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它以显著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它常见的症状包括:1.心境低落,病情轻的只是闷闷不乐,兴趣减退,病情重的就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同时还伴有自责,自罪。2.患者的思维迟缓,患者反应迟钝,自己感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一样。临床上就是言语的减少,语速明显的减慢,声音低沉,或者严重者交流都无法顺利进行。3.患者的意志活动减退,临床表现主要是行为的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情,不愿意和周围人去接触交往,患者常常是独自坐在一旁,或者整日卧床,独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的时候连吃喝这些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了。4.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近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学习困难等等。5.睡眠障碍,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睡眠浅,夜里频繁醒过来,早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症状,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等等。如果说每个晚上睡不着觉,早上起不来,记忆力下降,又很担心是否是抑郁症,可以先在网上借助一些工具SDS,PHQ-9等抑郁筛查工具进行初步筛查,结合上述抑郁症表现有个判断,如果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尽快到精神科就诊。即便就诊后判断不是抑郁症,也需要注意调整睡眠,自己难以调节的时候可以到医院睡眠科寻求帮助。失眠严重时很有可能会造成抑郁症。生活中近40%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引发失眠从而导致抑郁症。失眠转变成抑郁往往只需要三步,请大家引起重视。第一步,“晚上睡不着、早晨醒得早”是失眠诱发抑郁症的第一个早期表现,也是患者最容易忽视的表现。第二步,失眠者会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摆脱失眠,无法改善睡眠时,则变得烦躁不安、恐惧,引发抑郁症。第三步,失眠时引发痛苦挣扎和很多负面情绪,觉得提不起精神,什么事都不愿意去做,少言寡语……症状加深,开始出现抑郁症的表现。
连续七天的岗前培训即将结束,再一次感受广州“城里人”的不容易,地铁线上的拥挤,让我庆幸自己在“乡下”工作的悠然。如果说岗前培训需要教会我们在下一个街口如何努力奋斗,我想闲暇间的思考成了额外的馈赠。丑小鸭学校的介绍映入眼帘时,让我有感于儿少精神科的孩子们。她/他们多半曾是伙伴们羡慕的好学生,都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优秀佳选。但综合各种因素被送入儿少精神科治疗。不道其中的心酸血泪,单从孩子们内心的波澜就无法想象这需要承受多少勇气。为孩子们选择来院治疗的勇气而赞叹,他/她们有改变的强烈动机,但这里面的努力绝不仅仅只是医生和孩子。也为家长支持的勇气而点赞,虽然仍有很多家长经历太多无奈、彷徨、无助,甚至失落和绝望。但依然感受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星星般的亮光。丑小鸭如此,在经受身旁伙伴的冷眼嘲笑孤立之余,一直不放弃自己,最后成长为白天鹅的故事,足以打动每一位家长。他/她们遇到了生活中太多的束缚和压制,暂时的困难让他/她们短时间之内迷失了方向,期待于医生、家长和教育系统的大人能准备把握方向,让他/她们重新回到自己的生命轨道展现他/他们真正的自我。
失眠的分类中顽固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病,顽固性失眠是指长时间睡眠不好,并且通过睡眠药物、针灸、中医中药治疗、普通心理治疗仍然不能解决的失眠,与继发性失眠相比,它的治疗难度会更大。顽固性失眠往往由于心理因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以及维持睡眠困难,日间疲倦,夜晚越想尽快入睡,越难以入睡,加重心理冲突,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过度担心、自觉痛苦,更导致失眠,形成恶性循环。顽固性失眠形成一般由易感因素,加上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共同形成。易感因素:通常只是个体先天心理性格因素,这样的人性格过度忧虑、过度思虑、容易焦虑紧张、或者说是焦虑特质。他们对生活中小事大事会有较高的生理唤醒,身体紧张、想很多、担忧很多,遇事经常需要提前做准备,过度准备,害怕失败和出错,会夸大做事不完美的后果,对自身应对能力自信不足。这类人对事情的情绪反应比普通人通常要更多焦虑或抑郁。单纯有易感因素的人未必会出现失眠,他们的失眠发生通常是在人生某个时期遇到个突发状况,然后开始出现失眠。这个够促进失眠发生的突发状况称为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指在易感因素能够促进失眠发生的条件因素。比如躯体出现疾病、睡眠环境改变(噪音、光)、发生明显刺激个体神经的心理事件(比如要演讲、考试、家庭变故、亲人出事、发生人际矛盾纠纷、事业转变)等。易感因素加上诱发因素,个体可能会出现失眠,但是会随着诱发因素消除,失眠也解除。维持因素:为了应付短暂性失眠,获得更多的睡眠而采取的各种不良应对策略。包括提早上床、延迟起床时间,白天打盹,午睡来补充夜里缺失的睡眠。形成顽固性失眠患者通常是被维持因素给强化和维持下来。 比如我的一个15岁来访者本身性格容易焦虑、自卑(易感因素),在初二发生身体疾病,自身免疫性肾炎(诱发因素),睡眠质量改变,他夜里由于身体疼痛难以入睡,通常夜里三五点才睡,白天该起床的时候,父母心疼他正长身体睡眠不足影响长身高,让他晚起床,跟学校老师请假不用去学校来补充睡眠。他就经常中午12点或一两点才起床。时间久了之后,他的睡眠作息就被改变了。他来治疗之前都是晚上11点就躺床上,然后在床上醒睡着到夜里三五点才能入睡。虽然来访者父母带他看精神科医生,也吃了不少种类的睡眠药,地西泮,阿普坐落,右佐匹克隆(这个药号称最大优势就是让病人快速入睡),但是睡眠状况并未改善。因为来访者长期失眠已经将自己和床建立一个条件联系或条件反射,即“我躺在床上就是无法入睡”,同时也极大耗损他的睡眠自我信心“我没有能力让自己入睡”,而且还对床产生了预期性焦虑“床对我而言实在太痛苦了,他不能让我得到休息”,他一躺到床上就焦虑。这个来访者吃药后刚开始几天有效,一次偶然家里睡眠药物吃完后,他当天很担心今晚没有药物我怎么睡得着,结果真的睡不着,之后他慢慢又开始担心起没有药物自己会无法入睡,有段时间对药物有心理依赖,慢慢发展为有药物也睡不着,而且吃了药物次日药物副作用(过度镇静、次日还是困,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思维灵活性)让他白天起的更晚,白天睡得更多,夜里更晚入睡,如此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这类顽固性失眠患者,诱发因素很容易去除,治疗比较要注意的是去解决维持因素,消除预期性焦虑,对床产生的不良条件反射,曾强睡眠效率和睡眠自信心。目前比较有用的方法是睡眠的正念认知疗法。该疗法主要内容是:认知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睡眠日记:正念目前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道,正念认知治疗八周后并且睡眠入睡情况,维持睡眠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而且不容易复发。如需了解正念认知,可以咨询笔者,或者欢迎阅读笔者后续文章“失眠障碍的正念认知疗法实操。”
在这里向大家提供一个可以自己评定的考试焦虑量表。如果是中、高程度的考试焦虑,建议及时来专科门诊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评估和心理治疗,部分人需要辅助少许药物治疗。 附:考试焦虑量表 测试结果分析: 得分总和5分或以上,表明考试带来了不适感; 低于12分,为较低水平考试焦虑; 12-20分,为中等程度考试焦虑; 20分以上,为较高水平考试焦虑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已经显示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包括角色功能,社交功能,受教育分数偏低等。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代中随访,以及根据出生队列进行研究均显示这一部分人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已经出现功能损害。 上述结果更加指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务必前移,在前驱期或者高危人群中进行指导性治疗。而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儿童青少年的在校学生。
高考应考期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来电增多 ■本版撰文:新快报记者李斯璐■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郗慧晶■约有一成来电系咨询高考焦虑问题,心理医生提醒,若心理负担太重应适当“降低”目标■心理医生指出,有目标并非坏事,但目标要和自身实际相符,否则就会成为“绊脚石”■心理医生指出,放松心情往往可以让人更有创造力,取得好成绩尽管志愿者意识到学子们的压力,从而通过“减压课”为高三学生们提供服务,但关于学习压力产生的焦虑,依旧普遍存在于其他学生身上。一考真能定终身?关于学习焦虑的问题,在心理咨询师眼中,固然值得探讨,但问题涉及的学习压力,却成为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学子身心。4月到6月是广州学生的“应考期”,下设在广州市脑科医院的广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0-81899120迎来今年的学习压力心理咨询高峰。在进入应考期前,该热线每100个来电不到1个关于学习焦虑问题,而应考期间,关于学习焦虑的来电占来电量一成左右,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提醒,不能忽视考生的心理健康。尖子生诉苦:高考砸了,一辈子就完了某中学高三男生小伍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巴不得“啃书”复习,他怕考不好影响填报志愿。尤其在妈妈的念叨下,他更觉得“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都完了”。但是,二模考完,成绩并不如他意。“模拟考没考好,一辈子就完了吗?”紧张的小伍拨通了广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0-81899120,咨询师小林听到了小伍焦虑的口吻。“模拟考没考好,一辈子都完了啊!”小伍的倾诉让咨询师小林大吃一惊,他换了种语气反问这名着急的学生“模拟考考不好,一辈子就完了吗?”是呀!小伍显然没听出小林反问,依旧用特别焦虑的态度来回答。作为班干部,班上的积极分子,小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但自从上了高三后,学业一下子加重了不少,加上升学压力,想考取重点大学的愿望,以及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很大,令小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次想静心看书,脑中就会浮现“如果高考落榜了”,父母和老师失望的表情,思维发散下去,他更想到自己可能前途尽毁,越发看不下书。“你说我怎么办,能给我点建议吗?能不能教我什么方法,让我不焦虑,好好睡一觉?”小伍问。咨询师翻了翻日历。“可能即将到来的6月考试特别多,近两个月,很多考生都纷纷来电,大多数都是问怎么缓解焦虑,觉得焦虑是成绩的大敌,要想有好成绩,必须先打败焦虑。”高考逼近,很多高三学生都会出现小伍的情况。医生看法:淡定看待“焦虑”它可以利用来服务考试作为心理医生,某医院儿少科副主任医师程道猛近期同样留意到关于高三学生因压力过大的新闻报道,程道猛淡定地提醒广大高三学子:学习压力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还能利用来服务考试。“比方,焦虑就是可以用来服务考试的一种情绪。”他解释,焦虑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绪。焦虑本身并没有好坏。“就像其他情绪一样,不要觉得焦虑很让人讨厌,事实上,焦虑和疼痛一样,对高三学子们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提醒大家,什么事情很重要,需要更多的注意和重视。以高考为例,学生们一定觉得高考很重要,所以,大家就产生了小伍一样的情绪,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程道猛汇总了过去在儿童心理科就诊的心理咨询个案,高考前的学习焦虑很常见,尤其出现在不少尖子生身上。因为尖子生有期待,所以比一般人更在乎目标能否实现。当中,父母的期盼、自己设定的高目标,更是在无形中会给临考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当意识到,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目标时,便会产生恐惧,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中,越想努力,越无法集中精神。如果没有适当放松和调整目标,当然会感到崩溃。”有目标并不是坏事,但如果这个目标和自身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就会成为“绊脚石”。程道猛提醒,高考迫近,调节目标更显迫切,否则,当心理压力过大,悲剧就会发生。医生建议:学会宽恕自己,是很重要的技能事实上,在心理医生眼中,焦虑并不值得恐惧。据心理实验分析,高考期间的学习焦虑和成绩呈现“倒U”形的关系。“比方说,在难度适中的时候,中等焦虑水平有助于学生们发挥,过高或者过低的焦虑水平,都不利于成绩的提高。当考试对于学生们来说,过于难,或过于简单的时候,焦虑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为此,在临考期间,认清楚自己焦虑的来源,更有助于调整心态。程道猛介绍,当考试对于同学们过于难的时候,大家要放松心情,保持较低的焦虑,反正题目很难,我尽力就行,这样的心情可以让我们更有创造力,更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考试对你来说挺简单的时候,你就要给自己旋紧一些,保持稍高的焦虑,才能真仔细应考,不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程道猛提醒,虽然高考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但学会宽恕自己,是很重要的技能。“学海无涯,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掌握,并能准确无误地应用。这是,我们应该分清楚什么是重点,然后记住,其他的只需要尽力就好了,允许自己有某方面的不足。”“另外,虽然复习时间紧凑,但是,如果知识学习而不做其他活动的话,效率也不会太高。我们需要给自己定个放松时间,发展其他兴趣,这样才算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无论是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或是其他休闲活动也好,都是必不可少的放松方式。作为父母和老师,也应该在这段时间内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能及时调节,毕竟,如果精神垮了,那不论再高的成绩,也是枉然。” 小贴士考生怎样灵活调节考前情绪?■指导医生:程道猛方法1:情绪和人体体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焦虑,紧张的时候就深呼吸,这是个好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缓解血液流动的速度,增加血液的含氧量,减缓心跳频率,身体冷静下来后,心情也会自然受到影响而稳定下来。一般深呼吸三到五分钟,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了。方法2:面对轻松但严谨的考试,如果不够紧张,就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原地小跳一下,活动活动四肢,记得运动员上场前的小动作吗?这些就是运动员们在调节自己的焦虑水平,从而希望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方法3:生活上,多晒太阳多运动可缓解压力。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失眠、情绪低落、沮丧自责、对自我评价很低、精力减退、浑身无力、厌学、成绩大幅滑落等表现,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多晒太阳多运动,都有助于舒缓紧张的临考心情。如果实在太过焦虑,便需要减轻学业压力,降低目标,更需要亲友的支持。方法4:任何时刻,家长都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平心静气地倾谈、善意的理解和接纳。但是,高考焦虑不能只靠“倾偈”(谈心)。如果做心理咨询两周病情仍无改善,并出现中重度抑郁症症状,可能需要采取规范的药物治疗。新快报相关报道
广州市脑科医院儿少科心理康复宣传资料学校恐惧症简介一、什么是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被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 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7个等级:1)威胁或哀求不上学;2)早上反复出现回避上学行为;3)早上反复“耍赖”,需要陪同上学;4)偶尔出现不上学或缺课;5)反复交替不上学、缺课;6)在某一学期某段完全不上学;7)完全长期不上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疾病愈发复杂多样。二、学校恐惧症的病因? 目前为止,学校恐惧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通常认为与个人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亲子关系等有密切联系。下面,我们讲给您介绍SR可能的社会心理因素:1)个性特征:学校恐惧症多发于那些性格胆小、孤独离群、行为退缩的儿童青少年。他这些孩子自我评价低,成就感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所以导致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环境。2)分离焦虑障碍:国外专家提出,儿童是由于害怕与父母分离而回避上学,并拒绝上学问题。这类患儿大多对父母或养育者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肚子痛。3)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危险因素,如家暴,家庭结构破损,父母忽视或过度保护等,导致儿童独立性自主能力下降,抗挫折能力差,表现出退缩,回避导致拒绝上学。5)学校因素:在学校内发生的各种生活实践或应激事件,如转学,学习困难,成绩不及格,遭同学欺负、嘲笑或校园暴力等。 三、学校恐惧症有哪些表现?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四、学校恐惧症怎么治疗?1.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不肯上学的孩子焦虑症状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即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同时并用抗焦虑剂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症状。治疗“学校恐怖症”,常用的有4个办法:一是支持性心理疗法。对学生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学生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学校或换一个老师)。二是家庭治疗法。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对于家长本身心理存在问题的,则要追根溯源,父母同治。三是系统脱敏疗法。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的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同学要多关心、支持、鼓励孩子,但因为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四是暴露疗法。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他也渐渐调整了心态。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五、 学校恐惧症有哪些预防?1.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宜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2.对孩子期望不应太高。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太高,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能力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恐怖症。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恐怖症的迹象,即应立即去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家长们更应注意防范这些孩子可能发生的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等,在学龄期儿童中的现患率为3%-10%,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1、活动过多,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2、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3、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4、学习困难,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常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怎样来判断您的孩子是否又多动症呢?下面是Conner简明症状量表(ASQ),可进行多动症的筛查。Conner简明症状量表项 目 评分1.不安宁或活动过多 ( )2.易激惹,好冲动 ( )3.打扰其他儿童 ( )4.难于完成已开始的工作,注意力短暂 ( )5.经常的坐立不安 ( )6.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分心 ( )7.要求必须即可得到满,易于受挫折 ( )8.常常容易哭 ( )9.情绪变化迅速且激烈 ( )10.易于发脾气,暴躁和不可预测的行为 ( )总分 ( )评分标准:0=无此表现 1=偶尔有点 2=常有(或明显) 3=很常见(或十分常见),如总分大于15分,则认为有多动症的可能性。
余光恐惧症又称为余光强迫症。余光强迫症---是个体在注视某人或者某物时,觉得自己控制不住地同时在看旁边的人或者物,而且注意力总是被余光所看见的旁边的人或者物体所吸引,无法自由地移动自己的目光,或者移动目光感觉很吃力,让人感觉很焦虑和难受,非常的不自在。如果这种行为和焦虑情绪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成为一种严重的问题――余光恐惧症就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基本特点是:害怕自己的余光,害怕自己的余光被周围(旁边)的人或者物体吸引,无法自由移动自己的目光,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上,比如手头的工作,听老师讲课,看书做作业,沟通交流时注视说话的人以示你在倾听等。在焦虑或者恐惧情绪出现时,伴随有典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如心跳加快,出汗,发抖,大脑一片空白,浑身紧张等,使个体痛苦又难以忍受。为了避免余光带来的痛苦,很多人会出现回避行为,比如低头不看对方,转移自己的视线,不去正面注视对方等,而这将进一步妨碍个体的社会功能。余光恐惧的分类1.对人的余光恐惧对于余光恐惧症患者而言,不管在什么时候,但凡余光内出现其他人或者发生了什么事,就容易出现被吸吸引注意力的情况,他们没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该注意的地方。他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摆脱余光的困扰,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却始终都无法控制住自己,他们的内心会因此而倍感压力。当情况严重时,他们会陷入一种僵硬的状态,无法挪动自己的视线,并且越是想要挪动,越是觉得痛苦难忍。2.对他人敏感部位的余光恐惧有一些余光恐惧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余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注意他人(尤其是异性)的敏感部位上,甚至会泛化到同性的敏感部位。他们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这种余光行为有误解,所以会格外地紧张不安;他们也担心余光会被别人发现,给别人造成困扰。一方面他们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刻意去避免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可能会连正常的社交都无法接受。所他们可能会做一些动作来发防范担心发生,用力闭上眼睛,让余光里的内容消失;低下头,尽可能不看别人。3.对物的余光恐惧在某些时候,有些人一旦余光注意到某些东西,就会难以移动,比如在看书的时候余光注意到身边的物体,比如同桌抖动的腿,桌上的文具,甚至是一个小黑点,余光里的任何事情都会令他心烦意乱,以至于无法继续做事。为此,他可能在做事或者学习之前将桌面清理干净,或者用帽子遮挡自己的视线。患有该余光恐惧的人十分担忧自己的余光影响别人或者影响自己工作学习的效率,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恐惧、焦躁,急于挪开目光的行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很难扭转自己的目光,而看在别人眼里,他们的表现就是眼神闪烁、畏畏缩缩。4.阅读时的余光恐惧有的人在阅读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余光恐惧,他们的余光常常被书本之外的其他东西吸引。他们想要控制住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回书本上,却无论怎样都难以实现,于是学习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状态,迫切希望现状能得到改变,但是又常常无法实现,这样的强烈落差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病因:余光恐惧症的来源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可能包括了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人格因素、遗传因素等。由于这种症状的长期性,患者的正常交流沟通状态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持续的焦虑紧张,又会加剧这种影响,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病好发于自我评价太低的人、生性敏感者、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性格内向的人。余光恐惧症的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是单纯对人或物感到恐惧,随着病情的加剧,患者会被自己的余光分散注意力,控制不住自己不去看别的人或物,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系列如紧张、焦虑等的感受。余光恐惧症患者很多时候伴有其他强迫症状,他们会关注其他正常的身体生理现象吞咽口水、呼吸、听到噪音、便意(有大小便的感觉)、脑中播放歌曲和音乐。也有可能会关注某种躯体感受:服饰接触身体的感觉、口袋里放东西的感觉,屁股和凳子接触的感觉、某个位置的难受的感觉。也有可能关注躯体的动作,比如:动手、走路、甩臂、塌肩、歪曲的感觉。过度关注身体的定位:比如胳膊与身体是怎样连在一起,舌头是怎么放在嘴巴里。就医指征当患者出现轻微的对人或物的恐惧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当患者用余光在看人或物的时候出现严重焦虑、视线无法转移的情况时及时就医。就诊科室余光恐惧症患者很多时候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均应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建议药物结合心理治疗。
分离焦虑的主要症状和表现儿童发育过程中与主要照顾者/依恋者的分离引起的不适当、过度担忧或痛苦。儿童可能很难与父母分离。父母或照料者也可能对与孩子分离感到焦虑。当分开时,儿童可能希望频繁核实父母是否在近旁。儿童常报告担心自己与照料者分离后有坏事发生。父母或照料者常述很难让孩子独自睡觉。家人可能报告孩子经常与父母一起睡,或要求父母躺在其身边才能睡着。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父母或照料者会报告其过度“想家”,因此可能会避免到其他孩子家中玩耍、过夜或过夜露营。症状通常从儿童期(学龄前期)开始,表现却可能贯穿整个成人期。心理分析:儿童分离焦虑障碍通常不是有真实的危险触发,而是由担忧的认知(父母会出事、出车祸、被坏人抓走、死亡)所引发。因其发育水平,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等。他们倾向依靠父母安慰,粘着父母来调节自己的担忧和害怕。家长通常会有个感受,患儿的焦虑模糊了患儿和大人的边界,他们经常要陪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睡觉,即便在家里孩子父母要到其它房间孩子也经常跟着父母,包括上厕所,需要反复的安慰和支持孩子。治疗建议:这类患儿,一般建议父母进行父母干预心理治疗。针对患者本人的治疗比较难以开展,因为即便治疗的一个小时,患儿也不能跟父母分开单独跟治疗师单独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