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常见疾病,男女老少、不同职业都可患病。对喉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充血、水肿、增生物、病损等原因解析的咽部不适,开具一些中成药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因为找不到原因,而患者主诉咽部不适确实存在,咽部不适常归咎于心理疾病,但在我的咽喉门诊,心理因素导致的咽部不适非常少见。另外,按喉镜下RFS、RSI初筛咽喉反流,咽部不适一半病因为咽喉反流的这一认识,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也并未见到如此高的发病。现就慢性咽炎的病因、治疗方法和生活注意事项提出几点体会一、从西医分析的病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1、一般咽部炎症慢性炎症使下咽部黏膜一般感觉阈值下降,黏液腺分泌增多,表现为感觉增强或过敏。对此,抗生素治无效。激素雾化可部分缓解症状,但不能长期使用。2、咽喉反流胃内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向上反流至咽喉,刺激组织结构,如环后隙、梨状窝、杓区、喉前庭、声带、室带、口咽、鼻咽的黏膜出现慢性充血、肿胀、新生物。需服用抑制胃酸药物2-3个月,同时按咽喉反流生活注意事项改变生活习惯。3、过敏反应此类患者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病,每于秋冬季发作,可伴过敏性鼻炎、哮喘病发作时一起发作。应注意避开过敏原,适当使用类固醇类激素雾化吸入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4、长期睡眠打鼾书上并未将睡眠打鼾作为慢性咽炎的病因之一,但临床上常见到鼾症+咽部不适的患者,表现为夜间张口呼吸,晨起口干、咽部不适明显,进食或饮水后稍缓解,查体见扁桃体大、舌根后缩、软腭低位,口咽后壁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除按慢性咽炎对症治疗外,还可根据医生建议行鼾症手术。5、鼻病累及咽喉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鼻涕倒流、咽部不适,常合并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慢性鼻炎,应积极治疗鼻科疾病,同时治疗咽炎6、鼻咽部疾病累及咽喉鼻咽部疾病,如鼻咽囊肿、鼻咽炎、鼻咽癌、腺样体肥大,是造成咽部不适的常见原因,也应在治疗咽炎的同时,积极治疗病因。7、下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痰液分泌物咳出咽喉部,或因剧烈咳嗽损伤咽喉,均是导致咽喉不适的原因。8、慢性扁桃体炎、口腔疾病临床上慢性扁桃体炎导致慢性咽炎的病例不在少数,平时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可于餐后漱口清理口腔和口咽部残渣,避免残留于扁桃体隐窝进一步加重扁桃体肿大和炎症,治疗方面除慢性咽炎的治疗外,还应根据医生建议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二、从中医分析的分型、治则和注意事项:1、脾胃病此类与喜食冰凉、生冷、喜饮酒、思虑过度有关。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异物感定位不准、有痰不易咯出,治疗应健脾+补气+化痰+利咽为治则,平时避免进食冰凉、生冷食物,少饮酒,具体是不喝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饮料和食物;过食水果的患者,要适当减少进食量;喝温开水,温热食物。平时可以用黄芪+化橘红+罗汉果+胖大海泡水喝。2、肺火阴虚此常因过食辛辣、煎炒食物,或肺疾久咳,长期咯痰有关,表现为口干、咽部灼热感、口苦、咽部不适,应以清热利咽+补肺肾阴+其他对症治疗,平时要注意不食辛辣、煎炒食物,多饮温开水,具体是不食烧烤、烤肉、泡面等。3、痰瘀互结西医的喉咽反流应归纳于此范围,除使用抑制胃酸反流药物外,还可加用理气+化痰+散瘀+利咽中药治疗,平时避免进食冰凉酸辣和煎炒食物,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卧床或投入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由此可见,慢性咽炎的发病与许多原因有关,治病求因,不同病因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非常重要。另外,因医生会根据患者复诊时反馈的疗效调整不同时期的用药,所以患者应按时复诊、反馈治疗效果,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治好病的保障。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而廉价,高分辨率超声可检出甲状腺内直径>2 mm 的微小结节,清晰地显示其边界、形态及内部结构等信息,是甲状腺最常用且较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利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进行评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1.说话方式:不快不慢、用气说话、说话姿势正确;避免长时间说话和大声说话、避免高于生理音域的发声方式、避免暴力发声骂人吵架;少讲电话;改掉急躁的性格。2. 饮食:少食冰、凉、酸、辣食物,不喝碳酸饮料,多喝温开水;3. 睡眠:充足睡眠;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不愉快的心境;5. 上呼吸道感染时少说话;6. 饮酒和剧烈运动后少说话;7. 唱歌之前暖嗓,做一些发声练习;8. 避免清嗓动作和剧烈咳嗽;9. 注意特殊时期的嗓音保健:月经期、妊娠期、儿童10. 嗓音训练、腹式呼吸训练。
单侧声带麻痹是嗓音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甲状腺术后并发症、肺癌、纵隔肿瘤、主动脉弓术后并发症、延髓病变、头颈部肿瘤、放射性损伤等,表现为声音嘶哑、漏气、音域缩小、发声疲劳等不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饮水呛咳。现为大家分享因病毒感染后出现声音嘶哑的单侧声带麻痹病例。
耳内滴药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使用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患者应取侧卧位,患耳朝上,先用3%双氧水滴入,双氧水会马上分解释放出氧气,具有强氧化剂的作用,能抗菌、清洁、除臭。然后用消毒棉签轻轻拭净脓液,并滴入抗菌素滴耳液。 (2)常用的滴耳液有: ①酚甘油滴耳液,又名碳酸甘油滴耳液,用于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之前,如果鼓膜穿孔流脓者禁用本药。因为它会与脓液起反应而释放出碳酸,可腐蚀鼓膜及中耳粘膜。 ②氧氟沙星滴耳液要用于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已经穿孔者。 (3)耳内滴药治疗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如果连续用药10天不见明显疗效或好转时,应更换其他抗菌素滴耳液。尽管滴耳药物副作用很小,但如果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后果。 (4)各种滴耳剂在保质期内使用,剩余的应放在阴凉干燥处或冰箱冷藏室内保存。但滴药时,应使药液温度和体温接近,因为较冷的药液滴人耳内会引起眩晕。 (5)滴药时,滴药者将患者耳廓向后下牵拉使耳道变直,滴耳液的滴管不可碰及外耳道,以免污染。每次滴人药液3~5滴,再轻轻按压耳屏(耳前方突起部分)数次,以便让药液进入中耳。每次耳浴(浸泡)10分钟。
林先生正当壮年,这几年的服装批发生意是越做越大,钱也是越赚越多,但身体却是越来越差。近年来经常犯晕,一发病就感觉天旋地转,两眼紧闭,躺在床上不敢动,还有耳鸣、耳闷堵感、听力下降,严重时呕吐不止,连苦胆汁都吐出来。刚开始以为是“劳累、热气”所致,自己煲了点清补凉吃,未见任何起色,后来有朋友说他是“肾虚”,建议他吃些六味地黄丸,但服后也未有奏效,而且病情似乎越来越重,以前刚发病时是一年才发作1~2次,现在发展到有时每周就犯病1次。更加严重的是,听力也越来越差。农村的姥姥还认为是“中邪”了,而且请来巫婆作法驱邪,但都无济于事。林先生毕竟在外面闯荡多年,根本不相信是“中邪”之说,到医院去检查,知道是一种内耳的病,但有些大夫说他得了“美尼尔综合征”,有些又说是“耳水不平衡”,这到底是咋回事?它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对生命有危险吗?还能医吗? 衡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李平面对林先生的一股脑疑问,医生对他说,你先别急,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按你所说的症状来看,你得的病应该就是“梅尼埃病”了,以前也叫“美尼尔综合征”或“耳水不平衡”,1989年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统一命名为“梅尼埃病”。它是有一定的临床特征的,许多人把它作为眩晕症的代名词是不对的。这种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也不神秘,它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 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还与遗传有关,其基本病理特征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积水,造成迷路压增高,压迫神经和毛细胞而发生眩晕。梅尼埃病的主要症状有三个,一是发作性旋转性眩晕,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着一定的方向旋转,或左右摇晃,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上述症状在睁眼与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但患者神智清楚,突然摔倒者不多,眩晕持续时间较短,数十分或数小时后内耳积水可自行消退,自然缓解转入间歇期,仿如暴风雨过后雨过天晴的感觉。二是耳鸣,起初为持续性低调吹风声或流水声,久之转为高音调蝉鸣或气笛声。眩晕发作前多突然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但不完全消失,因此病人多为其烦扰不安。三是耳聋,一般为单侧,耳聋在眩晕发作时加重,不犯病时听力好转,但总体趋势是听力越来越坏,直至耳聋。这种具有特征的听力下降临床上称为波动性听力下降。所以“梅尼埃病”的症状并不神秘。当然,你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纯音测听、声阻抗、耳蜗电图、阈上功能检查及甘油试验、前庭功能检查(VNG)等以进一步确诊。”“哦,原来是这样的。那我得的这种病会有生命危险吗?梅尼埃病眩晕有根治方法吗?”。林先生似乎对这种病有一定理解了,精神也不那么紧张了。医生继续耐心的给他解释:不会的,你不用太紧张,梅尼埃病是耳源性性眩晕的一种,虽然它发作时症状剧烈,但病变集中在内耳系统,发作时病人意识清楚,不会发生生命危险。但是梅尼埃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平时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发作期间要卧床休息,应用些镇静止吐药物、血管扩张药和脱水药可以减轻症状。病情稍缓解,尽早到医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保守治疗后如病情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耳鸣和听力损失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常用的手术有内淋巴减压、分流术,迷路破坏术,各种进路的前庭神经切断术等。针对不同病情可采用不同手术方法,一般宜先选用损伤性较小手术。现在还有一种叫做Meniett低压脉冲治疗仪的,它通过鼓膜上的通气管直接在内耳的圆窗膜上施加低频、低振幅压力脉冲,使内耳淋巴液从耳蜗中排出,达到减轻梅尼埃病、迷路积水等患者的症状,是一种指定用于梅尼埃病等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优点包括无创、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眩晕症状、提高听力、无不良并发症等。听到这里,林先生终于如释重负的舒了一口气。激动的握着医生的手说:谢谢你给我讲了生动的一课,使我对这种病有深刻了解。我明天就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部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并没有重视术后随诊和术后综合治疗,这正是手术后复发,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实践证明,鼻内镜手术后,有很多不良因素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及时的治疗,不仅造成术后恢复慢,还造成术后复发等不良后果。因此术后按时复诊及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不亚于鼻窦炎手术治疗本身。手术后有以下因素影响恢复1、纤维素和干痂形成术后取出鼻腔内填塞物后,手术创面会形成大量的分泌物及渗血等形成纤维膜,进一步可形成干痂,这些病理性分泌物自行排出较困难,是影响创面粘膜的愈合的常见因素之一。2、鼻腔粘膜表面纤毛清除系统及功能受破坏(主要是术前鼻窦炎症破坏,其次是手术损伤)使得鼻腔内分病理性分泌物(纤维素、干痂、血痂等)不能有效快速的排出,使恢复期延长,也是复发的因素之一。3、术后粘膜上皮恢复性修复时,伴有粘膜水肿、不良肉芽增生及囊泡形成等,造成开放的鼻窦口狭窄,使得鼻窦内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引起鼻腔鼻窦炎粘膜炎症持续性存在,是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原因。术后处理原则1、术后清理鼻腔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第1天或第2天,开始清理鼻腔内分泌物及干痂等病理性分泌物,术后4周内是关键时期,尤其是术后2周内。2、鼻腔冲洗最方便,效果也最好,目的是清理鼻腔内病理性分泌物,可单纯用生理盐水,用2%至3%的高浓度盐水不但可以清理分泌物,还可以减轻粘膜水肿,效果更好。目前有很多种鼻腔清洗器可供选用。每天早晚各冲洗一次,分泌物较多时,可增加冲洗次数。3、局部用药治疗鼻腔冲洗10分钟以后,可使用鼻喷激素,如糖酸莫米松、布地奈德等,可以减轻鼻腔内粘膜炎症反,减轻病理性组织增生、变态反应等,可以延缓和防止鼻息肉复发。4、全身用药治疗1)抗生素治疗术后口服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药2周左右,尤其是术后鼻腔内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时。2)粘液促排剂如氨溴索、吉诺通等,促进鼻腔内分泌物排出。3)糖皮质激素伴有过敏性鼻炎症状、鼻腔粘膜水肿明显、肉芽较多、囊泡较多时,鼻喷激素难以喷到病变区,此时短期口服泼尼松等激素很重要,激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及时有效的到达病变区,发作治疗作用,一般持续用10至14天,病情较重时,可短期重复用药。4)术后口服抗组胺药术后鼻痒、喷嚏等症状明显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等药物。
由于颅底是全身解剖中最复杂的区域,而颞骨又是颅底的中心,是颅内和颅外结构的重要分水岭。其毗邻多条沟通颅内、外的大动脉、主要回流静脉以及多条重要神经,涉及到听力、平衡、面部与眼部运动、味觉、泪液和唾液分泌等多种功能。因此,中耳炎手术是非常精细的微创手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任何手术,都会面临风险。但中耳炎手术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病变性质、范围及程度不同所具有的风险中耳炎,尤其是中耳胆脂瘤,常常会继发严重的颅内和颅外并发症。轻者出现持续流脓、耳鸣、渐进性耳聋;重者出现流血性分泌物、眩晕、耳痛和头痛、面瘫、内耳感染导致全聋、颅内感染和脑脓肿等。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即使进行手术干预,也无法完全消除。有些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甚至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中耳炎手术的第一目的是在中耳复杂解剖结构中,在保护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彻底清除病变,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获得干耳。注意:只有彻底清除病灶,才有可能获得干耳。(二)、面神经功能受损的风险面神经功能可能受损,是中耳炎手术面临的风险点之一。这也是中耳炎手术前必谈的内容。面神经是复合神经,一旦受损有可能出现面部和眼部肌肉麻痹、味觉障碍、泪液和唾液分泌减少等情况。在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面神经的辨认、分离和处理。因此,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与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关,也与面神经解剖和病变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由于面神经在颞骨中迂曲穿行,时有出现面神经走行变异和自然裸露问题;另外,病变还可能出现破坏面神经骨管,发生面神经直接与病变组织粘连或被病变包裹等问题。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一直是耳外科医生必须面临的挑战之一。然而,有经验的耳显微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同期面神经减压手术,将面瘫的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根据面神经损伤的深度、程度和时间不同,还可以通过面神经端端吻合术、面神经移植术、面神经与舌下神经或副神经交换吻合术、神经肌肉蒂移植术等,也能使面神经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换句话说,中耳手术的第二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充分保护面神经功能。(三)手术感染的风险精致的中耳炎手术,会优先选择患者自身骨粉或耳周肌肉,重塑外耳道和上鼓室;用自体软组织膜,覆盖骨粉;同时用自体骨,重建听骨链。最终让患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声音感受;并且外耳道内耵聍能自行排出,减少其返院清理术腔堆积物的次数。甚至绝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可以再次感受游泳戏水的乐趣。然而,所有这些疗效的获得都离不开有效控制感染、促进移植膜存活、加快术腔上皮化的术后治疗。因此,在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的前提下,患者术后按时复查,才能尽早发现伤口愈合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说,中耳炎手术目的之三,就是重建中耳正常结构,修复鼓膜穿孔,形成自洁、干爽、良好传音的术腔。(四)、听力重建未达预期的风险总而言之,彻底清除病变,达到干耳,是中耳炎手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恢复听力,则是在功能重建层面,对医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里,有效振动面积最大化的完整鼓膜、中耳有效通气、鼓膜通过卵圆窗与内耳有效连接、卵圆窗与圆窗同时具备良好的两窗功能,都是维持听力的首要条件。因此,一方面,患者自身病变状况,是决定能否进行听力重建手术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医生通过富有成效的手术,才能使患者外耳-中耳-内耳传音最大化、阻抗降到最小化。这对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精准操作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耳炎,尤其是鼓室硬化症,常常导致镫骨固定、圆窗钙化等严重状况。中耳炎,尤其是中耳胆脂瘤,中耳重要结构的骨质常常广泛破坏。例如,在病变已经侵犯内耳(如外半规管瘘),患者出现混合性耳聋;或者病变(尤其是长期炎症的疤痕肉芽、硬化灶等)严密包绕患者听骨链,致患者基本丧失听力。这时,手术需要从患者半规管或听骨与圆窗表面,分离清除病变。然而,这种在极其狭窄空间的精细操作,极有可能刺激内耳,诱发进一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因此,即使是一位有经验的耳显微外科医生,帮助患者恢复听力,仍然是他必须面对的最苛刻的考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医生的技能,患者病况的轻重,也决定了手术后的听力效果。即使术后发生感音神经性耳聋,只要尽早发现,通过激素、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五)、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的有效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导致中耳炎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针对咽鼓管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在手术中同时实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改善其咽鼓管功能,是提高术后咽鼓管功能训练依从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中耳换气功能长期有效,才能保持长久良好的听力。因此,咽鼓管功能康复,也是中耳炎手术不能忽视的问题。既然中耳炎手术,面临上述风险。患者是否应该放弃手术?答案是否定的。值得患者庆幸的是,您身边有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在现代医疗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帮助您清除病变、解除病痛烦恼。另一方面,患者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尽早考虑手术事宜。选择医疗条件和设备比较好的医院;选择有富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听从医生建议做好各项检查;与手术医生进行良好的术前沟通。总而言之,病变范围越小、病情越轻,术后听力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病变范围越广、病情越复杂,精细操作越多,手术面临风险的机会越大,影响术后听力恢复的因素越多。只有谨慎细致、富有经验的医生,再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理性对待,方能将手术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耳石症,表现为随头部的运动变化,产生眩晕,眩晕的特点是持续时间小于一分钟,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比如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情况。 一般情况下没有走路倾倒,走路不受影响,如果有行动或者是姿势上的异常,那要排除有没有耳石症合并小脑的病变。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复杂的主观表现,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闷、眼震等症状,涉及到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和急诊科等多个学科。有时临床症状变异范围较大,给眩晕疾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目前又缺乏成熟的眩晕诊疗中心,导致临床上经常误诊,其误诊率高达40%左右。据统计,耳源性眩晕占眩晕疾病的60%-70%,中枢性眩晕占10%-20%。常见眩晕症发生率的排序是:1、BPPV30%;2、前庭性偏头痛10%;3、后循环缺血占5%-7%;4、梅尼埃病;5、前庭神经炎等等。眩晕患者多就诊于急诊科、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而很少就诊于眩晕专科(耳鼻喉科),常常导致误诊,其主要原因:1、询问病史不详细,眩晕患者的病史在眩晕的诊断中非常重要,70%-80%的眩晕可通过有效的问诊确定诊断或明确方向。这就要求医生详细的询问并且有针对性的捕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要有耐心,注意眩晕的诱因,起病方式,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及伴发症状(听力下降、耳鸣等)和缓解方式。2、对眩晕认识不足,常不能分清眩晕、头晕、头昏。3、过分依靠大量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CT、MRI。有骨质增生就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的可能性实际上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行颅脑CT或MRI检查有腔隙病灶就诊断为脑梗死,而大部分患者脑腔隙病灶和眩晕实际上无明显关系。4、对其他疾病认识不足,现仍有一些医生认为老年人的眩晕为供血不足,而真正后循环缺血占不到10%,大多数为BPPV。5、未进行系统查体,如变位实验、听力检查等等。怎样才能减少误诊呢?1、首先要确定眩晕还是头昏;避免定向诊断错误,耳源性眩晕大多有动感。2、单次发作还是多次发作;单次发作多为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迷路炎、后循环脑梗死、药物性等。多次发作常为BPPV,梅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外淋巴瘘、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听神经瘤等。3、眩晕发作持续的时间;BPPV数秒至数十秒,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常为数分钟,偏头痛性眩晕为数分钟至数天,梅尼埃病为20分钟至数小时,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为数日至数周。4、眩晕发作与体位改变的关系;大部分眩晕在运动时会加重,如BPPV、后颅窝肿瘤和偏头痛眩晕等,但BPPV常在变动头位(如起床、躺下、平卧位翻身、抬头、低头等)时诱发,而不动,直立位转身及行走时仅有头晕不适感却无眩晕。5、是否有其他诱因;如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在强声刺激、咳嗽、用力屏气、按压耳屏或捏鼻鼓气时能诱发出眩晕,迷路震荡常在内耳受到暴力或振动波冲击后出现眩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6、是否伴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突发性耳聋,迷路炎,听神经瘤,外淋巴瘘常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而BPPV、前庭神经炎无听力减退。7、是否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枢性眩晕如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及颅内肿瘤等,可有视野缺损,复视、面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及肢体共济失调等,一般不包括听力障碍及平衡障碍。8、变位实验检查;BPPV在眩晕疾病中位居首位,但要注意前半规管BPPV极少见,应进行颅脑MRI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9、适当耳科学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纯音测听,眼震电图,颅脑MRI,颞骨高分辨CT.治疗方面: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如BPPV可采用最有效的手法复位治疗即可,不需要药物治疗。一定要重视前庭康复的重要性,不要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物,会延缓前庭功能恢复。总之,眩晕疾病的诊疗思路要清晰,通过临床医生对眩晕症状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结合适当的耳科学及影像学检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适当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