学术会议上介绍我们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偏瘫的工作,得到同行高度认可!
为什么我们的偏瘫手术效果都好?总结一下: 首先是抱着对病人负责人的态度,没有轻易就开展手术,而是用了四年时间,不断钻研,参加学习班、进修,从尸体解剖到临床实践,确定术前手术操作术后处理都没有问题了,才开始独立操作。结果就是每一台手术都是教科书式的,同事杨彦平副主任医师说你这手术是按照解剖书来的!第二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icon,不为了手术而手术,必须当面评估病人情况,确定病人能从手术中获益,才建议手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医生,保持定力,步步为营,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对得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
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脑瘫等原因导致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瘫痪,往往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对于偏瘫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神经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在发病后的半年里是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期,也叫“黄金康复时期”,对于部分中枢性偏瘫的患者,经过早期的康复锻炼,可以使肢体的部分功能得到恢复;过了半年后,康复进入平台期,传统的康复治疗对于患侧肢体功能的提升收效甚微。那进入平台期的患者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呢?今天科普的是一种用手术的方式治疗中枢性偏瘫:健侧颈C7神经移位术。健侧颈C7神经移位术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首创的移位术式,主要是将健侧上肢颈7神经远端与患侧上肢颈7神经近端连接,对健侧上肢运动无影响,同时为患侧上肢与健侧的大脑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健侧的大脑“指挥”偏瘫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