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咳嗽即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呛咳、无痰或少量白粘痰,多在清晨、夜间或运动后加剧,几乎无呼吸困难和喘鸣现象。本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目前已成为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72例病例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门诊。72例病例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4~10岁,就诊时咳嗽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最长达1年,最短2个月。52%病例婴儿期有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病史,家族中有过敏史者7例。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者45例,两肺呼吸音略粗者21例,6例局部闻及不固定干罗音。43例咽部有不同程度的充血。27例有扁桃体肿大,13例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多数病例为舌质红,苔薄或苔少,胸部X线检查39例未见明显异常,33例示两肺纹理增多。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72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诊断标准72例患儿均符合过敏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②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③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④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气道呈高反应性,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排除因呼吸道感染及某此慢性疾病而出现的咳嗽者。3.治疗方法3.1治疗组:以养阴祛风宣肺法为指导,采用自拟中药方(药由沙参,麦冬、乌梅、桑白皮、炙紫苑、炙冬花、紫草、郁金、蝉衣等组成)加西药酮替芬为主。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酮替芬,每次1mg,每日2次,分早晚服。3.2对照组:采用酮替芬加氨茶碱治疗。酮替芬,每次1mg,每日2次,分早晚服。氨茶碱,每次4mg/kg/次,每日2次,分早晚服。3.3治疗疗程:二组均以10天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2组均于疗程结束后作疗效比较。4.疗效观察4.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咳嗽的疗效标准(ZY/ T 001.4一94)拟定。治愈:咳嗽症状消失;有效:咳嗽症状基本控制,晨起或活动后偶有轻咳;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4.2治疗结果 2组疗效比较采用 x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治愈率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x2为14. 59 .P< 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x2为0. 63 P> 0. 05),说明中西医结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总疗效大致相当。表 2组小儿过敏性咳嗽疗效比较[n(%)]组别 样本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40 27(67.50)▲ 12(30.00) 1(2.50) 97.50★对照组 32 10(31.25) 19(59.38) 3(9.37) 90.63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x2=14. 59 ,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x2为0. 63 P> 0. 05)5.讨论过敏性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 属中医“咳嗽”范畴。目前随着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该类患儿渐趋增多。但诊断为此症需经各项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症状,尤其须与病毒感染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相鉴别,就其咳嗽表现来看,小儿过敏性咳嗽其咳以干咳为主,尤以夜间或晨起咳嗽加重,白天咳减,迁延不愈,当属中医咳嗽中的虚实夹杂证。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最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外邪首先犯肺气,肺气失宣,日久不愈,易致化热灼津伤及肺阴,耗损肺气,”肺气上逆则咳”,从本病的临床表现来看,有明显的风邪致病的特点。因此治疗宜养阴祛风宣肺为主,兼以脱敏。方中沙参、麦冬、乌梅滋肺阴,敛肺气,炙紫苑、炙冬花润肺化痰止咳,桑白皮清肺消痰,蝉衣祛风,郁金凉血活血行气,紫草祛风凉血活血,紫草郁金二药用于本病的治疗,实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相合共秦养阴祛风,宣肺止咳之效,配以酮替芬脱敏。从临床观察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的优点,在迅速改善咳嗽症状方面可起到很好的作用。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3年修订).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5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脑瘫的10%~30%【1】。常见病因为胆红素脑病、重症缺氧缺血性损伤、早产、低体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见扭转痉挛、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原始反射残存、头和躯干张力降低、姿势控制缺陷等,多数患儿治疗效果较差,运动残疾程度较重,行走困难,属于中、重度残疾。脑瘫患儿的早期异常症状常首先出现在头部,如果小儿不能充分的控制自己的头部,将会阻碍他学习高一级的运动功能【2】,并因头部的异常姿势和运动导致全身的异常姿势和运动。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发育过程中,头部姿势的控是最易受到阻碍的,因此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头控不良原因分析及物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头部控制的重要性头部控制是小儿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粗大运动,儿童在完成各种姿势时都是以头部控制为先行的,不能控制头部的儿童是难以完成其他动作的,因此,头部控制对于小儿的整体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等高级运动功能发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小儿生后到抬起头来,约需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般所说的头部控制,是指用手扶紧小儿胸部进行支持时,将小儿前、后、左、右的缓慢倾斜,而头能保持垂直位而言。只有头与颈的中间位控制很好的完成,才能为翻身运动完成与躯干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3]。因此,进行功能训练时,头部的控制常常放在最优先的地位。2 不随意性脑瘫头控不良的主要原因稳定的头部控制需满足的条件:脊柱的对称性伸张,体轴回旋,上肢的支撑和保护性伸展,仰卧,俯卧与坐位的平衡反应的建立,拥抱反射消失等。脑瘫患儿阻碍头部控制的常见因素有:颈部肌肉肌力不足,角弓反张,异常姿势反射,颈直立反射未能建立,肘支撑的不能完成,躯干回旋障碍等[3]。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主要是锥体外系病变,肌张力异常和不自主运动往往表现为全身性。患儿头控运动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身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的影响。异常姿势必然产生异常运动,影响和控制了正常运动的发育。导致头控不良的主要异常姿势有:2.1 非对称性姿势 由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存在,患儿在紧张时很难保持头部的中立,多表现为头扭向一侧,四肢为一侧屈曲、一侧伸展,呈“拉弓射箭”或“茶壶状”姿势。2.2 仰卧位呈过度伸展姿势 仰卧位时,患儿脊柱与髋关节伸展,头背屈,头部与两肩非对称性后伸,侧卧位时头颈躯干过度后伸,呈角弓反张姿势。2.3 俯卧位时呈屈曲模式 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患儿不能抬头,脊柱与髋关节不能伸展,上肢不能支撑,这种俯卧位低头、屈髋、屈膝的原始反射控制的姿势,即使年龄很大都会存在。2.4 张力低下的姿势 部分患儿的张力低下,特别在安静状态下,表现为软弱无力,如坐位时头部的下垂。2.5 姿势稳定性差 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缺乏维持姿势张力、关节固定、身体近位端同时收缩的能力,因而不能维持抗重力姿势,不能维持中间体位,特别是头部的控制调节能力最差,不能保持稳定的姿势。中医则认为该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水虚不能涵木,而致肝阳上亢,引起虚风内动,出现肢体徐动等症状。后天护养失宜,患儿脾气虚弱,脾损阴伤,土虚木贼,肝亢风生而发病。或素体心脾不足,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失濡养,虚风暗动而发病【4】。肾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滋养,阴虚风动而肢体徐动、头颈不稳。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其本为脾肾不足,标为肝亢有余。3 不随意运动性脑瘫头控不良的物理治疗由于其病变机理和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不同于其它类型。在康复治疗上应遵循适合本型脑瘫的治疗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头部的控制训练也是如此。因为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异常及不自主运动往往表现为全身性,只有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其头部的控制才能取得进步。临床上很多患儿经长时间治疗而未见明显的疗效,往往是由于未能掌握其病变特点和治疗原则所致。3.1 运动疗法 以运动康复治疗为主,采用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5]。手法应轻缓、柔和,以缓解肌肉紧张性,减轻肌张力波动,控制肌张力障碍为目的。患儿只有在轻松、放松的治疗中,主动运动时不再出现明显的肌肉紧张、张力障碍,自主、随意运动才能完成,头部的控制才能实现。因此,任何情况下加重刺激、诱发紧张的治疗手法都应禁用。抑制异常姿势,打破原始反射的控制,是产生正常运动的基础。姿势的控制至关重要,保持稳定的支撑,在治疗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及各种体位时,都要避免异常姿势的产生,保持患儿身体的对称和头部的正常位置。只有控制了异常姿势,才能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对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尚存的患儿,治疗师可在其仰卧位时用双手握其肩部,使其头颈屈曲,臀抬高,四肢对称屈曲,或患儿坐位时,背靠于治疗师胸前,治疗师控制其上肢,使其头颈屈曲,四肢对称屈曲,似抱球状,以抑制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或角弓反张模式,促进头部中立位的摆放和控制。治疗师也可在抱球的基础上,鼓励患儿自发做头部的屈曲与伸展,增强头部控制的稳定性。治疗师也可坐于床上,两下肢伸展并靠拢,患儿背向治疗师,两腿分开,坐于其双腿上。根据患儿的情况,将其头部紧靠在治疗师的肩、胸部令患儿上肢平举,双手交又于中间位,然后训练士握住患儿的双手,向前、下方牵拉其上肢,这时患儿的重心向前、下方移动,头颈前屈。同时可抑制非对称姿势。 对于紧张性迷路反射亢进的患儿,要纠正这种异常姿势切忌把手放在患儿枕后向上硬抬起头部,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使痉挛加重,使头部后仰更甚。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患儿取仰卧位,操作者用双手托住患儿头部两侧,先使患儿颈部拉伸,再用双手轻轻向上抬起头部,与此同时,治疗师用两前臂轻压患儿双肩。反复训练,可使患儿头部的异常姿势得到适当的纠正。也可让患儿俯卧位于治疗师腿上或楔形垫上,治疗师协助支撑患儿肩、肘、臂等部位,另一条腿可压在患儿臀部,抑制患儿的紧张性迷路反射。姿势稳定性差及部分颈部无力的患儿,治疗师可在其端坐位通过对其躯干的压迫、抵抗来提高肌紧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头部进行适当的抗阻训练,增强头部稳定性。对于非紧张性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治疗师可让患儿取仰卧位,将其下肢屈曲向腹部,让患儿两手抓自己的脚,治疗师握住其两侧腕踝部将患儿拉起至45°或90°,可促通头颈前屈,头立直,也可促进平衡反应。治疗师也可让患儿俯卧于Bobath大球上,从俯卧位变为肘支持的俯卧位,然后,将两上肢交替地拿向前方进行支撑。将球向前方移动,患儿身体随之向前方移动,利用促通头部的矫正反应的效果来诱发抬头运动。3.2 推拿按摩 在传统治疗方法中,推拿按摩对于缓解肌肉紧张、降低兴奋性,促进原始反射消失,提高肌力有重要作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推拿治疗以疏通经脉、改善运动功能、抑制异常姿势为主。手法要求宜掌握轻、柔、缓原则,避免对肢体过强的刺激。在全身按摩放松的基础上,可用拇指两侧同时向下直推颈部足太阳膀胱经、颈部督脉。揉拿风池、风府、颈部夹脊穴、肩井、大椎、天宗等穴位,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头项软的可重刺激点按、叩击颈后及上背部肌肉,弹拨胸锁乳突肌。3.3 中药洗浴药物:伸筋草30g、鸡血藤30g、当归20g、杜仲20g、白芍30g、透骨草30g 川牛膝30g、木瓜30g、桃仁30g、红花30g,钩藤30g、白芍30g,地龙30g。药物水煎煮后,先用药液之热气熏蒸,待水温降至30~40度时,进行洗浴,每天1~2次,每次30~45分钟,每月为1疗程。利用洗浴时的温热和药物双重效应,以及肌梭传导受温度影响的特性,来有效松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另外在浮力作用下,患儿的四肢关节和脊椎在运动中不会受到来自地面反作用的直接冲击,有利于纠正不良习惯和姿势。在全身肌肉放松及水的阻力作用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不自主动作减少,此时做一些头部的控制的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患儿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4 体会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导致的脑瘫类型,运动残疾程度往往较重,治疗难度较大,必须有长期的治疗计划,疗程相对较长,一般3个月以上才能见效,治疗需长期坚持,发挥患儿潜在的运动机能。头部控制是脑瘫治疗的第一步,头部的控制能力发育成熟与否在小儿整体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动作等高级的运动功能发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脑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头部的控制要以全身肌肉的放松、躯干的稳定为基础。任何刺激患儿,加重紧张的手法都要禁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因为脑性瘫痪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脑损伤的时间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患儿病变发生在脑,但一般会累及四肢,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而且自婴儿到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也随之改变。 小儿脑瘫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如果不及时治疗势必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入学、就业和社交。根据人年龄越小,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的发育特点,所以小儿脑瘫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都有其适应症,也就是适合应用的范围。目前,各种治疗主要都是针对痉挛型或以痉挛为主的脑瘫,从治疗机理上讲,应该包括“解除痉挛、矫正畸形、康复训练”三个步骤。 步骤一:解除痉挛 目前来说,FSPR手术(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离断术)就成为此类脑瘫患者治疗的首要选择。除此以外,暂时尚无其他更好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有效的解除痉挛的目的。简单说,FSPR治疗脑瘫就是通过对脊髓神经后根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而该手术就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值得一提的,FSPR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而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应在手术前针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作出包括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实施FSPR后也应坚持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疗效。 当然,FSPR术也有其严格的适应范围: 1、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3、年龄在2.5岁以上,发育较正常。 4、肢体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不适应进行FSPR手术的情况: 1、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2、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康复训练。 3、严重的脊柱畸形。 4、严重的固定挛缩畸形。 5、有明显的脏器疾患,不能接受手术。 步骤二:矫正畸形 脑瘫患儿的组织病变是非进行性的,表现在肢体上的症状是肌力不平衡引起的肢体畸形,破坏了肢体的力线而产生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所以进行一次性多肢体多部位的矫形手术,主要是让患者的肌力得到平衡,特别适合那些肢体已经发生挛缩和变形的患者,还有经过理疗没有明显效果的患者。矫形手术能将脑瘫患儿的畸形矫正得较为彻底,矫正肢体的整体功能很快恢复,一般一周时间就能明显见效。同时非手术部位的畸形也能因此而得到矫正。这是因为下肢畸形的患者为了使身体平衡,上肢被迫采用某种姿势,形成假性畸形。这种假性上肢畸形会随下肢畸形得到矫正后而自然减轻或消失。随着各部分肌肉(如眼肌)逐渐用力正常,斜视等症状也就随之消失,语言障碍也会进而好转。 需要记住的一点是,手术总体的原则是解除痉挛后再进行矫形。两种手术先后的次序问题是重要的,没有解除痉挛作为前提,矫形的效果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另外,矫形手术之后要进行功能训练及康复锻炼。 步骤三、康复训练 脑瘫患者在术后进行各种康复训练也同样重要,应给予他们全面综合的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疗法;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等。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功能障碍程度,必要的矫形器使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1、加强脑瘫儿头部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位拉至坐位。当脑瘫儿坐在床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形成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2、对不会翻身的脑瘫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 3、爬行训练是脑瘫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脑瘫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脑瘫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脑瘫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4、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脑瘫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5、有的脑瘫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6.在脑瘫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脑瘫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任何被动训练,仍代替不了主动运动,要千方百计诱导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主动运动及多说话。父母是脑瘫康复训练全过程可靠的监护人和辅助训练人,因此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脑瘫康复目标、进行脑瘫康复评估、实施脑瘫康复训练计划。脑瘫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方能见效,这也要求家长做好心理准备,有耐心、有信心,不要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气馁。 概而言之,从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脑瘫是无法通过一次性手术治愈的,即便接受了最适宜的手术治疗之后也应坚持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这样方能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为其顺利地重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咳嗽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儿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孩子咳嗽,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件十分苦恼的事情。其实,咳嗽和发热一样,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并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咳嗽动作实质上是猛烈有力地吸气,接着声门关闭,相继肋间肌和膈肌使劲收缩,而后声门突然开放,膈肌迅速用力收缩,使肺内气体高速度冲出呼吸道,将呼吸道黏膜上粘附的物质喷出,形成咳嗽和咳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郭庆寅在呼吸道发生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时,炎性渗出物、细菌、病毒及被破坏的白细胞混合在一起,像垃圾一样,被纤毛送到气管,堆积多了,可刺激神经,引起咳嗽,通过咳嗽,排除这些垃圾。因此,只要炎症没有完全消退,排除“垃圾”的咳嗽动作就会一直存在。若硬是用药阻止咳嗽,这些“垃圾”会越积越多,反而会加重感染,甚至阻塞气道。所以体质弱、老年人、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医生还特别鼓励他们咳嗽,把气管内的“垃圾”排出去,免得在肺部惹是生非。可见,咳嗽既有弊,又有利。有的家长只要一听到咳嗽就特别紧张,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孩子每天咳嗽不超过10声,可视为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一、咳嗽的原因和特点咳嗽只是一个疾病的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尽管咳嗽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感冒、感染、鼻后滴流综合征、过敏等。这些最常见的咳嗽的原因,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感冒咳嗽起病很急,在咳嗽同时,有感冒症状,如嗜睡,流鼻涕、打喷嚏、鼻塞、流眼泪,有时可伴随发热,精神差,食欲不振,出汗。感冒症状消失后,咳嗽仍持续3~5日。这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二)感染后咳嗽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感冒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可持续至3周以上。本病发病初期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咳嗽等,感冒症状消退后,咳嗽仍不愈,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粘液痰,一般持续3~8周。是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三)鼻后滴流综合征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气管,引起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普通感冒、各种鼻炎、鼻窦炎,都可以产生分泌物,流至咽部,引起咳嗽,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鼻及鼻窦疾病引起分泌物增多引起的咳嗽、声音嘶哑及咽部不适等。大部分人的鼻水是从前鼻孔流出,而患鼻后滴流综合征的病人,鼻水从后鼻道流出,流到咽部以及声门,故患者说话前先清嗓子,这是鼻后滴流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四)过敏性咳嗽咳嗽特点:反复发作,咳起来比较剧烈,而且呈阵发性;咳嗽反复发作,时间一般为1个月以上,其特征为夜间、早晨发作性咳嗽,运动或哭闹时加重,尤其吸入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以干咳为主,除咳嗽外无其他症状;咳嗽常发生在冷热交替或季节交替的时候,或者春暖花开花粉较多的春季;小儿有爱揉眼睛、揉鼻子或者爱挠头皮的表现;小儿睡觉时特别爱出汗,不老实,还不喜欢平躺着睡,而是喜欢卷曲着睡。二、咳嗽的分类如果按咳嗽的时间分类,咳嗽通常分为3型:急性咳嗽:咳嗽时间小于3周。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亚急性咳嗽:咳嗽时间3~8周。最常见病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慢性咳嗽:咳嗽时间大于8周。慢性咳嗽病因较多,如肺炎、肺结核、肺癌、咳嗽变异型哮喘(哮喘的一种类型)、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由于鼻炎、鼻窦炎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导致咳嗽)。三、咳嗽的预防和调护咳嗽患儿应该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卧床时头胸部稍提高,使呼吸通畅。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发热期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儿发热、咳嗽、痰多且粘稠,咳嗽剧烈时可引起呕吐,故要保持口腔卫生,以增加舒适感,增进食欲,促进毒素的排泄。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开水,以清洁口腔。年长儿应在晨起、餐后、睡前漱洗口腔。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指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若痰液粘稠可适当提高病室湿度,室内湿度宜维持在60%左右,以湿化空气,稀释分泌物,也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宜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要用吸引器,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咳喘症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度,室温以20℃为宜,避免对流风。适当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过热。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小孩到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积极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各种传染病,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入睡时咳个不停,可抬高上半身侧躺,用垫子或枕头垫在孩子的肩背部。让宝宝左右侧睡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咳嗽的宝宝喂奶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防止因咳嗽而吐奶,引起误吸。如果已经误吸呛咳,应立即改头低位,拍背、鼓励其咳嗽,将吸入物咳出。四、要赶紧就医的咳嗽当孩子有咳嗽的症状时,父母要先稳定心情观察咳嗽的性质,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症状,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有以下情况时,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医。(一)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有呼吸困难时,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容易误吞的东西有花生、铅笔套、药丸、钮扣、硬币、糖果等,如果能够立刻发现,采取急救措施取出来还好,如果一直没有发现有异物卡在气道就十分危险了。(二)发高烧、咳嗽、喘鸣伴呼吸困难时,特别是小于3个月大的宝宝。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三)两岁内的婴儿很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这是肺炎的一种,这时孩子脸色不好,常会口唇发紫,呼吸增快,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抬肩呼吸,加上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也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四)还有一种特殊的咳嗽,听起来如同狗叫,发出“空空”声,叫做犬吠样咳嗽,这是急性喉炎的特有症状。如果发憋、青紫,说明喉头水肿严重,可引起窒息,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应及时送医院救治。五、咳嗽的治疗(一)西医治疗1、合理选用止咳药一说起治疗咳嗽,很多家长马上会想起用止咳药,到处打听那种止咳药效果好。那么,我们首先说一下如何应用止咳药。不是说一见到咳嗽就要马上止咳,除非是剧烈的咳嗽,影响到工作或休息了,才可以止咳。孩子每天咳嗽不超过10声可视为正常现象。在痰多时只能在化痰的基础上才能用止咳药,如果盲目止咳,可能会导致痰液、病菌的排出不畅,引起误吸或是加重感染。对一般咳嗽的治疗应以祛痰为主,不宜单纯使用镇咳药,尤其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咳必清,咳美芬等。只有当频繁剧咳,或者只有当痰液不多而频繁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影响病人休息和睡眠时,以及为防止剧咳导致合并症(如肺血管破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咯血)时,才能短时间地使用镇咳药。对咳嗽伴有多痰者,应与祛痰剂(如氯化铵、溴已新、乙酰半胱氨酸)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对痰液特别多的湿性咳嗽如肺脓疡,应该审慎给药,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滞留于呼吸道内或加重感染。2、针对病因治疗从咳嗽的分类可以看出,常见的咳嗽除了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咳嗽、鼻后滴流综合征的一些鼻炎、鼻窦炎外,其他都不是感染引起的。因此,大多数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及感染后咳嗽,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可自然缓解,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咳嗽重时,可加用一些止咳药。鼻后滴流综合征,应该基于其可能的疾病采取治疗。由普通感冒、非过敏性鼻炎等引起的,首选第1代抗组胺剂(如扑尔敏)和减轻鼻腔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后滴流综合征,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2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阿斯米唑)。鼻腔吸入激素也是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为应用抗菌药物,效果欠佳或分泌物多时可采用鼻腔吸入激素及减充血剂减轻炎症。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抗菌药物联合抗组胺剂、减少鼻腔充血的药物和吸入激素。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行负压引流、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过敏性咳嗽,主要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氯雷他定、酮替酚等,也可采用支气管扩张剂如舒喘灵、氨茶碱等。(二)中医治疗1、辨证用药中医认为小孩五脏六腑发育不健全,肺脏尤其的娇嫩,所以就特别容易引起外邪侵袭人体。病毒或者细菌,特别容易侵犯小的孩子,所以孩子就容易引起咳嗽。根据咳嗽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在气候变化、自身调节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感受外邪发生的,除咳嗽的时间较短外,常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大部分急性、亚急性咳嗽属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则是由于脏腑虚弱,或是饮食、情志、劳逸、吸烟等生活习惯长期失调,损害了脏腑功能,最终影响到肺而形成的,往往咳嗽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兼有的症状也多种多样。内伤咳嗽有脾虚、肺虚、肾虚之别,其特征是病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慢性咳嗽属内伤咳嗽。(1)风寒咳嗽机体感受了风寒之邪,表现为咳嗽伴周身肌肉酸痛、畏寒怕冷、喉痛、无汗、吐白色痰,伴有头痛、流清涕及发烧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中药应选用金沸草散,中成药可用儿童清肺口服液,杏苏止咳糖浆,解肌宁嗽丸等。中药草药:金沸草9克、前胡9克、杏仁6克、荆芥12克、细辛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生姜3片、甘草3克。(2)风热咳嗽机体感受了风热之邪,表现为咳嗽伴发烧、口干、鼻塞、吐黄痰且吐痰不爽、喉痛,舌质红,舌苔黄。中药可选用桑菊饮,中成药可用复方鲜竹沥口服液,蛇胆川贝液,桑菊银翘散,银黄口服液等。中药草药:桑叶6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芦根6克。(3)痰湿咳嗽特点是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早晚咳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口水较多等症。治宜燥湿化痰。中成药可用橘红丸、橘红痰咳液等。中药草药: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4)气虚咳嗽特点是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等。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中成药可用儿康宁、四君子合剂等。中药草药: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5克。(5)阴虚咳嗽特点是干咳少痰,咳久不愈,常伴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治宜滋阴润肺止咳。中成药可用养阴清肺丸、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等。中药草药: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2、饮食疗法风寒咳嗽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风热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内伤咳嗽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的方法如下:(1)生姜大蒜红糖水孩子患风寒感冒时,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以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的大蒜头,小火煮10分钟既可。(2)烤橘子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的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就烤好了,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尤以橘子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作用更强,又叫橘红,风寒咳嗽并且痰较多时,是白色的稀粘痰,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孩子都愿意吃。(3)花椒冰糖梨梨一个,挖去中间核,放20粒花椒,2粒冰糖,把梨上部拼对好,放入碗里,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二次吃完。适合于风寒咳嗽。(4)白萝卜水白萝卜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再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小火煮5分钟,可加入适量冰糖或蜂蜜,一日喝2~3次。适合于风热咳嗽(5)二陈二仁粥陈皮9克,半夏6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冬瓜仁15克,粳米100克。前五料水煎,沸后约10分钟,去滓取汁。加粳米及适量水,同煮为粥。适用于痰湿咳嗽。(6)煮山药粥取山药一段,加半碗水,加工成稀糊状,倒入小锅内,放火上烧,一边烧一边搅,以防糊锅底,当山药烧开了,冒泡了,关火。做好的一碗山药粥可以分2~3次喂孩子食用。山药健胃、补肺气、益肾精,滋养强壮,适合脾胃气虚,肺肾不足所致的虚劳咳喘。(7)川贝冰糖蒸梨梨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的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上部拼对好,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2次给孩子吃。适合于阴虚咳嗽。3、推拿按摩(1)基本操作:面对患儿先在头面部作常例手法即开天门30次,分头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继而在胸部分推膻中100次,揉乳旁、乳根各30次;再作手部运内八卦200次,清肺经300次,补肺经500次;最后分别按揉双下肢丰隆和足三里穴,每穴各1分钟。患儿俯卧于治疗床上或医生面对患儿背面而坐,分别按揉风门和肺俞,每穴1分钟;分推肩肿骨100次,用擦法施于患儿背俞穴,以热为度。(2)随证加减:外感风寒咳嗽者,加揉外劳宫30次,推上三关300次,拿合谷5~10次,拿风池10次;外感风热咳嗽者,加清肺经500次,退下六腑500次,推天柱骨100次;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5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院200次,揉丹田2分钟,再按揉脾、胃俞、肾俞,每穴各1分钟。4、艾灸艾灸孩子咳嗽取穴:大椎穴、风门、肺俞。大椎穴:属于督脉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阳气上升。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和风疹。艾灸大椎穴不得少于10分钟。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鼻塞多涕。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风门和肺俞属于临近的穴位,可以在这附近移动艾灸。这两个穴位合灸不要少于10分钟。
拟胆碱药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阿托品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王勤学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防 止“虹晶粘”, 能 治 心 动 缓;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只是不用它点眼。 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药,肾上腺素是代表;血管收缩血压升,局麻用它延时间,局部止血效明显,过敏休克当首选,心脏兴奋气管扩,哮喘持续它能缓,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α受 体 被阻断,升压作用能翻转。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强烈缩血管,升压作用不翻转,只能静滴要缓慢,引起肾衰很常见,用药期间看尿量,休克早用间羟胺。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扩张支气管,哮喘急发它能缓,扩张血管治“感染”,血容补足效才显。兴奋心脏复心跳,加速传导律不乱,哮喘耐受防猝死,甲亢冠心切莫选。 α受体阻断药α受 体 阻断药,酚妥拉明酚苄明,扩张血管治栓塞,血压下降诊治瘤,NA释放心力增,治疗休克及心衰。 β受体阻断药β受 体 阻断药,普萘洛尔是代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三条禁忌记心间,哮喘、心衰、心动缓。 传出N药在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一)药物的种类抗休克药分二类,舒缩血管有区分;正肾副肾间羟胺,收缩血管为一类;莨菪碱类异丙肾,加上α受体阻断剂;还有一类多巴胺,扩张血管促循环。(二)常见休克的药物选用:过敏休克选副肾,配合激素疗效增;感染用药分阶段,扩容纠酸抗感染,早期需要扩血管,山莨菪碱为首选;后期治疗缩血管,间羟胺替代正肾。心源休克须慎重,选用“二胺”方能行。说明:“二胺”指多巴胺和间羟胺 局麻药丁卡表麻毒性大,普卡安全不表麻;利多全能腰慎选,室性律乱常用它 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巴比妥,苯二氮卓类安定;抗惊抗癫抗焦虑,中枢肌松地西泮。剂量不同效有异,过量中毒快抢救,洗胃补液又给氧,碱化尿液促排泄。 抗癫痫药的选用癫 痫 小 发 作,首 选 乙 琥 胺;局限发作大发作,苯妥英钠鲁米那;卡马西平精神性,持续状态用安定;慢加剂量停药渐,坚持用药防骤停。抗精神病药精神病药氯丙嗪,阻断受体多巴胺,镇静止吐兼降温,人工冬眠显奇效,长期用药毒性大,震颤麻痹低血压。 镇痛药吗啡度冷丁,很强成瘾性;呼吸抑制重,慎重选择用;镇痛作用灵,心性哮喘停;过量要中毒,拮抗纳络酮。 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抑制PGE;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先” 中枢兴奋药中枢兴奋药两类,兴奋大脑咖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作用部位在延髓;主治呼吸抑制症,小儿宜选洛贝林,吗啡中毒可拉明,剂量过大要人命。 抗高血压药中枢降压可乐定,对抗未梢利血平,α-R阻断哌唑嗪, 血管扩张“肼哒嗪”,利尿降压氯噻嗪,“紧张转化”卡普利,强扩动静硝普钠,危象心梗才选它,联合.阶梯.个体化,肺、肝、肾功要详查。 抗高血压药选用伴有冠心心绞痛,禁止使用胍和肼,普萘洛尔硝苯啶,降低血压抗心痛。脑血管,有疾病,不能使用胍乙啶;肾功能,有减退,禁用心卡胍乙啶,可用多巴可乐定,伴溃疡,可乐定,精神病,血压升,首先考虑利血平。 抗心绞痛药抗心绞痛药三类,硝酸甘油扩血管,阻钙内流硝吡啶,阻断β-R心得安;增加血供降氧耗,联合用药效力添。 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药很复杂,心电生理统率它。三种离子钾钠钙,三类药物好分家。降低自律消折返,失常原理两句话。缓慢失常阿托品,室律不齐“利卡因”。房颤房扑地高辛,心甙中毒苯妥英。β-R阻断室上性,阻钙内流异搏定。“房室交界”它能正,胺碘酮,效全能。 强心甙强心甙类慢中快,增强心力游离钙;正性肌力最根本,心力衰竭适应症;减慢心率和传导,房颤房扑阵发性;毒性反应三方面,心律失常要送命;维持疗法地高辛,禁钙补钾牢记心。抗凝血药血栓疾病需抗凝,肝素作用强快灵,抗凝适用体内外,鱼精蛋白拮抗快,双香豆素仅体内,过量中毒加维K,枸橼酸钠用体外,大量输血防低钙。 止血药凝血酶原缺乏症,选用VK来纠正;Ⅱ、Ⅶ、Ⅸ、Ⅹ合成多,肝功不良减效果。注射垂体后叶素,好比内科止血钳;门脉高压肺咯血,收缩血管显效果;尿崩症状可治疗,心脏血管注意到。纤溶亢进出血症,氨甲苯酸可纠正;作用较强毒性低,血栓形成要注意。 利尿药利尿药物强中弱,作用肾脏钠排出;严重水肿肾衰竭,宜选速尿来救急;中效双克常用到,心性水肿效果好,留钾利尿弱效差,各型水肿伍用它;强中谨防‘四一症’,弱效注意钾过剩。 注:“四一症”指强效利尿药的四低一高症(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高尿酸血症)和中效利尿药的四高一低症(高血氨、高血糖、高尿素氮血症、高尿酸血症、低血钾)。 抗过敏药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是代表;皮肤粘膜过敏症,选用此药可纠正;治疗失眠和止吐,作用较强正对路;不良反应比较少,口干嗜睡常见到。 抗酸药抗酸药物复方多,互纠缺点增效果;中和胃酸护粘膜,局部作用显效果。 导泻药硫酸镁,竣泻剂,用法不同作用异;口服泻下与利胆,排便排毒又排虫;注射降压抗惊厥,用于子痫破伤风;局部热敷消肿痛,未化脓者方可用;经期孕妇应慎重,肾功减退选钠盐;过量中毒勿惊恐,钙盐拮抗解毒用。 镇咳药中枢镇咳可待因,无痰干咳效果灵,呼吸抑制易成瘾,安全有效咳必清 祛痰药恶心祛痰氯化胺,兴奋迷走稀释痰;粘痰溶解痰易净,硫键断裂痰变性;前药口服后局部,合理选用不延误。 平喘药平喘药物氨茶碱,抑制酯酶效果显;松驰气管平滑肌,急慢哮喘可防治;强心利尿兴奋脑,控制用量很重要。 XXXXX兴奋药选用XXXXX兴奋药,掌握剂量很重要;相对安全缩宫素,产前产后均适宜;麦角制剂产后用,亦可治疗偏头痛。 抗甲状腺药:内科治疗甲亢病,主要选用硫脲类;过氧化酶受抑制,生效缓慢疗程久;药物减少粒细胞,定期查血很重要;甲亢危象手前术,需加大量卢戈液;防治地甲小量碘,对抗甲亢大剂量。作用高峰两周到,应用注意“碘感冒”。 胰岛素:各型重症糖尿病,必须补充胰岛素;降糖作用快而强,促进血糖入细胞;增加利用和贮藏,糖元分解异生少;来源减少血糖降,须防休克低血糖。 口服降血糖药:两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特点慢而弱;胰岛功能丧失掉,磺酰脲类即无效;苯乙双胍尚对路,不能替代胰岛素 X线造影剂X 线 造 影 剂,临床应用碘钡气;胃肠造影硫酸钡,胆肾造影用碘剂;肝肾功能检查药,磺溴酚钠酚磺酞;需要检查心血管,荧光素钠偶氮蓝;如要检查胃功能,选用五肽胃泌素;空气氧气能显影,妇科造影都用其。 青霉素窄谱杀菌青霉素,竞争菌体转肽酶;粘肽合成受干扰,阳性细菌杀灭掉;过敏反应危险大,一问二试三观察。 说明:一问:询问过敏史;二试:用药前做皮肤过敏试验;三观察:用药后观察30分钟。 氨基甙类氨基甙类杀菌剂,抑制菌体蛋白质;对抗阴性杆菌灵,链卡还治结核病;耳肾毒性最严重,控制剂量定慎用。 链霉素链霉素,易抗药,迅速持久程度高。一般感染已少用,配伍用药增疗效。联 合 异 烟 肼,治 疗 结 核 病;配 合 青 霉 素,心 内 膜 炎 停;合 用 四 环 素,治 疗 布 氏 病;伍 用 SD, 鼠 疫 兔 热 病。 红霉素大环内酯红霉素,碱性环境增效果;青红合用不对路,盐析现象须记住,林红竞争结合点,四红合用增肝毒。 四环素抗菌谱二菌四体一虫灵,基本无效伤绿结。 说明:二菌指细菌和放线菌,四体指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一虫指阿米巴原虫。 磺胺类抗菌谱二菌一体和一虫,外加结核与麻风。 说明:二菌指细菌和放线菌,一体指衣原体,一虫指疟原虫。 磺胺类不良反应预防碱化尿液多饮水,定期检查尿常规抗结核病药对抗结核异烟肼,作用三强各型灵;耐药快速毒性低,影响神经加VB。 消毒防腐药消毒防腐九类药,酚醇醛酸卤素类;氧化染料重金属,还有表面活性剂,抑制杀灭微生物,选择外用勿内服。 抗疟药的选用控制疟疾用氯喹,根治须加伯氨喹。进入疟区怎么办,乙胺嘧啶来防范。伯氨喹啉毒性大,特异体质慎用它。 抗疟药的作用机制氯喹奎宁红内期,乙胺嘧啶红 氯喹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比较少,头痛耳鸣胃肠道;长期用药易蓄积,须注意血、心、眼。 甲硝唑甲硝唑药作用灵,原虫滴虫厌氧菌。肠内肠外阿米巴,效果良好首选它。 有机磷中毒解救有机磷中毒症状三,中枢M样骨骼肌,解救用药要适当,N样症状解磷定,外周中枢阿托品,早期足量反复用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 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功效〕 健脾益气,舒肝和胃。〔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加减法〕 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 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 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功效〕 健脾养胃,益阴活络。〔主治〕 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加减法〕 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 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功效〕 健脾疏肝,降逆止呕。〔主治〕 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功效〕 健脾益气,缓急进食。〔主治〕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 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功效〕 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主治〕 慢性结肠炎。〔加减法〕 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六、治泄泻方〔组成〕 新鲜番石榴叶30片(干品15~30克)〔功效〕 消炎止泻。〔主治〕 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七、治肠套叠方〔组成〕 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3枚,法夏9克。〔用法〕 上药慢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另外,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扣击腹部肿块。〔功效〕 降逆理肠,调畅气机。〔主治〕 小儿肠套叠。八、治急性阑尾炎方〔组成〕 生大黄15克(后下),蒲公英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克(冲服)。〔功效〕 清热泻下。〔主治〕 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药物组成中去芒硝)。针灸疗法:针刺阑尾穴(双侧),用泻法深刺之,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1小时。每天1次,连刺3天。外敷法:三黄散外敷。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九、治慢性阑尾炎方〔组成〕 生大黄9克,丹皮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功效〕 清热泻下。〔主治〕 慢性阑尾炎。〔加减法〕 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加地丁、银花、连翘;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注:此方即大黄牡丹皮汤,可每月服三四剂,持续3个月。十、治慢性肝炎方〔组成〕 党参或太子参15~30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甘草5克,川萆薢10克,珍珠草30克。〔功效〕 健脾化湿浊,扶土抑肝木。〔主治〕 慢性肝炎。〔加减法〕 湿重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苡仁15克。肝郁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肝阴不足而见眩晕、失眠、梦多者加桑寄生30克、桑椹子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肾阴虚而见腰膝酸痛、舌嫩红苔少、脉细数者加首乌30克、山萸肉12克、熟地20克、淮山药易白术、太子参易党参。黄疸者加田基黄30克、溪黄草 30 克,或金钱草25克、土茵陈25克。血瘀者加丹参15克、茜草根12克、桃仁10克、 虫6克。十一、治早期肝硬化方〔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楮实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丝子12克,土鳖虫10克,甘草6克,丹参18克,鳖甲(醋炙)30克。〔功效〕 健脾护肝,化 软坚。〔主治〕 早期肝硬化。〔加减法〕 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加葛花12克;肝炎后肝硬化,加珍珠草30克;门脉性肝硬化,若硬化较甚,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阴虚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药15克,石斛12克。黄疸者加田基黄30克。十二、治腹水方〔组成〕 甘草、甘遂等量。〔用法〕 用等量之甘草煎浓汁浸泡已打碎之甘遂,共泡3天3夜,去甘草汁,将甘遂晒干为细末,每服1~2克,用肠溶胶囊装吞,于清晨用米粥送服。〔功效〕 攻逐泻水。〔主治〕 肝硬化腹水。注:此方为民间验方,攻逐力强,不宜重用多用,仍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十三、治低白蛋白症方〔组成〕 淮山30克,苡米15克,鳖或龟约斤许。〔用法〕 煲汤或炖服。每周1~2次。〔功效〕 健脾填精。〔主治〕 低白蛋白症或A/G比值倒置者。十四、治肝吸虫方〔组成〕 ①党参(或太子参)12克,云苓12克,白术10克,扁豆12克,山药15克,郁金10克,枣子槟榔25克(切),使君子10克,甘草5克。②郁金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榧子肉25克,枣子槟榔25克(切)。〔用法〕 先服①方,每日1剂,复煎当日服,连服3~4天;后服②方,服法同上,连服5~7天为1疗程。若体质壮实者,则先服②方,后服①方,剂次不变。感染轻者,一般服1~2疗程可愈;感染重者,一般服3疗程可愈,最多可服至4疗程。〔功效〕 健脾驱虫疏肝。〔主治〕 肝吸虫病。十五、治胆道蛔虫症方(胆蛔汤)〔组成〕 炒榧子肉15克,使君子(打)12克,枣子槟榔(切)12克,乌梅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功效〕 驱虫,安蛔,止痛。〔主治〕 胆道蛔虫,肠道蛔虫,亦可治蛔虫性肠梗阻。〔加减法〕 腹痛甚者加木香、枳壳、砂仁;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玄明粉、大黄;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蛔虫性肠梗阻亦可配合针刺四逢穴,或加服生油5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十六、治胆囊炎与胆石症方〔组成〕 柴胡10克,太子参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功效〕 舒肝利胆排石,健脾活血。〔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加减法〕 热盛者去太子参加黄芩、栀子;湿盛者去太子参加茵陈、木通;大便秘结者去太子参加元明粉、枳壳或大黄;脾虚较甚者加云苓、白术。十七、治阿米巴痢疾方〔组成〕 鸦胆子肉20粒。〔用法〕 以滑石粉为衣,空腹吞服。〔功效〕 清热解毒,杀虫止痢。〔主治〕 阿米巴痢疾。注:此方出于张锡纯。十八、治高血压方一方 石决牡蛎汤〔组成〕 石决明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2克(后下),莲子心3克,莲须10克。〔功效〕 平肝潜阳。〔主治〕 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加减法〕 苔黄、脉数有力者加黄芩;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苔厚腻者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者加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二方 莲椹汤〔组成〕 莲须10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淮山30克,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功效〕 滋肾养肝。〔主治〕 肝肾阴虚之高血压病。〔加减法〕 气虚者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血虚者加首乌、黄精。三方 肝肾双补汤〔组成〕 桑寄生30克,首乌30克,川芎10克,淫羊藿10克,玉米须30克,杜仲10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功效〕 双补肝肾,兼予潜阳。〔主治〕 阴阳两虚之高血压病。〔加减法〕 气虚者加黄芪 30 克;肾阳虚为主者,可用附桂十味汤(肉桂、熟附子、黄精、桑椹子、丹皮、云苓、泽泻、莲须、玉米须、牛膝);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杜仲、黄芪。四方 赭决九味汤〔组成〕 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3克,法夏10克,云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功效〕 益气祛痰。〔主治〕 气虚痰浊之高血压病。〔加减法〕 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子、女贞子;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田七末等。十九、治冠心病方〔组成〕 党参(或太子参)18克,竹茹10克,法夏10克,云苓15克,橘红10克,枳壳6克,甘草5克,丹参18克。〔功效〕 益气祛痰以通心阳。〔主治〕 冠心病。〔加减法〕 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莶草或失笑散;气虚甚者合用四君子汤或重用黄芪;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叶、草决明,首乌。二十、治风湿性心脏病方〔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功效〕 益气活血。〔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二十一、治慢性心衰方〔组成〕 花旗参10克(另炖),麦冬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太子参30克。〔功效〕 益气生脉。〔主治〕 慢性心功能衰竭。〔加减法〕 心阳虚者用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心阴虚者用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夏、云苓、田三七等),除二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北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血瘀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胆星、浮海石;湿重苔厚者加苡米、扁豆衣;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注:此方出于黄省三加以化裁。二十二、治偏瘫截瘫方〔组成〕 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功效〕 益气活血。〔主治〕 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注:此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二十三、治咳嗽方〔组成〕 百部10克,紫菀10克,橘络10克,浮海石10克,冬瓜仁10克,北杏10克,五爪龙2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甘草5克。〔功效〕 降气化痰,宣肺止咳。〔主治〕 咳嗽。〔加减法〕 外感咳嗽加豨签草15克、桑叶10克、薄荷6克(后下)。食滞咳嗽加布渣叶15克、芒果核10克。脾虚咳嗽合四君子汤培土生金。暑热咳嗽加莲叶10克、扁豆花10克、西瓜皮15克。秋燥咳嗽加雪梨皮15克、沙参15克。过食生冷之咳嗽加藿香10克、生姜3片、苏叶6克。痰热咳嗽加黄芩12克、瓜蒌15克、竺黄10克。二十四、治肺气肿方〔组成〕 五爪龙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鹅管石30克。〔功效〕 培土生金,降气除痰。〔主治〕 肺气肿,哮喘之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加减法〕 咳嗽甚者加百部10克、紫菀10克、橘络10克。喘甚者加麻黄6克、地龙10克。兼食滞者加木亡果核10克,布渣叶15克。二十五、治支气管扩张症方〔组成〕 百合30克,百部15克,海蛤壳30克,白芨30克。〔功效〕 固肺敛肺,止咳止血。〔主治〕 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百日咳,久咳,咳唾痰血。注:上海验方。二十六、治肺结核方〔组成〕 党参15克,黄芪15克,淮山药15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生龙骨 15 克,生牡蛎15克,丹参9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功效〕 补气养阴,活血化瘀。〔主治〕 肺结核。二十七、治神经官能症方〔组成〕 甘草10克,大枣5枚,面粉一汤匙(冲熟服)。〔功效〕 养心安神,甘缓和中。〔主治〕 神经官能症,失眠。注:此方即甘麦大枣汤,小麦改为麦面粉效果更好。二十八、治头痛方(加味选奇汤)〔组成〕 防风9克,羌活9克,黄芩9克,甘草6克,白芍12克,白蒺藜12克,菊花9克。〔功效〕 祛风,清热,止痛。〔主治〕 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加减法〕 阴虚明显者生地易黄芩,或以磁石朱丸与六味地黄丸以治之。日服磁朱丸以镇摄其亢阳,晚服六味地黄丸以滋其肾阴。血瘀者加茺蔚子10克,牛膝15克,豨签草15克,或用血府逐瘀汤。注:磁朱丸本眼科用药,又名神曲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用120克神曲以配60克之磁石及30克之朱砂,磁石滋肾潜阳,重镇安神,朱砂清心安神,妙在用120克神曲以健运脾气,使石药不致有碍胃气,又能升清降浊。二十九、治癫痫方〔组成〕 荆芥8克,全蝎10克,僵蚕10克,浙贝10克,橘络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丹参15克,黄芪15克,蜈蚣2条。〔用法〕 共研极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减半量。〔功效〕 益气祛痰,镇痫安神。〔主治〕 癫痫。附:治癫痫民间验方〔组成〕 未开眼黑狗仔全只。〔用法〕 放瓦筒包黄泥糊,炭火烤至小黑狗干炭,研细末,放瓶中打地气,分几次用黄精酒送服,一般壮者不服此方。另方:黄豆2500克,地龙干30克,白胡椒30克,水5000克,慢火煲至干水,每天3次,食黄豆一握。〔功效〕 镇痫安神。〔主治〕 癫痫。三十、治甲亢方〔组成〕 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浙贝10克,玄参15克,生牡蛎30克,山慈姑10克,甘草5克。〔功效〕 益气养阴,化痰散结。〔主治〕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加减法〕 肝郁者加柴胡、枳壳、白芍;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熟枣仁、柏子仁;烦躁惊惕者加麦芽、大枣;汗多加浮小麦、糯稻根;手颤者加钩藤、首乌、白芍、鸡血藤;突眼加木贼、白蒺藜;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云苓、五爪龙;肾虚加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楮实子;血瘀者加丹参、丹皮。三十一、治皮肌炎方〔组成〕 青蒿10克,鳖甲30克(先煎),地骨皮3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红条紫草10克。〔功效〕 滋阴清热。〔主治〕 皮肌炎,红斑性狼疮。三十二、治硬皮病方〔组成〕 熟地24克,淮山药3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阿胶10克(烊化),百合30克,太子参30克。〔功效〕 补肾健脾养肺,活血散结以治皮。〔主治〕 硬皮病。〔加减法〕 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鸡血藤;胃阴虚者加石斛、金钗;痰湿壅肺者加橘络、百部、紫菀、五爪龙;兼血瘀者加丹参、牛膝;肾虚甚者加鹿角胶、鳖甲等;气虚者加黄芪;舌淡者加少许桂枝。三十三、治糖尿病方〔组成〕 淮山药90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生地12克,熟地12 克,丹皮10克,玉米须30克,仙鹤草30克,黄芪30克。〔功效〕 益气养阴,降糖止渴。〔主治〕 糖尿病。三十四、治地中海贫血方〔组成〕一方:吉林参6克,鹿茸片3克,炖服。二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炙甘草6克,归头12克,熟地24克,川芎10克,花生衣10克,白芍12克,淫羊藿6克,补骨脂10克,杞子10克。〔功效〕 大补气血。〔主治〕 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亦可用)。三十五、治血小板减少症方〔组成〕 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柴胡9克,升麻5克,陈皮3克,炙甘草5克,黄精12克,仙鹤草30克,首乌15克。〔功效〕 益气养血。〔主治〕 血小板减少症。三十六、治重症肌无力方〔组成〕 黄芪60克,党参18克,白术15克,甘草3克,归头10克,陈皮3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五爪龙30克,首乌20克,杞子10克。〔功效〕 补脾益损。〔主治〕 重症肌无力。〔加减法〕 肾阳虚加巴戟、肉苁蓉、淫羊藿;肾阴虚者加山萸肉、旱莲草,或加服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夜交藤;胃阴虚者党参易太子参,加石斛、金钗;兼湿者加苡仁、云苓;兼痰者加浙贝、橘络;有外感者用轻剂之补中益气汤原方,酌加豨签草、千层纸、桑叶等。三十七、治血尿方〔组成〕 三叶人字草30克。〔功效〕 止血尿。〔主治〕 血尿〔加减法〕 泌尿系结石者加海金砂5克,金钱草30克,砂牛末3克(冲);慢性肾盂肾炎者合自拟珍凤汤(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太子参各15克,云苓12克,白术、百部各9克,桑寄生30克,小甘草5克);慢性肾炎者加淡豆豉30克,田七末3克(冲)。三十八、治血崩方〔组成〕 血余炭末3~9克(冲服)。〔功效〕 收敛止血。〔主治〕 妇女崩漏。〔加减法〕 月经过多或月经时间过长可合用胶艾四物汤(阿胶、艾叶、当归头、熟地、川芎、白芍)。另一法:直接灸隐白,大敦穴,1~3壮。三十九、治上消化道出血方〔组成〕 阿胶10克(烊化),田七末(炒黄)3~5克(冲服)。〔用法〕 三七末炒至深黄色,放置冰箱24小时即可用。〔功效〕 养血止血。〔主治〕 消化道出血。四十、治吐血咯血方〔组成〕 用5岁以下之健康男孩之中段尿,送服止血散(血余炭,煅花蕊石,白及末,炒三七末,等份共为极细末)1~3克。〔功效〕 引火归原,血归其位。〔主治〕 肺病大咯血或胃病大吐血。〔加减法〕 血得止辨证用药以治其本。另一法:用梅花针叩击人迎穴,以人迎穴为中心,叩击圆周直径1寸至寸半(同身寸许),从中心开始圆周扩大。左右各叩击1~3分钟,每天1~3次。四十一、治腰腿痛方〔组成〕 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5克,没药5克,生地2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四十二、治风湿性关节炎方〔组成〕 豨签草15克,老桑枝30克,宣木瓜12克,晚蚕砂10克,威灵仙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宽筋藤24克,络石藤24克,银花藤24克。〔功效〕 祛风清热,通络止痛。〔主治〕 热痹,风湿性关节炎。四十三、肢节疼痛外洗方〔组成〕 海桐皮12克,细辛3克,祈艾12克,荆芥9克,吴茱萸15克,红花9克,桂枝9克,川断9克,归尾6克,羌活9克,防风9克,生川乌12克,生姜12克,生葱连须5条。〔用法〕 煎水加米酒30克,米醋30克,热洗患处,每日2次。〔功效〕 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 肢节疼痛,风寒湿痹,瘀痹。注:此方为家传方。四十四、治脱发方〔组成〕 首乌30克,黑豆30克,大枣4枚,甘草5克,黄精15克,熟地24克,桑椹子12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功效〕 养血生发。〔主治〕 斑秃,脱发,白发。外治法:①每天晨起用白兰地酒擦全头发脚,脱发处多擦;②脱发处配合运用毫针平压挑刺患部。其针法是:先用一寸毫针向后斜刺百会穴,并留针至结束;继而选用一寸毫针3~5枚,并排摄在拇、食指间,然后平压在患部皮肤上,再一齐平提起,此时患部的皮肤则被轻轻挑起,如此往返操作,把整个患部的皮肤平压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1次。四十五、治漫性咽喉炎方〔组成〕 五爪龙30克,玄参15克,千层纸6克,桔梗10克,乌梅6克,甘草6克。〔功效〕 益气养阴,利咽止痛。〔主治〕 慢性咽喉炎。注:如无五爪龙,可用太子参15克代。四十六、治过敏性鼻炎方〔组成〕 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功效〕 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 过敏性鼻炎。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四十七、治牙痛方〔组成〕 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细辛6克,海桐皮30克。〔功效〕 滋阴降火,消肿止痛。〔主治〕 牙龈肿痛,牙痛,牙周炎。四十八、治泌尿系感染方〔组成〕 珍珠草(鲜用)30克,小叶凤尾草(鲜)30克。〔功效〕 清热利尿。〔主治〕 急性泌尿系感染。四十九、治慢性肾盂肾炎方(珍凤汤)〔组成〕 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珠草15克,小叶凤尾草15克。〔功效〕 健脾利湿,扶正祛邪。〔主治〕 慢性肾盂肾炎。五十、治泌尿系结石方〔组成〕 金钱草30克,生地15克,广木香5克,鸡内金10克,海金砂3克(冲服),(或琥珀末或砂牛末与海金砂交替使用),小甘草3克,木通9克。〔功效〕 利水通淋,化石排石。〔主治〕 泌尿系结石。〔加减法〕 小便涩痛者加小叶凤尾草24克,珍珠草24克。血尿者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叶人字草30克。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克。肾阳虚者加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钱草、琥珀末之类治之。肾绞痛或腹痛甚者可当即用拨火罐疗法。此法不仅能止痛,而且能使结石下移,以利排出。拔火罐疗法:痛在上腹或腰背者罐口放在腰背部痛点处(罐口余部偏于下方),痛在下腹部者,罐放腹部痛点处。五十一、治尿毒症方〔组成〕 熟附子10克,肉桂心2克(焗服)(或桂枝10克),白芍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猪苓30克,云苓皮30克,益母草30克。〔功效〕 温阳利水。〔主治〕 尿毒症。注:宜与灌肠方同用。五十二、灌肠方〔组成〕 大黄30克,槐花30克,崩大碗30克,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用法〕 煎至200毫升,紫金锭3片,熔化,保留灌肠。〔功效〕 清热解毒。〔主治〕 尿毒症,昏迷,脓毒血症。五十三、消尿蛋白方〔组成〕 黄芪30克,龟板30克,淮山药15克,苡仁15克,玉米须30克。〔功效〕 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主治〕 蛋白尿。五十四、治乳糜尿方〔组成〕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6克,川萆薢30克,百部12克,台乌15克,广木香3克(后下),丹参15克,珍珠草15克,桑寄生30克,石菖蒲10克。〔功效〕 健脾祛湿。〔主治〕 乳糜尿。五十五、治前列腺肥大方〔组成〕 黄芪30克,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王不留行12克,滑石20克,木通10克,云苓15克,炒山甲15克,甘草5克,两头尖10克,玉米须30克。〔功效〕 益气行气,通利水道。〔主治〕 前列腺肥大。〔加减法〕 尿频、尿急、尿涩痛者加珍珠草15克,小叶凤尾草15克;血淋加白茅根30克,三叶人字草30克,淡豆豉10克。五十六、治睾丸炎方〔组成〕 生大黄10克,熟附子10克,黄皮核10克,荔枝核10克,柑核10克,芒果核10克,橘核10克,王不留行15克。〔功效〕 寒温并用,行气止痛。〔主治〕 慢性睾丸炎,附睾炎,睾丸痛。〔加减法〕 腰膝酸痛者加狗脊30克。气虚者加五爪龙30克,黄芪30克。血瘀者加炒山甲15克,丹皮15克。热象明显者加生地24克,玄参15克,龙胆草10克,车前子20克。五十七、治闭经方〔组成〕 晚蚕砂10克,王不留行15克,益母草30克,牛膝15克,海螵蛸18克,茜草根15克。〔功效〕 行血通经。〔主治〕 闭经,月经愆期未至,月经不调。〔加减法〕 气虚脾虚者加四君子汤;血虚血瘀者合用桃红四物汤;肝气郁结者合用四逆散;气滞血瘀者合用血府逐瘀汤。五十八、治子宫脱垂方〔组成〕 黄芪30克,党参18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枳实5克,首乌30克,甘草5克。〔功效〕 补气固脱。〔主治〕 子宫脱垂。五十九、治子宫肌瘤方〔组成〕 桂枝12克,云苓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丹皮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炒山甲12克。〔功效〕 活血化瘀,削坚散结。〔主治〕 子宫肌瘤。〔加减法〕 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可先服胶艾四物汤以止血。腹痛甚可加服失笑散或五灵止痛散。附:宫肌瘤丸:桂枝、茯苓、赤芍、桃仁、丹皮、蒲黄、五灵脂,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晚服3丸。六十、治皲裂方〔组成〕 猪肤(鲜)60克,百合30克,黄芪15克,淮山药15克。〔功效〕 益气润肺,生肌养皮。〔主治〕 手足皲裂。六十一、治肛裂方〔组成〕 煅炉甘石研末3份,珍珠层粉1份,和匀,凡士林适量,搽。〔功效〕 收敛生肌。〔主治〕 肛裂。六十二、治外痔方〔组成〕 榕树须60~100克,苏木20~30克。〔功效〕 活血,软坚,消肿。〔主治〕 外痔。〔用法〕 煎水熏洗患处。
1、腰背承山求,2、肚腹公孙留,3、头顶寻风池,4、面口地仓收,5、咳喘取二定,6、夜啼二柱谋,7、小腹三阴交,8、转胎至阴灸,9、二沟通便秘,10、隐白停崩漏,11、鼻衄当泉止,12、心胃内关疏,13、腿痛刺重海,14、目疾透攒竹,15、大椎解癇热,16、少商利咽喉,17、阿是蠲酸痛,18、人中善急救,19、眩晕绝骨觅,20、失眠安神搜,21、疳积四缝妙,22、补虚关元优,23、心疾针通里,24、肝肾调蠡沟,25、遗尿缩泉求,26、胃痛二脘留,27、肠痈寻阑尾,28、尿频二溪收。1、腰背承山求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针灸方:(1)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2)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2、肚腹公孙留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3、头项寻风池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针灸方:(1)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2)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4、面口地仓收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口呙于片时”。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5、咳喘取二定“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6、夜啼二柱谋: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誌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吾恩师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7、小腹三阴交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针灸方:(1)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2)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8、转胎至阴灸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9、二沟通便秘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针灸方:(1)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2)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10、隐白停崩漏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11、鼻衄当孔止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四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12、心胃内关疏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针灸方:(1)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2)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13、腿痛刺重海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吾诊余喜欢画画写写,对画竹情有独钟,这方面我有幸拜识了大画家王文农先生,他老人家三过虁门(白帝城),曾向我推介过关公竹(即竹画藏诗图),不久吾上白帝城学习临摹石碑上的关公竹后去重庆,又有幸向万云程老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开业二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14、目疾透拈竹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针灸方:(1)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2)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15、大椎解癇热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针灸方:(1)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2)癫癇: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16、少商利咽喉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吾父亲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针灸方:(1)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2)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17、阿是蠲酸痛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针灸方:(1)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2)坐骨N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18、人中善急救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针灸方:(1)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2)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3)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19、眩晕绝骨觅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III期高血压效果较好。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20、失眠安神搜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针灸方:(1)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2)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21、疳积四缝妙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1、2指关节横纹缝中。针灸方:(1)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2)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3)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4)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22、补虚关元优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针灸方: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23、心疾针通里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24、肝肾调蠡沟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针灸方:(1)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2)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3)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25、遗尿缩泉求“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邓直哉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与先父高少臣共事于汉口康尔众国药号中医门诊部,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30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26、胃痛二脘留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高少臣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针灸方:(1)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2)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27、肠痈寻阑尾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28、尿频二溪收本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针灸方:(1)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2)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
摘要:目的 观察补脾止痉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补脾止痉汤治疗,对照组用泰必利片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等症状变化,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耶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耶鲁评分比较,结果无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耶鲁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补脾止痉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泰必利相比疗效相当,但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抽动症临床症状。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李华伟关键词:补脾止痉汤;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临床研究;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于儿童期起病,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慢惊风、、肝风、风痰等范畴。目前中医基本上以“肝风证”立论,多从肝论治。但在临床实际中不少患儿存在着脾虚的证候特征,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从脾论治,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法,拟方补脾止痉汤进行临床研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和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儿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门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本研究设计观察病例72例,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结束统计病例完成情况:入组61例,脱落3例,治疗组未能坚持治疗脱落1例,对照组中途换药1例,加用其他西药治疗1例,最后符合要求的病例58例。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9.55±2.914)岁,治疗前耶鲁评分40.1±8.030,中医症候积分7.37±1.956;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9.20±3.022)岁,治疗前耶鲁评分39.2±7.584,中医症候积分7.83±1.70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年龄无差异性(P>0.05),在耶鲁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1]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症状起病于18岁以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表现的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特点为多发、快速、刻板和不随意;(3)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4)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5)此障碍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6)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不自主抽动和发声。其中(1)(2)(3)(6)必备,参考(4)(5)即可明确诊断。1.2.2 脾虚肝亢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及《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3]制定。(1)主证:皱眉眨眼,张口咧嘴,摇头耸肩,甩肩踢腿,或喉出异声秽语;(2)次证:①面黄、纳呆、乏力、便溏,②多梦易惊,③烦燥易怒;(3)舌苔脉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或花薄苔、或舌体胖有齿痕;脉缓或滑。必备主证1项与次证至少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立辨证。1.3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性抽动症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脾虚肝亢证辨证标准者。(2)年龄在4~15岁者。(3)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试验者。1.4排除标准(1)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药源性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锥体外系疾病;(2)重度抽动症者;(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4)过敏性体质或对已知本制剂组成成分过敏者;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病例标准者。(2)入选后未按既定治疗方案进行者。(3)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依从性<80%,或中途自动换药或加用其他西药治疗者。(4)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或)过敏反应者。(5)观察项目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6)纳入后未曾用药者。2 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补脾止痉汤,基本药物组成:淮小麦30g、杭白芍30g、 炙甘草20g、全蝎6g、白僵蚕10g、蝉蜕10g、大枣5枚。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加减。用法:每日1付,水煎服,分3次口服。连用8周为1疗程。对照组服用泰必利片,服用方法:每次用量: 4+~7岁50mg/次,7+~12岁75mg/次,10+~15岁100mg/次,2次/天。连续8周为1疗程。2.2观察、研究的相关指标2.2.1 疗效性指标(1)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4];(2)中医症候积分。主症:皱眉眨眼(无计0分,仅有皱眉或眨眼计1分, 皱眉眨眼频繁发生计2分,皱眉眨眼经常发生3分);张口咧嘴(无计0分,仅有张口或咧嘴计1分 ,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3分);摇头耸肩(无计0分,仅有摇头或耸肩计1分,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甩手踢腿(无计0分,仅有计甩手踢腿1分 ,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口出异声秽语(无计0分,仅喉中有吭吭声1分,口中频繁发生简单重复语言计2分,口中经常发出秽语3分)。次症:面黄纳呆(无计0分,面微黄纳食少1分,面萎黄纳食明显减少计2分,面萎黄不思饮食计3分);多梦易惊(无计0分,偶有做梦或易惊1分,经常做梦2分,多梦易惊影响生活3分);烦躁易怒(无计0分,略感心烦1分,烦躁不安2分,烦躁易怒3分)。舌质(淡红0分,红1分)。舌苔(苔薄白0分,苔白腻1分);脉象(细弱0分 弦细滑1分)。2.2.2 疗效评定22.2.1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评定标准:临床控制:抽动发作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YGTSS评分改善率≥95﹪;显效:抽动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75﹪,但<95﹪;有效:抽动症状有所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30﹪,但<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YGTSS评分改善率<30﹪。YGTSS评分改善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2.2.2.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控制:证候计分值减少率≥95﹪;显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75﹪,但<95﹪;有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但<75﹪;无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证候计分值减少率=[(疗前证候计分值-疗后证候计分值)/疗前证候计分值]×100﹪2.3 统计学方法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3 结果3.1 两组治疗后耶鲁严重程度评分表1 两组患儿耶鲁评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组3040.01±8.03031.13±8.905P<0.05对照组2839.02±7.58433.07±6.812表1表明两组在治疗前后耶鲁评分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降低抽动症患儿的耶鲁严重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27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耶鲁评分方面疗效相当。3.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表2 中医症状评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组307.37±1.9565.60±2.027P>0.05对照组287.83±1.7048.07±1.639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脾止痉汤能显著改善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症状。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5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泰必利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3 中医症状评分有效率比较表3 两组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组别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3003131453.33%对照组280181932.14%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P =0.030(双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3.4 耶鲁评分有效率比较表4 两组耶鲁分总有效率组别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30121116对照组2812916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P =0.570(双侧),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耶鲁严重程度评分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结果无显著性差异。3.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2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头晕;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4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我们认为与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但以肝脾为轴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皆归于心。心属火为阳脏,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故临床上小儿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筋,若肝失疏泄,筋脉失养,风动筋挛,则见点头、摇头、伸颈、眨眼等。《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又曰“脾虚生风”。若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聚而生痰,随风走窜,上蒙清窍,则头昏头重,痰浊内阻心窍,心神蒙蔽,则神识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痰随风动,阻于喉咙,则咳吐不利,异声时作。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气机升降功能,离不开肝主疏泄,而肝木之条达又离不开脾之运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抽动症的患儿多数是脾虚体质,因脾虚令气血生成乏源。肝失气血之营养而生风,脾虚而致水湿不化,聚而生痰。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脾虚是根本,肝风动是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就是缓肝理脾,我们依据《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为治疗的指导原则,予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治法,拟“补脾止痉汤”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该方为经方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僵蚕、蝉蜕组成。方中以淮小麦为君药,养心脾之气而和肝气,配以甘草、大枣益心脾,和中缓急三药皆属甘平之品,既可甘以补养心脾之虚,又可甘以缓肝之急。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兼证脚挛急,选用本方以柔肝缓急,熄风平肝。芍药性味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合甘草酸甘化阴,从而达到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之功效。僵蚕、蝉蜕具有散风泄热,熄风止痉之功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柔肝熄风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甘麦大枣汤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动物数,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及苯丙胺诱发的活动增强,降低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死亡率[6]。芍药甘草汤随剂量不同,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一方面高浓度时可松弛痉挛,缓解疼痛,起到镇静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浓度时又可起兴奋促进作用[7]。运用补脾止痉汤中芍药甘草剂量均偏大,其机理就在于此。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是对受试患者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抽动损害的综合评定,其积分减少率可以作为治疗抽动症疗效评定标准。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多发性抽动症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补脾止痉汤对于抽动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泰必利疗效相当。而在中医症候积分减低方面,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补脾止痉汤优于对照组。中医积分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西药泰必利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有3例患儿在临床治疗剂量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说明补脾止痉汤安全性高,避免了目前抽动症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的缺点。
柴胡黄 煌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饮片有北柴胡、南柴胡之分。北柴胡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根入药,常于秋季采集,又有秋柴胡之名;又因其药材根头膨大,少弯曲而质较韧,不易折断,故称硬柴胡。《本草汇言》说:“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南柴胡主产于我国南方的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其根与北柴胡相比较细,多弯曲不直,质地娇软,故称软柴胡、细柴胡。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柴胡治疗头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柴胡是张仲景方中的重要药物,《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我们曾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进行临床经验的调查,结果提示:在全国名中医擅长使用的药物序列中,柴胡位居第三。可见柴胡是一味常用的药物。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1 药证柴胡主治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仲景使用柴胡量最大的方是小柴胡汤,为“半斤”。原书指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原文提示,小柴胡汤在使用中需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变化。根据小柴胡汤中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均可以减去,惟柴胡、甘草不可去的经验,可以认为小柴胡汤所主治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与柴胡的主治十分相关。另外《伤寒论》中证名“往来寒热”者有6处,1处无方,5处有方者分别为小柴胡汤3,柴胡桂枝干姜汤1,大柴胡汤1。可见,往来寒热与柴胡相关。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交替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所以,临床上可见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病等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需要说明,往来寒热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其中有体温高者,如感冒发热、疟疾,但也有体温正常者,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寒热理解为发热。往来寒热中,“往来”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琢磨,比如癫痫以及一些神经性官能症。临床上,凡具有“往来”“休作有时”特征的疾病也可使用柴胡类方。清代名医费伯雄曾用含有柴胡的处方治疗1例隔日彻夜不眠的奇症;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所谓胸胁苦满,有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日本学者除此外,胸部胁肋部的疼痛、肿块,乃至头面身体两侧的疼痛、肿块,以及耳部疾患,如女性乳房的胀痛与结块,甲状腺的肿胀、耳疾等,也可归属于此。笔者有“柴胡带”的说法。由于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出现胸闷叹气、腹胀、食欲乃至性欲下降等,所谓的“默默不欲饮食”。所以,一些神经症、忧郁症等精神神经性疾病也与胸胁苦满有关。2 应用(1)各种发热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发热,结核性低热,各种感染性发热,如胆囊炎、肾盂肾炎、产后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发热、不明原因的低热,代表方是小柴胡汤(柴胡15~30g,黄芩10~15g,半夏6~15g,甘草3~10g,党参10~15g,生姜3~5片,红枣6~15粒)。本方为《伤寒论》的著名方剂,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对于病毒性感冒高热,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本人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甘草10g,连翘40g,黄芩12g),水煎,日分4次服药后,患者常常出通身大汗,随之体温下降或至正常。(2)胶原性疾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多对气压、温度的变化敏感,关节肿痛,晨僵,与往来寒热相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甘草10g,党参12g,黄芩12g,连翘20g,生地20g,白芍12g,生姜10g,红枣12枚。使用本方的关键是甘草的量应适当增加。(3)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常常表现为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与胸胁苦满相似。所以,可以考虑使用柴胡剂。现代以甘柴合剂(甘草、柴胡各半)每次10ml,每日3次(相当每天甘草、柴胡各15g),小儿减半。治疗11例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特别对降谷丙转氨酶较为突出(新医药学杂志,1974,2:18)。试验也提示柴胡配伍甘草以后,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更为明显。小柴胡汤也是首选方剂。但应小剂量长期服用。柴胡应取小剂量,在5~10g为宜。小柴胡汤有相当于干扰素样作用。小柴胡汤用于肝病要注意掌握适应证。日本每年有大约100万人服用小柴胡汤。1989年日本汉方制剂的产值为1434.5亿日元,其中小柴胡汤的产值即有360亿日元,占25%。但也就在这时,日本新闻界报道医学界发现小柴胡汤可导致肝功能损害,由此引起了全国的恐慌。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简单地对病用药,而不是对小柴胡汤证用药。(4)过敏性疾病:遇到过敏原即发病,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5g。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见有紫斑、瘀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疼痛、局部皮肤肥厚脱屑者,可用血府逐瘀汤。(5)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伤寒论》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的记载。《苏沈良方》:“元礻右二年(1087),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本人用于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止,服用抗生素无效者,用本方确有疗效。本人同事史欣德老师也擅长使用本方治疗迁延型咳嗽,每年秋冬季,找其就诊者很多。(6)甲状腺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有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本人曾治疗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并全身消瘦,两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汤加白芍2个月后,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显好转。(7)艾滋病:日本人发现艾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3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艾滋病有效。试验证明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8)耳疾:如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9)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代表方是大柴胡汤(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15g,枳实10g,大黄10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按之心下满痛,或腹痛;便秘或下利。近年来有关大柴胡汤治疗胆胰病变的临床报道相当多,从处方来看,大多做了加减,大柴胡汤中的柴胡、大黄、黄芩、芍药、枳实为主要用药,茵陈、木香、黄连、郁金、芒硝、延胡等为常用加味药。代表方为复方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枳实、木香、大黄、金钱草、延胡)。大柴胡汤还用于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60年代天津南开医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领先的。他们对腹痛减轻,腹壁肌肉紧张消失或局限在右上腹,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下腹,肠鸣音恢复或有排气排便的穿孔第2期患者,以口服复方大柴胡汤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此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便秘、颈部疼痛等,如果有大柴胡汤证,均可使用本方。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很广,关键是:一看体型,即体格壮实肥胖者,大多颈部较短,肩宽,胸围与肋弓角较大;二触腹部,上腹部或少腹部有压痛或有抵抗感;三看舌质,舌质坚老,苔薄黄或黄厚;四为中老年;五为情绪比较紧张。(10)精神神经系统疾病:①癫痫、周期性精神病、癔症、神经症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g,黄芩5g,半夏10g,桂枝10g,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大黄6g,党参10g,茯苓12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睡眠障碍、惊悸不安、便秘。所谓惊悸,为容易受惊吓,胆小,怕见生人,怕上街,晚上多梦,多恶梦等。徐灵胎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本人治疗1例忧郁症,主诉无法呼吸,大便秘结,表情呆滞,全身肌肉抖动,走路如木僵状。用本方加厚朴而症状显著减轻。②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患者常常有胸闷、恶风、忧郁、食欲不振等,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本人经验方八味解郁汤: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甘草3g,半夏10g,茯苓10g,厚朴10g,苏梗10g,生姜3片,红枣10g。(11)低血压:见四肢冷、胸胁苦满或腹痛者,用四逆散(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0g,甘草5g)。伴有以上症状和体征的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泌尿系结石、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阳痿、肠炎、痢疾等,均可用四逆散及其加减方。(12)顽固性疼痛:用血府逐瘀汤。组成: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0g,甘草3g,当归6g,川芎12g,桃仁10克,红花6g,生地12g,牛膝15g,桔梗6g。主治:①胸胁苦满、腹痛;②失眠、头痛、情绪不稳;③舌质暗或紫。临床用于:以头痛为主诉的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头痛、外伤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偏头痛、癫痫等。胸胁痛类: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等。腹痛为主诉的疾病,如呃逆、神经性呕吐、胃痛、肠痉挛、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等。本人常用血府逐瘀汤去桔梗、牛膝、生地,名八味逐瘀汤。凡病程比较长,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怪异,主诉复杂,患者精神状态尚佳,不现憔悴萎靡之态,患者肌肉坚紧,有瘀血证的多种疾患,可以使用本方。如顽固性的失眠,顽固性的呃逆,顽固性的头痛,用血府逐瘀汤有较好效果,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疗上海某商人顽固性失眠数月,用血府逐瘀汤而愈。(13)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动脉炎、静脉炎、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等,常用血府逐瘀汤。(1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外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可使用逍遥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等柴胡类方。与月经相伴的疾病,如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浮肿、经前头痛、经前发热等,可用逍遥散。组成:柴胡10g,当归6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3g,薄荷5g,生姜3片,红枣10枚。主治:①胸胁苦满、往来寒热;②腹痛、便溏、浮肿者。3 参考(1)使用柴胡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这种体质类型,本人称为“柴胡体质”。(2)柴胡配伍:柴胡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但传统极少单味使用。与之相配最多的是甘草。《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条下有诸多加减条文,其中不能减去的药物,除柴胡以外,就是甘草。可以说,小柴胡汤的核心是柴胡和甘草。柴胡、甘草有协同作用。宋代《普济本事方》以柴胡、甘草同用,治疗伤寒之后体瘦肌热,名柴胡散。(3)柴胡用量有讲究:柴胡大量(15g以上)治疗往来寒热,小量(10g以下)用于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中柴胡用半斤,如以一两3g计算,则为24g。现代许多报道用于退热,柴胡常使用30g甚至45g。如江苏名中医严冰先生用柴胡30~40g,配黄芩10g,青蒿30g,生石膏30~60g,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引起的高热39℃以上者。从未发现不良反应。本人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在20g以上方有效。(4)柴胡使用的剂型,以汤剂为好。宋代名医朱肱曾治疗当时太守盛次仲疾,诊断为小柴胡汤证,但仆人给以小柴胡散,不仅病不愈,反而有胸满,后朱肱亲自煎煮,进2服,是夕遂安。(5)柴胡的不良反应:有人报道过量服用柴胡可以导致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少尿或无尿。本人在使用柴胡及其类方多年,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偶见有些患者服用柴胡后出现轻度腹泻。中医界有“柴胡竭肝阴”的传言,这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作者单位: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黄芪黄 煌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地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饮片大多呈褐黄色、浅黄色、淡黄白色,然也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色或黑褐色等不同。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吉林、河北、山西等地。黄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据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的问卷调查,有139位名中医认为黄芪是他们临床擅长应用的药物之一,列居第1位。1 药证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时,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当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2 应用(1)慢性肾病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氽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2)心脑血管疾病①高111111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增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3)糖尿病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5)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6)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并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7)经久不愈的溃疡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3 参考(1)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4)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在临床上,目前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慢性疾病逐渐增加,现已达所有儿科疾病的10%~20%。 慢性病患儿社会问题的发生率要比正常儿童高2.5倍。社区医生应加强对儿科疾病(尤其是重症)敏感性的训练,并给予及时、恰当的诊断、治疗、抢救或转运,力争避免误诊、误治或不合时宜的转运。 早期识别重症病人是我们儿科医生的基本功 现在儿童疾病大多数为常见、多发疾病,如上感、腹泻或其他多数急性感染等。一般病情不重,经治疗数日即可痊愈。但部分患儿病情严重,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社区医生应加强对重症疾病的早期敏感性的训练,重视提示疾病严重的危险信号,从而给予及时恰当的诊断、治疗、抢救或转运,力争避免误诊、误治或不合时宜的转运。 1。体温过高或过低 :高热儿童高热常见于急性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均可出现高热。持续高热,或伴随反应低下、精神萎靡或昏睡、退热后精神状态仍很差、皮肤黏膜损害,出现心、肝、肾损伤或功能不全等,均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低体温常见于寒冷损伤、营养不良或感染,新生儿或婴儿体温不升。 2。进食或进水困难 :患儿不愿进食、进水,常提示病情严重。医生应详细询问并现场观察患儿能否进食、进水。在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时,医生应注意患儿是否伴有重症感染、心肺疾病或神经系统体征。由于新生儿或婴儿的鼻腔黏膜十分柔嫩,血管丰富,因此在发生上感等急性炎症时,容易充血水肿导致鼻腔阻塞,甚至因鼻腔分泌物黏稠或鼻痂也可导致进食、吃奶时呼吸不畅而影响进食,所以应注意鉴别。 3。反复或剧烈呕吐 :必须应注意呕吐的次数、量与呕吐物的性状。如果出现胆汁、咖啡色或血性呕吐物,则提示病情较重。体检时,应留意有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急腹症体征,还应注意有无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精神征候。因为当小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颅脑疾病时,反复或剧烈呕吐相当常见。 4。惊厥 :惊厥也叫抽搐,常提示儿童病情严重。应注意患者体温、一般状况、意识状况、神经系统体征,尤应注意是否存在颅内感染或局灶性颅脑病变体征。 5。意识障碍 :当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时,提示小儿病情严重。早期仅表现为眼神呆滞,对周围环境刺激反应淡漠。发生昏迷时,则会丧失对外界的主动反应。医生需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呼吸困难、脱水、酸中毒,以及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6。常见的重症征候群1)呼吸系统 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及喘鸣。 喘息、烦躁与呼吸增快:婴幼儿≥50次/分,学龄前后≥40次/分。 呼吸困难:有下胸部、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即三凹征。 心功能不全:心率增快,脉搏细数,肝脏增大。 紫绀及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 以上征候多见于急性喉炎、气道异物、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等。 2)消化系统 脱水、酸中毒。 嗜睡或昏迷。 眼窝和囟门深陷。 皮肤弹性很差(将皮肤掐起1秒,松开后恢复原状非常缓慢(>2秒)。 面色发灰,肢端厥冷,低血压或休克。 不能喝水或喝水很少,无尿。 呼吸深大且节律不整。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以上征候多见于严重腹泻。在夏秋季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中毒症状常常十分严重,与脱水的程度不平行。 3)重度感染 高热或低体温。 反应低下,目光呆滞。 抽风、昏迷。 囟门膨隆张力增高。 感染中毒症状。 内脏功能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皮肤瘀点、瘀斑。 以上征候常见于脓毒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内脏脓肿等。 4)急性中毒 小儿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严重惊厥或其他难以解释的神经精神症状,应注意急性中毒的可能。 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意询问发病经过,有无服药,是否接触有毒植物、农药或化学药品,周围是否有相同发病患者,以及家中备用药物情况。 若能确定为中毒,应明确毒物的名称、成分、误服量、误服时间、起病方式、主要表现和处理经过。 在体检时,应注意有无具有诊断意义的体征,例如神志情况、口腔黏膜有无腐蚀、瞳孔变化情况、呼吸是否规则、血压和脉搏情况、有无腹张和肝脾肿大、是否有肢体震颤和肌肉麻痹等,并详细记录。 5)改善癫痫预后 癫痫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在癫痫的治疗过程中,社区医生首先应了解其本质,掌握抗癫痫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则: 1.确诊后尽早治疗。一般癫痫发作2次即应开始用药。 2.合理选择抗癫痫药。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选用药物。 3.尽量单药治疗,单药治疗确实无效时,可考虑安排合理的联合治疗。 4.规律服药,足够疗程。合理换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药、停药以及滥用药物。 5.避免熬夜和饮酒。 6.进行科学宣教。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癫痫患者就医于游医或巫医者达12%。有些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父母则对患儿丧失信心,放弃治疗,放弃教育及引导,使患儿彻底失去了缓解症状、减轻损害、获得较好预后的机会。要帮助患儿家长认识到癫痫的慢性病特点,不要因发作短期内未能得到控制就失去信心,不遵医嘱,频繁地换医换药。家长急于使患儿得到根治的心态,很容易使其听信“包治癫痫”秘方、验方的广告,各地奔波,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精神崩溃。 社区医生应引导居民摈弃对癫痫这一慢性疾患的歧视态度和行为,给患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并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增进患儿的社会参与能力,缩短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距离。对于发作得到控制的患儿,无需严格禁止其游泳、骑自行车,以防伤害其自尊心。对于发作尚未完全控制者,可让其结伴活动。 6)识别病理性哭闹 生理性哭闹原因包括饥饿排尿,排便,疲倦困乏,生活规律紊乱,衣着或环境不适,出牙,要求或欲望未得到满足等。 病理性哭闹原因包括: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功能性腹痛,维生素A、D中毒,头痛等。腹痛是儿童哭闹常见的原因。尖声哭叫往往提示疼痛剧烈。 7)诊断与处理步骤 1.怀疑生理性哭闹应查明诱因。常见诱因为:①饥饿。②排尿或排便。③闹觉。④牙齿萌出。⑤日夜颠倒。 3.怀疑病理性哭闹应明确病因。①量体温。如有发热,并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腹泻、呕吐等),可考虑感染性疾病。②问病史。询问患儿有无外伤史、有无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有无维生素D过量及其他药物或毒物接触史。③认真体检。要注意骨骼关节有无局部红肿、出血等,有无局灶病变体征(如皮肤溃烂、湿疹、痱子、口腔溃疡、鹅口疮等),有无精神萎靡、频繁呕吐或颈项强直,有无佝偻病的体征(如枕秃、方颅、颅骨软化、肋骨串珠等)。④及时转诊。对于不明原因的剧烈哭闹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尤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和精神状况。如果患儿一般状况差,应及时转诊。 病案明明出生6个月时,出现阵发性哭闹。1岁以后更加明显,一到晚上更是哭闹不止。弄得父母烦恼不已,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病案分析婴幼儿哭闹最常见原因是腹痛,其中绝大多数为功能性肠痉挛所致。研究显示,有约半数患儿的阵发性腹痛由急慢性便秘引起,可以说便秘是儿童急性腹痛、阵发性哭闹的最常见病因。母乳喂养儿大便一般较多、软,易于排出。随着年龄增大,母乳减少或断奶、添加辅食后,不少婴幼儿出现便秘,有些甚至是顽固性便秘。 孩子自出生2个月后由于母乳不足而采用混合喂养,5个月后完全用配方奶喂养。此后明明大便次数减少、干燥,经常2~3天哭闹半天才大便一次。 医生诊断其为便秘所致哭闹,经通便处理后哭闹缓解。经指导家长进行饮食调整,增加富含纤维素的绿叶蔬菜,给予短期缓泻剂,如乳果糖制剂,保持大便通畅,明明的哭闹现象明显改善。 对于严重的便秘,可给予专用治疗配方奶粉。同时,训练其每天排便的习惯。 急性发热的处理 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0.4℃)和超高热(大于40.5℃)。根据持续时间,发热又分为急性发热(<2周)与慢性发热(>2周)。 急性发热 常见病因引起儿童急性发热的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喉炎、肺炎、腹泻、胃肠炎最为常见。 特点起病突然,有咽痛、流涕、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检查时可发现淋巴结和脾脏肿大,甚至有脑膜刺激征。 儿童发热伴皮疹者以病毒感染为多,常见于幼儿急疹、风疹、水痘或麻疹。 多数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出现皮疹。当出现皮疹时,应分析皮疹的性状、分布、出疹时间(发热第几天)、伴随症状和患儿一般状况等,结合预防接种史和传染病流行特征等判断病因。 处理1.低中度发热。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有利于机体清除致病微生物,因此对于低中度发热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只要孩子一般状况良好,进食或进水基本正常,则表明病情不重,可居家观察治疗。 在家中观察时,家长应每2~5小时给患儿测一次体温,伴有腹泻的患儿要留大便标本,并送到医院化验。避免给患儿盖得过厚,以防影响散热降温。 2.高热。①物理降温。冷水或冰水袋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浴等,可用于高热或有热性惊厥史患儿的早期家庭护理。②药物降温。对高热或采用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可适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剂。有高热惊厥史者可在发热早期提前服药。 如果用药后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饮水,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患儿发生病毒性感染的早期常常高热不退,服药后效果不理想或退而复升。对这类患儿应注意服药间隔,一般4~6小时方可再次服药。掌握惊厥的救治要领 常见的儿童高热惊厥多发于2~5岁小儿,多于发热早期(一般为12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体温急剧上升时发生抽搐。发生惊厥前后,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发作后意识很快恢复,不伴有其他神经精神征候。 实际上,绝大多数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很短,待医护人员赶到时,多数已经缓解。因此应对婴幼儿家长进行惊厥现场救治的正确指导,使其掌握以下要领: 1. 不要急于送往医院。否则有可能因搬运体位不当而发生窒息,增大生命危险。 2. 将正在抽搐的患儿放平,将头歪向一边,以免误吸入口中流出的分泌物引起窒息。 3. 为防止患儿因误吸而窒息,家人或救助者应始终守护在一旁,随时擦去吐出物。 4. 尽可能不刺激患儿,更不要强行往患儿口中塞任何物品。 5. 对发作数分钟仍不缓解或既往有惊厥持续状态史的患儿,应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呼救。 6. 密切观察惊厥发作的特点。因为详细的发作描述对于按上述方法看护病人,做好现场救治,保持呼吸通畅,即可使其安全度过发作期,待发作后再根据情况进一步诊治。 惊厥的现场处理 1. 如果患儿惊厥已经缓解,社区医生应详细询问其发作时的具体表现、持续时间、意识状况及全身状况,有无伴随疾病(如发热、病程时间、脑外伤等),并加以详细记录。 2. 如惊厥发作长时间不缓解,可经静脉或直肠给予安定类镇静药物。 3. 在没有治疗条件或用药后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将患儿转运到上级医院。在转运途中,要保持患儿颈部的舒展,特别要注意防止无意中捂住患儿的口鼻导致窒息。 急性腹泻处理要点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与平时排便次数相比)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稠度降低、稀便、水样便或脓血便),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全球性多发病,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腹泻多为病程在2周以内的急性腹泻。绝大多数患儿系非感染性原因或病毒感染所致,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尤其是预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数日即可逐渐痊愈。某些细菌性肠炎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特点合理选用。 对于病程为2周~2个月的迁延性腹泻和病程>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应建议家长转诊。 诊断步骤 1.根据病程分析,患儿是急性腹泻还是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大多数为饮食不当或肠道感染所致。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不同的年龄病因不一。 2.对于急性腹泻,首先应考虑急性肠道感染,也应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系统(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还应甄别是否存在喂养问题,比如喂养过多,添加辅食过多过快等。还要注意腹泻是否与某种食物有关,如牛奶、鱼类或豆类等,以排除过敏性肠病。 3.在排除非感染性因素后,一般可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还应根据大便性状、发病季节及患儿的一般情况等,对致病病原作出初步判断。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就可初步断定为轮状病毒肠炎。如果是在夏季,患儿大便呈脓血便,就应注意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若突然出现腹泻,大便呈豆腐渣样,就可能患了真菌性肠炎。 病案11个月的乐乐每天拉稀水样便5~8次,每次大便量也多。奶奶认为孩子越吃越拉,于是决定给他禁食,口服抗生素消炎。但乐乐症状并未减轻,还出现了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精神萎靡不振,只好赶紧到医院治疗。经补液和药物治疗,乐乐很快好转,3天后就出院了。 病案分析民间对急性腹泻有采用禁食、饥饿疗法的说法,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仍可达到正常的60%~90%。较长时间的饥饿不仅不利于患儿营养的维持,而且影响肠黏膜的修复和更新,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因此,婴幼儿腹泻不宜禁食,而应采用合理继续饮食的原则。 秋季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菌药治疗不仅无效,反而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事实上,70%左右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为非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无需抗菌药治疗。只有在发生侵袭性细菌感染,例如痢疾、沙门氏菌感染、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有明显脓血便时,才需要给予抗菌药治疗。 治疗原则 概括起来,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 1.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应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等量米汤、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呕吐重的患儿,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 2.预防和纠正脱水。脱水往往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 轻度脱水可用口服液量50~80ml/kg,中度脱水80~l00ml/kg,并在8~12小时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对于早期症状不重的患儿,应指导其合理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生儿腹泻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宜给予静脉输液。输液成分、量和滴速须视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并结合其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建议转诊。 3.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有黏液、脓血便的患儿,应针对病原菌选用抗生素治疗。 微生态疗法使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控制腹泻。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粉等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还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特别提示 1.新生儿或3个月以下小婴儿退热药效果不佳,又容易虚脱,因此一般不用退热药。 2.多数急性发热为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本身多具有自限性,迄今也缺乏特效疗法,给予生活护理或一般处理,绝大多数患儿数日即可痊愈。但目前有些基层医生只要遇到孩子发热,就给予静脉输注抗生素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实际上,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无效,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虽然具有消炎、退热的效果,但会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容易造成感染扩散或迁延不愈,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时,切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我们在临床上,要求儿科医生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因为孩子小病情变化快,应试根据病情合理的用药,当孩子出现病情变化时,要及时的请上级医生指导治疗,以减少病情对孩子的伤害,防止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