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断明确为功能性便后,及早进行干预:①首先应对家长及儿童普及相关知识;②对于幼儿,应在其对排便的恐惧消失后再进行排便训练;③家长需保证合理纤维和液体摄人量的饮食,医生需密切随访;④患儿可使用缓泻剂或灌肠排空直肠,保证大便柔软易排出是治疗关键,药物治疗可能需维持数月至数年。目前似乎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的疗效。药物治疗包括:①对粪便嵌塞患儿进行直肠给药或口服给药以达到通便的目的;②使用各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粪便再次嵌塞。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①渗透性泻济,乳果糖和聚乙二醇;②刺激性泻济,番泻叶,大黄,麻仁丸;③促动力药;④去阻塞药,口服液体石蜡或开塞露灌肠。药物治疗因为有各种限制和注意事项,使用需遵医嘱。
好多家长门诊经常问我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腹股沟斜疝)的手术什么做,很多时候都是口头表达,这次录了小视频,发上来科普一下。 第一个视频是疝针绕内半圈,第二个视频是疝针绕外半圈。
坏死性筋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下组织和筋膜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病情进展快,细菌毒力强,可引起广泛皮肤和筋膜坏死,全身毒血症,甚至生命危险。 治疗上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抗炎治疗,进展快感染严重者早期进行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引流,必要时负压引流,高压氧治疗。 儿童抵抗力差,病情紧张快,病死率更高,出现高热,皮下组织肿胀,怀疑化脓性改变,更需要足够警惕,早期手术切开引流。 患儿治疗周期长达两个月,与细菌毒力强有关,多次创面培养出广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这类超级细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治疗上是一个难点。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和费用负担较重。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儿童不少见,前阵子腹腔镜手术探查同时发现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3-4厘米。平时超声见到为主,但不是真实肉眼所见,今展示真实图片一张。 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症状,易与其他外科急腹症混淆。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继发于上感或肠道炎症。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病变常累及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故腹痛发生于脐周或右下腹,查体往往腹部平软,无固定压痛点,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无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轻度升高。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无需手术,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可治愈
昨日做了一台5岁小女孩阑尾炎,腹痛一天,即阑尾化脓穿孔,腹腔大量脓液,趁此详细介绍一下儿童阑尾炎的治疗。 儿童阑尾炎3岁以下少,但我们也常有碰到,发病率最高还是5岁到12岁。病因为阑尾粪石堵塞和细菌感染。 阑尾炎表现为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腹痛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慢慢固定余右下腹,但临床有些患儿感觉不敏感,腹痛位置不一定位于右下腹部,但压痛往往以右下腹部最明显。 其它合并有恶心,呕吐,发热,排便次数增多等。 查体往往表现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炎症扩散可有下腹部或全腹部压痛。 阑尾炎需要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梅克尔憩室炎,肠痉挛,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 儿童阑尾炎主张早期手术,因为儿童免疫力较差,阑尾炎疾病发展快,很容易进展为全身感染,除非很早期或不典型的阑尾炎,可以试行保守治疗。目前腹腔镜微创切除阑尾已成为常规。
三岁小孩,腹痛,做了B超,才发现腹腔多发的囊性包块,术前很担心囊肿范围大,切不干净。腹腔镜微创手术,先腹腔镜探查,明确了再在脐部开个小口,提出腹外边做局部肠切除肠吻合。万幸的是囊肿虽然多发,但范围相对局限,切除肠子不长,能完整切除肠管,对孩子的创伤不大。今天术后第四天,恢复顺利,开始进食了。 注:儿童腹痛注意完善检查,验血,腹部超声,必要时腹部CT或磁共振。
早产儿出生,体重2kg,因早产,结肠肠神经节发育不良,无法排大便,被迫行小肠造口术,小儿年龄小,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结肠废用,出现一吃就拉,腹泻,脱水,消瘦的短肠综合征表现。住院后经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从早期的完全静脉营养,逐步缓慢增加喂奶量,定期监测肝功能、血糖、血脂、胆红素等,到完全脱离肠外营养,造影评估远端结肠,经肛门口打迷糊锻炼远端结肠,促进排便功能恢复,精心护理,历时五个多月,患儿终于治愈出院,家属医务人员经历了种种异常情况,最后都平稳度过。 短肠综合征 小儿先天性的短肠综合症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小肠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坏死肠管过多者,新生儿时期,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等症状。短肠综合征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必不可少。 (1)急性期:一般表现术后1~3个月,因大量腹泻导致液体和电解质丢失,平衡紊乱。严重者危及病人生命,2~3周达高峰,每天从大便中丢失液体2.5升甚至5升。除腹泻外尚有乏力、少尿及脱水、电解质缺乏、酸碱平衡紊乱、低钙低镁抽搐等表现。 (2)适应期:为一初步经口摄取并逐步增加摄入量的适应阶段,常延续数月至1年。该期腹泻明显减轻,水及电解质失衡有所缓解,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营养不良、消瘦,严重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也可因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而出现夜盲症、周围神经炎,凝血障碍性出血倾向、贫血及骨软化等。 (3)稳定期:一般经过术后1年左右时间才呈现稳定状态。由于残留的肠管已能最大限度地代偿,病情逐渐稳定,可维持相对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仍可能有脂溶性维生素、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现。回肠切除过多,患者可出现维生素B12的缺乏症。部分病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经口营养的阶段,需借助于家庭胃肠外营养。
胆道闭锁在我们这还不少见,在小儿外科是比较疑难的疾病。目前葛西手术效果尚可,一部分终生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一部分手术后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及时的诊断,手术,术后管理非常重要。最佳手术时间是出生后60天左右。 胆管是指能将胆汁从肝脏运送到胆囊(暂时储存)和十二指肠(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管道,胆汁可以在肠道分解脂肪,并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 先天性胆道闭锁,目前在临床中称为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是指肝脏向胆囊输送胆汁的胆管,在胎儿还在宫内或母亲处于围生期时就发生闭塞,导致胆汁无法排出,长期胆汁淤积引起肝脏功能损害。 该病仅见于婴儿,表现为持续性加重的黄疸?、白陶土色大便、黄褐色尿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故而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到小儿外科就诊。 诊断:1.黄疸持续加重,白陶土样大便,2.皮肤巩膜黄染明显,肝大,变硬,3.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占50%以上,4.B超发现小胆囊,餐后胆囊无缩小,或者无胆囊。确诊的金标准是胆道造影。 目前胆道闭锁首选手术治疗,葛西手术,图例如下。
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是指位于肠系膜、具有上皮衬里的囊肿。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多因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所导致,也有因腹部外伤、手术创伤或感染而形成。 较小的肠系膜囊肿常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囊肿增大可有腹部肿块、腹胀、间歇性腹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肠扭转坏死。无症状患者一般无需治疗,而有症状的患者一般需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肠系膜囊肿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治疗,手术当中尽量将囊肿全部切除,否则日后容易复发。小的肠系膜非肿瘤性囊肿无须治疗,若肠系膜囊肿增大引起临床症状或不排除肿瘤可能性者则需手术治疗。 以往开放手术,目前主流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儿童常见是淋巴管瘤类的囊肿,我的做法是腹腔镜探查,经脐部拖出,腹腔外处理囊肿,这样切口小而隐蔽,疤痕小。腹腔镜的优点又有创伤小,恢复快,非常适合儿童。
今天门诊接诊了几个需要手术的大小孩脐疝,已安排住院,故写一篇科普文章有必要。 脐疝是另外一种更加常见的脐部异常。出生后,随着两侧腹直肌相互朝对侧继续生长,脐环可自发闭合。如闭合迟缓,行程一个脐环缺损,则慢慢出现脐疝。通常来讲,突出体表的小肿物是体内的肠管和其附属组织,若不影响宝宝喂奶及排便的话,暂时不要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会尝试用脐疝带或者用纱布裹上硬币压迫脐疝部位,避免让肿物突出,其实效果基本上没有达到。脐疝带或硬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皮肤压疮、皮肤破损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用脐疝带。 若超过2岁,宝宝的脐疝直径仍大于2cm,这时自愈的趋势就会减弱,需要至小儿外科门诊让医生检查一下。按照目前小儿外科专科共识,这一类的往往需要手术,老方法是开刀手术,脐部下方行成一个户型切口疤痕。 目前我开展的就是腹腔镜脐疝疝囊结扎术,手术简便,切口疤痕小,疼痛轻,愈合快。最大的优点就是创伤小,疤痕小。