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案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大类是药物治疗。一般由内科大夫,特别是风湿免疫科大夫完成。在此不赘述。 如果药物治疗三个月还是不能很好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和肿胀,为了防治类风湿病变将关节破坏,造成不可逆性关节功能丢失,应该立即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时机应该是在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明显破坏发生之前进行。 一旦药物治疗无效,又没有早期采取微创关节镜滑膜全切除手术保护关节,已经发展到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破坏严重,就建议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了。如果一味地推迟进行关节置换,因为多数患者活动量都受到严重限制,加上类风湿破坏,会导致骨质极度疏松、骨质破坏、韧带挛缩和关节功能障碍,那时再进行关节置换,就会影响关节置换的质量和假体使用年限。 史福东转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余家阔老师文章
骨水泥反应综合征(bonecementimplantationsyndromeBCIS)最早的报道见于1961年,最常见的手术为髋关节置换和骨水泥成形术,表现为血压骤降。心律失常,意识丧失等,是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当然也见于未手术的骨折病人。为什么会发生BCIS呢?关于BCIS的病因,目前较多接受的是栓塞学说:栓子可以是脂肪、骨髓、骨水泥、空气、血小板聚集物等。栓子不一定是骨水泥本身直接产生的,多是在骨水泥手术过程中过高的髓腔压力间接导致的。BCIS最常见于髋关节置换术,特别是以下4个阶段:股骨铰孔、骨水泥植入、假体插入、关节复位,偶尔甚至发生在肢体止血带放气时。其早期征象包括全身血压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下降等,此时即应警惕并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循环或呼吸衰竭甚至意识障碍,已是晚期。BCIS高危因素包括:1、高龄;2、卵圆孔未闭;3、心血管疾病;4、麻醉风险评分(ASA评分)Ⅲ~Ⅳ级;5、骨质疏松或其他骨病;6、恶性肿瘤;7、本次发生的股骨骨折(特别是转子间骨折)。如何避免BCIS的发生呢?1、术前评估BCIS的危险因素:对于高风险BCIS患者可以推迟手术,以提高心肺储备。2、制定更精细的手术计划:包括避免使用骨水泥假体进行双侧手术。选择所需长度最短的假体。使用低粘度骨水泥。高危患者尽量避免使用骨水泥假体。3、术中管理措施:包括避免对高危患者使用挥发性麻醉剂。在手术全程中给予吸氧。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维持血容量正常。中心静脉导管放置可提供一种快速的给药途径以便复苏。4、术中操作措施:包括充分灌洗股骨髓腔。真空搅拌骨水泥。使用骨水泥限制器将骨髓组织和血液与骨水泥分开。防止在骨水泥植入和假体插入过程中产生的髓腔压力过高,比如真空抽吸。一旦发生BCIS怎么办?BCIS的治疗原则为提供早期有效的心肺监测以及呼吸和循环功能支持治疗。1、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等。2、给予高浓度氧气甚至纯氧。常规氧疗不起效者可转为机械通气治疗。3、低血压应按急性右心衰治疗。液体复苏以维持右心前负荷。正性肌力药以保持心室收缩力。升压药可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纠正伴发的心律失常。4、对于血流动力学非常不稳定、上述措施难以奏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体外膜肺氧合。5、中心血栓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取栓。BCIS的发生率还是很高的,临床当中经常会遇到,虽然预防和救治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当中防不胜防,愿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积极预防和救治。
什么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人体正常存在的黑色素细胞,与其它癌症一样,正常的黑色素细胞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发生恶变,从而转变为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细胞分布于我们全身,胚胎时期其位于神经脊,发育后其主要分布于我们皮肤的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密度也决定了我们的肤色。除了皮肤以外,黑色素细胞也少量存在于我们的黏膜和神经系统中。黑色素细胞除了参与皮肤颜色的构成外,其可能还与抗应激和抗炎症等免疫调节功能相关。 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被发明之前,黑色素瘤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晚期患者往往很快出现疾病进展而发生死亡,因此黑色素瘤被认为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黑色素瘤可发生于我们人体的各个地方,我国的黑色素瘤最常发生于手掌、足底、手指或脚趾,多为肢端型,占比超过40%。此外我们还有20%-25%的黏膜黑色素瘤,其中最常见于肛管直肠、女性生殖道和口腔鼻腔等。除此之外,还有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神经系统原发黑色素瘤等罕见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很常见吗? 在全球癌症大数据中,黑色素瘤位列最常见癌症的第17位,新发病例324635例,死亡570423例。欧洲是黑色素瘤新发病例最多的地区,其次为北美洲,而亚洲地区仅占7.3%。在美国和欧洲,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占到了癌症排行榜的第6位,最高发病率在澳洲,高达36.6/10万,欧洲和美国也约在15-20/10万水平,而在我们中国,黑色素瘤仅排在第25位,年发病率仅为0.36/10万,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黑色素瘤新发病例也约在5000-8000例左右。 不同亚型的黑色素瘤的病因可能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具有黑色素瘤家族病史,其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也会上升,特别是具有先天性结构不良痣的人群,发生恶变的概率也更高。 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为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其发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无关,而与皮肤和黏膜慢性损伤、经久不愈的炎症刺激相关。有意思的是,除了我们黄种人,非洲的黑色皮肤人种,尽管也处于日照强度较高的地区,但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并不高,且主要的亚型也是肢端型。此外,免疫力低下也是黑色素瘤的病因之一。哪些人容易得黑色素瘤?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男性的发病高于女性,老年人高于年轻人,这与很多其它癌症类似。 皮肤白皙比深色皮肤的人容易的黑色素瘤,特别是对日光敏感容易被晒伤的人。如果你的职业使你不得不间歇性暴露在高强度阳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也应当做好职业防护。同时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阳光床”美黑潮流,也已证明和黑色素瘤发病率升高相关,赶潮流的年轻人,想拥有“健康”的古铜色,却也可能暴露在“不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下。 皮肤多发非典型痣或发育异常痣的人群也存在高危。如果你身体上某一次色斑切除病理提示痣存在不典型增生或结构不良,则对于其它的色斑也应密切随访,必要时预防切除。若皮肤存在慢性炎症、反复损伤未愈,或对皮肤上出现的皮损或肿块,自行切割、针挑、绳勒,或到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激光、物理或化学消融,都促使黑色素瘤的发生。因此对于皮肤的色斑或病损,需要进行相关治疗时,一定要寻求专业途径,不恰当地处理,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如何应对黑色素瘤 遇到黑痣不要慌,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当对自己身上可疑的黑痣、皮损或皮肤肿块引起重视,去皮肤专科或肿瘤专科医院就行就诊,必要时进行病变的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对于其它一些暂无风险的皮肤病变,患者自身也应该做适当的自我监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量大小做好记录,每隔半年或一年再进行拍摄和测量,进行系列的动态比较,若病变在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大,或明显的疼痛、破溃、出血等变化,则应立刻就诊。 对于自身皮肤和黏膜的慢性感染、炎症或经久不愈的溃疡,例如严重的真菌感染、甲沟炎、灰指甲、反复在同一处出现的口腔溃疡、鼻黏膜破损等,都应该积极进行正规的治疗,必要时对创面进行活检,以免遗漏恶性疾病的诊断。只要我们积极预防,坚持随访,早期切除,配合治疗,黑色素瘤也会获得一个长期的预后。
在很多腰背痛病人就医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直腿抬高测试。 下背痛定义:部分下背痛患者通常伴随下肢神经系统症状。Thestraightlegraisetest直腿抬高测试(被动)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用于识别椎间盘病变或神经根刺激的损伤,SLR在检测椎间盘突出和神经压迫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在FMS(FunctionalMovementScreen)主动直腿抬高测试用来测试识别抬高腿屈髋的主动灵活性,也包括在动作模式中初始和持续的核心稳定性,还可以观察另一侧的主动伸髋能力。臀部-髂胫束联合和腘绳肌通常是导致髋屈曲受限的结构。髋伸展受限常见于髂腰肌和其他骨盆前前部的肌肉,主动直腿抬高挑战了在保持骨盆和核心稳定时的下肢分离能力,也挑战了在稳定骨盆和对侧腿主动伸展时腘绳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的主动柔韧性。 在主动直推抬高测试中,分为4个评分:3分:踝关节垂直线位于大腿中部和髂前上棘中间;非移动腿仍然保持在中立位置;2分:踝关节垂直线位于大腿中部和关节线中间;非移动腿仍然保持在中立位置;1分:踝关节垂直线位于膝关节线以下;非移动腿仍然保持在中立位置;0分:测试中出现疼痛为0分;主动直推抬高测试步骤:测试在仰卧进行;受试者双脚并拢,膝关节伸直,足背屈;保持双侧膝关节完全伸直状态,每侧腿单独抬起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在抬起单侧腿时是否出现骨盆和/或髋关节旋转;在保持双侧膝关节伸直及足背屈时,观察/测量抬起腿的角度;测试过程中不能快速移动,需能够保持在结束位置1-2秒;提示:如果受试者感到疼痛,请勿继续测试。 在Thestraightlegraisetest直腿抬高测试(被动)中,如果在30-60度内出现逐渐加重的臀部疼痛,而超过60度后疼痛反而减轻,可能是梨状肌;坐骨神经症状普遍在70度时出现,但需要考虑过度灵活的人群。建议有腰背痛患者及时来我院骨二科门诊就诊。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镜手术最常见的病变。内侧半月板更容易损伤,是由于内侧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则有一游离区。半月板损伤儿童罕见,可见于青少年,三、四十岁时发病高峰期。五十岁以后半月板损伤更多的是由于骨性关节炎的因素造成。半月板损伤的表现主要是关节间隙疼痛、别卡感、弹响和交锁。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包括不完全撕裂、桶柄状撕裂、瓣状撕裂、放射状撕裂、复合撕裂等。稳定的半月板损伤如果没有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引起持续症状的半月板损伤则需关节镜手术治疗。 目前,半月板的治疗尽可能采用撕裂部位的切除或半月板缝合术。半月板的内2/3没有血运,损伤时通常需要切除。成人半月板外1/3区域有血运存在,这个部位的撕裂如果小于15mm,常能自然愈合。更大的撕裂则需缝合。半月板缝合技术包括自内向外缝合(inside-out)、自外向内缝合(outside-in)、全关节内缝合(all-inside),或切开缝合。近年来,随着可吸收钉在半月板修补中的应用,使得全关节内缝合技术被广泛采用。然而不幸的是,有可吸收钉脱落的报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的固定强度比缝线固定差。切开缝合在半月板边缘区域的撕裂经常被采用。可缝合的半月板损伤经常与前交叉韧带损伤同时存在,重建前交叉韧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可以保护缝合的半月板,这样做的成功率比不稳定的关节高许多。 对于半月板切除和某些早期骨性关节炎的病人,可采用半月板移植。短期的随访结果显示2/3的病人满意。将来,生物支架技术会使半月板切除后的再生成为可能。
在20世纪50年代,医生都认为对于半月板损伤,应当将半月板完全切除,当时认为,如果切除不彻底,残留有半月板的残片,会导致半月板再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半月板的重要作用,也知道半月板全切后10-15年会出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于是,半月板部分切除被越来越多的采纳,而且也发展了许多技术来缝合修补半月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半月板损伤都是可以修复的。对于不能修复的半月板,必须作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 但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患者,不得不进行半月板全切,术后出现了早期的骨性关节炎症状和膝关节疼痛,应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于临床医生是一个挑战。在1970–1980年间,Carl Wirth在德国进行了首例半月板移植。这对于很多年轻的半月板全切的患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 200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1年开始,全世界已经进行超过4000例的异体半月板移植,每年大约有800例左右。目前,半月板移植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半月板全切术后早期关节疼痛和骨性关节炎的主流的选择。 唐山市人民医院骨科 史福东 15333251803
1 引 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尽管至今RA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在过去10年RA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带动了RA诊断与治疗的进展。除类风湿因子(RF)外,新的RA自身抗体(包括抗角质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RA33抗体、抗Sa抗体)的检测提高了早期及临床不典型RA的诊断水平。90年代以来,积极的早期、联合治疗明显延缓了关节破坏,降低了致残,使RA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近年抗风湿新药的不断出现更为RA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组张克2 诊 断 RA的诊断目前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RF检测及关节X线改变综合判断,具体诊断标准均采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提出的分类标准。1987年修定后的RA标准较1958年标准特异性提高,但敏感性降低,尤其是早期、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该标准对所有RA的敏感性为91%,而对早期RA(病程<1年)的敏感性只有81%。由于RA起病早期关节破坏最明显,而目前的治疗水平还不能逆转已发生的关节破坏,只能在未发生关节破坏前延缓或阻断关节破坏的发生,因此要减少关节破坏,降低致残,改善预后,只有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RA的早期诊断水平是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RF是ARA分类标准中唯一的血清学指标,但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早期RA往往RF阴性。在普通人群,仅5%RF阳性者最终发展为RA。近年,除RF外其它RA血清学指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明显提高了RA早期诊断水平。 抗角质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 AKA)和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 APF)都是针对上皮细胞成分的抗体,有可能是针对瓜氨酸的同一抗体。抗RA33抗体是针对特异性核糖核苷蛋白的抗体。Cordonnier等(1996年)采用前瞻性方法比较了这三种自身抗体与RF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69例病程在1年以内的疑诊RA患者,追踪1年~2年,结果49例(71%)确诊为RA(1987年ARA标准),其中RF、AKA、APF及抗RA33阳性率分别为40.8%、36.7%、28.6%和28.6%,并且这些确诊RA的患者在入组时AKA、APF或抗RA33即为阳性,有1例后来转为阳性;RF阴性的RA患者中,AKA、APF及抗RA33阳性率分别为24.1%、17.2%和27.6%,表明这三种抗体对早期RA,尤其是RF阴性者有诊断价值。抗Sa抗体针对非核抗原,存在于人脾和胎盘,它对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为19%~68.4%,特异性为98%。对2年内的初发RA,抗Sa阳性率较AKA、APF、抗RA33和RF低,但对病程较长的RA,抗Sa还与关节破坏严重的RA相关(Larsen评分法),也就是说,抗Sa抗体不仅有助于早期RA的诊断,而且还是关节破坏的预后指标。 上述四种抗体的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可明显地提高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弥补了RF阴性时的漏诊,并且多种抗体的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临床应加快开展上述RA自身抗体谱的检测。3 治 疗 尽管WHO将治疗RA的抗风湿药重新分类为改变症状抗风湿药(symptom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SM-ARD)和控制疾病抗风湿药(disease controlling anti-rheumatic therapy, DC-ART),然而目前尚未能肯定哪一个药真正属于DC-ART。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仍是三类药,即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 DMARD)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且这三类药近年都已取得不少进展。3.1 非甾类抗炎药安全性的提高 NSAIDs是治疗RA的一线药,临床最常用,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多见,尤其是胃肠道及肾损害。老年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溃疡出血病史、大剂量或多种NSAIDs同时使用、同时使用激素或抗凝药是引起NSAIDs胃肠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可能发生溃疡的高危人群在使用NSAIDs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米索前列醇(misoprostal)是前列腺素E1替代物,能有效地预防NSAIDs 溃疡的发生,但其本身的副作用也较多,可致腹泻、肠痉挛及自发性流产。 H2受体拮抗剂对预防帕金森病有效,对胃溃疡则无效,而NSAIDs溃疡以胃溃疡多见,因此H2受体拮抗剂对预防NSAIDs溃疡的作用有限。质子泵抑制剂比米索前列醇更能预防帕金森病,但对胃溃疡则无效。近年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选择性与特异性COX-2抑制剂来预防NSAIDs的胃肠损害。COX-2抑制剂在保持原有NSAIDs疗效的同时提高了胃肠道安全性,明显地降低了溃疡及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常用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有美洛昔康(Meloxicam)、萘丁美酮(Nabumetone)、尼美舒利(Nimesulide)等,特异性COX-2抑制剂目前已上市的有塞来昔布(Celecoxib)和罗非昔布(Rofecoxib),但仅塞来昔布被批准为RA的适应症。 NSAIDs对正常肾脏的影响较少,即在没有肾脏危险因素时,NSAIDs对肾脏的副作用很小,而在有肾脏危险因素时,几乎所有NSAIDs 的肾脏不良反应都相似。这些危险因素包括:①年龄超过60岁;②动脉硬化;③肾功能下降,血肌酐高于177.8μmol/L;④肾低灌注,如低钠、低血压、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等。 3.2 早期、联合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 RA的破坏性病变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尤其是在起病头二年骨侵蚀破坏最明显,因此90年代RA的药物治疗强调早期使用DMARDs。80年代经典的“金字塔”治疗模式,即对 RA患者依次选用一线药、二线药(DMARDs)和三线药(激素)的模式,往往在使用二线药前已经出现骨侵蚀,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目前已不主张使用。早期使用DMARDs治疗可得到最大疗效,并可改善预后,减少将来的伤残。 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证实联合疗法比单用某种DMARD更有效、更安全。国外常用的联合方案有甲氨蝶呤+羟氯喹(美国最常用)、甲氨蝶呤+柳氮磺氨吡啶(欧洲最常用),国内还较多使用甲氨蝶呤+雷公藤多甙。对甲氨蝶呤疗效不佳者(用药3个月无效)可改用甲氨蝶呤+环孢素 A或三联疗法如甲氨蝶呤+柳氮磺氨吡啶+羟氯喹,近年还可采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leflunomide)或甲氨蝶呤+生物制剂(见后)。甲氨蝶呤起效较早,副作用少,是首选的DMARD,通常作为联合方案的基础用药。甲氨蝶呤+环孢素 A联合是目前已发表文献中最有效的方案,但由于环孢素 A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对肾脏的毒性(甲氨蝶呤依赖肾清除)等因素,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史福东转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组张克老师文章
误区之一:宣传铺天盖地,宣传全民缺钙,人们补钙跟着宣传走。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居民每日摄钙量为400毫克,营养学会公布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毫克,摄钙水平确实相对较低。但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 误区之二:在商场、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事实上,这些场所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人体手臂的尺骨和桡骨,而人体钙流失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并不准确。 误区之三:必须通过吃钙保健品才能迅速补钙。 误区之四:补钙产品卖得越贵,含钙量越高,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有的补钙品宣称"沉积好、吸收快",有的宣称"颗粒小",甚至推出了"原子钙"、"纳米钙",让人们觉得钙越细小越易吸收。 误区之五: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 误区之六:强调儿童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实际上,儿童补钙也应以食补为主。 误区之七:补钙首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服用大量添加维生素D的补钙剂过量会产生积蕴中毒现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供稿 史福东转载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曾接受过半月板全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手术,半月板缺损的膝关节相应间室出现疼痛的患者,而且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半月板移植手术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最理想的情况”是下肢力线正常、膝关节稳定性好、并且膝关节开始显示了早期关节退变的改变。但是, 多数患者的半月板损伤都伴有其他损伤存在。仅有20%左右的半月板移植是单独进行的,而且这些患者中多数也有某种程度的软骨病变的表现。 剩下的80%的伴随病变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其中最多见的就是韧带损伤(最常见的是ACL,也有PCL、PLC或复合韧带损伤),力线异常(膝内翻的内侧间室或膝外翻外侧间室),软骨病变(单纯的Outerbridge IV度损伤,软骨下骨暴露)。这些情况下,就需要在半月板移植手术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改善力线或韧带重建手术。 对于ACL缺失的患者,重建ACL后,由于半月板缺损,进行半月板移植可以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稳定性。 有些患者在单独进行ACL重建后并不能获得满意的稳定性,如果进行半月板移植,就能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没有明显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表现。
许多门诊病人在听说“你得的是滑膜炎”以后,如临大敌般心情紧张,以为得了很严重的疾病,下面就跟大家谈一谈骨科常见的疾病——膝关节滑膜炎。顾名思义,关节滑膜炎是关节滑膜的炎症,所以要明白什么是滑膜炎,首先需要大家大概的了解一下关节的解剖结构。我们都知道关节是由骨、软骨、滑膜、肌肉、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内部有狭窄的间隙,我们叫做关节腔。关节滑膜就是关节腔的内衬,如同一间屋子里的墙纸一样,不仅可以维护关节的完整性,缓冲关节受到的各个方向的冲击,还能够持续不断的分泌滑液,这些滑液存在于骨与软骨的表面,在运动过程中,起到润滑关节、减少摩擦的重要作用。在人体的诸多关节中,以膝关节的结构最为复杂、关节内的腔隙最大、滑膜组织最为丰富,加之膝关节几乎是日常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节,因此膝关节滑膜受到损伤的机率最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关节滑膜炎最多见于膝关节。当人体过度运动或膝关节扭伤、受创时,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大量分泌液体引起关节积液,关节腔内的压力增加,此时患者可能突然发现“腿粗了”、“膝关节肿了”,并且由于关节积液中的炎症因子刺激,膝关节常常是又痛又肿,打不了弯、迈不开步。这些正是滑膜炎急性期的表现。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眼中,滑膜炎既是常见的,也是可以治愈的。我科治疗滑膜炎的秘诀是六个字——休息、抗炎、消肿。滑膜受损是疾病的起点,所以一旦诊断为滑膜炎,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关节得到一定的休息,防止滑膜再次受挫、炎症加重;滑膜炎症是疾病的过程,所以应尽早使用抗炎药物,规律服药,阻止滑膜继续分泌炎性液体,以减轻疼痛、肿胀的症状。关节肿胀是疾病的表现,所以应使用促进关节积液吸收的药物,并配合理疗,加速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尽早消肿。早期的、规范的、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关节滑膜炎治疗的关键。一般滑膜炎的自然病程约1-2个月,经过正规治疗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积液会慢慢消失。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规律服药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关节。如果治疗延误、用药不当、休息不够,滑膜炎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更久,而长期的滑膜炎症可加速滑膜、软骨的老化并增加关节腔内感染的风险。《黄帝内经》云: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希望大家在平时的活动中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一旦出现关节问题,应尽早到大医院接受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