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不由自主地,出现面部肌肉震颤或抖动,尤其在紧张时症状更严重。近日,一名高考生就因焦虑紧张,突发面肌痉挛。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治疗下,面部恢复良好。该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提醒,有的患者由于不了解,容易将面肌痉挛误以为是面瘫,如果出现了颜面部问题,建议尽快去正规医院神经外科诊治。◤高考生焦虑紧张,突发面肌痉挛今年18岁的小陈(化名)正读高三,因为临近高考,出现了一侧眼皮跳等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颊部的跳动。本以为是压力过大,没想到,一两个月过去了,症状没有消失,这让她本来就焦虑的情绪更添烦躁。于是,小陈在其他医院做了头颅MR检查,显示血管压迫到神经,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然而,术后效果不理想,还出现了听力下降和轻度的面瘫。这时,小陈意识到问题更严重,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勇。经过仔细检查张勇主任对着小陈连连摇头:“你这个症状保守治疗即可,不能因为着急就去做,没有充分指征的手术!”张勇主任强调,出现一侧眼睑、口角抽搐等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临床诊断为面肌痉挛;症状持续在半年以内的患者,需要做肌电图诱发出异常的侧方扩散,才能计划手术。“头颅MR发现面神经存在血管走行相近或压迫,正常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并不能完全按照影像学去诊断是否面肌痉挛。”张勇主任说。◤大叔面部抽搐,误以为是面瘫近日,湖南高大叔(化名)自觉面瘫,在老乡介绍下,来到省二医神经外科诊室,找到张勇主任。张勇主任初步检查后,认为是面肌痉挛。但有时面瘫后的肌肉联动也与面肌痉挛很相似,需进一步诊断确认。根据面诊观察及结合病史,张勇主任诊断高大叔是原发性的面肌痉挛,而不是面瘫。“有些地方接触面肌痉挛这个疾病较少,会误诊为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这种情况在临床也是不少见的。”完善肌电图检查后,高大叔双侧的面神经功能是对称的,但左侧面神经侧方扩散阳性,更证实是原发性的面肌痉挛。明确诊断后,高大叔顺利完成了手术。但是在出院后1周,高大叔又出现“面瘫”症状。这可把他吓坏了,以为手术失败了。再次回到省二医神经外科检查发现,高大叔左侧的抬头纹、法令纹比右侧变浅了,一讲话时嘴巴向右侧歪了。张勇主任解释,面肌痉挛术后发生的面瘫有两种,由于分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粘连而导致的面神经水肿,称为早发性面瘫,这种面瘫在手术后即刻出现;第二种是由于受凉等因素引发的面神经炎,又称为迟发性面瘫,这种面瘫多发生在手术后的一个月之内,以术后2周左右发生最多。“无论是这两种当中的哪一种面瘫,大多数都是有机会恢复的,特别是迟发性面瘫,绝大部分可以恢复的完全正常,恢复期多数在3个月之内,发生面瘫之后最好咨询有关的医生,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恢复会更快更好。”◤面肌痉挛≠面瘫治疗方式大不同面肌痉挛和面瘫都是面神经出现了问题,都会引起患者颜面部的症状,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张勇主任介绍,面肌痉挛患者早期可能会有眼睑不自主的跳动,就是眼皮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加重,会出现眼睑、面部肌肉,尤其是鼻翼、口角肌肉不自主的抽动。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眼睛睁不开、嘴角歪斜,甚至无法说话。一般在劳累、紧张的时候加重,而在休息的时候缓解。这种情况常常呈现阵发性,中间可有休息缓解时期。而面瘫一般表现为一侧额纹的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的变浅,以及口角的歪斜。在吞咽的时候,可能会有食物留存于齿颊之间;在喝水的时候,出现口角漏水;在鼓起的时候出现漏气。张勇主任说:“面肌痉挛的发病时间比较长,病情迁延发展,逐渐加重;而面瘫是突然发病,急性发病。可能在一夜之间,休息起床之后,就出现症状。”作为两种不同的疾病,面肌痉挛和面瘫治疗方式也大不相同。张勇主任介绍,面肌痉挛最根本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就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主要原理是使用tefflon棉片,把受到压迫的面神经和责任血管进行手术分隔,解除血管的压迫,治愈率高达98%。这种方式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最安全并可以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而面瘫一般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营养神经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前面多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特别时糖尿病足、脉管炎等。那么对于上肢的脉管炎、糖尿病手引起的溃烂,有误效果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因为脉管炎导致做个手指坏死,曾经接受过手指截指手术。本次前来是因为近期病情加重,再次出现手指将要坏死的表现。患者经好大夫了解到我们团队在肢体缺血坏死性疾病的保肢治疗上有成功的案例,遂前来我院就诊。患者左手食指已经截指,拇指出现部分坏死,小指皮温冰冷,麻木。根据入院的进一步评估,我们发现患者的手部重要的动脉已经闭塞。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一般的介入性手术已经无法完成开通血管,经过团队讨论,我们借鉴胫骨横向骨搬移的经验,采用桡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该例患者。该例患者经过治疗,手部拇指坏死得到愈合,手部温度明显改善。这是个非常有创新的手术,能够为介入科无法处理血管闭塞的患者提供一个治疗的技术手段。
什么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英文缩写叫DDH(DevelopmentDisplasiaoftheHip),说白了就是股骨头和髋臼不能匹配,股骨头滑出去了不在或者部分不在髋臼里头。股骨头和髋臼是难兄难弟,谁离开两者都不能正常发育,必须紧靠在一起。早期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可极大的减少日后残疾的发生。在小儿5月前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可以说成功率非常高了。若在5月以上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软组织弹性下降,以及髋臼和股骨头因失去正常的匹配而丧失相互刺激发育的最好时机,则其治疗方法趋于复杂、治疗效果趋于下降。所以,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发现。对于新生儿,目前超声筛查在许多地区并不是常规项目,大部分是由产科或儿科医师在小孩出生时的体查、目测等来完成筛查,但新生儿期的DDH是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这就导致了有部分孩子已经发生了或有潜在发生DDH的被漏掉了。超声筛查非侵入性、无辐射,价格低廉,准确率高,应该在新生儿筛查中推广。那么家长在家如何发现孩子髋关节异常呢?首先,女孩是男孩发病率的6倍,这应该重视。平时生活中,若发现小孩髋部双侧皮纹不对称(图1),两腿分开不对称(患侧通常难以打开)(图2),髋关节处时不时听到有弹响声(左侧更多见)(图3),两腿不一样长(图4)等,此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需要尽早带孩子到有小儿骨科专科医院作体格检查以及超声检查以明确,一般来说X线检查不是必要的。更大龄的儿童就会发现走路不平衡,左右摇摆像鸭子的步态,但如果到了学步期才发现就意味着错过了疗效最好的时期。Pavlik吊带5个月以内的孩子使用Pavlik吊带髋屈曲、外展外旋维持,治疗成功率非常高,按规范治疗可以还给孩子一个健康人生。有个有趣的对比就是,用背带背着孩子(图1),髋关节得到适当的屈曲、外展外旋,这对于预防DDH有帮助;而用襁褓裹着孩子(图2),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内旋,对小儿髋关节发育极为有害,容易导致DDH的发生发展,应该避免。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出现,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小时左右达高峰。疼痛发作时呈撕裂样、刀割样,难以忍受,故又名“白虎历节”——就像一只大白虎在咬你的关节,疼痛的程度可想而知。病情进展可导致痛风石形成,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性退行性变,甚至还可导致肾功能、心血管等损害。因此,痛风应该早诊断、早治疗,规范用药、定期复查,以防痛风石的形成,减少对脏器功能的损害。晚期痛风病人痛风石形成
患者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检查X线、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MR(核磁共振),那么这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三者区别是很大的,为了大家容易理解,我尝试做一个简单的概述。1.X线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在穿透人体时,会被不同的成分(如骨骼、血液、软组织(肌肉))等吸收而减弱(衰减程度不同),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曝光,洗片后呈白色,因此可以看到所检查部位的基本形态,就像把苍蝇拍在墙上。但它结果是平面、一维的,许多结构会重叠在一起,所以干扰因素很多,不精确。2.CT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的细小病变,就像把面包一层一层的切开来看。3.MR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当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体内氢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且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照特定频率发射出电信号,并且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接收器收入,经过电子计算器处理后获得图像,就好比先摇一摇再看。MR最大的优点是对人体不产生损害,没有电离辐射损伤。三者的检查范围不同,X线主要适用于肺部、骨骼系统、消化道的检查,CT几乎适合于全身绝大部分的检查,特别适合于急诊的患者,操作时间短。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所以除了骨骼系统,对全身大部分的检查效果都比较好。但操作时间长,不适合危重症病人。我把它们比喻为三驾马车,三者有机地结合既扩大了检查范围又可以提高了诊断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经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药物也可以逐渐减量甚至停用。但对于常用的激素来说,能不能停用却又存在很多的争议。我个人认为,激素是可以停用的,我也有部分病人已经做到了零激素。但是,能不能停用激素必须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因为停用激素的后果主要是担心会造成红斑狼疮再次复发。那什么情况下可以停用激素呢?我建议患者在病情完全缓解,各项指标正常(自身抗体不一定能转阴),激素用量很小(2.5毫克-5毫克/日),持续半年以上,可以考虑停用激素。但不是全部药物都停,应该继续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甲氨蝶呤或者吗替麦考酚酯等等)。同时,停用激素后必须观察临床症状的出现和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文章:《狼疮复发应重视!》)。一旦有复发的迹象,需要专科医生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来自广西的小黄是一名厨艺精湛的厨师,街坊邻居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26岁的他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工作干劲十足。这是一个年轻、强壮、为未来奋斗的阶段。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个玩笑。2021年12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炒菜时,小黄突然感觉自己右手无力,拿炒勺的手有些不听使唤。小黄平时身体不错,只是简单地认为:最近有些忙碌,很大可能是劳累过度导致的,就没有放在心上。准备忙完了这段时间,回家休息两天。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没有好转,反而严重了起来。肢体乏力的症状明显加重,右腿也逐渐出现无力的感觉,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行走。 病例介绍 情急之下,小黄在家人陪同下到当地医院就医,做了头颅MR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双侧脑室、三脑室、左侧丘脑旁巨大占位性病变。诊断结果为:脑室内肿瘤。当地医院表示:手术难度较大,建议转至上级医院治疗。小黄和家人随即来到了广西南宁的一家三甲医院就医。经过医生评估,外科医师告诉小黄:肿瘤位置深,涉及很多重要解剖结构,手术风险较高,手术后甚至可能没办法清醒。小黄大脑一片空白,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小黄是家里的主心骨,孩子才刚刚2岁,如果术后苏醒不来,整个家庭都会被毁。经过朋友的介绍,小黄了解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张勇主任,具备丰富的颅脑肿瘤手术经验,抱着希望,对手术风险担忧的小黄来到了省二医。 术前评估 张勇主任先看了小黄带来的头颅MR片,告诉小黄:脑室内的肿瘤累及范围很广,确实手术难度很高,风险也大,需要经过更加详细的评估,以及详尽的手术计划预案,才可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张主任经过仔细斟酌之后,安排了擅长影像学后处理的刘佳文医生,来负责小黄疾病管理。 刘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后,安排小黄复查了头颅MRA,并补做了DTI序列,把肿瘤的供血、与周围脑室的关系、肿瘤周围重要的神经纤维束都标记重建出来,用来制定最佳手术预案。 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红色:供血动脉;绿色:肿瘤;黄色:脑室;蓝色:静脉窦 肿瘤与周围重要的神经纤维束关系 神经纤维束三维重建 手术过程 经过详细术前讨论,最终确定了为小黄进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 手术过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双侧脑室、三脑室肿瘤?。 术后结果 术后小黄恢复良好,可以正常下地行走。日常生活无障碍,出院前特地同张勇主任和刘佳文医生合影,感谢张勇主任高超的手术技术及刘佳文医生细心的管理。 写在最后 脑室内肿瘤手术属于神经外科难度较高的手术,术前需详细评估,术中需仔细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组织结构,保护神经功能。术后需仔细管理,避免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