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据细胞来源不同,也分为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等等。这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一般开始主要表现为体表或者是胸腹腔等部位多发肿大淋巴结,通过做淋巴结活检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确诊。情景:患者:医生,我脖子上肿起个包,摸着很痛,是不是淋巴瘤啊?医生:如果是最近肿起来的,摸着还痛,就不太像是淋巴瘤,可能是咽喉部的炎症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结肿大,过一阵子就缩小了,可以先做个检查看看。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无意中摸到自己的颈部和腋下等等地方有肿块,很多人会遇到像上面同样的问题:淋巴结肿大是不是得了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突然发现脖子附近的包块,摸着比较疼,做了彩超发现是淋巴结肿大,开始担心是不是淋巴瘤。什么是淋巴结?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像网络一样分布在全身各处,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它是一种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大多集中于颈部,肠系膜,腋窝及腹股沟等处,正常人的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比较表浅的部位才可能摸到,比如颈部、颌下、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就是比较容易摸到。当淋巴结肿大到可用手摸到时,就代表淋巴结出现了异常增大。当机体存在感染或者肿瘤病灶时,细菌、病毒、癌细胞侵入,引起淋巴结肿大。如在颌下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表示口腔内有病变,如扁桃体炎、牙周炎等。什么是淋巴瘤?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在中老年人中多见,但是,20岁左右发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这两类又分为几十种不同的类型,需要诊断明确,通常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就是需要完整切除一个肿大的淋巴结做病检,跟其他血液肿瘤,如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穿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淋巴结肿大考虑是不正常的呢?会是淋巴瘤吗?我们需要警惕的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全身淋巴结增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往往提示急性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艾滋病、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见于非传染性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等。质地坚硬的淋巴结淋巴结的质地摸起来坚硬且无痛感,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者融合时要高度警惕,这种特征一般是恶性肿瘤的转移到淋巴结的征象;同样质地坚硬的淋巴结肿大还可能会是恶性淋巴瘤。逐渐增大的淋巴结逐渐增大的淋巴结可能是一般的炎症,这种淋巴结肿大,一般摸起来质地不会特别坚硬,且与周围组织没有粘连的迹象,活动度好,常常会有压痛,抗炎处理后淋巴结会缩小。并且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根据肿瘤的分期不同,放射治疗在临床上占据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局部放疗,也可以考虑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淋巴瘤的分类的不同、对治疗敏感程度都决定了患者的生存期,预后较好的淋巴瘤可以活10年甚至20年以上都可以达到。
根据国外一项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尸检报告发现,接近一半(47%)的患者是由感染导致死亡,其次的死亡原因为器官衰竭、出血性休克等。虽然近年来肿瘤患者中因感染死亡的人数有所减少,但感染依然是癌症患者要面临的重大考验。癌症患者为何容易感染?感染的第一大原因是免疫力低下。癌症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力系统时刻处于被攻击的状态,加上器官功能减弱、营养被肿瘤剥削,患者的免疫力就会有所下降。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癌症患者,身体机能更加薄弱。而化疗、放疗等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很容易被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很多伤口,比如手术创口、注射针口、引流管入口、造口以及治疗引起的皮肤黏膜损伤等等,这些伤口都可能暴露在细菌环境中,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频繁进出医院,医院是病菌聚集的场所,增加了患者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几率。感染会有哪些症状?多数患者感染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因此患者要做好体温监测,一旦有发热迹象就要报告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另外还会出现咳嗽、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尿频、灼热、血尿等泌尿道感染的症状,或口腔、牙龈、咽喉肿痛等等。 不同的癌症患者感染引发的症状会有所不同,有的症状比较隐匿,因此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联系医生,防止耽误病情。如何预防感染?1.警惕发热症状癌友在放化疗期间很容易出现发热症状,这是因为放化疗会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此时极易发热造成感染。因此患者需定期回医院化验血常规,注意白细胞数值,如果数值太低应考虑进行升白治疗,帮助促进白细胞生成,降低感染风险。2.增加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患者吃得好,免疫力才会好,因此要加强营养支持。首先要多给患者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如果患者胃口不好、食欲减退,应多想一些办法保证营养摄入。具体可参考此文:。 3.做好留置导管护理患者出院后身上可能会有各种导管,如果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感染。应注意保持置管处的干燥、清洁,避免出汗、进水,防止污染;尽量减少置管处肢体的大幅度活动,防止导管反复牵拉;多留心置管处皮肤状态,如果有红、肿、痛、发热、渗液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处理。4.减少细菌接触住院期间要尽量避免串房,在家休养期间也应减少人员探视;患者居住的房间要做好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洁净;出门要戴好口罩,尽量避开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家中有成员感冒,应避免和患者接触;平时要做好保暖工作,随时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物;尽量避免接触各种野生的猫、狗、鱼、鸟等动物。5.做好皮肤护理患者应勤用洗手液或清水洗手,可以有效抑制细菌传播。同时要保护皮肤粘膜避免损伤,不要大力搓挠皮肤,不用太热的水洗澡,可适当使用润肤乳保持皮肤滋润,平时要穿宽松舒适的衣服。放疗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脱皮等症状时不可用手去抓,可轻拍缓解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来改善。6.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粘膜也是极易引起感染的部位,患者要做好口腔清洁,餐后、睡前都要用生理盐水漱口,刷牙要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防止口腔出血。饮食不要吃大块、坚硬、粗糙或刺激性的食物,应以清淡、软烂为宜,细嚼慢咽。7.注意食品卫生尽量不吃生冷的食物,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食材要新鲜,不要吃变质、腐烂的食物,不要吃隔夜饭菜;吃水果前要洗干净,可以将水果切开水煮5分钟左右再吃。
舌癌是口腔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口腔癌的1/3~1/2,占头颈部肿瘤的1.6%~10.2%。舌癌好发于舌侧缘。发病原因可能与烟酒的长期刺激有关,牙齿残根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或口腔不良卫生使细菌或(和)真菌在口腔内滋生等原因亦可能诱发癌变。(一)临床特点1.早期症状大多不明显:一般病人以舌部结节或溃疡来医院就诊,主诉伴舌部疼痛、烧灼不适者较多,如未及时就医和确诊,局部肿物可进行性增大,向深部及周围扩展,引起相应症状。2.早期体征:可表现为舌表面一块边界清楚、颜色异常的区域,该表面可不高出舌粘膜表面或仅微高出舌粘膜表面,可有溃疡或无溃疡。肿物进一步发展,体征则相对明显,表现为结节或溃疡等各种类型。3.局部发展特点:舌癌一般发展较快,可较早侵及肌层,侵犯部分舌可引起相应的舌运动受限,全舌受侵时可引起舌固定、流涎、言语及进食困难。癌肿亦可直接侵犯口底。肿瘤较大时可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溃疡与感染,有时伴发出血。晚期可侵犯翼内肌、翼外肌引起张口受限,也可侵犯下颌骨、颌下腺等。4.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为29%~38%,与病程有关,也有报道达60%~80%,经常转移至颌下、颏下和颈深淋巴结,常有10%~20%发生双颈淋巴结转移,应引起注意。5.分型特点:肉眼分型(大体病理)一般以外生型、溃疡型多见。光镜下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多见,其他还有基底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乳头状瘤癌变、涎腺上皮癌、未分化癌等。(二)确诊依据(1)对舌部小结节或经久不愈、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的小溃疡,应考虑舌癌可能,必要时取活检,以明确诊断。(2)指诊可轻触瘤体及周围,以了解肿物硬度及范围。(3)部分病人常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就诊,所以应仔细触摸颈部淋巴结,必要时取活检。(4)CT和MRI检查能确定肿瘤位置,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明确临床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有很重要的意义。(5)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最主要的确诊依据。(三)治疗原则舌癌的治疗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对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I、II期病人,手术和放疗均可能达到根治目的,但放疗不损伤咀嚼及吞咽功能,所以应以放疗为主。对于III、IV期病人应采用手术和放疗配合为主的综合治疗。化学治疗仍属于辅助治疗,用于术前、术后或放疗后配合应用,或用于晚期病人的姑息治疗。(四)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舌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放疗治疗方法主要有间质治疗、口腔筒治疗和外放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范围合理选择放疗方法或配合应用。1.间质治疗:对于较小原发病灶(T1-2)应以间质治疗为主,放射源最初为226镭针,目前大部分已被192铱遥控后装近距离治疗所代替。间质治疗剂量一般为70~90Gy/7~9d。插植方式要求按巴黎系统,采用等强度的线源平行排列插植,线源之间距离应相等;如病灶较大,插植平面为两个平面以上者,则平面间距亦应相等。在间质治疗前给予小剂量外照射,可有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插植创伤引起的肿瘤播散,外放疗剂量一般为15~20Gy/8~10d。但应注意外放疗与间质治疗间隔最好控制在1周以内,不要超过2周,如间隔时间延长,其疗效明显降低。2.口腔筒治疗:一般均配合外照射应用,其方法为在加速器上附加不同大小的口腔筒进行电子线照射,照射时病人仰卧,尽可能暴露舌的病灶,将口腔筒对准病灶照射,剂量为3Gy/次,共8~10次,之后行外照射,外照射剂量一般为40~50Gy/4~5周。该方法一般适用于较浅原发病灶。3.外放射治疗:对于舌癌较大病灶(T3-4)以外放射治疗为主,可配合间质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如单独应用外放射治疗剂量一般为65~70Gy/6.5~7周。若外放射治疗至50~60Gy/5~6.5周左右,亦可合并间质治疗,剂量一般为30~40Gy/3~4d。如拟行术前放疗,则可先行外放射治疗50Gy/5周,休息3~4周之后手术。对未行术前放疗的外科术后残存病灶,应对病灶局部行术后外放疗,剂量一般为50~60Gy/5~6周。外放疗设野必须包括原发病灶和淋巴引流区,上界一般在舌背上1cm,避开硬腭,下界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放疗过程中,应注意照射至40Gy/4周时及时缩野,避开脊髓,之后继续照射至所需剂量。照射时取侧卧位,张口含木塞,将舌压下和固定。4.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行上半颈预防照射(包括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对于潜在的微小转移病灶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剂量一般为40~50Gy/4~5周;多数人认为如出现颈部淋巴转移应行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应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放射治疗方式,如病理结果证实淋巴结包膜受侵犯或术中无法扫描干净,则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剂量为50~60Gy/5~6周。对于有颈淋巴结转移灶,但患者拒绝手术者,应行全颈照射至45~50Gy,缩野对残存灶追加剂量至60~65Gy/6~7周。术前放疗时,对淋巴结有转移者应和原发灶同时照射,剂量40~50Gy/4~5周,之后和原发灶同时手术。5.时间剂量分割:常规外放疗时间剂量分割为2Gy/次,1/d,5次/周,周剂量为10Gy,该方法已经沿用了多年,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经证实肿瘤控制率并未提高很多,所以,人们在时间剂量分割效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期望提高生存率。目前,非常规外放疗时间剂量分割类型主要有超分割和快速分割放射治疗。关于舌癌的外放疗可采用超分割方式,即1~1.25Gy/次,2/d,5d/周,总剂量同常规照射;EORTC(1997年)报道超分割加速治疗头颈部癌的方法为每日照射3次,间隔4h,每次1.6Gy,给予18次,共28.8Gy剂量;之后休息12~14d,以同样的方法给予43.2Gy(27次?17d),使总剂量达到72Gy/(45次?5周);其结果显示能提高局控率,且不增加放射副作用的发生率。近年来,有人采用大野套小野的快速分割放疗方式也称同时加量照射(CBT)治疗口腔癌,方法为在大野照射的某一时间内同时加用小野照射,大野每次剂量1.0~2.0Gy,小野每次1.0~1.5Gy,间隔6h以上,总剂量为69~79Gy/6周,认为该方法有效。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及同时加量照射方式对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均适量,但应注意超分割加速放疗增强了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但也增加了早期组强的反应,亦可能增加晚期组织的反应,所以每次分割剂量不宜过高,最好不超过1.6Gy。
由于鼻咽腔位置深在又狭小,其邻近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脂肪瘤肿瘤,腺样肿瘤,肺肿瘤疼,肺部肿瘤癌,脑袋里肿瘤,脸上长肿瘤,导致手术治疗非常困难,不易做到根治性切除。的病理特性以低分化癌为最多,其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射线较敏感,这对放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足量的放射治疗后,可以获得控制或根治。鼻咽癌虽易有颅底、咽旁、颈淋巴结转移和侵犯,但放射治疗也完全能覆盖这些区域。所以,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资料表明:鼻咽癌用单纯放射治疗,总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50%左右;早期鼻咽癌,无鼻咽腔外侵犯、无颈淋巴结转移者,治后5年生存率可达80%~90%。即便是晚期病人经正规的积极治疗,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期。近年放射治疗的方法不断改进,简单介绍如下:1、常规外照射:治疗常采用高能射线,由钴治疗机产生的γ线或医用直线加速器发生的高能x线,颈部照射可选用穿透性较低的辐射线即电子线。参照临床检查、影像学材料、病理类型等设计照射野,照射野内第一阶段肿瘤剂量在3周半至4周时间,达36~40戈瑞(gy)。在第二阶段按肿瘤退缩程度调整治疗野继续放疗。鼻咽癌根治性放射治疗,颅底鼻咽部照射量约在6~8周内予以肿瘤剂量60~80戈瑞;颈淋巴结根治性放射剂量约在6~7周内给予肿瘤剂量60~70戈瑞,若无颈淋巴结转移时则颈部给予45~50戈瑞的预防剂量即可。2、鼻咽腔内后装放射治疗:采用高剂量率的微型铱源(198ir),由计算机控制的马达正确地将放射源输送到被照射部位,由治疗计划系统做个体化计划设计,疗效肯定。目前对病期较早的鼻咽癌在常规外照射到一定剂量后,辅以高剂量率近距离腔内后装治疗,或因根治性外照射后有鼻咽壁的较限局的残存或复发病灶时,可加用高剂量率近距离腔内后装补量放疗,获得较好的效果。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疗,即人们称为x刀。是用高能直线加速器发生的x线束,对被照射部位用多个小野等中心旋转照射。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既可严格地保护鼻咽腔邻近的重要器官少受或免受射线的照射,又使肿瘤部位得到最大可能的剂量,得以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初程治疗的鼻咽癌病人,在足量外照射后,咽旁间隙有肿瘤残存或邻近颅底骨破坏尚未控制,病变范围在4厘米直径以内,以立体定向放射针对残存病灶补量。鼻咽癌足量照射后复发病人,经病理证实,用外照射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针对病灶处推高剂量,效果较满意。4、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目前用调强适形放疗鼻咽癌还处在摸索阶段。适形放疗使高剂量分布区与肿瘤区的三维形状的适合度比常规外照射大有提高。病人在放疗前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做好洁齿、拔去龋齿残根、移去金属牙冠、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头颈部的感染病灶;戒烟酒、防感冒、改善全身情况。放射治疗结束后,仍应定期去医院复查。恢复期内须注意饮食调理,注意劳逸起居,预防感冒、感染。须注意保护放射区的皮肤免受刺激或外伤,前胸后背痛是癌症吗,医生得了癌症,潮州癌症,社交癌症,菏泽癌症多,小公举癌症,重视心理康复与体能康复,保持乐观的态度,适当参加社交活动。
父母得了癌症,意味着自己离癌症也不远了吗?近年来,由于癌症的高发,家庭里面癌症患者的人数多了起来,让不少直系家属担心自己或小孩罹患癌症的风险,也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遗传性,专家表示,如果家族中只有一个人患癌,并不需要多担心,如果有两到三个人得癌症,不管患何种癌,都需要怀疑是否有家族遗传倾向,提前做好肿瘤筛查。癌症为何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大家都知道梅艳芳因宫颈癌早逝,但你可能不了解,他的兄弟姐妹中,梅爱芳、梅德明也先后因癌病去世。“这就是典型的家族聚集式患癌。”专家表示,很多癌症出现“家族聚集”的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种为外部因素、一种为内部因素,及大家了解的基因出现问题。一般来说,一家人处于同样一种生活环境,有一样的生活习惯,一旦饮食生活习惯易导致癌症发生,那么一家人都受影响,例如长期食用发霉、腌制食物易发生肝癌、胃癌,长期处于吸烟、粉尘环境易诱发肺癌,长期喜欢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易使肠癌风险增加。年纪轻轻就患癌,有血缘关系的家属无需担心外部因素通常可以可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能快速地降低致癌风险,可还有一种属于内部因素,这类由于先天对癌症易感,需谨慎。有研究表明,患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的成年病人,其直系亲属发生同一种癌者比一般人群高3倍;儿童的白血病、脑瘤、软组织肉瘤等,其同胞发生同样肿瘤的机会比一般儿童高4倍。有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胚胎性肿瘤等,若发病年龄早,肿瘤是双侧或多发性的,患者的直系亲属则比一般人群高20-30倍。专家介绍,不同于遗传病,癌症不会先天遗传,但是基因和染色体异常会通过精细胞、卵细胞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中基因和染色体异常产生对癌症的易感性,因此会比没有异常的人患肿瘤的风险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把有过肿瘤史的直系家属称为肿瘤高危人群,欧美国家都会建议其做基因筛查,评判其易感性为多少比例。”专家提醒,并不是所有家族中成员的基因都会发生改变,因为基因的改变还有外因的作用,而每个人所遇到的外因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属于高危人群,你该怎么做呢?对于直系家属中有过肿瘤史的网友,专家建议要积极做好癌症筛查,比普通人可能筛查时间、频率都要多,一般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网友,专家建议可以进行除去健康体检外,还需加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如果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的几倍后,就要做进一步的跟踪检查。如果是肺部肿瘤标志物过高的话,可以通过做胸部CT进一步检查是否有肿块,肝癌可以通过CT、核磁共振或者B超检测,胃癌可以通过胃镜来进一步检查。
手术、放疗和化疗,被称为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然而,大家对手术和化疗相对比较熟悉,但对于放疗,人们想象更多的是“辐射”、“损伤”。而且,放射线不像手术和化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很多患者也不懂放疗到底是如何进行的,总觉得放疗“似乎不太重要”。那么,放疗到底是如何杀死肿瘤的呢?多久才能起作用?什么情况下应该首选放疗呢?放疗后身上会带有辐射吗?放疗中的各种“刀”又有什么区别?哪种效果好呢?......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吧。放疗是什么?在肿瘤的治疗中到底是啥角色?放射治疗就是利用放射线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约有70%的患者都会使用到放疗。研究显示,约5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不同治疗方式的贡献为:手术占27%,放疗占22%,化疗占6% 。所以,放疗其实非常重要。近十几年来,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放射治疗设备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新的技术手段,放疗也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放疗后身上会带有辐射吗?会对家人产生影响吗?很多人担心,放疗后因为接触了放射性物质,身体会带有辐射,影响到周围人的安全。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有这种顾虑呢?这就要先了解一下放疗的方式了。放疗分为2种方式,内照射和外照射。内照射就是把放射源放在体内,它会慢慢衰减,释放射线。它的好处就是射线波不需要从外面穿进来,对外面的组织造成损伤。但劣势就是携带不方便,而且有一段时间是有辐射的。但这种辐射也并不是指这个人不能靠近,基本上半米或者十几公分就没有什么辐射。因为内照射产生的射线穿透能力比较弱,放射物质的半衰期也比较短,很快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就能恢复正常了。外照射就是放射源置于体外,射线通过加速器,通了电之后,用很高的剂量集中在体内某个区域,对肿瘤进行治疗。这种方式关掉电放射性就没有了,所以出了加速器之后就没有辐射了。因此,放疗病人并不是辐射源,基本不会影响身边人的健康。为什么放疗之后,肿瘤没有马上缩小?与手术切除肿瘤后效果立竿见影不同,放疗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因为放疗是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使癌细胞死亡。而破坏癌细胞的DNA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作用,一种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就是,放射线照射到癌细胞里,导致癌细胞的双链DNA断裂。遗传物质被完全破坏了,癌细胞无法再分裂了,就会导致死亡。这就相当于一刀子捅到心脏,直接毙命了。间接作用就是,射线产生的自由基破坏癌细胞的DNA,导致单链断裂。这样癌细胞不会马上死亡,而是分裂一段时间后分裂不下去了,才会死亡。这就相当于是胸口被扎了一刀,然后跑了一段时间,最后因为流血过多死掉了。所以,一般做完放疗后,医生不会马上让病人做检查,而是过一段时间再复查。就是因为放疗的这种刺激效应,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放疗中的各种“刀”,到底是什么?其实放疗并不是真正的刀,而是射线形成的不同剂量分布。放疗射线对肿瘤短期内给予高剂量的照射,产生杀灭消融式的治疗效果,类似手术切除。而且,肿瘤所受放疗剂量高,周边正常组织所受放疗剂量快速跌落,犹如陡峭的山峰,就像刀削一样。所以,放疗就像是“隐形的手术刀”。那么,这么多“刀”,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依据射线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光子束和粒子束。光子束类应用最多,主要是γ射线和X射线。伽马刀就是使用的γ射线,有头部γ刀和体部γ刀(也被叫做陀螺刀)。射波刀、速峰刀、托姆刀等使用的都是X射线,我们平时做CT也是X射线,只是放疗的加速器里X射线的能量更高。放疗中使用的粒子束主要是质子束和重离子束,因此被称为质子刀和重离子刀。这么多种“刀”,哪种效果最好?很多人会困惑,这么多种“刀”到底哪种效果好?是不是越贵才越好呢?其实,还真不一定。治疗的效果主要还是看肿瘤的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是脑部肿瘤,肿瘤又比较小,脑部的伽马刀精准度就很高,效果就很好;如果是体部的,射波刀、速锋刀会有优势一些;如果是多部位的话,托姆刀效果更明显;如果是放疗后又复发的,可能需要考虑质子刀。
我国2020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55万,跃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这一年结直肠癌的新增死亡病例28万,而直肠癌是最多见的大肠恶性肿瘤,因此如何提高结直肠癌治疗的有效率延长生存成为现今肿瘤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刻不容缓。 2020年10月,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ASTRO)正式推出了直肠癌放射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再次确认了直肠癌术前放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TNT)中的地位,不论低复发风险肿瘤还是高复发风险肿瘤,术前放疗作为高质量证据而强烈推荐;对于T1-2N0 保肛需求的直肠癌,术前放疗也被推荐为提高保留括约肌并可能转化为保留肛门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的有效手段。 术前放疗的优势 术前放疗相比于术后放疗具有明显优势: 1、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及保肛率。 2、未行手术的组织结构血供丰富,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 3、术前盆腔结构未破坏,盆腔中受照射的小肠组织较少。 4、术前放疗可降低肿瘤术中播散的机会。 5、术前放疗可使骶筋膜纤维化而增厚,术中损伤骶前静脉的机会减少,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也明确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保肛率,延长病人无病生存期;其适应证范围包括T3-4 或 N1-2 期距肛缘小于12cm的直肠癌,通过术前放化的新辅助治疗,达到了很好的肿瘤降期和减少肿瘤负荷的预期,为后续的手术切除创造条件,治疗依从度高,在后续手术中很少发生肠粘连出血增多等严重并发症;和术后放疗相比,尽管新辅助放化疗推迟了这部分病人的手术时间,却因放疗后直肠肿瘤和周围转移淋巴结的缩小大大提高了直肠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保肛机会明显增加,满足了病人保留肛门的需求。 直肠癌放疗适应症 1、I期直肠癌不推荐放疗,但局部切除术后,有以下因素之一,推荐行根治性手术,如拒绝或无法手术者,建议术后放疗。 (1) 术后病理分期为T2 (2) 肿瘤最大径大于4CM (3)肿瘤站肠周大于1/3者 (4)低分化腺癌 (5)神经侵犯或脉管瘤栓 (6)切缘阳性或肿瘤距切缘<3mm 2、临床诊断为II/III期直肠癌,推荐行术前放疗或术前同步放化疗 3、根治术后病理诊断为II/III期直肠癌,如果未行术前放化疗者,必须行术后同步放化疗。 4、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直肠癌(T4), 必须行术前同步放化疗,放化疗后重新评估,争取根治性手术。 5、IV期直肠癌:对于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IV期直肠癌,建议化疗+原发病灶放疗,治疗后重新评估可切除性,转移灶必要时行姑息减症放疗。 6、局部区域复发直肠癌:可切除的局部复发患者,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然后再考虑是否行术后放疗,不可切除局部复发患者,若既往未接受盆腔放疗,推荐行术前同步放化疗,放化疗后重新评估,争取手术切除。 既做加法也做减法,优化直肠癌精准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国际指南都推荐患者先进行术前的放疗或放化疗,然后再进行根治性的手术,手术以后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再进行后续的辅助治疗。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的患者而言,单一的治疗模式已经逐渐难以适应所有患者的需求,因此整体治疗模式也在不断的优化。 对于放疗而言,优化的方向可能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给治疗做加法,用更高强度的新辅助治疗,来换取肿瘤更好的退缩,进而提高患者整体的预后。 另一个方面,要做减法,如利用短程的治疗替代长程的放化疗,这样或将更好地节省卫生资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采用5×5的短程放疗之后,一周以内立即做手术,又或者像长程放化疗一样,短程放疗之后在间隔期联合一些巩固化疗,以此获得一个满意的肿瘤退缩。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此外,我国乳腺癌患者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岁,而且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小于35岁的患者约占10%-15%。 但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规范化治疗下,得了乳腺癌并不意味着“天塌了”,其治愈率和生存率已越来越高。 然而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美丽”和“健康”之间如何平衡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总是不甘心早早失去乳房,这对她们的自信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所以在当前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下,越来越多早期预后较好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了保乳手术。手术是成功了,但术后到底要不要放疗? 保乳术是一种仅切除肿瘤和少量正常乳腺组织的手术,术后如果不接受放疗,其复发几率较高,放疗将有助于清除残留的癌细胞,大大降低复发风险。 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通常被称为保乳治疗。国内外研究表明,加用放射治疗的保乳患者中乳腺癌复发率明显降低 保乳后什么时候开始放疗? 1、不需要化疗的患者术后放疗建议在术后8周内进行。(由于术后早期术腔体积存在动态变化,尤其是含有术腔血肿的患者,所以不推荐术后4周内开始放疗。) 2、需要化疗的患者应在最后一次化疗后2~4周内开始。 3、内分泌治疗与放疗可以同时,也可以放疗后开始。 4、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患者只要放疗前心功能正常,可以与放疗同时。 保乳术后的放疗靶区 1、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照射靶区只需包括患侧乳腺。 2、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有转移的患者,照射靶区除患侧乳腺外,还需要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 3、前哨淋巴结仅有微转移或1~2枚宏转移而腋窝未作清扫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高位或常规乳房切线野。 4、前哨淋巴结宏转移大于2枚而未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者,应在全乳照射基础上进行腋窝和锁骨上、下区域的照射。 5、内乳区放疗适应证需严格掌握,左侧患者尽可能降低心脏照射体积和剂量。
前列腺癌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前列腺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 目前放疗是治疗前列腺癌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与手术相比,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在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听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主任对于前列腺癌治疗的看法。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有什么特征? 主要是城市内的老年男性患者发病居多,知识分子和行政人员比较多。在一些城市前列腺癌的肿瘤发病率在前五之内,比如北京市今年就是排在第五位。 放疗在治疗前列腺癌中是什么地位? 放疗和手术是平等的,国外资料显示,前列腺癌放疗和手术的治疗效果一样,特别是在治疗后的十年之内,在十年之后,手术稍微好一些。目前的治疗指南中,建议年轻的病人首选手术,年老的病人首选放疗。但是这些统计和资料都是基于过去的放疗技术,因为前列腺癌需要观察十年的生存率,指南参考的这个文章发布在2000年左右,现在的放疗技术应有个更好的结果,若干年后会有结论。 哪些病人要优先选择放疗? 前列腺癌有个特点,一般肿瘤按TNM分期决定治疗选择,前列腺癌还要参考Gleason评分PSA,三个要素构成分期,分成极低危(国内很少见)、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转移,每个级别的治疗的首选方案是不一样的。 在前列腺癌的几个分期中: 极低危,一般是观察,不治疗,预期生存年龄大于20年的才治疗。选择放疗和手术都行。比如<60岁的患者可能就要干预了。 低危,预期生命大于10年的,可以监测,也可以选择放疗或手术,是优先考虑放疗。我们医院MDT团队掌握的男性预期平均寿命是73岁,当然,也参考病人自身的治疗意见。 中危,预期生产年龄大于10年的首选手术,小于10年的选择放疗。 高危,首选放疗,不受年龄限制,也可以做手术。 极高危,首选放疗和长程的内分泌治疗,或者选择手术,手术是选择性的,在肿瘤能够分离出来的情况下。 转移,以内分泌治疗为主,可以加放疗,在有寡转移的情况下。 既可以做手术,又可以做放疗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各种有何优势? 手术如果能够切干净的话,局部治疗会更彻底一些,如放疗的效果来的慢一些,PSA的下降,从统计学上看,20年前的放疗的结果看,手术的病人在10年之后,效果比放疗好一点,根据这个,我们现在选择手术或放疗。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放疗的副作用比手术要轻一些。10年之内的生存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干脆就不推荐做手术了。其实国外的统计发现,做放疗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的放疗技术比20多年前的进步多了,现在很可能效果不比手术差。 除了放疗与手术等手段相比的优势,术后病理高危的前列腺癌患者一定要记得还有放疗,放疗可以带来第二次根治的机会,千万不要只用内分泌治疗。 男人们都怕前列腺癌,我们不妨化害怕为防治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食物注意多吃,比如富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如西红柿煮熟了吃,还有含三羟基异黄酮抗氧化剂的大豆制品。有些食物别吃太多,像富含脂肪的肉类及肉制品少吃。另外,还可以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和核桃等。 除了饮食方面注意,适当的运动也是增强体质的好方法,还能调节心理、消除压力和改善睡眠,从而减少前列腺癌的发生。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 前列腺癌的病因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无患前列腺癌者的相对危险度为1,绝对危险度为8;则遗传型前列腺癌家族成员患前列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5,绝对危险度为35~45。此外,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性活动、饮食习惯有关。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前列腺癌引起的症状可概括为两大类: 1.压迫症状 逐渐增大的前列腺腺体压迫尿道可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细、射程短、尿流缓慢、尿流中断、尿后滴沥、排尿不尽、排尿费力,此外,还有尿频、尿急、夜尿增 多、甚至尿失禁。肿瘤压迫直肠可引起大便困难或肠梗阻,也可压迫输精管引起射精缺乏,压迫神经引起会阴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经放射。 2.转移症状 前列腺癌可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经束,引起血尿、血精、阳痿。盆腔淋巴结转移可引起双下肢水肿。前列腺癌常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截瘫。前列腺癌也可侵及骨髓引起贫血或全血象减少。 前列腺癌的扩散转移 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晚期转移的路径: 1、直接蔓延 腺癌穿过被膜向周围扩散,浸润邻近器官,精囊、输精管、 膀胱及盆腔内器官都可受到累及。 2、淋巴转移 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最早发生在闭孔及腹下淋巴结区,经髂内、髂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延及下腔静脉、纵隔及锁骨下淋巴结。癌分化越低则淋巴转移率越高。 3、血行转移 前列腺癌的血行转移较为常见,癌细胞随血运行到骨骼、 肺、肝、肾及肾上腺,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骨转移 骨转移常见,仅次于淋巴结。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前列腺癌的预防 前列腺癌严重威胁男性健康,前列腺癌有以下方法预防: 1、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制品,可明显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饮食总热量中脂肪所占的比率以10%-20%比较理想。 2、要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禁烟、禁酒,并保持大便的畅通。 3、平时要多饮水,多排尿,排尿有冲洗尿道的作用,可帮助前列腺排出过多的分泌物,可预防前列腺感染。 4、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充足的睡眠,有节制的性生活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很重要,坚持热水洗浴,尽量不要穿牛仔裤或过紧的裤子。 5、要避免对前列腺进行压迫,不要长时间久坐不动,要适当休息并及时变换体位,避免前列腺的局部充血的现象。 6、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经常锻炼腹部、大腿及臀部可使前列腺得到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利于增强内部抵抗力并减少前列腺癌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